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读后感通用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高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读后感1
第一次看莫言的书是在我高三的时候,当时自己周遭充斥着一种十分不好的氛围,加之上有一种比较大的压力就难免使得自己在看莫言的书的时候出现很多的新的感触。
我的人格形成和鲁迅先生有着十分大的关联,对于莫言或者汪曾祺一类的作家其实在一开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在某个特定的环境再到特定的时间节点之时,就好似一种蛮深刻的缘分一般,突兀地看见对方的面颊。
当时看莫言的一本散文集子,也就是那本《会唱歌的墙》。莫言在自己的书中写下了很多的比较新鲜的事物感觉,让人读罢深感共鸣。在莫言的书中有一种十分明显的饥饿记忆,这个是和他小时候存在着的那种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据他自己说,小时候家乡有过很多的自然灾害。
再加上一些时代特有的一种触感,就使得在莫言的书中充斥着一种大快朵颐的饭香味。孔夫子都说“食色性也”。
那种插着红枣的饽饽就成为了莫言对女性乳房十分深刻的描写。这种来自山东人的不加掩饰的描述依旧是存在着一种浓重的个人或者地域特色。《红高粱家族》是莫言较为早期的作品,我们在看的时候也是突然意识到在其中是有着一种时代的印记。
如果将其放在现今的这种环境之中,《红高粱家族》不一定会火。但是,在那样的一个西方文学随着西方的相关物质产物出现在莫言这一代的作者中,奇妙的化学反应就出现了。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被莫言运用到了自己的书中。但是,《红高粱家族》中的那种魔幻现实主义其实并不是马尔克斯的一种衍生,按照莫言自己的话来说,其实在他写出这本书之后,西方的很多文学作品才开始大量涌入中国。
《红高粱家族》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来看的话,依旧是存在着其特有的性质的。单单是在体悟其中的种种,更多的却是一种开拓性。现如今在市面上出现的那些小说,露骨的不少,叙实的也不少。但是,终究是因为莫言之类的九头鸟将这个笼子撑大罢了。
在小说中,关于人性的探讨一直都未曾停歇。我们在理解这些林林总总的内容时,也一定是会有一些自我的共鸣。
总体便就是这样,大红的高粱啊,丰收的颜色。
《红高粱》读后感2
在晃荡的火车上看完这篇短篇小说,感觉不算好,不算差吧。
好的地方是作者善于留悬念,还有画面还原感强烈。作者会把故事描述分开几条线,在一件事描写到一小部分之后,在留有悬念之时描述这件事之前需要交代的事情。事情穿插的描述让读者同时窥探到几个故事的情节,这样让整个故事少了不少的铺垫,一开始就可以直入正题,打破了以往从时间顺序描述的常规。边讲故事边交代之前缺少的铺垫叙述,让故事也显得紧凑起来。
至于画面感的描述,则不得不称赞。作者的描述还原了一望无垠的高粱地的情景,读者看着文字就能想象到那片村庄,那边高粱,那座新建的桥,以及发生阻击日本车队当时桥两侧的情形。人物对话中也把东北话添加进去,让整个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了。
差的地方:
1、情节有些不合理。像文章中叙述的“奶奶”出嫁时,竟然娘家那边没有一个人陪同,这似乎有悖常理。还有“父亲”跑向奶奶时,一路上一直在河堤沿线,敌人的枪眼下奔跑,然后居然一枪未中,难道日本人一直没看到他?还有问题就是,所谓的钉耙挡车,只能挡的了一时吧。钉耙是临时放在桥上的。在小说的描述中,日本人和余占鳌的队伍枪战时可是有个间隙期,只要在间隙期把钉耙挪到一边,车辆就可以通行。日本人不至于那么笨,一直呆桥上不愿走吧?
