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26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
我从没有读过这样的书,书里没有什么逻辑,平平淡淡的叙事,却在我的眼前为我展开了一幅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美丽的地方的生动、自然的画卷。没有什么悲悯的话语,却总能带给我感动。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书荒的季节,图书馆看到阿勒泰直接拿着去借了。后来翻开的时候,读了两页便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作者李娟所描写的每一件事都能找到画面感。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无论是可爱的孩子,还是来来往往的陌生人,都显得那么纯净。在那种厚重,贫瘠的生活中。透过作者的文字、作者的眼睛,我看到了那个纯净、干净明亮的阿勒泰,看到了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牧林,优美而明亮。我能感受到那别样的温暖、丰盈和喜悦。
正是因为很久没有读到这么优秀的书籍,所以才会激动。看书的好处就是在作者的叙事中结合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脑海中那独一无二的那个胶片集。读了几遍,每次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动。每当我想写下一些感想时,总是在想下一次我是否又能从书中感受到新的世界。我现在写是不是还是太早了些。最终,我写出来的仍然只能是我在读这本书的一些小小感受,对于这本书,任何的评价可能都是多余的'。不敢写,也写不来。只能读书的人自己去体会。
我已经很久没有去享受过写作这件事,因为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不管是我的心还是我的语句都处于一种束缚当中。这种束缚来自于我所接受的教育、我读的书、我的见闻阅历、我所处的环境……我无法越过它们。而我想说的,想表达的都似曾相识。好像这世界的所有的见解、情感都已被人抒发到极致。而我的那些像风一样的细微感受,总是难以捉摸。
最后,节选一些段落,我希望未来自己无论是处于人间的角落还是都市的中心,我的心都一样游牧在广袤而孤寂的荒野上,能够去享受那清辉月光落在身上的美丽,能够抓住那些难以捉摸的细微感受。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
人活着,就是要一种淳朴的感觉。不论一生有多贫穷,都要活得开心、快乐、满足,不要抱怨、伤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而又漫长的,总会有离开的那一天。所以,不要有遗憾和不满,在眼轻轻闭上的时候,脑中浮现的都是美好和希望。懂得欣赏生活的美好,停一下,放松自己,生活就会晴空万里。
生活中,快乐其实就在身边。像书中的“蝗虫来了”一篇小文章,就充分的写出了穷人家的孩子的快乐。文章中的孩子,纯真,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喜欢观察蝗虫,它们正好对称的翅膀,灵活的腿,敏感的须子,这一切是多么不可思议,而这,正是童真的美好。欣赏夕阳,感受大地的温热,太阳落下,一轮圆月当空照。抛掉烦恼,享受美好。人为何要有如此多的要求和愿望,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意与外界交流分享快乐,这样做就只有一点,那就是永远的'不快乐和不满足。人们常说:“知足常乐。”这句话人人都知道,而谁真正可以做到呢?用淳朴的眼睛欣赏世界,世界也会变得美丽。但我们总是太过虚荣,为了那远在天边的理想而奋斗一生。而其实,当你静下心来,看看夕阳的余晖,大海的波浪,鸟儿的飞翔,享受身边的一切,你就会觉得,这一切有什么值得你哭泣和悲伤?当你为了物质去追求的时候,停下来,享受生活,物质也变得没有那么重要。累了,就休息一下,受伤了,就等它愈合,停下奔波的脚步,品味近在咫尺的美好。而且,对于无法改变的事实,要欣然接受,不要与它做无谓的抗争。也许,仔细想想,它们也挺好。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可爱美好的小文章,有袖珍兔不“袖珍”,金丝熊“小耗子”,慈祥的奶奶,善良的母亲,和他们之间微妙的爱。这些,都是贫穷但不低贱的好人,这些,都是幼稚但不缺乏美好的生活,我向往这种生活,但是,应该不会拥有。
我喜欢这本书,就是因为它的淳朴和淡淡的一抹乡情。再浓的咖啡,也不如清香的茉莉花茶……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3
对于这本书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优美、清新,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李娟用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进了她的阿勒泰生活。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千头万绪的,而在李娟的世界里,是一种清净、自然的生活。阿勒泰的风景在李娟的笔下让我向往,而我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喧嚣的世界里,到处是人流与汽车的轰鸣,每天有缕不尽的烦恼,这些在李娟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见到,似乎她的生活永远那么美好。
看完了这本书,发现李娟写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觉了。库委是个好地方,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场,加上李娟平时也不用太管小卖部的事,所以总喜欢一个人来到山野里,往草场上一躺整个人陷入大地。
我想,那种闲适是每个生活在喧嚣中的人所向往的。可是那终归太过孤单,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想李娟或许是已经适应了那种生活,如果让我们去到一个语言不通,没有多少朋友交流的场所,我们能过静下来,在草地上睡上几天吗?她那些优美的文字或许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蹦出来,跳到了她的日记本上。
哈萨克人的友善与质朴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可爱迷人的江阿古丽、漂亮温和的麦西拉、天真活泼的努尔楠。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那么平静,玩的时候,高高兴兴的穿上漂亮的衣服,弹起优美的冬不拉琴音,跳起热烈的哈族舞蹈,干活的时候,换上旧衣服就会夯起土坯或是骑上大马牧羊。
哈萨克人的生活很简单,简单给人的感觉是美与幸福,没有那么多的烦劳,没有那么多生活中的琐事,不用担心下岗,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涨工资。当一年工作完成的时候,族里的人们可以聚起来办一场盛大的拖依,让欢快的舞蹈与琴音消除一年中的疲劳。
李娟一家人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有所感,三个女人,包括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新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生活拼搏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三个人却从没有被任何困难打倒。虽然小卖部赚的钱并不多,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却很快乐。书中写道当她们一家人随牧民转场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刚到的时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天还下着连绵不绝的雨,帐篷刚搭起来就被掀翻,夜晚雨水会灌进被子,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她们一家人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想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快乐的生活,那就是幸福了。
李娟的文章我还会继续读,感受她平静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4
无论喀吾图的冬窝子,巴拉尔茨的森林、河流,还是坐爬犁去可可托海的路上看雪野无边无际,更或是红土地桑泛着白碱的荒滩戈壁......那些阿勒泰的自然景色,在李娟的笔下,如一幅幅浪漫又新奇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仿佛身临其境跟着她在陌生又瑰丽的环境里畅游一番。
最后一部分,在红土地,养金鱼也好(主角是妈妈,前一篇文字已经写过),点豆子也罢,就是坐十块钱一趟的粉红色大车,都是生活里窸窸窣窣的小事,有趣又好玩。如有一次,她不顾一切挤过去硬塞到引擎盖子上的两个胖胖的老人中间,但是不久发现,他们两个是夫妻。一路上,人家两口子一直互相握着手,手没处放,就搁在她的膝盖上;后来,老头的另一只大手攥着她的手暖着,老太太也连忙暖她的另一只手。不知为什么,“我”的手总是那么凉......
——不由为李娟的.黑色尴尬而开心不已,有点猛,又有点愣,可是场面又那么有点温馨。
其实,这部分,我还是想记录一下人物:叔叔和妹妹。
叔叔实在是很能干的,挑水最稳当,哪怕三九四九的天还要去那么远的河里挑水,唯一出门挑水的男人;他还是会踩缝纫机的男人,周围唯一的;还会织毛衣;更是配合妈妈的设计下最好的木匠......
