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史》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数学史》读后感大全(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史》读后感1
在任何起点上要想学好数学,我们需要先理解相关问题,然后才能赋予答案的意义 ——引言
数学, 似乎是一个枯燥的学科,但却是我们生活里最为有用的工具之一,它是物理化学生物的摇篮,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市场里的公平称,是我们量化自己的必要工具...是的,数学是一个“工具箱”!那么,前人是怎么样把这个工具弄得更为人性化,更能让我们好好地使用呢?看完《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后,我知道了许多。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介绍了数学从有记载的源头,到最初的算数,再到代数、几何等领域不断地深入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本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先后介绍了数学的开端,古希腊的`数学,古印度的数学,古阿拉伯的数学,中世纪欧洲的数学,十五和十六世纪的代数学。
在人类对于数学漫漫求索之路上,诞生了许多古代文化,而这些古代文化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数学 。其中,古代伊拉克的历史跨越了数千年,它包括了许多文明,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波斯和希腊文明。所偶有这些文明都了解并使用数学,但有很多变化。在这儿不得不提到的是古希腊数学。在此之前,各个文明运用数学仅仅是用来协助、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有时不就此满足的人们也会有简单的探索,但希腊的数学家们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将逻辑推理和证明作为数学中心,也是正因如此,他们永远改变了运用数学的意义。
数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今的数学在生活中被广泛的运用,一起热爱数学吧!向为数学做出巨大奉献的前人们致敬!
《数学史》读后感2
从小学的自然数扩展到了有理数,主要是有了负数的加入,而数的产生是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我们似乎很容易理解负数在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比如温度计上的负数,水位上的负数等等。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负数的接受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简单地在正数前添个负号而已,—1—1=0类似的问题频频出现,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负数时会遇到困难呢?
了解了数学史后就释然了,数学家M·克莱因说:“从主流数学诞生开始,数学家花了1000年猜得到负数概念,又花了1000年才接受负数概念,因此我肯定,学生学习负数时必定会遇到困难。”(Kline,1966)足足20xx年,在这样一个漫长过程里不断寻找、修改和完善的一个数学量,学生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是注定的。而教师想用一节课把负数概念教明白,让学生学明白几乎不可能,这个过程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么一想,学生的很多问题就能被理解了。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物发生学定律:“个体发育时重演种族发展史。“他将该定律应用于心理学领域,指出“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过是种族进化的简短重复而已。”若将该定律用在数学教育中,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困难不过时20xx年前的数学家们所遇到过的问题,“这种历史相似性的一种教育价值在于,教师能够根据历史上数学家所遭遇的困难来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或认知障碍,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有效地跨越学习障碍、克服学习困难。”这样看来,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又是何其宝贵与单纯。因此让学生在数学史的学习中体会数学家们得到数学概念的曲折不易,同时获得心理安慰,接纳自己的不理解并努力去理解,像个数学家一样。
《数学史》读后感3
今年的寒假出奇的漫长,在这漫长的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我不怎么喜欢的书——《数学史》,为什么不喜欢呢?是因为我很多不懂,但是读着读着我就喜欢上了,《数学史》记录着人类数学历史发展的进程,读了它,我有一点肤浅的体会。
体会一:数学源自于与生活的需要与发展。
书中写到:人类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具有识辨多寡的能力,从这种原始的数学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人们为了方便于生活便有了算术,于是开始用手指头去“计算”,手指头计数不够就开始用石头,结绳,刻痕去计计数。例如: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巴比伦的楔形数字;中国的甲骨文数字;希腊的阿提卡数字;中国筹算术码等等。虽然每种数字的`诞生都有不同的背景与用途,以及运算法则,但都同样在人类历史发展和数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
体会二:河谷文明和早期数学在历史的长河一样璀璨夺目。
历史学家往往把兴起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和印度等地域的古文明称为“河谷文明”,早期的数学,就是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黄河与长江,印度河与恒河等河谷地带首先发展起来的。埃及人留下来的两部草纸书——莱茵徳纸草书和莫斯科纸草书,还有经历几千年不倒的神秘金字塔,给后人诠释了古埃及人在代数几何的伟大成就,也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的文化历史,而美索不达米亚在代数计算方面更是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三次方程,毕达哥拉斯都是它创造的不朽的历史,在数学史上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读了《数学史》让我明白: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数学史》读后感4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李文林先生的《数学史概论》即为我们了解数学提供了重要途径,本书系统全面,且一反寻常论述类著作的晦涩,理性与趣味并举,严谨与生动兼备,尽显数学的神圣与魅力。成书的初衷是为一些高等院校的数学史课程提供一个参考范本,但事实上,本书除了为数学专业师生提供参考外,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对数学史感兴趣的各类读者的需求,自20xx年8月出版第1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推崇。
