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读后感 篇1
读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此书特引人入胜。以往读哲学书籍,往往让人生厌,读了一点,常弃之不读了。而此书如一个巨大磁场,把我吸引了过去,爱不释手。我想应该是书的独特之处吧。它把传授哲学原则、哲学知识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标是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引导读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问题。他精道的论述,平易的语言,仿佛让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个证人,证明哲学其实不是一个枯燥的东西,而是处处闪烁着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读了此书,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是随着他们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读此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学会哲学的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回乡“路。人生不正如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让我们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得到心灵的自由。
《人生》读后感 篇2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于丹说:“生活,就像是茶,一杯刚刚沏好茶,只是有的人会把这茶品出是极品的铁观音,有的人则会品出是很普通的大碗茶而已!”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
书中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兵押送一个重犯,犯人是个和尚,一直小心翼翼,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要做三件事,一是检查包裹在不在,前路很遥远,要是没有了包裹里的银子,可能,他会和这个犯人一起曝尸荒野;二是检查自己好不好,有没有受伤,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如果自己的身体有异样,一定要看大夫,不然,不但无法完成任务,可能还要把自己的命搭上;三是检查和尚在不在,有没有逃跑,很简单,要是和尚跑了,他还是得死,因为办事不力!在长长地路途中,他与这个和尚,每天畅谈,每天讲述自己的经历,而和尚也讲他自己的过往,就这样,日复一日,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一样的。渐渐地,他对和尚的防备之心也不那么的强了!一天,恰值中秋,和尚说,你把我解开,我去买点酒,咱两喝点,毕竟是团圆节嘛!他,就解开了!不一会,和尚带着好酒好菜回来了,两个人喝得大罪,只是,一个人是真的`醉了,一个人是假的醉了,当然,真的醉的是那个兵,假的是和尚。这是他处心积虑很久的逃跑计划!他把兵的头发剃了,剃成了和尚的样子,然后,把自己的袈裟给兵换上,自己跑了……第二天,兵醒了,发现和尚不见了,就开始找和尚,找了许久,也没有找见,然后,一摸自己的头发,发现,自己就是和尚,一看自己的衣服,他说:“原来,和尚在,那么我也在”,随手抓起包裹,包裹也在。只是,为什么觉得缺了点什么?他想着,出了门上了路,一路上,他都在想,为什么三样东西都在,却还觉得缺了点什么?
他不知道,自己没有看清的是自己,他只记住了和尚、包裹,却忘记了自己。此时他不是原以为的自己,而是和尚,这样的人是否可笑?可是,这样可笑的人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不是有很多,甚至我们都是那样的人,没有看清自己,只记住了自己被别人冠以的称谓,同样也只记住了别人的称谓,或者有大多数的人只记得住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的名号。太多的唯利是图,太多的利欲熏心,让我们丢失了原本应当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
《人生》读后感 篇3
飞机上读完了路遥先生的代表作《人生》,感慨良多!当年大学时候读他的成名作《平凡的世界》算是浑浑噩噩,现在过去了大概有十五年了,再读他的作品,似乎读到了他身上特有的那种黄土高原的气息!让我有种去看陈忠实先生《白鹿原》的欲望,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拥有很多共同的人。
读过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干净,不拖泥带水,读起来相当舒服!黄土高原的质朴跃然纸上,梦想与现实总是会有距离,恋爱与结婚也不是一码事,但不管怎样总要把双脚踏在这个真实的土地上。生活中让你苦恼的一面,总蕴涵着种种甜美;让你轻松的一面,总有藏着种种你忽略的不堪。这本书叙事并不复杂,甚至在我看来似乎过于简单:主人公由民办教师转为务农,而后又去县城当记者,最后由于被揭发回乡!情感段落也很简单:由于心情压抑与爱慕自己的女孩恋爱,到之后的为了灵魂上的沟通与前者分手,与曾经的`同学相恋,到最后的由于回乡的再分手!能把人性和社会的复杂简化到如此简单的故事中,并且把故事讲明白,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本就是一种水平!