——对于叔叔的文字占比很少,顶多一页半的样子,况且没有正面描述,肖像都是模糊的。但是,几个老中少妇女能够在那样荒凉空阔的地域里,屡次搬家的过程中,稳妥而安定,我想应该是有这个可靠而不善言辞的男人做了后盾。妈妈才那么放心地做孩子气的事,外婆才那么舒心地肆意地调皮,妹妹才那么可爱,李娟的文采才如此飞扬和舒坦。祝愿半路夫妻永远像叔叔和妈妈一样美好!
写妹妹的有两篇文字:恋爱,拔草。
刚满十八岁的妹妹,发育得好,心思单纯,笑容满面,主要是热火朝天地劳动,勤俭持家。平时一日三餐都是她做,喂鸡的草几乎都是她一个人拔回来,厕所和地窖几乎她一个人挖出来,经常把矿水泉瓶子和易拉罐捡回家。
有一次,姐姐跟着妹妹沿着打草的车辙捡掉下来的草,不一会码了齐腰高的一垛,姐姐还在发愁怎么把那么多草分几次弄回去的时候,妹妹“一弯腰,把那堆草整个儿抱起来就走”,而姐姐只好跟在后面,一路捡妹妹身后掉下里的碎草。多能干的妹妹!
更惊险的是,姐妹俩拔草返回的途中碰到两条恶狗,姐姐还在担惊受怕的时候,妹妹骑在车上,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淋,车上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没给狗扒掉。又给姐姐上了一课!
恋爱真是个好事情。爱劳动的妹妹整天稀里糊涂、邋里邋遢的,可是被骑着锃亮摩托车的卢家小伙子载来载去几次后,一个倔强敏感的少女一下子开了窍:把各破了三个洞的球鞋脱了,换成压箱底的皮鞋;把灰蒙蒙的运动衣换成了天蓝色的新外套;做饭和倒煤灰时头上总是小心地包着头巾,下地干活也不忘包着;顶着外婆浪费蜡烛的絮叨,她和小卢面对面坐在小板凳上,话越说越多,声音越来越小......
因众人纷说卢家物质条件如何好,姐姐“简直想顶掉妹妹自己嫁过去”,事实上,她只有展开浪漫的想象:“劳动的四肢如此年轻健康,这样的身子与身子靠在一起,蓝天高处的风和云迅速奔走。身外大地辽阔寂静。大地上的树一棵远离一棵,遥遥相望。夕阳横扫过来,每一棵树都迎身而立。说完后树上的乌鸦全部乍起,满天都是。世界寂静地喘息,深深封闭这眼睛和心灵......”
——在自序里,李娟交代了继父远走打工(传销),妹妹远嫁,都不甚太好,这让我有点唏嘘,而李娟也到城市谋职。生活还在继续,每个角色也许并不再停留远处,可文字流淌的那份纯真,始终让人感觉一份温馨,毕竟那时那地,就是那样的。
李娟如是说:“这些已经结束的故事,已经消失的生活,这些昨日的情感,将永远是我写作最重要的基石,支撑我生命中最沉重的一部分,我感谢写下这些文字的那个过去的自己,感谢每一个能够谅解我的人。”
非常有同感,结束的故事,消失的生活和情感,未必随着岁月时光真正的逝去,它们还会在我们的记忆缝隙里闪现,毕竟那是我们自己的真实过去,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不可抛却的一部分。那么,用慢熬的时间来回忆,用稚嫩的文笔来记录,未免不是一个好办法,应对日益堕落的记忆力。亦是对我自己说。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5
我们了解到的边疆:贫穷原始,经济落后,教育不普及……但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更像是一个人间仙境,一个世外桃源,人们生活在一片乐土上,放牧耕种,遥远的布匹,透在窗板间的“我”,看到近在身边的明月以及梦里的猫。
似乎是因为我也正生活在落后小城的一角,于是感触更多,更难以忘怀。临近高三,就愈发向往大城市,向往城市的梦幻喧嚣与自由,却忽略掉了身边的美:洁净的蓝天白云,到温泉小镇20公里的路程,到原始森林小溪山谷只需不到三小时的车程,生活美好,没有波澜,没有紧迫,饭后散步的'路上也时刻遇到熟人。
阿依邓、库兰……小孩子们也没有压力,生活在自然之中,快乐悠闲。农活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无谓做与不做,作者也在这小地方里获得人生的安宁与快乐。
人生的意义不正在于这简单的平凡之中吗?不被一个忙字所支配,而是享受周围的一切。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只雪兔,离春天只有20公分,颇像那个晚课,我们一起看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夜夜挖通道直至通向自由。也许一只失败的雪兔才更符合着生活的本质,成功是艺术,而失败才是常事,但没关系,雪兔的失败为他收获了一家人的爱。
每个人都很平凡,但每个人都很幸福。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6
读完《阿勒泰的角落》,满满的都是感动,像吃了一颗甜而不腻的糖,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小时候的情景。也忽然觉得我把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叫做“故乡”多少有些生疏了,叫“老家”才更亲切。
老家不大,站在不高的小山坡上就能看到全村。村里连个像李娟家那样的杂货铺都没有,买东西要到好远的地方去。村路不好走,卖东西的车也是百年来一回,来一回就在村里激起不小的动静,像是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男女老少,不管买不买东西,都出来凑个热闹,看看车上会藏着些什么稀世珍宝。其实,车上也无非是几样水果蔬菜,或是洗衣粉之类的日用百货。在卖东西的车边,老太太们拄着拐杖站在一起聊天,中年妇女们坐在大石块上谈天说地,小孩子们则蹲到地上玩沙子,堆砌着他们心中的城堡。
每年的腊月是村里的`杀猪月,这个月就算不做饭也不会饿着。今天你家杀猪,明天他家杀猪。村里有个风俗,无论谁家杀猪,都会叫全村的人去尝尝鲜,杀猪的那家人会在提前一天晚上就找好帮手,谁是第一把刀,谁是灌血肠的,谁是抓猪的,分红明确。第二天一大早,被找到帮忙的人就自动来到了这户人家,天气冷,呼出的气都是白雾,大伙进屋抽根烟喝杯水,暖和暖和说会儿话,等人都差不多到齐了,就准备动手。有时赶上雪天,干活的人的眉毛上,睫毛上都是亮晶晶的雪花,进进出出会踩到屋里一地的雪,化了以后就被踩成一个个大脚印,稍不留神还会被冰滑倒,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们一般都忙得顾不上管孩子。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被满屋的猪肉被吓哭了。
杀完猪,男人们去屋里谈天说地,女人们在厨房帮忙做饭,煮杀猪菜。杀猪菜,其实就是把干白菜和鞋厂猪肉一块煮了,味道却出奇得好。饭好了就去邻居家借桌子借凳子借碗借盘子借筷子。小孩子这时候会被派去请村里的人来吃饭,有推脱不来的,爸爸妈妈还要去请第二遍第三遍,那是真心实意的请,而不是假装客套。村里有的老人牙都掉光了,也要请来,实在不来的,饭后也会送点猪血肠和杀猪菜过来。
有时村里同一天有好几家杀猪,这个时候被请吃饭的人家就会很为难,去这家那家会很遗憾,于是乎一家三口就分三家去吃饭。有的人有时候从这家吃完出来,经过另一家门口也会被叫进屋喝几杯。有时喝完了,还会一起打打麻将。天晚了就乘着月色回家,我始终都觉得老家的月亮确实比别处的亮,老家的星星也比别处更密更闪,别处的星星总是稀稀疏疏像是秃了的头顶。村里总是静得让人心安,尽管没有一盏路灯,却比走在亮处更让人觉得安全。
