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读后感

时间:2024-05-31 12:11: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诫子书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诫子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诫子书读后感

诫子书读后感1

  写《诫子书》时,诸葛亮尚在前线与劲敌鏖战。他为了属汉国事日夜操劳,直到生命的尽头,始终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只能于戎马倥偬之际把想念儿子的情丝与指望儿子茁壮成长的希望凝结在纸笔上,留做儿子成长的永恒动力。

  《诫子书》以独到的卓见,寥寥数语,高度概括了做人的道理。特别是俭以养德的教育思想,对于封建社会身居显要位置的诸葛亮来说,提出这样的观点,很不容易,由此看来,诸葛亮是很重视子女教育的。他的这些闪烁着智慧的家教思想历来被人们所推崇,不仅在当时对受劝者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而且在今天,对于我们广阔做父母者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毕竟它浓缩着诸葛亮这位被誉为智慧化身的英雄人物的毕生生活经历和成功的人生体验。

  对于每个人来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是需要鸿鹄之志或远大志向的,但仅有一腔豪情壮志却不付诸行动,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实现志向,就必须发愤图强,提升自我,积聚能量。 《诫子书》中说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是人一生的必修课,只有坚持不懈努力学习,才能攀上知识顶峰。有了远大志向,学习就会有动力,从而学得更好。

  对我来说,每天认真听课和高效作业非常重要。我生性好动,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经常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学习状态时好时坏,离“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境界还很遥远。

  诸葛亮二十八岁就当了军师,这是因为他从小热爱学习,博览群书,善于思考,他既有理想志向,还有付诸行动,我想当前正是我们求学的黄金期,如果我们都能像诸葛亮一样,宁静修身,专心治学,学习怎么会不好呢?

诫子书读后感2

  诸葛老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诸葛老师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老师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杀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老师,也定能比诸葛老师儿子强。

诫子书读后感3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后就成为历代相传的修审理志的名篇,这就是《诫子书》的前世今生了。

  《诫子书》在我们华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为了纪念诸葛亮亮举行了万人诵读《诫子书》的活动;我们还看了一段视频是诵读《诫子书》﹑表演《诫子书》﹑歌唱《诫子书》这三种形式;还有在军校的学生们们站得整整齐齐全校诵读《诫子书》。可想而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举办的活动是多么隆重啊﹗

  《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

  诸葛亮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对儿子的期望,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五句话,而就在这仅仅的五句话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语啊﹗我们现在又有谁有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呢?《诫子书》不仅仅是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也是诸葛亮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

  我们也一起诵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细细品味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让我们感受一下诸葛亮的一生吧﹗

  我们以后要做一个君子所拥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培养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宁静,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要学习就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想要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学习才会有广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诫子书读后感4

  在院里举办廉政文化书画笔会上,甘老师欣然为我题写了一副书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把它挂在了我的办公室墙上,时时观赏,细细品味,受益良多。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取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意思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专心致志,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对社会无任何用处,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破家旧舍里。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书全文86个字,字字珠玑,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联想到本职工作——人民法官,从中给我予很多启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一名法官,我们的理想就是追求法律神圣,通过法律的实施来实现正义和公平。为了实现理想境界,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清者清白,廉者洁净。法官作为社会的普通成员,处在灯红酒绿的五彩世界,各种诱惑无处不在,如何抗拒诱惑,唯有静、俭既养德又养廉,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坚定。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人说,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就选择了孤独,这话不无道理。法庭上唇枪舌剑之间的坐壁上观,深夜孤灯下辨法析理的苦思冥想,与形形色色社会角色保持距离的矜持,处处透着“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但高举法槌定纷止争是一种审慎和严谨,在各种“疑难杂症”面前,法官苦苦地寻找着“病灶”,还要在纷繁复杂的法律、法规中拿出一剂“良方”来,一个内心没有宁静的法官,没有一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哪里会有辨法析理的深厚功底?任何“险躁”都会给案件的质量埋下隐患。宁静是一种禅意,是一种智慧。“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只有心中宁静,才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不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扰乱心智。宁静,实在是法官职业所使然。

  淡泊、宁静,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是以“明志”、“致远”为目标的`。良医能妙手回春,庸医则能变相杀人;好工匠能铸造出锋利无比的宝剑,一般工匠只能打造出铁器而已。为什么会这样?技艺高下不同也。法官就像医生,像铸剑的工匠:同一个案件,有的法官能把它断好,有的法官却把它办砸,什么原因呢?同样是技艺高下有别。一个好的法官,就应该是名医,是好工匠,是有着高超技艺的法律专家。知识是“明志、致远”的营养源和动力。知识浩瀚无际,对待学习,来不得半点“淫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要有“只争朝夕”精神,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持之以恒,博览群书,积学储宝,才能不断地“明志”;才能与时俱进,到达“致远”的彼岸。

