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23 13:49: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红楼梦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精)红楼梦读后感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红楼梦》曹雪芹著,后世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这篇《红楼梦》,揭示了古代社会体制的黑暗,并且对人的迫害有多么深。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黛玉文静、聪慧、善良、大方,对人随和,可却忧郁而死,林黛玉虽不是出生在大富大贵的家庭里,但后来因为父母双亡,而被接到贾宝玉的家里,贾宝玉的家里是富贵人家,可是为什么林黛玉会郁郁而终,林黛玉自小体弱多病,但依然会读书认字,这样的一个少女怎么会如此忧郁呢?最后导致郁郁而终,她死时还那么年轻,那么风华正茂,她为了凋落的花朵都会哭泣,都会把花埋葬,这是多么善良的女孩啊!林黛玉与贾宝玉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又到相恋,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这两个人在一起,可林黛玉却郁郁而终,我至今未懂,为什么林黛玉会忧郁而死呢?可能是我喜欢林黛玉的原因,所以我也都留心贾宝玉,他是贾府的少爷,从小都没有吃过苦,在大富大贵的`家庭中长大,在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与林黛玉颇为亲近。其实在贾府的人们,像那些夫人们,其实都在明争暗斗,虽未表明,但都在暗地里耍心机,在贾府中,不耍心机的人,也就那么几个,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红楼梦》追根究底,其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们的迫害,作者曹雪芹有一个大家族,由兴到衰来表示,来揭露社会的不公,《红楼梦》的结局写到贾府的人大多人都死了,贾宝玉后来变的浑浑噩噩,可能是受不了家族的打击才变成这样的,最后遇上了自己的丫环,后来又从丫环的家里跑了出来,流落在大雪天里,跌倒在雪堆中,不知是死是活。 《红楼梦》对我的感触很深,如果我生在那个社会,会不会也会被当时的社会所压制,并使我的思想变得封建,我不知道,对于那时的人们,我只有深深的同情,还有悲哀。

红楼梦读后感2

  古有“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说。足见此书若无事在文典文学之地位。带着一般好奇,本人假借春节之余看完此书。以己之愚见表以下之评说或算是心得:

  手捧红学意踌躇,

  世间万象终如初。

  何叹情钱泪两行?

  “好了”精髓益千古。

  解释:

  第一句:当我拿着《红楼梦》,认真的看着的时候,心中画满了许多的问号,脑海中产生了许多的想法;

  第二句:当你看完此书,再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以及看看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或物,你就会感受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新生到消失,再美丽的花,会调零,再绚丽的'烟花,最终也不过是一撮灰尽而已。人亦如此,赤条条的来,空空如也含着一腔不舍而去,一切的一切,我们只不过是拥有一个过程罢了。

  第三句:接上句,正因如此,当我们在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人生失意的时候,我们迷茫的时候,我们在最堕落的时候,在最伤心的时候,要想开一切,同时,我们也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只能丰富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视野,不可强求。

  第四句:“‘好’‘了’”指的是红楼梦第一卷的“好了”歌。“‘好’‘了’”之精典在于阐述了世上万般之事,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当然,我以为这只是一种慰藉自己的道理,充分说明遇料不钻牛角尖,遇事要想到最周全的一面,我也以为可以延申为,得便是失,失便是得,此谓成败之理,舍便会得,得必须舍,此为舍得与成功之联系之论!所以,正确的理解“‘好’‘了’”歌,会其意,明其理,晓其道,动其心,行其身,你的人生就不会有大喜大悲,也不会以物喜,更不会为己悲,所以,我以为“‘好’‘了’”歌是一首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精典论人生之道之精华。

  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读后感3

  贾元春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因为她生在大年初一,所以取名元春。她被选为了贵妃,皇帝恩赐她回家省亲,贾府特意建了一座大观园。

  终于等到了正月十五,元春回家了。贾府张灯结彩迎接她,那场面真是热闹、隆重!红楼梦第17回、18回就写了贾元春宁国府归省庆元宵的情景。

  从这一章里边儿我读出来皇妃回家真是不一般!为了迎接她回家,先花费那么多钱盖了大观园。回家时,宫女、太监一拨接一拨出场,贾府老小全部跪着迎接,真是豪华奢侈!