这本书创作与80年代初期,当然也印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首先是写作手法上,文中有些地方:“高加林的悲剧包含诸方面的复杂因素——关于这一切,就让明断的公众去评说吧!我们现在仍然叙述我们的生活故事。” “他折一枝柳树梢,一边走,一边轻轻抽打着路边的杂草,心想:他回到村里后,人们会怎样看他呢?他将怎样再开始在那里生活呢?可是现在……他忍不住一下子站在路上,痛不欲生地张开嘴,想大声嘶叫,又叫不出声来!他两只手疯狂地揪扯着自己的胸脯,外衣上的钮扣“嘣嘣”地一颗颗飞掉了。”按照现在写作的处理方式可能就不会加入作者的旁白,也不会太清楚的来用“心想”来直接的表述,这样故事的叙述可以更加的平稳,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当然,这也是先生的第一个可爱之处。然后是对于时代的理解,在那个年代,政府人员、父老乡亲、亦或是工作伙伴,整个的大趋势都是正直无私、单纯可爱、团结友善的,对生活在新世纪的吾辈只能呵呵了。对于这种内心对社会趋势的理解,是先生的第二个可爱之处。真心的希望人生能像《人生》一样简单,在不堪的时候,更多的感受是生活的美好。
前段看到“简书”上有一篇叫写书并不复杂,我真心不敢认同,我感觉写书不是套路,写出一本书出版并不难,要是写一本书能把自己对于社会与人生的理解提炼出来融入故事中,似乎并不容易。真正能让人称的上先生的作家是不是应该对眼前有深于常人的洞察,并且能印于纸上,让读书的人略有所感呢?读书是大众,写书也在大众化,但用心读书,用心写书似乎不那么大众了吧,用心写大众能读懂的小众书似乎更加小众了吧!用金钱和畅销量来衡量文学作品,总感觉不是那个味道。
《人生》读后感 篇4
人的一生要走不知不觉,幼小无知,学和干,孝敬付出等历程。有的人做到了后部分的一半,有的做到了多半,有的恰到好处。后部分的十全十美,是人们所希望的。
娘怀十月苦里熬煎,无怨无悔。幼小心灵来到人间,一派空白,一切一切都由父母来照看,来承担。娘的喂养,父亲的呵护付出,使其渐渐长大。入托入学是父母的.责任。为此父母早出晚归,奋力拼搏。用血汗换来的钱,供其上学。到大学毕业,已经柜囊空空。然而,为了找工作,父母还要东跑西颠,托人靠脸不知又付出多少。为了儿女,宁可倾家荡产。古代孟母的断杼和三迁,都是望子成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父母的苦心经营,使其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术,有了本领,见到回报。使这个家初呈盛景。父母感到无比欣慰。然而好景不长,儿女的家事,做父母的无一不牵?挂肚。为了确心事,还要夜以继日拼死拼活地干;还要东挪西借,把儿女大事娶嫁到家。从此,使这个家暗淡无华。随着时间的推移,熬得二老苍苍白发。在外的儿女,父母仍然放心不下。到如今二老该享点福啦!这福咋享?要钱,儿女挣钱有数,不宽裕;想儿女,他们没空回家看看。只好电话里倾听。无奈,父母相依为命吧。
老啦,干不动了,老伴又去了。孤苦伶仃怎麽过?去谁家?孩子多的相互推让;有的报怨,有的干脆我不养;有的宁可出钱也不愿把老人接回家。为甚麽?给自己添麻烦,端屎端尿不好干。使老人心灰意冷,悔恨交加。养育之恩,培育之情忘得一干二净。直到老人归西,假惺惺灵前哭诉,才好了心病。此人此事此景,屡见不鲜。鼠目寸光之人,虽是少数,但有一定的代表性。人生一世谁无病?人生一世谁无老?人生一世谁无死?要留取丹心示后人。墨子曰:“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忠心孝心德行,是做人修身的根本。不立本于人世间,最后是恶贯满盈,被世人所唾弃,成为人们贬骂的话柄。
孝敬父母恰到好处,还是多数。这是人之常情,是应该的。至于十全十美,对农家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达到。只要尽力而为就是了。昨天,报纸上刊登一则实事:结婚不到二年的夫妇俩,为了伺奉不能下炕的母亲和体弱的父亲。卖房搞烧烤,把钱用在父母的医疗费上。为了攒钱,他们有病不愿去医院;为了照看老人,他们五年了不要孩子。他们对老人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谓是人间揩摸了。
从古到今,尊老爱老敬老的事例不胜枚举。像宋代朱寿昌五十年不见母亲,“弃官寻母”誓不见母不回还;还有南?庚黔娄“尝粪心忧”,父病重,尝粪甜,心忧面北磕头代父去死;还有“扼虎救父”;还有“哭竹生笋”......凡此等等,无一不是孝敬父母。
古人能为之,何况今人呼!让我们尽忠尽孝,善待老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生》读后感 篇5
最近读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人生的枷锁》感受颇多,人的一生都在一种无形的枷锁下生活,这种枷锁或是名,或是利,或是一个人的习惯,一个人的性格。这种枷锁会让一个人沉沦,甚或苦恼,战绩赫赫的将军解甲归田时,发现自己是那么的轻松,而当年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穷尽心思,是多么的可笑;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演说家到了夕阳之年,才懂得曾经的辉煌不过像唱戏的小丑,赢得更多的掌声罢了。
