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时间:2024-05-21 18:39: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而这本书就是编者在全面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基础上,精心地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读了这本书让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那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教诲,也让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我感触最深的几条:

  1、“让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是好教师,让学生连自己也赶不上的教师是不好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妙就妙在让学生超越自己。人们常把学生比作一棵小树,教师就是栽培小树的园丁。一旦小树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园丁心里何等之没美啊!培养人、塑造人,造就人,是教师敬业乐业,奉献进取品质的集中体会,是教师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一位好教师会发自内心地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超过我啊!”

  2、“儿童世界是美好的,要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理解和感受儿童世界的音乐,不仅要当儿童世界的听众、欣赏者,还要当它的作曲家,要在其中创造出光明愉快的曲调。”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对待儿童要充满对人的信任与和善,要学会发自内心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在人身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他指出不要因为孩子的一点缺点就遮住了教师的眼睛,如果教师用幸灾乐祸的态度对学生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用同样的'方法令人不得安宁。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自我检讨自我约束,并学会善意待人。这让我想起他曾经举过的俩个例子,一个是淘气鬼乌拉在集体活动时跑到密林深处捣乱,他没有发脾气,而是借此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全班同学带到一个隐秘的洞穴藏起来,“我们不去找他,让乌拉来找我们”。当小淘气鬼发现大家都不见了的时候,害怕和孤独让他惊慌失措,认识到了错误,在无声中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另一个是他把学生带到花园的一角,让他们在窝棚里通过观察过路人的神态,来学习感受别人的心情。孩子们看到了姑娘的微笑感受到她用劳动创造生活的喜悦,看到老奶奶在战士纪念碑前献花感受到她失去儿子和丈夫的痛苦,通过一次次“察言观色”,孩子们冷漠的心变得敏感起来,他们开始关心周围人的喜怒哀乐,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用善意来待人。这俩个例子让我很受触动,在我们的教育中多于说教少于自悟,我们常常指责孩子不应该怎样做,却很少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训斥责骂的结果是让孩子们敌视我们疏远我们,“恨铁不成钢”的“爱”使我们的辛苦付出变成了一种负担与苦刑,这不能说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有人说教育像是在照镜子,学生的一举一动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宽容大度学生就会友好和善,我们遵守原则学生就会诚实守信。如果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我们能心平气和疏通、巧妙地引导他认识到错误的后果,如果面对孩子们的冷漠我们能温言细语甚至通过亲身体验培养起他们的“情感修养”,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让孩子们受益终身的。

  3、“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 这条名言里,有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设计得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我们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在这本书中,令人称赞的、熠熠生辉的理论和脍炙人口的、语言隽永的佳句,比比皆是,从中可以领略和品味到苏霍姆利斯基那些教诲的品位高尚和育人律己名言的内蕴丰富。这些名言佳句将永远激励、指引着我。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2

  前段时间读了特级教师闫学著的《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愿望,我们的教育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我们的教师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一、学生劳动意识。

  凡是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孩子,往往聪明好钻研,学习上很少遇到困难。劳动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教育中没有劳动的参与,其他方法、手段、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其意义,劳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培育。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辟了种植园,对于种植园的果实,是否可以鼓励把第一批果实送给家长或老师,学生会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一个孩子(学生)对家长(老师)应有的责任感。

  二、关注学生身体健康。

  从教十几年,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不在少数,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只能维持几分钟,有的学生天真活泼,有的天生性格内向。未能找到问题真正症结时,所有努力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学生学习吃力、性格忧郁等,绝大部分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孩子精神、智力、世界观、自信心都取决于身体是否健康,作为老师应把关心学生健康看作自己的首要工作,这是一切教育工作最核心的所在。

  三、教师应该是读书人。

  读书的教师群体共同把学生带入阅读的世界,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完善人的内心世界--道德素养。教师应不间断地读书,就是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空闲时间,我们才应大量阅读,才能最终减轻自己的负担,才能花费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效果,才能帮助学生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才能感受到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四、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学科。