  但贾元春当了贵妃,一点儿都不开心。文中好几处写到贾元春落泪,她看见贾母时,书中写道,“贾妃满眼垂泪”“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她还说宫里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说是回来省亲,但待了没多久,宫里就又召她回宫,最后她强忍着泪水离开了自己的家,而这一去直到死也没再回来过。贾元春真是可怜,虽然她是一个皇妃,表面很风光,但却一点儿也不开心,她心里的悲伤又能给谁说呢?古代的女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

  是木石前盟的刻骨铭心,还是金玉良缘的天做之和,那只身离去的的背影在那个时代象征了自由仰或是孤单。

  大观圆里的红墙绿瓦,莺歌燕语,其实不过是红楼一梦。在曹雪琴意气风发的那个年代里,更多的其实是束缚,于是才有了林黛玉的葬花,才有了贾宝玉的出家,才有了薛宝钗的悲哀。

  贾林两个人的爱情可算是可歌可泣,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决心,一直是现在崇尚恋爱自由的象征。可是当人们在赞颂他们的时候又有谁看的见宝钗的伤口,谁,谁,谁。

  我喜欢宝钗,在这个代表封建礼教的女子身上,我可以感觉到她对幸福的执着。我想我也是一个对幸福执着的女子。很勇敢的守侯着若即若离的爱。

  贾宝玉离开了,他应该有他的追求可是他辜负了那些爱他的'人。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和宝钗继续生活下去,即使我不爱她,也会和她好好的在一起,这不是承诺是责任。对于宝钗也对于即将出世的孩子。

  我不会渴求一份得不到的爱,我想自己应该会和一个很爱自己的人生活,平淡,宁静,也会幸福。

  好好的珍惜吧,不要伤害我们爱的人,更不要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

红楼梦读后感4

  “悼红轩十年辛酸泪,红楼梦谁知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诉说着那些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细事,但常常又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众人遭遇皆苦,林妹妹尤为惹人同情。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原是太虚幻境中的那棵绛珠仙草。因受神瑛侍者滴水之恩,便陪其一起去往人间,许还他一世的眼泪,转作人世,。林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才华横溢,故有才女之称,但即便是这样一位才人,最终也落得人财两空。

  从性格上来说,林黛玉喜静不喜动,性格抑郁,看待事物多为消极方面,这也因此奠定了他的悲惨的一生。宝钗与黛玉可以说为对立面,宝钗待人随和,这也间接导致姐妹们喜欢宝钗多于黛玉,更使黛玉更加忧伤。家中的遭遇让黛玉敢爱而不敢言,做事处处小心,“顾花自怜”是他对自己悲剧性命运一片无可奈何的伤感。在她看来,一切成空:美与才,诗与爱。

  作为书中主角之一,林黛玉外形更让人羡慕,王熙凤道:“天下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更加突出了黛玉的美丽,书中有从宝玉的角度展现了神仙似的黛玉,在我看来,林黛玉的美是一种高贵绝俗,病态的美,她既有颜又有才,自尊心更是要强,与人交谈更是尖酸刻薄,这也是她软弱背后的盔甲。

  读完红楼梦,我认为林黛玉是一个楚楚动人,惹人怜爱,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女性,他因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和腐朽的观念,害怕自身受到伤害,因此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公开袒露自己的感情,终究造成悲剧。“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放在林黛玉身上毫不为过。许诺还一世眼泪,注定了他这一生悲惨的命运,她的泪有伤心的,有悔恨的,有无奈的,亦有喜悦的,她本人也是矛盾的.,当她的幸福被贾母等人扼杀时,他没有选择退缩,反而勇敢,决绝地,以死来抵抗社会的黑暗,用自己的决心来对抗腐朽的社会。

  黛玉用她一世眼泪还了宝玉一生情。在他的一生中,她用尖酸刻薄的话,揭露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社会对抗,用诗句来表达自身的感受,高傲自己的结束了她这凄惨的一生。

红楼梦读后感5

  对宝钗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她固然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但也受到了封建权力的压榨,应该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宝钗很少直接鼓吹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日常的一言一行反映出她的真实个性。外表上“随分从时”、“装愚守分”、“罕言寡语”,显得“肃静严厉贤淑”风采,但实际上她“好风凭仗力,送本人上青云”,袒护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在荣国府这人情复杂,矛盾交织的情况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连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风雅”,“会做人”。