诫子书读后感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后就成为历代相传的修审理志的名篇,这就是《诫子书》的前世今生了。

  《诫子书》在我们华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为了纪念诸葛亮亮举行了万人诵读《诫子书》的活动;我们还看了一段视频是诵读《诫子书》﹑表演《诫子书》﹑歌唱《诫子书》这三种形式;还有在军校的学生们们站得整整齐齐全校诵读《诫子书》。可想而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举办的活动是多么隆重啊﹗《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诸葛亮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对儿子的期望,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五句话,而就在这仅仅的五句话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语啊﹗我们现在又有谁有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呢?

  《诫子书》不仅仅是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也是诸葛亮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我们也一起诵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细细品味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让我们感受一下诸葛亮的一生吧﹗我们以后要做一个君子所拥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培养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宁静,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要学习就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想要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学习才会有广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诫子书读后感在寒假里,我做了许多事,也看了许多书。但让我记忆最深、启发最大的是读了《诸葛亮兵法》里的`《诫子书》。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诸葛亮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杀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亮,也定能比诸葛亮儿子强。

诫子书读后感6

  今天上午,赵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诫子书》一文,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文章中主要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使我感受颇深。

  整篇文章中使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静以修身”和“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诸葛亮是告诫我们,修身养性必须要做到内心宁静,内心不宁静,就不能有更高的学问。同时,这两句话也强调了宁静的重要性。文章中还说“淫慢则不能励精”,是告诉我们做事要有效率,不能放松散漫。

  读了《诫子书》,我也想到了自身的问题。一次大课间,因为下雨没有上间操,同学们也没有出去玩儿,所以都在教室里。在教室里可好,他们就唠起来了,我本来想写作业的,可是一看他们都聊天,我心也静不下来,想跟他们一起说话。这就没有做到《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这一点,没有做到内心宁静,不被外界干扰安心学习。不过,《诫子书》中提到的“淫慢则不能励精”,我基本做到了。在学校,我总能抽空把作业写完,还能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这也就正合《诫子书》书中的“效率高,速度快”一点相吻合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刻骨铭心的话语永远印在我的.心头;“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也时刻告诫我,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偷机取巧就不能陶冶自己的性情。我会永远记住《诫子书》里言简意赅的86个字,这86个字也永远在激励着我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诫子书读后感7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寥寥数字,融汇了一代高人的心血与智慧,是诸葛世家最精短的传家古训,也成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最著名的教子良方。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具有雄才韬略的出色军事家,他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知天命而尽人伦,怀大志而拘小节,为后世立下“大义”的标准。综观《诫子书》,所谈无非“修养”二字。修养的对象,一则为身,一则为心,亦即修身养性之谓。修养的目标,入世则建功立业、济世利人;出世则入道得法、返璞归真。修身养性还与心性有关。现代作家于丹认为,心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善恶成分,是判断自我与外界关系的一种综合反映。现代的`人都具备了与生俱来而好利的特征,但却很少有人会与生俱来的带有一种良好的心性,这就使人的发展、人命运的改变以及幸福的追求造成了一对矛盾体。心性并不在对外部他人的影响力,而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做事的成功与否,生活是否美满,乃至悲欢离合的遭遇,都在这个“心性”中。在当下这个数字信息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已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落,西方文化的汹涌而来,大大动摇了我们乃至我们上一辈经过数年、数十年培养、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就象封闭的房间打开的一扇窗户,吸取新鲜空气,同时空气中也夹杂着苍蝇,无情的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对于五光十色、纷繁复杂的尘世,我们更要保持一种不动摇的意念,要时时关注自己的言行,有意地修炼出一种好的心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已经过去了七、八千年,从古至今,凡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学习,为养性修身也好,为追求个人发展也罢。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虽然简单,却是精辟、现实的。人生一世,何其短暂。一念之失,便入歧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穷庐”之悲,不在家徒四壁,而在心中;“将复何及”之憾,不在时光虚掷,尤其在永恒生命不得保全,而唯有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其独特的警世意义,鼓舞着我们不断向前。

诫子书读后感8

  《诫子书》写于公元234年(属汉建兴十二年)。是时任属汉丞相的诸葛亮为劝勉八岁儿子诸葛瞻写的一封家书。全文共八十多字,以其凝练的笔法阐明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劝勉儿子勤学励志,奋发图强要从淡泊宁静上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系统地归纳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围绕静字劝学,指出了险躁的危害性。

  围绕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人的问题,诸葛亮教导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鼓励儿子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因而指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立志与学习的关系;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放纵怠慢的严重后果。

  《诫子书》体现了诸葛亮重视子女教育方面毫不马虎,作风严谨的精神。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容情于理。读后实在让人感佩不已!

