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2 18:59:10 炜亮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是“分数除法”,其中第一小节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教学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好办,因为有分数乘法和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做基础,在课堂上,只要按课文编排稍做解释学生就可明白。

  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我对课文编排讲解内容作了一下变动。这一小节有3道例题,分别讲“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 “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如何得来,如何向学生讲得明白,一直是老师们所苦恼的问题。不讲嘛,似乎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讲吧,即使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明白,其实学生真正理解吗?我认为,学分数除法的关键是记牢、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至于这计算法则是如何得来的,可暂时忽略。我把这3道例题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分数除以整数”,通过例1,“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使学生明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说“÷2”=“×1/2”,进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数、1/3是3的倒数……,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尽管我用的是课本例1的教学素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数和除数到底是分数还是整数的问题,只是强调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乘除数的倒数。教学完例1,就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强化“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概念)第二课时,同学生学习例2、例3。课文中例2“一辆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是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18÷2/5最后可以表达为18×2/5,而我只是根据题意列出18÷2/5后,让学生回想例1的学习过程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说出18÷2/5=18×2/5,然后计算得出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讲解过程。接着学习例3“小刚3/10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这两道例题是应用题(但在教材安排中,没有把它放在分数除法应用题范围内),我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计算法则的推倒过程上,反倒是根据题意为什么这样列式花了些时间。

  3道例题学习完(还包括相当量的练习),用了两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根据学生情况的反馈,学生掌握这一小节的知识是扎实的'。

  现在我还在想,既然乘法不强调被乘数与乘数,如,一本书5元,买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结果是15元就算对,(但我坚持认为5×3和 3×5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过,现行教材认为结果一样就行)那么,在学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上应该是允许的。也许我这样做有点离经叛道,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但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学才算成功,似有点不太实际。学生(包括成人)很多时候知道要这样做并且做对了,已经是完成学习任务了,又何必强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知道一个分数是由几个分数单位组成的,并且能够运用分数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本课的重点,通过分月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充分体验、理解分数的意义,并通过分小圆片和分小棒小组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由于单位”1“即整体的组成不同,部分的量也是不同的。同时使学生在数学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学生进行汇报时,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没能顺利地引导学生自已去解决问题。当学生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时,也没有及时进行纠正。有部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中也关注不够。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3

  “分数的好处”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好处,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好处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好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好处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好处。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之后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透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能够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好处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好处的理解。本节课不仅仅给学生带给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透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好处,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好处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好处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善,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其实课堂上能够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自己先谈谈对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未能进行。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4

  本册中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单位“1”这个概念学生感到很困惑,难以理解。其实教材无论从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上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仔细推敲就会心领神会。生动、形象的图文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平台。教学时我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入手,创设了测量的物体长度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当测量得不到整数结果时,就要用分数来表示,明白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又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也并不是正好整数结果,所以分数是人们解决生活问题所需,接着探究分数的意义也就有了其必要性。探究过程中学生剪、拼、折、画、想、说好不热闹,这样下来我自我感觉良好,这节课的知识探究清楚了。我长长的松口气,没想到做练习时,很简单的一题,学生哑口无言了,就是“八分之三表示什么意义?”有的学生说了也是含糊其词交代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上呈现的知识是借助图形来分析的,现在脱离了图形的直观性去谈抽象的分数的意义,难怪学生不理解呢,看来正是应了那句笑话“一节课把自己教会了,而没教会学生”。学生毕竟是根据直观的图形来思维的,抽象思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于是我采取了补救措施。解铃还需系铃人,每写一个分数,让学生想一个形象的`图形或动手画一画,亲自分一分,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渐渐的学生根据给出的分数,脑子里就有了形象的直观图了,从而真正的从意义上理解了分数。

  有时我就想:没有问题的课堂可就真的有了问题了,学生一堂课都没问题可提,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尤其数学课堂更应该是在不断的解决各类学生的各种问题中生成的。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5

  本课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易到难,先复习三年级学过的分数,使学生回顾旧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分数”知识,既可找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然后巧设“玄机”:出示一个被布遮盖住只露出一个正方形的图形(这个正方形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使学生从对自己的答案比较有信心到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

  1.通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单位“1”的数量与每份数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以小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2.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学生在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培养。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6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孕伏

  在单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对于学生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了。一支笔,一个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除了一个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不难。很多支粉笔装成的一盒粉笔,很多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也可以用1来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3个苹果能看做1吗?6个、9个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个看做单位1,通常这时的6个苹果就不再看 做1了,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6个里面有2个这样的单位,9个苹果里有3个这样的单位。引出单位1,有几个“1”就用几来表示。这时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为什么叫单位“1”呢?对于学生来说,建构就水到渠成。因为有了前面单位“1”的建构,第三环节,整数、分数、单位1的沟通,就显得轻松流畅,容易理解了。

  二、体现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环节建构分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从一个个具体感性的单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体意义,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单位1,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取出的份数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即不管把什么看做单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数,进而逐步概括、内化为抽象的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在下面的设计中,又创设了相同的单位1,相同的阴影部分,却是用了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情境,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分数的表示,不仅要关注单位1是什么,还要关注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分,表示其中的几分。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又如在学生做桃子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让学生有所凭借

  为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各种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导学生概括概念的环节,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后来与组内老师交流后,才明白上面环节几个分数意义的概括引导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课件像放电影一样都过去了,最后学生概括起来,没有凭借,所以老师只好自己概括。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显得不够,教师讲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义时,板书留下下面这些意义:

  四分之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7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这部分内容中引入了两个概念,即单位“1”与分数单位。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为后面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紧紧抓住核心概念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在新课的教学中,首先结合具体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说一说四分之一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发现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许多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实际上就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其次,教学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这里尤其要重点强调的是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母,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作分子,以此来强化分数的具体意义;接着,通过分数的意义的教学铺垫指出,一个整体也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同时指出分数的意义也可以说成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说一个整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单位“1”。最后,通过做一做的`练习来引入分数单位的概念,指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只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并通过具体的分数进行举例说明。

  2.深入挖掘分数的意义,体会分率。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清楚知道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还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体会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也就是我们在后面所要学习的分数应用题中的分率。

  不足之处:

  虽然也对分数的意义进行了重点的教学,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受已有知识的影响,根本不看图示表示的具体意义,还是把总数量作为分母,把平均分的份数作分子,导致练习中出现错误。