  “会做人”与她“温顺敦朴”的外露特征相交融,使得她为人人所夸奖。“不关已事不启齿,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世准绳,使得那些素日里做着丑事的封建主子们赞她“会做人”。例如:贾母给她做华诞,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平日的爱好说了一遍,结果“贾母愈加喜好了”。

  宝钗不只会做人,并且经常借“做人”的时机来显示自己的才干。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替她设东,先通知湘云从自家带工具来请大师,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木樨。”外表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忙,但实际上倒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冲击。她处处当心,处处为了奉迎贾母而安插,见的宝钗是如何“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特性就是虚假,她说过,对僧人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以为是乱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从头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责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引起宝玉留意后的,再将金锁从里面的红袄上掏将出来。

  宝钗“做人”是胜利的,也留给人们一点启迪。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想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就要向宝钗学点好的东西,认真加以进修,对今后的人生道路还是很有帮助的。

红楼梦读后感6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读完它之后,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它极度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的丑态以及对当时的痛恶。书中不断地细节和刻画描写了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原因。 在《红楼梦》一书中,共刻画了二百多个角色,他们各具特色,各自有各自的命运。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探春等。

  首先是贾宝玉,作为家中的男丁,他从小就被祖母,母亲所溺爱,所以造成了他每日同女孩儿们玩乐,不顾正业且多愁善感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不够被他的父亲贾政所喜爱。

  大观园里的人虽心灵尽是肮脏险恶,可也不缺乏有真情在,正如同贾宝玉和林黛玉真心相爱,可最终却也逃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

  林黛玉算是作者笔下尤为突出的一项了,她多愁善感,经常落泪。大家说她是小肚鸡肠,可谁又能知道,自从她踏进贾府那一刻,她就注定要小心谨慎,每一步都需要思量万分。她时常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唯恐一不小心说错或者做错,就会惹来旁人的嗤笑。寄人篱下久了,就成了别人眼中小肚鸡肠的样子了。

  薛宝钗在大观园中人缘极好,她为人处世显得精明又能干,蒙住了很多人的眼睛,就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可即便是这样的'花言巧语,终究也得不到宝玉对她的青睐。

  探春是书中最让我心疼的角色之一了,女儿身加庶出,让她注定就有很多的意难平,她性子高雅,创办海棠诗社,又体贴下人知道如何管理。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让她始终存在着一股自卑感,再加上赵姨娘对她的不作为,更促使了探春的自卑。

  谈书中最让人动容的情节,便是黛玉葬花和焚稿。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面色苍白的黛玉坐在床上正等着贾宝玉的到来,可她没想到,自己苦等到的却是心上人将要成亲的消息。她病情恶化,奄奄一息的上气不接下气。她把自己的手稿,手绢,和自己的眼泪,血全部都统统烧光时,真是叫人垂泪涕泣。她那里烧去的哪是她的诗稿啊,那分明是她的寄托,她的灵魂!

  《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很悲惨,黛玉遗恨而亡,贾母归天,熙凤魂归金陵,宝钗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落的一个分崩离析的下场,真是让人感慨。

红楼梦读后感7

  幼时爱看《西游记》,单调的打打杀杀在我眼中变得妙趣横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一个个人物在我的脑瓜里变得活灵活现,每每想起便会忆起那美好的画面。

  后来,爱上了《三国演义》,喜欢孔明而憎恶周瑜的嫉贤妒能,一代枭雄曹操的奸诈狡猾,现在回想,作为一位军事奇才,又如何算得上可恶呢?