2、心理描写过多。作者的角度是父亲给他的回忆来展开故事。或者从旁观者的身份,或者从父亲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但是在故事中却加入了许多人物的心理叙述。比如奶奶死前心里历程,罗大爷的心理叙述等,都让人觉得有种不真实,作者在单方面揣测人物心理活动的感觉。
3、文章想表达他奶奶打破封建对女性的枷锁,给予她奶奶新女性的形象。但事实上不太成功。她奶奶既没有拒绝她家里给她安排的`婚姻,也没有主动去追求她所希望的爱情。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她不由自主的接受的。小说只能说描绘到她奶奶果敢,泼辣,有行动力的一面,但是在关于她爱情这一块,真没有表现出她新女性的一面。
总的来说,小说还原了当时东北的社会情形、大片高粱地的农村生活以及一个鲜活的抗日故事。描写的手法,插叙的安排都是很高超的。
《红高粱》读后感3
“就是这样一片火红火红的高粱,一望无际密不透风的红高粱,育肥了东北乡。”
有人把它写了出来,有人把它想了出来,有人把它演了出来。
它辉煌出世于莫言笔下,它建在莫言的家乡高密,这片土地,是莫言笔下的主背景,一千五百多平方千米的地方,含射了近代的苦难和伟大。
红高粱小镇位于高密东北乡文化发展区,项目以莫言文学和红高粱文化为核心,其核心区规划占地3.4平方公里,一期主要建设莫言文学馆、红高粱影视城一期(红高粱山寨文化园、高密老县城、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集“文学交流、影视拍摄体验、研学教育、艺术聚落、大型实景演艺、健康颐养、休闲度假、生态田园”八大功能板块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小镇。
红高粱影视城是红高粱小镇的核心,小镇规划占地3.4平方公里。打造的景区,每一扇门、每一个窗、每一片瓦都细细考究、耐人寻味。沉浸式演出,更加深刻了观众的有印象,独特的风格,彰显了它的独一无二。
文学影视城,设计老城故事演艺区、老城市井风情区、民国味道体验区、老城街巷观光区、高密人文涵养区等主题板块,更有老城门、高密县衙、文庙、文渊阁、非遗街等特色建筑。
它把历史搬进了现实。贴心的清末民初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让人们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老城市井风情区,有茂腔戏曲,有单家大院的号子劳作,还原莫言文学中的`教堂,展示了高密老县城百姓居民的市井生活;老城街巷观光区,集中了高密老字号;文化遗产展示区,有老城门、老茶楼、张家私塾等生活气息浓郁的体验项目;老城故事演艺区,建有“老城故事”演艺中心,体现了高密老城文化。
非遗街区包括高密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还包括高密菜刀、面塑、黑陶、弓箭制作、传统风筝、核雕、木雕、木板年画、大漆工艺等15项代表性非遗项目。
还有九儿骑驴、坐板车、卡通玩偶等互动节目,有“春看油菜花似海、秋看高粱红满天”的景色,有设计巧妙的喷泉,可以骑马,可以爬墙,可以写生,可以嘻戏,亲子互动,爱在其中。
一座红高粱小镇,了解更多年代故事,了解有故事的高密,寓教于乐无非如此。
《红高粱》读后感4
黑土地上的《红高梁》是莫言向中国当代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我了解到这本著作已经被译为近二十几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他本书中创造了他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舞剧。“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的爱情故事。小说叙述主体在我“父亲”“爷爷”“奶奶”之间自由转换。看似凌乱的剧情,其实字里行间都弥漫着红高粱的气息。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认为动作语言的刻画,都使我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东北红红的高粱地,原汁原味的东北乡,在读到刘罗汉被扒皮的那段,心里面就是那种被割伤的悲痛,不敢再往下想象。在书中不由自主的感受到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对抗日的情结是在当代难得可贵的。而莫言笔下的文字却在影子的旋照下更令人回味。书中洋溢着莫言独有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令人叹服的感觉描写,并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堪称当代文学中划时代的史诗精品。
莫言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用高密东北乡这一小片地方间接但生动地演绎着整个中国的混乱局势,国民党的奸诈和近害,土匪的猖獗,八路的艰苦,顽强,不怕死,日本侵略者的灭绝人性的奸淫虏掠,凶恶残暴,让人看而寒齿。我一直很在意抗日战争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民怎么去渡过每一天的,日本鬼子的狼性,伪军的欺压。而今我们却怎么也找不到那种挺爷爷奶奶讲抗日的事情那种气愤,恼怒的感觉了。
