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体会

时间:2024-07-30 18:00:1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论语》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1

  《论语·里仁》记载,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就是尽己之心,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恕”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忠恕之道”,即由人同此心出发,将心比心,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与人为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达到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与贯通。这是为人处世、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

  孔子贵“仁”,“仁”是其全部思想的精髓与根基。他把行仁规定为人生的意义所在,仁德是理想人格最重要的特征。“忠恕”正是行“仁”的起点,是行仁的根本方法,所以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就是说,承认他人的心与自己的心是相通的,有着相似或相同的愿望、要求,凡事应就近以自己的所欲所想作比,进而推及他人,这样就能做到仁。孔子学问立意高远,却不脱离普通人的生活,不脱离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如巍巍大树,高达千丈,根系却深植于脚下的泥土。“仁学”道理无比高深,仁德境界非常高远,但却是在生活的浅易处生发出来。仁的观念人人能懂,人人能做,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民”,揭示了孔子忠恕之道的深刻涵义。

  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揣摩他人的心思,用这种方法来实行仁,是不是会降低仁的标准?根据孔子的思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深信人内心有一种向上的、行仁的要求,这是人的本质方面,所以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可见孔子对人性的光明抱有充分的信心,他对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寄以期望,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此外,孔子主张的“推己及人”不是把自己的鄙陋丑恶的念头推广到他人身上,而是把“己欲立”、“己欲达”的愿望加以推广,这是肯定个体为了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愿望。推己及人就能真切地体验到别人这样的要求,就能与他人血肉相连,心心相印,如北宋哲学家程颢所说:“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识仁篇》)这样行仁才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才会成为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按照推己及人的方法,是不可以把仁当成超越个体思想感情的外在的行为准则强加于人的。

  《论语》多次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一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他看来,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子贡对孔子这一思想作了重要发挥,他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但是孔子对他这位非常器重的弟子说:“非尔所及也。”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就既要有决心和勇气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思想的独立性,又要克服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固执狭隘的心态,以博大的胸怀、宽容和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思想,要尊重别人发表的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要能真正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恕道包含了人道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无怪乎18世纪传入欧洲以后受到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高度评价,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法国《人权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其中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在当今社会也需大力提倡忠恕之道。现在不少地方个人主义盛行,个性过度张扬,许多人做事说话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我行我素,全不顾及对他人所造成的消极甚至有害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根据忠恕的精神,对于那些自己所希望、所追求、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去追求、实现,主动成全他人的好事,扶持别人成功,显示君子的成人之美。以爱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以己度人,凡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想像别人的处境,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其做法。这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还要增强平等意识,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重视个体的价值,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提出反对自己意见的权利,不断克服唯我独尊的恶劣作风,尽己之心,与人为善,诚实待人,宽以待人,待人如己。如此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化解不必要的误解、矛盾和纷争,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更和谐。这样,小则利己,能学习顺利,事业成功,生活快乐;大则利国利民,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论语》心得体会2

  《于丹谈论语心得》一书讲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虽然社会上褒贬不一,但批评大多是学术上的,我觉得于丹说《论语》,给我很大启发。他围绕各样的心态问题,结合现实生活讲了很多故事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使我受益匪浅。

  一、怎样面对遗憾

  故事: 一个小女孩曾跟着妈妈去看牙医.妈妈应牙病引发心脏病,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这个阴影在她心中一直存在,她从来不敢去看牙医.后来她成了球星,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请来牙医.正当医生准备手术时,她却死去了。

  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震撼。我知道了无论是谁总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我们无法改变事实,但我们可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与痛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愁肠百结或泪流满面,这样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更加重了你的痛苦,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质量,它的后果就如同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然后面对痛苦要拿得起,放得下,靠你顽强的毅力与坚强的心去自救,除了你自己,谁也救不了你!想到自己曾因为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咽炎而痛苦不堪,夜不能寐,结果不仅病情没好转,反而,加重,长期耳鸣。读了这本书,豁然开朗,今后我要1、接受这个事实。2、多喝水禁辛辣。3、改善上课用具,少说话。4、多学习,多动脑,提高自身竞争力。5、每日中午休息,哪怕只15分钟。6、多锻炼。