  改进措施: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着重通过具体的例子辨别,可以采用同步练习中容易出错的例子来进行教学。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8

  《百分数的意义》是第九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百分数、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借助例题的学习,我先出示了三名运动员的投篮情况的统计表,统计表中呈现的是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然后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练,怎样判断哪名运动员的投篮成绩好些?学生们经过思考马上想出了办法,交流时即刻有学生说出应该通过比较每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此时,我立即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们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说出了理由:因为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数来判断成绩的好坏。应该说这一部分的导入是相当顺利的。

  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进行了交流。有些学生找到了衣服商标上的百分数,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请学生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收集到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应该说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好,学生们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上完本课后觉得不足之处是对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仅仅借助练习十九的第三题是不够的,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两者的区别。我想在第二课时中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9

  教学在一个小故事中拉开,不但由此突出“平均分”,还在学生的不同的平均分的情况中评价学生的公平、感恩的情感价值,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这似乎与数学教学无关,但教育与教学是不该分的,而我认为教学远没有教育对学生的意义更大。

  在教学单位“1”的概念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数字1引入,让学生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从而归纳不但可以表示1个物体,1个图形、1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得出1如此多的实际意义是数字1的外延,并在1上加引号,由此定义单位“1”。然后让学生说说手边什么可以看作单位“1”练习内容有些少,特别是对一个计量单位如1分米1厘米1千克等学生说得少,引导也没有跟上。

  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基础上,我通过对折圆形的纸片引导学生依次得到分数21,41,81这些是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然后我通过问: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这样的1份是81,那么这样的3份呢?学生很容易得出83这个分数,然后问5份呢?7份呢?引导学生分别得出分数,于是我质疑:81,83,85,87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发现分母都是8,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因为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得到的,只是因为要表示的部分的份数不同。我并没有急着肯定学生的发现,而是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12根小棒分一分,用来表示一个分数,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叙述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个分数的,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不同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发现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此处应该再通过比较,发现把单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或表示不同的份数,所得的分数都是不同的。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的什么意思。

  关于分数单位,我选择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分数意义概念后提出。本来设计时计划让学生再想一想12根小棒看作单位“1”平均分,可以得到哪些形如1的.分数的,因为前面学生都提到了,而且时间剩下的也不多了,于是只有作罢,教学反思《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然后赶紧练习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和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练一练的习题效果不错,于是我对练习中的相似习题省略,但数轴上的单位“1”和如何正确得出各分数相对应的点是比较难的,于是仅剩的时间我留着处理了这个习题。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0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本单元教学的特点就是概念教学,教学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教学的难点是概念的形成和运用。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教学时加大思维的形象性(比如:图、线段图、集合图)

  二、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三、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比如:约分和通分,这两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要提醒学生,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小,而通分则是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

  ①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联系

  ②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约分、通分的联系

  ③用字母表示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 (0除外)

  ④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通分

  ⑤单位换算——除法——分数——约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最简分数、约分的意识淡薄。

  学生对约分,结果保留最简分数的意识淡薄,教学时要加强。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1

  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们也常听见和看见。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为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百分数。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分数意义的不同。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相互学习中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其价值。难点是能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课一开始,我没有按书上的内容去上,而是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的材料中的百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的意义,再进一步观察这些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再又进行意义的巩固,学生在巩固的过程中不会觉得照样画葫芦,很自然的理解百分数是两个量的比,而且也能根据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中的单位"1"量的确定。之后通过自学学会百分数的读写法和商业中的折扣问题,工农业生产中的成数问题。最后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有趣的练习巩固百分数的意义,如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班的优秀率将达到百分之几,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用百分数来小结学会百分之几,还有百分之几没掌握。下课时,我送给学生们一句话:天才=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这样轻松愉快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本人课堂教学中,语气比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使得课堂有些平淡。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出点一些问题,使自己有些紧张,没有处理好,影响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漏讲。说明我课堂教学处理能力欠佳,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2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课的教学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了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不断内化分数的意义。

  一、动态演示,了解分数演变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样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数学知识是理性的,但也饱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分数的产生,教科书分散在课前和课末呈现,为了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分数产生的演变过程,在现实问题中讲述分数的产生,配于课件动态演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学生粗略地知道知识的来源,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数学知识与科学探索的启蒙教育。

  二、制造矛盾,突破分数认知难点

  学生已掌握用一个物体表示,要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表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表示出1/4,让学生自由地创造。这样的情境创设,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是教师的暗示与启发,而是学生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巧设问题,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学生依赖于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实例,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如果只靠练习加以强化,势必影响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以问题激发思考,在“比较几个,为什么单位”1“不一样,都可以用表示?”中,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单位“1”,使思考问题摆脱具体实物的依赖,明白了一个分数关键看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在“同样是一份,为什么表示的个数不同?”中,体会了单位“1”的数量多少影响着每一份的大小。这样的问题解决,为学生深入理解分数意义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四、拓展训练,体验知识应用价值

  知识只有在具体应用中,才显示学习的价值。课末除了完成书上的部分练习外,增加了两道思维训练题,猜数游戏迎合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思考、辩论中,既掌握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在看图说话中,既巩固新知又渗透着不同单位“1”的相互转化思想。

  整堂课教学,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详细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展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想法:

  本节课成功之处:

  1、本节课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2、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紧紧抓住核心概念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知识点讲得很透彻,深挖教材,教学目标达到的同时也突破了重难点,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作为数学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重视渗透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思想,本节课一大亮点就是渗透了数形结合和累加的数学思想。

  4、重视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

  1、备学生不够充分,市里的学生不管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比县里的学生强太多了,试课的时候不应怕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而频繁地改动教学设计。

  改进措施:要因地制宜的备学生。如果是去市里上课,多挑选好的和活跃的班级试课;如果比赛地是县城,就用各种班级试课。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怕学生回答不出来,导致很多问题设置的不够开放,老师也不敢放手地让学生畅所欲言。比如:

  (1)小组创造分数那里,学生只回答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没有说表示的份数不同,老师没有让学生继续补充,而是自己说出来。

  (2)概括分数的意义时,老师提示的太多,应该出示完3组分数的意义就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3)最后一题出示完第二组数据时应该问学生看到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或者一开始就让学生畅所欲言发现问题,经过思维碰撞后总结出要充分考虑单位“1”,而不是老师说。