读完莫言的文字,我所了解的不仅是往事的铭记,从另一方面是很佩服在一个作家笔下的文字竟然变得如此的针锋现对,活灵活现。莫言用他独特而强悍的语言,与众不同的文体安排,在高梁地里生动深刻地展现了那一时期的血与泪,强烈刺激着情感麻木的现一代人,演绎也什么是伤与痛,什么是真实与历史,什么才是人生,怎样铸就自己的一生,没有思想与作痛相溶合的摸爬滚打,怎能造就一部传奇。独特的极富张力的“高密东北乡”语言造出一个个血肉丰满独具个性的鲜活人物,红高梁黑土地构成了一个真实又神密。
《红高粱》读后感5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红高粱》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书籍,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红高粱》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红高粱》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在莫言的心里,爷爷(父辈)充满了让人着迷的男性的力与美。爷爷是一个桥夫,但却胆敢为了奶奶,为了一段”情“去杀人;他本是个农民,却为反抗日寇而成为”余司令“。奶奶本是一女子,却也感爱感恨,深明大义,具有男子汉的气魄。就连当时年仅十多岁的父亲,也是一个敢拿起勃郎宁就射的小英雄。这就是神秘的高粱地生活过的人们,他们代表着一种健康的精神--而那片”高密辉煌“”凄凉可人“”爱情激荡“的红高粱,就是莫言要寻找的故乡,要寻找的精神家园吧。
莫名其妙的有很多感触,却不知道来自哪里,因为触目惊心的赤裸的战争描写,还是离我遥远却感觉似曾相识的高密乡的味道。或者,这些我根本没有懂得,或许我什么也没有从这本书得来,但是,内心总有那么一点抽搐。我会想象着静静的躺在高粱地里,嗅着黑土地的芬芳,听着烈风拂过高粱头颅的瑟瑟之声,还有渗透在空气里甘冽的高粱酒的醇香。抹去眼里的那份聪明伶俐,摘下头上的家兔耳朵,纯粹的沉浸在这片高粱地里,浸泡在浓浓的高粱酒香里。
《红高粱》读后感6
火红的高粱在这片无垠的疆土之上蔓延直至天际,像火一般原始、野性、富有生命力。
这部叫作《红高粱》的中篇小说于1978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而其作者,便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这是作者第一次透过这部书将山东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地图的版图上。在中华民族的眼中,红象征着喜庆、生命力。在这片高粱地上,如同烈火团簇一般,人们的红褂、红裤、红头绳……如同头顶的烈日,像脚下的红高粱。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也似这片高粱般火热。与往常的小说不同,莫言用精妙的文笔将余占鳌与那些温润如玉的才子书生区别开来,那种汉子的刚硬透露着最原始的生命力。在与九儿一见倾心后与她在高粱地里野合,不顾旁人言论,依旧不改真情,敢爱;直到后来日寇侵入,带领着弟兄们抗击,为的是保住脚下这片土地,敢恨。性格刚强的九儿,在经历被父亲卖给单家,多次被妯娌陷害,村民言论纷纷之后,却依旧能够冲破封建束缚做回真正的自己。从不知人事的`懵懂少女、到为人妇、为人母,再到酒坊的女掌柜,最后点燃高粱酒与与日军同归于尽……尽管这段爱情不被世人所看好,但她绝不会因此而放弃爱的人。牺牲自己,不过是为了保全豆官、保全她的男人,保全这片土地。
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那份富有穿透力的不羁,看到了他们为了追求,努力打破旧礼教。周迅主演的电视剧红高粱中胡希希演唱的片尾曲《九儿》中唱道:“身后的那片田野啊,手边的枣花香。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短短几句歌词,但句句却饱含真情。九儿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的人们呢?这篇本充满野性和对原始欲望的红高粱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时候,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莫言用那种残忍的力量,撕去了社会虚伪的温情面纱。尽管不是文学一般的含蓄而优雅的表达,直白的描写暴力肮脏与残忍却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的人性扭曲。
高粱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不羁和野性,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保护这片土地——这是一片被人民们踩踏出来的圣坛。当日本人将这片高粱地践踏在脚下时,高粱却并没有就此摧残。我始终坚信,不论是被剥皮示众的罗汉,还是余司令的挥泪斩叔,这些正义化作的灵魂将会永生永世的长存于此。