串门是村里人的一个习惯,闲暇时,人们爱去邻居家坐坐。来串门的大多也算不上客,自然也没有那么多招待客人的礼节,倒杯水,拿点瓜子,嗑着瓜子也能聊一个晚上,他们的话题无非就是上上下下几个村子里的新鲜事:谁家的女儿又生了个大胖小子,前院的三婶的远房侄女家又添了一对小羊羔,后院的大娘明天就去城里接送小孙女上下学了。
记忆里的村子没怎么变过,除了新修的水泥路和大桥,以前的小土路一下雨全是坑,混合着路边的粪堆汇成一滩散发着特殊气味的水坑,在被小鸡小鸭踩上几脚斑斑点点,确实不咋讨人喜欢。村头的桥连接起小村与外面的世界,没有这座桥,修这座宽敞的水泥桥之前,留在我记忆里的是座大铁桥,听妈妈说以前还有木头桥搭在岸两边颤颤的窄窄的一条,人踩上去摇摇晃晃。到了春天,天气回暖,小孩子们就时常去捉那些藏在石缝里的小鱼,裤子弄湿了,就爬到河边的大石头上晒会太阳,把裤子晒干了,再下水去玩儿。胆大的男孩子还会下水游泳,我是不敢去的。
村子里很少有什么新鲜人物来,村里的人也很少有出去的,他们带了一瓶水和干活的工具出去劳动,晚上回家喂鸡喂猪,料理家庭中大大小小的事务,他们也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吵过架后依然会互相串门,农忙时互相帮着干活,家里种的什么菜也会送一点给对方,他们很简单很开心很淳朴,那是我的老家,那些人是我的家人。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7
总以为这样的一本书一定写了很久吧,写得快些,那些角落里繁琐的小事怕是要被落下,任何一点仓促都是对它的亵渎。她像个絮絮叨叨的女孩子,有一搭没一搭地在你耳边说着什么。细碎时恨不得把什么都念叨一遍,可若是开朗起来,又似乎什么都算不得重要了。她把光阴拆散了讲给你听,她笑,哭着笑,恨不得把她的全世界都搬过来,真实得仿佛在眼前发生,但又总是隔着什么似的。当你终于习惯了他的磨人,准备好好听听她的或想想你的人生时,她却俏皮地转身离开,像书中一样对你说“一辈子,还早着呢!”
她的日子没有过完,我们的也还早着。
书里的`光阴是稀释了的,仿佛是被人催促着。作者很善于抓住那么一两件事展开,或者说她只是信手拈来,把从记忆里浮现出来的,哪怕给她一点触动的东西都写下,却不经意间感化了许多人。她写着关于普通人的文章,可细细品味,却似乎很遥远,她的生活总让人觉得干净得有些飘渺。可一字一句的人间烟火又无比真切。
它的缓慢惊艳了多少人?我以为阿勒泰的角落,毋宁说角落中的阿勒泰。它仿佛是坐落在世界角落某种孤独的具象,可却又不自知般的以为,或许世界就这么大吧。一份从容轻易抹去了孤独中忧伤的成分,还剩平和与那绵柔的亘久,流连文字的长河后,缓缓地浸润着每一颗从它身畔掠过的心灵,一点点溶解着他们的躁动。
生命终究只是一种形式,生活也不过是个过程。有人轰轰烈烈,最后也只是暗淡在夜空中烟火的灰烬;有些人平平庸庸,但时间也泯灭不了他们曾经在这世上激起过涟漪的事实。当一切趋于虚无与平淡,抑或我们的所有都成了到达高潮的前奏,最重要的是此刻,此刻我们存在着。
时间会对懂得生活的人手下留情,这或许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8
读了《阿勒泰的角落》,第一感觉是温暖。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在阿勒泰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在漂泊不定,甚至有些困窘的童年中,也依旧以孩子的角度看到了世界的可爱与发光的一面。
可爱的人
书中有和鸭子互动的妈妈,有明目张胆企图偷金鱼的孩子们,有白天不停睡觉、晚上窸窸窣窣玩小玩具的奶奶,有努力维持友谊,却总是傻乎乎搞砸的我,有情窦初开总是害羞的妹妹……他们的生活并不轻松,相反他们总是在贫穷中挣扎,可即使住的房只是由几块木板搭成,即使衣服又脏又破,他们也始终可爱地欣赏世界,就像作者说的,“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
空灵的世界
那里有长达半年之久的`严寒,抵挡一切的风,又将泥土深深掩埋的雪,有毫不吝啬馈赠人类的原始森林。“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空气似乎都刻满了清晰的划痕,风兜着我的裙子,带着我顺风往前走……”那里的孩子们总能得到大自然给予的各种食物,在那里人类不盲目扩张,自然与人和谐,令人感动。
“自然会平息一切突兀的情感”,是的,那里孩子们都脏兮兮的,可他们却永远会用干净澄澈的眼睛望着你,那里的风很烈,可门一关几十层棉被一压,人们再也不会寒冷。贫穷的日子的确难熬,阿勒泰的人们是幸福的,他们脚踏黄土,背靠森林,有的是大自然的庇佑,有的是破烂中发光,不可磨灭的幸福。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9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我看到一半的时候,萌生了写《格竹》的冲动。我把我的第一篇公众号文章《格竹》拿给小鱼看,他看完之后说:“绝!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啊!”小鱼的评价里有10岁的孩子对妈妈的爱与鼓励,但我想说的是《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的魅力,以及它对我的影响。
它是那样纯净与美好,而且是那样宽广的纯净,那样高远的美好。
我第一次感受到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如此纯净而丰富,如此细腻而美好,它就像是枯燥、苦闷的生活缝隙里生出的美丽的花,它又像是苟且的眼前孪生出来的远方的诗,我无比欣喜于见着生活与诗完美的融合为一体了。那一片没有喧嚣,不受污染的广袤无垠的空旷的绿草地,仿佛就是我们纯净的心灵绿洲。
特意去搜了新疆地图中阿勒泰这个地方,它实在是离我太远太远,太偏太偏。它偏远到光看地图我都能想象到它的贫瘠与寂寥,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知道这个地方。
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贫瘠与寂寥的荒野上的作者李娟却让我看到了生命最本真、最美好的姿态。书中的文字,是作者李娟在河边洗衣服时,在炉灶边做饭时,在店里缝衣服、熨裤子时,在讨价还价做生意时,在买东西的路上,在不停地搬家的路上,在去玩的路上……自然流淌出来的。每次沉浸到这些文字里,我都被生活中的美好与宁静深深地感染着,这也是我现在每天想要写一段的灵感来源。
摘录三段我最喜欢的文字:
“还有那些没什么花开的植物们,深藏自己美丽的名字,却以平凡的模样在大地上生长。其实它们中的哪一株都是不平凡的。它们能向四周抽出枝条,我却不能;它们能结出种子,我却不能;它们的`根深入大地,它们的叶子是绿色的,并且能生成各种无可挑剔的轮廓,它们不停地向上生长……所有这些,我都不能……植物的自由让长着双腿的任何一人都自愧不如。首先,绿色就是大地上最广阔、最感人的自由啊!当我们看到绿色,总是会想:一切都不会结束吧?然后就心甘情愿地死去了。这一切多么巨大,死去了都无法离开它……真的,一株亭亭地生长在水边的植物,也许就是我们最后将到达的地方吧?”
