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读后感

时间:2024-05-27 10:17: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作业设计》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作业设计》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业设计》读后感

《作业设计》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呈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死记硬背的、无思维价值的练习。教师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自觉完成作业。

  要让学生带着兴趣,认真地去完成作业。而且在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略有所提升之后,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创新创造能力。前后存在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趣味性的落实将直接影响到我们下一步操作的进程和效果。

  用作业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是不同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知识、学习中发现的规律、识字认字的新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并定期交流,互相评价。比如可让学生关于课文后续再编写小故事,说说生活中碰到的有趣的事,或者是收集整理生活中认识接触的生字词,如何记忆生字生词等,从而养成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对作业的认真批改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教师认真批改学生完成的`作业是学生积极完成作业的保障。教师不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会导致学生认为做不做没关系,反正老师不看,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成果没有人会关注,因而在以后作业时会以交任务的形式来马虎完成,达不到留作业给学生的真正目的。所以,教师在批改作业方面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必须认真批改学生的每道题,每个步骤

  除了识字写字题,有些题比如阅读题和看图写话不止一种解法。可能解题的思路不同算的结果相同,尤其是新课程教学中,很多开放题的解法有多种,答案也是多种的,教师不能只凭参考答案来批改学生的作业,必须认真批改学生的每道题在时间充分的情况下,最好事先把布置给学生的题目看一遍或做一遍。同时在批改作业中记录学生做的情况。对写得好、认真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做错的学生要指出其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避免重复错误,使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的作业被老师认真地看过了,认真地改过了,有要做好每次作业的动力。

  第二,对学生做的作业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在批改作业时都会给学生一个成绩,这个成绩必须是客观的,标准的,不能凭个人对学生的喜爱与否给出。因此在批改作业前必须算好一个题目多少分。这样会使学生为了得到好的成绩而努力学习。订正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必须牢牢抓住这点。我会给作业做得全对的学生100分,并写上日期。对于那些有错误的同学,将作业发还给他们订正,订正完后拿来批改,有错的再改,直到全对了才给日期。

  所以我觉得能够将100%的教学热情投入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老师在诚心地教,然后再适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态情况,总结出一套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作业策略单——因材施教是成功的必备要素,最后认真地批阅精心布置给大家的作业。我们的目标是做到教学中的双赢: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顺心。作者:董俊淼

《作业设计》读后感2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可是,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学生作业单调枯燥,偏重课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摘抄、重复套用,这种封闭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优化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作业中得到张扬。长期以来,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思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这种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作业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和设计,使每个练习都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作业练习的设计不能为形式而训练,必须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

  一、以学生兴趣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语文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为了改变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等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对作业保持一种新鲜感。

  二、设计灵活性作业 。适当的抄写、朗读背诵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它可以更好地起到巩固识字,理解课文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让抄写、背诵这些“枯燥”为“灵活”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改变布置形式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抄写不是那么无聊。在每课的生字教完之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给生字做卡片的作业,其实,学生在做卡片的过程中就把生字抄了一遍,但通过变换作业形式,学生对作业自然不再抱怨“又要抄生字了”。还有像布置读书的作业,“把课文读一遍给妈妈听”与“回家读一遍课文”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虽然都是抄和读的作业,但换了一种形式,换了一种说法,就可能给学生不同的感觉,所以我们在布置抄写、诵读作业的时候,不妨多动点脑筋,多花些心思,避免命令式的单一的形式和说法。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语文作业设计趣味性,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如:创作一幅课文插图,变文字为画面,使学生学得更活更实;续写续编课文;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录音,在班上开展录音朗读比赛;合作表演一段课本小品;根据所学内容班内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语文作业。

  四、设计社会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爱因斯坦主张:“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者还应有合作精神。因此,在设计语文个性化的练习时,完全可以和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各种活动交往中,学生的眼光渐渐远大,胸襟渐渐开阔。与此同时,他们的协作交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作业设计上独具匠心,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尝试。作业题就要灵活多样,有声有色,富于趣味,要蕴涵美。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调动学生的兴趣,感受。

  如何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观,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还将努力学习,实践探索,真正通过有趣的、多样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使每个学生都爱上作业,都能得以提高。

《作业设计》读后感3

  这几天看了《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这本书,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深受启发。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观点是作业的“主动投入”比作业的“完成”和“正确”更重要。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是提高成绩的保证。从心理学角度看,作业是教师指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以外的时间完成的任务。自我调节领域的研究专家齐默曼明确指出,成功的家庭作业完成需要自我调节学习,在成功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我调节设置作业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保持动机、监控过程并对作业结果进行反思。

  在科尔诺的意志理论中,家庭作业是学生的工作,它使学生学会如何忍受枯燥,锻炼其意志力,促进其责任感与纪律意识的形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管理自己的作业,包括进行时间规划、作业的环境管理、集中注意力、保持或提高做功课意图的强度、面对困难的作业任务保有恒心、抑制外界干扰因素、对做功课时伴随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等。

