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1
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
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经变了。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能够激起你的共鸣,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我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走在喧嚣的'世界里,和很多人交流,但在内心深处,有个地方,却很少为谁打开过。难以打开。如同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一直延伸着,一直凝望着,一直寂寞着,一生一世。但是却根本不需要改变。
是的,不需要改变,在那个角落里,宁静地守候、微笑,就像日升月落,春华秋实,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大自然以其恒久的美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人类的心路历程也在不断地变化中不断地改变,升华。活着的个体,总有其神圣的一面,体现在永远的追求中、奋斗里。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是挣扎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得到与失去的一生……罗曼罗兰借助主人公为我们描写出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灵历程。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世界里,无论世事怎样纷纭,他却始终保持着那颗心的渴望和追求,这使他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能够达到心灵渴望的高度。理想、爱、壮志、精神,诸多不可或缺的东西,令他的心灵丰富,反映在他的音乐世界里,那就是伟大、辉煌、真诚、美。小说通过刻画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正义和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他的顽强的生活意志和斗争精神,给阅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读之,心灵得到震撼。
我喜欢这部著作,我喜欢主人公,我喜欢富有追求的生命,喜欢心灵的丰富与充盈,喜欢真诚、善良、美,喜欢理想、纯洁、伟大……凡是使人类灵魂高尚、充实的精神、情感,同样也会在琐碎的俗世里给我深深的感动,令我神往。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2
轻轻合上书页,吸入一口夹着书香的空气,啊,我要和一个个跳动的小精灵告别了,也得与约翰·克里斯朵夫挥手告别了。合上眼,脑海中还回荡着书中最后一句话:“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贫穷的音乐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公爵的乐师,祖父很早就发现了他非凡的音乐天赋,六岁就被引荐给了公爵并获得赏识,八岁被戏称为“宫廷音乐师”,十一岁成为真正的宫廷音乐师。祖父在他成名后去世了,生活的不幸随之降临,家境早已经败落,父亲嗜酒如命,经常殴打他,在父亲去世后,养家的重担便落在他幼小的肩膀上,童年提前结束了。
青年时期,他桀骜不驯,批评所有看不惯的作品,其中甚至包括大作曲家贝多芬、舒曼的代表作,遭到了所有人的唾弃,失去了公爵的赏识,被革职了,生活不如意让他借酒浇愁,不巧又杀了人,被迫逃亡到法国巴黎。
在巴黎,他也曾被周围的人们所接受,也许是他的性格使然,他认为法国社会肮脏下流、粗俗不堪,并将想法宣之于口时,和德国一样,一幕相同的经历上演,甚至差点被饿死。最后再次因为杀人而逃亡瑞士。
他的一生中没有几个朋友,结识了苏兹老人,但是不久去世了,最好的朋友奥利维在一次“五一”节示威游行中被警察杀死,弟弟们并不亲近,和恋人始终不能在一起。
到了老年,放弃了愤世弃俗的理念,不再批评别人,凭借庞大的`乐曲创作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名字广为人知,他回到了巴黎。过了一段时间,当恋人葛拉齐亚的女儿和好友奥利维的儿子结婚后不久,他安详的与世长辞了。
约翰·克里斯朵夫继承了克拉夫脱家族固执、暴躁的脾气,直言不讳的性格,加上对音乐美好的追求,他得罪了数不胜数的人,他在报纸上批评一切他认为是虚伪、造作、浮夸的音乐作品及作者,包括早就被世人认为是伟大的作品,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舒曼的《a小调协奏曲》,自然被社会所抛弃。
我总是想,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人生悲惨吗?应该说是十分悲惨:幼年就经常被酗酒的父亲殴打得遍体鳞伤,很早就承担起养家的重任,生活大多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两次因为杀人逃离他乡,三次罗曼史均以悲剧结束,被世人耻笑,好友早逝,生活总是不停的在摧残他的心灵,也许,我想他可能会这样认为:“不,我的人生十分完美,我尝到了人生所有滋味,如了自己所愿。”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人生好似大海,起起伏伏,无人可以预测,总是充满狂风暴雨,最终是风平浪静。也许人生也可以像沙漠,有一望无际让人绝望的沙海,也有充满生机的绿洲;也许人生像一条路,看不见尽头,会有很多分叉,会有很多坎坷,一不小心就可能走上一条充满坎坷的道路,但是不管如何,我们都要学会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暂时的失意并不可怕,自要不停地前进,终会有美好的未来。