“石头们则和我一般冥顽。虽然它们有很多美丽的花纹和看似有意的图案。可它是冰冷的、坚硬的,并且一成不变。哪怕变也只是变成小石头,然后又变成小沙粒,最后消失。所有这一切似乎只因为它没有想法,它只是躺在水中或深埋地底,它在浩大的命运中什么都不惊讶,什么都接受。而我呢,我什么都惊讶,什么都不接受,结果,我也就跟石头差不多。看来,很多事情都不是我所知的那样。我所知的那些也就只能让我在人的世界里平安生活而已。”
“我坐在炉门前的小板凳上,不时地喂柴,用炉钩小心拨弄炉膛里的燃柴,使火苗更充分地抿舔着锅底。脸被烤得绯红滚烫。抬头往炉膛之外的地方看去,已经适应了火苗之热烈的视线陡然间跌进黑暗之中。房间黑暗深远,而灶膛里热烈辉煌,极度明亮。另有一处明亮是灶台上的马灯,它的火焰拉得又长又稳,宁静平远。马灯、灶膛之火、房间里的黑暗,这三者在我的视野里互不侵犯,互为反差,牵扯出一幕奇异的平衡。”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0
李娟的文字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又透露着俏皮的幽默。读者跟随李娟的文字能进入迷人的阿勒泰,遇到不同的人,体会阿勒泰的自然风光。李娟一家也渴望有固定居所,荒凉的红土地差点成为她们的家。我对作者的好奇胜过对书中所描述的阿勒泰,作者也去过外面城市打工,流水线的'枯燥无聊、机械化,让作者又回到了阿勒泰。
初到阿勒泰,李娟和妈妈开了裁缝店,招收学徒。阿勒泰的游牧民族和农民对衣服的需求简单实用,穿坏了才会买新衣服。裁缝是个体力活,加上游牧民族周期性迁移,常常需要赶工,夜里缝缝补补。有不少人来店里问有没有酒等商品,李娟她们一家就开了一个杂货铺;李娟叔叔的带来加上了鞋匠这一项。
阿勒泰的人淳朴善良,不会赖账,时隔很久的账还是会还;在阿勒泰,8岁小孩当做一个成年劳动力使用;小孩子们为小卖铺带来了各种各样大自然特产。“生长在其中的孩子们,让我感觉到他们的坚强,纯洁,温柔,安静,还有易于满足。”孩子们的玩具是土,废弃的瓶子等;书中写到有个来买玩具的女孩,最后只能卖洒水壶给她,孩子们用简易的玩具玩的不亦乐乎。红土地是接近被废弃的村庄,曾经的红土地有电影院、学校、澡堂;现在的红土地只有几户人家。李娟一家在红土地有了自己的家,后来政府要集体搬迁,她们又过回了跟随游牧民族的生活。
李娟在书中感叹“夜晚真好,为什么夜里无论再冷,再漫长却总是显得舒适的静呢?可能是因为夜里再也不用干活了,不用四处奔波了吧。”夜晚让人想到即使休息也是理所应当的,白天总在催促你干事情,不能无所事事。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夜晚的来临让人满足。阿勒泰人言稀少,更多的是广袤的森林。“我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那么直接。”李娟在书中透露的生活哲学是知足常乐,“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食物,身上裹的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会有什么遗憾。”
诚然阿勒泰的生活不仅仅有美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还有生活上的不便。其实由于环境限制,人的需求会变少,人不需要外在太过丰富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1
早就想看李娟的书了,阿勒泰,一个原始有充满灵性的地方,在李娟的笔下,是那么的生动、可爱却又孤寂、凄凉。我觉得李娟的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结尾往往都特别精彩,耐人寻味。这本书里的人物大多是少数民族以及作者的家庭和家里的各种动物们,都在李娟的笔下,描写的生动真实,一点都不刻意,这也是我觉得温暖打动我的一个地方,不刻意,这样的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不是浓烈的,而是静水深流,慢慢的流淌,慢慢的想。
印象深刻的'是那个拉面的男人,而李娟当时拉面又不太成功,而那个男人只是那样看着,看着笑,李娟当时就想把这个面团扔那个男的脸上去,可爱极了,也孤独极了。在这本书里,阿勒泰的各个角落的人似乎都是孤独的,有在李娟家的杂货铺里看几个小时却也什么都不买的,有在荒凉无尽的桥头安了一个体面的家的,有喝酒度日的男人们,还有她的在自然里孜孜不倦的探寻的妈妈,以及那些她们一家养的动物们,似乎都是孤独的。真孤独啊,她在文章里也写到过。
因为关注了一个很久的读书主播BoBo推荐的李娟的作品,而认识了李娟。因为…终于看了这本书,看她的文字,内心里的孤独,竟觉得很美好。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2
看完这本书真的让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想想在渺无人烟的戈壁滩,恶劣的天气环境,过着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难以想象艰苦,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和作者李娟的生活相比,在城市中生活总是抱怨生存不易的人是不是应该稍感一丝慰籍,正如俗话所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娟一个新疆普普通通的姑娘将艰苦的生活描绘的如此生动风趣,过着同样生活的人有很多但却只有她用那发现美的眼睛把身边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利用自己写作的特长,让自己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这也正如她所说的,可能这就是命运吧。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3
每到年底,我都会被工作和生活压得呼吸困难。这时候读一本淡淡的书再合适不过了。只需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品一品世上其他人的生活。回头再看自己的日子,便从容了许多,呼吸也顺畅了。《阿勒泰的角落》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李娟生活在新疆,她以自然笔调记录日常点滴趣事,向读者展示了阿勒泰地区淳朴自然的风物人情。
