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心路》有感(通用10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心路》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心路》有感 1
《心路》是一本记述了许多抗日英雄以身报国的故事,也是写一些些民间的传奇人物故事。读了它以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为了一条生命而牺牲,又有多少人人可以怀着一个孩子却依然拔山涉水的打仗。所以我被《心路》这本书给深深震撼了!
也许有人认为死是很可怕的',我也一样,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里,死却是很神圣的!因为一个人中国人生来便注定要是成为中国国的一份子,而为了保护国家而死,又是何等的神圣!
在《心路》中有一篇故事写了有一群红军战士为了保护一个马马上就要诞生的新生命,竟然与土匪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直到最后一个红军战士也死亡为止,后来土匪被这种抗日精神给深深地感动动了,于是便退了兵。
在我们眼中,一个新生命或许并不重要,可是在红军战士眼中中却无比重要,甚至可以牺牲一个连的生命去保护这个新中国的种种子。
所以,为了中国,我们的祖国,一定要努力学习啊!
读《心路》有感 2
人生有许多的机缘,我与明然兄是在博客上偶然认识的,后来才知道我们在县城是邻居,他又与我很多亲戚是老相识,自然我们就很容易沟通了。初次见面,他给我的感觉是性格豪爽大气有个性,也很有自己的人生与文学见解的人。
当我拿到他赠送给我的文集《心路弯弯》时,他告诉我是他在一年里写的文稿汇集,我很惊讶也很羡慕。我是一位文学的票友,对文学很喜欢,但却没有专攻,只是偶尔在业余时间有兴趣时随性涂涂鸦,完全是率性而为,偶然有几篇短文章在县、市、省级刊报发表出来,但我也只是淡然处之。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越来越感觉到文学是净化心灵的精神食粮,人长大后、成熟了,浸染社会的阅历丰富后,就需要文学的净化。因为文学是“人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具体到一位作者写的文章,其实就是客观世界和他(她)人生经历、感悟等在文章里的反映。而且根据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好的、感动人的文学是作者在经过痛苦人生后抚慰自己心灵的.一副良药,是平衡自己心理的一个很好的寄托体。历史上很多文化名人的人生事迹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宋代大文豪苏轼是经历了世人难于想象的大挫折后写下了许多像《赤壁赋》这样脍炙人口给人启迪的名篇;唐朝的李白和杜甫的著名诗篇都是他们在经历了个人与国家的大磨难写下的,才成就了他们在中国古代诗歌上的杰出地位;清代的曹雪芹也是经历了家庭的由兴转衰的痛苦后,披载十年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红楼梦》。好了,我不想再举例子了。
明然兄的这本文集《心路弯弯》,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我喜欢的文集,我都是这样一气呵成。我感觉这本书其实就是他的人生经历的写照,生活阅历的感悟;这本书也是他心灵深处对精神家园的追求的反映。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写的自传体小说《月宇江城》和《宇星》。这两篇小说就是他结婚不久遭遇厄运后艰苦的挣扎、奋斗的真实人生经历的写照。我想正是这段经历才使他知道了许多人难于明白的人生道理。实践出真知,逆境显真情。文学是个人精神世界的映照。明然兄在其他写人的文章中都显现出纯朴、真挚的感情,这些情感就净化了他痛苦的心灵世界。我想他写这些人、这些情感,一方面是他想回归自己的本体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也显示当他在痛苦中奋斗时,他感觉到社会的残酷一面与挣扎的艰难,就用这种方式来唤回世间的真情,从而净化心灵的污垢与抚慰心理的苦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写作就成了他精神的避风港湾和世外桃园。
思想的传递是要靠合适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明然兄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的,很成熟的。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四种文体在这本书上都表现出来了,每种文体的语言运用都较恰当。小说是叙述性的,语言很流畅,方言土语夹杂其中,乡土气息较浓厚。散文的语言稍欠精炼优美,但情感性很强。随笔的语言风格显平淡些,稍缺大气,这与他写的内容有关。随笔是我较喜欢的一种文体,它是介于散文与议论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写的内容很多是一些名家人物、世俗风情、自然感悟等内容,语言风格多是大气磅礴的,似滔滔江水一般。他写的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简洁的,内容多是对人生的感悟。
有句老话说的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读完明然兄的这本文集,就这样夸夸其谈,有“班门弄斧”之嫌,站着说话不怕自己腰疼。我又想文学既然是大家的文学,不是某个人的独裁,每个人都可以发发言,只要真诚,我想我说的这些闲言细语作者是能够宽容与理解的。
读《心路》有感 3
周国平先生的哲学散文集《朝圣的心路》,字字珠玑,醍醐灌顶,让我如若新生的婴儿,方才感觉到无尽的光芒。
关于信仰,我一直偏执地认为只有形如“守望”或者“追求”的字眼才能与之相匹配,守望自由、追求光明……总是严肃而神圣的。我不知对错与否,我很难否定这样的想法,这让我直到今日,依然坚信这个想法具有存在的价值。