透在空气中甘冽的高粱酒的醇香,和着原始的生命力,弥漫在万里的高粱地里。
《红高粱》读后感7
今天回到家,一口气读完了莫言的《红高粱》。内心各种情绪激烈地交织在一起,久久不能平复。
一直感觉自己是一个很具有包容性的人,很少有特别讨厌的事物,不太爱对事物作出评价,总觉得万物表现的状态总有其内在规律,不能说绝对的好,也不能说绝对的坏。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特别是在欣赏完他人的作品之后我不太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总觉得自己水平不够。很多时候,在向他人道出的时候,也仅仅变成了很俗的一句:很好,你自己去体会吧。
读完《红高粱》也是,怕自己拙劣的见解和浅薄的文字会有损这篇中篇小说,但心中燃烧着一团火焰,不吐不快。
不说小说的结构安排之精巧、莫言的.文字功底以及叙事功力之深厚等这些语文考试答题时的条条框框,只谈感受。
《红高粱》给我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我是一个泪点以及笑点都极低的人,经常看一部影片或一本书看得泪如雨下。虽然在读《红高粱》的过程中也无数次鼻子发酸,但总是有一口气堵在心里,一种无法名状的愤怒、委屈、痛苦交织在一起的麻团堵在心口,让我无法释放自己的情绪。眼眶通红却流不出眼泪的感觉。
读《红高粱》的过程中,有三次因为太难过而读不下去,起身平复情绪。
第一次是奶奶家的长工罗汉大爷被剥皮的情景。罗汉大爷是条汉子,直到被剥成肉核依旧没有屈服,日本人毫无人性,残暴得丧尽天良。
第二次是伏击汽车队时,“我”的奶奶死在日本人的枪林弹雨之下的情景。
第三次是事情过去很多年后,“我”的爷爷重新回到奶奶死去的那片高粱地上的情景。
在那个年代,生命显得尤为卑微而珍贵。随便一颗子弹便要去一个生命,而那些牺牲在枪口刺刀底下的生命都闪着铮铮铁骨。
高密东北乡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红高粱也不再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抗战期间,山东高密甚至整个中国时时都在上演着这种悲壮的牺牲,献血也侵透了这片神州大地。
很佩服小说里的奶奶,大胆而果断,充满正义感。
回过头来想想,真应该庆幸自己生在了祖国和平而强盛的年代。
记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反映现实的。过去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是无数双眼睛见证的,像记忆中的烙印一样。无法磨平,更不允许篡改。尊重事实是人最起码的良知。
不知为何,突然间想到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红高粱》读后感8
第一次拜读莫言先生的作品,觉得他的书实在是不可思议,不管是辉煌瑰丽的描写还是深刻难解的情节,都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他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民间故事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让读者既看到历史又看到现实,让人时而沉浸在回忆的美好中,时而又不得不面对着生活的残酷。他的书,实在深奥,得多读几遍才能悟出其中的逻辑和道理。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的文笔可谓行云流水般通畅。书中的描写浓墨重彩,透过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似血的红高粱,瓦蓝的天空下如小岛一般的村庄。与此同时,我似乎闻到了醉人的三十里红的香气;听到了墨水河桥上不绝的枪炮声。我一遍又一遍感叹这本书的精彩,莫言的文学功底非常人能及。在莫言笔下文字都变得鲜活生动了,我像是在赏画,并非在读书。
除了绚烂如云霞的描写,还有生动质朴的人物对话。简洁明了,又不乏有市井平民的说话语气,但在书本上很少出现。莫言的笔触很锋利,他剖析人性、伦理,所以这本书又“血淋淋”的,像一个被剥了皮的人一样,五脏六腑、骨骼、血管都清晰可见。
我还喜欢他所描写的人物,他是以孙辈的口吻来写的.,好想是写他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的故事。九儿,余占鳌,豆官,恋儿,罗汉,土匪们,官员们,侵略者,被侵略者……形形色色的人物充实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在。其中我最喜欢九儿这个人物,虽说是个裹小脚的农村妇女,但性格极其倔强,泼辣,洒脱,明辨是非,大度从容,是当时社会中鲜有的妇女形象,给人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感觉。对这个人物,莫言也隐含了对当时妇女所处的水深火热的境遇的一个批判。
