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的读后感

时间:2024-10-08 07:20: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病隙碎笔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1

  这本书从信仰讲到神明,从宇宙论及生死,由残疾至爱情,最后便是灵魂与深思。这是一本充满了深刻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

  史铁生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他用矛盾性的写法和自己丰富的阅历来告诫人们:上帝不会眷顾某个人,处于自己的角色,那便尽力的扮演好他。他从信徒约伯和自己笔下的画家Z看到了自己。一个相信上帝,一个相信爱情。可他又不认为史铁生只是史铁生,他不仅是约伯和Z,还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人。最后他终于想通: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在诚实与谎言中,欲望与命运中,他悟彻了白昼。白昼会带来魔法,使人被名字所束缚从而显得拘谨、犹豫,甚至慌不择路。但当一俟白昼遁去,夜的自由到来,脱下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才是史铁生。我想,这也是许多作家愿意佚名的原因。

  此书让我回韵良久并深刻剖析生与死的关系。人的死亡是否会带来灵魂的不灭?史铁生并没有直接回答,因为他也无能为力。倘若有人说:“灵魂不死”是否是迷信?若有一樽强大的'意志信誓旦旦的:死亡是绝对的寂灭,并无灵魂的继续,是否是想引起宗教斗争或引起上帝的注视?

  灵魂不死,只是猜想,科学无法证实或证伪。科学智能理性地建造未来,可它也有局限性。当科学也不知何去何从,面对地球的毁灭、太阳的枯竭时,人类应当如何?依旧满怀热情地准备活下去,大家要靠什么?是迷信这种对未来无凭据的猜想和希望?

  这时,迷信便不是迷信。可以称之为信仰,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大部分人都不会放弃活着。而信仰便是唯一的依靠,史铁生深知如此。在轮椅上,无论他信仰佛陀或上帝,最终凭借信仰的力量活了下去。科学无法为他带来生命的活力而信仰可以!

  这本书是作者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和眺望。从困惑与痛苦出发,审视世界与时代,表现对人生意义与精神寄托的不断追求。让人回味良久。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2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我认为《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3

  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虽然他已经离开人世,但却将永远在精神的高度遥望我们。他的乐观豁达,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与他亲手写下的这一些人生的体检记录,将是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补给与坚实依靠。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陷。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扞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4

  他的写作和他的生命完全构在了一起,他用他残缺的身体写下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后半生在轮椅上度过,一生被病魔所纠缠,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他是史铁生——一个令人敬佩的作家。

  翻开这本书,第一页便是他明媚的.笑脸。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乐观向上,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将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曾说:“我的职业是生病,副业是写作。”话虽幽默,却让人惋惜难过。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却不嫌多啊”。是啊,我们把幸运当做理所当然,而厄运却不该到来,人往往只会看到事物阴暗的一面,这样也只能天天哀叹,为何不乐观一点?人生一世短暂如梦,生死离合已是常态,何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人什么都可以躲过,唯有死不逃脱,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作恶者怕地狱当真,行善者怕天堂有诈”我最爱这句话,三言两语道清人的心理,他将生死描写的如此云淡风轻,生命会不断重复,但总有一天太阳会黯淡,地球会老去,甚至宇宙都会不复存在,能永生又如何?

  人与人类不同,史铁生这么认为。他认为人类的文化传承,指的是记忆。一个人的记忆是由许多细胞互相联络,诸多经验的积累,延续和创造;人类的文化也是如此。他认为人的特点似乎只是肉身功能(比至于其他生命)的空间复杂。人性却有种种丑恶,肉身也有种种限制,唯爱愿于人间翱飞飘缭历千古而不死。不要悲哀这世界有一天会没有你,要知道这世界曾经也没有你。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人的完美》中,他说:“ 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那么这就成为了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差不多,没有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其他各种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拥有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当你有了缺点,才会看见别人的完美,你也变得完美了,你的残缺确定,你的心灵闪现着神圣的完美。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5

  《病隙碎笔》顾名思义是为在与疾病抗争的闲隙中所写下的零碎笔触。书中记录着他是如何看待“两个自己”——一个被疾病缠身,一个拥有自由灵魂,也流露出作者以犹在另一个世界的角度对生活、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不得不惊服,非同寻常的生活阅历给了他卓越而深远的感悟与见解。

  书的开始便谈及“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约伯的信心前面没有福乐作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其中的约伯何尝不是史先生呢?他将自己生命的不幸,乐观地表述为追求“约伯的信心”。反观当下,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苦难与福乐都是我们要接受的全部,不能仅活在被拿掉苦难的世界。

  “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哪怕身陷囹圄,史先生也要努力地表达内心对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向上的生存向度”的追求。

  史铁生的伟大不单在于他个人的文学建树,更在于他热衷于以身试教向普罗大众发出号召。他以自己“身临其境”所特有的说服力去拯救那些“迂腐”以及“死掉”的思想。他所展现的不单是自己对命运的反抗,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救赎。

  当然,囿于见识有限,想要完全读懂史先生对人生的参透还言过尚早,但哪怕我们所能读出的仅是皮毛,也已是极大的受益匪浅了。史先生在书中对生命这样解读,“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读后感·试问,有多少人能像他这般淡化苦难并且超然物外。大多数人缺少这份透彻地看待生活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走了弯路,甚至渐行渐远。

  在这个越发倾向于“自我”的时代,人们越发扩大地去捍卫自己的利益,没有人愿意去吃亏,于是不免沦落得更加物欲化,不免遗忘丢失掉幸福的真谛。

  我们要仰望星空,但我们也得脚踏实地,适当地放慢步伐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扪心自问初心何在。是我们改变世界而不是世界改变我们,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急功近利,会让我们的人生路清晰很多。