  生活中要多运用90/10法则,即生活中遇到的事自己不能选择,但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态度。

  故事二: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通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内心就会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要想到舍得舍得,先舍才会得。

  像这样富有这里的故事在于教授的<<论语>>心得里比比皆是.,于教授用起来游刃有余.我们读了受益匪浅.只要我们以平常心善待周围的人或事,善待生活,加强人格修养.这样可以找到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过上理想的幸福生活。

  二、怎样交友

  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追求,来自于对未来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师益友间的交流。人需要朋友。人离不开朋友。

  孔子曰:“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说为人要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的人格,为人诚恳,诚实,还要见闻广博。我想这与其说是交友之道,不如说是为人之道。只有做这样的自我才能交到这样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人不正直,诚实,对别人无所帮助,只考虑自己,以自己中心要求别人的甚多。给予别人的甚少,别人是不愿与你为伍的。更谈不上交到好的朋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时一事可以但决不会长久。要交上好的朋友还要有辨别能力,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否则也交不上好的朋友。

  孔子曰“佚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之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顺情说好话。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讨你高兴以便获得个人私利。对有用之人百般逢迎,婢颜谄媚,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久而久之使人飘飘然迷失自我。

  “善柔”之人生活中更是屡见不鲜。当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赞同你、支持你,在背后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中伤,甚至咒骂。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是人别后是鬼。如果我们不加以警惕,有清醒的认识,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就容易被其迷惑利用,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那时悔之晚以。对这种我们决不姑息迁就,应该揭开其伪善的面目使其昭示无处容身。

  “变佞”之人言过其实,夸大其谈。巧舌如置却不学无术脯内空空。我们能做到对其了解。敬而远之足以。

  朋友是人生的财富。朋友不是为我所用,朋友更不是互相利用。朋友是什么?我理解朋友就是:困难时能给你帮助,但不求回报。快乐能与你分享。痛苦时又能与你分担;犹豫时能帮你选择。冲动时又能及时制止;得意时能给你忠告。失意却不会背叛;朋友就是懦弱时能给你坚强,委屈时能给你安慰。苦闷时能为你排解。寂寞时能听你倾诉,烦恼时能为你开导,迷惑时能为你指点,失误时又能直言规劝。人生能有这样的朋友相知相识是一件幸事,会丰富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使你得到一种心灵快乐。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如: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每读一遍,就会有心的感悟,今后在与大家分享! 《论语》心得体会1500字 篇12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一天,子路与老师孔子闲聊,子路说,老师啊,我看卫灵公有把您留在卫国从政的意思,假如这是真的,您将怎样做呢?孔子回答说,我会先正名。子路表示惊讶,他说,有这样的事啊,正名这么重要吗?请老师指教。孔子说,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吗。什么事情不懂就说不懂好了。

  孔子对名正言顺重要性的解释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里的名,不等同于名字,而是指名分。什么是名分?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权,该你负的责任,该你挑的担子。名分是权利的来源,与利益紧密相联系。作为从政来说当然是名分第一,授权第一,然后是利益。授给你名分的同时,也就授给了你权利,并获得相应的利益。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名分,“守慎正名,伪诈自止。”[1]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得什么得什么,虚伪诈骗的事情就不会有了。现在看这些话,过于理想化了。从理想的角度看该你得的,你得;不该你得的,你不得,“伪诈自止”,但,这是建立所有的人都在一个水平上而言的,关键的是,人的思想觉悟不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名分”是无法束缚人的思想行为的。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轨,就叫贪婪,贪欲。