最后,便是这部书的内容与核心精神。如果说人物给这部书注入了生命力,那历史背景就给这部书加大了深度。这部书的核心就是一个“国”字,抗日部分描写的比较多,这本书中的战争描绘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身临其境。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在读他的书时,真觉得自己就站在战场上,面对着枪林弹雨,很有张力。余占鳌所带领的抗日武装出场次数最多,也是十分顽强的一股力量。余占鳌,作者笔下的爷爷,是典型的的山东男人的代表,血气方刚的硬汉,战场上保家卫国,出生入死,但也深藏着柔情,如果再足智多谋,有一点儿文化点缀就好了。红高粱一样的精神,要一直传承下去,如莫言最后写的那样。
这部书展示了不同方面的文化精神,你再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些方面,可以说太深奥了,仿佛看尽人生百态,善恶丑美。
《红高粱》读后感9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是要透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首先,《红高粱》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文字感受来完成。作者着重歌颂一群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群。“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他们之中,有余占鳌,有刘罗汉,也有戴凤莲。
其次,当我们应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红高粱》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莫言用他独特而强悍的语言,与众不同的文体安排,在高梁地里生动深刻地展现了那一时期的血与泪,强烈刺激着情感麻木的现一代人,演绎也什么是伤与痛,什么是真实与历史,什么才是人生,怎样铸就自己的一生,没有思想与作痛相溶合的摸爬滚打,怎能造就一部传奇。
第三,《红高粱》的空间环境与造型描述,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比较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红高粱》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红高粱》上描述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红高粱》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红高粱》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潮。在那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
记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反映现实的。过去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是无数双眼睛见证的,像记忆中的烙印一样。无法磨平,更不允许篡改。尊重事实是人最起码的良知。
《红高粱》读后感10
莫言小说《红高粱》,其大致情节是这样——
在山东高密县东北乡一带,生活着一群有血性的人种。有个叫戴凤莲的女子,该当要出嫁的年龄了,爱财的爹妈将她许配给烧酒作坊单家做媳妇。哪知单家之子患有不治之症,流脓血淌黄水谁嫁他谁就毁了。轿子头余占鳌实际上是土匪头子,也许是出于拯救戴凤莲的目的,在她嫁到单家没两天,他就将单家父子杀了,并在高粱地里要了她。
戴凤莲留住准备散伙的长工们,成了烧酒作坊的新主人。为头的罗汉大叔,继续主事。他还负责饲养东家的两头大黑骡子。
日本人说来就来。进村抓民伕为他们修公路,刘罗汉与骡子一起被抓去。公路横跨墨水河,河上原木桥不行了,不可以载重汽车,要修石桥。罗汉大叔搬石块过程中遭遇监工毒打,产生逃跑念头。夜间本已成功脱逃,因要一同解救出骡子而再次被捉。日本人将刘罗汉剥皮示众,激起民愤。
一民女喜欢上余司令下属任副官,前往找他时误入余司令叔父处,并遭其强破。任副官以离任相要挟,要求正法余大牙。千兵易聚,一将难求。余司令为严肃军纪,挥泪斩叔。
“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小说集中笔力,讲述一次抗击日军的伏击战的经过。余占鳌率部队在公路两侧的高粱地里埋伏,准备狙击从桥上经过的日本人的汽车队,为罗汉大叔报仇。戴凤莲亲自为部队战士送饭,途中被前来的鬼子枪弹击中。余占鳌与敌人激战,烧了敌人汽车,击毙鬼子一少将,双方伤亡惨重。戴凤莲血洒高粱地,成为抗日烈士。
作者着重歌颂一群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群。“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他们之中,有余占鳌,有刘罗汉,也有戴凤莲。
戴凤莲在弥留之际,有一段对生命的留恋和热爱的话:“天赐我情人,天赐我儿子,天赐我财富,天赐我三十年红高粱般充实的生活。天,你既然给了我,就不要再收回,你宽恕了我吧!”“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什么都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美丽的世界。
