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时间:2024-05-26 08:36: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我们许多启示,有时甚至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无疑《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是这样一本指导教育的好书。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是一种指向人的心灵、情感和身体的关心”。 这一观点正好与王晓春老师的“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吻合。一个个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可是一经王晓春老师深入独到的精辟点评后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也给我们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仅有师爱和教育教学知识还是不够的,教育智慧更应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读了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晓春老师的那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凡事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刨根问底。面对问题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也不是草草了事的态度,而是积极地捕捉问题的相关信息,查找原因,深入分析,科学地解决并追踪关心教育效果。

  例如:案例6的《爬树风波》讲的是一个刚被老师禁止爬树的学生,在片刻之后,就有小朋友来告状说他又在爬树。这样的“顶风作案”会让许多教师不加分析地贸然站到孩子的对立面去,而且多次如此“导向”,让孩子索性和老师对立起来,最后让事情僵化。王晓春老师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为“制造敌人”。王晓春老师评价案例的作者黄玫瑰老师遇到问题能压住自己的情绪,将“不满”转化为“探究”,去询问孩子“为什么爬树”。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平常实际很了不起的转折。所以王晓春老师指出要搞好教育,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即王晓春老师提出的“面对问题,要探究”。

  这样的教育智慧来自于对问题的坚持不懈的思考与研究。希望我们都能培养起“研究问题”的意识,并逐渐形成“研究问题”的习惯,做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智慧型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需要智慧,假期读后感:做一名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教师。《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中的魏书生、顾泠沅、李镇西、李吉林等当代赫赫有名的16位教育家的经验和思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迪。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作为战斗在一线的`一外普通的人民教师,我可能一辈子也成为不了教育家,但我可以选择做一名有智慧的信息技术老师,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得以快乐和幸福。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有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会要操作的内容,老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通过巧妙设计范例、目标分解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构成循序渐进的引导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有序竞争的环境中掌握好知识,读后感《假期读后感:做一名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教师》。

  一、巧妙设计范例,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老师应努力把课程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或几个范例中,使相关问题隐含在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比如在教学《云的形成--形状补间动画》一课时,我播放了一个迈克尔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Flash MTV,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对动画中的一些细节创作产生兴趣,如人物头发的飘动,蜡烛火焰的跳动,只有对事物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探求的热情。通过这样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导入,放松了学生学习的心态,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兴趣中明确学习任务--形状补间动画,以趣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从而乐学。

  二、目标分解环环相扣

  教师要善于把课堂教学目标进行适当分解,把总目标转化为数个可具体操作的子目标,并让这些子目标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最终高效完成预定的课堂学习任务。

  如在教授用FLASH制作引导线动画时,教师从一片树叶从高处往下落、一片树叶从高处沿着叶往下落、一片树叶从高处沿着线自然飘落、两片树叶从高处分别沿着一条线飘落,这种难度逐渐加深,有利于学生思维想象和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路跟着子目标走,带着问题去学习,并适时根据阶段性课堂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操作,从而提高效率,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个人要多思,多思出智慧。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在自己的教学中,我常常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设计会更好?处处多思考,才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智慧。

  总之,书中这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让我们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需要智慧的,而智慧的取得是需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思索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近期拜读了王晓春先生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教育案例和问题。这些问题既细小,又普通,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天天更替出现,如学生不做作业、上学迟到、调皮捣蛋、破环公物等等;却又是我们为师者不能绕过的一道道坎。生动的教育故事,具体的教育细节,真实的教育主体……细细品读,一问一答间,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严谨的逻辑判断,使人在轻松的阅读引发思考与共鸣,一股强烈的教育智慧跃然纸上。

  谈到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看似冰冷枯燥的数学变得温柔丰满。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现,会让吃力的孩子在错误之后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在一节数学课上,当我问到植树节是什么时候时,大多数学生都哑口无言,我就抓住契机适时教育他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环境意识与生态意识。三尺讲台,40分钟,孕育了无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机会,闪现教育智慧。