任凭思绪车马星空,我总是想起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个主人公,他是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玩世不恭,甚至有些愤世嫉俗,他厌恶这尘世平庸的一切。但就是这样一个被认为一无是处的“不良青年”,却有着伟大的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就站在悬崖做一个守望者,专门守护着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主人公的`理想,更是一种信仰,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的有童趣和纯真,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怎么能够守护人类的未来。
帕斯卡尔说:人是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去王位而悲哀了。周国平先生在《朝圣的心路》里对此作出了进一步解释:人的高贵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而这种精神生活,在我看来,便是我们的信仰。
有人质疑信仰存在的必要,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根据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传统,每个人的存在都由肉身生活和灵魂生活,两者分别对应动物性和神性。一个怀疑信仰的人,对自身就是一个怀疑。
信仰无疑使人高尚。一个有信仰的人,首先便是有所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爱情……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但却不能不相信神圣。在有信仰的人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人格与尊严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不论他们身在怎样的物欲横流中,他们始终明白,心中的神圣是不容侵犯的。
信仰还让人感知爱和信任。周国平先生在其《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一文中与思想家史怀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的确,我们都走在不同的人生轨迹,而正是这种信仰,让我们感知到相互追求光明的努力,使我们相互鼓励,相互给予爱与信任,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信仰更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在尼采挑明“上帝死了”这个事实之后,信仰何以立足?这始终是困扰灵魂的难题。德裔美国哲学家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一书中谈道:有精神追求的勇气便证明了信仰的存在。这似乎可以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得到证实:片中男主角安迪在经过20年的冤狱之后,终于靠着自己的力量,获得自由。人生是不断救赎自己的过程。
唯用笔、用心记录人本生存状态,或好或坏,或悲或喜。周国平先生在书中也写道:真正的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标。
读《心路》有感 4
《周国平-朝圣的心路》内容概要:著名作家学者周国平,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的强力凝结之作,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的朝圣心路。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我挺喜欢这一系列的包装的墨绿的封面很舒服里面的编排读起来也很惬意《安静的位置》《朝圣的心路》《爱情的容量》我读了前两本都是哲学性的散文而且每一篇都很短一有空就可以拿来读一篇得到很多启迪和触动我特别推荐给了我一些希望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朋友因为不应该一开始就读哲学书籍而周国平的'哲学散文则是很好的选择没有读过《安静的位置》的朋友,我建议先读《安》更好《朝》里很多内容都是作者对特定问题的看法,如《中国人缺少什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关于绿色文明的访谈录》还有一整辑(全书共六辑)是与孩子谈精神(当然还是很值得正经历启蒙阶段的人读一下的)而《安》则完全是关注一个个人的精神多是谈人生、独处、死亡等等本人感觉《安》的内容更充实……
正如周国平老师所讲的,读一本好书犹如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朝圣的路上。每一条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依靠自己的孤独追求和人类的精神传统去走,主要你的确走在自己朝圣的路上,你其实并不孤单。没错,不孤单!只要想起那群在茫茫人海中一起追求同一个梦想,朝着同一条圣路的人,心中便倍感欣慰。这样的一些人,我默默的欣赏着他们,默默的以此来为自己加油,不孤单的旅程,就在你我的朦胧中实现了。我想,这样的一群朝圣者,将会为自己带来内心永存的光辉,越走越坚定!现实中,无论是你还是我,都在寻求,也许是好的归宿,也许是好的事业,也许是好的伙伴......寻找着能够充实人生的一切一切,然而却无法寻到人生之根本。人生已然现实到无奈,已然脱离了本初,再寻谈何容易!也许,周国平老师的书将牵引着你去寻找最初的本源。对于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它的书名,然而,如果要买周老师的书,我建议买《守望的距离》。对于其后续的包括本书,以及《安静的位置》、《爱情的容量》、《最合宜的位置》都与《守望的距离》重复了,很多是谈了再谈,只是排版有所差别,而《守望的距离》有十四楫,大概是以上提到的书的两倍,谈到的很多都是最根本、最值得学习和深思的地方……