  数学大师苏步青在求学时,本来十分喜欢文史,正是教他数学的一位中学杨老师把他引上了数学研究之路。杨老师的.数学课十分吸引人,给学生看了不少他从日本带回的数学杂志,讲解那些杂志里的数学知识和习题,把年轻的苏步青吸引住了,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乎把所有能够抽出来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了,直至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大师。考上车中的学生门门功课成绩优异,在这群学生中,有哪一个学生对某一科特别喜爱?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当发现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内产生兴趣,哪怕是一丝兴趣的萌芽,我们也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对待这一丝萌芽,因为这是学生发展智慧的希望。

  五、对于学困生,真的就找不到一条发展自身潜能和途径吗?

  只有分数这一个评价标准吗?分数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领域,不能因为这个领域失败了,就否定其他更多的那些领域,让孩子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他可以除学习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对于学生学习困难的,我们观注了什么,是不是把他当人来看待,老师应该反思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喘息。现在的教学还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学,很多学校都把教学搞成学校教育唯一的工作。学校拼命抓老师上课,老师就把45分钟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把学生框在老师预设的思路内学生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一节课、一天、一月、一学期、一年、几年学生能吃得消吗?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想一想的时间了吗?认为自己把规定的内容讲完就万事大吉了。学生思维有喘息的机会吗?老师的课堂行为应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老师上课教同样内容,学生不同,却是同样的的方法,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我想通过这本书引发对于教育现实的更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3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来,中国的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其精华部分,另从他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观察多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学生情况,采用“拿来主义”,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渗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一、在听课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而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所以听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丰富经验的重要学习方式。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课都有他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我们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多发现长处,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或推广交流,促进专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它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作用。”这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进行反复的琢磨。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他说:“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其用意在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

  作为教师,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将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在阅读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我们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我们的学生是种子,他们不会一躇而就,立即变成参天大树,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浇水、施肥、修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想让学生成为心中理想的“大树”,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浇水、施肥”。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4

  参加工作以来,我就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工作复杂而又多面,在繁杂而劳累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不断摸索着、追寻着班主任的管理方法。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中,蓦然回首,我偶然发现杭州特级教师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心灵为之一震!它就像一盏明灯引领着我得到更多的收获和启发,从而经常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工作。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共分为五辑,分别为“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莫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让家长也懂教育”、“善于创造成功的预感”、“站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一种能唤醒心灵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精神。在对待学生的时候,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更多的宽容和包容。

  一天,我正津津有味地讲课,学生们都认认真真地听着。忽然听到一阵“嘤嘤”的哭声,我循声望去,是晓冉在哭。“怎么啦?”我走近她身边问。“她的两元钱不见了。”她同桌抢着帮她回答。“你把钱放哪了?”我急忙问。“我把钱夹在课本里,做操回来就不见了。”晓冉抽噎着说。顿时,课室里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要求“捉贼”。集体中发生这类事,是最让班主任老师头疼的。处理不当,会使集体涣散,也会伤害一部分同学的自尊心,怎么办呢?我正想着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时,忽然发现发现平常最爱说话的梁民一言不发,一双小手捂住裤袋,很不安地坐在座位上,一副做贼心虚的样子。我断定钱是他偷的。我灵机一动,拿起前几天买的钢笔,示意学生们安静,说:“我这里有一支红外线钢笔,谁拿过晓冉的钱,用它一照就知道。”说完,我装模作样地给每一个学生照手。照完后我说:“答案我已经知道了,不过我知道他不是有意拿的,我相信他是好孩子,他一定会承认错误,把钱拿回来的。”我继续上课,我看见梁民眼睛看着我,我知道他在想什么。下课了,我故意让梁民帮我拿作业回办公室,他低着头慢慢地跟着我,不像平时那样叽叽喳喳。