  有些时候,我们老师、父母确实是缘木求鱼,我们忽视了最宝贵的做人教育。我们心甘情愿地、一门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绑上了"分数"的应试车,尽管历尽颠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车、抛锚,我们也乐此不疲,前赴后继。孩子们也为了一个又一个高分绞尽脑汁,以至他们错过了人生旅途中许多美丽的风景,错过了生活中酸甜苦辣丰富多彩的滋味品尝……所以在家庭,要培养孩子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应格外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在学校,要以爱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们经常会发出如此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事实上我们没有反思过:"我们老师、父母究竟怎么啦?"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要么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造就生活无能儿;要么是在学习上让学生俯首帖耳,造就了书呆子;要么是在社会利欲的熏陶下,培养了俗人。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呵护好心灵,这是教育的底线。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学习上,放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体验;为他们擦擦伤口,听听倾诉,为他们的行囊补充食粮,对孩子们说,继续去闯,前面风光旖旎……我想,一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孩子时刻保持舒展的心灵这个境界,那么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平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容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与王先生晤谈,却能得到一点启示:关注教育现象,揭示教育问题,为了我们光荣的育人职责,执着地思考,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提出问题,寻找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在工作中,他总是做到一个“勤”字。他勤观察、勤思考、勤于问、勤于学。这是一位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才能做到的。

  可是在教育中,光有责任心,还远远不够。学生感受到你的关心,他就会认真从你的`教诲吗?我们知道,学生的行为是反复无常的。要让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到底还需要什么呢?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一直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中,成为学生眼中独具魅力的老师呢?

  我再次翻开这部书,仔细研读,我不禁深深为王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所折服。做表面功夫谁不会,但只有像王老师那样真正去热爱教育事业,把每一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去教,才能成为一名魅力老师吧!到底该怎么做呢?

  一要有外表的魅力。

  外表是学生接触教师的最直观的一面。仪态举止端庄大方,学生自然赏心悦目。你每天面带微笑,学生更是如沐春风。假如你是一位气质与美貌兼备的老师,学生就更易亲近你,愿听你的谆谆教诲。当然,只靠外表去吸引学生注意力,未免太小看他们了。那是华而不实的。我们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具备由内而外的吸引力,才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

  二要有语言魅力。

  语言是课堂的生命所在。语言风趣、幽默,学生听来乐呵呵,但是不是能真正学到东西呢?我想,教师要想把话说到学生的心里,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思考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那么不管你是什么教育内容,学生都理易于接受。例如,有些班级的学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影响,无论是写字还是读书,一看(听)便知道是谁的学生,据我了解,这样的教师,都是在课前经过认真的练读,反复的训练,课堂上更是用心去读、去写。教师首先入境,学生才能设身处地。融进感情的教学语言是最美的,我想这是勿庸置疑的。

  三要具备艺术魅力。

  于永正老师是我们熟知的一位教育专家,他并没有突出的外表,但他的亲和力随处可见。他的教学语言平易,其意蕴却充沛,表现形式更是自然生动,为学生所乐于接受。记得于老师教学古诗《草》,结束时,亲自扮演学生的奶奶、哥哥。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老师把单向的考问变得富有情趣。正因有了新的立意,新的教学,加上于老师惟妙惟肖的模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接受了加深印象的教育。比起枯燥的抄、读、背,学生怎能不喜欢这位满头银发的于老师。

  四要具备人格魅力。

  曾读得一则新闻:篮球明星姚明签订了自愿捐赠骨髓的协议,并表示只要有人需要,他随时捐赠,当记者追问:假如当时你有一场非常重要的比赛呢?姚明简短地答道:“当然是去捐赠骨髓,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一句简短的话,让我深深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一颗懂得施爱的心灵,永远值得敬重。一位体育明显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教师,处处为人师表。更应以自身为表率,把爱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让师生之间都以付出一份关爱为追求目标。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教育出品格高尚的学生。

  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更有动力去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做一名魅力老师,我将孜孜以求。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

