红旗渠观后感

时间:2024-05-22 11:15:1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红旗渠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旗渠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1

  1954年5月年仅26岁的杨贵调任林县担任县委书记,面对林县严重缺水、极度贫穷的现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改变现状,他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绝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地里旱的不长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无动于衷”。经过深入充分的调查研究,他以超前的思想、过人的魄力做出了引漳入林的决定,带领林县人民在太行绝壁上靠人工凿渠引水,在设备落后、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建成1500多公里人工天河红旗渠。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规模宏大,被称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时任县委书记杨贵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目光远大、思想超前,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县人民缺水的困难,这种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和灵魂。红旗渠工程建设中,面对艰巨的任务、落后的设备等重重困难,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要,仅靠自己的.双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苦干巧干拼命干,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具体表现。红旗渠工程建设中,从领导到群众,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抱着“人心齐、泰山移”的决心,围绕大局,齐心协力,不计个人得失,倾其全力扑到建设一线,更有80余位同志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这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红旗渠观后感2

  在我看来,《红旗渠》这部电影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这个故事讲述了一群共产党员在中国航天工业起步之初,为了完成一项遥远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的故事。影片中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在困难和艰辛中寻找希望与生存的强大力量。

  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和信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理念,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影片中所展示的红旗渠项目是一项跨越大河流域的宏伟工程,那个年代的物质条件十分落后,加之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工作条件,需要用人力和身体奋斗。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这个困境中表现出来的坚韧和勇气。我们也看到了人们因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投身于这个项目的难度之中,他们希望为国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是永远不会被人们所忘记的。

  从历史角度来看,红旗渠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的第一步。作为人民共和国的生命线,红旗渠展现了中国在那一时期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执着的精神,带着自己的.信仰,带着想要升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为大地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巨力,不仅仅改变了岷江流域的水利,也改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观看《红旗渠》这个电影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即毅力和奉献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这项伟大的工程需要一个有着强烈决心和毅力的团队才能完成。共产党员们依靠自己对于事业的认知和理解,持之以恒地坚持不懈地工作,以克服 挑战。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那种毅力,来克服我们所遇到的任何挑战,让我们为自己和身处的环境带来美好的改变。

  总而言之,《红旗渠》这个电影取材于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兴起而付出的无数努力,鼓舞我们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梦想,朝着我们自己的愿望走下去,永不言败,坚持不懈。感谢电影为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和思考。

红旗渠观后感3

  红旗渠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我国工业化、农业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红旗渠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我在参观红旗渠时,感受到了很多。首先,红旗渠的巨大规模给我带来很深的震撼。渠长达7000多公里,工程耗资巨大,充分反映了中国在困难时期发展的充分智慧和力量。红旗渠的成功建设,是中国工业化和农业化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红旗渠的建设工程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红旗渠的建设不仅带来了希望,更是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红旗渠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建设,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困难时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劳动,红旗渠的建设更是承载了中国许多无名英雄的辛勤付出。

  最后,红旗渠也带给我很多启示。它告诉我们,信念和勇气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苦难和挫折,我们要坚信自己的力量,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共产主义的事业是具有伟大意义和历史不可替代的,我们需要坚定自己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

  总之,红旗渠是一个充满历史痕迹的地方。通过参观红旗渠,我不仅收获到了知识、体验了历史,更深深地热爱了这个充满文化、底蕴深厚的祖国。红旗渠的成功建设不仅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为我们提供了一道灵魂深处的理论和实践之光,提醒着我们要坚定理想和信仰,为民族和人类事业不懈奋斗。

红旗渠观后感4

  震撼心人——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一幅幅黑白历史照片、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直击我的视觉,真实感迎面扑来,仿佛身临其境,让我零距离感受到“人工天河”的宏伟浩大,对创造“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林州人民不畏艰难、敢较天地的伟大气魄而肃然起敬。在自然灾害生死攸关向威迫的形势下,在已故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勤劳勇敢的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太行山峭壁之上的青年洞,此处为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在这坚硬的崖壁上用尽全力也只能凿出一个小洞,更何况是凿通一条高5米、宽6.2米的渠道,这是何等的意志与精神!