初读此书时,我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一次偶然的翻阅,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些陌生的、新奇的领域逐渐豁然开朗。原来数学的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从远古到现代,它不断发展完善着;原来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定理都承载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它简单却厚重;原来数学是一门理性却并不冰冷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鲜活且生动。正如李文林先生在书中所言“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对自然的探索是数学研究最丰富的源泉。但是数学的发展对于现实世界又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一门数学分支或一种数学理论已经建立。人们便可在不受外部影响的情况下,仅靠逻辑思维而将它向前推进。并由此导致新理论与新思想的产生。”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有自己的文字符号,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体系。它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微小到庞大,它所经历的每一次危机,又由此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突破,让我为之震撼与景仰。
如今我已是一名入职两年的数学教师,再看《数学史概论》,又能从中汲取许多教学灵感。学生对数学没兴趣,认为数学枯燥,学无所用,一方面是因为多年被数学作业支配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他们对数学的不了解。倘若在一个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依据他的认知水平,给他讲一些数学家的和数学发展中的逸闻趣事,例如,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阿基米德给国王测量王冠体积、祖冲之父子与圆周率、数学王子高斯与其卓越的数学天赋、费马与费马大定理、理发师悖论与芝诺悖论等等,那么,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他也许不会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在学习到相关内容时,看到一个个熟悉的人名,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而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也可以将数学史融入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接触到冷冰冰的知识,还接触到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数学家的情感和意志,体味其中的数学思想,感受到数学的文化魅力。比如在必修一“函数与方程”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从塔塔利亚到阿贝尔和伽罗瓦的方程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利用“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求解方程近似解的意义。在必修二解析几何的教学中,可以根据笛卡尔的“通用数学”思路,引导学生发现:解决几何问题的一大途径,是将它转化为代数问题。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是累积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应与人类认识数学的顺序一致,这样更符合我们的数学认知规律。学习数学的道路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或许都有数学家为它绞尽脑汁过。读数学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学演化的真实过程,体味数学思想的诞生与发展,可以使我们从前人的探索和奋斗中汲取教训和经验,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那些悠悠长河中的数学人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让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
数学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数学史不仅是我们这些数学相关人士需要了解的,任何一个关心人类文明发展的人都值得了解。
《数学史》读后感5
我阅读《数学史通论》,完全在一种休闲的、轻松的,也是舒坦的、愉快的状况之中。碰到繁复的数学公式、定理及其证明等,我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一如我读大部头的小说,往往常规地跳过向来不太在意的大段心理描写一样。读《数学史通论》,我却十分留意它行云流水的叙述、缜密思维的演绎、多姿多彩的话语、宏大紧密的结构。有时,我按图索骥,对着目录,找准其中的某一篇章,仔细揣摩;有时,我随意打开其中的某页,顺势而读,总能做到乐在其中。我不求透彻的理解、不求系统的把握,《数学史通论》让我与牛顿、高斯这些巨人亲密接触,也让我循着代数、几何、算术、三角学发展的脉络,靠近(还不能说走进)数学。在我来说,只是追求阅读视野的扩大、知识背景的重构。
数学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果;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数学科学及数学教育,在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出矛盾运动的特点,而且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一般人类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的内容涉及到从上古时代到19世纪初的这段时期。为了跟踪过去20xx年当中主要数学概念的发展,作者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与运用。在介绍重要数学家的工作时,大量从他们的原著中引用材料。在不列颠博物馆、英国皇家学会和剑桥三一学院的帮助下,引用了比较多的史料,使人们对原始的情况获得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还注意到数学知识的继承性和积累性,并不把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完全归功于某一个人。例如对欧几里得和牛顿这样一些主要的流派,作者到说明他们的成就的渊源,从而勾画出数学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斯科特博士依靠他对数学史的驾驭自如的能力写出了这本富有激励性的好书。