  读一本好书,收获百味人生。通过对《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的学习,最强烈的让我感受到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用心学习的过程。

  阅读《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你能从作者旁征博引的教育案例、教育名言、教育经典中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文化积累是多么的重要。要做一个教育的智者,首先你应该是个学者。只有孜孜的学习,积累了丰厚的自己,才可以谈智慧的问题。

  新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领者、组织者,是学习中的首席。如果不学习,我们将首先失去“首席者”的资质,没有深邃的教育思想,没有充满激情的教育情怀,没有理性的教育智慧,怎样做一个成功的“首席者”呢?教师不仅需要知识的积淀,更需要思想的修炼。在修炼中提升教育的自觉,在修炼中提升教育的情怀,在修炼中提升教育的智慧。

  一、要做有思想的教师

  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二、要做有爱的教师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参透悟到的都是徐建平老师不甘平庸,用心学习而厚积薄发的智慧。有人曾说,能把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的人是幸福的。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奋斗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爱,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热爱学生,才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工作中充满底气,热情不减。

  三、要做有责任感的教师

  责任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源动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责任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能促使人追求工作尽善尽美,因而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出类拔萃地完成任务。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去。

  (一)深入学生的生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要想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实践证明,孩子们希望老师和他们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爱护和关心。

  (二)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

  教师要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处处观察学生的表现。比如,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状况、情绪表现、答题的正误和角度、作业的质量和速度,在课外活动中观察学生的活动能力、意志品质、个性倾向、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在家访中观察学生的家庭表现、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法等等。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事情上的表现不尽相同,班主任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反复观察学生相同与不同的方面,才能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从外部的种种表象中洞悉学生内心世界的本质,也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行“长善救失”的教育。

  人的精神境界层次有三:一是随遇而安,二是尽力而为,三是全力以赴!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成就什么样的人生状态。随遇而安的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注定一生波澜不惊,与世无争,难有成就;尽力而为的应该是比前者要好些,但比起全力以赴的来说,又要略逊一筹了。人生苦短,在各自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努力一搏,既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又可以因此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在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智慧的今天,做教育光靠认真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智慧。认真只能让你正确地做事,智慧才能让你做正确的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学理念,学技术,学习育人的艺术,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看徐建平的《释放你的智慧》,我也想用心释放我的智慧,我也希望大家,用心释放我们的智慧。因为,在教育的路上,我们都任重而道远!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

  参加工作15年了,与学生的接触更加密切了,了解更加深入了,同时面对的问题也更多了。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教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与以往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不仅仅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爱心和精力,更为需要的是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巧妙运用教育智慧、教育机智,达到四两拨千斤效果的能力。而在这方面正是我所欠缺和急于提高的。于是,利用寒假时间,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看到这个书名,最初的想法和大家是一样的,不过是一本优秀教育案例文集而已,但是当我真正翻开它,却发现这其中别有洞天!

  在我曾经读过的案例中,几乎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无论经过怎样曲折的过程,最终都会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几乎都是成功的经验,完美的典范。而这本书中的案例却并非如此,它收集的每一件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中的很多案例是我们曾经经历过,并希望得到妥善处理的问题。例如:对自私的孩子怎样教育,对老师出言不逊的孩子要怎样引导,对于“评比”容易造成的形式化、琐碎、短视、虚伪等弊端怎样克服等等。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案例,它不是教师完整地处理一个个案后所思所想的随笔、札记,而是教师向专家也就是本书作者求助的稿件,它未经任何的修饰、加工,因而也就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使双方就某个问题,在互动式的问答和回复中,作者为教师们不断梳理解决思路,激发教育智慧,交流教育经验,深化教育理念,出主意,提建议。本书中的案例不单单只重视最终的圆满解决,更侧重于解决过程的逻辑分析,不止于激情的燃烧,更重视理智的诊断。