  “怎么啦?不说话?”我故意问。他脸红红的,两眼不敢正视我。我猜测到他内心的慌乱和不安。我轻声问:“是不是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他嗫嚅了一下,终于鼓起勇气,说:“老师,我做了一件错事。”“什么错事呢?”“我拿了小冉的两块钱,我......”他支支吾吾的说着。我知道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想:错误是人生成长的`印记,从不犯错误的学生几乎是没有的。作为一名教师,对这件事的处理不能粗暴,一定要用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更要抓住这个机会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于是我说:“你知道老师刚刚为什么没有在同学们面前指出你么?”他摇摇头。我说:“老师认为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有自尊心的男子汉,男子汉都不希望别人批评他,而且,老师相信你已经认识错了。是不是?”他点点头。

  “你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拿小冉的两块钱?”梁民眼珠子骨碌一转,说:“我是跟她开玩笑才这么做的。”开玩笑?刚想表扬他勇于认错是个好孩子的我,听到这句话肺都气炸了。这绝不是开玩笑!这一点,我是很清楚的。然而,是否需要当场揭穿他的谎言呢?当时,我真想狠狠地训斥他一顿:偷了就偷了,还说是开玩笑,你以为老师就是那么好骗的吗?但转念一想,不能那样做。思想教育不能强求一次奏效,而应潜移默化,耐心等待,想办法创造条件,启发学生自身的觉悟,靠学生自身的人内动力解决问题。为此,必须给学生留有余地。于是,我装作相信似的严肃指出:“这种玩笑不能再开了。如果同学们误以为你偷了钱,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5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培养高水准的跨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扰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找到了方向。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有用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而且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深层次。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经多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数学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

  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堂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忆,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的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兴趣。

  正如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的人格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教师人格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进行,而且直接影响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既可以通过其良好人格创造一种舒适、宽松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通过其良好人格吸引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障碍,达到心理相容。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的人格素养,他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个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在人格素养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的是爱。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热爱儿童,他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在第一条中这样写道:“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职业吧。”

  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觉得自己在渐渐的走向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这类老师。那么怎样的讲述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那么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能够直接诉诸学生心灵呢?在实践中我渐渐明白:不是我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原则。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了去感悟,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与教材中内容真正理解,这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

  教无定法,却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方向:一切为了学生。是的,思想的财富是永恒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读后,我掩卷细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真的使我受益匪浅,但教师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只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自身知识积淀丰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高屋建瓴,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

  教师要成为学富五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不二法门。他强调:“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6

  (一)B、A。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乌克兰基洛夫州乡村校长;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教育学博士;苏联劳动英雄,列宁勋章、红旗勋勋章获得者;苏联功勋教师,乌克兰及俄语言文学教师;专著41、论文600、儿童寓言1200+的作者、世界上教育著述最高产的普通学校校长之一。

  (二)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1920年9月出生于乌克兰克列缅丘科州普通农民家庭。七年制工农速成中学毕业,通过州师范学院师资培训班学习取得教师证,从1935年起担任小学教师。用四年函授形式获得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文系高等师范教育文凭,取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

  (三)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1941年以政治指导员身份参加卫国战争,身负重伤;作为残废军人复员;乌法矿区任中学校长;调往家乡任基洛夫格勒区教育局长;一年后辞官职重返教学第一线。自1947年起任家多邻县一农村十年制学校――帕夫雷什学校校长,直到去世。1957年起一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一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四)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1970年9月2日被病魔(法西斯的弹片)夺去生命,倒计时的生命定格在52岁。“现在我的健康状况是:再过一段时间,由于战争而留在我胸部的两块弹片将向离心脏不远的某条血管移动若干毫米…在这两块小小弹片容我生存的时间里,我想尽可能多做点事。我要竭尽全力拚命干,以便结束主要的工作一几本尚未写完的书。

  二、全面和谐发展体系的特色内容

  (一)教育学一一首先就是人学,必须注重人本身,必须是和谐的教育。

  (二)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在社会中集五种角色于一身。

  (三)坚持德智体美劳各育相互渗透的教育。

  (四)和谐发展不能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五)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教育体系。