  改进措施:教师要相信学生,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把自己定位于那个穿针引线的人,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巧妙的串起来。

  3。教师语言不够幽默,课堂趣味性不够,没有从一开始到结束,让课堂气氛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中。

  改进措施:教师平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幽默感。本节课中间的练习应设置一些趣味性的,信封猜笔那个环节应该保留,结尾处可以加入《分数的历史》这种数学文化视频,也可以加入大格局的元素,来一段激情满满的演讲,这一段讲好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掩盖课堂中的一些瑕疵。

  4、整体教学设计比较务实,不够巧妙,亮点不够突出,有记忆点的东西不多。

  改进措施:由于是去市区比赛,可以考虑把崇义的特色加入到教学设计中,这样比较有记忆点。教学设计上还可以再巧妙些,最好是达到环环相扣的效果。

  5、由于教学设计改来改去导致老师记的东西有点混乱,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特别是教师不能重复学生的发言,这是数学课堂之大忌,因为数学学科本身就要求明确严谨,如果语言太繁琐,则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改进措施:由于此次准备时间紧,一开始就要去比较专业的学校试课,让老师们提出具有专业性并有可行性性的建议,可以少走弯路,另外教师要把详案烂熟于心,才能表演好。

  6、有些学生上课小细节没有事先讲清楚,比如上课传递话筒习惯,回答问题习惯,后面上课的很多老师强调了这一点,上课的时候就不用走来走去,课堂会更流畅地走下去和节约时间。

  改进措施:课前要充分考虑上课要注意的细节。

  7、由于经验不足,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行。

  改进措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8、两位教师配合度不高,双师课堂形式没有突破。

  改进措施:有待研究。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3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这节课我讲了两遍,前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第一次课前想法:不知道是幸运还是霉运,每次轮到我这个新手讲公开课总是有外校老师来听,感觉压力山大,本次也不例外,虽然那些派头大的山西老师没来,但有外校老师,总不像自家人那样自在,害怕出丑给学校的脸面抹黑。第二次课前想法:也感觉压力大,有了校长一句不要怕暴露缺点,我思想也放开了,正好有教研员来指导可以查漏补缺,于是就没了像第一次那样紧张的状态,甚至说我感觉我是幸运的,借助这次机会锻炼一下自己在这种大场面下的适应能力,事实证明我的猜想是正确的。

  第一次,听说有人来听课,我就赶紧找师傅常老师帮忙选课题,正好该讲《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常老师说就这个吧不是很难。接下来就让她帮我修改课件和预设问题怎么处理,就连早上来学我还跟师傅说一个填空题有点难怕学生不会,常老师说那就讲课过程中举个类似的例子,我们师徒俩举得例子不谋而合,本来信心满满,可是我觉得结果却很不理想。首先,温故互查的第二题应该让孩子们说说为新内容做铺垫,导学案没做认真检查,自己觉得不难,想着个别难题已有预设处理,但从学生方面考虑不够周全。里面的练习题题量大还有超纲部分,有些习题过于尖锐,学生做起来确实有点困难,此外习题设计有些没能紧扣主题,这个问题听完课闫老师就直接说你的导学案得改。其次,我觉得我的应变能力欠缺,课上我就跟着导学案走,用的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结果是为了完成这节课的导学案任务,而没能让孩子们将“分数的意义”、单位“1”以及“分数单位”等这些抽象概念练习透彻,就是席争光老师所说的课堂上的'这个“1”没抓好,结果导致导学案算是完成了,但孩子们心中还是迷迷糊糊的,所以总感觉很不理想。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和师傅们的指导,第二次我就知道在哪里下功夫了。趁周三上午第二节没课,赶紧找来常老师和莉莉帮我审查修改后的导学案及板书设计,下午放学又请晓丽帮忙修改课件到7点,晚上继续思考过程,在她们的帮助下第二次讲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也找回了点自信和勇气,发自肺腑的感激帮我忙的老师们,教学反思《《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收获更大的就是涧西刘老师对我课的点评。一、她说:“教学分数的产生也应该强调指出是在不能得到整数的情况下产生的,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意义,课本这样编排说明它是一个知识点,是需要强调的。”其实我原以为书本上有的东西,还有从古至今的图形和文字介绍,最后还又总结了一段分数产生的原因,和几个老师商量这个学生自己一看都明白,为了节省时间,课堂上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就OK了,我还是没把教材挖掘透。二、课堂上老师说的还有点多,应该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才会更牢固。三、学生举身边1/4的例子时,让孩子们说出例子并动手画一画;举四人小组例子如果让孩子们站起来应该站几个人表示1/4,八个人时应该站几个孩子来表示1/4?让孩子们动起来体会单位“1”不同时所表示的1/4也不一样,进一步加深对单位“1”和分数意义的理解。四、练习题设计个数轴或者老师拿几支粉笔说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等。刘老师的思维真敏捷,她提的这些宝贵的意见我怎么都没想到一条呢?我想可能是自己的思维放不开,所以才导致课堂上的拘泥,另外就是对教材和课标挖掘的不够通透吧!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如果不经历第一次的失败,又怎么会几次三番地去给那些敬爱的师傅们添麻烦呢?之前还真没感觉到反思有如此大的功效,今天才发现:只有经过不断的交流、反思,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一点一点改进,才能有所进步直至成熟。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4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课一开始,就从古人测量物体长度遇到的疑惑,接着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再让学生举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说说其含义,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

  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三、本节课我主要想探索三个问题:

  1、作为数学本身应该关注什么?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难题,比如:圆的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体积与体积单位、小数的认识等我以前都尝试过,很多时候,过于关注了数学的定义,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就本节课而言,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花了很大力气去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若干份”、“一份或几份”等抽象名次,可是这些真的就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吗?让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数感、引导他们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不是也重要呢?所以本节课淡化定义、强化心像是我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

  2、课堂的教学结构能否适应并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我没有设计什么复习题,也没有对知识的本身创造多少情境,就直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书上又能告诉我们什么?-------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这样促进学生主动回忆、交流、阅读、思考,同时也感悟一点学习方法。试想,我们承认的学习是否在很多时候不自觉的也运用过此方法呢?至少我认为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我把他推荐给孩子们。