人们能在天地万物中寻找出事物的真理,也就证明了其实在生命的追求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木浮于怒海之中却能凌驾于巨浪之上,是巨浪强还是木头强?牡丹选择了娇贵,苦菜花选择了荒凉,大雁选择群居,雄鹰选择了独来独往,而我们呢,有的希望雁过留痕。有的希望风吹了无印,为什么有人能木秀于林,而有人却始终默默无闻?
主人公菲利普在幼年时努力挣脱了宗教的枷锁,长大后在异国独自求学踏入社会后慢慢挣脱小市民习俗这禁锢人精神的锁链,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涡流中,寻找到人生的真谛。
里面有一个比喻用的很好:生活就是一条波斯地毯,虽说色彩斑斓,令人炫目,但是却毫无意义。
人类的各种行为各种追求都只是让这条地毯更加炫目。人生不过是一种格局而已,生活即毫无意义又毫无必要,他只不过是满足一个人的乐趣而以。最完美的格局似乎就是;出生,长大,恋爱结婚,养儿育女,为挣钱而辛苦,最后蹬腿而去。但是有的格局里幸福却从未涉足其间,杂乱无章,但自有一中乱人心思的妙趣。
如果用幸福这根尺子来衡量主人公的生活那就显得太可怕了,但是如果用其他的尺子来衡量则大不相同。幸福跟痛苦一样微不足道,他们的出现不过像生活中的其他细节一样,不过是人生更加的纷繁复杂罢了。
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想透,自己的思想还有些混乱,还需要再读几遍。
本书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揭示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指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然后对西部地区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进行具体的实证性分析,既概括一般状况,又进行计量测算,得到充分、有效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金融支持与自我积累能力两个方面的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选题由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张跃平教授于20xx年提出,并作了初步的研究规划,明确了写作思路,后经多次协商讨论,最终于20xx年初确定。本书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揭示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指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然后对西部地区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进行具体的实证性分析,既概括一般状况,又进行计量测算,得到充分、有效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金融支持与自我积累能力两个方面的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篇,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是实证篇,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三部分是深入研究和政策篇,为第七章。
《人生》读后感 篇6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美丽。然而她的芽儿,当初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正如冰心奶奶所说的。人生就是这样,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成功没有什么捷径,也没有什么秘诀。如果硬要说是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认准一个方向,朝着这个方向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不要回头。那么,你一定会走到目的地,摘取成功的果实。
但走向成功的过程,却是艰难的。
有一首歌写到“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河蚌用自己柔嫩的肉体,去磨一粒锋利无比的沙粒。它是经过了多少痛苦和折磨,才将沙粒磨成珍珠的啊;屋檐上落下的雨滴,是经过多少坚持不懈,才能做到“水滴石穿”啊……或许,你只看到了绚烂美丽的彩虹,却看不到她为了这一瞬间的、成为“彩虹”的辉煌,经历了狂风暴雨,聚集了无数水汽,在这一刻,终于绽放了。
你知道吗?曹雪芹增删十余载,给我们留下了经典著作《红楼梦》;袁隆平历经千辛万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诺贝尔不怕危险,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出了威力无比的炸药;爱迪生经过无数次失败,才发明了电灯……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无一不是经过努力奋斗才获得成功的!