我睁开眼,再次抚摸厚厚的书本,站起身,将它们放回书架,打开窗户,望着天际,阳光灿烂,那里有我的未来。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3
《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的一切都是灵动的,一棵树,一株小草,一滴水,一个人,活生生的映在的眼球里,让你不得不抬起头,会发现天空很宽广,全世界那么大,幸福总会在某个地方。
高脱弗烈特对着堕落不堪的克里斯朵夫说:“你得对着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诚的心。别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你得想到今天,把你的理论统统丢开。所有的理论,哪怕是关于道德的,都是不好的,愚蠢的,对人有害的。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对每一天都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屈辱它,妨害它的发荣滋长。便是像今天这样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你不用焦心,你先看着吧。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将来大地会醒过来的。你只要跟大地一样,像它那样有耐性就是了。你得虔诚,你得等待。如果你是好的,一切都是顺当的。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一步。干么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么为了你不能做到的事情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竭尽所能。”
哎呀,看着我纠结啊,也许是直击我的弱点吧。在昨天想今天,在今天想明天,这是一种看不见很可怕的恶性循环,说得好听点就是富有想象力,说得不好听就是白痴。
我就是不会珍惜拥有,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流感来了,嘴巴上总说自己想染上流感,然后被隔离,被隔离多好啊,不用上那郁闷无聊之极的课,自己住在一个大房子里,不仅天天白吃白喝,而且每小时都被关注,这等待遇真不是一般的好。哪天自己的真的是得了非流感的感冒后,病菌攻击身体时,发烧啊、峰回路转的鼻涕啊,这时就真的是要死要活的呻吟着:“没病的时候多好啊,可以吃冰激凌,可以辣鸭脖,可以吃麻辣烫,爽死了。”
所以没有病的时候,就不要做贱的诅咒自己要得病,如果你没有健康的体魄,你拿什么资本去多愁善感?你拿什么财富去愤世嫉俗?你拿什么精神去悲春伤秋?所以,趁你有健康的身体的时候,好好学会珍惜眼前的,好好爱惜自己,活出健康,活出美丽。
不要因为一次失恋或是失去,就感到世界末日要来了,把自己当做快死的人,泪如泉涌、捶胸顿足,歇斯底里,世界上比你更悲惨的人大有人在,地球不会因为没有了谁而不转,世界上少你一个不少,多你一个不多。还不如振作吧,过好今天,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一个人快乐的时候,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不要总是想着明天我要做什么什么,明天我要开始怎么怎么样。要为今天说着而活着,把握好今天,用努力、虔诚、耐性过好今天,竭尽所能的做,也许会快乐的多。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4
1915年,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年份。而对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来说,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的长篇著作《约翰·克里斯朵夫》,登上了诺贝尔奖的宝座。
一个世纪过去,一个懵懂的少年怀着对先哲的敬仰,毅然翻开了那本长篇著作。全书共分为上下两部,一共1000多页,看似页数不算太多,可是字密密麻麻。情节算是比较平缓,不时有着关于政治、哲学的论述,对于如今的我来说,实是有些“超纲”。这本书,它给我的,不仅仅是思想的改变,更是灵魂的触动。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克里斯朵夫。它放荡不羁,它特立独行,它善良天真,它坚定不移。它虽才华横溢却被世人抛弃,而它能依旧坦然前行,从不止步。谁能否认,他不曾幻想过这样的人生?而当一个作者笔下“真实”的克里斯朵夫呈现在我眼前时,可想而知,我灵魂中最为热血,最为真诚的一部分,被唤醒了。我虽不如他那般天才,可也不甘于芸芸众生中消逝人生。我也想和他那样,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战胜命运之轮。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青壮年时的克里斯朵夫,那样的他,是无数男生憧憬成为的人。
然而,老年时的克里斯朵夫却不再如此,也理应不再如此。文章中有着数不清的转折点与铺垫,使克里斯朵夫的性格慢慢的转变。他变了,变的不再那么刚强不屈,不仅仅与以前的.种种敌人和解,还反过来教育如当年自己一般的青年。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情世故,挚友挚爱的逝去,触犯法律不得不辗转他国……他还是我憧憬的克里斯朵夫吗?当我回看起青年时那个被我视作英雄的他,我不禁问自己:又或许,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呢?