李娟一家到达阿勒泰的第一站是喀吾图,在喀吾图开了一家裁缝店,之后又转行开杂货铺。因为做生意的缘故,李娟一家跟随牧民在夏牧场和冬牧场之间辗转迁徙,流动的生活让她走遍阿勒泰的各个角落,见识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式各样的人和事。
经历了多次银行贷款的我在看到《喀吾图奇怪的银行》一文时简直惊掉了下巴。喀吾图的银行一年到头都冷冷清清的,可是到了农业贷款发放那两天却热闹非凡。几百公里以外的老乡也赶来了,当地人对“贷款”这一概念的认知模糊到居然以为那就是国家发给大家随便用的钱。“难道不想还了吗?”当地人回答:“为什么不还?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还嘛。”而李娟家也贷了三千元,之后行长调走,从没人找上门来提这事,李娟家又搬了很多次家,过了很久都没还。最后那个银行的一个工作人员到夏牧场走亲戚,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不小心撞到了李娟家,才终于还上了。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非常口语化。叶尔保拉提一家、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外婆的早饭、补鞋子的.人,这些都是她平日里见到的人,写他们的故事时也就直接把现实对白写进来。在《尔沙和他的冬窝子》中,描写“尔沙讲起汉话来,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起码隔着三个逗号的停顿”,李娟就真的用了三个逗号,尔沙说话时憨厚的样子立刻出现在眼前。
在李娟的文字里,世界很静很静,时间很长很长,而人很小很小。她一个小小的人在用心感悟这片土地,本是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李娟和她的家人却过得温暖、丰盈与喜悦。我不由得想到了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李娟就是那颗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却丝毫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感受生活,自豪地盛开着。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4
遇见《阿勒泰的角落》,并非偶然。C君常荐书给我,如《额尔古纳河右岸》、《遥远的救世主》……那天,他发消息给我:快看李娟的作品,你肯定喜欢。李娟?这个普通的名字没有吸引我,便不理会。又一天,C君又发消息给我:你可以先看一下李娟的博客,她被称为“新疆的三毛”……和三毛有关的一切,我都愿意去了解,于是走进李娟的博客,于是走进“当当”,选择了《阿勒泰的角落》。
等书的那段日子,竟像等待久别的恋人,煎熬着,甜蜜着。终于见面,迫不及待一口气读完。李娟的文字,应该是教不出来的吧?她的文字,如漫天风沙里缓缓流经阿勒泰戈壁沙漠的清流,流过我的心。被洗涤之后的我,那样安静,那样喜悦。李娟所写,都是她自己的生活,亦是我们很多人曾经拥有或者渴望拥有的生活,不同的是,我们曾拥有李娟一样的生活时,并没有像她一样,将一段艰苦游离的生活形态,浅笑成一份悠闲风趣的生活手记。这份“手记”引领着我,在脑海里一次次地去洗衣,去点豆,去怀念亲人……
实在是喜欢极了李娟丝毫不加渲染的文字,单纯而绝妙,忍不住推荐给你:“洗衣服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首先,能有机会出去玩玩,不然的话就得待在店里拎着又沉又烫的烙铁没完没了地熨一堆裤子,熨完后还得花更长的时间去一条一条钉上扣子,缲好裤脚边。其次,去河边洗衣服的时候,还可以趴在河边的石头上舒舒服服地呼呼大睡。不过有一次我正睡着呢,有一条珠光宝气的毛毛虫爬到了我的脸上,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睡了。总之,到河边洗衣服的话,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爱怎么想就怎么想。至于洗衣服就是次要的事了,爱洗不洗,往水里一扔,压块石头不让水冲走。等玩够了回来,从水里一捞,它自己就干净了嘛。”(《河边洗衣服的时光》)。读完这里,搞得我见谁都问:“去不去阿勒泰的河里洗衣服?有珠光宝气的毛毛虫呢。”对方总是惊讶地说“疯了吧?”
还有,“在阿克哈拉恋爱多好啊!尤其是秋天,一年的事情差不多已经忙完,漫长而悠闲的冬天无比诱惑地缓缓前来了……于是追求的追求,期待的期待……劳动的四肢如此年轻健康,这样的身子与身子靠在一起,靠在蓝天下,蓝天高处的风和云迅速奔走。身外大地辽阔寂静。大地上的树一棵远离一棵,遥遥相望。夕阳横扫过来,每一棵树都迎身而立,说出一切。说完后树上的乌鸦全部乍起,满天都是……在遥远的阿克哈拉,乌伦古河只经过半个小时就走了,人活过几十年就死了,一切似乎那么无望,再没有其他任何可能性了。世界寂静的喘息,深深封闭着眼睛和心灵……但是只要种子还在大地里就必定会发芽,只要人进入青春期就必定会孤独,必定会有欲望。什么原因也没有,什么目的也没有,我妹妹就那样恋爱了。趁又年轻又空空如也的时候,找个人赶紧和他(她)在一起——哎,真是幸福!”(《妹妹的恋爱》)。我也一样感叹:哎,那时候,真是幸福啊!
还有,“我和我妈仍在那里寂静地干着,动作娴熟和谐,四下空旷。点豆子,这应该是夫妻俩做的事情才对呀,最能培养感情了……如果只有两个人,站在荒野里点豆子,那副情景远远望去,会不会使看的人落下泪来呢?会不会使人流着泪反复猜测:他们俩到底种下了什么?使这片大地,长满了荒凉。”(《点豆子》)。我是农民的女儿,我深深地爱着那片养育我的土地。而今,那片土地充斥着黄沙和农药,荒凉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还有,“就这样,从一块布到一件衣服,耗的不是人的气力而是精力。就那样一针一线地耗,一分一秒地耗。从早晨到深夜,从月初到月底,从今年到明年……”(《我们的裁缝店》)。我的亲人,曾经也在缝纫机前一分一秒地耗,现在想起,那些无数个“一针一线”的夜里,她是孤单的,还是快乐的`呢?