  读罢此书,经过不断的反思,我认识到一味的“爱”、“表扬”、“找闪光点”并非包治 百病的灵丹妙药,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的是深入的,充满教育智慧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才不致满怀着可爱而盲目的热情,把复杂的教育事业简单化,把艰巨的教育工作轻松化,把多样的教育方法单一化。在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时,首先要多做横向联系,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要认真考察此案例是否具有普遍性、代表性,要放到教育环境的大背景下去分析、思考、解决。其次,还要多做纵向研究,追踪学生近日想法、做法的'根源,个人成长的根源,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影响。第三,要保持独特的视角冷静地去分析,不能被案例的表象蒙蔽了眼睛,想当然的怎样就怎样。第四,遇到问题、状况,不能开头就想“怎么办?”因为没搞清楚原因,只能乱办,而是要先多问几个“为什么?”假设多种可能性,避免因为单打一的归隐方式而导致的失误。设想的可能性越少,教育方法就越简单,而灵活多样的科学实验式的教育方法是以多元假设为前提的,对于学生发生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研究者,其次才能做管理者。最后,在教育过程中,处理某些问题时,在一定程度上把孩子当作成人对待,平等地和他们说一些可以理解的大人话,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会优于哄孩子的效果。因为当学生拿自己当小孩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期望值,他的责任感,他的意志力,都可以名正言顺的降低,这样会严重阻碍他们的成长。

  这本书共分5个部分,分别探讨了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及管理方面问题,共100篇案例。皆出自教育在线网站班主任论坛的精华集萃,每篇均有精彩点评,对教师当时的处理措施有褒有贬,把案例的原因和结果分析得丝丝入扣,提供的方法和建议切中问题的要害,合情合理,经得起推敲,让人心服口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真实的好书!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笔者认为,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种灵动性就需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

  教与学本身就是双向进行的过程。如何让教学方式不显得枯燥无味,就得靠教师们各显神通了。教学机智考验了教师灵活恰当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种临场智慧和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情景,将不协调的因素巧妙灵活地变动,以取得最佳教学睿智。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环境,准确、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学机智的本质内涵。

  所谓机智,寓意脑筋灵活,善于随机应变,也应了这么一句古话--“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从这个释义来理解教学机智,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机智的解释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从其内涵来看,灵活性是教学机智特点的首要标榜,它是教师应变成功的一大法宝。儒家提倡“因材施教”,教学机智亦是如此。教师根据课堂学生学习的基础、需要和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潜能,是其诱导性的体现。

  其次,贯穿始终的其趣味性、创新性与及时性的特点。教师将自身的幽默性灌注到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时机和分寸,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实现创新性的转变,才能“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

  也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的思维创建活动,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享受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创造出和谐的'教学艺术氛围。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是长期在教育实践中经过磨炼,运用科学教育理论逐渐形成的,是其经验、才气、智慧的结晶。这是教师内在和外在美的统一,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了教学机智的审美性。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既使课堂气氛生动,也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笔者认为“独特的能力”对应的便是教学机智的构成要素了。

  教师中学生众多,教师虽不能个个俱到,但也得纵观全局。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观察,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迅速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化被动为主动,增强自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以特级教师临时开课为例,在一个陌生的教学环境中,他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情绪、学习态度,而这些信息都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教学计划的调整也要立即做出调整。具体地说,教学机智也是教师的一种快速智力定向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敏锐的激发多种解决方案。

  课堂上的有些偶然事件的发生如调皮学生随意插话接话以至于扰乱了课堂秩序,这时候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是冷冰冰地说教,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服,而是冷静地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因此准确的判断力和理智的自制力是教学机智的重要构成。

  偶尔,学生的呼声中出现了更好的解题方法,教学机智中敏捷的反应力要求教师能够借同学之口施教,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教师随机应变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机敏,是令人赞赏的艺术。其中体现的个性与人性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7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原来我认为他不是学生,不会说人话,不会办人事,但事就是这么个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

  教师要学会解放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

  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走进书里的世界,享受精神的丰润,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平淡真好!平平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平淡也是最美的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