  历久弥新——红旗渠精神专题讲座、《红旗渠》纪实片和话剧生动再现了林州上下艰难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详细描述了工程背后的艰辛历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阐释了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让我更深切领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的字字凝重,这是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鲜血和汗水的汇集,是一面永不褪色的伟大精神旗帜,历久弥新。在学习期间,我们考察组先后深入林州市姚村镇史家河村、黄华镇庙黄村考察学习村级党组织建设管理和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实地参观了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林州凤宝管业有限公司、林州市汽配产业园、林州光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逐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双高”产业集群,林州人民与时俱进,发展现代产业,令人影响深刻。

  深受启发——通过几天的实地考察学习,我感触颇多、深受启发,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红旗渠精神谱写了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与伟大的“延安精神”和“刘志丹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作为扶贫部门的负责人,结合全县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借鉴红旗渠精神。

  第一、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工作已到关键时期,基础设施的这块工作取得了较好基础,但产业扶贫这块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产业发展促进脱贫这很关键,这需要很多措施和办法,因此可发扬红旗渠精神,以敢于想、敢于创、敢于干、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寻找产业脱贫的路子,大家多出好点子,多出好主意,拿出金点子用在产业扶贫上,用在产业脱贫上。

  第二、当前投入在扶贫工作力量仍然是不够的,这也是扶贫工作当前存在的一大困难。红旗渠的修建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十万大军齐上阵,这使得红旗渠在困难在重重的情况下,有强力的力量推动,我们也可以借鉴红旗渠的做法,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其中,形成浩大扶贫工作大军,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想必会有很好的社会效果。

  第三、扶贫工作推进的另一个关键,那就是敢于担当,就红旗渠的修建,功臣之人杨贵,时任县委书记,为修建红旗渠历尽千难万险,永不放弃,在推进工作过程中,不管遇上什么困难,他会挺身而出,克服一切困难,解决一切问题,杨贵书记敢说敢为、敢干敢当的精神也是当今脱贫攻坚工作所需的,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特别顾大局、特别敢担当、特别重协作、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脱贫攻坚精神。

  总之,红旗渠精神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面旗帜,我们党需要她,脱贫攻坚这项伟大工程也需要她。

红旗渠观后感5

  按照县委安排,有幸随县党政考察团一行赴河南省林州市考察学习,身临红旗渠精神发源地深入学习红旗渠精神。先后参观考察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青年洞、林州市村级党组织建设管理和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实地参观了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林州市汽配产业园等企业及扁担精神纪念馆、太行天路等地。

  在红旗渠干部培训学院观看了红旗渠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的'访谈录,认真聆听了《弘扬红旗渠精神、增强党性修养》的主题党课。通过参观学习,感触颇多、深受启发,使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发扬红旗渠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提振了信心。

红旗渠观后感6

  5月13日,省行营业部组织我们参观了红旗渠展览馆和青年洞。在车上,导游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林州的历史及红旗渠的概况。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远近闻名的“特产”是:旱!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导游所说的“赠言十水‘祖祖辈辈缺水盼水, 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 红旗渠灌满了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 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 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 林县就不再愁缺水。’”句句带水,面对大自然恶劣的生存环境,难道只能如某些人所说,人类只能安于宿命,既生于此,必终于斯?不,“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1960年2月,杨贵书记带领十万林州儿女踏入了茫茫太行山,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年,于1969年7月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同时,修建小型水库48座,塘堰346座,各种建筑物12408座,架设渡槽157个,还建起了扬水站、水电站等等,而这些成果主要靠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节约每一分钱,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5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

  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林州儿女最终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山水水,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又如何十年如一日创造正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而现如今,我们青年一代的信念是什么呢?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深思。