  3、学生的学习能更具有创造性吗?怎样的学习才是更有效的?根据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我深信:只有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再创造中学习,学生才会真正的理解知识,同时创造力也在不断的得到培养。设计这节课时,我基本是把所谓的新知与巩固融为一体的,想办法让学生在各种想象、交流、画图、猜测、操作中去体验并创造分数的意义,新知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内化到孩子们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孩子们的学习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与创造性。

  四、本节课的遗憾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所不合理,前紧后松;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板书不够规范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希望各位老师诚恳的提出您对本节课的建议与意见,以促进我能更快的成长,也同时让我们一起打开数学“概念教学”的新“天窗”。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5

  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明确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为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百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了百分数,但是对于百分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因此我认为教学时应该从百分数起源入手较合理。

  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

  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

  在教学的`开始,我从学生每天吃早餐使用一次性筷子给森林带来了哪些危害导入,引出我国森林覆盖率及其它一些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有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因此,学生学习百分数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解的基础,理解森林覆盖率: 森林面积占我国土地面积的xx。

  二、通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数的资料

  使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体验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始终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学习的价值不言而喻,学生搜集到的百分数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4%;电脑下载的进度是16%;我们班期中考试的合格率是92%等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踊跃。接着通过“换一换”让学生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学生的认真思考,最终获得知识的真谛——百分数与分数的相同点是两者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不同在于分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而百分数不能;分数可以带单位,百分数不能;分数的分母是任意不为0的整数,百分数的分母是100,等。

  三、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先学后教是我校推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在自学掌握的基础上做一些相关的练习,从练习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

  四、巩固练习有层次,习题比较有趣味性。

  第一题是“真假难辨”,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第二题是看成语联想百分数,这一道题学生很感兴趣,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第三题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括号中,这道题旨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不足,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发言比较踊跃,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探究的过程,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读写法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6

  《分数的好处》这一课,上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分下面四步抽象出分数的好处:

  1、借助直观图,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已有经验,2、抽象出什么是单位“1”,3、结合直观图,用单位“1”表示分数的好处,4、最后抽象出分数的好处。在教学的时候,教学环节清楚,学生对单位“1”理解也比较清晰,分数的好处理解也到位。但是有幸聆听了名师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好处》一课,我震撼很大,同样的教学资料,在张老师严谨的设计下,精心的构思中,让学生对单位“1”以及分数有了全新的理解。他的教学充满了魅力,我决定把他的教学方法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于是有了我这天全新的一节课《分数的好处》。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思维突破,从生活中的1指引到生活中“1”,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1既能够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能够表示有很多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二是揭示单位“1”这样的“1”在数学上能够用来计量大小,因此这样的“1”,我们叫它单位“1”。三是沟通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真分数、1、整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四概括分数的好处,真正帮学生实现对分数好处的抽象与建构。这样的教学,有如下的优势:

  一、突破难点,正确理解单位“1”。

  我们平时在教学单位“1”的时候,直接介绍单位“1”,至于为什么叫单位“1”,却没有进行深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一带而过。这样的教学从自然数1表示一个个体,到过渡到一个整体,再到过渡到一个抽象的“1”,而且过渡到2个“1”是2,4个“1”是4,此时的“1”已经变成了一个计量单位,故我们帮它取名字叫单位“1”。这样的教学比较直观和自然。

  二、利用数轴,培养数感。

  每次教学一类数后,教材都会有这样的练习资料:在数轴上正确表示数的位置。分数在数轴上表示,教材一向以来让学生透过数轴上的把“1”的平均分,得到填上具体的分数。我先透过把单位“1”平均分填上分数后,再让学生再去找2,找3,透过一个自然数学1把分数和整数有机的联系在一齐,让学生潜意识中构成了分数与整数关系的初步表象。

  三、精心设计、建构新知。

  教材把分数的好处直接总结归纳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而在这一节课上我透过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正确用分数来表示,既要关注单位“1”,也要关注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以及表示的份数,在此基础上顺势画了一条分数线就得出了分数的好处。这样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记忆,又使学生印象深刻。

  但是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也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

  1、对学情估计不足。我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分数,虽然不能正确地来表达每个分数的好处,但根据涂色部分用分数表达就应是能够的,但在课中缺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如何用分数正确地来表示涂色部分,还是一知半解,在课前还是要进行适当的练习,给学生一个预热分数的过程。

  2、分数单位的教学比较单薄。分数单位就是表示其中一份的`数,表达形式就是几分之一。我自认为这个资料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时比较忽视,设计相应的练习也比较少。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有部分学生从整数的计数单位转换到分数的计数单位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相应的练习还是需要的,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的分数,它的单位也是不同的。

  总之,透过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源,我们的教学之本,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教材,并适当大胆地跨跃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另一片更大的天空。这天我在课堂上做了大胆的尝试,虽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的效果。但是丰富自己的数学内涵,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深入浅出读懂数学教材,是我今后的追求。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7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还是在原来的框框里出不来,教学整体一时,学生还是认为一个就是单位“一”。而对一些事物等都可以当作单位一时,很疑惑,学习之前,我还是采用学生课前预习自学的方式,但我发现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而只是浅显表象的理解,自学却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被动,我在讲时学生更糊涂了,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

  1、自学内容要有所选择。

  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可以理解消化的知识,让学生课前预习自学。不要盲目的一刀裁式对都要学生去自学,这样不仅起不到自学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2、单位“1”的处理和把握很重要。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带学具(花生米或豆子),你一把能抓起多少呢?学生手举的高高的.,跃跃欲试,紧接着问这是几啊?生有的疑惑,有的眉头紧锁,然后通过引导理解整体一,也就是单位一,通过学生数一数明白,原来单位一可以是20个花生米,也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30个豆子等等,通过学习让学生纷纷举例子理解单位“1”。

  3、理解单位1,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追问:能说说你是怎样得到1/2的吗?

  学生很自然的根据自己的操作,说出了1/2的意义。

  出示例题: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为什么?