  三、(一)教育学一必须注重人本身,必须是和诸的教育。强调人在时代变革中的重要地位一比“电子时代”“数学学的世纪”更重要的是历史进入了“人的时代”“人的纪”。

  强调人的非智力因素、人文知识与智力因素、科学知识的同等重要性。

  强调科技的人道趋向,注重自然保护、生态教育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生命体延续的重要意义。

  1、教育学一一必须注重人本身:

  针对当时或单纯为升学、或单纯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目标,提出学校根本目标应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富有创造性和精神充实的公民,培养能收获幸福的个人。

  这个目标是人一生的基础,有助于升学、就业,既给社会提供创造性建设人オ与合格公民,又保证每个人精神充实、且生活福。“远非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作家、发明家演员等,但必须成为能自己获得幸福的实在人、本行的能手一一此乃全面发展的条件。”

  2、教育学必须注重人本身:

  “教育学就是人学,必须过问人本身。”

  “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

  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同学们,你们在咱们学校应当探索的最主

  要的东西就是生活的目的!”

  “我们在创造每一个人的幸福时,也就在创造着社会的普遍幸福。”把追求个人生活幸福明确在教育培养目标中,体现了人道主义教育学的核心,这极有创造性和人道精神。

  3、教育学一必须是和诸的教育

  “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个精致的乐器,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生的心灵,而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儿童这件乐器,是要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

  “和谐发展是一朵花,德智体美劳各育同是其上的花瓣,任何一个花瓣的损坏,这朵花就不再美丽。”

  “知识如果掌握在没有道德的人手中,无异于疯子手持着利剑。”罗蒙诺索夫

  (二)全面和诸发展的人,在社会中应集五种角色于一身

  1、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

  2、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

  3、具有道德和文化素养、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保护者;

  4、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公民;

  5、具有祟高道德基础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五种角色之“新家庭的建立者”

  一个人无论今后成为什么人,他都将会成为父亲和母亲。高明的教育之道,就是善于把不懂事的孩子当作明天的父母来看待。”

  “我们的学校几乎没有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学会生活。我们教了几乎所有的知识,但该怎样准备未来家庭生活,怎样做丈夫和妻子子,怎样做孩子的父母,他们却一无知。”

  “教师也好,家长也好,我们都没有思考活中最重要、每个公民都应该懂得的学问――与人相处的学问。”

  (三)坚持德德智体美劳各育

  1、相互渗透的教育

  “传统教育理论及实践的致命缺点是只看到德智体美劳各育的相对独立性,而对各育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渗透关系缺乏认识,于是造成只重智育或学习单打一局面。”

  “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项工作中,一般地说没有任何一项是次要的,这里一切都是主,其中任何一方面忽视或做不好,就会使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完整、统一、和谐的基础遭到破坏。”

  2、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整个智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和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

  (四)和诸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

  1、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没有一条教育规律,没有一条真理是可以对一切儿童绝对同样适用的。”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从孩子的全面考察,发现他其他的优点与长处,引导他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他的自尊心,克服学习上的难。”

  “片面追求分数是一种病态心理,这个心理笼罩着家庭,以至于父母也只能要求孩子得分,孩子若达不到就是罪人,无法正常为人。”

  2、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如果教师和学校把分数作为判断一个好坏的标准,这人可能就无法去争做好人。”

  “学习、回答问题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只是生活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而偏偏在这个领域中,许多学生由于不同的原因经常遇到巨大的困难和挫折。”

  “学习成绩好这个概念本身是相对的:对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很大的成功。”

  3、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给学生所打的分数被赋予了道德含义,教师常根据学生所得的分数对他的道德面貌下结论。”

  “只评价学习的最终结果,而忽视学生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候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

  “绝不要忙着打不及格的分数。要记住,成绩带来的愉悦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学生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

  “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和关怀的基础上时,才能让评分成为促使脑力劳动积极起来的推动力。”

  (五)建立学校一家庭一一社会教育体系

  1、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塑造人这个系统工程中,有多位“雕塑家”参加。

  家庭也好,教师也好,都应该认识到,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不可能独自承担起最精细、最复杂的造就人的任务。