  沿着红旗渠,我们来到了红旗渠的核心工程——青年洞。它由300多名青年男女凭着坚强的信念和执着奉献精神,用青春和鲜血战胜艰难险阻,用钢钎和铁锤一下下,一声声凿出来的.。看着洞中那一幅幅当年的画面,感受着那开山劈石的艰辛,那纷飞的铁锤和不断与岩石溅出火花的钢钎仿佛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从短短的参观学习中,我感受到了林州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干劲,团结协作与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精神展览里的16字精神总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给了我很多感想。这也应该是我们青年人继续传承的信念,“传递正能量”的精神所在。现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欲望愈来愈强,在生活上,更应该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而不是只想做“啃老族”,只会享受,只会索取。遇到一点困难,一点艰辛,就向父辈伸手。在工作中,要学会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合作精神。建立和谐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因为要想真正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就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同事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支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因此,我们应认真重视企业文化、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职工之间、部门之间的配合及协作精神。作为农发行的员工,我们提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境界。爱岗是一个优秀员工向上的根基,敬业是一个优秀员工奋发的航标。在新的社会、新的时代中,以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努力学习,勇于创新,把我们自己的“大渠”建设的更加美好,让“红旗渠精神”永远扎根在我们心间。

红旗渠观后感7

  通过观看视频,让我了解了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

  红旗渠1525.6公里。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才建成。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修渠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续先辈们的.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坚决摒弃因生活环境优越而产生的骄傲自满,放纵自己,或是娇生惯养而养成的不良风气。努力去改变自身的缺点。敢于超越自我用先辈们的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来引领我们

红旗渠观后感8

  由吕侯生总顾问、王宝玉总策划、孙建铎策划、王献青编剧、张惠民总监制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今日发布概念海报和定档预告,正式定档12月6日。这部由李正伟导演,白志迪、吴迪、孙苏雅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概念海报着重突出了劳动人民不畏险阻的奋斗精神,定档预告片从时代背景出发,展现了兴修红旗渠的震撼场面,引人入胜。

  正式定档12月6日《红旗渠》再现60年代场景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新中国建立后,在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指示下,林州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指挥下团结起来“劈开太行山”、建设“红旗渠”。影片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讲述了队长石天林在带领村民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危险。

  拍摄这样一部关于建设红旗渠的伟大壮举的电影,需要大量的搜集资料以及极为准确的'考证。这对于导演李正伟这个土生土长的林州人来说,显得十分得心应手。导演在拍摄之初就做了大量工作,考察红旗渠纪念馆,走访当初参与修建红旗渠的老人,从这些亲历者的口中,试图还原一个有关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通过影片的预告片可以看出,导演和剧组的努力是成功的,电影极为真实的刻画了上世纪60年代“建设红旗渠”的场景。

  重走红旗渠之路祖孙两人的冒险

  电影的主人公石天林由著名演员白志迪饰演,他和饰演孙子栓柱的小演员阿斯卡两人通过默契的配合,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忍俊不禁的戏份。两人在骑行路上遇到了许多故人,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拍摄过程中,白志迪亲身上阵,克服环境的艰苦和体力的不足,敬业精神值得敬佩。

  电影中祖孙二人的重走红旗渠之路,一老一少代表着光荣与传承,用一个寻找的故事,回溯历史和先烈,在有趣的电影故事中寓教于乐,教导年轻人继承先辈的遗志,弘扬红旗渠精神。难能可贵的是,电影也对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以自己的视角提出探讨意见,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

红旗渠观后感9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总干渠长70.6公里,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平村入林县境;由三省交界牛岭山村河口穿越青年洞到卢家拐村,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6公里。

  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红旗渠观后感10

  以追逐梦想为主题,以崇高行为为背景,以重返红旗渠为线索.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于6日在全国发行,让观众重温了20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难忘时光。这部电影高度体现了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震惊和鼓舞了观众。

