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教案

时间:2025-02-28 16:09:49 诗琳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十送红军》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送红军》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十送红军》教案(通用7篇)

  《十送红军》教案 1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2、通过欣赏歌曲,感受并体验歌曲中的革命情感。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练声练习:《山谷回音真好听》、《大雨和小雨》、《精彩夏天》。

  律动练习:《挤奶》、《织布》、《春天在哪里》。

  二、通过谈话,激发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

  1、教师播放教学磁带,引导幼儿倾听歌曲。

  教师:我们江西是革命老区,在这里有很多关于人民群众和红军之间深厚情谊的歌曲。下面这首歌曲,就是其中一首,我们一起仔细听听。

  2、教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小结:原来这一首歌曲是写得关于送红军的故事。

  三、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幼儿一边欣赏挂图一边倾听歌曲,进一步理解

  歌曲的内容。

  1、教师:请你仔细再听一遍歌曲,一边听一边观察书上的画面,说一说歌曲里唱了什么?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你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你从什么地方感觉出来的?(鼓励幼儿说出歌曲中涉及到各种景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如山上野鹿声声哀叫等)

  3、教师:为什么大家会舍不得红军呢?听了这首歌曲,你觉得红军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小结:在那个时候有坏人来破坏我们的生活,想要占领我们的家园,所以有许多人想要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保卫我们的祖国,就组织了红军这个军队去赶走坏人,当红军很辛苦也很危险,但是他们特别的勇敢的与坏人作斗争。所以剩下来没有去当红军的'小孩、老人等等,都对红军特别好,很关心他们,他们很伟大。

  4、引导幼儿感受歌曲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

  教师:你觉得这首歌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中又许多“里格”、“介支个”的词语,这些词语我们把它称为“衬词”,这些词语一听就知道这是我们江西特色的歌曲。

  四、结束部分。

  复习《工农兵联合起来》,结束本活动。

  《十送红军》教案 2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江西民歌的风格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朴素、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教学重点:

  了解江西红色历史,感受体验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

  “树树(里格)梧桐”这里是音程九度大跳的演唱技巧。

  教学过程:

  1:播放《十送红军》,让同学们依次进教室

  2: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采茶舞曲》和《龙船调》,了解了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的音乐特点。下面我们再来听听这两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起来复习一下这两首歌曲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播放音乐)

  学生回答:《采茶舞曲》:情绪欢快,旋律流畅清新,运用方言演唱,糅进了越剧的唱腔,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龙船调》:开头带有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明亮高亢,自由而畅达,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再加上半说半唱的形式,是歌曲风趣诙谐。

  教师讲解:很好,通过这两首歌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以南、以北的音乐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西的民歌《十送红军》听听它和前面两首歌有什么不同之处。

  3:授新:

  (1).听、议(歌曲感受)完整欣赏歌曲一遍。

  提问:歌曲反映什么场面?表达了什么情绪?为什么要一送再送,送了十遍?

  (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回答:红军要离开根据地,即将踏上长征路,在几年的土地革命中早已和广大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老百姓们一送再送的场景,表达了对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

  教师讲解: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听了。在江西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源地——安源等,当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民歌,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十送红军》就是其中一首红色经典。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演唱呢?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

  进行第二次欣赏后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歌曲给人一种压抑,难过的感觉。

  教师讲解:是啊,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演唱者带有抽噎的语气,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念、企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

  (2)学唱歌曲,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跟着伴奏小声哼唱一遍。

  (3)找出演唱中的难点:“树树里格梧桐”这里是九度音程关系,老师范唱,学生跟唱,突破难点。

  (4)全曲有感情的演唱一遍。注意发声状态。

  (5)分组进行比赛,要求一部分人演唱,一部分人分别扮演红军和老百姓。

  4.让学生起来总结长江中下游江西这个地方民歌的特点:涌现了大量的表达人民与红军战士鱼水深情的歌曲,歌曲真挚、朴实。

  5.再次播放《十送红军》,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七:小结:

  师:江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民歌,更孕育了勤劳纯朴的人民。今天,我们唱响了红土地的歌曲,唱热了我们的心扉。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最后,让我们唱着《十送红军》结束这节课。

  《十送红军》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龙船调》、《十送红军》的内容及地方风格。

  2、运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

  教学内容:《龙船调》、《十送红军》

  教材简析:

  1、《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革命民歌之一,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歌曲的旋律中有一个主体(a)和两个变体(b和c),从而构成ababca的结构形态。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虽然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但从整体来看,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全歌给人的情感感觉是融留念、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的。

  2、《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歌曲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龙船调》的开头带有明显的远距离打招呼似的山歌风味,它明亮而高亢、自由而直畅。随后的短句既有划船时的节奏感,也有演唱时的舞蹈动作感,令人感到清新活泼、诙谐幽默、有着很浓厚的生活气息。后面半说半唱似的对白,就更加强化了这种风趣诙谐的生活情调。歌曲最后的一段音乐,既有划船时唱劳动号子的形象,又有重新唱起山歌的形象。

  教学重点:运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

  教学方法:引导法 实践法 悬念法 演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戏剧表演手段

  教学用具:老师:多媒体设备 钢琴

  学生:江南服装 筷子 饭盆 铅笔盒 饮水筒等能够击打出节奏的物品

  教学过程:引导策略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策略一:复习

  通过复习歌曲《采茶舞曲》,唤起同学们对江南音乐特点的记忆。为下面的音乐欣赏、分析和表演作好准备。

  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温故而知新”。在演唱中复习《采茶舞曲》的演唱要领,唤起对上节课所讲内容的记忆。

  策略二:聆听《十送红军》

  (讲授法)

  1、讲解、提问红军长征的历史知识。

  2、请同学在未听之前,结合刚刚了解的江南音乐的特点,试着分析《十送红军》的音乐情感基调,和曲调特征

  3、播放《十送红军》。

  4、讲解《十送红军》的情感基调和曲调特征。

  与老师互动,描述自己对红军长征历史背景的了解。根据自己的音乐知识、和对江南音乐的了解,试着猜测《十送红军》的曲调特征。为学生们提供展现自己知识的平台,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们对知识和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

  策略三:欣赏《龙船调》

  1、播放《龙船调》。

  2、布置任务:用哑剧来表现《龙船调》的内容。倾听《龙船调》为学生提出任务。

  策略四:演示法展示潘长江小品《过河》播放潘长江小品《过河》经历观看--分析--记忆三个步骤,积累小品中的各种动作为素材,为创作哑剧作准备。本着“模仿是创造的基础”的原则,为学生们的哑剧动作提供一个范本。

  策略五:讨论法 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哑剧的创编 针对音乐及动作,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同时考察各个小组的排练情况,为同学们的表演作准备。由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和排练。提高学生们的创作能力。

  策略六:实践法 表演哑剧《龙船调》

  1、组织同学们进行哑剧表演。

  2、协助同学们播放音乐,整理服装,调整灯光,作好舞美工作。

  (1)各个小组推选小演员穿好服装进行表演。

  (2)不表演的同学用自带的打击乐器随着音乐为表演的同学击打节奏。为同学们的表演提供平台,锻炼同学们的表演能力。

  教师对参加表演的同学进行表彰,分发小奖品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十送红军》教案 4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曲内容,感知当年红军与瑞金的老百姓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欣赏歌曲,激发幼儿对红军战士的尊敬,让幼儿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启发幼儿按照原歌词的结构,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活动准备:

  红军帽、红军衣服,红军战斗录像、舞蹈《十送红军》、歌曲《十送红军》。

  过程:

  一引入主题,激发情感。

  1、出示红军当年用的帽子和衣服,问:你知道这是谁的帽子和衣服吗?

  2、红军是谁?(播放红军战斗的录像资料)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战斗?你觉得他们是怎么样的人?