也许到了今后人生的某个路口,我会豁然开朗。克里斯朵夫,他,从未改变。我,也要坚守。
我想送给大家一句非常喜欢的句子,作为文章的结尾,“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人,一个生机勃勃的人,为什么要到本身以外寻找阳光和生命呢?”(周珈同)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5
她在四五岁的时候,字还写得歪歪扭扭,比楔形文字还要粗细不均——虽然现在也并没有多大本质上的改良——就开始在小本子(与其说是本子,不如说是用订书器固定起来的一叠纸)上写小说了。写一些其他星球上的故事。她不说那是火星还是月球之类,因为知道上面确是没有人的,她只说是什么别的星球。
“你还是把字练好看些罢。”成年人们看了多是这样的回应她。她很疑惑为什么[不看内容]简直成了一种可原谅的普遍性行为。
她的外祖母是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外祖母读她的小说是很认真的,还常常拿了厚厚的垫子和她坐在吱嘎作响的地板上,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那是一个这样的地方……”
“啊,那你写的,不是和西方极乐世界有一点相似吗?”老人总是用她的理解,来解读她的内容,她本意虽然不是这样,但看到有人认真和她谈话却也高兴极了,于是愈发认真地重新解释起来。祖孙两个人这样的聊天往往彼此都极认真、极虔诚的。
与克里斯朵夫相反地,小时候的她是一个安静而且几近于软弱的人,比她年幼而且个子矮小的孩子全都敢于而且乐于欺负她。有一次她心爱的玩具被摔在地上,有一次她自己也被推到地上。而她甚至连站起来谴责他们都是不愿意的。
“喂,你们不能这样做!“一个娇小的身影挡在满身尘土的她面前,一手叉腰,一手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后来她觉得,这个女孩子简直是她人生中的一道光。
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罢,把[保护别人]当成了奇奇怪怪的人生目标之一。但那个挡在她面前的娇小的女孩子早就搬家了,两个人再没见过,说不定早就忘了。
没关系……这种事,我不忘记不就好了嘛。她是这么想的。
她在看到操场上被踏死的蝴蝶的时候并不会觉得恶心或者可怕,而是会用树叶小心翼翼地把它盛装起来,挖一个小土坑把它埋起来。也曾经尝试过自己谱曲结果因为不好好学习乐理而非常失败,以后再也没有尝试过。所以在读到书中描写的自然之音乐美的.时候,她丝毫不觉得夸张了,反而相对真实些。一个人在经历了一些难以立即恢复的挫伤的时候,往往可以在常规的事物中有更深刻、更夸张的体验。克里斯朵夫所做的,并不是绝对的顽强,而是[增强了感知的能力]从而借此来平衡生活上的磨难。虽然这相对地为他融入社会带来了困难,并造成了精神上的混乱和负担,但确实使他更加愉快了。事实上很多的文人、艺术家都会[不自主]地选择这样做,这不是一种逃避,这也是一种面对苦难的方式。与其一成不变地被痛苦的洪流淹没,做出牺牲与改变是积极的选择,至少是抗争过了的,是一种[可能性的拓展]。写入文学作品中之后,这种选择会让许多读者体会到[悲剧美学]所能带来的感受,但我们仅仅看到主体斗争的一面、勇敢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应该体会他们妥协的一面、软弱的一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性。一个人经受多大的痛苦,并不是由痛苦直接决定的,而是由痛苦作用于这个人对其产生的影响决定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克里斯朵夫确实是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了,他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并且应当批判地吸收他的精神——因为并不是对每个人、每个时代一样适用的(指契合度)。
在回家的火车上,她一口气读完了三百页《约翰·克里斯朵夫》,毫不夸张地说,简直是又哭又笑地看完的。后面的就读得慢了,因为没有前面的有意思,准确地说,从少年时代的克里斯朵夫身上,她可以较为客观地看到自己(事实上,很多评论都认为这部书让人认识到人在精神上的共通之处),后期的克里斯朵夫则是越来越复杂的人格叠加,经历的事情总是不断地相似重复,但他的反应又显然不同,她因为还没有经历过,从他的身上就不能明显地看到自己了,只肤浅地觉得格外无聊——只能从文学角度欣赏作品在她仿佛是很没意思的。总是从名著的男主角身上看到自己,这是不是过于自恋了?(她这样责问自己)《红与黑》的于连也是……难道说是因为这种[普遍性],名著才被叫做名著的吗?(她这样为自己辩白)
克里斯朵夫的普遍性与独特性,对于这部作品的成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缺一不可。她今天读这部作品,首先不是带着同情的态度去读的,其次不是带着崇拜的态度去读的。在了解一个人乃至于了解自己之前,很难做出正确的预判。那么,她大概是在[认识]克里斯朵夫这个[人]的过程中,发现了他生活中可借鉴的部分的罢,就像对她的每一个在她看来优秀无比的朋友一样。
说实话,书的封底的一句话她实在不太满意。大概是“知道受苦的不只你一人,就会感到宽慰”这样的意思。干嘛要拿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宽慰呢?这不是太奇怪了吗?但是看了整本书,她似乎并没找到类似的内容,克里斯朵夫的整体情操也并不是这样的,她就放心了。