艰苦和挫折是人这一生中,一定要经历的。文章中说:“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的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是啊,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锻炼出一颗坚强、勇敢的心;也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经得起失败,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才能有作为,直至走向成功。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更没有谁的成功,是随随便便就得来的。因为成功是无数次失败的结晶。 成功之时不可忘了过去,失败之时记得还有未来;成功的路不是单行线,走不通要记得转弯――“条条大路通罗马!”假如你只是一味的喊口号,一味的'怨天尤人,那你永远也别想获得成功,因为成功从来都只是青睐于那些勤奋者,而把懒惰者拒之门外,正所谓水滴石穿是良训,一份辛劳一份收获。成功的人都是跌倒后,比别人多爬起来一次的人。要想成功,你必须有这样的胆量:孤独中,能克服失败的恐惧,人群里,能无视鄙夷的目光。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没有必要因为任何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片落叶不值得让你悲伤;一花的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的挫折,更荒废不了你的整个人生!请相信,只要你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付出了,并且持之以恒,成功定会属于你!
《人生》读后感 篇7
话说,不在老师的逼迫下写读后感似乎还是第一次......
自从前一段一个兄弟给我推荐了张五常的教育博客,虽并未有时间细细看完他的博客,但是从中也受益不少。
张五常写了一篇关于培养逻辑和书籍的问题,不同的书是适合不同的人的,就像是费沙的《利息理论》十分符合了张五常的思维步骤,他再看书的时候思维紧跟着书籍,因此看完之后思路也清晰了不少。
而我也十分幸运,在看了博客不久之后便找到了这一本《人生长恨水长东》,让我的心情思路得到了一种极少有过的触动与舒畅。
夫花易逝,而人生苦短。春花受寒雨凄风的无情摧残而无法逃避,人一旦失去自由、受人宰割,也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原是在根据《宝莲灯》进行的续写,写出了杨戬一生的隐忍,写出了一代肉身成圣的传奇。而这本书不只是在描写这些,它细细地分析出了人生的宿命难违,而你最后的苦苦挣扎也只是在把你拉近你最后的宿命。天庭中的勾心斗角都隐藏在那平衡的背后。穷尽一生的努力,穷尽一生的奋斗也只配成为一切的创造者的一枚维护平衡的棋子。
看过《宝莲灯》的人或许会被那玉帝的惧内,天庭的腐败搞得很无语,但是佛家曾说有因必有果,那么腐败的天庭,那么无能的玉帝何以维持三界多年的平衡,为啥一直无人敢真正进行反抗。之前我曾经考虑过这些问题,但是毕竟只是个神话,后来很快便忘记了。看完了《人生》似乎一切都有了个解释,一切有因必有果。玉帝的惧内是假象,天庭的腐败也是假象,更多的是幕后的计划和众人反抗之后玉帝的完美的处理。
说到成见问题,这本书似乎从前到尾都在描写沉香等人对杨戬的成见,相同的做法,甚至很普通的一个行为在沉香等人得知事情真相的前后对杨戬的看法竟然大不相同。
再来说说我自己吧,从小到大,自己在逐渐地成长过程中逐渐变得对那些流浪动物的同情多于身边的人,自己一直以为这种心理多少有些病态,但是书中陈述出了为什么我会有这种心理。杨戬为何一直掩盖着自己维护自己的亲情的事情,将这些事情甚至连自己的.兄弟都不告知却倾诉给了哮天犬。因为哮天犬有这那种本能的忠诚,本能的感恩。而人则有这本能的欲望,自私自利。如果街道旁有一个倒在地上的老奶奶和一个流浪在外无家可归的流浪犬,我确实是很难抉择去帮哪一个。正如金毛狮王谢逊所说的:“从那以后,我少杀野兽多杀人!”