  现在,我翻开了那红楼梦,散发幽幽墨香的书页,大观园里流光溢彩的画面重现在眼前,它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注定了黑暗统治必败的结局,还有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每读一次,每一次的感悟大却是大相径庭。

  红楼梦如涓涓溪流,缓缓流淌,心中固然有太多感受,欣喜,感动,痛惜,期盼……金陵十二钗构成了社会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内心世界,黛玉的绝丽脱俗,思想叛逆;宝钗的'举止娴静,淡泊名利;元春的贤孝才德,幽闭深宫;探春的个性刚烈,心机缜密;湘云的胸襟坦荡,开朗豪放;妙玉的极通文墨,熟值经典;凤姐的精明强干,八面玲珑。大观园里的每一位,都以自己的姿态生活着。

  最使人难以忘怀的便是那“宝黛之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是有缘罢,又为何不能执子之手?在荣国府——这活生生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是压抑;若是无缘罢,为何让她遇见他——仙草美玉,为何落得一个香殒玉碎,一个入了空门?

  黛玉叛逆,随心所欲,不拘泥于闺阁清规,不屑一顾于世俗,不会阿谀奉承,直言不讳,崇尚真情,淡泊名利……

  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终究是曹雪芹先生的黄粱一梦,深墙大院下,囚锢了多少人的身体,却无法掌控他们的内心。黛玉的清高仿若空谷幽兰,如梅花孤芳自赏,终落得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一场忠贞不渝的爱恋,终为水中月,镜中花。

  红楼一梦牵动着众人的神经,伴随着痛苦烦冤,终成凄然一梦。我们曾多少次被这爱恋所震撼,有多少次泪满衣衫。我们在扼腕惋惜的同时,有没有痛彻心扉的思想过呢?封建社会的迂腐,家规的森严,由此导致了荣国大府从繁荣走向了落幕。

  假亦真来真亦假,红楼梦虽虚无,但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类似的呢?

红楼梦读后感8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以往,我一向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此刻重读红楼梦的我明白自我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资料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感情杯具。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可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我的思想,如娃娃般只明白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我,感叹自我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终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仅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悲痛。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细心谨慎,注意自我的言行,一不细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貌。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我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后感9

  翻阅《红楼梦》就不觉的感到这是女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就不得不否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但这也是女人的悲剧。这种悲剧是脱离不了社会的关系的。书主要是围绕宝黛的爱情来写四大家族的盛衰。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就已预示了各人的命运会是如何。“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里写了两个人:林黛玉,薛宝钗。红楼梦引子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誓。“预示了他们三个的未来。不只是大观园中的十二钗,就连宝玉身边的袭人,晴雯也都被预示了结果。似乎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她们跳不出命运的圈子,被压迫着,演绎着这悲伤的《红楼梦》。

  这里有着太多的美,有遗憾的,也有伤感的。倘若林黛玉听了赖头和尚的话不去贾府不流泪,那么红楼梦的故事又怎么会有,倘若宝钗进宫金玉良缘,木石前誓又怎么会引出来,大观园中也就少了这样的有才之人。或许故事正是由许多的一不小心组成的。你看黛玉葬花很美,宝钗扑蝶很美,湘云醉卧芍药丛很美,晴雯撕扇很美。

  当然这里的红颜薄命是最多的。首先想到的便是秦可卿,她既有林黛玉的婀娜也有宝钗的丰韵。她可以说是十二金钗中最美的一位女子了,却在第十三回中就去世了。其次是尤二姐,她也是很美的,她嫁给贾琏,被逼迫,只好吞金而死,这也不免符合了她的个性。说到迎春只能感伤,提到她的丈夫也只能是气愤可想而知她的结局。黛玉是最熟悉的。她们都凝结了太多的悲哀,正如水中月,镜中花。每当读到史湘云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也许是她带着的欢乐很多吧!可是她也是很苦的一个人。当她还在襁褓中时就失去了父母,她寄人篱下,她的舅舅为了减少开支居然把所有的手工活都交给她做,而她每天也要做到三更。她是很乐观的一个人。我觉得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能够带给身边的人快乐就是最大的快乐!