  3、教师小结:他们就是红军,在我们瑞金,以前就有很多红军战士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安全,很多红军战士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是非常伟大的人。

  4、红军战士为了老百姓,不顾自己的生命,那老百姓们又会怎样对待他们呢?(老百姓很感谢他们、热爱他们,给他们做衣服、做鞋、送吃的。)

  5、可是有一天,红军要走了,要离开我们进行长征,这时候,红军战士的心情会怎样?老百姓的心情会怎样?(很难过,依依不舍)

  二欣赏舞蹈《十送红军》

  1、播放录像:舞蹈《十送红军》,小朋友看,这个舞蹈说的就是当年红军离开我们瑞金去长征时,老百姓去送他们的情景。

  2、幼儿欣赏舞蹈。

  3、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之间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三欣赏歌曲《十送红军》

  1、刚才的'舞蹈里有一首歌曲叫《十送红军》,小朋友知道唱的是什么吗?

  2、播放歌曲,幼儿倾听。

  (1)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

  3、再次欣赏歌曲。

  (1)歌曲里唱了什么?

  (2)歌曲里说老百姓送红军一共送了几次?为什么要送十次?

  4、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请幼儿随音乐哼唱,感受歌曲旋律。

  四教育幼儿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小朋友,你们觉得过去的老百姓过着怎样的日子?我们现在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2、我们为什么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感谢谁?

  3、我们有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应该怎样做?

  4、长大后,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家乡做些什么?

  总结:

  今天我们小朋友都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好本领,长大为我们的家乡出力,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十送红军》教案 5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身的高尚品质。

  2、继续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曾经”“终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导入新课。

  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福建、江西动身,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的长征,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纵横11个省,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发明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使红军失去了千千万万坚强战士,以敌人失败、我军胜利而告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讲的就是在红军过草地时,发生在一个小红军和一位首长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三、默读第二、三自然段,考虑:陈赓同志遇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

  四、默读第四至第十自然段,考虑问题。

  1、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

  2、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红军的倔强?

  五、讨论推荐。说说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小红军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从中体会小红军的倔强。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十自然段,特别要读好描写小红军言行的局部,读出小红军的.倔强、可爱。

  七、默读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考虑问题。

  1、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

  (1)调转马头,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2)狠狠地打了自身一个嘴巴。

  2、“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陈赓“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他已意识到小红军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狠狠地打”表达了陈赓深深自责、十分悲哀的心情。他明白了:让小红军骑马,他为什么不肯骑;要同他一起走,他为什么找借口不肯和陈赓一块儿走;给他青稞面,他为什么不肯接受,说自身的比陈赓的还多……

  八、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是从哪些内容当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

  (明白了小红军很倔强,一心为他人着想,即使自身因过度疲惫、饥饿而死,也不拖累他人。)

  九、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陈赓对这件事十分动情,终生难忘?(“深情”“回顾”“往事”)

  十、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一、作业:

  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书写生字新词。

  三、指导用“曾经”“终于”造句。

  1、出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体会用法。

  “陈赓同志回顾自身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练习用“曾经”“终于”写句子。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掌握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红军倔强、一心为他人着想;陈赓关心、保护小红军,小红军牺牲了,十分悲哀,深深自责。

  2、注意感情的变化,读好对话。

  3、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指导。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书写生字词,带有生字的生词要能默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大森林的主人》。

  《十送红军》教案 6

  一、设计目标

  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突出“活动”、“探究”、“生成”的新课改理念;从历史学科的课程特点出发,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与结果;理解长征精神。

  能力目标:从红军胜利——失败——胜利的.史实中培养学生找出因果关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情感,学习人民军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长征精神。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讲所熟悉的故事,加入吸引学生的电影片段,不仅增强他们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了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谈体会、模拟导游等学生活动来巩固升华,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真正理解长征精神。

  五、教学准备

  本课课件主要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和Flash等软件制作。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插入PPT课件的视频片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以毛泽东《七律?长征》作搭配。同时,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加上电脑显示的特定声色效果,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从而成功导入新课。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

  [多媒体投影显示]FLASH课件“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教师提问:长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问:请大家看屏幕,红军突破了敌人设下的几道封锁线?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FLASH讲解红军长征的过程。

  反思:巧妙地将FLASH动画游戏引入教学,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形象化的优势,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述红军长征故事,领悟长征精神。

  [多媒体投影显示] 留在雪山草地的故事

  《十送红军》教案 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理解15个词语,认识多音字。

  3、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感受儿童团员们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因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4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破题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谈谈对红军的认识,领会红军品质。

  2、揭示课题,读题,解题

  3、据题质疑:(主要问题有)

  ⑴谁在什么时候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⑵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⑶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⑷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结果怎样?