  美国资深作业研究者库柏认为,对于儿童而言,家庭作业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性格品质。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自律、遵循作业规范、敢于面对并克服困难、学会坚持、低于诱惑、强化对学习的责任感等积极心理品质。

  有效的作业应该是孩子们主动投入的作业,他们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主动克服困难、排除干扰;主动挑战自己、锻炼自己……在这样一种积极的状态下完成的作业,才是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的作业行为。

《作业设计》读后感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已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前不久我通读了《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由特级教师于永正主编,共分三部分——个性作业思考与实操、另类作业设计及反思、奇思妙想创新与展示。选编文章共有6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来自一线教师的笔下,集合了诸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深入浅出地把自己的作业设计心得呈现给读者,以帮助那些在个性化作业设计方面还没有摸着门道的教师朋友。

  自从读了《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明白了对学生作业形式如果稍作酝酿,经常性的变换,学生的作业形式定能焕发出个性的光采,闪动生命的活力,进而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所谓教育个性,就是教师运用个性化的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从而实现教学和教育的效果。个性化的教学通过形式的个性化(比如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思路等)达到培养具有思维个性的学生,即培养有个性的,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东西。

  作业是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知识,外化素质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语文作业,也不是教师布置,学生抄写,教师批改,学生订正。这种单调,枯燥与无休止的循环往复的抄写,不仅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厌倦情绪,失去了兴趣,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那么,我们个性化设计应该怎样来操作呢?

  一要明确要求,二要注意形式,三要作业反馈。

  这本书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活”,从个性化的.作业训练中,让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别总把视野局限在课本上,同时,教师也应重在认真专研文本。从文本的角度出发,让作业个性化,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这理应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收作业时,却是我最头痛的时候,因为这时的“天经地义”就会大打折扣。深感困惑的我常常无奈地感叹:唉!想让学生爱上作业,真的好难!因为不光是那几个总是懒于写作业的“顽固分子”令我无奈,更让我头痛的是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至于作业的质量、作业的数量和作业的效果,好像从来都与他们无关。时间长了,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学生对待作业索然无味呢?是不是我布置的作业欠趣味性才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呢?

  假期里,我在于永正老师的《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书中找到了答案,有两点感受比较深刻:

  1.透过《米芾学书》故事看问题。

  《米芾学书》故事中秀才受到智慧在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秀才随便翻了翻米芾的字”,看似随便,其实秀才在那一翻一看中就发现了米芾习字的问题,也发现了米芾是一个求学上进的人。于是秀才在那么一瞬间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我教你写字,先要用五两银子买我一张去写。”这也体现了秀才的智慧——善于“对症下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能看到学生的不好,只是一味指责。经常听到教师在检查学生作业的时候有一些抱怨,而后就是惩罚学生重写作业。教师很少考虑学生“不好”的症结在哪里,对此“症状”该如何“下药”考虑得就更少了。举个例子说,教师经常留抄写生字的以巩固词语概念这样的作业,为了让学生记得牢,往往让学生把一个字或词语重复写很多遍。而很多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往往发现学生的作业“质量”很差——错字多,字迹潦草。原因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机器”。作业量太大,过多的机械抄写,只能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一样的结果——“有手无心”,所以错字成行、潦草难辨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我们像故事中的秀才那样,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变换布置作业的方式、形式,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中,作业采用“实践活动+习作”形式。

  现在,小学生的假日很多,除了常规的双休日和寒暑假,还有“五一”、“十一”长假。这些假日,为学生调整身心、接触社会、密切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样的方法值得借鉴,因为这样的作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指导的同时,对巩固学过的知识、拓展知识面、熟练掌握已有的技能等都有帮助,并且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有和大的帮助。

  是啊,如果作业缺乏“灵性”之美,只以“量”定,不能让学生乐意为之,那样的作业,对学生的进步能有多大作用呢?我想正面作用没有多少,负面作用却不容我们忽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被“作业的重负”压灭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被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失去了……所以,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也要讲“质”而不是论“量”。我们关注学生写作业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写作业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写作业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过程。

  根据所学方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开放式作业方式:

  一、设计填空式作业

  小学课文丰富多彩,有记事的,有说理的,有写景的……我往往总要求学生将背诵的部分一字不落地抄下来,作业形式单调,让学生乏味。这时我就根据所学方法,要求学生把背诵的课文设计成填空式,这样,就避免了大段大段地抄写,传统地死记硬背,学生多元化的思考也得到很好地发挥。

  二、设计问答式作业

  不同的课文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而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形式,极力摈弃那些繁琐、重复的练习,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思维,发展作业的兴趣。如:教完《黄河的主人》一课,我要求学生围绕这一课每人设计一道问答题,并作出回答。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有的围绕题目设计,有的围绕每小节的中心句设计,有的围绕插图设计……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只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有一个灵活、善于思考的大脑,即会诱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设计的问答有:

  1.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

  2.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

  而后我把这些问题进行汇总,要求全班同学逐一讨论,学生表现积极,尤其是那些设计问题的同学,当他们发现自己设计的问题出现在屏幕上时,是那么自豪!那么兴奋!