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学科。对此恩格斯指出:“数学在一门科学中的应用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跟读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要经历艰难曲折,甚至会面临困难和战盛危机的斗争记录。无理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这些例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而这种真实的过程是在教科书里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则可以使人们探索与奋斗中汲取教益,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
《数学史》读后感6
首先,看到这本书后,第一个感觉是这本书太厚了,肯定无聊。而第二个印象是在每一个概念后的“见数学概念小史某某页”,然后这最重要的事是这书讲了这我不曾了解的事。
从过去到现在,先是古埃及人,他们的方法对于现代太不实用了,但是他们还是聪明,知道用符号,用两个符号来表示1()和10(),这东西就是幂,在生活中肯定很少用,而且我还发现这数学呢我一直认为是想从简单到复杂,但是并不是如此,可以说是相反的。
比巴伦的数学家们特别有趣,造的题目也有趣,不实用,但是很好玩,在本书的.15页,有这原题,这大概就是用一根芦苇去测量田有多大,其实就是二元一次方程,但是看完头都大了,不知到底在讲什么。
继续读着,诶!看见了老熟人——欧几里得,从小学周围的人都在谈论着他,给我讲他的旷世巨作《几何原本》,过去经常说“好,好,好,《几何原本》好。”但是我并不知道这书居然是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写的,我一直认为他是希腊人,但是他居然是埃及人,这好奇怪,据书中说有很多的希腊数学家都不是希腊人。
继续读,数学也和天文学有关,从天文学中又出现了三角学,原来三角学是从天文学出来的,在读阿拉伯数学时,看见了“杨辉”三角形,但是这书中的是“帕斯卡三角形”,其实也是“杨辉”三角形,所以后者好记些。
微积分里面看见了伽利略,但是似乎不是他的主场,所以不管他,微积分这里知道了流数和微分基本上都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导数。他们的发明者分别是牛顿和莱布尼茨。牛顿这特别熟悉了,这莱布尼茨是个律师和数学家,他最可以的是他的公式几乎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写下。在各个学科每每留下了著作。
还有一个人让我记住了,叫做欧拉,不光名字好记,他自己也是一个喜欢记的人,据书上所说,他可以说是一个论文天才也是数学天才,因为只要他有一个好的方法,自己马上就写一篇论文,来记下自己的观念。
这便是这《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上篇的读后感,不是特别无聊,反而还有一些有趣,整体的布局也不错,让读者一步步深入,有特别强的吸引力,可能因人而异吧,下篇就是纯数学了,所以这便是我的读后感了。
《数学史》读后感7
数学是历史的长河中一颗闪亮的明珠,闪闪发光。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处处都能看到数学的影子。这个寒假老师叫我们读了一本叫做《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的书。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数学发展历史。让我从中对数学有了不同的理解。
我们在学校也一直在学习数学,却从来没有学过数学的发展历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明白了,从古至今的数学发展是很漫长的但却十分有意义。就像现在我们所学的数学,其实背后都有着数学家们探索的故事。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数学家不断追求真理的那种执着。这本书不仅讲了中国的数学发展,也还讲了许多国家的数学发展。我们也看到了数学的辽阔,现在我们学的只是皮毛。
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光辉一直不掉的数学家们,他们推进了数学的发展,真正的印刻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但是在探索数学的道路上,在他们的背后还有许多一直默默探索的人,而能够支持他们一直走下去的.理由,我想只能是热爱吧。因为热爱,所以想探索更多。
对于数学的探索。并不是只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就像古希腊数学的中心是几何,他们也探索出了许多关于几何的真理。但这些真理最后也被全世界所使用,所以在探究数学这条路上全人类都是一致的。虽然在公元五世纪标志着古希腊数学的终结,但是,古希腊的数学也给了人们许多真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到了数学的发展历史,也明白了数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具有创新,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数学史》读后感8
最近一段时间,我花两天时间认真阅读了《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这本书。这使得我对数学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
通过这本书的内容,我了解到了数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和一些为数学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集体或个人。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数学是从古代中东地区发展起来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之后便在古希腊,印度,之后再是伊斯兰帝国成长和发扬光大,后来再在欧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本书还告诉了我,数学不是男性的天下,因为书里还提及了一些十分杰出的女性数学家,她们也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数学史是一个庞大的内容,可以说,自从文明开始,就有了人去研究和在生活之中使用数学,数学为人们的'生活带去了巨大的便利。这本书在做表述数学史这一庞大的内容时,还将其尽量简化,简化成了几个板块并且还是用十分生动的有趣的语言,但这样也有缺点,就是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没有介绍到,同时对于中国的数学,作者可能是没能找到太多相关的资料,所以并没有介绍太多。
《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这本书先是说了数学在各个古代文明中的发展,之后又讲了其中世界上有名的数学科目,并分别介绍了在这些方面出名的数学家,在后面又讲到了现代数学,通过这儿我知道了,我们现在所学的数学是非常古老的,几千年前的东西了,我们甚至连中世纪的水平都没达到,也由此可以看出数学的发展之快。数学在一次次的个性与进步当中,变得越来越深奥,难以理解。
从千年前的1+1=2再到函数,再到微积分,再到现代数学,数学也开始运用在更多地方,像航天,工程等,所以说,只有学好数学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学史》读后感9
本书上篇 数学简史共12章节,以时间顺序讲述。从3.7万年到如今,人类在不断进步,而数学也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在这本书中,强调了数学的抽象性与神秘性。