  孔子讲正名,还是就从政而言的。所以孔子接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道理很浅显,你是一名后勤人员,你偏要管作战部门的事情,谁听你的?让你去某某处担负责任,你却不是该处的处长、副处长,谁听你的?说话没人听,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实现,你的才干就不能发挥,你再宏伟计划,也一定要落空。孔子的原话是“事不成,礼乐不兴”,这里说的“礼乐”,当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也就是说,你对合理社会的构想,不能落实,也就无法建立健全的社会体系,法律制度,就会赏罚不明,就会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约束别人,不知道如何处事,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会上。因此作为君子,你必须把你的名分告诉大家,公布于众,把你该负的责任说出来,该挑的担子担起来,而且说了就要做,承诺了就要兑现,不说假话,兢兢业业。

  名分不仅对于权利、利益而言,也是对于物质的性质而言,正名的重要性还在于“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2]。什么东西,什么特性;什么特性,该有什么名字,给予分门别类,已备其“别物致用”,否则就乱套了。“正名”当然还包括思想认识,与对相对真理的把握上。南怀瑾先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论。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会成功的。”[3]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却干的很带劲,做得很带劲,实在是司空见惯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说人认识的偏差,与具体行动,与认识的准确与否,总是有距离,有偏差的。是不是聪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实把握的尺度上。你说你是唯物主义者,你讲的话,你写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义为圭杲,才能叫名实相符。中国文化重视名正言顺,更重视名实相当,名实相符,名实一致,否则就是名不副实。

《论语》心得体会3

  读完《论语》后,我感觉真是受益匪浅,同样给我以心灵上的震撼!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有同事问我《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很斩钉截铁回复他!能“绝对能”他从如今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论语》,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我看到他举的例子,打的比方,他的经典妙句,真叫人折服。解读之精妙,文学功底之深厚,无不叫人连连称绝。我决定去买一本养心、交友、处世、有利于工作的好书来苦心修读希望我们都有启迪和收获人的一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甚至有权财的诱惑,如何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又怎么样拒绝诱惑,黄部长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他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一次再一次怨天尤人,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压给别人。在孔子老人家这句话的基础上我想在现代人,将其意思改为日:“已所欲,施于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与他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与他人,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没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呢?现在的我们都有这等心胸吗?人人有了,集体多和谐,社会多美妙!我们现代的得修炼。“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又有谁会真正想到和做到(吾日:“已所欲,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要宽容别人,“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要忘却,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而在我年轻气盛的时候,是一个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现在的我是一个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后还应该看看蓝色的天空。

  读完后我在想:《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循循善诱思想的老师,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我要常读更深入的读,以理论指导我的行动。

《论语》心得体会4

  (1)天子要垂拱天下,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

  这一篇由为政开始。主要谈论如出世立身,施展自己的社会职能。政指的是政治,也就是政府治理,君主是天之子。政府也就成了天下万邦的中心,万民百姓仰慕肃敬。如果天子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百姓就会像众星一样环绕北斗一样。而天子则能垂拱而治天下。

  (2)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经历和过程。提出了道德礼教治国的可行性。(解释孔子的经历)他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仪道德。

  三十而立是说礼仪道德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说明从礼仪道德的学习和实践阶段,进入了传播和教化的时期,有了真正克已复礼的事业,四十而不惑,说明经过十年的传播和教化,在学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就补充,有困惑就解决,十年之后,便可以教学相长,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无所困惑了。五十而知天命,是说自己再经过十年地教化传播,便知道天地自然的命运以及自然所赋予万物人类的命运,六十而顺耳,是说再经过知道天命而作的十年,从而使自己所听到的一切都觉得顺当了。当你明白了一切都是

  自然而然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什么了,耳朵也就顺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凡所行事言语,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样,无善无恶,无人无我,没有规矩,也没有无规矩,自由自在无不合乎规矩。

  (3)孔子对颜回的认识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整日与孔子相对言语,却从不提出问题,没有积极的反应,好像大义,什么都懂,好像愚钝但并不愚蠢,这种境界就如老子说的大智若愚,由此引发开去,只要你观察所走的路,再看到他所安心立命的事业,什么东西都隐瞒不了的。

