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活在课堂里》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在课堂里》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在课堂里》读后感 1
寒假,我跟随团队按照每三天大约读40页的进度读完了这本书,我温习了传统的课堂、了解了国外的课堂、设想了未来的课堂,感觉岁月不拘时节如流,发展太快,作为一名教师,成为一名未来合格的教师,学习是必须伴随终生的,学习力是决定未来制胜的法宝。但一切还来得及,借着书中给我的启发,鼓励自己去实践去记录关于课堂的一切。
一、明晰理想课堂的标杆,不断践行
理想的课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新手老师,从模仿起步,到熟练驾驭,再不断创新,把教学的过程当成创作课堂作品的过程。不管是模仿的课堂还是创新的课堂,都可以6个字为标杆:实、长、清、细、深、融。
叶澜先生用5个“实”字,诠释了好课之“实”的理想标准。
一是扎实。扎实的课有意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生成。这堂课后,学生获得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或新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或者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充实。充实的课有效率。以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的投入,让学生在课堂获得最多的收获,产生最大的成效。
三是丰实。丰实的课有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实现预设又超出预设,在学生那里生成更多的收获。
四是平实。平实的课是常态。将各种磨练和熬炼渗透在日常课中,才能最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五是真实。真实的课有缺憾。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课。通过课堂中的缺憾,找到发展成长的空间。
“长”即生长。引领学生在“刨坑”“攀岩”或者“拔节”中向上生长,推动学生往上突破,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
“清”即清晰,是整体意义上的教学思路清晰。包括了解学情;对所教学科课程特有的育人价值有整体把握和深入挖掘;有清晰的目标,具体精准;内容清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方法合适;教学指令清晰。
“细”是指拥有对课堂点滴细节的敏感、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的意识和能力。细节之一,训练的起点;细节之二,合作前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细节之三,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和需要;细节之四,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细节之五,时间底线,不低于3分钟的合作学习,低于这个时间底线的合作学习,一定成不了高质量的合作学习;细节之六,分组;细节之七,分工。明确:谁主持?谁记录?谁代表小组发言?谁来补台,进行补充发言;细节之八,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我们小组认为”;细节之九,评价反馈。细节之十,组际互动。细节之十一,台上台下互动;细节之十二,板书;细节之十三,巡视。教师要发挥指导力、介入力、提升力和引领力;细节之十四,动笔,提醒学生圈画、批注和记录;细节之十五,学段特性;细节之十六,学科知识特性;细节之十七,素养特性,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建构不同的小组合作。
“深”是深度学习。思维、情感、审美都要有深度。
“融”让课堂融起来,包括跨学科融合,跨时空融合,五育融合。
明晰课堂标杆,仰望它、遵循它、实践它,从而活在课堂里,课在,生命在!
二、品读多样化课堂,设计自己的课堂
李政涛教授详细的介绍了传统的课堂、世界的课堂、科学的课堂和未来的课堂等。每一种课堂都有利有弊,没有完美的课堂,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各种课堂的长处,再灵活运用,打造适合学情的属于自己的课堂。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我们的课堂吸纳了西方的思想,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为了让孩子们全部参与课堂,我们的课堂设立了多个小组,课堂上我们随机抽取小组和组员回答问题,借助十六进制多媒体功能——随机提问,随机小组提问,加分比拼、投影展示课堂学生的生成性作业,多媒体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为了继续我们小学教育的优势,我们的课堂仍然注重基本计算,特别是数学,计算的正确率高低基本上决定了数学成绩的好坏。在目前的状态下,大班额教学仍然是我们的常态。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孩子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我们把知识融入到了项目中,让孩子们在一个个的项目中学会科学思考——观察、提出问题、假设、检验、谈论交流、表达、结论,应用所学解决问题,知识是有用的、知识是有价值的!在做中学、学中研究、创新。学生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书中《手的大小》一节让我心随神动,这节课的整个过程:
(1)教师让学生说出比较手大小的各种方法;
(2)学生在方格纸上画手的轮廓,并统计所占的格数。教师展示一张画有方格的纸。
(3)学生报告统计结果,教师将其记录在大的统计表中。
(4)学生用手抓珠子,统计并记录所抓的珠子数。
(5)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比较手的大小。
(6)评选班级中谁的手最大,谁的手最小,谁和谁的手一样大。根据珠子数和格子数判断出班上最大的手和最小的手。教师请两对学生认为一样大的手来比较与展示。其中一对的手大小几乎完全一样,被判定大小相同,而另一对能明显看出有些差别,被判定不一样大。因为有的手抓珠子多,有的手抓珠子少。虽然手一样大,但是抓的珠子数有差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把握了教师的角色。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特别注重儿童的智力开发和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学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启发式教学,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节课只是借助了比较手的大小这一个项目,完全遵照学生的思考过程,一步步探寻真正的方法和结果,我很喜欢,也希望自己拥有这样设计课堂的魔力。
三、通过研究与写作,完成自我蜕变
作为教师,要发展自己的课堂,就要不断提升自己,多读书、做教研、做反思写作。李政涛教授提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至少需要具备六项新基本功:立德树人、研究、融合、协同、评价、数字化。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chat GPT的时代,教师要绝处逢生,需要重塑或强化教育本领,才能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人是有情感的生物,人与人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是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教师在课堂当中要挖掘育人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要以课堂为核心,潜心研究,不仅要做“课例研究”,也要做“作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研究;作例研究是关于一份作业的教与学的案例研究。理想的作例研究需要把握价值原点、明晰作业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建构作例体系、探究作例理论、凝练中国经验。
最后教师要通过写作,凝固并留存课堂的意义。好的课堂首先是上出来的,最后是写出来的。写作让人生更有意义,也让课堂更有价值。被写作凝固和留存之后的课堂,得以通过反思和观摩,让由于频繁流变而模糊的面容清晰起来。
“活在课堂里,打造理想的课堂”,李政涛教授在书的封面写到“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上好每一堂课,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并及时以写作的方式记录和反思,努力成为一名“四有好老师”,让“课”活在学生的心里,润物细无声!
《活在课堂里》读后感 2
读完《活在课堂里》,我的心中充满了深深的共鸣与思考。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教育最真实、最生动的一面,不仅展现了教师如何在有限的四壁之内播种知识的种子,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触碰与成长的陪伴。
书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见解,让我深刻理解到,教育的本质是“活”的,它不应局限于教材与讲台,而应是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生命的共同成长。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教室,我仿佛能够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看到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以及老师们用心良苦的引导与鼓励。
书中特别强调了教师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当教师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困惑与梦想,教育才能超越知识层面,触及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活在课堂里》还探讨了创新教学法的重要性,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束缚,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还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读罢此书,我深受启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是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良好品德和全面素养的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身,我们都有责任让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意义,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总之,《活在课堂里》不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更加坚信,真正的教育是温暖的、是启发的,是在每一天的课堂生活中悄然发生的奇迹。我将把从这本书中学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努力成为一个能够“活在课堂里”,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育者。
【《活在课堂里》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在当下读后感04-29
高效课堂读后感06-20
高效课堂读后感04-29
父母课堂读后感04-29
教学课堂读后感07-29
课堂方法读后感07-15
《父母课堂》读后感03-26
《读懂课堂》读后感03-21
《高效课堂》读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