……
不一一列举,太多欢喜,太多感动,太多宁静。一颗复杂的尘心,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唯有“阿勒泰”这纯色的天地,才能浸润和滋养这样晶莹剔透的女子吧。
我喜欢三毛,李娟的文风也确实像极了三毛,她们都那么真实,那么善良,那么快乐。希望我们也有本能的笑泪爱痛,我们也能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我们也能艰苦并欣欣向荣地生活着……
与《阿勒泰的角落》的相遇,确实是一次美好的遇见。读书于我最大的乐趣,就是从别人的眼睛来观望这个我们已经生活已久的世界吧。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5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妈妈、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妈妈;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小动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6
去书店,看到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翻看,发觉不错。购买一本,25元,时逢西博会期间,曰:85折,格算。
回家后,翻看,断断续续的翻看。这,又是一本不用记页码的书,也是一本不用一气看光的书。闲暇时打开来,读几节。读着,便会将心绪平静下来,便会想,那些遥远地方的风景和生活里的情趣。这一切,来源于作者的文字,干净、明亮、可爱、温暖。与安妮的蔚然不同,但也是够好的。
如她是这样描写男人喝酒的:
我家的柜台下的角落里至今还堆着一些无法处理的宝贝,包括五件皮夹克、几顶皮帽子、几根马鞭、一副皮手套、两三个手电筒,还有一个摩托车头盔、一大堆匕首、一叠身份证、一个户口簿、数不清的手表(有一半都不能走了)。更可笑的是,还有一双皮鞋……全是赊帐的酒鬼随手抵在这里的,估计酒醒后就忘掉了。
更可气的是晚上,那些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毅力,冰天雪地里能连续敲几个小时的门。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是不给开;我们越是不给开,他们越是要坚持到底,不烦不躁,一直叮叮咚咚敲到天亮,就回家睡觉去了,一觉睡到晚上,吃饱了饭,再来接着敲。
经常是干活干到半夜,一出门,就给门口堵着的东西绊一跤。低头一看,又是一个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里倒了多久了,于是赶紧把他拖进房子,扔到火炉边搁着,让他自己醒过来好回家。可气的是,这种人醒了以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要酒喝,根本不为自己刚刚俭回一条命来而稍有害怕。
奇怪,为什么要喝酒呢?酒到有什么好喝,那么辣,而且还得花钱。
一个做裁缝的家庭,常年在那片土地上流动着,做着裁缝,所以对钱自有一点单纯的意识,写来也可爱。
来这里做衣服裙子的女人们,一个比一个可爱,可爱的简直都不忍心收他们钱了。哪怕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撒起娇来,也跟小姑娘一样动人。她们会像念诗一样哀叹自己的青春,满脸难过,眼睛却狡猾地笑。
年龄小的就更难对付了,她干脆紧紧搂住我妈的脖子,拼命亲她,让她气都透不过来,再口口声声地喊她“妈妈”、“亲爱的妈妈”。
到了后来,我们的价格降的和“小上海”家的一个档次——实在是没有办法呀……
价格一降,我们的生意就更好了,也更忙了。冬天的是候,经常是深夜过去天亮了的时候才开始休息。
爱情会在任何地方发生,她写妹妹的恋爱亦是可爱的。
十七岁、十八岁,虽然只相差一年,但差别太大了。去年还是一个倔强敏感的少女,今年一下就开窍了似的。虽然这件事上我们都瞒得很紧,但她自己肯定感觉出了什么,并且还有所回应呢!第二天,赶在卢家小伙子过来接她之前,我们看到她把各破三个洞的球鞋脱了,换成压箱底的新皮鞋,还欲盖弥彰地解释:“噢,昨天汗出多了……那双打湿了,……湿透了”
到了第三天,又把灰蒙蒙的运动服换成了天蓝色的新外套——干活去穿什么新衣服啊?但我闭了嘴什么也没说。她自己都舍得我还多什么嘴。
一拍篷土的'头发也细细地洗净了,从此做饭和倒煤灰时,头上会小心地包着头巾,下地干活也不忘包着。
不写了。
附言:
建议大家去买这本《阿勒泰的角落》读读。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里面看到她的博客地址,这段时间没事就会过去看一看,读读哪些北疆的生活,感觉那苍茫的群山、荒凉的戈壁、寒冷而寂静的零落人家。
有篇文章写的,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附近的阿勒泰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还有长颈鹿,甚至还有贝壳。真是沧海桑田啊!从地图上看几乎就是亚欧版块的最中央位置的地方,居然当年也是一片汪洋,那是不是更或者,在现在大洋深处,当年曾经确实一片陆地,还能找到当年的城郭和村落。
亿万年过去后,世界在颠倒性的变迁着,我们也只是匆匆的过客,几十年或许只是白马过隙,转眼都会四散云销,或许谁都不再会记得。只有我们自己,记得身边经过的、爱过的人,也算我们曾经来过。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7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
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性在固执、可爱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孤独的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
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8
这几天在读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不得不承认,写作这东西,确有“天赋”的存在。而天赋这东西,又未必人人都乐于或善于应用——有些人钟情写作,却未必懂得去体悟和探索人生的壮美,写出来的文字不免陷于空洞苍白;有些人有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却不屑或不擅长以文字去表达他们的所感所想。而李娟却同时是一位擅用文字又具灵秀触觉的`女子。她写的都是她身边熟悉的环境,自己经历的人和事,但她的视觉是如此的敏锐独特,竟然可以在平凡不过的世俗琐碎里探寻出那样鲜活的人生趣味;在那样广漠孤清的寂静里发现大自然如此惊心动魄的美……
就象大地上会长出麦子,长出苞谷和其他灵秀的植物,李娟的文字也象从她身上“长”出来的那么天然、那么纯粹,看不到修饰的痕迹。这种文字是教不出,学不来的。读着这本书,你会感叹,作者是有着一颗多么贴近大地的心灵啊!追随着她的眼光,你会发现深藏在这片大地肌肤里的种种有趣的秘密。读着那样的文字,你甚至会觉得,任何试图评价她文章的文字,都显得有点蹩脚和尴尬。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9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书,就像饿汉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块朵颐一翻才过瘾,甚至是乐于牺牲睡眠时间的。但这次却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气看完,确切点应该是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觉得看了一点便少一点了。看书很少会有这种感觉的。作为书的上宾,请上床头,每天睡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章节,如此下来,也看了两个多月。看完后,想回忆一下书中的细节,竟是感觉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忆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发现,这真是一本无用之用的书。
看完了正本书后,翻到最前边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说写这书只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在一点一滴地逐渐成长中记录着一种真实的平衡感,寻找着一种踏实。我想,这也正是我看这本书所能体会到读者最纯真的用意,至于书中写了什么,李娟她的经历,随着一个个故事读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里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种真实的平衡感,却占据着心中的感觉,同时也唤醒了自身对这种感觉的更为强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时间,也是在睡前看的书,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在他的书中也描绘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独居在一个小岛上,独自建房子,在岛上独自生活了两年时间,他用两年来感受一种孤独平淡的生活,同时也用严谨的文字与文明社会作了对比。
这本书,对于哲理性来说,有很好的阅读性,但作为单纯的人生感悟,作者的举动,总是过于刻意了。相比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随着她的裁缝店,商店,也随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迁徙而不断搬迁,在当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质也缺乏,但在这种贫乏的生活状态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怀着对俗世生活的无限兴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发掘生活的乐趣,也体会着生活的烦恼,也絮叨了当地牧民的率真。
看完书后,很多描写的细节虽是不记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乐趣,只感觉当时的凉水与阳光都是她独有的;还有她眼睛对雪地的反应,这感觉即使是没见过雪的人也能深深体会到一样;还有晚上睡觉野猫的骚扰,抗争,与妥协;以及牧民还钱的举动,都纯朴得让人感动。这种纯然的心态,或是梭罗所缺少的吧。故此,《瓦尔登湖》给人的是一种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为简单的文字就能触碰到人的心灵深处。