我确实十分喜欢《人生》这本书的,相比那些网络疯传的网络小说它更多了一分内涵,相比母亲希望能够培养自己心智而让自己看的,它更多了一分对兴趣的吸引。或许就是这样,自己真正能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便是一种天大的幸运,对自己的成长也会起着莫大的帮助。
《人生》读后感 篇8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马云说: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就篇幅来说来说这本书比《平凡的世界》薄很多,《人生》讲述了高加林离职教师岗位当了农民,又离开农村当了记者,因为某些原因被开除又回了农村当了农民,高加林分别跟刘巧珍以及黄亚萍的爱情故事是一个亮点,尽管故事很坎坷,但不足以改变一个人,命运落在谁身上谁都一样承受,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的给自己增添伤痕,当记者的时候发挥自己的才能认真去干,当农民也一样卖力气拉锄头,只要活着一切都挺很美好,有些打击不必放在眼里,失去的再也回不来,只要活着就可以创造更美的明天。另外不得不说的是刘巧珍,高加林对她的背叛是个致命的打击,让人欣慰的是巧珍并没有寻短见也没有发疯,而是更加坚强的活着,一场打击没有把人击垮,就一定能把人变得更加强大,这个姑娘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一切,面对高加林无情的背叛她强忍住眼泪头也不回的踏车而去,对高加林来说失去的再也回不来,他和黄亚萍憧憬的生活像是那美丽的'彩虹,他却偏偏看成是桥,那么好看却又靠不住,命运就是这么无常,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何尝不是这样?这就是我读《人生》的感悟,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类似。我记住了几句不错的话,1我要把所有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遇到苦就不怕了。2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我是个农民你也是农民那不正合适吗,虽然我没什么文化,但我心眼也不傻,我们结了婚一起下地干活,日子肯定能过好。3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爷爷,我心里难过。你先别说这了。我现在也知道,我本来已经得到了金子,但像土圪塔一样扔了。我现在觉得活着实在没意思,真想死。”
“胡说!”德顺爷爷一下子站起来,“你才二十四岁,怎么能有这些混账想法?如果按你这么说,我早该死了!我,快七十岁的孤老头子,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天天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它几年!别说你还是个嫩娃娃哩!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总还是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下来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不是么,你小时候也吃过我的多少果子啊!你小子还不知道,我栽下一棵树,心里就想,我死了,后世人在那树上摘着吃果子,他们就会说,这是以前村里光棍老汉德顺爷爷种下的..”
《人生》读后感 篇9
刚刚听到《人生不设限》这本书的书名时,我便觉得这一定是一本充满刺激、冒险情节的、引人入胜的、能让人身临其境的故事性书籍,可当我第一次看到书的封面时,我有些小小的失望,那个画面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那只是书里的主人公的一张照片,没有手也没有脚,却焕发着一种魅力,让你有些吃惊的是,他依然面带微笑,自然可亲,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享受感,没错,那个人就是力克·胡哲。
我说他喜欢微笑,无时无刻不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体验着最真实的幸福,一点都没有错,打开《人生不设限》这本书,你便会发现确实是如此,书中彩页上的图片是力克·胡哲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不论是小时候无知时,还是长大了理解后,他总是在镜头前留下他微笑时的美好。不论在这个过程有怎样的困难挫折,他总会在其中一步一步走向乐观,他总是相信,上帝将每一个人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会有他独特的作用的。力克·胡哲认为,无论他怎样,面对多少挑战,经历多少不如意,他只要做好他自己就好,做一个优秀的自己。
那么,以力克·胡哲的观点,要怎样做一个最优秀的自己呢?首先,你必须要接受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未来,不要总是只看见自己的不完美、残缺和完成不好的工作,我就是我!即使有一天,我与整个世界站在不同的两个方向上,我也要坚信,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即使那一条道路上有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有野兽凄惨的鸣叫和风肆虐的呼嚎,有一片漆黑漆黑看不到光明的可怕的空寂,我也要向前走,因为那是我的选择,那里有我的世界,我要像力克·胡哲一样与命运斗争,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最喜欢力克·胡哲和我们一起聊梦想,聊坚持。我喜欢他说,只要敢梦想,什么都做得到,因为我相信,只有拥有梦想的'人,才是真正拥有灵魂的人,或许你不敢将你的梦想大声地向所有人表达,但是,我知道你一定正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这样的人生是充满希望的。有些时候,我常常会质疑我自己,常常会对梦想开玩笑,常常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常常在风雨过后,看不见属于我的彩虹,然而,这些对于神圣又伟大的梦想来说都算不上什么,因为每当我们挑战成功去接近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时,我们总是欣喜若,从而忘记了过程中的苦涩与辛酸,每当我们在几近绝望时寻求着那一点微茫的希望时,我们的脸上并不完全是痛苦、泪水与挣扎,那其中一定是有我们坚定的信念的,总之,只要你想就没有不可以!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不得不改变,不得不学会背弃一些东西时,就大胆地去迈出这一步吧!力克·胡哲不就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吗?就像他说过的话一样:如果你不能够创造奇迹,就将自己创造成一个奇迹,学着改变,是将自己创造为奇迹的开始!