  三、设计绘画式作业

  绘画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绘画式作业更是形式新颖,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为学生大胆思维,放心作画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如:教古诗《游园不值》一课时,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可谓春意盎然而又含义深刻,满园的春色到底是什么样呢?留给了学生无穷的遐想。于是,我布置学生这样一道作业,每人画一幅画,画出满园春色在你脑中的样子。学生的思绪在腾飞,画笔在驰骋,满园的春色该是多美,多妙,最好的语言也难以描绘,那么让我们跟随孩子的画笔,一起去欣赏。看,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杨柳,一条条清清流淌的潺潺小溪,一簇簇花丛,一只只翩翩飞舞的蝴蝶———————一切都在不言中,都在孩子的画里了。

  总之,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多得到提高。我希望能再次阅读一遍《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这本书,得到更多的启发。

《作业设计》读后感5

  “双减”背景下,什么才是理想的作业?作为老师,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布置作业,学生们几乎每天都在写作业,那么,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了我们所期待的发展了吗?

  最近,我关注了不少有关作业设计的书籍,这本《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就是其中之一。全书分为六章,分别为:从学生的立场看作业;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常规作业的设计与反馈;突破被动与枯燥,分层作业:适合每一类学生的思维旅程;单元作业:实现学生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长周期作业:在坚持中探究与表达。

  乍一看到本书的封面上“学生心理机制”几个字,我有一些困惑:什么是学生的心理机制?作业设计为什么是以学生心理机制为基础的?它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对整本书的阅读。读完书之后,我明白了这本书里的“学生心理机制”特指“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文中用了两个例子来阐述:学生A到家休息一会后马上拿出作业本,看好开始做作业的时间,有条理地开始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就先留着,做完再来攻克那些难题,做完作业,他仔细地检查,改正了一些错误,最后,记下完成作业的时间。而学生B到家后,先吃东西,又看了一会电视,然后才开始写作业,但没写几道题,他就坐不住了,又找出零食吃了起来,等到吃过晚饭,他还有将近一半的作业没有完成。妈妈不停地催促他快点写,并帮他检查错误。为什么学生A和学生B的作业行为与表现有如此大的差异?因为他们有不同的心理机制。作业心理机制看似很抽象,但事实上,当我们试图回答“学生是如何完成作业的?”“学生作业完成的结果怎样?”“为什么有的学生能认真完成作业而有的学生却不能?”等若干问题时,我们其实就是在探讨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是指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影响学生作业完成的心理结构与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往说作业设计的时候,我们往往从教师的角度、从知识点完成的角度、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考量,而这本书把视角聚焦于学生,探究学生完成作业的心理机制。书中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作业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积极影响包括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利于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负面效应包括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厌烦情绪,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也导致了一些不良品质的产生,如抄袭、作弊等。

  本书还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七个作业设计原则:

  (1)要从学生视角理解作业的特征;

  (2)要关注学生作业品质的养成;

  (3)要以尽可能少的作业量促进尽可能多的认知投入;

  (4)让学生有更积极的作业情感体验;

  (5)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和选择;

  (6)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知识的关联和应用;

  (7)让作业成为学生与他人共同走过的一段旅程。

  书中提到的第七个作业设计原则“让作业成为学生与他人共同走过的一段旅程”,这段特别文艺的描述让我很感兴趣。在大家的印象里作业常常被定义为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常常把作业是否独立完成看作是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的一个标准,学生需要一个人去思考、解决问题,管理自己的情感。为何让作业成为与他人共同走过的一段旅程?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人的生活环境中,与周围的人交往是一种需求,即使是在象牙塔的学生也一样,他们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来表达情感、思想及困难。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对于这个设计原则,我个人觉得应是因人而异,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分层作业。我也经常用到这个原则,比如我在布置英语书面表达作业之后,对于程度较弱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仿写即可,或者下课单独和他们聊一聊文章的结构、内容和细节等,通过我们共同的交流,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帮助他们增强写作的自信。疫情期间,我们曾经布置了让学生们在家学做一道菜,并且用英文描述,用小视频记录的方式呈现的作业。孩子们纷纷邀请家人帮忙,让家长也参与到作业中,这样的作业不仅与真实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也让孩子们增进了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书中还谈到了单元作业和长周期作业的设计,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去阅读。

  理想的作业到底是什么?读了这本书后,我得到的答案是:理想的作业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理想的作业需要切实减少作业量,保证作业品质,同时关注拓展性作业和分层作业的设计。理想的作业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在作业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作业设计》读后感】相关文章:

作业设计的心得体会12-21

作业设计心得体会02-01

双减作业优化设计培训心得范文01-15

作业设计讲座心得体会[优秀]02-24

作业设计心得体会(通用21篇)03-22

【通用】作业设计心得体会15篇11-29

小学双减作业设计的心得体会08-29

双减作业设计培训心得体会04-16

语文作业设计心得体会(精选10篇)05-23

分层作业设计心得体会(精选14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