差点因为封底错过了一本这么好的书。她庆幸。差点就错过了,还好没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件值得羡慕的事情。生命本身是值得羡慕的事情。
书上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去了,或是活成他之前生活中的一个影子。
但是活着还是死去,从本质上来看——我认真的说——是完全由我们自己选择的。这篇读后感看上去比较混乱。这种奇怪的文体(没有文体)只是为了尽最大可能把我读这本书时的感受还原出来。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6
我不能准确地形容出自己对《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感受,甚至在看过了三遍之后。只感到他带给我的感动、启示和力量是以前任何一本书都未曾有过的。或许,我能从心底挤出“强者”两字来做一个笨拙的形容,但书中处处洋溢的奋斗、抗争和苦痛又怎能简单地用“ 强者” 一言概尽?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获得更多人对自己作品的认同,可能就是他对成功的定义,也是他 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但对克里斯朵夫来说,这,并不是全部。他虽然和其他人一样,渴望获得社会,至少是音乐界的承认,但他更大、更强烈的渴望却是对艺术、对真理的追求。为此,他所做的一切,包括了他的音乐和他对巴赫、舒曼、瓦格纳等作品的批判,被当时的社会看作是离经叛道而加以排斥。正如傅雷所说的“为了精神的自由丧失了一 切物质上的依傍”。但克里斯朵夫所做的一切并不只是年轻的冲动,对传统的抗争始终充斥着字里行间,始终伴随我的英雄一生的坎坷历程。或许,是因为我有不少朋友,所以我不能很好地体会克里斯朵夫对奥多、 对奥里维那近乎爱情的友情。但每当我合上书,问自己:我真的象克里斯朵夫那样虔诚地对待每一段自己的友情了吗?我真的获得了象克里斯朵夫和奥里维那样互通心灵的友谊了吗?我真的能象克里斯朵夫那样将友谊升华到完全无目的、无功利的境界吗?…… 我在克里斯朵夫高大的身影下低下了头……
对于克里斯朵夫晚年的转变,记不得在哪一本书中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评论:“他万念俱灰,躲避斗争,向现实妥协……”、“他不仅和原来的敌人和解了,而且反过来讥笑从事反抗的新的一代……”我觉得,作出这样评价的人 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克里斯朵夫的斗争精神。克里斯朵夫对青年人的反抗精神从来未曾否定过,他始终是带着赞赏的眼光看待青年人的反抗和斗争,他觉得,在斗志昂扬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但对传统的反叛,是必须建立在对传统了解的继础之上,克里斯朵夫反对的正是那种不顾一切 的盲目斗争。而这,正是饱经风霜的长者的睿智。在克里斯朵夫心中,始终 存在着两个灵魂:“ 一颗是受着风雪吹打的一片高原,另外一颗是威震着前者的、高耸在阳光中的积雪的峰尖……”
中国的古语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在全书中,我最为欣赏的就是克里斯朵夫晚年的转变,他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对自我的征服,完成了一个对新的自 我的塑造。我想,这可能就是罗曼罗兰将最后一章命名为“复旦”的缘故吧。怒涛翻滚的黄河奔腾千里,最终注入了大海,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永恒的家园。如果结合罗曼罗兰另一巨著《巨人三传》来看,我觉得,永不妥协、永远战 斗的贝多芬正是青年克里斯朵夫的真实写照,晚年的他则处处闪烁着托尔斯泰宽容、睿智的身影,而他一生对爱情、友情、生活的坎坷追求又与米开朗琪罗如出一辙。罗曼罗兰将三位巨人的伟大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永远的 强者-克里斯朵夫,我的英雄!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7
今天,我读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小说,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本小说,非常有感触。《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成名作,他花了8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一百多万字如史诗一般的长篇小说巨作。
小说的主人公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贫穷的音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拉小提琴的艺术家,但是这个“音乐家”不求上进、借酒消愁、喝醉打老婆、虐待孩子。克里斯朵夫在现实生活中痛苦而艰难的挣扎,甚至因为饥饿,险些丧命。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他在不段的抗争。他6岁时在乐坛上崭露头角,11岁担任宫廷乐师。他为人正直善良、愤世嫉俗、勇于反抗,这使他受到了不少磨难。他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许多宝贵的友谊,同时靠着个人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了伟大的音乐大师。他临终前的自白:“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作……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让我深深感动。相比之下,我们要比克里斯朵夫幸福的多。我们不用去低声下气地捡公爵的赏钱,不用在十几岁就担起家庭重任,不用面对一个酒鬼父亲,不用到处流浪谋生……在父母的呵护和照顾下幸福的学习和生活。