在我活的世界里,我就是主宰!
《人生》读后感 篇10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人生》是路遥的一本优秀中篇小说,问世不久即轰动全国,反响热烈。由著名导演吴天明拍摄为同名电影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人生》已经是路遥的巅峰之作了,但没想到路遥再接再厉,创造出了更有广泛影响力的《平凡的世界》。这固然与路遥深厚的文学素养、写作功底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中下层人民艰苦生活的深切体察和呕心沥血的写作有关。
《人生》是路遥对转折时期中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的深刻把握,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了农村像父辈一样当起了农民,在这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加林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这一切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同原来同学亚萍相见。亚萍与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顾一切追求加林。在城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精神生活上的差距。加林最后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加林走后门被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但巧珍已成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作者尤其擅长挖掘主人公内在的精神力量,使他的性格发出闪光。加林是一个勇敢、上进、不服输的青年,加林有着冲出农村到城市、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抱负的热望,但因人告发走后门,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他知道在这贫瘠的山区当个农民意味着什么。“他虽然从来也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加林的奋斗经历在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意义。
从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实质上作品揭示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加林始终处于矛盾之中,这些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是加林辜负了巧珍吗?或许引领我们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加林的始乱终弃,而是其中的矛盾与挣扎。小说中加林到城里运粪与人打斗的场景、加林回乡后巧珍姐姐想奚落加林为巧珍出气,但巧珍苦苦哀求而作罢的场景、回乡后在村口德顺爷爷教育加林的那番话……书中的一切一切都能触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加林以后怎么样了呢?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着千千万万像加林一样奋斗的人们,也许他们能给你答案。
《人生》读后感 篇11
之前说了“百味俱生”,现在要说说“万念俱无”了。大家不要误会,我并没有自杀倾向。虽然生气之时也常把“去死吧!”、“气死了!”、“烦死了!”之类恼人的话挂在嘴边,但我暂时也还没有把“死”作为一个短期内非要实行不可的计划放进我的日程里,估计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会有这样的念头。我还年轻。
既然不是想死,那为何还是“万念俱无”呢?这个问题就有都点复杂,恐怕一时连我自己都说得不太清楚。
我这个人非常羡慕和敬佩两种人(并不是只有两种):一种是文学家、另一种是艺术家,比如画家、音乐家之类的。我觉得这两种工作都需要极大的天赋,而我自认愚笨,在这两种人面前我常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对于文学家,我不解那些灵动的文字是如何从他们的笔下流出。而对于艺术家,我常感叹与他们天籁般的歌声和仙境般的图画。对于此,我觉得我穷其一生也的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正如上面说到,我对于艺术家是非常尊重的,但在这里我暂且不谈。关于文学家,我还是颇有些感触的。
记得第一部使我深深入迷的小说是《基度山恩仇记》,因此小时候我常常梦想着能成为大仲马一样伟大的作家。(抱歉,小时候我的确很有崇洋媚外的倾向。)到上了小学、初中便开始舞文弄墨,写了不少“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文章,俨然一个“文艺少年”,今天看来仍然充满稚趣。然而到了高中,我的文章就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无人问津更无人叫好。至此我对作文、语文都渐渐失去了兴趣。
虽然当作家的`梦想渐渐褪去,但笔耕不辍的日子却依然是我向往的。我觉得那样的日子即纯粹又自在,我只用对自己的内心负责就可以了。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每天带着面具做人、没有什么亲近朋友的人来说这又谈何容易呢?此外,我经常容易陷入散漫的旋涡,对于一些要坐着一动不动的事情,我的专注度实在有限。因此我常常对自己的未来存有极大的怀疑和不确定感,那种感觉……太难受了。说起来真是有点可怜又可悲。