读《心路》有感 5
读了于井子护理小组《天使心路》这本书后我深刻的领会到了,于井子精神的感召和于井子护理法的启发必将进一步提升服务理念,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
作为门诊服务中心的导医在病人入院的第一时间,我们就应该开始与病人近距离的沟通。就像于井子小组那样说好第一句话,送上第一壶茶,落实第一顿饭,做好第一次入院介绍和指导。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第一印象是非常的重要的。初次见面,彼此会很满意对方的反应,谈吐,举止,表情,衣着等都会在双方的互动中被对方观察和评价。我们和病人的相处,首先应该彼此尊重,在打动病人内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善于从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去感受病人内心的需求,并尽一切可能去满足病人的需要,这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人性化的服务重点是人,面对病人的冷淡,我们需要坚持热心服务,通过洞察病人的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提醒病人保管好贵重物品的时候,我们的热情和真诚必定会赢得病人的信任,由于他们在病情的折磨下会使性情会变的十分压抑,常会遇到一些病人或家属的`无理宣泄和抱怨。此时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病人和家属的情绪就要给予更多的语言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励,在心理上去减轻病人对疾病的恐惧。
于井子护理小组在开展[八心]服务工作中,结合实践,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八心]服务中,提出感动服务,细节服务,增值服务等服务理念使[八心]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人性化,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是人文服务的重要体现。关注细节,服务从心开始,把细节服务培养成一种习惯在不经意间就会做到优质高效,使病人得到满意服务,也提升了自己的形象。
对于一名普通的门诊导医来讲我们更要学习的是于井子护理小组成员的微笑,而发至内心的微笑,正是护理人员具备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及高尚服务的境界。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人际沟通中的润滑剂,是人们相互沟通仁爱之心使平凡的护理工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催生出感人的情怀,虽然会花费大量的精力,但对于病人身心整体是大有益意的。爱在左,同情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因为爱,所以慈悲;因为爱,所以伸出援助之手;因为爱,所以传递爱。这是冰心老人的话。我们需牢记在心里,并且不断地践行,不断地把爱传递给病人。
读《心路》有感 6
我觉得能遇到一本好书是一种缘分,并能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与书本做一次灵魂的交流,这比看无数的书却味同嚼蜡都来得有意义,这也是我所理解的读书的要义之所在。
朝圣的心路,人之至性通往至圣之路。走在朝圣的路上,独自守望各自的灵魂。朝圣的路途中,孤独是必不可少的,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孤独的乐趣,就像书中所说的,因为在孤独中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孤独中有大快乐。有灵魂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的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重消费重娱乐,人们往往静不下心来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没时间与好友谈心,做深沉的交流,一切你光掠影,都流于表面,流于浅薄。人难得有真正孤独的时候,而许都人却害怕,害怕他们在孤独中真切地面对自己,面对现实,于是选择了逃避,选择了虚假的热闹,周旋于各种应酬,渐渐地,迷失了自我。独处需要一种勇气,敢于直面自我的勇气自傲与自己灵魂对话的过程中,或许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学会独处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真正的孤独并非只有空虚,而是内心丰盈不需要太多外部世界的干扰。
执着是内心的一种执念,因为对心中的某个目标或理想的'世界念念不忘而孜孜以求。在执着的过程中,人们用勇气证明了自己的信仰。在面对众多未知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路,一心一意的走下去,个中滋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过执着。不要说佛门中人就没有执着,同样也有,从古至今,能真正做到无欲无求的又有多少呢?有人说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得不到,你永远都会自己沉浸在当自己拥有的幻想中。同时执着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因为执着,所以追求,所以永不言弃。他之于人生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但如果执着的程度超越了人的最大能力的限度时,就会变成一种可怕的东西。