这些发自肺腑的充满思想光辉的语言,丰富了小说的意蕴,增添了小说的阅读魅力。
《红高粱》读后感11
此书作者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丈栏平安村,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于20xx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人。
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融合了多种混乱的杂质,最终通过一种强烈的刺激来塑造时代背景,从民间的角度给读者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年代,体现了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这本书是作者“寻根文学”的终结,也是“新时期”“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的起源,具有十分强烈的地区特色和生命意识。
在这本书里,我仿佛跟随作者去到了那个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年代,战争,落后,无知,这些词汇用来形容那个年代十分贴切,同时当时的人民有一种不甘心被奴役的强烈民族感和被逼无奈的悲伤,这两种感情反复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刺激,陈拖出人民那颗被层层杂质包裹的赤诚之心。
《红高粱家族》的语言十分平实,却也十分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字里行间体现的是对时代的回忆和呼唤。此书以“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压击日军为主线,以“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辅线,以民间生活的发展为读者翻开历史画卷,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置身于那个战乱的年代,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某个角色,仿佛那些事件就在自己的.眼前发生。《红高粱家族》用它特有的魅力引人入胜,并给现实以辛辣的讽刺,生活从来不会万事如意。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这短短的一句话深深地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用最朴实的笔触写出最华丽的篇章,是莫言给人以最深的感受。“十几日来,千颠万倒,几吹转蓬,雨打漂萍,满池破荷叶,一对鸳鸯红,十几日来,奶奶一颗心在窑汁里养过,滚水里煮过,高粱酒里泡过,已经是千种滋味,万条伤瘢。”这句话给全文增添了一种悲悯的气氛,让文章变得大气隐忍,气势磅礴。“我奶奶”和“我爷爷”的故事贯穿于文章始终,展现的女性的坚定和男性的刚毅,在他们的带领之下,整个高密东北乡的人民不愿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奋起斗争,力图取得民族独立与自由。
我在这本书里学的了很多东西,它让我获得了阅读最本质最真实的感受,我在莫言的文字里汲取养分,让我自身得到充分的滋养,我也即将从心出发,扬帆起航。
《红高粱》读后感12
这是一部解放人性,灌注了无穷无尽生命力的小说。作者莫言用最直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充满压抑与反抗,逃避与面对,彷徨与坚定的现实世界。在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中,穿梭于内心渴望与外部束缚的xx儿女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深刻地诠释了他们对于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向那压抑本性的封建礼法做着最有力的抗争。
在读过这部名作之后,我对于书中那片高粱地产生了无比的憧憬与向往之情。所幸本人所在地与书中所描述的那个神秘而震撼的高密东北乡不远。于是,去年夏天,终于能够一睹其真容。那时候眼前所展现的一切,那直击人心的视觉冲击力,令我至今都难以忘怀。我去的当口恰逢高粱地刚刚被浇灌,甚至连枝叶上的水珠还未彻底蒸散。一根根大红色高粱如同一位位正在孕育生命的母亲,骄傲的挺直着身躯,向前来膜拜的观者绽放出夺人心魄的生命力。站在高粱地中,仿佛能够听到高粱的每一段枝节都在嗡嗡作响,似乎一瞬间这些红色的生命就能够冲向云霄。而那饱满的红穗头更是如同姚撑破自身的束缚,坠落到那粘稠黄土地一般硕大,美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红高粱地所独有的风情。