另外一个使我“万念俱无”的原因是我渴望着像季老一样长年专注一项事业、目标明确不懈努力。但我现在却时常感到茫然与迷失,难道这只是青春的烦恼这么简单吗?我恐怕是没办法在短时间里回答这个问题。然而过一段时间,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回过头来看今天的状况,应该会是另外一番滋味儿。
总而言之,今天读完季老的《我的人生感悟》心中颇有感慨。洋洋洒洒两千字下来,有意义的东西怕是没多说,牢骚倒是发了不少,就此打住吧。然而我觉得今天是个好的开始,以后要勤写多写。正如巴金老人说,要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这样我才会觉得舒服,才会觉得对得住我的心,才会让我有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人生》读后感 篇12
《人生的意义》,这本书是导师看我论文二稿之后推荐给我的。这部作品充满睿智和生气又能激发思考,作者伊格尔顿在书中展现了许多世纪以来的思想者,从莎士比亚、叔本华到马克思、萨特、贝克特,对人生意义问题的探索。这样看起来这本书有点像会难懂的哲学,实际上,这本书通俗易懂,作者是以幽默风趣的口来谈“人生的意义”这个宏大命题的。书中的引证很有启发性,值得我们去翻阅。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这是困顿很多人的问题。我们从出生、成长、结婚生子直至死亡,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一生是否抱着一定的目的去追求生活?我们的一生是否完全把自己献身于某种生命目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医者救死扶伤,园丁照顾花草树木,商人创造财富……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追求,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完善做到做好,是很多人的一生所求。我们各司其职,创造出人生价值又是国家管理者的追求。“如果人生确实有某种意义,那也是对你、对我、对任何其他人的.意义,是我们认为或希望人生所拥有的任何意义。”
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人生就像泥土,我们可以随意捏造自己的模样;人生就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随心图画;人生就是书法,我们可以随性挥洒。如果人生有意义的话,那是我们努力倾注进去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是浮云,人生是空壳,人生的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的,人生的意义是我们有目的的投射。
这种抱有目的性的人生,是我们想要的吗?如果抱有目的性去生活,我们则体验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发现不了人生的广阔,只是追寻人生世界中,意义这一小角落,这样的人生是片面的,实则不是人生的意义。倘若我们没有一定的目的性,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当下该干什么?该怎么做?
爵士乐队的即兴演奏是毫无目的,他们不是合力表演一首曲子,而是通过曲子来表现自我。这种毫无目的的表演,是自由,是本身的愉悦。我们是否也需要一种毫无目的的生活?我们是否能够做到毫无目的生活呢?对我来说,目前,我是做不到的。我的人生被我所追求的理想束缚着,也就是被我的目的捆绑着。如果我失去了追求理想这个人生目的,那就是行尸走肉了。
有的人认为人生的意义是成就自我,有的人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奉献自我。这两种人生意义的追求是相悖,但是他们都没有错,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任何一方,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意义。人生有意义吗?兜兜转转,我又陷入“意义”的泥淖里了,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意义都是我们自己倾注进去的。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我的经验限制,以至于我理解不了《人生的意义》这本书的深刻内涵,导致对人生的意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有人说:“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纪读会有不同的见解。”也许,十年以后,我再读这本书,又会又不同的见解了。
《人生》读后感 篇13
烫出精美绝伦的苦咖啡,溢于唇边的苦涩也许难以一时消散,但享受苦涩的同时何尝不是在品味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苦咖啡,就要充分享受苦涩的过程与感受;既然没办法选择生活,那就学会在苦涩中满足自己,使自己承受的幸福感受大于悲哀,殊不知溢于唇边咖啡的苦涩更显自己的向上的心态。人,可以对不起自己,但不能对不起自己的亲人。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取材于二战期间意大利犹太纳粹集中营,以基度和朵拉的爱情为主线展开剧情。从基度和朵拉谷仓塔楼初次相遇到两人上班路上邂逅,再到基度向朵拉表白爱慕之情,最终朵拉在基度的帮助下巧妙地摆脱鲁道夫的纠缠,基度赢得了朵拉的芳心。朵拉离家出走,两人走上了婚姻的殿堂。基度梦寐以求的书店开业了,可爱的儿子乔舒亚出生,一家三口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意大利被纳粹的阴云所笼罩,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基度是犹太后裔,申请开书店就遭到很大的波折,基度一家可谓遭受了灭顶之灾。二战后,集中营痛苦的非人生活使许多在集中营活下来的人回忆往事都非常痛苦,许多人后来患上了忧郁症。