  这两天从学校拿回了一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所的王晓春老师,王老师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积累了四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是一位研究型的老师,他对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三个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本书中王老师对小学教育中的100个典型案例进行了点评,编排为“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五大部分。书中记录了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透彻的解答,为广大一线教师解开了心中的疑惑,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

  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案例1“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让我想起了另一本书《爱的教育》,可能是因为它们有同一个内容,现在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提倡赏识教育,用爱心来教育每一个学生,我们都曾感受到过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老师倾注了爱,哪怕只是不经意的一点点,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温柔的微笑,一下轻轻的抚摸,再恶劣的学生都会被感化,积极上进,但教育是不是有爱就行了呢,不是的,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学生不做作业,学生在课堂上捣乱,学生在课间戳事……,老师认真地指导改正,但收到的效果却不像我们所想那样,他们还是一如既往。是不是我们的“爱”出了问题了呢,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收到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教育除了需要爱心还需要智慧,“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告诉了我这些。

  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也为我提供了好多教育的好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好好实践一下,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来。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9

  “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摘自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读着这样的语句,确实能给人以心智的启迪,“教育”需要“智慧与真情”,也只有拥有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才能如阳光般照遍大地,使荒漠变成绿洲。读着这样的语句,也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心中忐忑,不知自己能否胜任“教育”的工作?

  一、教师的责任:

  1、引领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肖川)读着这些话,恍若在懵懂中被人狠狠地敲了一下:教师可不能随意而为!教师责任重大!

  事实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模仿”在小学生身上是最容易发生的事,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或她们)对教师的崇拜程度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老师说的话是“圣旨”,老师写的字是“版本”,老师的待人态度和原则是“榜样”,教师犹如一面明晃晃的镜子,映射出孩子们的影子,所以“教育”出怎样的孩子全在于教师的一念之间,教师在一定意义上引领着学生的成长。

  这就对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出了要求,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慎重再慎重,因为你的一切就是学生学习的蓝本,不仅是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更是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正如肖川教授说的那样:是用轻蔑、无情打击和严厉惩罚摧毁他的自尊心、泯灭他的自信心,还是带给他们更多的成功的体验和发现的快乐?

  而作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肖川)所以,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如何引领好学生的健康成长。

  2、让学生享受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命体验,幸福和悲伤、痛苦、失落一样,只是我们诸多生命体验的一种。有的幸福来源于别人给予你的';有的幸福是你给予自己的;有的幸福来源于你给予别人的。那么,学生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学生的幸福有来自同伴的帮助,有来自自身的成功,也有来自助人的快乐,但最大的幸福还是来自老师的赞誉。一声轻轻地问候,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那声音将挥之不去;一下温柔的抚摸,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温情,那余温将久久停留;一次真心的握手,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力量,那热力将传遍全身;一片热烈的掌声,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赞赏,那笑脸将溢满心间;一次促膝的长谈,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情,那话语将永留心底……这一切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当学生觉得幸福时,就会觉得快乐,而“快乐是心灵的阳光。”(肖川)假如学生的心中充满了阳光,他们就会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不快乐的人,就有可能内心变得阴暗,就可能对人不信任,甚至充满敌意,就有可能成为害群之马,甚至是穷凶极恶之徒。”(肖川)所以,教师的责任之二就是如何给予学生幸福,让学生享受这份幸福。这就要求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宽松、宽厚、宽容;温情、温暖、温馨;自主、自由、自信;成长、成功、成人。’学校不同于军营,更不同于监狱,也不同于医院,要让学生在这里感受到最美好的东西,给他们欣赏与鼓励、宽容与信任。”(肖川)

  3、为家校沟通尽力

  “在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的努力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表达对孩子的期许——既不过高,从而构成对孩子的压力,也不过低,从而致使孩子的成长动力不足;如何带给孩子高品质的日常生活经验;家长如何以身作则,等等,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就极其必要。”(肖川的《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从教授的话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其实我们也知道孩子很多习惯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而在学校我们可以让他(或她)明理,但真正落实还需要校内外的协调一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很注重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学习或行为),也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为培育孩子共同承担起责任。当然,也碰到过一些不合作的家长,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 “我把孩子交给你,就应该由你来教育他”,“我们大人都很忙的,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假如在几经努力下还是不能扭转他的看法的话,我也就只能尽自己的本分了。