克里斯朵夫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教会了我遇到挫折不能退缩,不能放弃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一切困难或挫折,“任它风吹雨打”,让自己变得坚强!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8
读到《约翰克里斯朵夫》卷四时候,我就迷糊了,像走进了迷宫,摸不到头绪了。克里斯朵夫虐无忌惮的抨击他的前辈,他的偶像,不管任何一个人嘲讽他,他一如既往的对一切谎言一改摒弃,我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样的举动,若现在放在我们班里,大家一定跟风似的边鼓掌变凑热闹的喊到:好……好……好……,然后是一阵阵诡异的笑。
人就是应该对自己自信一点嘛,自己认为对的就去做,即使错了,那自己也吃一堑长一智了。干么要为人家说你几句,你就改变本来你的性情啊。看在大学里的芸芸学子,他们通常是为别人而活着,特别是女孩子,最要不得别人的闲言碎语。比方说,我一同学花了想心血钱好几百去买了一件短袖衣服,哎呀,欢欢喜喜的穿新衣服去上课,女同看了学肯定是用很惊奇的眼光看,不时发出“哇…”的声音,自己听了心里还是沾沾自喜的,心想好不容易花了血本买了一件衣服,终于没有白买啊。就在这时,一个调皮捣蛋的男同学嘻哈的说啊:“哇,你这衣服怎么穿上去感觉你老了好几岁啊?”这话一听,完了,我同学心里甭提有多憋屈了,三番五次的问我们“我是不是穿了这衣服真的老了好几岁啊?”,最后还没反驳就在心里决定再也不穿这件新衣了。
你说你是不是傻啊,你难道还不知道那捣蛋的同学平时就有一张多嘴巴吗?你看看,这多浪费啊,刚刚买的这么贵的'一件衣服,就因为一句话就这么白瞎了,你想想看,自己现在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却快活的花着父母赚来的钱,你说花了那就花了吧,下次检点一点就行啦,看来不是自己赚的还真的不知道这钱来不得不容易啊,你何必就因为一个人片面的眼光而把一件原本适合你的衣服给压箱底了呢,你生来难道就是专门花钱的啊。我真是服了。
这是普遍的校园现象,每个人都太在乎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不管自己在做什么,只要有一个否定的声音,那基本上是进行不下去的。我们真的太需要克里斯朵夫的精神了。出现不一样的声音的时候,自己应该要听清声音,仔细判断,衡量得当,综合采纳。
有一段是这样写克里斯朵夫:“他看看周围,想想自己,一点束缚都没有,他是孤独的……孤独的!多快乐啊,独立不羁,完全自主!多快乐,摆脱了他是束缚,摆脱了往事的纠缠,摆脱了所爱所憎的面目的骚扰,多快乐,生活而不是为生活所俘虏,做着自己的主人!”。是滴是滴,要做自己的主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机立断,不要犹犹豫豫,叫你做你就做,扭扭捏捏像啥样啊!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机会,缺少的只是抓住机会的心。阻碍我们成功的往往不是无人给我们机会,而是我们没有让机会发现自己的胆量。我们之所以与成功无缘,便是太在乎他人的看法,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9
今天,我看了《约翰 . 克里斯朵夫》这本书,受到了一些启发。
这本书写了克里斯朵夫从小到老的故事,讲述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书中先讲到克里斯朵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音乐家,虽然他们家有点穷,但祖父和父亲经常受到大公爵的称赞。又讲了等到祖父和父亲去世以后,家里的生活都靠克里斯朵夫一个人去维持,克里斯朵夫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生活的非常艰苦。最后克里斯朵夫长大以后成为了一个音乐家,他经历了许多困难,也交了许多的'好朋友。渐渐的,他老了,把自己的爱分给了两个年轻人,然后,他就慢慢的闭上了眼睛……
我觉得克里斯朵夫很勇敢,意志很坚定。如果是我,我不可能在自己这么小的时候就可以养活全家人,而且能在自己最难过的时候和妈妈一起分担生活上的痛苦,一起渡过最艰难的日子。
克里斯朵夫的坚定和坚强,让他有了无比的力量,可能他做的一件事,我们一生也不会做出来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也要像他一样,在家人最艰难的时候去帮他(她),鼓励他(她)。
评语:文章能够从约翰 . 克里斯朵夫的人生经历受到启发,感受颇深。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10