  红旗运河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这是一个由建设者建造的项目,目的是在困难的条件下把漳河引入太行山腰部的森林。它被称为“人工天河”。红旗运河工程始于1960年2月,完成于1969年。它持续了将近十年。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改编自王先庆的小说《大国工匠》,并于20xx年开始筹备。经过四年的精心打磨和实景拍摄。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成就。

  记者在湖北首映式上看到,这部电影以林州方言的一首歌和一声“叮当”的锤打声开始,这立刻把观众带到了激情燃烧的'时期。同时,这部电影交织了时代戏剧和现代戏剧的两条主线。红旗运河的精神在“隧道坍塌”、“空中除险”、“铁娘子队”等大型运河修复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雨夜营救》等现代戏剧也让观众哭了好几次。通过新旧时空的平行编辑,这部电影实现了传统红旗渠精神与当代红旗渠精神的结合导演李说,作为林州人,拍一部关于红旗渠的电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希望红旗渠的精神能够通过这部电影传播到全国和全世界。

  观众来自河南林州的郭小亮说:“我爷爷是红旗渠的建造者。我在红旗渠脚下长大。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是弘扬红旗渠精神。我希望这部电影上映时,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我的家乡。”

  红旗运河不仅是水利工程,也是精神图腾和文化标志。湖北首映式组织者、湖北红旗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郝怀玉表示,在新时代,这部反映红旗区精神的电影应该时不时地出现。

红旗渠观后感11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幸在党工委的组织安排下,和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分子于7月20日奔赴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时光似箭,岁月如梭,回忆起新中国六十年的光辉历史,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精神丰碑。

  如今走进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有排山倒海的气魄,有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

  参观红旗渠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红旗渠的修建,迄今发挥效用造福于人类四十余年,这一工程的伟大享用于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当年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都相当落后的情形下,能够提出劈开太行引漳入林的伟大设想,体现了我们党心系群众百姓千家万户。以杨贵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为彻底改变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干旱缺水的生存状况,带领林县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胆识,不屈不挠与天斗与地斗,历尽艰辛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建起了“人工天河”,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红旗渠十几年的艰苦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的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红旗渠的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干部作风,革命事业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吃苦耐劳,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事业的感召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振兴中华民族宏伟大业不可缺少的凝聚力。

  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深刻领悟了红旗渠艰苦卓越的精神,红旗渠的精神使我深深的被震撼,被感动,更加坚定了共产党的信念,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抛弃不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继续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高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积极发挥创造力。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次参观红旗渠,使我身心倍受鼓舞,激发了对工作的热情,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力。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员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为祖国发展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旗渠观后感12

  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毛泽东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彰武县疾控中心全体党员于20xx年6月9日下午13:30,在中心三楼会议室观看话剧《红旗渠》,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观看后大家非常感动,也备受鼓舞。特别是该剧主人公杨贵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所体现出敢于担当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引起了我的深思。

  通过观看《红旗渠》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共产党人应当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真正的共产党人,心里永远装着人民。”心里装着人民的共产党人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有了人民群众拥护,我们的事业就会做得更扎实、更顺利。共产党人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很简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从自身出发,多与人民群众沟通,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发挥“红旗渠精神”,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更好的服务于彰武县人民。

红旗渠观后感13

  从小,我就听说红旗渠。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览了红旗渠。它是林州(原名林县)人民十个春秋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第一眼看到红旗渠时,我真不敢相信它是人工挖的河。它的雄伟壮观、风光秀丽就像天然形成的,它悬在太行山的半山腰。爸爸告诉我们:"历史上林州严重干旱缺水。林州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是旧林州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严重缺水的状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伟大的林州人民在当时县委的领导下进行开山引水的艰难工程。那时,科技还落后,没有现代化的.机械。人们只能靠一锤,一铲和一双手在太行山上修筑成了这条长达1500公里的工程。我仿佛看见了以前林州人民起早贪黑,辛勤劳动的情景……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终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境内,解决上万人千百年来吃水困难的问题,灌溉万亩良田。创造了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今天的红旗渠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简简单单而铿锵有力的字是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的。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优越多了,但我们要铭记这段奋斗的历史,在艰难的环境下要勇于创新。我要好好学习,刻苦钻研,遇到困难要勇于去克服,将来为建设伟大祖国做出贡献。携手并肩创造祖国的美好明天,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红旗渠观后感14