  二、初读感知: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

  要求:(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思考以上几个问题

  (3)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提出不懂的词语适当解决。

  (2)回答以上四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课文脉络,分段

  (3)交流分段结果

  (4)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并再次质疑,根据情况解答。

  三、学习第一段:

  1、自学课文,回答: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2、交流

  3、概括段意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尝试自己解决另两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三段

  1、①师引读:儿童团员们始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

  ②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春意盎然”、“心急如焚”,体会环境烘托的作用领会对比写法

  ③感情朗读本节

  2、出示问题: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3、小组合作,初步研读课文4-6节后交流:

  累--壮胆睡大庙

  饿--吃供品馒头

  怕--紧挨靠着坐

  4、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再次研读课文4-6节

  5、再次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6、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读第7节第1句后,回答

  ②根据自己喜欢,选择其中一点,或此外的`困难,展开想象写话

  ③交流

  7、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

  8、理解妇女部长何连芝说的话的意思

  (1)谈谈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2)课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有没有更深的意义吗?

  9、朗读课文,概括第二、三段的段意

  三、拓展作业

  再现儿童团员们与红军战士重逢的情况

  1、自由组合,讨论儿童团员是怎样与红军重逢的,重逢时大家的表现,以及问长问短说些什么等

  2、编写剧本

  3、确定演员,编导短剧

《《十送红军》教案(通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十送红军》教案】相关文章:

红军长征胜利日主题班会教案11-24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集锦十篇11-07

《送玩具回家》小班教案07-17

《送奶工》中班教案01-16

红军长征心得体会11-19

小班数学送食物教案10-14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08-24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08

送动物回家教案大班01-27

《十送红军》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送红军》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十送红军》教案(通用7篇)

  《十送红军》教案 1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2、通过欣赏歌曲,感受并体验歌曲中的革命情感。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练声练习:《山谷回音真好听》、《大雨和小雨》、《精彩夏天》。

  律动练习:《挤奶》、《织布》、《春天在哪里》。

  二、通过谈话,激发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

  1、教师播放教学磁带,引导幼儿倾听歌曲。

  教师:我们江西是革命老区,在这里有很多关于人民群众和红军之间深厚情谊的歌曲。下面这首歌曲,就是其中一首,我们一起仔细听听。

  2、教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小结:原来这一首歌曲是写得关于送红军的故事。

  三、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幼儿一边欣赏挂图一边倾听歌曲,进一步理解

  歌曲的内容。

  1、教师:请你仔细再听一遍歌曲,一边听一边观察书上的画面,说一说歌曲里唱了什么?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你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你从什么地方感觉出来的?(鼓励幼儿说出歌曲中涉及到各种景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如山上野鹿声声哀叫等)

  3、教师:为什么大家会舍不得红军呢?听了这首歌曲,你觉得红军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小结:在那个时候有坏人来破坏我们的生活,想要占领我们的家园,所以有许多人想要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保卫我们的祖国,就组织了红军这个军队去赶走坏人,当红军很辛苦也很危险,但是他们特别的勇敢的与坏人作斗争。所以剩下来没有去当红军的'小孩、老人等等,都对红军特别好,很关心他们,他们很伟大。

  4、引导幼儿感受歌曲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

  教师:你觉得这首歌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中又许多“里格”、“介支个”的词语,这些词语我们把它称为“衬词”,这些词语一听就知道这是我们江西特色的歌曲。

  四、结束部分。

  复习《工农兵联合起来》,结束本活动。

  《十送红军》教案 2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江西民歌的风格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朴素、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教学重点:

  了解江西红色历史,感受体验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

  “树树(里格)梧桐”这里是音程九度大跳的演唱技巧。

  教学过程:

  1:播放《十送红军》,让同学们依次进教室

  2: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采茶舞曲》和《龙船调》,了解了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的音乐特点。下面我们再来听听这两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起来复习一下这两首歌曲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播放音乐)

  学生回答:《采茶舞曲》:情绪欢快,旋律流畅清新,运用方言演唱,糅进了越剧的唱腔,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龙船调》:开头带有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明亮高亢,自由而畅达,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再加上半说半唱的形式,是歌曲风趣诙谐。

  教师讲解:很好,通过这两首歌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以南、以北的音乐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西的民歌《十送红军》听听它和前面两首歌有什么不同之处。

  3:授新:

  (1).听、议(歌曲感受)完整欣赏歌曲一遍。

  提问:歌曲反映什么场面?表达了什么情绪?为什么要一送再送,送了十遍?

  (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回答:红军要离开根据地,即将踏上长征路,在几年的土地革命中早已和广大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老百姓们一送再送的场景,表达了对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

  教师讲解: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听了。在江西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源地——安源等,当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民歌,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十送红军》就是其中一首红色经典。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演唱呢?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

  进行第二次欣赏后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歌曲给人一种压抑,难过的感觉。

  教师讲解:是啊,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演唱者带有抽噎的语气,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念、企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

  (2)学唱歌曲,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跟着伴奏小声哼唱一遍。

  (3)找出演唱中的难点:“树树里格梧桐”这里是九度音程关系,老师范唱,学生跟唱,突破难点。

  (4)全曲有感情的演唱一遍。注意发声状态。

  (5)分组进行比赛,要求一部分人演唱,一部分人分别扮演红军和老百姓。

  4.让学生起来总结长江中下游江西这个地方民歌的特点:涌现了大量的表达人民与红军战士鱼水深情的歌曲,歌曲真挚、朴实。

  5.再次播放《十送红军》,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七:小结:

  师:江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民歌,更孕育了勤劳纯朴的人民。今天,我们唱响了红土地的歌曲,唱热了我们的心扉。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最后,让我们唱着《十送红军》结束这节课。

  《十送红军》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龙船调》、《十送红军》的内容及地方风格。

  2、运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

  教学内容:《龙船调》、《十送红军》

  教材简析:

  1、《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革命民歌之一,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歌曲的旋律中有一个主体(a)和两个变体(b和c),从而构成ababca的结构形态。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虽然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但从整体来看,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全歌给人的情感感觉是融留念、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的。

  2、《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歌曲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龙船调》的开头带有明显的远距离打招呼似的山歌风味,它明亮而高亢、自由而直畅。随后的短句既有划船时的节奏感,也有演唱时的舞蹈动作感,令人感到清新活泼、诙谐幽默、有着很浓厚的生活气息。后面半说半唱似的对白,就更加强化了这种风趣诙谐的生活情调。歌曲最后的一段音乐,既有划船时唱劳动号子的形象,又有重新唱起山歌的形象。

  教学重点:运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

  教学方法:引导法 实践法 悬念法 演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戏剧表演手段

  教学用具:老师:多媒体设备 钢琴

  学生:江南服装 筷子 饭盆 铅笔盒 饮水筒等能够击打出节奏的物品

  教学过程:引导策略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策略一:复习

  通过复习歌曲《采茶舞曲》,唤起同学们对江南音乐特点的记忆。为下面的音乐欣赏、分析和表演作好准备。

  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温故而知新”。在演唱中复习《采茶舞曲》的演唱要领,唤起对上节课所讲内容的记忆。

  策略二:聆听《十送红军》

  (讲授法)

  1、讲解、提问红军长征的历史知识。

  2、请同学在未听之前,结合刚刚了解的江南音乐的特点,试着分析《十送红军》的音乐情感基调,和曲调特征

  3、播放《十送红军》。

  4、讲解《十送红军》的情感基调和曲调特征。

  与老师互动,描述自己对红军长征历史背景的了解。根据自己的音乐知识、和对江南音乐的了解,试着猜测《十送红军》的曲调特征。为学生们提供展现自己知识的平台,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们对知识和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