  (4)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

  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并列句,是说温习探索过去的史实,并且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光知道过去是不成的,因为时代在变化,还要知道新的,既知过去,又知现在,便可以给人做师表了。(师表:给人学习的表率)

  (5)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个器物。

  凡是器物,都是只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执着一用,无所不用,无所不通,才能应用无穷。

  针对子贡的实际,孔子提出君子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思同步。

  孔子针对子贡的实际,提出真正的君子是先把自己的想法干出来,然后再说出去,因为人类在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两种,一言一行,有的人言多行少,有的人行多言少,或者只言不行,或都只行不言,任何一种,都不是言行平衡的,既然言行都不可少,那么真正的君子就是言行等同,先行后言,真正的君子,应该是言行一致,学思同步。言行一致,便能表里发中。学思同步,就能身心平衡,学即是实践,思即是理论,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升华出理论,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理论相统一,才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成就君子之德。

  (6)孔子教子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

  子路正直憨厚,而且勇敢,所以常跟随着孔子,也常常受到教育,这次明确教诲子路的,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那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和就说知道,不知疲乏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可见达到智慧的途经很简单,就是一个诚实啊。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百姓与长官的分别,长官少而重,百姓众而轻,官不是不可以去做,而是怎么去做,怎么去做好的问题。

  (7)孔子提出怎样去做官,怎样去做好

  孔子的看法很简单,一条是多听少说,就是说也要谨慎,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后悔了,不懂的东西,或都说是拿不定主意的事情,最好是少说或者不说。另外一条就是多看,多去观察,凡是危险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就是不危险的事情做起来也要谨慎,看得多了,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妙,观察细了,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关节,做起来就不怕什么危险了,如果再加上行动谨慎,就不至于成错事。后悔不迭,当了官可以,但当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那一些奉禄。

  (8)怎样得到百姓的服从和爱护。

  哀公发问,官该怎第去当,才能管理好老百姓,治理好天下,孔子的回答很简单,选拔录用正直的人罢黜那些邪恶的人,百姓就服从了。选拔录用邪恶的人,罢黜那些真正刚直的人,百姓就不服从。正直的就应该受到重视,形成风气,那恶的就应该得到惩罚,严励打击,如此以来,社会的秩序就正常健康了。怎样得到百姓的爱护

  要得到百姓的爱护,就首先得爱护倔们。所以,孔子说,你对百姓庄重严肃,那么百姓就会敬重你,你对他们表现出了孝顺父母,慈爱子弟,他们觉得你是一个君子,才会忠诚于你,你选拔录用贤良的人去教导那些愚昧不好的人,百姓就会努力奋斗了。

《论语》心得体会5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代表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民间道德与伦理的基础,涵盖了人生哲学、社会道德、政治伦理等方面,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涵的道德精神,也思考了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之中,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德规范。

  《论语》中涵盖了丰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强调了人们应当守本分清是非,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而在现代社会,道德荒芜和失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人们往往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忽视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这时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受到启示,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准则,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正面影响。

  人际交往。

  父母、朋友、长辈、晚辈、同僚等等都是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依存、相互关注的,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行为显得更为重要。通过阅读《论语》不难看出,“言必行,行必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行为规范,这些道德准则告诉我们要遵守杜绝伪善,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越来越浮躁,虚伪和利益占据了很多交往的主导地位,我们需要借助《论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营造出一个诚实、真挚、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生哲学。

  《论语》中的.很多思想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人生哲学,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这些哲学思想告诫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和智慧,这些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为人处事,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满足,这样才能拥有一种完善的人生哲学,为自己的发展赋能。

  结论与建议。

  《论语》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之一,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准则和哲学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将这些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推崇正义,倡导善良,培养自我的品德和修养,以此来助力自己的成长发展。同时,在社会中也应加强对道德教育的普及和培训,降低社会失范的程度,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精神传承和延续下去,助力社会的和谐繁荣。