基度用游戏的掩盖了这种痛苦,让儿子乔多亚的幼小心灵免受涂炭。伟大的基度,可伶的人,为了儿子宁愿牺牲自己。影片中主人公有一个美丽而幸福的家庭,基度为家庭做出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美丽的。片中的儿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有一个风趣的父亲,父亲带给他快乐,使他的人生有了一个美好的开端,他的人生也将是美丽的。片中的母亲有了一个快乐的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儿子,她的人生也因此而美丽。人生的`美丽也不单指快乐,更强调人生的意义,人生便因意义而美丽。聪明、勇敢和善良的人们都能缔造出美丽的人生。基度的心理素质可谓超级的好,也许这是天生的,后天的锻炼也是必要的。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与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千奇百怪的困难与挫折,我觉得我们得向伟大的基度一样,在磨难中不断提升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把一切磨难视如草芥,一直保持豁达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的困难,密切观察事物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我们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困难与挫折不是每日都有,亦不是时时存在,更不会因人而异;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48小时是一天的周期,也是一天的时长;我是我自己,你是你自己,我们之间就是联系于此时与被动联系于他时的每时每刻。面对挫折与困难,我觉得抓住瞬间释放自己,满足自己就并不一定是一种缺乏危机感的表现,而是一种积极、乐观心态的具化。这样的生活态度才是对自己及亲人负责的表现。
《人生》读后感 篇14
大约在20xx年的时候买过这本书的初版,后来作者又出过一个修订版《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2》。和初版相比,增加了一些图解,主要内容并没有大的变动,因此选择无论看哪一本都可以。当然,两本都阅读,也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对书籍的分类方式,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实用的书。当然由于作者行文十分有趣,因此完全可以先一口气读完它,然后回过头来再针对书中的描述,对物品开始整理。
从主题角度,这本书可以被归到现在十分受人追捧的生活方式——“断舍离”当中去。当然,这方面的书籍众多,甚至还有相关的'影视作品,那我为什么独爱这一本呢?
诚然,它是我最早看到的有关这方面的书,或许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但是在阅读了许多其他书籍以后,并在身体力行践行断舍离的方式之中,每当有人要我推荐这方面的书籍,依然第一时间想到它。
和其他书籍不同,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心动”,这也是判断是否留下物品的唯一标准,并没有过分强调应该保留的物品数量。
许多极简达人都在拼命缩减自己拥有的物品数量。如豆瓣上有妹纸晒出来自己全年的衣服只有14件,其他的物品也少的可怜。还有人则是晒出自己的家中布置,具有空无一物的既视感。
那么究竟该拥有多少件物品才是合适的?开始进行断舍离的时候,不免多次遇到这个问题,参考他人的方法固然可以,但是否适合自己,还要打个问号。
我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即使断舍离,极简被很多人所推崇,落地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它的形式也应当各异。因此,过分强调应该拥有的物品数量,反而会令人陷入困扰:如,看到别人一年只要14件衣服就够了,我却有140件,该怎么办呢?再看另外的朋友则有56件衣服,到底几件衣服合适?
而本书提出“心动”作为判断标准,实在是妙。当然,对于如何判断心动,书里也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我就不在此多说,各位前去看书,自有答案。
除了提出“心动”这一判断标准,书里还有一个观点令我十分喜欢。作者说,整理应该是节庆的时候才做的事情。同时把整理和清扫的概念做了明确的区分。
整理并不是扫除,而我们在生活中却总把他们混为一谈,因此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整理,却总也没有尽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通过区分二者的概念,我们就会明白:整理是把物品清理,精简之后,留下所有令自己心动的物品,然后把他们一一设定位置。当通过节庆般的一次性整理,物品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位置之后,就不需要每天去做整理的工作。
那么平常做些什么?平常只需要记得取用物品之后及时放回原位,便根本不需要再多做整理,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清洁和打扫即可。
如此简单!但是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我真的是毫无头绪。相信你也有过和我一样的困扰吧!那么不妨翻开这本书读起来吧!
【《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读后感05-21
《人生》读后感09-13
人生读后感12-31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5-26
《人生的感悟》读后感06-02
《人生由我》读后感06-05
《人生》读后感范文03-22
改变人生读后感02-15
人生海海读后感09-29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