  昨天我们班集体去太阳国际看了电影《红旗渠归来仍是少年》。

  我感受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精神与劳动智慧。为了把林县这个缺水的地方变得不缺水,于是决定“引漳入林”,修建红旗渠,为了造福于后代,许多人不惜代价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为了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为了修好红旗渠,他们不怕困难,即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也要奋不顾身。

  石头、铁锤、水蛋儿、叶儿是这个电影里的主要人物。铁锤和叶儿是兄妹,住在一个村,石头是住在另一个村,两个村曾为了一桶水打架,闹出了人命。从此两个村就规定不准往来,不准结婚。但石头和叶儿是很好的'一对儿,但是她的哥哥铁锤始终不同意让他俩结婚,直到有一天,叶儿在修渠劳动中被一块石头砸中了脑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20xx年,60多岁的石头从国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红旗渠,又见到了铁锤,可铁锤还是不肯原谅他。直到台风来了,他们一起在暴风雨中保护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红旗渠,奋不顾身中他们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又变成了好兄弟,患难见真情,铁锤终于原谅了石头。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这种精神了,红旗渠精神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

  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的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我们更应该发扬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传统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更加闪耀出彩!

红旗渠观后感15

  看罢国庆献礼片《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不能不让我们回想起那难忘的岁月,不能不让我们再去品味那难忘岁月留下的艰苦奋斗和战天斗地的牺牲精神,值得90年代的我们去怀恋和追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红旗渠,是30午前林县人民正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任何掘进工具的情况下,硬足用双手在太行山坚硬的悬崖峭壁上挖进去刻出来的“人造天河”。林县人民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其付出的代价是何等的巨大呀?

  该剧从井上、井下两个村抢水打架、联姻告吹切人,紧紧围绕“水”,鲜明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使其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县委书记阎运德心系人民苦乐。他冒着生与死的风险,带领着林县人民干起了前无古人的大业。他的身上没有半点腐朽的官气,质朴、真诚、亲切,深深扎在普通劳动人民中间,为他们鼓气、排忧解难。未死先立碑、红旗下宣誓表达他为民造福的决心,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二旺深切感受到缺水造成的贫穷和痛苦,他从一场受屈辱的婚姻觉醒并奋起,带头卷起铺盖上坝,在工程进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部表现出坚强信念和聪明才智,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阳刚之气的青年农民形象。在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厂中国农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生存环境的愿望,表现了中国农民固有的刻苦耐劳的惊人毅力和降龙伏虎的魄力。

  水力学院毕业生刘广泰为了和林县人民一起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干涸的土地,他忍受着母亲病逝、新婚妻子遭车祸身亡的巨大悲痛,仍夜以继H、不辞劳苦,一心扑在工程上,最后不幸因塌方,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

  水与红旗渠,凝聚着多么伟大的民族精神!在这里,水,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水,联系着剧中几对青年男女纯真的情感,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理想感召下,用辛勤的汗水,用青春和爱情浇灌出千秋伟业,

  《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是一首血与肉的颂歌,是生命的赞歌。这歌,既悲壮,又豪迈。

【红旗渠观后感】相关文章:

红旗渠观后感12-03

《红旗渠》观后感12-12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12-06

红旗渠的观后感(精选34篇)12-13

红旗渠观后感7篇12-28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05-15

观《红旗渠》有感12-03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01-22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