  写《诫子书》时,诸葛亮尚在前线与劲敌鏖战。他为了属汉国事日夜操劳,直到生命的尽头,始终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只能于戎马倥偬之际把想念儿子的情丝与指望儿子茁壮成长的希望凝结在纸笔上,留做儿子成长的永恒动力。

  《诫子书》以独到的卓见,寥寥数语,高度概括了做人的道理。特别是俭以养德的教育思想,对于封建社会身居显要位置的诸葛亮来说,提出这样的观点,很不容易,由此看来,诸葛亮是很重视子女教育的.。他的这些闪烁着智慧的家教思想历来被人们所推崇,不仅在当时对受劝者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而且在今天,对于我们广大做父母者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毕竟它浓缩着诸葛亮这位被誉为智慧化身的英雄人物的毕生生活经历和成功的人生体验。

诫子书读后感9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诸葛亮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那个时代正值汉室衰微,诸侯割据,战乱不已,诸葛亮一心为国,光明磊落,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他人和自己的儿子率先垂范,显现了高尚人格,时至今日仍然让我们肃然起敬。

  斗胆地说时下就算你能写出洋洋洒洒的精美小说未必就能写出上乘的类似于《诫子书》的传世名篇。君不见《诫子书》八十六字,字字珠玑,阐述了敬业精神,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虽说《诫子书》是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写给其儿子诸葛瞻的,但其内容流逝至今却也不乏为我们领导干部的座右铭。

  文章开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淡泊才能豁达雅量,内心宁静才能戒骄戒躁,心胸开阔乃能登高,登高方能望远。涵养淡泊,甘守宁静,以超然心态对待眼前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公心,少一点私人,这是我们领导干部必须做到的,在其位,便要谋其政,不要忘乎所以,不计民生民本,要踏踏实实的干一番事业,才能得到百姓称赞。

  古人都知道以静思来反省使自己尽善尽美,一俭朴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而我们现在有些干部却因一时的名利得失满腹牢骚,那些“翻身落马”者就因不善于修身养性,于是乎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让金钱、美色、私利突破了自己的道德防线,成为“糖衣炮弹”的俘虏,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社会再发展,时代再变化,人也再变,任何时候,都要静心反思才能保持平和心态是,哪怕你岗位调换,职位升迁,都要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泄气,堂堂正正为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踏踏实实学习,恪尽职守,不要满腹牢骚,锱铢必较,与为官之道大相径庭,才能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百姓。

诫子书读后感10

  《诫子书》乃是临终前诸葛亮写给儿子司马瞻的家书,从中读出了一个品行高洁,才华横溢的父亲对孩子的殷殷教诲和无线期望,如今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通过此书可以明白很多道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诫子书》中的名句,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通过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人不必人前显圣高人一等,平静淡泊的生活才能够培养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

  总之,读完诸葛亮的《诫子书》之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认为一个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那就必须要学着做一个君子,而要成为一个高风亮节的君子,那就必须要学会修身养性,也必须要懂得自我激励,懂得自我充实,懂得自我警醒,懂得自我升华。

诫子书读后感11

  诸葛亮,大家应该人尽皆知,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后来任属国丞相。而诫子书,正是诸葛亮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告诉诸葛瞻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应该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本文中第一句说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就是指有道德修养的品德,是依靠内心安静专辑来修养身心的,也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还有一句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意思是指,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休养性情。冲这一点,我就没有做到,别说内心安静专一了,就我这天天轻薄浮躁,马马虎虎,粗心大意。连个学习都没有办法认真的去好好学,更别说是修身养性,振奋精神了。

  还有便是最后一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一句的大致意思就是,年龄虽同属光华逝去,一直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成为年老志衰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伤的困守在破房子里,又怎么来得及!是啊,如果不好好珍惜时间,只能看时间日月如梭了。如果不好好珍惜时间去利用的话,最终只能成为年老致衰的人。如果不好好珍惜时间去学习的话,最终,只能对社会没有一丝贡献。如果不好好珍惜时间,做到这几点话,最终只能悲伤的困在破房子里悔过了。

  这篇诫子书,就是诸葛亮写给与告诫自己儿子的'她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也表达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对呀,这也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到的一个事情。培养品格,修身养性……