  当我读完《造就自主发展的人》后,最后一句话“培养学生学业求助的能力,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败切实地负起责任,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肖川)让我再次领悟到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说教师的责任之三是如何让所有家长都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

  二、教师的素质:

  1、三个层面的素质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层面的素质: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三是教育的智慧,包括批判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等。其中文化底蕴是最重要、最难做到的,也是教师最为缺乏的。因为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内源性地生长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换言之,才能有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生长的土壤,否则只是简单地从外界接受的一些东西,就会成为外在的、皮毛的东西。”(肖川)

  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新鲜血液,才能跟上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能跟上学生的需求,才不至于落伍,不至于被学生所淘汰。

  2、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育无疑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肖川)在我们的家长中间流传着这样的话“老师总是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原本人都有喜好,偏爱好学生也很正常啊,谁不喜欢好的事物呢?又如肖川教授所言:“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这说明我们教师并不完美,也不是完人,只是在追求完美而已。

  但是,尽管如此,教师还是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或成功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生(后进生),更应给予机会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老师的关爱之情。我想这也是老师的素质之一。

  在肖川教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第一篇章《教育的方向》中,我读到了教师这一职业所赋予我们的责任,读到了教师该拥有的素质,同时也读出教授对教师的理解,比如:“对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却关注不够。”“更多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使他们有职业的稳定感、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物消磨了高远的追求。”“只有教师本身有幸福感、有内在的尊严、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乐趣时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更好地投入工作。”(肖川)是啊,教师也是一个自然人,也有着常人一样的心理,但理解是最大的内驱力,我想这也能成为教师的又一素质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在该书中,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教育与惩罚的关系。

  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什么是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对所谓“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或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但不管怎样的教育惩罚,都不能是体罚。有的朋友不理解我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既然是惩罚,怎么又不包括体罚呢?体罚不是惩罚的一种吗?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仅仅是“法制”)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1

  寒假,我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书中的观点启人思考。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是最强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怀着对学生的爱,我们不放弃每一个人。从他们的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贯穿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教学机智是可以学出来的,它只存在于教学之中。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变。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出现意外,而正是这些意外的发生激发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变得更清晰,教学机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积累起的底蕴,才能运筹帷幄,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它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它是可以学出来的,更是需要品出来的。教育的机智涵盖在我们每一天、每一点、每一滴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2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等。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滑坡。现如今很多教师都说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各种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厉。导致很多孩子在入学之前,在家庭教育这一关上就造成了良莠不齐的现状。林教授还在书中提出了“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三教一体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当前虽然素质教育正在进行中,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真正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德育在这里显得那么微乎其微,力不从心。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成才。”要学会因材施教,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顾名思义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现在不少孩子厌学,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考试”惹的祸。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每一位老师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像那位老先生一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人人成材呢?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读罢此著作,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并且从作品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我把有些地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带给我更多的还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3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王晓春老师写给小学教师的,精选了100个小学发生的真实案例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进行点评,教给老师们遇到问题帮老师出点主意,提点可操作的具体建议,不清楚的问题和老师保持联系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等。

  读了这本书后,学习到了许多好的点子,也知道在处理学生问题和家长问题两方面要讲究智慧。

  一、教师问题。

  案例1:“宇”是一个新生,文化基础比较差,上课基本上不听讲,上课看漫画书,老师没收了也无所谓,考试成绩不及格,但足球技术还算不错。宇的班主任misspuck老师就用心教育他、关怀他,收到了一些效果。