《论语》心得体会6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 “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论语》心得体会7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对于整个东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许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总试图将儒学作为宗教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许,如果所有无法摆脱的精神制约都可以视为宗教的话,孔子确实是这样一种后果的直接缔造者。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诚的教徒永远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国宗教始终不过是无数围绕“治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会有一个帝王真的允许哪个宗教来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会有哪个人怀着神圣的心情认真去探讨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国不会出现像文艺复兴那样的人性觉醒期,因为中国人的眼睛,从来没有片刻从人生活的世界移开到上帝的宇宙中去过。中国的哲学是彻头彻尾经世致用的哲学。“子不语”所表达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实质则是漠不关心,以致所有“怪力乱神”在最初就驱逐出了研讨的范围,也使得在后世这种实用主义的风气经年不绝。

《论语》心得体会8

  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论语》心得,才发现自己所理解的浅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在于丹解剖孔子的教学方法时,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语,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利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教学态度,这样的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的'一种谦仰的态度,同时又充满了庄严、理性和温柔的敦性之美,难道不是一种儒雅么?这份儒雅凝聚着教者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有说服力的浩然之气,难道不是我所追求的一种教学风格么?

  盘点自己近二十年来的教学风格,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充满激情但欠成熟的教学,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一味地从严要求,到现在的以自身的学识修养来吸引学生,通过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感化学生,但总感觉离儒雅两字还有段距离。那么为了形成儒雅的教学风格我又该积累些什么呢?

  一个人的素质是内在的,发与外就形成了素养,而素养更具有外显的特征和对个人行动的直接的指导意义。所以一个老师的素质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他们认为身边的老师是直观的最有意义的典范。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质,严谨的治学与生活态度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可信性和感染性,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日益加快,学生的知识面在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扩大,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若想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来引导学生,点拨学生,吸引学生,必须要有更高层次的素质。而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底气不失为一种提升自己更高素质的好的方法。

  读百家书,故能养其气。通过多读好书,与散文中感受温煦,与杂文中感受机智,与诗歌中感受浪漫,与小说中感受丰富,每日读一点书,涵养一点静气,可以让自己更深刻地理解真善美,陶冶自己的高雅之气质,培养自己风雅之谈吐,开阔自己天涯之胸襟,通过不断地读书养气可以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充实自己的教学底气。

  相信当自己凭借着充足丰厚的教学底气站立在学生面前时,那么离自己追求中儒雅的教学风格的距离也就更近了一步。

《论语》心得体会9

  《论语》是议论言语的文字汇编。全书二十篇,以每篇第一句的开头二字做篇名。没有相当智慧、功夫的人看《论语》,就是前言不搭后语、杂乱无章、没有逻辑、没有主题,完全没有现代人所规定的作文规则,也可说称不上文章。然而她却流传千古,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何也?果真如某些人所说得那样浅薄、无聊吗?显然不可能!南怀瑾先生在其名著《论语别裁》中明确肯定,《论语》有其内在逻辑,但究竟有什么样的逻辑结构可惜没讲。青年学者,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周埕安先生的处女作《园满的论语和自在的人生论语妙义疏解》,按《论语》原来编排顺序,每三句或三段话为一品,三品为一章,六十品为五季。每一品以一字作主题,共一百六十九品,即一百六十九个主题,为《论语》理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结构,为人人正确理解《论语》,背诵《论语》,应用《论语》,造福自己和社会大众,提供了极为善巧的方便。前无古人,真实不虚。

