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

时间:2024-07-22 12:08: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1

  《阿q正传》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没落封建家庭。1926年以前,鲁迅先后出版了《呐喊》《彷徨》两本小时集,收录25篇。鲁迅于1936年10月病逝于上海。

  这些小说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的社会生活,《阿q正传》是以描写阿q的悲剧,把以权性为实质的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当作一种国民弱点加以揭露,以促其觉醒,是震动文坛的一部杰作。阿q是辛亥革命时代落后的农民的典型。鲁迅写《阿q正传》是为了叫我们抛弃精神法,走向实际的革命斗争。

  “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也有很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正气。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这显然是一种极端封建的妇女观,阿 q浓厚的封建观念,随时随地把都在流露出来。反映了在封建社会时,人们对女性的一种歧视,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不分卑贱,没有性别歧视。

  “阿q近来虽然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变得更加高傲一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是很胆怯。独有这回却非常失勇了。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写出了啊q的狂妄自大,愚昧无知,我们应该懂得谦虚,有时做不 到狂妄自大的说出来。有时狂妄自大往往会为自己惹出一身麻烦,所以我们应该懂得谦虚。阿q的这种愚昧无知,也让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增长知识。不要想阿q这样愚昧无知,被人所耻笑。

  读了鲁迅的《阿q正传》让我产生不少感想:反映出农村人民落后的一种社会风貌,也让我们看见了封建时期的思想的落伍。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为国家贡献一份力,让中国跟上时代的脚步,跟上世界的脚步,让中国与时俱进。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2

  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我深深为阿Q感到悲哀,他可以说得上是个彻头彻尾卑微到尘埃里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这个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就是那个麻木不仁的时代。

  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遗忘和抛弃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却更凸显出自己内心的卑贱。

  被别人打时,他因胆小怕事和无还手之力而自我安慰道:“是儿子打老子”多么可悲又可笑!因不愿面对现实而自我欺骗的精神胜利法,维系着数百万奴隶们的'心理平衡,支撑着他们卑微地活下去。而阿Q只不过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罢了。

  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她不想断子绝孙,他和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他觉得他喜欢吴妈,于是跪下向吴妈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让人觉得似乎只有调戏和耍流氓的成分,而这场恋爱悲剧完完全全剥夺了阿Q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的所有权利,同时也剥夺了人性,将阿Q逼迫到了偷窃的道路上。

  阿Q还曾想过革命,但他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革命,想要觉醒也不知道什么是觉醒,最后成为了可悲的替死鬼,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谈资,眼中的笑料。多么可悲又可笑的“大团圆”。

  革命兜兜转转又回到起点,人们仍旧不懂什么是革命,只顾兴致勃勃看阿Q送去杀头,群众们的眼睛比狼的眼睛更可怕。那是阿Q从未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他们又钝又锋利,似乎连成一气,咬着他的灵魂。阿Q想喊‘‘救命”却叫不出,两眼发黑再也没能醒来。阿Q死了,死在冰冷的屠刀下,死在锋利的眼睛里,死在封建的思想中。所谓的“大团圆”实质上却是一场吃人的盛宴。

  阿Q,一个悲哀、可笑、卑微到尘埃里的小人物,他一生的悲剧如一面明镜,映射出了一个黑暗封建的社会,那些封建害人的思想和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同时也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思和反省。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3

  上回说了阿Q饱受赵太爷的唾骂,既可怜又可悲 ,这回,我读了《阿Q正传》的第三章,我们今天再接着说。

  第三章的题目是《续优胜记略》,阿Q虽然常常优胜,那是因为赵太爷打了才出了名的。他付过二百文酒钱就躺下了,他想:我已经是赵太爷的儿子了,以后就没人不敢不尊敬我了。从此以后,他总是认为大家愈来愈尊敬他了。一年春天,他见王胡在那里捉虱子,然后,把虱子放在嘴里嚼嚼,咽下,阿Q也学着他的样子把衣服脱下来,捉虱子,然后把虱子放在嘴里,嚼越嚼越硬,就吐到衣服上,王胡生气了,把阿Q拽起来打了好几下,然后就把阿Q扔出六尺多远,常常感到优胜的阿Q真正感到屈辱。然后又碰见赵太爷家的大儿子,又是阿的Q对头,因为大儿子有一条假辫子,阿Q说了他一句秃儿,驴,大儿子拿起棍子就打阿Q,阿Q就想:这是他人生中第二件被屈辱的事。然而,阿Q反倒把气撒到小尼姑身上,去欺负比他弱的人,把小尼姑气哭了。