只有在如此充满原始魅力的地方,才会成长出如同书中那群有血有肉,叛逆张扬的人,才会产生那么一个石破天惊的故事。在高粱地里长出的人们是人类最初的情感最不加雕琢的展现,是最为坚定与执着的生命体。当时社会的压抑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企图剥夺人性中最富有朝气的生命力量,让人们沿着所谓的固定轨道艰难爬行。可是书中的`人物,无论是看似柔弱的“我奶奶”九儿,还是土匪与英雄气并存的“我爷爷”占鳌,甚至于恋儿,罗汉都在用生命呐喊着不屈与坚韧,顽强与执着。正是有了这股挣破一切的勇气,人们才能够不断地改变现有的环境,才能够追求到如此清明美好的时代。
如今,离这部作品发表的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其魅力却丝毫没有减退,反而更加熠熠生辉。最近几年,根据这部作品所改变的电视更是被搬上了屏幕,继续用其独特的影响力感染着九零,零零后的新一代读者。相信无论是何时期,那一片大红色的都会绽放在读者们的心中,屹立不倒。
《红高粱》读后感13
火红的高粱在这片无垠的疆土之上蔓延直至天际。像火一般,原始、野性,富有生命力。
这部叫做《红高粱》的中篇小说于1978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中发表。而其作者,便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这是作者第一次透过这部书将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地图的版图上。在中华民族的眼中,红,象征着喜庆、生命力。在这片高粱地上,如同烈火团簇一般,人们的红褂、红裤、红头绳……如同头顶的烈日,像脚下的红高粱。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也似这片高粱般火热。与往常的小说不同,莫言用精妙的文笔将余占鳌与那些温润如玉的才子书生区别开来。那种汉子的刚硬透露着最原始的生命力。在与九儿一见倾心后与她在高粱地里野合。不顾旁人言论,依旧不改真情,敢爱;直到后来日寇侵入,带领着弟兄们抗击,为的是保住脚下这片土地,敢恨。性格刚强的九儿,在经历被父亲卖给单家,多次被妯娌陷害,村民言论纷纷之后,却依旧能够冲破封建束缚做回真正的自己。从不知人事的懵懂少女、到为人妇、为人母,再到酒坊的女掌柜,最后点燃高粱酒与与日军同归与尽……尽管这段爱情不被世人所看好,但她绝不会因此而放弃爱的人。牺牲自己,不过是为了保全豆官、保全她的男人,保全这片土地。
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那份富有穿透力的不羁,看到了他们为了追求,努力打破旧礼教。周迅主演的电视剧红高粱中胡希希演唱的片尾曲《九儿》中唱道:“身后的那片田野啊,手边的枣花香。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短短几句歌词,但句句却饱含真情。九儿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的人们呢?这篇本充满野性和对原始欲望的红高粱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时候,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莫言用那种残忍的力量,撕去了社会虚伪的温情面纱。尽管不是文学一般的含蓄而优雅的表达,直白的描写暴力肮脏与残忍却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的人性扭曲。
高粱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不羁和野性,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保护这片土地――这是一片被人民们踩踏出来的圣坛。当日本人将这片高粱地践踏在脚下时,高粱却并没有就此摧残。我始终坚信,不论是被剥皮示众的罗汉,还是余司令的挥泪斩叔,这些正义化作的灵魂将会永生永世的长存于此。
透在空气中甘冽的高粱酒的醇香,和着原始的生命力,弥漫在万里的高粱地里。
《红高粱》读后感14
这天回到家,一口气读完了莫言的《红高粱》。内心各种情绪激烈地交织在一齐,久久不能平复。
一向感觉自己是一个很具有包容性的人,很少有个性厌恶的事物,不太爱对事物作出评价,总觉得万物表现的状态总有其内在规律,不能说绝对的好,也不能说绝对的坏。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个性是在欣赏完他人的作品之后我不太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总觉得自己水平不够。很多时候,在向他人道出的时候,也仅仅变成了很俗的一句:很好,你自己去体会吧。
读完《红高粱》也是,怕自己拙劣的见解和浅薄的文字会有损这篇中篇小说,但心中燃烧着一团火焰,不吐不快。
不说小说的结构安排之精巧、莫言的文字功底以及叙事功力之深厚等这些语文考试答题时的条条框框,只谈感受。
《红高粱》给我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我是一个泪点以及笑点都极低的人,经常看一部影片或一本书看得泪如雨下。虽然在读《红高粱》的过程中也无数次鼻子发酸,但总是有一口气堵在心里,一种无法名状的愤怒、委屈、痛苦交织在一齐的麻团堵在心口,让我无法释放自己的情绪。眼眶通红却流不出眼泪的感觉。