  一个人是否合格、圆满?成就大小,其标志是什么?最直接、显明的标志是朋友,即看一个人有无朋友,其朋友的人品、水平如何。看看您周围哪些功成名就的人,必定高朋如云。而当他众叛亲离、成孤家寡人时,又必定垮台无疑。因此周埕安先生将开篇三句话概括为一“朋”字,真可谓一字千金,抓住了《论语》的做人核心。“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自然+2,人心齐、泰山移,大事成矣!这就是人需要朋友的根本原因。因此人是否有朋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己是否有特长、优势,能帮助别人;第二别人是否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显然自己的`能力越大,帮助的对象越多,自然朋友越多;自己层次越高,必然也就得到品位越高的朋友帮助。那么能帮助别人的本事从何而来呢?靠“学”,靠“习”,“学而时习之”。“学”,首先得到大智,即明确了光明的方向,不会南辕北辙走错路,其次是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充足的干劲、高涨的热情;最后是获得具体的操作技巧、方法。“习”得到大慧,即身心强健、经济富裕。

  “学”是“习”的前提。因为行动从思想来,思路决定出路;“习”是“学”的深化,“学”是否得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辛辛苦苦学习,头悬梁、锥刺骨,却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弱不禁风,家徒四壁又孤家寡人,肯定没有得道。“学”和“习”紧密相连、一体两面,绝不可能截然分成孤立的两块,故后人将学和习连起来用,就是今天常用的“学习”。“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无限循环、螺旋上升,得大智慧,到达辉煌的彼岸。而“学”和“习”的无限循环、不至于中断,且能成加速度递进,关键在于是否能“不亦悦乎”。而不亦悦乎的前提是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没有用,能否在实践中得到回报,首先是身体越来越健康,心情越来越开朗;其次是与同学、家人相处越来越融洽。如果没有这两条最基本的获得,说什么长大了如何辉煌、发达,统统是骗人的鬼语,学生必然厌学、逃学、出走、轻生。只要“学而时习之”能不断“不亦乐乎”。智慧自然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强,当然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朋友的切磋、明辨,必定又大大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上升到了“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至此做人圆满“成仁”。由此可知,学,是任何人进步、发展、强大的不可逾越的第一步,更是活到老,学到老,须臾不可离的终生课题。“习”即实践,与“学”如影随形,只有实践才能知道“学”是否有效,方向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实践是调整“学”的唯一标杆和尺度。所以周先生书中这样解释:“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要常学习,以此得学向,又要常实践,以此修能力。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为了自由和幸福,学习和实践是人生的两大主题。”

  学习和实践是人生的两大主题,但它是手段,不是目的。“不亦悦乎”才是目的。也就是说学习和实践的唯一目的是生活幸福快乐。幸福快乐是衡量学习和实践是否有效的内在标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衡量学习和实践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为什么有朋自远方来呢?周先生说“远方并不单指与朋友距离远。而是说过去物质上没有来往,思想上没有交流,事业上没有合作,彼此关系不通,距离很远”。当您通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积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能保护众人;或有雄厚的财力,富裕众人;或有高明的智慧,指引众人;或有崇高的道德,觉悟众人,这时您就像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众人趋之若骛,以前所有的冷漠、隔阂、障碍自然冰化水解、烟消云散,原来人人都是那么可爱,处处竟都是净土。

《论语》心得体会10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古代智慧和道德原则。摘录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论语的深刻内涵,更能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论语中蕴含的智慧和至理,并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论语中的经典名句给了我一些关于为人处世的启示。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不仅要有学习的态度,更要注重实践和巩固。只有将所学知识不断运用和复习,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得当。而这也是我在以前学习中忽视的一点,通过看到这句话我才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告诫我们要善待他人,不要做对别人不公的事情。我在自己的生活中,尤其是对待朋友和同学时,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只有真正以善意和尊重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论语中的名句还给了我一些关于教育和为人父母的启示。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告诫我们要从小就培养孝顺和敬重父母的品质,更要在外面做到悌于兄弟姐妹,诚实守信。这一点,让我想起了我的儿时,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我要做一个有道德和责任心的人。通过学习论语的名句,我对这些儿时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父母的辛勤和爱。