因为费尽心思都得不到,就会心生怨念,埋怨一切可以埋怨的,并以此作为借口,不择手段地去争夺,从而使自己陷入了泥潭之中。执着也需要一个尺度,一个丈量人生的尺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尺度,才能保证自己在“平衡木”上挥洒自如。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一个人无论平凡还是伟大,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把自己喜欢做的做的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去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的机会。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的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来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对于人生,对于生活,我们总会有很多感悟与感受,并能在这一次次风感悟中使自己渐入佳境,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的心路历程,也是我们朝圣的心路。我们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我们必须有值得我们信仰的信仰,并为之付出努力,守护好我们的信仰与灵魂。
读《心路》有感 7
读了《天使心路》这本书知道了它是以“八心”为框架,从八个方面展示了于井子护理小组开展人性化服务的实例。对于井子精神和于井子护理法让我的感触很深,尤其是第一篇《真诚相待,感动入院病人》,作为一名导医是最先接触每一位病人的。现在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全新的护理里念也应运而生,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医患初次见面时彼此会很留意对方的反应,谈吐、举止、表情、衣着等都会在双方的互动中被对方观察和评价,所以在接待病人时,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优质服务。尽力给病人产生好的第一印象,使病人在热情和友善中消除对医院的恐惧和疑虑,在与病人交流时力求做到热情大方、诚恳细心、态度谦和、举止文明,尽量使病人与家属感受到我们服务的温馨,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护理专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说过:“护理是一门艺术。”人性化护理尤为重要以其对“人、健康、环境、护理的独特见解”,护理对象是人,而每一个人的年龄、经历、个性、社会角色、经济状况各有不同。这些不同又与疾病的状况、程度掺杂在一起,使每一个病人成为非常独特的个体。人性化服务的特征之一就是因人而异。因此,社会有多广,人性化服务就有多广,心灵有多深,人性化服务就有多深。人性化服务没有穷尽。我们所有的细致入微的举措,既是人性化服务的呈现,更是向完美人性的靠近。正是出于这点思索我想我们医务人员必需进一步提升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努力的为广大患者提供更温馨、更便捷、更优质的人性化服务。
仁爱之心使平凡的护理工作闪耀着人性的关辉。书中的事例都是日常护理工作中的平凡小事,然而,它们体现出了细微的观察、体贴,体现出了医患之间心与心的交流、理解。患者的病痛、焦虑、绝望都被护理小组的仁爱之心一一化解。正因为如此,平凡而琐碎的护理工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催生出感人的情怀,也让全社会更尊重、理解、关爱我们的护理人员。所以,我们更要以护理以人为本,关爱从心出发的理念全心全意的为病人服务,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塑造医院医务人员新形象作出我们应有的奉献。发挥我们个人窗口作用,为丽医的建设发展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读《心路》有感 8
读完了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程翔老师写的《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受益颇大,感触颇多。
我读书素来有一个喜好,喜欢通过文字去揣摩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让人感动,毋宁说文章的作者让人感动,特别是这种“心路历程”式的书。因此,我想说说通过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的程翔老师其人。
首先,也是最为直观的印象,这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这一点集中见于该书的“教育教学论文”部分。其中的《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对当前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很好的论证。《我心中的语文和语文教师》用简明朴实的语言说明了“语文是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营养;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从语文的角度为学生奠定一个文化的底子。”最让我佩服的是他提出的阅读教学中的“基本理解”。他认为“基本理解”就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课文的字词句、写作技巧以及主题思想所作出的客观的具有一定认同度的理解。”对“基本理解”进行清晰的界定,可以避免在阅读教学中陷入一味“创造理解”、“对话理解”的误区。