  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是超越文字的力量,是相见恨晚的领悟。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6

  寒假期间,老师布置了作业,其中包括了要看书写读后感,我就去书店买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叫做《病隙碎笔》。

  这《病隙碎笔》的作者就是史铁生,以前我从未听到过,直到学过了他的课文我才知到有这么一位身残志坚的文学家。

  在刚开始读《病隙碎笔》的时候,我总觉得很拗口,很难令人理解,总觉得史铁生在天马行空的写一些怪怪的,令人听不懂的。但我也被作者那神奇的笔尖所征服,作者正在而立之年瘫痪,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接触世界,但却可以写出那么多事情,得出许多令人震惊的道理。

  史铁生在生病中也领悟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原来史铁生与其他作家也一样,只不过他不是在写平时我常看的记叙文,而是有感而发,这必须得常想到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心境去写的。例如最后一章,虽然是每一个例子都不同,但是从中都流露出了史铁生对当今社会制度的不满,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有待改进,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满意。(这一点我也认同)

  读到这儿我才觉得《病隙碎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史铁生用它那神奇的笔尖,写出了一件件自己从小时候到瘫痪前的种种事例,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也不是瘫痪了才能做到的,而史铁生却做到了。他不仅不埋怨上帝为什么对他这么不公平,而是去感谢上帝:虽然上帝把他的门关了,但是上帝在临走前也不忘将他的窗打开了。

  读完了全书,有时我就在想:我到底从中学到了或是读到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思考了很久很久。终于在一次我想通了:我从中并不是要学到什么知识,而是应从作家的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就像史铁生一样,虽然瘫痪了,

  但却一直坚持写作,身残志坚,不放弃,不退缩。

  当我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咽了一口口水,仿佛全书的精华都被我吸收了一般……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7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他深深明白,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然后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

  他的一生,病痛接连不断,此病未去彼病又来。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并且积极对待生活。他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是啊,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鼻塞了,才了解鼻通时呼吸是多么顺畅……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尘世犹如浮云,人生弹指即过,是福是劫是祸?齐克果曾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走这条道——跨过叹息桥进入永恒。”死亡是我们的>生命的一部分,它在长路的尽头守候着我们,我们是无法拒绝的。这是我们唯一的路,我们无法回避,只有径直地走过去。但当我们走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一路播种一路耕耘,让身后的路鲜花遍地插柳成荫。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只在乎过程本身,结果怎么样,那都是次要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感受我们一生应该感受的,经历应该经历的。在历史的洪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无中来,回无中去,谁也不是谁,就像在过100年谁又会记起我们呢?亲情、爱情、友情,才是我们在这短暂的行程中最真实的存在。人生就像那把三弦琴,一头连着希望,一头连着生命,两头绷紧了,人生才叮叮当当的充满生气。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阅读《病隙碎笔》就当成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命的追问,虽然我对它认知浅薄。我想也许是我阅历不够,无法理解他的逻辑思想吧;也或许是我的那个灵魂的自我太局限,无法够及他的高度吧。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8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你可以在阳光下看到在风中摇曳的绚丽花海,你可以在茫茫的草原上策马奔腾,你可以在浩瀚的大海边享受海风带来的丝丝凉意,可以在高山田野间感受自然的味道……但再温暖的阳光也会被乌云遮盖,再美丽的花朵,也抵挡不住狂风暴雨的侵袭。人生中有喜有悲,但要在病痛中寻找积极乐观的人生,却实属不易。

  在这个寒假前,对于史铁生我无一了解。而看完《病隙碎笔》后,我对他便有了新的认识,对他心生敬仰。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上帝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在最美好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也许是天妒英才,不幸的事接踵而来,但这并没能击垮他,反而使他在痛苦中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对于史铁生而言,《病隙碎笔》不仅仅是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也是一部充满生活体验的人生笔记。这本书是他在生病治疗间隙写下的片段随笔。篇幅很长,语言精简易懂,主要涉及到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面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和判断,只有作者在那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从文字间可看出他对生活的坦然豁达,“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地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他在病痛中渐渐悟出一条人生的道理,“只有生病了才会想起没有生病的好,只有发烧了,才会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有多么惬意。”史铁生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说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或胜或蒜的'意向,别开生面的游历。”他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病魔,并为自己的生病观上另一种名称“生活体验”。

  史铁生对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热爱,苦难于他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生命的馈赠,让他体会出了生命更深层的意义,生命似乎正如他书中所说的,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意义。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9

  如未曾20岁开始双腿瘫痪,寸步难行,何以言苦楚,如未曾患上尿毒症,卧床生疮,何以言病痛,如未曾昼夜不分地苦思冥想,涅盘重生,何以言人生。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却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成为了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xx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他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等六部分,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在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没日没夜的病痛里,他这样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段关于生病的`参透,让我时常感慨万千,我们常常抱怨自己没有的东西,却没有为自己的东西尚未减少而心存感激,比如身体健康、父母安在、前途在望等等。

  虽然以病床为桌、药水为墨、病痛为笔,但是这本书折射出的却是生命与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他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用轮椅上日日夜夜的凝练与浓缩,给予了我们智慧的回答。史铁生用他寸步难行之躯,走到了我们健全人尚且无法抵达的理想之路。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病隙碎笔》读后感05-26

《病隙碎笔》读后感05-01

病隙碎笔读后感05-01

病隙碎笔读后感06-22

病隙碎笔读后感(精选15篇)10-14

【精华】《病隙碎笔》读后感15篇06-14

《病隙碎笔》读后感集锦(15篇)05-26

《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18篇)08-19

中班美术教案:美丽的“碎蛋壳”花纹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