  策略三:欣赏《龙船调》

  1、播放《龙船调》。

  2、布置任务:用哑剧来表现《龙船调》的内容。倾听《龙船调》为学生提出任务。

  策略四:演示法展示潘长江小品《过河》播放潘长江小品《过河》经历观看--分析--记忆三个步骤,积累小品中的各种动作为素材,为创作哑剧作准备。本着“模仿是创造的基础”的原则,为学生们的哑剧动作提供一个范本。

  策略五:讨论法 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哑剧的创编 针对音乐及动作,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同时考察各个小组的排练情况,为同学们的表演作准备。由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和排练。提高学生们的创作能力。

  策略六:实践法 表演哑剧《龙船调》

  1、组织同学们进行哑剧表演。

  2、协助同学们播放音乐,整理服装,调整灯光,作好舞美工作。

  (1)各个小组推选小演员穿好服装进行表演。

  (2)不表演的同学用自带的打击乐器随着音乐为表演的同学击打节奏。为同学们的表演提供平台,锻炼同学们的表演能力。

  教师对参加表演的同学进行表彰,分发小奖品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十送红军》教案 4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曲内容,感知当年红军与瑞金的老百姓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欣赏歌曲,激发幼儿对红军战士的尊敬,让幼儿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启发幼儿按照原歌词的结构,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活动准备:

  红军帽、红军衣服,红军战斗录像、舞蹈《十送红军》、歌曲《十送红军》。

  过程:

  一引入主题,激发情感。

  1、出示红军当年用的帽子和衣服,问:你知道这是谁的帽子和衣服吗?

  2、红军是谁?(播放红军战斗的录像资料)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战斗?你觉得他们是怎么样的人?

  3、教师小结:他们就是红军,在我们瑞金,以前就有很多红军战士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安全,很多红军战士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是非常伟大的人。

  4、红军战士为了老百姓,不顾自己的生命,那老百姓们又会怎样对待他们呢?(老百姓很感谢他们、热爱他们,给他们做衣服、做鞋、送吃的。)

  5、可是有一天,红军要走了,要离开我们进行长征,这时候,红军战士的心情会怎样?老百姓的心情会怎样?(很难过,依依不舍)

  二欣赏舞蹈《十送红军》

  1、播放录像:舞蹈《十送红军》,小朋友看,这个舞蹈说的就是当年红军离开我们瑞金去长征时,老百姓去送他们的情景。

  2、幼儿欣赏舞蹈。

  3、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之间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三欣赏歌曲《十送红军》

  1、刚才的'舞蹈里有一首歌曲叫《十送红军》,小朋友知道唱的是什么吗?

  2、播放歌曲,幼儿倾听。

  (1)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

  3、再次欣赏歌曲。

  (1)歌曲里唱了什么?

  (2)歌曲里说老百姓送红军一共送了几次?为什么要送十次?

  4、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请幼儿随音乐哼唱,感受歌曲旋律。

  四教育幼儿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小朋友,你们觉得过去的老百姓过着怎样的日子?我们现在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2、我们为什么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感谢谁?

  3、我们有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应该怎样做?

  4、长大后,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家乡做些什么?

  总结:

  今天我们小朋友都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好本领,长大为我们的家乡出力,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十送红军》教案 5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身的高尚品质。

  2、继续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曾经”“终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导入新课。

  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福建、江西动身,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的长征,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纵横11个省,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发明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使红军失去了千千万万坚强战士,以敌人失败、我军胜利而告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讲的就是在红军过草地时,发生在一个小红军和一位首长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三、默读第二、三自然段,考虑:陈赓同志遇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

  四、默读第四至第十自然段,考虑问题。

  1、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

  2、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红军的倔强?