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都是先辈们经过漫长探索、研究、讨论总结出的。书中出现的故事和公式使人眼前一新。比如古埃及人求圆的面积时,实际上是求圆的近似值。如今大家都知道π·r,古埃及人却是用(8/9·d)求S圆的近似值。可以发现古埃及人在这个公式里并没有使用到“π”,这样反而要方便些。
我注意到的'一个故事是:21世纪开始,克莱学院决定在克莱的领导下,选择7个数学课题,并予每个课题100万美金的奖金,而那7个数学课题是关于“千禧年问题”书中并没有提到7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于是便上网查了查。分别是:戴雅猜想、霍奇猜想、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P与NP问题、庞家莱猜想、黎曼假设、杨-米尔斯理论。这7个问题是真的难,连题目都看不懂的那种难.
有一个问题与开普勒猜想有关:如何将最大数量的球体放置在最小的空间中,我认为这和奇点有些相似,但看起来不成立的样子。但在那些数学家的眼里,这仿佛是一个十分有趣,又值得思考的问题。托马斯·黑尔斯最终证明了它。
数学是抽象的,也是无限的,他们的出现大概是我们的祖先为了方便生活而发明出来的。到如今,数学在不断的进步,但还是有许多十分困难的问题在等着我们去解答。数学不仅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数学史》读后感10
当我们学习过数学史后,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数学的发展并不合逻辑,或者说,数学 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我们今日所学的数学教科书很不一致。 我们今日中学所学的数学内容基本 上属于 17 世纪微积分学以前的初等数学知识,而大学数学系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则是 17、18 世纪的高等数学。 这些数学教材业已经过千锤百炼, 是在科学性与教育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指 导下经过反复编写的, 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 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知识背景、演化历程 以及导致其演化的各种因素,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同时 忽视了那些被历史淘汰掉的但对现实科学或许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 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 最好途径就是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在一般人看来, 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科书教授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 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 如果在数学教 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 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助于学生对数 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 科学史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 从今天的.教育现状来看, 文科与理科的鸿沟导致我们的教 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渗透的现代化社会, 正是 由于科学史的学科交叉性才可显示其在沟通文理科方面的作用。 通过数学史学习, 可以使数 学系的学生在接受数学专业训练的同
时, 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 文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 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了解数学概貌, 获得数理方面的修养。 而历史上数学家的业绩与品德 也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4 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出现过许 多杰出数学家,取得了很多辉煌成就,其源远流长的以计算为中心、具有程序性和机械性的 算法化数学模式与古希腊的以几何定理的演绎推理为特征的公理化数学模式相辉映, 交替影 响世界数学的发展。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16 世纪以后中国变为数学入超国,经历了漫长 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才渐渐汇入现代数学的潮流。 由于教育上的失误, 致使接受现代数学文明 熏陶的我们,往往数典忘祖,对祖国的传统科学一无所知。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 数学的辉煌成就, 了解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 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 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
《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 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 就是他小时候不怕 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 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 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 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 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 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 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 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 真有十万八 千里的差距。
《数学史》读后感11
数学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介绍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读后让我初步了解了数学这门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体会了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从最早的数字产生,再到十进制的应用,数学总在缓慢的进步着。数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数学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每一次进不去的的成就也是巨大的!数学就是一个具有魔力的学科,他是许多人望而却步,同时也使许多人迷恋其中,耗尽毕生心血,仍无怨无悔!