诫子书读后感12

  《诫子书》全文缺乏百字,言近旨远,含意隽永,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对我们而言,今天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

  《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必备的素养。一般而言,一个肯读书、肯学习的人,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修养深厚的印象。一个不学习的人,决不可能做到理论上和行动上的清醒与坚决,决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决不可能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思深虑远、处变不惊。有些人之所以不注重学习,导致信念上的动摇、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清廉是人的立身之本,高远是人的境界所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宁静才能戒骄戒躁,内心淡泊才能含英咀华,内心开阔才能登高望远。人如果没有一种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养,没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怀,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社会责任。清代学者胡达源说:“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急躁者,小用缺乏。”人要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大度,少一点急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杂念、多一点公心,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羁,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实实地干一番事业。俗话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水之鱼,亡于诱饵。”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人不能心态失衡,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

  《诫子书》中说得好:“慆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冶性。”人不管处身于何种工作环境、何种工作岗位、何种工作条件,不管自己的年龄、资历、经验、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对自己能力方面的严格要求。既要立足当前求开展,努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长远谋开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活和开展空间。

  我们只有将“淡泊”、“宁静”作为座右铭,来安放自己的灵魂,静下心来,不受干扰,沉下心去,抓紧时间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自身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处于最正确状态,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才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诫子书读后感13

  近日,读了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信,题目为《诫子书》。区区几百字,从谆谆教诲中,感受到了那颗慈父晶莹剔透的心,从正反论述中,领悟到“静”对于一个人成才的至关重要。

  何为静。“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文中的名言警句充分道出了宁静专一是学习和修身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宁静专注才有利于学习和修养身心,品德修养足够好,学有所成才能达成远大目标,才能成才。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人,一般都具有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晋代陶渊明做了短短八十几天的彭泽县令,就厌恶了官场的虚伪黑暗,他毅然改变了人生的航向,选择了归隐田园,过上了淡泊宁静,专注诗文的生活,于是后人才有幸能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清新舒畅的名句。试想如果当时他没有选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而是继续周旋于官场,浮躁地过完一生,那么世上就会少了一位田园诗人。

  居里夫人亦是不逐名利的人,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她或许觉得太多的酒会舞会,太多的喧闹会打破内心的宁静,没有了宁静就不能专注于实验研究。清醒的头脑让她醉心于科学,在没有纷扰的实验室里挥洒青春和智慧,在1903年12月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这其中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面对喧嚣的尘世,矜持者始终保持着一份高贵的疏离,那一份恬静怡人,始终拒绝浮躁,清明在心,成为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诫子书读后感14

  诸葛亮,字孔明,被称为“千古良相”(中国古代被称为千古良相的一共有3位,分别时秦末汉初的张良,元末明初的刘伯温,还有就是东汉末年蜀国丞相诸葛亮),死后被追封为“忠武侯”,于是人们又用“诸葛武侯”来称呼诸葛亮。《诫子书》,是诸葛亮告诫自己儿子要做一个君子的家书也就是诸葛家族的.家训。诫,劝诫,子,就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我们先来看《诫子书》的第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正人君子,要做到摒弃外界的干扰,宁静专一,用节俭来修养自己的品德。”不错,一个“静”字,境界全出。再看下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是如此,不恬淡心境就没有办法明确目标,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实现远大的志向。在漫漫人生路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诱惑,面对诱惑,我们有心动,有迷茫,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诫子书》对我的启发,真的很深刻。

诫子书读后感15

  《诫子书》顾名思义,就是告诫子嗣的一篇文章,是54岁的诸葛亮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短短的86个字,却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静,安静、宁静、心静、身静。躁,烦躁、急躁、险躁、暴躁。“静”有宁静的力量,并告诫我们“静以修身”,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修身,才能学有所成。而“躁”则告诉我,性格决定成败,“险躁则不能冶性”。

  生活中的我,就是一个急躁的人。写作文的时候总想着快一点写,再快一点,写完早解放。而写出来的质量总是不理想,如果别人都写完了,就剩下我时,我的心里就会止不住的烦躁,字写得七上八下,作文也是草草结尾,淡然无味。学习了《诫子书》后,“静”字常常围绕在我的心头。

  心只有静,才能明志;心只有静,才能成学;心只有静,才能修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乃是“修身养性,治学做人”之道啊!

【诫子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诫子书》的教案02-23

《诫子书》教学反思02-04

《诫子书》教学反思7篇02-22

《诫子书》读书笔记(精选15篇)11-24

《诫子书》读后感04-16

诫子书读后感05-08

读后感面人的读后感06-07

读后感:活法读后感06-07

读后感 将心比心读后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