当然,这在也无意于贬低梭罗,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觉,我想东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样追求一种逻辑的严谨,东方文章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意淡而高远的文风。这种把意境融进了文章里面,也是东方所擅长的诗意的文风。试想《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芦苇、霜、河流,人以及气候等所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阅读者的无限联想。再更深一点的,有意境的同时,也最求着一种淡。在描写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种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种用心地体会,从而文字勾勒出了丰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意。原来,诗意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对踏实生活的感悟。这也正应合了印度哲学家奥修所倡导的:真正的心灵到处,荒原即花园。
心灵真正到达生活处处,可通过有为达成无为。这是《阿勒泰的角落》带给我无用之用的感触。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0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高中时看的电影《死亡诗社》里那个教英国文学的老师念出来的句子,来自《瓦尔登湖》。年少的心多么容易被感动,觉得将来就是要这样与一切美好的东西为伍,不辜负每一天。青春的美好在于它美丽的梦幻,现在我只感动于这句话的诗意,但是真的觉得难以做到。
在纷乱的日子里又要想起阿勒泰的李娟,摘抄在我的本子上的一段话“整个村子安安静静,被风雪重重封堵。挖掘机刚把公路挖开,没几天又给堵死了。没有新鲜食物,没有访客,没有外界的丝毫音讯。看书、织毛衣、染衣服、铲雪、做饭、喂鸡喂鸭喂兔子喂猫喂狗、生炉子、砸煤、睡觉,写字,一共十项内容,填充了那个冬天的全部生活。五个月啊····”是不是很寂寞?但是也很奢侈吧。
还有她写的'盖在牧场上的漏雨的简陋的家,支在沼泽里的帐篷,石头垒起的炉灶。你怎么看待这种生活呢。人可以需要的极其简单,在广袤的土地上的一个地窝子,遮盖一点阳光和风雨就足够。食物也可以很简单,回归最原始的本质。森林、草原,无所事事回归本质的生活是不是让每一个困在都市的人羡慕呢。
可是李娟也想逃离啊,“那阵子我疯了一样地想走,想离开,水缸一见底就满心的绝望。我想我可能会在喀吾图挑一辈子水,每当我踉踉跄跄地走在路上,水波一荡一荡地洒出去,便想到还有什么同时也在白白的流逝,很快渗进大地,覆水难收···”
什么是白白的流逝,什么是空劳无获,现代人的时间都是一格一格的,分秒必争。
最近和一个同学聊了很多,他说觉得自己的同学回到老家四川绵阳过的生活并不比他那种表面高薪实际每天熬夜的生活差,所以他也准备回来,他说快乐是最重要的。
我想到自己,从前那么坚定的不愿意去往城市,可是,在故乡却也无法安定下来。不只是我,我知道在家乡工作的很多孩子也会有出逃的冲动。生活在别处。寂寞是相同的。如果是单纯的寂寞那也还是美的。可是生活却是一地鸡毛,总是纷杂喧嚣。
什么样的才叫作幸福。有几个孩子说,你写的东西有种清淡的感觉。什么是清淡,不憧憬奢侈的物质生活,不憧憬高的社会地位,不憧憬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只是时刻关注着内心的感觉,关注着生活本身的美感。可是那大概也是另一种逃避,逃避一个成年人该面对的压力,逃避未来。可是它总要到来的。
古典诗词真是美,那种情绪是现代人无法拥有的。像王维“少负盛名,壮登廊庙,晚年又得宋之问的蓝田别墅,悠游林下”,才可以做到那种彻底的“静”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闲适的士大夫生活谁不羡慕,但是没有整个社会制度的支撑,谁能做到呢。
本子上无缘无故抄了一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大概是被那第一句所感动了,现代人即使不为工作也为各种消遣晚睡熬夜,又怎会在梦里梦见落花。
今天,有个女孩告诉我:“你可以既保持以前的知足常乐,潇洒的好心态;另一方面分出点精力打理物质杂事,其实可以不冲突的。”我觉得说得太好。如果我非要从某种状态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可能自己首先做不到,而且也失去了自己的节奏。
还有我的同学,一方面告诉我提前谋划,一边也说快乐最重要。可能这就是要找到一种平衡吧。工作与爱好的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是啊,快乐永远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想要回家去过两天暑假,去找我的好友,去和父母好好吃饭聊天,去看爷爷奶奶,去开开玩笑,去继续读我的书。我抓紧时间做的一切至少该是我所需要的,我认为有价值的。
文字控抄下来的话,来自《九篇雪》---
“久了,久了,很多事情都过去了。是意义则消失了,是愿望则泯灭了。我掩身草野。风吹过,我的每一次乍现都是一次疼痛···”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1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说她是当代的萧红。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萧红的文字在纯真的视角背后总是藏着一股浓浓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给人更多的是治愈,是温暖,是希望。
这里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也是离海洋最遥远的腹地,在如此物质贫瘠、自然条件恶略的环境下,生活着不止一个人。他们努力着,而又孤独着,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不止一次的有这种疑惑,既然这里的冬天那么冷,生活的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苦苦的坚持,长久的生活……。苦吗,从来不都是这样吗。北京有啥好,离我们这里那么远。
原来,我们始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去定义着评判着他人的生活。
见过冬日的'戈壁吗,见过夏日的牧场吗,见过乌伦古河边那破旧的村庄吗,虽然没有,但我却深深地喜爱上了那片未曾亲眼见过的土地。
这蔚蓝的天,这广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葱茏,夜晚无人知晓的月色,被世界遗忘的孤独寂寞,以及无论怎样对这生活的热爱,只有在这里,她才是最自由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2
实际上,我读了《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经决定选这本书,但我其实说不上她到底有哪些好。她无非是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平淡无奇的生活,平实的语言,没有猎奇,没有悬念。
因为所涉及的题材大多是作者定居新疆阿勒泰时的生活,身处都市的人们容易从中寻得久违的纯真、朴素与平静。这也许是有的人喜欢李娟的理由,但不是我的,我并不觉得遥远的村落,没有工业污染的无人区就比喧闹的都市纯净,污浊的心灵,就算到无尘实验室也不会获得净化。
李娟文字里的纯净、纯真与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创作那些文字时内心的状态,而非刻意为之,但作家的文字不代表作者本人,就如安嘉和不代表冯远征一样。《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二十万字的散文集,阿勒泰是多么贫穷,阿勒泰的生活又是多么的不便,这是文字里告诉我的(也就是说作者不是对这一切的艰苦浑然不觉)。而作者的文字又是那样的轻松与乐观,而且显然是发自内心的乐观,这让我觉得矛盾。
这样的文字必定会耗费作者很多的能量,读起来让我如坐针毡,因为我的轻松是建立在作者的痛苦之上。
当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只是隐约感觉不自然,直到我读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在再版序里说: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我的两本「阿勒泰」系列阅读起来很轻松,而这本书则非常沉重。可实际创作时,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写得非常艰难,写这本书时则轻松许多。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李娟与《阿勒泰的角落》创作时间相近的博客合集,这本书情感致密,毫不节制,看得我喘不过气来—她将阿勒泰系列背后的沉重写在了其他地方。原来那不自然的感觉,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内心扭曲,不愿相信存在那样纯粹的乐观。
不管怎么说,《阿勒泰的角落》真的是一本读起来很容易让人放松的书。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3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是新疆的散文作家李娟写的。李娟高中毕业后一度跟随家庭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阿勒泰的角落》就详细描写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生活和所见所感。
李娟的语言富有特色,没有多少华丽的'修饰,只是用简朴的语言细腻地描绘自己身边的细节,也颇有幽默感。在《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这一章节中,作者李娟描写了自己用模模糊糊的哈萨克语言与顾客做生意时遇到的障碍麻烦,形容“卖出去一样东西真是难于爬蜀道”,随后又连续写了好几个“是这个吗?”来显示寻找顾客要的东西十分烦琐。作者李娟最后还风趣地点评“折腾到最后,对方要买的也许只是一毛钱一匣的火柴。”