在数学那漫漫长河中,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数学史上一道道悬而未解的难题、猜想,是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费马猜想,历经三百年,终于变成了费马定理;四色猜想,也被计算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已历经两个半世纪之多,众多的.数学家为之竞相奋斗,尽管陈景润跑在了最前面,但最终的证明还是遥遥无期。更有庞加莱猜想、黎曼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等……,刺激着数学家的神经,等待着数学家的挑战。 天才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眼中,的确很难理解他们。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执著着自己的理想。数学家们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正是有了那种精神,他们才能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也许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幸福。回想我们自身,什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呢?什么才是幸福呢?。 浪花是美丽的,数学更是美丽的,英国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一种冷峻严肃的美,即就像是一尊雕塑……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样华丽的装饰,他可以纯洁到崇高的程度,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完美境界。” 这么美的东西让我们对数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读数学史让我了解到数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于我在选读大学的时候可以选择最新的数学专业!
读数学史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素质,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也能够激发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读后感12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我从小就这样认为。但是通过这个寒假,这本《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打开了知识文化的一扇大门,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并且领悟到了其中的魅力。
数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数学。那时候的人们刚刚接触到了它,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数学的文化越来越博大精深。正是因为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才让后代的人类将数学发展得越来越好。例如一位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他从一小部分公理中总结了欧几里德几何的原理,还写了另外五部关于球面几何、透视、数论、圆锥截面和严谨性的作品。欧几里得因此被人们称为“几何学之父”。
数学文化奇幻无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阿拉伯数学文化。阿拉伯数学家不仅让代数成为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在几何学和三角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帕斯卡三角形”也就是“杨辉”三角也被他们所了解。阿拉伯数学文化的特点则是能够从其他数学的知识中汲取到最有用的精华,并且发展它。
数学中有很多被数学家们所发现和证明的公式、定义,我们都认为那是枯燥的、繁琐的。但是数学有自己的灵魂与存在的'意义,普罗鲁克斯曾说过“数学赋予它所发现的真理以生命;它唤起心神,澄清智慧;它给我们的内心思想增添光辉;它涤尽我们有生以来的蒙昧与无知。”因为有了数学,人类的民族发展得越来越顺利;因为有了数学,人类的生活变化得多姿多彩……
数学的发展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而是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才成为了我们现代的数学。它的成就则是数学家们日日夜夜的研究与思考所造就的,让数学真正地显露出了它的价值。中国的数学源远流长,拥有着它自己的特色与意义。重大的数学定义、理论总是在继承与发展原有的理论的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它们不但不会改变原本的理论,而且经常将最初的理论思想包含进去。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为它注入灵魂力量,它才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辉煌!
数学史的学习让我们更加理解数学的意义,从而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发现、不断进取、不断研究,逐渐形成对数学的热爱!