他还是一个善于读书的人。在他流畅的行文中,名人名言,名家观点,古典诗文可谓是信手拈来。他的读书,数量多,种类多。令人折服的是他对语文教学理论的钻研,在钻研之后又能变成自己的思想,并且用非常平实简单的话语表达出来。比如他对阅读理论中“重构说”和“效果历史说”的阐释,真的是开了我一窍。
此外,他还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读他的《银杏叶正黄》觉得有一种超脱的美,《秋游大觉寺》有温馨恬淡的美,《写给黛玉》体现出对黛玉的深切的理解。特别是《银杏叶正黄》,那富有诗意的笔尖勾勒出的富有诗意的景象让人沉醉。“叶子黄得着实可爱,它像一把扇子,轻盈剔透,又像是熟透的果实,缀满枝条。微风吹来,呼啦作响,笑声一样。我上课时常常望着黄叶心里发醉,当我站在它的下边拍照的.时候,心就完全醉了。我真想躺在树下,让落叶任意地落在我的身上,脸上,把我盖住……”如果说这还不够诗意的话,那么他“约了几个老师,搬来桌子,在树下写了起来。”在柔软的树叶上应学生的要求书写“厚德载物”、“博爱”、“自强不息”……就实在是一个诗人才能做得出来的事了。
善思、爱读与富有诗意,这是程老师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但是,他绝不仅仅只是这些特点,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他还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勤奋的人,爱写作的人,爱家的人,孝顺的人。作为老师,他是一个爱学生又被学生爱的老师,是一个刻苦钻研教学艺术的教师,是一个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
在程老师的文章《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中有一段这样的话:“怎样给语文教师定位呢?我的观点是:语文教师,是以比较深厚的母语修养作为文化根基,能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具备了一定教学艺术的文化人。”我认为,程老师便是一个这样的文化人。
读《心路》有感 9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不,近段时间我又拿起章新初老师的《行走在孩子们的心路上》。一本好书常看常新,这一篇篇短小的文章真实地记载着他的教学生活,他与学生之间的一点一滴,他对教育的感悟。
虽然记载的都是些琐碎的小事,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爱,章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工作的热爱。这种爱并不只是挂在嘴上,而是在他那一次次与学生的谈话中,一次又一次的家访中。每天都约一个学生进行访谈,一个寒假他一共走访了八十多个学生家庭。他是真的把学生放在心上,对学生全方位的关爱与教育。
虽然小学与中学教学和管理学生上有很大的差别,但爱学生是一样的,就像高尔基所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教育学生过程其实就是师爱的付出和流露的过程。
如果说章老师从不倦怠地走入每一位学生是我阅读的第一收获,那么这本书给我的第二收获就是:章老师教孩子们学贵有疑,疑必善问。我们教学也跟学生这样说,但不会经常说,偶尔有学生来问还会觉得自己没教好,那种感觉难以名状。可看章老师,他教非如此教,他会严格规定学生一定要来问老师问题,不问他的问题,也要问其他任课老师的问题。他以量化的形式告知学生(每周必须进办公室询问10次以上),还会在班级告示栏上张贴表格:比一比,看谁的问题多。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令人感慨,“吃不饱”的学生可以到办公室享受“点心”,“几乎没吃”的学生也能找老师“寻个半饱”。一来,解决学生学习问题;二来,可以改进教学策略。一举两得也!
一二后有三,那便是:关注时事,教育孩子关注天下事。章老师的423篇心情随笔很多是他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持续关注,不过,其间的断断续续的时事记录令人为之一振。我们知道,章老师教社会,可谓社会教学的权威。他在微博体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历史事件。在北京游玩的时候,他去了已成残垣的圆明园,也去了一般人不大关注的'卢沟桥。旅游间隙,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在“512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纪念的日子里他和他的孩子们共同悼念;12月,他又带领孩子们奔赴南京,走遍大屠杀纪念馆的每一个角落。正可谓:“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忘却。”章老师,一位大写的老师!
有付出必有收获。这是章老师的收获,两年的教学时间,四十人的录取结果:1人上西安交大少科班,1人上上海师大附中,33人上湖中或二中,1人上新世纪宏志班,1人上新世纪外语班,2人上吴兴高级中学,1人上菱湖中学。作为原905班的班主任,章老师带的学生可谓幸福,他们有如此才华横溢的老师,他们有如此富于责任的老师……
如此,我又觉着:这收获,不止是属于章老师一人的;这收获,属于你,也属于我!
读《心路》有感 10
如果不是因为上BVM的课程,我也不会再去读《大学》这类的古典书籍。我一般不愿意去读文言文,一方面感觉读起来很有压力,一方面是有童年的背诵阴影。
我的记忆力一直不好,幼时背诵的第一首古诗是《回乡偶书》,我妈把这首诗讲了很多遍,用理解的方法帮助我记忆,可我还是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背会。其中最难背诵的一句是“乡音未改鬓毛衰(cui)”,我当时不认识“鬓”和“衰”。我妈一遍遍地讲解:作者说自己家乡话没有改变,而胡子变得稀少了,形象地说明了自己变老了。可我背起来还是特别吃力,我不能理解为何要用:“bin/mao/cui”这几个不搭调的音来说明胡子变少了。待我把这首古诗吃力地背给大家听,背着小手期待得到夸奖,我妈却在笑话我脑袋瓜太笨了,还补刀说隔壁的乔××一会就能背会。这也导致在后来的若干年中,家人督促我学习的话都是:你不够聪明,还不该笨鸟先飞吗?