  五、讨论推荐。说说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小红军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从中体会小红军的倔强。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十自然段,特别要读好描写小红军言行的局部,读出小红军的.倔强、可爱。

  七、默读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考虑问题。

  1、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

  (1)调转马头,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2)狠狠地打了自身一个嘴巴。

  2、“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陈赓“调转马头、奔跑起来”说明他已意识到小红军有因疲惫、饥饿而死亡的危险。“狠狠地打”表达了陈赓深深自责、十分悲哀的心情。他明白了:让小红军骑马,他为什么不肯骑;要同他一起走,他为什么找借口不肯和陈赓一块儿走;给他青稞面,他为什么不肯接受,说自身的比陈赓的还多……

  八、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是从哪些内容当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

  (明白了小红军很倔强,一心为他人着想,即使自身因过度疲惫、饥饿而死,也不拖累他人。)

  九、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陈赓对这件事十分动情,终生难忘?(“深情”“回顾”“往事”)

  十、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一、作业:

  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书写生字新词。

  三、指导用“曾经”“终于”造句。

  1、出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体会用法。

  “陈赓同志回顾自身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练习用“曾经”“终于”写句子。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掌握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红军倔强、一心为他人着想;陈赓关心、保护小红军,小红军牺牲了,十分悲哀,深深自责。

  2、注意感情的变化,读好对话。

  3、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指导。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书写生字词,带有生字的生词要能默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大森林的主人》。

  《十送红军》教案 6

  一、设计目标

  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突出“活动”、“探究”、“生成”的新课改理念;从历史学科的课程特点出发,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与结果;理解长征精神。

  能力目标:从红军胜利——失败——胜利的.史实中培养学生找出因果关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情感,学习人民军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长征精神。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讲所熟悉的故事,加入吸引学生的电影片段,不仅增强他们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了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谈体会、模拟导游等学生活动来巩固升华,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真正理解长征精神。

  五、教学准备

  本课课件主要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和Flash等软件制作。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插入PPT课件的视频片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以毛泽东《七律?长征》作搭配。同时,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加上电脑显示的特定声色效果,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从而成功导入新课。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

  [多媒体投影显示]FLASH课件“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教师提问:长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问:请大家看屏幕,红军突破了敌人设下的几道封锁线?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FLASH讲解红军长征的过程。

  反思:巧妙地将FLASH动画游戏引入教学,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形象化的优势,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述红军长征故事,领悟长征精神。

  [多媒体投影显示] 留在雪山草地的故事

  《十送红军》教案 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理解15个词语,认识多音字。

  3、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感受儿童团员们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因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4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破题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谈谈对红军的认识,领会红军品质。

  2、揭示课题,读题,解题

  3、据题质疑:(主要问题有)

  ⑴谁在什么时候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⑵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⑶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⑷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结果怎样?

  二、初读感知: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

  要求:(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思考以上几个问题

  (3)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提出不懂的词语适当解决。

  (2)回答以上四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课文脉络,分段

  (3)交流分段结果

  (4)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并再次质疑,根据情况解答。

  三、学习第一段:

  1、自学课文,回答: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2、交流

  3、概括段意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尝试自己解决另两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三段

  1、①师引读:儿童团员们始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

  ②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春意盎然”、“心急如焚”,体会环境烘托的作用领会对比写法

  ③感情朗读本节

  2、出示问题: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3、小组合作,初步研读课文4-6节后交流:

  累--壮胆睡大庙

  饿--吃供品馒头

  怕--紧挨靠着坐

  4、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再次研读课文4-6节

  5、再次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6、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读第7节第1句后,回答

  ②根据自己喜欢,选择其中一点,或此外的`困难,展开想象写话

  ③交流

  7、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

  8、理解妇女部长何连芝说的话的意思

  (1)谈谈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2)课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有没有更深的意义吗?

  9、朗读课文,概括第二、三段的段意

  三、拓展作业

  再现儿童团员们与红军战士重逢的情况

  1、自由组合,讨论儿童团员是怎样与红军重逢的,重逢时大家的表现,以及问长问短说些什么等

  2、编写剧本

  3、确定演员,编导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