  然后,论语中的名句还给了我一些关于为政和管理的启示。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国家和管理事物应当以德为先,只有政府的道德高尚,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点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尤为重要,一个有道德和公正的政府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民的`利益。而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也要以诚信和公正为准则,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论语中的名句还给了我一些关于修身养性的启示。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朋友固而不可谅。”这是告诫我们要保持端正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守原则。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过去一段时间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尽管困难重重,但我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论语中的这句名句,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盏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通过摘录论语的经典名句,并结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论语的智慧和道德原则。论语中的名句,给了我关于为人处世、教育为人父母、为政和管理、修身养性的启示,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巩固,不断学习和贯彻论语中的智慧,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同时,我也将通过摘录论语中的名句和心得体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希望能够在更多的人中传播论语的智慧,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其中。

《论语》心得体会11

  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中将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虽然圣人难以做到,但我们可以将自己定位为君子,这也是我们做人的目标。在《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内容多达80余处。那么,《论语》中所崇尚的“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和行为呢?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

  宽容是君子的美德之一。孔子曾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心胆戚戚。”这里,“坦荡”表示平整、宽广;“戚戚”指的是忧愁、不安。也就是说,君子通常胸怀宽广,而小人则总是心神不宁。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

  君子的高尚美德是以仁义为核心。君子注重大义与公正,而小人则只关注自身利益。因此,君子不喜欢爆料他人的.缺点,也不喜欢低贱地攻击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更不喜欢那些勇敢却缺乏礼节的人,以及固执己见、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君子是一种能力高强的人

  《论语·为政》记录了孔子的话“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行。“文质彬彬”是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论语·里仁》记录孔子的话:君子之于天下“没有专门的规定一定要这样”没有专门的规定不能这样。义:宜。适合:比,挨着、靠近。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这里所说的情理,实际上表现了作为君子的一种智慧。

  君子是一种勤勉自律的人

  君子是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君子的自我修养正如《诗经》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还得磨。

《论语》心得体会12

  根据总部统一学习“《论语》心得”的要求,我分社按照已上报的学习安排计划再次对“《论语》心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仔细听、用心记;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积极发言,场面热烈。起到了再次学习“《论语》心得”成效,同时个人收益颇丰。现将个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查找、总结和剖析如下:

  一、个人优点方面

  对工作认真、负责、热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继续查找个人此优点中仍存在的不足,对工作认真、负责、热情是否每一项工作都作到了,还有待完善,以后继续发扬此优点。

  二、个人缺点方面

  1、性格急、脾气暴:作为一个年青的城信人,有一点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固然是好,但是如不能克服和改正的话,对个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不能起到积极和有利的作用。通过此次学习,对此缺点进行剖析,认知到此缺点的危害,就像“《论语》心得”中所讲的“钉钉子和拔钉子”的故事,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主动的克服。

  2、说话不讲方式:同样是一句话,有可能使人笑,也有可能使人烦,特别是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在服务至关重要的今天,更要注重自己的说话方式。此方面要多像老同志学习,多像比自己优秀的同志学习,力争使每一次沟通和交流都能形成和谐的氛围。

  3、个人业务不全面,加强自身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城信社上班,由于个人认识不到位,只对所从事的业务进行了学习,对其他相关的金融知识学习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全面学习,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重点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学习,对管理知识的学习。

  通过本次学习和对优缺点的深层次剖析,充分认知到目前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同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认知到自身仍要继续加强的地方。最后,希望自己能够以此学习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自身仍存在的缺点时刻提醒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

《论语》心得体会13

  从孔子谈起,自他成名后,人们都尊称他为万世师表,殊不知他在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他还因此常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倘若自己想保留别人的作品,就必须一字一字地刻在竹片上。而孔子对书籍的热爱不浅,当时的《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以至于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倘若没有远大志向,不热爱自己的事业,孔子怎会以如此坚强的毅力支撑自己前行?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范仲淹幼年不幸,他出身贫寒,年少时只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读书。每天晚上,他都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到第二天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生活如此艰苦,他却毫无怨言,专于研读,终有所成,还为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受赞誉。