  学校教师、师生集体、父母和家庭、街头伙伴、书籍和信息传媒,受教育者,这些影响的每一方面都在起作用。

  学前儿童蓝天下的学校,“让孩子们在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一一大自然这本书。”

  2、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教育体系

  “没有家长学校,就不会有真正的家庭一学校教育。”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没有什么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的了,我一生都在努方探求这种智慧。”

  建立长期的家长学校。家长按自己孩子的年级分组到校学习:既完成一般家长会的职能更经常的`是传授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给家长充电。

  3、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教育体系

  “形象地说,家庭教育好比树木的根须,供养着教育的树干、枝叶和花果。学校教育的成果是建立在良好家庭道德基础之上的。

  家庭是滔滔大海上神奇的浪花,从这一朵朵浪花上能够飞出美好。如果家庭没有孕育世间美好事物的神奇力量,学校所能做的就永远只是再教育了。”

  “作为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培养成好公民,好劳动者,好儿子好女儿和好的父母,同样能向社会证实你们的价值。”

  4、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教育体系

  “与你骨肉相连的婴儿开始呼吸、慢慢睁开眼睛,看着世界;从这一刻起,你就把巨大的责任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你看孩子的每一个瞬间,你也在看你自己,你教育孩子,你也在教育你自己,在检验自己的人格。”

  “父母在延续人类的同时,也在孩子身上复制着自己。这种复制行为的自觉程度,取决于父母对人类、对孩子未来的道德责任感。我们把这种复制称作教育,她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创造未来,都在为了未来。”

  5、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教育体系

  “无论你在生产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你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你都要记住:在你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等着你,这就是教育孩子。”

  “没有时间教育儿子一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尊敬的父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清楚,不受教育,学识浅薄,在道德方面一无所知就如同发动机已损坏的飞机,一旦飞上天,不仅自毁无疑,还会给别人带来伤亡。”

  6、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教育体系

  “一个好丈夫用自己的爱为自己的家庭创造幸福。就像太阳的光和热度能使玫瑰盛一样,父亲的爱也能使孩子品德变得高尚。”

  “孩子是从母亲怎样对待父亲、从父亲怎样对待母亲开始逐渐认识人的世界,他们最初的善恶观念正是由此开始形成的。”

  “这个世界为人类愿望之花开得兴盛灿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只有那些能够主宰自己欲望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亲爱的父母,请记住这句话,用它来教育您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7

  这学期我参加了班主任培训班,我读了方老师推荐给我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真是获益匪浅,作为一名班主任,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尤其与学生的相处中,更是摸不着头绪,但看了这本书后,在某些方面,有了一些启发,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无不在教育着我们,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家长放心,学生喜爱的班主任。

  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提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正像书中自序中写的那样:我想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做一名这样的老师。

  一、做一个让学生喜欢自己课堂的老师。

  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一定的知识,还要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这就在于老师的`教育素质, 以前自己对看书没有多大的兴趣,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总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激情。我觉得要在今后的课堂上,让课堂成为自己表现得舞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

  书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先爱学生。课堂上,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大,关注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及时地表扬好的,指正差的,让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0分钟,学到更多新知识。课余时间,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蹲下身子来多与孩子们聊聊天,多与孩子们做做游戏,让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童真世界中,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像个大姐姐,像个大朋友。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二、做一个让孩子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对学生负责的老师。

  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平时工作的细节之中。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对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三、做一个懂得坚持的老师

  以上内容如果缺少了“持之以恒”,那么无论你付出多少努力终究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的。我认为,做班主任不需要多么聪明,智商一般就够用,重要的是“一要认真,二要坚持”,其实这是做人做事要做好的基本要求。什么是成功呢,“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教师一时或一天踏实认真去做并不难,难的是节节、日日、周周、每个学期、每个学年都达到踏实认真,勤奋用心。认识育人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对于学生的成长,我们只能循循善诱,耐心培养,而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我们所强调的只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加传统的优秀做法才是有效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没有耐心的、与学生面对面的、精心和经常的辅导,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成绩的。即使是做指导者也必须深入学生,去指导才行,不付出劳动,天上不会掉馅饼。