李娟也善于观察生活,尤其是一些微小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作者李娟写有关叶尔保拉提一家的事时,细致描写了叶尔保拉提妈妈的力大无穷,通过揉面和劈柴火两件事来表现。两件事都先由作者的无能与笨拙引入,作者李娟“双手捏成拳头使足了劲擂下去,也只能在面团上陷两个三公分深的拳头印子”。而叶尔保拉提妈妈就“一拧,轻轻巧巧地揉开了,一揉到底,极利索畅快,好像揉的是棉花,面团在她手中驯服得不可思议”。
劈柴火时,作者李娟“高高地抡起斧头,深呼吸,大吼,重重地、狠命砸了下去!结果只砸出了一道白印儿……”而叶尔保拉提妈妈磕完瓜子,轻轻拎着斧头,身轻如燕,但落斧如神。柴火几下子就散成一堆渣子了。
李娟生活的新疆阿勒泰地区,物质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在她的描写下,边疆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幸福。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4
《阿勒泰的角落》是由作者李娟在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发表的多篇关于新疆的短篇散文集结而成,被誉为现代版的《呼兰河传》。花地文学榜颁奖词中这样评价李娟的文字“透过私人的感触呈现了新疆的历史脉动,在那自然素净的文字背后,是新疆广袤土地上世世代代不息的精魂。在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寂寥,时间很绵长,而人变得很小很小。”“文学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只有像李娟这样的女孩,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她笔下的贫穷、死亡、疾病、灾难,呈现出一种文字的高贵。”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在给李娟的推荐语中这样写道。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虐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本应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在李娟独树一帜、灵光闪闪的笔触下,却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
大雁南飞时的情景她看得动弹不得,仰着脖子想要流泪:“一行大雁从北向南整齐地横过天空,是这大风中唯一无动于衷的事物。看着它们如此寂静地飞翔,像是通过天空的屏幕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情景。”
五月初面朝黄土背朝天忙着点花芸豆时,干燥的大地、坚硬的种子、简单的劳作,让她不禁感慨:“劳动的力量真是巨大啊,还有大地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种子像是这个世上所能有的一切奇迹中最最不可思议的。想想看:它居然能在最最粗砾的大地上萌生出最娇嫩的芽,居然能由一粒变成很多很多。”
“当地的孩子们小的时候都很白,很精致,目光和小嗓门水汪汪的,头发细柔明亮。可是稍微长大一些后,就很快粗糙了,轮廓模糊,眉眼黯淡。”透过喀吾图当地小孩容貌上的巨大变化,折射出当地生活的艰辛,正如她所说“恶劣的气候和沉重的生活过滤了柔软的,留下了坚硬的。”
“在红土地,生活已经坚固了许多。但坏天气仍然动摇着我们的心。春天里,风沙中的红土地,从天到地全是极不耐烦的咆哮,远处田野边的`树木被剧烈地来回撼动。风一阵,雨一阵,冰雹一阵。天空昏暗,虽然是正午时分,但房间里暗得不得不点起了蜡烛。我们早早地做饭、吃饭,然后上床躺着。由我们的房屋替我们承受整个世界。”
虽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她的笔下分明藏着许多柔软和希望。可爱的兔子、热闹的酢浆草、美丽的金鱼……
“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我们还种了好几盆花。我妈只喜欢好养活的,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的,而且花还要开得又多又热闹的那些,比如酢浆草。分明就是草嘛,怎么养都养不死,乱蓬蓬一盆子。花碎碎小小,吵吵闹闹挤了一窗台。”
“鱼缸里水面平静,这水面如同皮肤一样敏锐地感知着疼痛,并且不可触动。鱼在透明中静止,是透明中静止的一团色彩,似乎快要渗开了去,却一直没有。鱼又缓缓游动,透明中全是寂静的歌声……金鱼清洁纯粹的、灿烂鲜艳的身子,在那束光线中平稳地来去,如同这混沌世界中一颗静穆明澈的宝石。面对那样的宝石,即使是一颗已经开始老去的、粗糙的心,也能看出奇迹来。”
……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作者将平淡生活中的美好述之笔端,贫瘠的土地里也藏着生命的希望,琐碎的生活因为人性的美好、善良以及生命的韧性而变得极富张力、妙不可言。她刻画的不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我们内心的牧歌: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而明亮。
大自然真是神奇,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去阿勒泰走走呀~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5
今天我要分享的一本书名叫《阿勒泰的角落》。这是一本散文集,书中的内容全部来自作者一家人在新疆过着游牧生活时的真实记录。正如对此书的简介里所说,“这里是阿勒泰,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打开这本书前,我也很少想过都市生活以外,会有怎样不同的生活方式。
本书写成于零几年,所以在偏远的阿勒泰,几乎隔绝的电子设备,保留着最淳朴的民风,书中故事的主人公,常常是游牧过程中遇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家,短暂的相识相处,或许昨天还在谈笑,今天就将隔着茫茫戈壁,与无边的大草原天各一方,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惊叹于世界之大,多少不为人知的、难以想象的生活在同时进行。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奇妙又真实的感怀,为我们交织构造了一幅阿勒泰风景画卷,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这本书令我身心放松,似乎通过文字,我沉浸其中,就已跟随作者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游览了阿勒泰四时的光景。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世界充满太多未知,无法预测的不一定是坏事,谁能想象未来的事,未来十年后的我一定要在哪里过怎样的生活呢?这世界有60亿人就有60种生活方式,没有人规定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只要尽己所能的去热爱,享受眼下,便是真正的意义。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6
李娟的作品语言质朴,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很多专家所说的文采,但是却饱含着人性之美,这是她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开篇的《一个普通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仅仅缚住一个人。
《外婆的早饭》中写道:于是每天的清晨,在荒野里的火炉旁,总会围过来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还有人在路上远远地朝这边打招呼,急急忙忙往这边赶。他们以炉灶为中心紧紧围坐一圈,高兴地说这说那,不时帮忙往炉子里添一块柴。稀饭沸开了,就赶紧帮着揭一下锅盖。每到那时,外婆就会进帐篷捧出一摞碗出来,为他们一人匀出小半碗滚烫的米汤,他们连忙感激地接过,谢个不停。然后在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和炊烟里,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饮。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似乎也在同一时刻,羊群的咩叫声和牛哞声突然密集起来,一声声长呼短应。整条山谷都热闹起来。听着这声音,我们倦意更浓,犹在梦中。只觉得枕边一片透亮,被窝更加温暖了。偶尔眨开条眼缝,从帐篷缝隙里瞟到外面炉灶边的人们正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远一点的地方有他们的'牛羊,在朝阳里耸动着点点金黄。
外婆早饭的火炉多亲切啊,它砌进了多少寒冷行人最幸福的时光啊……但是,正在最感动着的时候:"大懒虫小懒虫快起来!太阳晒屁股啦!都睡一晚上了还没有睡够?……"
真是窝火!也不知是谁让我们睡一晚上都没法睡够的……
《三个瘸子》中母亲责怪李娟:老人给的东西怎么能拒绝?哪怕是五毛钱也应该收下。
读了李娟的文章,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人与人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是暖暖地关心么?是美好的祝福么?是真诚的相处么?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相关文章: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04-24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04-18
《角落》读书笔记08-30
遗忘在角落的花生美文03-19
逼到角落中的人性经典美文02-28
《隐秘的角落》观后感08-18
隐秘的角落观后感11-28
《隐秘的角落》观后感500字06-18
《隐秘的角落》观后感7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