  现在看来,至少名人少年多立志这句话并没有错。然而经历了挫败后,对“弘毅”的觉悟或许更加深刻。

  论语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说对人的分类与判断,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节课,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分辨是这样的:君子是有价值观、原则与方式的,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学得比较好,因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去攻击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学术上的另谈),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说自己做的事,这样既不会有空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能用在判断事上)。

  小人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维,只能掌握有限的数量较少的知识,并且因为没有思维体系把知识串联起来,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个器具只能做相对于君子来说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当然,君子不愿意学某些东西或者有些东西不学另当别论),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喜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变脸,跟谁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但是要结合学,否则光学不思,就会迷惑,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更多有益的东西,灵活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以上是我学习论语的感受。

《论语》心得体会14

  段一:引言。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籍给予了我许多启发和思考。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入了解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并从中汲取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分享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些心得体会,我相信我们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成为更好的人。

  段二:悟道真谛。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做一个合格的人首先要悟道,即明白自己的存在意义和做事的目的。我深以为然。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灵魂的修养。而孔子强调的悟道正是要提醒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问自己这么做为了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无旁骛地追求人生的真谛。

  段三:修身与待人。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教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们不能止步于书本知识,更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身来提升自己。孔子认为只有修好自己,才能做到善待他人。同时,他也告诫我们要明辨是非,不为物欲诱惑所动,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他的这些教导告诉我们要有高尚的品格,善于待人接物以及坚持道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段四:身心合一的教育理念。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提倡“身心合一”的思想家。在《论语》中,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希望学生不仅要追求知识,更要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我深感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孩子的品格,让他们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道德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全面发展,既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又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段五:世界观与人生观。

  通过阅读《论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深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同时,我也明白到只要自己不断进步,努力改变,就能够取得成功。与此同时,孔子提倡的谦卑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影响了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我学到了善待他人,用真诚和友爱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总结。

  通过阅读《论语》,我汲取到了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将继续在学习中修身,培养自己的品德素养,同时,也要把这些智慧与他人分享,用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

《论语》心得体会15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血脉和根基。自古以来,各个时期的人们都从中汲取着智慧和力量,以应对人生的种种挫折和困境。作为当代人,我们同样可以从中受益,并且发现,“先进”的思想仍然适用于当下社会。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有感触。

  第二段: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论语中,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充实的人生态度:学习不仅仅是靠知识积累,更是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这句话对于当下的教育也有借鉴意义—现今的.学习内涵和学习方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生需要及时调整认知和心态,抓住自己的“学习节点”。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让传统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真投入学习,并保持学习的持续性,也是我们应当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第三段:“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是孔子常常强调的一项修养和检视自我的方法。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从自身出发,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审视,才能不断进步。在当下,这个方法更重要的意义是帮助我们发现我们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励我们不断改良自己。在职场和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人际交往、生活习惯、心理压力和自我提高等种种挑战,如果没有不断进行自我审视,无法很好地应对种种变化。只有不忘初心,坚持自我反省,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第四段:道德的价值。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仁爱”、“诚信”、“节制”等一系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这些规范并不是空泛的道德标准,而是为我们指引了正确的生活方式,并培养了我们的富有人格魅力和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被逐利和功利的世俗风俗所左右,我们也许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和价值,失去了心道的自觉。如何追寻仁爱、诚信和节制等道德价值,重拾道德自信和尊严,也是我们需要在论语中寻求答案的。

  第五段:思考结论。

  论语中的智慧既适用于3000年前,也同样适用于当下的社会。我们在解读论语时,一定要深入理解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从而为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启示。当我们读懂论语中表达的“先进”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去践行,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成功,同时也可以时刻铭记并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

【《论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论语心得体会08-05

《论语》心得体会03-01

论语的心得体会05-04

论语的心得体会07-03

《论语》心得体会02-24

读论语心得体会12-13

读《论语》心得体会07-07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03-28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