  我很喜欢《红楼梦》,我只能用我的见解去看这本书,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就会有感想,这便是我的感想。

红楼梦读后感10

  这个妹妹我似曾见过。

  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那是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那是一个腐朽的封建世界,那是一个错杂的大观园,那是一段青色的岁月,那是一段灰色的过往,记得那一声这个妹妹我见过引起的那一世挥不去的情。多少人,穷尽一生,想要抵达那座繁华的红楼,我亦如此。我想走进那个爱恨交织,情意绵绵的地方;看群芳会宴,互争诗书;看黛玉对窗哀叹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想看那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爱情。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黛玉原是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有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岁月延久。幻化人形。神瑛侍者意欲下凡历劫,仙子便也随他下了凡。他既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泪水都还给他,也算偿还的过了。那神瑛侍者便是宝玉,在宝玉看来,黛玉是他前世结下的旧盟,是他今生愿把所有情意所许之人,他从来不信什么金玉良缘,他只认木石前盟,他厌恶八股文,讨厌一切世俗,只有黛玉理解他,因为他们都是追求自由,追求纯真的人。他们不屑红尘,却只能生活在红楼之中,他们耗半世华年,想摆脱,却无能为力。

  她为潇湘妃,住于潇湘馆,人说她孤傲清高,目无下尘,可真是如此吗?她只是个柔弱的女子,她双手捧起落英,指尖抚着凋零的.花瓣,回想起自己悲痛的人生,泪珠滴落,和着花瓣尽是伤悲。冷月葬花魂,花魂是谁,自是黛玉,她似早已预见自己的未来,如同那满地落花,绝美却惨淡凋零试问这世间除了她,有谁会如此怜情?她不惊世,不扰人,她的世界,除了几卷诗书,便是宝玉。她这一世所求,也只是与所爱之人,相伴一生。奈何这世俗,身处这富贵堂皇之中的人,却有这般辛酸与无奈。

  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

  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

  故人是谁?

  姑苏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11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梦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梦想色彩的杯具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杯具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当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杯具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杯具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感情的杯具;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杯具。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杯具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杯具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杯具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杯具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并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仅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经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杯具性格之美。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前六回中,林黛玉初入贾府这一段印象很深。

  刚刚失去母亲的林黛玉,离开父亲,只身北上,投靠外祖母。虽说外祖母是因为心疼黛玉,才执意接她入贾府照顾,但对当时的黛玉而言,外祖母是陌生的亲人,从未谋面,只在母亲口中听到些只言片语,心中自然十分忐忑,谨小慎微。

  “这林黛玉常听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小心谨慎地打量着一路所见,后与外祖母及舅母、众姐妹、嫂子相见,“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

  “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也体现了黛玉的谨慎。

  后与宝玉相见时,宝玉见黛玉也没有玉,只自己有,生气要摔玉,众人忙哄劝住,读到这里,我就在想,一路小心谨慎的黛玉该有多自责啊。

  果然下文写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

  听蒋勋老师讲解才知道,林黛玉那时只有十二三岁,就又佩服起她来。

  到贾家这样规矩森严的大家族,礼仪、言谈没出半点错,着实厉害。

  十二三岁的我还是抗拒走亲戚,不知道要说什么,老是躲在妈妈身后的扭捏害羞的小孩子,对比之下实在佩服黛玉。

  后文中讲林姑娘经常暗自落泪,自己看时觉得确实让人觉得厌烦,但想到她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又不免心疼。

  记得我上高一时住校,一个月回家一次,开学前两周特别兴奋,新环境,新朋友,到第三周开始疯狂想家,白天上课,同学说说笑笑,不觉得。到晚上睡觉时,就从枕头底下拿出全家福,默默流泪。

  想黛玉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到全然陌生的环境,着实令人心疼。再看黛玉常常暗自落泪就多了些理解。

红楼梦读后感13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在初中时,这就是必看的中考内容,但其实我们只记得大概模糊的概念,知道作者和故事总体情节,但是,对于故事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其实了解的并不是很详细。

  通过暑假这次阅读活动和高一下学期学习的《林黛玉进贾府》,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了故事中丰富的人物及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林黛玉聪明伶俐的病美娇,贾宝玉古灵精怪的模样,以及贾宝玉的母亲在贾府中过的非常的不错,都体现出她的聪明,颇为深的心机,贾夫人对林黛玉的慈爱等复杂的情感都在这本书中活灵活现。

  贾府实力雄厚,其拥有严格的家规及其等级分明严格,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腐朽制度使贾府大部分人中都拥有封建思想,迫害极深,而贾宝玉是这些人中唯一思想与众不同的人,他拥有超前的思想,但因为封建制度的迫害,贾府中无人支持导致他的思想,当他看到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奴婢被迫害,其他人都无动于衷,只有他自己悲痛交加,表达出他的无奈与悲凉。