  生答因为平均分了,所以能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师概括: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我们都能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这个整体就是单位1,让生用分数表示例题涂色部分,并说说每个分数的意义,然后概括分数的意义。

  课结束了,或许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知识需要时间去理解,去消化。我相信这节课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获的。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13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2-06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2-07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2-26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05-26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3-09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集合09-26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12-10

关于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3-16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优秀05-19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是“分数除法”,其中第一小节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教学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好办,因为有分数乘法和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做基础,在课堂上,只要按课文编排稍做解释学生就可明白。

  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我对课文编排讲解内容作了一下变动。这一小节有3道例题,分别讲“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 “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如何得来,如何向学生讲得明白,一直是老师们所苦恼的问题。不讲嘛,似乎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讲吧,即使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明白,其实学生真正理解吗?我认为,学分数除法的关键是记牢、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至于这计算法则是如何得来的,可暂时忽略。我把这3道例题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分数除以整数”,通过例1,“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使学生明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说“÷2”=“×1/2”,进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数、1/3是3的倒数……,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尽管我用的是课本例1的教学素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数和除数到底是分数还是整数的问题,只是强调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乘除数的倒数。教学完例1,就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强化“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概念)第二课时,同学生学习例2、例3。课文中例2“一辆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是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18÷2/5最后可以表达为18×2/5,而我只是根据题意列出18÷2/5后,让学生回想例1的学习过程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说出18÷2/5=18×2/5,然后计算得出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讲解过程。接着学习例3“小刚3/10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这两道例题是应用题(但在教材安排中,没有把它放在分数除法应用题范围内),我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计算法则的推倒过程上,反倒是根据题意为什么这样列式花了些时间。

  3道例题学习完(还包括相当量的练习),用了两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根据学生情况的反馈,学生掌握这一小节的知识是扎实的'。

  现在我还在想,既然乘法不强调被乘数与乘数,如,一本书5元,买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结果是15元就算对,(但我坚持认为5×3和 3×5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过,现行教材认为结果一样就行)那么,在学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上应该是允许的。也许我这样做有点离经叛道,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但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学才算成功,似有点不太实际。学生(包括成人)很多时候知道要这样做并且做对了,已经是完成学习任务了,又何必强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知道一个分数是由几个分数单位组成的,并且能够运用分数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本课的重点,通过分月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充分体验、理解分数的意义,并通过分小圆片和分小棒小组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由于单位”1“即整体的组成不同,部分的量也是不同的。同时使学生在数学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学生进行汇报时,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没能顺利地引导学生自已去解决问题。当学生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时,也没有及时进行纠正。有部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中也关注不够。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3

  “分数的好处”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好处,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好处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好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好处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好处。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之后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透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能够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好处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好处的理解。本节课不仅仅给学生带给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透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好处,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好处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好处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善,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其实课堂上能够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自己先谈谈对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未能进行。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4

  本册中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单位“1”这个概念学生感到很困惑,难以理解。其实教材无论从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上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仔细推敲就会心领神会。生动、形象的图文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平台。教学时我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入手,创设了测量的物体长度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当测量得不到整数结果时,就要用分数来表示,明白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又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也并不是正好整数结果,所以分数是人们解决生活问题所需,接着探究分数的意义也就有了其必要性。探究过程中学生剪、拼、折、画、想、说好不热闹,这样下来我自我感觉良好,这节课的知识探究清楚了。我长长的松口气,没想到做练习时,很简单的一题,学生哑口无言了,就是“八分之三表示什么意义?”有的学生说了也是含糊其词交代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上呈现的知识是借助图形来分析的,现在脱离了图形的直观性去谈抽象的分数的意义,难怪学生不理解呢,看来正是应了那句笑话“一节课把自己教会了,而没教会学生”。学生毕竟是根据直观的图形来思维的,抽象思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于是我采取了补救措施。解铃还需系铃人,每写一个分数,让学生想一个形象的`图形或动手画一画,亲自分一分,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渐渐的学生根据给出的分数,脑子里就有了形象的直观图了,从而真正的从意义上理解了分数。

  有时我就想:没有问题的课堂可就真的有了问题了,学生一堂课都没问题可提,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尤其数学课堂更应该是在不断的解决各类学生的各种问题中生成的。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5

  本课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易到难,先复习三年级学过的分数,使学生回顾旧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分数”知识,既可找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然后巧设“玄机”:出示一个被布遮盖住只露出一个正方形的图形(这个正方形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使学生从对自己的答案比较有信心到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

  1.通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单位“1”的数量与每份数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以小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2.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学生在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培养。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6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孕伏

  在单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对于学生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了。一支笔,一个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除了一个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不难。很多支粉笔装成的一盒粉笔,很多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也可以用1来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3个苹果能看做1吗?6个、9个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个看做单位1,通常这时的6个苹果就不再看 做1了,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6个里面有2个这样的单位,9个苹果里有3个这样的单位。引出单位1,有几个“1”就用几来表示。这时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为什么叫单位“1”呢?对于学生来说,建构就水到渠成。因为有了前面单位“1”的建构,第三环节,整数、分数、单位1的沟通,就显得轻松流畅,容易理解了。

  二、体现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环节建构分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从一个个具体感性的单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体意义,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单位1,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取出的份数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即不管把什么看做单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数,进而逐步概括、内化为抽象的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在下面的设计中,又创设了相同的单位1,相同的阴影部分,却是用了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情境,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分数的表示,不仅要关注单位1是什么,还要关注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分,表示其中的几分。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又如在学生做桃子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让学生有所凭借

  为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各种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导学生概括概念的环节,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后来与组内老师交流后,才明白上面环节几个分数意义的概括引导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课件像放电影一样都过去了,最后学生概括起来,没有凭借,所以老师只好自己概括。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显得不够,教师讲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义时,板书留下下面这些意义:

  四分之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7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这部分内容中引入了两个概念,即单位“1”与分数单位。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为后面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紧紧抓住核心概念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在新课的教学中,首先结合具体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说一说四分之一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发现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许多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实际上就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其次,教学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这里尤其要重点强调的是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母,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作分子,以此来强化分数的具体意义;接着,通过分数的意义的教学铺垫指出,一个整体也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同时指出分数的意义也可以说成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说一个整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单位“1”。最后,通过做一做的`练习来引入分数单位的概念,指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只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并通过具体的分数进行举例说明。

  2.深入挖掘分数的意义,体会分率。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清楚知道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还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体会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也就是我们在后面所要学习的分数应用题中的分率。

  不足之处:

  虽然也对分数的意义进行了重点的教学,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受已有知识的影响,根本不看图示表示的具体意义,还是把总数量作为分母,把平均分的份数作分子,导致练习中出现错误。

  改进措施: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着重通过具体的例子辨别,可以采用同步练习中容易出错的例子来进行教学。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8

  《百分数的意义》是第九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百分数、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借助例题的学习,我先出示了三名运动员的投篮情况的统计表,统计表中呈现的是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然后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练,怎样判断哪名运动员的投篮成绩好些?学生们经过思考马上想出了办法,交流时即刻有学生说出应该通过比较每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此时,我立即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们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说出了理由:因为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数来判断成绩的好坏。应该说这一部分的导入是相当顺利的。

  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进行了交流。有些学生找到了衣服商标上的百分数,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请学生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收集到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应该说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好,学生们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上完本课后觉得不足之处是对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仅仅借助练习十九的第三题是不够的,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两者的区别。我想在第二课时中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9

  教学在一个小故事中拉开,不但由此突出“平均分”,还在学生的不同的平均分的情况中评价学生的公平、感恩的情感价值,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这似乎与数学教学无关,但教育与教学是不该分的,而我认为教学远没有教育对学生的意义更大。

  在教学单位“1”的概念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数字1引入,让学生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从而归纳不但可以表示1个物体,1个图形、1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得出1如此多的实际意义是数字1的外延,并在1上加引号,由此定义单位“1”。然后让学生说说手边什么可以看作单位“1”练习内容有些少,特别是对一个计量单位如1分米1厘米1千克等学生说得少,引导也没有跟上。

  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基础上,我通过对折圆形的纸片引导学生依次得到分数21,41,81这些是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然后我通过问: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这样的1份是81,那么这样的3份呢?学生很容易得出83这个分数,然后问5份呢?7份呢?引导学生分别得出分数,于是我质疑:81,83,85,87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发现分母都是8,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因为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得到的,只是因为要表示的部分的份数不同。我并没有急着肯定学生的发现,而是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12根小棒分一分,用来表示一个分数,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叙述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个分数的,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不同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发现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此处应该再通过比较,发现把单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或表示不同的份数,所得的分数都是不同的。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的什么意思。

  关于分数单位,我选择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分数意义概念后提出。本来设计时计划让学生再想一想12根小棒看作单位“1”平均分,可以得到哪些形如1的.分数的,因为前面学生都提到了,而且时间剩下的也不多了,于是只有作罢,教学反思《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然后赶紧练习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和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练一练的习题效果不错,于是我对练习中的相似习题省略,但数轴上的单位“1”和如何正确得出各分数相对应的点是比较难的,于是仅剩的时间我留着处理了这个习题。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0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本单元教学的特点就是概念教学,教学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教学的难点是概念的形成和运用。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教学时加大思维的形象性(比如:图、线段图、集合图)

  二、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三、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比如:约分和通分,这两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要提醒学生,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小,而通分则是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

  ①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联系

  ②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约分、通分的联系

  ③用字母表示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 (0除外)

  ④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通分

  ⑤单位换算——除法——分数——约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最简分数、约分的意识淡薄。

  学生对约分,结果保留最简分数的意识淡薄,教学时要加强。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1

  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们也常听见和看见。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为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百分数。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分数意义的不同。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相互学习中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其价值。难点是能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课一开始,我没有按书上的内容去上,而是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的材料中的百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的意义,再进一步观察这些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再又进行意义的巩固,学生在巩固的过程中不会觉得照样画葫芦,很自然的理解百分数是两个量的比,而且也能根据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中的单位"1"量的确定。之后通过自学学会百分数的读写法和商业中的折扣问题,工农业生产中的成数问题。最后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有趣的练习巩固百分数的意义,如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班的优秀率将达到百分之几,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用百分数来小结学会百分之几,还有百分之几没掌握。下课时,我送给学生们一句话:天才=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这样轻松愉快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本人课堂教学中,语气比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使得课堂有些平淡。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出点一些问题,使自己有些紧张,没有处理好,影响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漏讲。说明我课堂教学处理能力欠佳,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2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课的教学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了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不断内化分数的意义。

  一、动态演示,了解分数演变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样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数学知识是理性的,但也饱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分数的产生,教科书分散在课前和课末呈现,为了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分数产生的演变过程,在现实问题中讲述分数的产生,配于课件动态演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学生粗略地知道知识的来源,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数学知识与科学探索的启蒙教育。

  二、制造矛盾,突破分数认知难点

  学生已掌握用一个物体表示,要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表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表示出1/4,让学生自由地创造。这样的情境创设,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是教师的暗示与启发,而是学生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巧设问题,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学生依赖于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实例,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如果只靠练习加以强化,势必影响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以问题激发思考,在“比较几个,为什么单位”1“不一样,都可以用表示?”中,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单位“1”,使思考问题摆脱具体实物的依赖,明白了一个分数关键看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在“同样是一份,为什么表示的个数不同?”中,体会了单位“1”的数量多少影响着每一份的大小。这样的问题解决,为学生深入理解分数意义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四、拓展训练,体验知识应用价值

  知识只有在具体应用中,才显示学习的价值。课末除了完成书上的部分练习外,增加了两道思维训练题,猜数游戏迎合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思考、辩论中,既掌握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在看图说话中,既巩固新知又渗透着不同单位“1”的相互转化思想。

  整堂课教学,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详细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展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想法:

  本节课成功之处:

  1、本节课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2、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紧紧抓住核心概念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知识点讲得很透彻,深挖教材,教学目标达到的同时也突破了重难点,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作为数学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重视渗透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思想,本节课一大亮点就是渗透了数形结合和累加的数学思想。

  4、重视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

  1、备学生不够充分,市里的学生不管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比县里的学生强太多了,试课的时候不应怕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而频繁地改动教学设计。

  改进措施:要因地制宜的备学生。如果是去市里上课,多挑选好的和活跃的班级试课;如果比赛地是县城,就用各种班级试课。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怕学生回答不出来,导致很多问题设置的不够开放,老师也不敢放手地让学生畅所欲言。比如:

  (1)小组创造分数那里,学生只回答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没有说表示的份数不同,老师没有让学生继续补充,而是自己说出来。