《数学史》读后感13
在我阅读数学史之前,数学在我的脑子里,就是一个很难很难的学科。数学漂浮在我的脑海里,像一只枯萎的蝴蝶,死板而又无味。
但是在阅读数学史之后我知道了,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便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工具。而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就像书中所写的一样,或许在数学课上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兴趣,然后引入课堂。
可能是由于我见识短浅(?)我一直认为中国数学是非常高深,深不可测的那种,认为中国数学在世界有最高的影响力和地位。但其实中数是非常具有影响力(九九乘法表,11的两边一拉中间相加)但希腊数学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在现在的数学之中,希腊数学家的逻辑推理和证明都是摆在数学中心的。数学家或许有许多不同,但他们绝对拥有财力·时间和数学天赋。他们的严谨性和专业精神恐怕是我毕生难以追求的吧。
总的来说,数学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果;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数学科学及数学教育,在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出矛盾运动的特点,而且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一般人类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就像龙须酥一样香浓醇厚,万般丝滑,密不可分,是不能够轻易斩断的关系!
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跟读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要经历艰难曲折,甚至会面临困难和战盛危机的斗争记录。无理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这些例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而这种真实的过程是在教科书里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则可以使人们探索与奋斗中汲取教益,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
我相信在未来,数学史带给我的影响,会影响到我的一生,我也希望中国数学能够源远流长,从《九章算术》到《周髀算经》呈现出更多的”东方数学“的色彩!
《数学史》读后感14
最近,我读了《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一书的上半部分。读完后我十分感慨,原来数学是一门如此有趣且有丰富内涵的学科。
这本书记载了数学从有记载的源头再向代数、几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统计学、运筹学等领域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先后介绍了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中世纪欧洲在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数学在顺应社会实践需要的基础上出现的深化、突破。
在介绍数学发展的基础上,这本书还以历史的视角对三十种有关基础数学的普通概念进行了独立精彩的叙述,再现了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欧拉等数学大师的风采,还特地的穿插了女性数学家在数学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从各方面为读者还原了真实、有趣的数学史。
数学与文学、物理学、艺术、经济学或音乐一样,是人类不断发展和努力的结果。它既有过去的历史,又有未来的发展,更有今天的广泛应用。我们今天学习和使用的数学,在许多方面都与一千年前、五百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数学有很大不同。在21世纪,数学无疑会进一步发展。学习数学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你对他的过去了解的越多,你现在和将来就越能理解他并与其互动。
在任何起点上想学好数学,我们需要先理解相关问题,然后才能赋予题目有意义的答案。理解一个问题往往取决于了解这个概念的理解,所以想理解数学,就来读《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
《数学史》读后感15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学校为老师们准备了《数学史选讲》这本书,读了以后有点感想。
数学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介绍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读后让人初步了解了数学这门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体会了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在数学那漫漫长河中,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 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理数成为数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但是最早发现根号2的希帕苏斯被抛进了大海。 第二次数学危机,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但牛顿曾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攻击前,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悖论”使数学的确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彻底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也给了数学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却使希尔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数学形式化体系、解决数学基础的工作完全破灭。 如果说“危机”是数学长河的.主流,那数学史上一道道悬而未解的难题、猜想,就是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费马猜想,历经三百年,终于变成了费马定理;四色猜想,也被计算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已历经两个半世纪之多,众多的数学家为之竞相奋斗,尽管陈景润跑在了最前面,但最终的证明还是遥遥无期。更有庞加莱猜想、黎曼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等……,刺激着数学家的神经,等待着数学家的挑战。 天才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眼中,的确很难理解他们。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执著着自己的理想。数学家们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正是有了那种精神,他们才能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也许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幸福。回想我们自身,什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呢?什么才是幸福呢?教师职业本身的内涵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享受职业内在的幸福要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始。 浪花是美丽的,数学更是美丽的,英国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一种冷峻严肃的美,即就像是一尊雕塑……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样华丽的装饰,他可以纯洁到崇高的程度,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完美境界。”
这么美的东西除了我们自己感受,还要在学生中去流传,将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数学史》读后感05-28
读后感:活法读后感06-07
读后感 将心比心读后感06-07
读后感面人的读后感06-07
读后感集结号 读后感06-07
读后感论语读后感之06-07
读后感触摸春天 读后感06-07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_读后感05-24
《我的小学》读后感 -读后感05-15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读后感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