每个人的生命旅途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总会有茫茫雪原冻僵了你疲惫的身躯,总会有陡峭山峰阻碍了你远眺的目光。我们要在心底里埋下乐观的种子,让它与我们一同成长,或抗击命运,如梅花顶风绽放于雪原;或乐于当下,似野花开遍高山,将原本的障碍化为最美的风景。在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我便看到主人公这两种乐观,帮助他战胜了自己的命运。
莱茵河畔,碧波荡漾,晓雾初开。伴随清晨里的一声啼哭,约翰踏上了人生征程:贫穷、疾病、家庭的苦难、亲人的离去、权贵的陷害、社会的抨击、爱人的死去……灾难的阴云布满了他生命中的每个时段。命运的大手撕扯着他那早已千疮百孔的灵魂。但约翰的内心始终有一朵永不枯萎的花,让他的世界飘满了春天的气息,那是一种粉碎困难的.坚定,一种乐于当下的淡然。
乐观如花,是梅的顶风傲雪,恰似约翰不懈拼搏抗争命运的信念。当世界如同一片充斥了幻灭与危险的沙漠般使你痛苦时,有谁能保证绝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有谁能坚持着自己对人生的追求?约翰做到了!当世界刮起寒寒风刺痛他的骨头与肌肉时,他的内心却依然保有粉碎一切困难的坚定:无论生活多难,咬牙挺过去,便有幸福阳光。无论前方多冷,走过去,便是春暖花开!正是他这份坚乐观与坚定让他走完了一段鲜有人能坚持下去的音乐之路,让他由一个贫穷的孩子变为黑白键上的天才舞者。
乐观便是他心底的一株雪梅——深受寒冬的折磨,却从未放弃自己的春天,帮助他不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乐观如花,是野花的漫山遍野,恰如约翰不畏苦难所影响的超脱。人想要活的快乐,就要懂得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事物。别人眼中令人望而却步的山峰,在他看来却是一路上百花争艳的风景和扑鼻而来的芳香。能够有面对狂风暴雨时的从容淡定,才能有雨过天晴那绚丽的彩虹。约翰正是靠着这份从容,把世人的褒贬变成耳边的一阵清风,而更加看重跟爱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他的心中乐于当下的淡然,成了他扼住命运咽喉的最有力的武器。
乐观便是千姿百态的野花,开在了约翰本来阴云密布的世界中,开在了他为之如痴如醉的琴键上,更开在了他的心底,帮助他笑对世间种种,迈向了人生中一个更高的境界。
顽强拼搏,奋勇向前是乐观;乐于当下,放声大笑亦是乐观。我们不必纠结于这两份乐观的高下之分,而更应该去学习约翰克里斯朵夫这种让乐观伴随自己一生的态度。他的内心独白: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让心底盛开一朵花,让生命里的每一天都活得更加愉悦充盈,让人生的枷锁与苦难在这朵花儿面前黯然失色,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11
昨天在家终于把《约翰·克利斯朵夫》看完了,这本书被称为了解西方音乐发展的最好的一本传记式小说,罗曼·罗兰用了近30年的时间完成的一本巨著。
里面很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的描写,给人感觉很长篇大论,但正因为这些心理的变化才可以了解克里斯托夫在音乐上的一次次蜕变,一次次达到新的高峰。而我本人不太喜欢克里斯托夫,因为我觉得他狂妄,自私,不知好歹,随心所欲,到了中老年的克里斯托夫,那时的`他才显得成熟且稳重,有耐心,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子女也象自己当年那样,才了解到自己年轻的时候是多么的任性。
虽然不喜欢主人公的性格,但还是非常钦佩他对音乐的执着,只要有了美好的音乐,哪怕物质上再匮乏,他也会非常快乐!(原来,快乐是来自精神上的,和物质上没有多大关系)我认为书中还有值得我们称颂的是挚爱的朋友之间的友情,正因为有了那样的友情,也才使得克里斯托夫在最失意、最痛苦的时候有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当然他也不遗余力的帮助朋友,甚至为朋友去决斗。
看《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时候,我一般都会放着莫扎特的交响乐听着,我想这样的音乐是最应景的。现在终于看完了这样一本巨著,对音乐肤浅的我也许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但也算是粗略的了解了一下西方音乐了吧!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12
爱,母爱,与孩子对母亲的爱,这两者有何关系。母爱,那是天性的仁慈,孩子对母亲的爱,那是母亲应得的回报。对于女儿来说,大声道出自己的爱,那是女孩的纯真,但对于男孩来说,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爱,有口说不出,作为一个男生,我能理解这种心情,因为心中总有一种不知所措的难为情。从克里斯朵夫的身上,我能隐隐地感觉到这种感情。
克里斯朵夫的生父去世后,打经常陪在母亲身边,因为他不愿让母亲独守空房,但他也懂得珍惜,珍惜这份唯一的爱。父亲那严厉的爱已不复存在,身边只有母亲那柔似水的爱陪着他,所以他明白,母亲也需要爱,那份爱就由他来提供。
克里斯朵夫的行为让我不禁地想到了我自己,虽然我也深爱着母亲,但我却没能像克里斯朵夫那样出色。进入高中后,我发现我经常和母亲吵架,因为学习的压力,因为与朋友的交往,因为与家人的为人处事······我也经常抱怨,抱怨母亲的不理解,抱怨母亲的唠叨,抱怨母亲的约束。这些便理所当然地使我和母亲的感情上产生了难抹去的伤痕。但看过《约翰·克里斯朵夫》后,我才渐渐发现,我没资格抱怨,又何必抱怨?母亲受过的'难远比我多,远比我哭,那有为什么要抱怨,为什么还要躲在门后一个人流泪?