  我的班级里也遇到这样的学生,思路和做法也和misspuck老师差不多,认为用心灵感化心灵,学生就会慢慢变好。但王晓春老师指出这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儿的普遍弱点。我们的思路:“学生学习不起劲,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学习,而且能学好”。这种已经公式化了,不是教育的智慧,经不起推敲。因为学生从家长和老师天天的说教中早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口头上和心里都知道但学习还是不起劲,特别是差生,这是问题不是单单就是爱心就能解决的。现在的学生一点都不缺少爱,家长给他们的爱太多太多了。“爱”不能包治百病,虽然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做好教育,但爱不属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想解决问题,老师要给家长和学生提供理智的、智慧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所以现代的老师在遇到家长和学生的问题中要牢记教育智慧和爱心同等重要。

  案例15:《这个班主任到底该怎样当》中“山村小渡船”老师太善良对学生太好。班级的学生闹翻天,许多调皮的学生开始把老师说的话当作耳旁风,同事们就认为老师不能对学生太好,并且给学生适当的体罚是必要的。

  小渡船老师是个性格温和的人,而我却是一个对学生来比较严厉的.老师。我的课堂纪律很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每节课每一个学生都要提问,都要回答问题。宗旨是“一切听老师指挥,无条件服从”。班级管理井井有条,每年都是优秀班集体,各科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每个学生的习惯也不错。我校是寄宿学校,生活中我对学生非常好,家长和学生有困难都和我说。但是我也不知道这个班主任该怎样当?班上有几个学生在家里就无法无天,作业不能自觉完成,家长拿孩子没有办法就求助老师好好教育孩子,家长自己总是说自己忙,没有时间管,孩子不听家长只听老师的,家长会很少参加。老师打电话和家长沟通,她的教育道理一套套的,可是孩子的不良习惯视而不见,只要孩子每天能快乐就可以,却还要孩子的考试成绩高高的。

  二、学生问题。

  案例52《五年级女生的“情书”》和案例53《小学生早恋》,这两种现象是许多家长和老师都谈之色变,比较担心。有些专家就提出强调学校要加强性知识教育的看法,王晓春老师就有不同的意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固然缺乏性知识,但是更缺乏正确的爱情观。想主要依靠性知识和安全套来对抗学生的“早恋”,是一种“技术主义”的迷误,我很赞同王老师的看法。理由是:老一代人当年在性知识方面显然少于今日青少年,为什么“性犯错”反而较少呢?试想除了社会比较封闭以外,可能是他们考虑感情问题反而多一点,爱情观更严肃一点。今天的孩子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孩子们特别珍惜感情是不会“乱爱”的。

  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发现孩子的情书或者你认为的“早恋”,不要太震惊,不要把事情闹大,不可收拾。我个人认为,老师如果发现此类现象,先不要告诉家长,也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来说,私下找一些同学来了解他们的爱情观,心中有数了,可以开主题班会,全班学生来讨论“你为什么会喜欢那个同学”,“什么样的人值得你喜欢”这类问题。相信,当大多数学生都懂得自己感情的时候,“乱爱”的现象就会慢慢消退,孩子们的精力自然而然就会转移到正经的学习和生活上来了。

  三、老师与家长关系。

  王晓春老师书中是这样说的,按目前我国国情,从整体水平上看,最适合具体指导家庭教育的人还是教师,因为家长总体上对教育的理解水平,尚未达到无需教师指导的程度,虽然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大城市和发达城市变得还很快。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和电视节目铺天盖地,家庭教育专家层出不穷。可是家长们因为班主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孩子的命运,还是愿意听班主任的话,可见,由教师指导家庭教育效率是比较高的。

  老师为了教育好孩子,不知不觉就是闯到了孩子的家庭中了,我们没办法把家长排除在外。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就变得复杂了,“度”就不好把握。现在家长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就把家长变成了自己的“助教”,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性格培养和习惯养成。我也不例外,最后学生的成绩没有提高,学生的毛病全部是学校老师没有教好,老师成了十恶不赦的。所以老师就要学会指导家长,因为许多家长是外行,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我们老师的日子就好过了。所以当务之急,老师们要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不断学习必要的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在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方面才能给家长支招,还要经常开家长,会上不说空话,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读了这本书后,我清楚地知道,现时代的老师要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究教学,要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适当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生的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分析原因,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寻找教育的智慧,才能做好工作。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4