读《红高粱》的过程中,有三次因为太难过而读不下去,起身平复情绪。
第一次是奶奶家的长工罗汉大爷被剥皮的情景。罗汉大爷是条汉子,直到被剥成肉核依旧没有屈服,日本人毫无人性,残暴得丧尽天良。
第二次是伏击汽车队时,“我”的奶奶死在日本人的枪林弹雨之下的情景。
第三次是事情过去很多年后,“我”的爷爷重新回到奶奶死去的那片高粱地上的情景。
在那个年代,生命显得尤为卑微而珍贵。随便一颗子弹便要去一个生命,而那些牺牲在枪口刺刀底下的生命都闪着铮铮铁骨。
高密东北乡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红高粱也不再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抗战期间,山东高密甚至整个中国时时都在上演着这种悲壮的牺牲,献血也侵透了这片神州大地。
很佩服小说里的奶奶,大胆而果断,充满正义感。
回过头来想想,真就应庆幸自己生在了祖国和平而强盛的年代。
记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反映现实的。过去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是无数双眼睛见证的,像记忆中的烙印一样。无法磨平,更不允许篡改。尊重事实是人最起码的良知。
不知为何,突然间想到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红高粱》读后感15
《红高粱》以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带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为主线,以在这次战斗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的爱情故事为辅线,讲述了一段惊天动地、活力沛然的故事,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不难看出,作品以土匪头子的抗日故事为题材,是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以不合道德规范的爱情故事穿插其中,是对严酷年代的神奇故事的叙述,莫言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展示了人性的本能与复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他在小说创作不可不提的一大特色。男主人公具有土匪、英雄、情种三重身份,他粗犷、狂暴却也不乏狭义与精致,女主人公无拘无束,自然自在,却也敢爱敢恨,能以娇弱之躯承受生命的疼痛。在这探寻生命真实性格的创作手法中,也为我们铺展开了一幅写满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与朴实坦荡精神风貌的画卷,为生命涂上了绚烂与悲怆的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莫言的小说创作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为了要写大的气魄,他注重对语言色泽的选择和气势的营造,他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使作品充满了泥土的芳香,这一点在《红高粱》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影片始终贯穿着陕北的民歌,不论是伙计们第一次在奶奶面前酿酒时唱起的激情张扬的《酒神曲》,还是在祭奠罗汉大哥时唱起的凄凉悲哀的《酒神曲》,抑或是影片结尾奶奶被打死后“我父亲”对着夕阳希望“我奶奶”魂归西天时肝肠寸断的歌唱,都展示了高密东北乡上的那一曲曲英雄悲歌,渲染了人性的执着与高昂,那一片血色残阳,是对这片高粱地上的人们最崇高的礼赞。
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生命的敬畏是莫言小说创作永恒的追求与使命。《红高粱》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是作者对“现在”生命状态的失望趋使他在寻找“过去”生命的辉煌的最好体现。高粱地上的人们为了生存的权利与日军浴血奋战,在此过程中不断催生出生命的理想,刺激着人们对勃勃生机的追求。
高粱土地上的那份野性与高尚,体现着陕北农民的执着与坚韧,这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缩影,作者对于生命的传承、人性的喷薄以及抛却束缚,回归原始的精神的理解,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红高粱》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高粱》读后感05-01
红高粱读后感04-29
读红高粱有感11-01
莫言红高粱读后感600字06-17
红高粱观后感11-28
开门红05-26
红豺读后感03-27
《红舞鞋》读后感04-08
红脖子读后感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