  (2)概括分数的意义时,老师提示的太多,应该出示完3组分数的意义就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3)最后一题出示完第二组数据时应该问学生看到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或者一开始就让学生畅所欲言发现问题,经过思维碰撞后总结出要充分考虑单位“1”,而不是老师说。

  改进措施:教师要相信学生,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把自己定位于那个穿针引线的人,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巧妙的串起来。

  3。教师语言不够幽默,课堂趣味性不够,没有从一开始到结束,让课堂气氛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中。

  改进措施:教师平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幽默感。本节课中间的练习应设置一些趣味性的,信封猜笔那个环节应该保留,结尾处可以加入《分数的历史》这种数学文化视频,也可以加入大格局的元素,来一段激情满满的演讲,这一段讲好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掩盖课堂中的一些瑕疵。

  4、整体教学设计比较务实,不够巧妙,亮点不够突出,有记忆点的东西不多。

  改进措施:由于是去市区比赛,可以考虑把崇义的特色加入到教学设计中,这样比较有记忆点。教学设计上还可以再巧妙些,最好是达到环环相扣的效果。

  5、由于教学设计改来改去导致老师记的东西有点混乱,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特别是教师不能重复学生的发言,这是数学课堂之大忌,因为数学学科本身就要求明确严谨,如果语言太繁琐,则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改进措施:由于此次准备时间紧,一开始就要去比较专业的学校试课,让老师们提出具有专业性并有可行性性的建议,可以少走弯路,另外教师要把详案烂熟于心,才能表演好。

  6、有些学生上课小细节没有事先讲清楚,比如上课传递话筒习惯,回答问题习惯,后面上课的很多老师强调了这一点,上课的时候就不用走来走去,课堂会更流畅地走下去和节约时间。

  改进措施:课前要充分考虑上课要注意的细节。

  7、由于经验不足,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行。

  改进措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8、两位教师配合度不高,双师课堂形式没有突破。

  改进措施:有待研究。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3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这节课我讲了两遍,前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第一次课前想法:不知道是幸运还是霉运,每次轮到我这个新手讲公开课总是有外校老师来听,感觉压力山大,本次也不例外,虽然那些派头大的山西老师没来,但有外校老师,总不像自家人那样自在,害怕出丑给学校的脸面抹黑。第二次课前想法:也感觉压力大,有了校长一句不要怕暴露缺点,我思想也放开了,正好有教研员来指导可以查漏补缺,于是就没了像第一次那样紧张的状态,甚至说我感觉我是幸运的,借助这次机会锻炼一下自己在这种大场面下的适应能力,事实证明我的猜想是正确的。

  第一次,听说有人来听课,我就赶紧找师傅常老师帮忙选课题,正好该讲《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常老师说就这个吧不是很难。接下来就让她帮我修改课件和预设问题怎么处理,就连早上来学我还跟师傅说一个填空题有点难怕学生不会,常老师说那就讲课过程中举个类似的例子,我们师徒俩举得例子不谋而合,本来信心满满,可是我觉得结果却很不理想。首先,温故互查的第二题应该让孩子们说说为新内容做铺垫,导学案没做认真检查,自己觉得不难,想着个别难题已有预设处理,但从学生方面考虑不够周全。里面的练习题题量大还有超纲部分,有些习题过于尖锐,学生做起来确实有点困难,此外习题设计有些没能紧扣主题,这个问题听完课闫老师就直接说你的导学案得改。其次,我觉得我的应变能力欠缺,课上我就跟着导学案走,用的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结果是为了完成这节课的导学案任务,而没能让孩子们将“分数的意义”、单位“1”以及“分数单位”等这些抽象概念练习透彻,就是席争光老师所说的课堂上的'这个“1”没抓好,结果导致导学案算是完成了,但孩子们心中还是迷迷糊糊的,所以总感觉很不理想。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和师傅们的指导,第二次我就知道在哪里下功夫了。趁周三上午第二节没课,赶紧找来常老师和莉莉帮我审查修改后的导学案及板书设计,下午放学又请晓丽帮忙修改课件到7点,晚上继续思考过程,在她们的帮助下第二次讲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也找回了点自信和勇气,发自肺腑的感激帮我忙的老师们,教学反思《《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收获更大的就是涧西刘老师对我课的点评。一、她说:“教学分数的产生也应该强调指出是在不能得到整数的情况下产生的,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意义,课本这样编排说明它是一个知识点,是需要强调的。”其实我原以为书本上有的东西,还有从古至今的图形和文字介绍,最后还又总结了一段分数产生的原因,和几个老师商量这个学生自己一看都明白,为了节省时间,课堂上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就OK了,我还是没把教材挖掘透。二、课堂上老师说的还有点多,应该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才会更牢固。三、学生举身边1/4的例子时,让孩子们说出例子并动手画一画;举四人小组例子如果让孩子们站起来应该站几个人表示1/4,八个人时应该站几个孩子来表示1/4?让孩子们动起来体会单位“1”不同时所表示的1/4也不一样,进一步加深对单位“1”和分数意义的理解。四、练习题设计个数轴或者老师拿几支粉笔说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等。刘老师的思维真敏捷,她提的这些宝贵的意见我怎么都没想到一条呢?我想可能是自己的思维放不开,所以才导致课堂上的拘泥,另外就是对教材和课标挖掘的不够通透吧!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如果不经历第一次的失败,又怎么会几次三番地去给那些敬爱的师傅们添麻烦呢?之前还真没感觉到反思有如此大的功效,今天才发现:只有经过不断的交流、反思,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一点一点改进,才能有所进步直至成熟。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4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课一开始,就从古人测量物体长度遇到的疑惑,接着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再让学生举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说说其含义,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

  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三、本节课我主要想探索三个问题:

  1、作为数学本身应该关注什么?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难题,比如:圆的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体积与体积单位、小数的认识等我以前都尝试过,很多时候,过于关注了数学的定义,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就本节课而言,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花了很大力气去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若干份”、“一份或几份”等抽象名次,可是这些真的就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吗?让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数感、引导他们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不是也重要呢?所以本节课淡化定义、强化心像是我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

  2、课堂的教学结构能否适应并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我没有设计什么复习题,也没有对知识的本身创造多少情境,就直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书上又能告诉我们什么?-------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这样促进学生主动回忆、交流、阅读、思考,同时也感悟一点学习方法。试想,我们承认的学习是否在很多时候不自觉的也运用过此方法呢?至少我认为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我把他推荐给孩子们。