  特别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更要耐心细致,在尊重、理解基础上提出可接受的要求,使其有反思的余地,有改正缺点或错误的机会,促使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冲破各种阻碍,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在某方面取得进步。同时,老师还要加强养成教育,不断激励,使学生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

  班主任的工作复杂而又多面,我的片面之词也许根本不能概括我对本书的所有感慨与感激,在繁杂而劳累的班主任工作中他就像一盏明灯引领着我得到更多的收获和启发,从而经常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的遗嘱中说:用知识哺育自己。教师只有不断进修提高,不断洗涤自己逐渐被世俗杂务蒙尘的心灵,用自己的真心换得孩子的真情,此时,我相信,你就是一名真正成功的班主任!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8

  抱着提高自身教育素养的态度,开启了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的阅读之旅。本书的文字类似一种谈话,是在同父母们进行谈话,与儿子、女儿们进行谈话,通过列举很多真实的、通俗易懂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为人父母这一工作的复杂性。

  书中提到“育人,培育自己的子女,是公民头等重要的社会活动,是公民的责任。”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是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当做头等大事,尤其是把学习成绩当做重中之重,从而忽略了“培育”一词的真正含义。

  苏霍姆林基认为,“培育”一词除了包含学习方面,更重要的还有人格、道德、劳动等方面的培养。

  突然意识到我作为妈妈,也曾一度荒唐的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眼睛里看不到孩子其他的优点,我被分数蒙住了眼睛,错失了很多美好的.亲子时光,也给孩子造成了很多困惑甚至是伤害。孩子一度认为我这个做妈妈的非常严厉,一点不爱她,母女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

  现在想来,我带着偏见来看孩子,孩子当然感知得到,潜意识产生本能排斥。所以当我指出孩子不足之处的时候,孩子总是不接受,也不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吭声,就是一声不吭。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大发雷霆,结果适得其反。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亲子关系自然恶化。

  我们常常认为是孩子不听话,却从来没有反思过我们自己教育的角度是否有问题。

  今后,我要做出改变,努力放大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优秀品质。

  书中还有一句触动我心灵的一句话“爱他人只有用爱去培育,如同火焰只有用火去点燃一样”。我在想,我培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真正的带着一颗爱孩子的心呢?这个爱不是“溺爱”,不是“偏爱”,不是“有条件的爱”。

  我没有做到,很惭愧!我总是以“爱”的名义去要求孩子,而没有用爱去培育。

  最后,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自勉“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只有每一个人成为合格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才会生活开心、学习进步、工作顺心,真正的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9

  最近有幸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感触颇深,启发匪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共谈了100条建议,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能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完这一百条建议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读后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让学生热爱美术,兴趣的秘密何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做为美术教师要让每一节课堂都能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爱上这个学科,才能使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书中教育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孩子发挥创造的空间,以下书中给出的几个建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学习。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努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

  培养孩子对图画的爱好。苏霍姆林斯基在针对培养孩子审美情趣上给出了几个建议,专门组织几次旅行,到“思维的发源地”(自然界)去,以使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充满鲜明的审美情感;一步接一步地借给儿童一些基本的画图技能;把图画用到创造性书面作业里去;力求使绘画在儿童的精神生活中占有应得的地位。美术学习不只是要培养画家,更重要的是要用美术的教育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和态度,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将来能够成为有具有审美情趣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美术学习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目光穿行于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进行了一次耐人寻味的思想之旅。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0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一位教师,要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而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师的境界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体教职工团结一致,是学校能实现自身目标的根本保证。这一点,作者身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不仅做到了,而且能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保证了全体教职工能沿着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去努力工作。

  书中对帕夫雷什中学的学校工作作了详尽的描述,不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也深刻明了地阐述了作 者自身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全体教职工一致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