  在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中,虽然时间是短暂的,但他们两个在一起是非常的`相爱,但因为观念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是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两个相爱的人天地相隔。有些人觉得宝玉在最后出家是无情的,可我认为他因为想逃离封建制度的压迫,不想被世俗所继续纠缠,他的选择无疑也是一种明智的决定。

  最后,我认为,红楼梦反映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当时社会腐朽混乱,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需要反抗和发现新的思想。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从故事的开头,便写了宝玉和黛玉的前世缘份,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黛玉前世为绛珠仙子,化为人身是为了解前世的恩情,这也是黛玉为何总是哭泣的原因。本书描写了一个富贵至极的大家族由盛及衰的过程,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叙说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书中有云:“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红楼梦再怎么繁华阑珊,终究是一场荒唐的大梦。《红楼梦》为四大名著之首,它就好比一壶清茶,若不去仔细品尝它、斟酌它,是永远体会不到这壶茶深藏的甘甜的。红楼之所以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书中的诗词美句可谓数不胜数,并且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回味。可能一句诗,一段词,便是一个人物的一生了。

  金陵十二钗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早在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时便提到了她们的结局,从此埋下了伏笔。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中,正有首词,而这首词就是她们每个人的命运。令人感慨,这或许就是“红颜薄命”吧。黛玉含泪而亡,宝钗孤守而终,探春远嫁他乡,迎春暴毙而亡,惜春出家守佛......一个个才貌过人的女子却落得这样的下场,而这根本原因便是贾家的'衰败导致的。

  贾家不过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以小见大,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重重、政治黑暗、人性衰朽。宝玉虽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的婚姻却是不自由的。在那个时候,表面还维持着繁华,但却从各方面暴露了开始衰败的迹象。

  《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蜡烛,又是一首悲凉的挽诗。其艺术价值就在于它能与读者产生心灵上的沟通,打动人心,让人对书中的人物感动与怜惜,这种心灵的颤动,至今也价值无限。

红楼梦读后感15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著叫《红楼梦》,这本书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一段历史的缩影。

  在这部巨著中,刻画得最淋漓尽致的是贾宝玉。他有很多优点,比如有一次,他去参观大观园,碰到了自己的父亲贾政和一群文人墨客在给庭院取名,父亲想试试他,看他学习长进了没有,就把他带了进去,每到一处就让贾宝玉提一个名或一副对联,贾宝玉都能应答自如。凭他的才学,成为现代的一名大学教授绰绰有余。他对待丫鬟、下人不讲等级,不分贫富,很少刁难、责怪和谩骂他们,总为他人着想,替别人排忧解难,所以赢得了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千金大小姐的好感,更赢得了袭人、晴雯、鸳鸯等丫鬟的亲近。在当时,贾宝玉有这样的待人态度是非常了不起的,对比薛蟠,宝玉不知道比他强多少倍,真要为他点个赞!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格格不入。他视功名如粪土,这种反其道而为之的行径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在家族荣昌的时候,他陶冶性情,清清爽爽地存活于世间;当家族没落的时候,他不能成为家族的顶梁柱,只能变卖家产,维持生活。最终因适应不了社会,出家当了和尚。可叹也!

  林黛玉在书中也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位。她在书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哭的形象。书中第一回就讲述了林黛玉是绛珠草转世,绛珠草要用一生的眼泪还宝玉的恩情。所以林黛玉的`眼泪也有了出处,照应了文章中传说一样的开头,与第五回中的判词相得益彰。书中刻画得最入骨的便是王熙凤了。一出场,就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道:“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后来接着写她的外貌:“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一出场就是如此耀眼,金色、红色是她的专属颜色,“穿衣讲究、富丽堂皇、珠光宝气”用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在贾家,她把账目管理得井井有条,体现了她精明能干的特点。就是这么聪明能干的人最终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是一幅人物的百样图,每个人都在那里演绎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把这些人的命运融入了一个故事中,自然而不做作。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的读后感07-22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7-22

《红楼梦》读后感06-16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5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8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9

红楼梦读后感07-12

《红楼梦》读后感06-11

《红楼梦》的读后感04-15

红楼梦读后感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