  暑假里拜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虽然平时我并不喜欢这一类书籍,至今也还没有看完,但是书中真挚的性情和精心锤炼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有一种对教育生活、对教师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肖川教授一门心思为教师写作,能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象出普通的道理,将为人处世的道理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中,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

  肖川教授认为,做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是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很多,每天挤时间学习,可以获得知识的增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问题,一些现象,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探索,自觉实践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做个有思想的教师,会使得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会使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味,尤其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一个人思想丰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就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精细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

  做个有思想的教师,会自觉而自然的地引领学生,使其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教材这一重要教育资源,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要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就需要有一种文化的眼光,对作品有一种较高的鉴赏力,教师就需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对于我们新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有的会去网上搜罗教案,有的会用共享的好教案,然后在课堂上照搬。我个人认为要辨证地去模仿,要学习名师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及精湛的教育艺术,不可全部模仿、不加思索地去运用,要做一位善于思考、有思想的教师。

  思想是理论的灵魂。当今我们要做个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对教师职业内在尊严的诠释与追求。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温暖的思想之中,希望在我们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的思想还会在足迹中闪光,并照亮前行的路。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5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需要智慧。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启迪和快乐!以前对于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顾泠沅这四位教育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他的12位教育家并不是十分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对李吉林的教育历程谈点自己的体会、收获。

  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虽然李吉林是小学教师、是语文教师,跟自己教育的对象不一样、教学科目不一样,但是她的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对我们青年教师都是很大的鼓舞;她的"情景教学"对我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她倡导的一个教学原则:美感性更是我以前所没有顾及到的,自己以前感觉还不错的课在她的美感性原则下简直就是麻绳拴豆腐--不值一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已经轻车熟路的李吉林来说,开始一个班级从一年级教起探索教改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就是她的这种不怕困难、不甘平庸,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她收获了今天的丰硕果实,而这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敬佩。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她就一定不会退缩,她的这种精神会一直鼓舞我永往直前。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虽然自己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思维要开阔,不能一味地重复着老教师的道路,重复着自己的工作。要边研究边教学,从科研的角度来认识教学。重复式的教学只会让自己的教学效率一成不变,谈不上提高,而自己也会感觉累感觉枯燥无味,批发厌倦。反过来,做一名科研式的教师千方百计地从旧中夺出新来,千方百计地想比昨天干得更巧、更好,使自己课堂效率更高,这样本人也会感觉轻松愉快,积极充实,具有成就感。所以李吉林的矢志"小教",弄潮课改这个教育历程无形中就让我确定了以后的教学态度--探索、创新、提高效率。物理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STS教学模式,也就是从生活到物理,再将物理还原生活的'教学理念,细想起来这也就是李吉林的"情景教学"。看着她情景教学的可喜成绩:全班43名学生,考入省重点中学33名,其他10名学生也都考上了实验中学,我似乎也看见了她甜美的笑容,以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虽然我没有她那么长的从教经验,但是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以及其他教师的帮助我一定也会收获成功。虽然现在不能给学生带到校外上课但是我们现在科技先进了,我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生活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实地做到将物理教学情景化。有的人喜欢文学、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其主旨都是对美的追求。那么我们的学生也是在追求着美感。她们一天要上那么多节课只有具有美感的课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美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李老师教会了我从四方面去体现美感,那就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以及教师仪态。可以说我以前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好。只想着上课应该讲哪些知识却忽略了怎么去讲,怎么讲才会美。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思考。

  李吉林的智慧档案让我明确了教育信念、学会了教学方法、懂得了教中带美。李吉林只是这16位教育家中的一员,其实我从每一位教育家身上都学到了很多,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感觉难以释手,着实得让我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坚信在他们的经验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好一点,一天跨一小步,最后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03-28

智慧教育学习心得07-27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10-29

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09-15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06-09

智慧教育读书心得05-17

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精选11篇)07-08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7篇)08-18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11-11

(优秀)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