  今天,许多在理论上成熟,但在实践上却还没有付诸实施的教育思想,在帕夫雷什中学早就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许多人甚至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认为只是教育上的一种理想甚至于空想的`事,在帕夫雷什中学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而在今日中国千千万万所中小学里,在我们提出“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能否找到一点帕夫雷什中学的影子。

  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师集体的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帕夫雷什中学提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帕夫雷什中学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经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帕夫雷什中学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而且每个教师

  个人也有大量的私人藏书,每个教师都订有几种杂志和几份报纸,.他们彼此之间还进行互换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是读书爱好者。”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切勿忘记关注教师读些什么书,他怎样对待书籍和科学。”他把读书作为衡量教师发展的标准,他说:“只有当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只有当他不仅有书而且也有读书的时间的情况下,他才有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头。

  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和弱点是难免的,然而对于学生的种种问题,当老师们感 到束手无策时,往往会采用批评的方法,结果情况越来越糟,如果适时地采取赏识赞美的方法,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成长,则会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十个手指也有长短”,更何况我们的学生?他们之间势必存在着差异,但所有学生,不管是聪明的还是木讷的,是听话的还是淘气的,是家境优越的还是贫困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爱好学生是容易的事,爱那些让我们操不完心的学生就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学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付出爱也是一种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1

  在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的每个章节,甚至每个字眼时,时不时地会心潮涌动、反思连连。至此,整本书已经读完,也很想用精炼、高深的文字来言表自己读后的触动和心情,但迫于自己的言语功底,此刻只能留下“只恨言语浅”的遗憾。此刻,电脑前面的我,思路跳跃性较强,跟着这跳跃的思路,偶记一些我再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的.一点感触。

  在读《怎样批评学生》的环节,我触动最大。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批评学生的做法竟然被苏霍姆林斯基贴上“教育无知”的表现。这让我想到班里学生写的一篇作文:上班主任的课最是胆战心惊,一不小心,哪位同学触犯了班主任的导火线,老师就会突突这个,突突那个,最后还会突突全班……当时,改到这位同学的作文,不由得笑出了声音。在读到这个章节,我知道了:本想通过“集体训斥”,希望学生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应尽可能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不宜通过集体训诫的形式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惩罚、批评学生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惩罚、批评的存在是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惩罚、批评不应该成为一种结果,而应该是一种手段,是一个过程。很有同感,幸好读到,多读多学多反思吧,希望以后自己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能智慧一些,这样,班主任工作可能就会少一分焦虑,多一分宽容。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爱是这本书的主旋律。苏霍姆林斯基因为爱孩子,爱教师这个职业,才会十年如一日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留下大量优秀的著作;闫学老师,一个特级教师,永远不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研读苏大师的巨著,以书的形式来表达对苏大师的敬仰,对一线老师的关怀。我们也唯有心中充满爱,在孩子面前洒下更多的爱,才能展现教书育人的风采。

  站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我知道了知识才能哺育自己,知识才能给我前行的力量,教师的阅读是一种提升,一种丰厚。

  雪落无声,花开无语,润物无音,影响无影,成长无形。一切却这样悄悄然、欣欣然,暗沁人心......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2

  我怀着极大地兴致品读了闫学老师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感受颇深。书中闫学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将实际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相结合,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小案例,来讲述教育的方法。从这本书中能让我深刻地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也能读出闫学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之情,她在书中多次提到“我想做他那样的教师”,同样我也读出了闫学老师本人对待教育的热忱和投入。仔细品味,受益匪浅,浮想联翩。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从题目看就很吸引我,苏霍姆林斯基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著作,本书的作者闫学也是一位特级教师,她在书中写道:“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为了爱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人”。虽然我们也许不能够做到为了爱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去爱每一个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的确我在初读时印象很好,所以读得特别轻松,闫学老师的写法很自由,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很容易让人接受。作者闫老师在《自序》中这样说:“其实,我更愿意把苏霍姆林斯基看作一座灯塔,那是世界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它召唤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永远向前,向着光明的方向。”是呀,我觉得我们就是应该在更多灯塔的指引下不断前进。学无止境,我们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底蕴,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教育。

  阅读下来,第二辑中《教育就是不断更新》留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看来,生命因为不断地丰富与更新,将永远充满魅力。所以,我虽然有痛苦,但从不绝望,不论是作为一个教师,还是作为一个活在人间的人。”这段话让我深受鼓舞,我和闫学老师有着同样的感受,充满魅力的人生需要不断地丰富与更新,痛苦却不绝望,我想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教师,做一个这样的人!