  在那个时期,阿Q是鲁迅笔下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他的“优胜”让我渐渐开始注意他了,他的“优胜”真让我有点儿担心了,我想对阿Q说:“阿Q,请你不要想自己总是优胜的,你应该想想别人为什么嘲笑你、打你,尊重你了吗?你又尊重别人了吗?你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通过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让我明白了: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使阿Q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我觉的,作者想宣泄这个社会更深一层的忧愤的感情!《阿Q正传》用戏剧的色彩表达悲剧内容,让我感觉到有种劣根在阿Q身上体现了出来,就是:麻木不仁、苟且偷生,自欺欺人......这也是几千年封建社会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

  用阿Q对比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我知道了阿Q并没有读过书,所以在那个时候,稍微读过一点书的人,就可以仗着自己读书多欺负像阿Q那样的农民,真是可气!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4

  说起《阿Q正传》,最津津乐道的便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吧,在第二章的优胜记略及其续集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被人抓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阿Q心想自己是被儿子打了

  钱被偷走了,原来“儿子”那一套已经不管用了,阿Q抬起左手,用力的在脸上打嘴巴,算报仇了

  这样一种自苦式的安慰方式显然和大众是相背离的,但阿Q身上的这种特质,在面临爱情,生计的时候更为突出。

  当阿Q因为调戏吴妈,被赶出赵府,并受到周遭人的不待见时,阿Q的反应是:

  “他起来之后,仍旧在街上逛······却又渐渐觉得世上有些奇怪”

  “但他更觉得世上有些古怪,却是许多日以后的事,其一,酒店不肯赊账了·····”

  有着高度自我安慰能力的阿Q,在现实世界中的反应是迟钝的,换个视角看,阿Q的这种“自我胜利法”,其实是他自身的自我保护机制,以破除他认知,感知世界的障碍。

  人作为群体动物,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更高级的,对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而这一切对于阿Q来说,却是困难的。

  文章第一章便介绍了阿Q的'大致情况,姓氏不清,名字也为音译,籍贯也并不了解,只有一个“阿”字是十分肯定的。

  社会身份的缺失,造成了阿Q本身性格上的缺陷和矛盾

  极度不屑于世事,但又渴望得到关注与尊重,极易膨胀又极度自卑

  生命结束前,阿Q回忆起的那只饿狼:

  “眼睛又凶又怯,凶凶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了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在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和文章结束时,看客们冷漠的态度相呼应,“可笑的死囚”,“竟没唱一出戏”,“白跟一路”

  比一头饿狼更可怕的,便是大众的口舌。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5

  除了中学课本上的几篇,鲁迅的作品我读得很少,在读了《阿Q正传》之后,才发现中学时甚至现在的我对鲁迅的了解还太少。他的精神,他的文学功底,他那敏锐的洞察力,一切都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阿Q,一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形象,具有穿越时代的魅力。

  最为人所熟知的,要数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阿Q根本不愿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那种臆想的自尊中,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这些都失灵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这就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核心所在。就阿Q所反映的时代人群,前人说的够多了。我想谈谈今人。现在的人中,不乏阿Q。

  就拿今年中国最热的话题反腐来说吧。这些官员为什么纷纷落马?贪污呗。为什么贪污?欲望呗。他们不怕吗?他们以为别人发现不了。这不就是自欺欺人吗?我当然不知道他们在贪污时是什么心态,可我大概能猜到冰山之一角吧,第一次的时候,他肯定提心吊胆,心里边矛盾重重,总想着这是第一次,我就这一次,不会有人发现的。有了顺利的第一次,自然就要有第二次、第三次。中国有句老话: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何必自欺欺人呢?自欺欺人,阿Q在骂“假洋鬼子时”不也这样啊吗?

  再说说普通人吧。我想中国人对于小悦悦时件应该还记忆犹新吧。市场经济带来了人民的富裕,却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逐渐丢失。人们变得冷漠近乎麻木,新闻中不断可以听到那些令人费解的新闻,我们会指责那些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的事情,可真到了自己身上,又是怎样呢?看来这个时代真的不缺阿Q。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6

  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阿Q正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阿Q正传》心得体会12-13

鲁迅阿q正传读书笔记08-09

《阿Q正传》读书笔记优秀范文07-13

关于《阿q正传》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09-30

阿q正传读后感02-13

《阿Q正传》读后感03-13

《阿q正传》读后感03-10

阿q正传读后感06-26

阿Q正传读书笔记300字(通用25篇)10-31

《阿Q正传》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优选2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