后来在父母的逼迫下,我又背诵了《唐诗三百首》、《千字文》,大量的背诵给父母挣足了面子,家里来了亲戚朋友,我都是被展示的那只“宠物”。背诵给带来了叔叔阿姨的夸耀,还有冰棍和零食,但是我一直不理解这些东西的真正价值。
这次在《心路》读到刘宏毅的解释:为什么要念《百家姓》呢?为了认识几个姓氏杂字?不是的,而是当你读《百家姓》的时候,“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你的心会一圈一圈,扩大开来,超越了我姓刘的,还有千姓万氏,小孩在读的时候,他的心胸会一点点扩大,这是潜移默化的功夫。
想想小时候,我背会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会去中国地图上查找长江黄河的位置,也顺便认识了诸多城市的名字;在背会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才开始理解农村的同学都有“麦假”,也联想到了家里在冬天用冰雪冷藏牛羊肉的方法。
很多古籍都成书于纸张出现之前,在使用竹简写字的年代,每个字一定是经过了作者的细心琢磨,一定是最恰当的那个字。福楼拜教导学生莫泊桑:“你说要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或一个形容词,因此你得寻找,务必找到他,绝不要来个差不多,别用戏法来蒙混,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你一定要找到这个词。”我想,古人在面对重重的竹简时,怎会舍得在上面写一个多余字,写一个错字呢?而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都是千百年来私塾的必读科目,我们阅读它的好处不仅仅是认识汉字,也能够发现汉语言的血脉根基。
回到《大学》这本书,我在高中的时候有背过,现在大抵忘完了。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词语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本以为《心路》这本书是把《大学》给解释一遍,顺带理解古人修身治国的要义。读了几页就发现,本书是通过《大学》来学习如何处理内在的冲突,解决自身的矛盾,这是一本关注“个人修行”的书籍。
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亲亲民”的阐释。顾名思义,“亲亲民”讲的.是如何处理亲人之间的关系,而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一直处理得不好,所以才更有共鸣。
刘宏毅说:不管父母慈不慈,我只问自己孝不孝,因为孝是提升我自己的,父母不慈是他们的因果,与我是两回事,我们不在一个道上......修行的本质是私,但是个大私,大私到极点就是大公,二者已经没有区别了。
刘丰说:家就是一个道场,是我们修行的道场......什么是爱和被爱?那就是感恩,是接受,是原谅,是包容。无条件地感恩、接受、原谅和包容,就是去分别,就是把自己跟别人的分别完全超越,会关照对方的立场,对对方无条件地尊重、感恩、接受和包容。家就是一个学会爱和被爱的地方。
这些文字我读了很多遍,我回想自己和父母赌气闹矛盾的时候,生活状态特别的糟糕,经常借打游戏和刷剧来逃避问题,还会做一些赌气的事情让他们无可奈何。无数次的冷战没有换来相互的谅解,而是加深了彼此的代沟。我想,自己应当做出一些改变来扭转能量的下跌,这样做最终还是为了我自己。
处理不好“亲亲民”的根本问题是“不相信自己本自具足”,当我们知道一切东西内在都有,身上拥有一切,我们才会在现实中不断地印证本自具足,不再单纯地奢求别人的爱,而是会吸引爱,甚而相信自己就是那个爱。
《心路》很好地阐释了东方人的幸福观,我想在随后写更多的经历和体悟也阐释和实践书中的理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读《心路》和《大学》还是让我想到了很多幼时背书的样子,夏日早晨坐在阳台的蚊帐床边,迎着朝阳,吹着微风,学着古代秀才们摇头晃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满满的回忆不就是一种幸福嘛!
【读《心路》有感】相关文章:
读窃读记有感04-24
读《窃读记》有感04-19
读《窃读记》有感01-07
读《等》有感05-30
读《窃读记》有感【热】08-09
读《理想》有感05-30
读《光阴》有感05-30
读《经典童话》有感05-30
读时间有感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