  还有书中第四辑《每一个教师都该成为学校的骄傲》中提到:“教师具备了深湛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独立研究的能力,他就是一个足以令学校骄傲的教师。:由此我也想到:在我们的学校,就是要培养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师,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学校的骄傲,这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也是作为教师的职业尊严所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这次我算是初次接触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教育思想,的确,当读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怎么说怎么做时,我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洗礼,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会加深一次,让我感觉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是为教育而诞生的,他为我照亮了未来的教育之路。以后,我也要品读更多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让自己的心灵在一次次净化中不断得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3

  大师曰:“不随意识记是减轻脑力劳动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不随意识记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在认识某一理论问题的过程中所完成的是什么样的脑力劳动。儿童不通过专门记诵而获得的知识越多,那么他在记诵那些非经记诵就不能识记的东西时就越容易记住。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不随意识记可以预防最大的弊病之一——死记硬背。”

  苏霍姆林斯基谈的这些,对于我们从事教学的第一线的老师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他告诉我们什么是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随意识记,又称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不随意识记,又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这类记忆是数量最多的。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

  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在教学中采用的“随意识记比不随意识记”多,常常给学生布置去读背课文,记忆词语的解释等等。现在,我应该多让孩子们学会不随意识记。比如,生字的教学,我会交给孩子们记忆生字的方法:做动作,猜谜语,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等,教会孩子从故事中去理解词语,从图画中去记忆课文的内容……为了防止死记硬背,就要加大不随意识记的比例。对要求识记的知识,一要理解,二要思考,三要趣味化,四要扩大智力背景。

  我会记住大师那智慧的光芒:“所谓学习知识,首先意味着要善于运用知识。”杜绝让学生死记硬背。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4

  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获益良多,不但帮我解决了很多教学上的疑难,更让我的目光看得更远、更深。

  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对照我的课堂,我总是千方百计的多教,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满满的,惟恐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然而这种“多多益善”的做法现在想来是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诚然,帮助学生解惑无疑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师不可回避的天职。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疑,并让学生学到解疑的方法,品尝到疑问被解的快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以解疑为目的,为问题的解决而满足。

  疑问是思考的源泉和动力,吸引学生不断地去探索研究,获取新知。当学生头脑中不在有疑问的时候,思维也就慢慢停止了。成功的课堂,不是把学生头脑中的所有疑问都解决,而是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留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我想:这样的教学就使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读着《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自己正穿越了岁月的隧道,脱离了时空的限制,聆听着大师的谆谆教诲,或感悟、或惊讶,或……更多的则是一股跃跃欲试的激情,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5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都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是啊,我们的学生是一本丰富的书,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必须爱他的学生,相信他的学生,尊重他的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无限的创新能力。

  读了这部专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他对学生充满了无限的爱,而他的这爱,来自于他的人格的魅力;来自于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毅的奋斗精神;来自于虚怀若谷,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不断求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来自于勇攀科学高峰,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学中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顽强毅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相信经过我们不懈地努力,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苏霍姆林斯基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身感汗颜。对于那些学困生,我为他们又做了些什么呢?今后一定要对他们格外关注,因为他们同样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天使,我们没有理由忽略他们的存在。造成他们不“可爱”的原因是因为我缺少教育素养的过错。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03-31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08-04

苏宁实习心得11-20

哈姆莱特读书笔记06-06

意林读书心得03-08

《意林》读书心得01-13

意林读书心得[热]07-06

意林读书心得[荐]07-08

读《哈姆莱特》有感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