爱,大声道出你的爱,珍惜你的爱吧!珍惜你所有的,珍惜你难得的,不必让它的一去不复返成为你一生的遗憾。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13
作家木心说: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活下来。小说具有交响乐一般的宏伟气魄,音乐不仅渗透到人物性格和情节之中,还影响了作品的结构和性格描写方式。独立自由的音乐精神贯穿始终,成为小说的精神主线。
约翰·克利斯朵夫作为一名音乐家,其音乐人生就成为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而他对音乐精神的理解与不懈追求,对现实生活平庸和势力习气的反抗,就成为小说刻画其坚强意志和反抗精神的重要线索,所以自由不羁的音乐精神成了克利斯朵夫高尚灵魂的体现,也构成了小说内在的精神主线。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更主要的是,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同时又通过音乐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与冲击,把二十世纪初叶那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用宏大优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音乐中的交响曲一般分四个乐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著作,分成四册书,从结构上看正象交响乐那样,分成序曲、发展、高潮和结尾这四个乐章,气势浩荡,浑然一体,鸣响着时代的强音。
第一乐章(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了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描写他的感宫与感情的觉醒;第二乐章(反抗、节场)写克利斯朵夫像年轻的西格弗里德一样,天真、过激、横冲直撞地征讨当时社会的艺术谎言,攻击德法两国的节场。第三乐章(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和上一乐章的热情、僧恨成为对比,弥漫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执,是咏叹友谊与爱情的悲歌。第四乐章(燃烧的荆棘、复旦)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是“怀疑”与破坏性极强的“情欲”的狂飘,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是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的境界,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音乐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绚丽的画面:在广阔的田野上,大地和小鸟快乐地合唱;主人公克利斯朵夫像一株小草,沐浴在阳光和雨露下成长。其中序曲表现了“黎明”、“清晨”的场景,衬托出主人公感官与感情的逐渐觉醒,揭开了“生命赞歌”的序幕。接着一股强烈的音流从远到近,以弱到强向我们流来,逐渐展示成一位倔强、反抗的少年形象,他正是成长起来的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接着主部和副部跳动的节奏音型不断地交换力度,由渐弱、弱到最弱,由渐强到强。它们像太阳在冲破乌云,闪烁出灿烂的光辉,象征着主人公在少年时期同黑暗势力英勇博斗。
其中有生活在阶级界限森严的环境里的克利斯朵夫,他看不惯母亲低声下气地接受主人家的恩赐;对父亲把他训练成一头玩把戏的动物而非常愤慨;特别是他和贵族小姐弥娜恋爱的悲剧,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进一步孕育了他反抗的情绪,这种斗争有时失败,有时胜利,变幻无常,乐曲的变化,正是反映了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这时节奏的发展与声音的渐强相结合,造成在力度上的巨大高潮。当密集的音群达到顶点的时候,便开始逐渐分化成辉煌的颤音,起初是在高音,以后逐渐下降,最后回到最初跳动的音调,于是完成了克利斯朵夫生命的少年阶段。
如果我不接触《约翰·克里斯多夫》,我有一些体验,内心隐秘的东西,还有深埋心底的某些情愫,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激发出来。可是读书的过程,作家用娴熟的技巧,深入人心的细致入微的笔法,竟一点点把你那些精神上的内核级别的东西都激活了。它使你意识到生命在苏醒的感觉。你开始真正称得上审视你的内心。因为克里斯多夫奋斗的.一生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你也会遇到或者正在经历抑或早已伤痕累累,罗曼罗兰借克里斯多夫的所思所想,恰恰和你某一些想法不谋而合。一旦你开始产生共鸣,你便接着开始接纳那种思想。于是凡不够作者崇尚的标准的,在作者价值观中,不符合对应年龄应该有的情感以及理智的力量,统统被你拿来与自身做对比,然后在这个过程之中修正自己的很多不好的看法。作品中的田园风光的描写,正像一部“田园交响诗”。它那浓郁的,具有乡土气息的音乐旋律,呈现给读者的是大自然和农村生活的图景:这里有美妙的溪畔景色;也有村民们愉快的聚会。这些画面反映了人的崇高和生活的欢乐。这旋律清新、明快,给人一种艺术享受。这种优美、动人富于幻想的“田园交响诗”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表现了其对幸福、欢乐生活的向往。
作品描写了克利斯朵夫一生的奋斗历程,实现“欢乐”生活的心愿,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安慰,虽然这种欢乐生活对他是虚幻的,这种安慰也是画饼充饥。但是“欢乐”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留给世人的精神遗嘱。什么是“欢乐”?“欢乐”就是斗争,人们必须在斗争中求得欢乐。贝多芬的一句名言,“通过痛苦,得到欢乐。”罗曼·罗兰很喜欢这句话,把它作为人生的格言,并引用在《约翰·克利斯朵夫》序言里,这句话也成了克利斯朵夫的座右铭。