  3、学生的学习能更具有创造性吗?怎样的学习才是更有效的?根据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我深信:只有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再创造中学习,学生才会真正的理解知识,同时创造力也在不断的得到培养。设计这节课时,我基本是把所谓的新知与巩固融为一体的,想办法让学生在各种想象、交流、画图、猜测、操作中去体验并创造分数的意义,新知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内化到孩子们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孩子们的学习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与创造性。

  四、本节课的遗憾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所不合理,前紧后松;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板书不够规范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希望各位老师诚恳的提出您对本节课的建议与意见,以促进我能更快的成长,也同时让我们一起打开数学“概念教学”的新“天窗”。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5

  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明确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为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百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了百分数,但是对于百分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因此我认为教学时应该从百分数起源入手较合理。

  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

  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

  在教学的`开始,我从学生每天吃早餐使用一次性筷子给森林带来了哪些危害导入,引出我国森林覆盖率及其它一些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有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因此,学生学习百分数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解的基础,理解森林覆盖率: 森林面积占我国土地面积的xx。

  二、通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数的资料

  使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体验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始终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学习的价值不言而喻,学生搜集到的百分数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4%;电脑下载的进度是16%;我们班期中考试的合格率是92%等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踊跃。接着通过“换一换”让学生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学生的认真思考,最终获得知识的真谛——百分数与分数的相同点是两者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不同在于分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而百分数不能;分数可以带单位,百分数不能;分数的分母是任意不为0的整数,百分数的分母是100,等。

  三、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先学后教是我校推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在自学掌握的基础上做一些相关的练习,从练习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

  四、巩固练习有层次,习题比较有趣味性。

  第一题是“真假难辨”,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第二题是看成语联想百分数,这一道题学生很感兴趣,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第三题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括号中,这道题旨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不足,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发言比较踊跃,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探究的过程,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读写法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6

  《分数的好处》这一课,上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分下面四步抽象出分数的好处:

  1、借助直观图,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已有经验,2、抽象出什么是单位“1”,3、结合直观图,用单位“1”表示分数的好处,4、最后抽象出分数的好处。在教学的时候,教学环节清楚,学生对单位“1”理解也比较清晰,分数的好处理解也到位。但是有幸聆听了名师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好处》一课,我震撼很大,同样的教学资料,在张老师严谨的设计下,精心的构思中,让学生对单位“1”以及分数有了全新的理解。他的教学充满了魅力,我决定把他的教学方法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于是有了我这天全新的一节课《分数的好处》。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思维突破,从生活中的1指引到生活中“1”,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1既能够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能够表示有很多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二是揭示单位“1”这样的“1”在数学上能够用来计量大小,因此这样的“1”,我们叫它单位“1”。三是沟通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真分数、1、整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四概括分数的好处,真正帮学生实现对分数好处的抽象与建构。这样的教学,有如下的优势:

  一、突破难点,正确理解单位“1”。

  我们平时在教学单位“1”的时候,直接介绍单位“1”,至于为什么叫单位“1”,却没有进行深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一带而过。这样的教学从自然数1表示一个个体,到过渡到一个整体,再到过渡到一个抽象的“1”,而且过渡到2个“1”是2,4个“1”是4,此时的“1”已经变成了一个计量单位,故我们帮它取名字叫单位“1”。这样的教学比较直观和自然。

  二、利用数轴,培养数感。

  每次教学一类数后,教材都会有这样的练习资料:在数轴上正确表示数的位置。分数在数轴上表示,教材一向以来让学生透过数轴上的把“1”的平均分,得到填上具体的分数。我先透过把单位“1”平均分填上分数后,再让学生再去找2,找3,透过一个自然数学1把分数和整数有机的联系在一齐,让学生潜意识中构成了分数与整数关系的初步表象。

  三、精心设计、建构新知。

  教材把分数的好处直接总结归纳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而在这一节课上我透过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正确用分数来表示,既要关注单位“1”,也要关注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以及表示的份数,在此基础上顺势画了一条分数线就得出了分数的好处。这样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记忆,又使学生印象深刻。

  但是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也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

  1、对学情估计不足。我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分数,虽然不能正确地来表达每个分数的好处,但根据涂色部分用分数表达就应是能够的,但在课中缺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如何用分数正确地来表示涂色部分,还是一知半解,在课前还是要进行适当的练习,给学生一个预热分数的过程。

  2、分数单位的教学比较单薄。分数单位就是表示其中一份的`数,表达形式就是几分之一。我自认为这个资料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时比较忽视,设计相应的练习也比较少。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有部分学生从整数的计数单位转换到分数的计数单位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相应的练习还是需要的,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的分数,它的单位也是不同的。

  总之,透过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源,我们的教学之本,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教材,并适当大胆地跨跃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另一片更大的天空。这天我在课堂上做了大胆的尝试,虽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的效果。但是丰富自己的数学内涵,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深入浅出读懂数学教材,是我今后的追求。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17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还是在原来的框框里出不来,教学整体一时,学生还是认为一个就是单位“一”。而对一些事物等都可以当作单位一时,很疑惑,学习之前,我还是采用学生课前预习自学的方式,但我发现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而只是浅显表象的理解,自学却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被动,我在讲时学生更糊涂了,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

  1、自学内容要有所选择。

  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可以理解消化的知识,让学生课前预习自学。不要盲目的一刀裁式对都要学生去自学,这样不仅起不到自学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2、单位“1”的处理和把握很重要。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带学具(花生米或豆子),你一把能抓起多少呢?学生手举的高高的.,跃跃欲试,紧接着问这是几啊?生有的疑惑,有的眉头紧锁,然后通过引导理解整体一,也就是单位一,通过学生数一数明白,原来单位一可以是20个花生米,也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30个豆子等等,通过学习让学生纷纷举例子理解单位“1”。

  3、理解单位1,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追问:能说说你是怎样得到1/2的吗?

  学生很自然的根据自己的操作,说出了1/2的意义。

  出示例题: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为什么?

  生答因为平均分了,所以能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师概括: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我们都能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这个整体就是单位1,让生用分数表示例题涂色部分,并说说每个分数的意义,然后概括分数的意义。

  课结束了,或许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知识需要时间去理解,去消化。我相信这节课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