版权作品,未经《星火作文》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14
今天,我读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小说,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本小说,非常有感触。《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成名作,他花了8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一百多万字如史诗一般的长篇小说巨作。
小说的主人公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贫穷的音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拉小提琴的艺术家,但是这个“音乐家”不求上进、借酒消愁、克里斯朵夫在现实生活中痛苦而艰难的挣扎,甚至因为饥饿,险些丧命。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他在不段的抗争。他6岁时在乐坛上崭露头角,11岁担任宫廷乐师。他为人正直善良、愤世嫉俗、勇于反抗,这使他受到了不少磨难。他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许多宝贵的友谊,同时靠着个人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了伟大的音乐大师。他临终前的自白:“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作……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让我深深感动。相比之下,我们要比克里斯朵夫幸福的多。我们不用去低声下气地捡公爵的赏钱,不用在十几岁就担起家庭重任,不用面对一个酒鬼父亲,不用到处流浪谋生……在父母的呵护和照顾下幸福的学习和生活。
克里斯朵夫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教会了我遇到挫折不能退缩,不能放弃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一切困难或挫折,“任它风吹雨打”,让自己变得坚强!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15
精灵般的、可怜的奥里维早早地去了,在一场混乱的社会的阶级运动中。而实际上,他几乎没有参与过:“……发现克里斯朵夫已经不知不觉跟着潮水走了。奥里维自己巴不得让潮水带走,而潮水偏不要他。他只能站在岸上望着它流过。”并且,他其实可以躲过的,但是为了救小爱麦虞限,这个算是继承他衣钵的小男孩,他最终还是倒下了……
这样的打击使克里斯朵夫一蹶不振,他病倒在了瑞士的一个医生同乡的家里……
知己的失去,克里斯朵夫精神上委顿了。他“……虽然眼里燃着生命之火,但精神上已经有些东西给摧毁了。”
精神上已经生病的克里斯朵夫,寄住在同乡医生的家里,挣扎着生活着。由于音乐的力量打开了女主人阿娜的心扉,一个需要释放一直被压抑的灵魂,一个需要女性的温情和安慰,他们两个之间竟然产生了别样的感情……
欺骗和背叛朋友的心灵枷锁压在克里斯朵夫的心头,他终于忍受不了这样忧急、悔恨和爱情,他逃走了,隐居在瑞士的汝拉山脉的一个孤独的农家。
这时候的克里斯朵夫孤独到了极点,灵魂也被内心的妖魔分割完了,他徘徊在生命的危险关口上,痛苦地挣扎着……
偶然遇到的一个被病魔打败的德国作家点醒了他,他问那人:
“你瞧什么啊?”
“我等着。”那人一动不动地低声回答。
“等什么?”
“等复活。”
克里斯朵夫打了个寒噤,赶紧跑了。这句话像火箭一般地射到他的心里。
历经这痛彻心扉的苦难,克里斯朵夫像一只涅槃的凤凰,重生了。艺术上也上了一个台阶,他开始了创造,创造……
这一卷看得有些心疼,奥里维的早逝,克里斯朵夫的痛苦,仿佛能感受到他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而后他如燃烧后的荆棘,复活重生了,用我们东方的思维,是凤凰涅槃重生,是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克里斯朵夫终是英雄式的人物,可以这样获得重生。而实际的生活中,该有多少人被各种各样的苦难打弯了腰,再也不能挺立的站起,只是苟且的活着。
但愿我们都能活得像克里斯朵夫这般的坚强罢!
摘录喜欢的句子: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狐狸,狼,绵羊,天生吃人的野兽,和天生被人吃的野兽,因为阶级相同、利害相同而集合在一起,但大家伸着鼻子嗅着,彼此都认了出来,毛都竖起来了。”
“人生有些年龄,机构的内部会酝酿一种蜕变,肉体与心灵特别容易受外界的打击;精神疲惫,有种说不出的惆怅,对一切都觉得厌倦,对过去的成就毫不留恋,对前途也看不出一点儿端倪。在发作这些心病的年纪上,大多数人有家庭的.责任把他们束缚着;……固然,在那种情形之下你牢骚满腹,藏着不少的隐痛……还得永远地往前走……没法躲避的作业,对于家庭的照顾,逼着一个人像一匹站着打盹的马似的,在两根车辕中间拖着疲乏的身子继续向前。”
“忽然最好看的一朵花谢了,落英缤纷,在空中散开来,好比一个无邪的美丽的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地消逝了……”
“而习惯才是忠实的盟友;我们有时会把一切的生活意义都失掉,只有它始终如一,永远跟着我们,一声不出,一动不动,只瞪着眼睛,抿着嘴唇,用它那双稳定的,从来不哆嗦的手,带着我们穿过危险的行列,直到我们重见光明,对人生又有了兴趣的时候为止。”
“……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相关文章: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09-28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06-07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06-06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04-22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08-29
阿西莫夫科普教案09-01
稻盛和夫自传读后感08-04
活法稻盛和夫读后感01-17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