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时间:2024-05-31 13:50: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1

  《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杰作,以其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复杂性的展现,不仅让我在文学上得到了极大的享受,更在结合我的教育经验后,为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阅读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复杂的家族关系和人物性格所吸引。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不同的命运,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不禁让我思考,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是否也会遇到类似的学生?他们或许有着自己的困扰和挣扎,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引导。书中的卡拉马佐夫家族,仿佛是一个微缩的社会,每个成员都代表着一种人性。而教育,正是引导这些不同的个体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我深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正如书中的人物一样,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判他们,而是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

  书中对于信仰、道德和自由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我们要帮助他们理解,信仰并不是盲从,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道德不是束缚,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自由不是放纵,而是在规则和责任下的自主选择。

  此外,我还从书中领悟到了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理解和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人生选择,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他们。相反,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理解他们的困惑和挣扎,用爱和耐心去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结合我的教育经验,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和成长的陪伴。我们需要用心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用爱去滋养他们的心灵,用智慧去引导他们走向未来。

  总的来说,《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书不仅让我在文学上得到了极大的享受,更让我在教育上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它让我更加明白,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用心去投入和付出。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去理解和尊重学生,用爱和智慧去引导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2

  疯狂接连着疯狂,理智掩盖着理智,真是了不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本书读了很久,因为人名实在太难了,也是因为故事真的太容易引人联想和思考。读到后来有些细节都忘记了,还要再重新翻前文去找,但是一点都不后悔自己阅读的拖沓,在延长的阅读过程当中,阅读时激动兴奋的观感也延长了,以便有更长的时间来好好体会这个长篇。

  首先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在三个兄弟有其各自的特色。

  米嘉,正如阿辽沙所说“他也许是狂暴的,克制不住欲望的冲动,但他也是珍惜名誉、有自尊心和慷慨大度的,甚至愿意做出牺牲,如果要求他这样做的话。”他有着“货真价实的高尚”,也有着“货真价实的卑鄙”。

  伊万,完全是米嘉的对立面,他不信上帝甚至不信道德,他与阿辽沙的辩白和在开庭前他与魔鬼的斗争真是精彩万分,令人印象深刻。“是一位现代青年,有着十分耀眼的学历和相当出众的智慧,然而已经没有任何信仰,对生活中的很多甚至太多的东西一概排斥,彻底否定,与他的父亲如出一辙”。斯乜尔加科夫曾经这样评论他“要说三个儿子中哪一个性格比较像费奥多尔·巴甫洛维奇,那就得数他——伊万·费奥多罗维奇!”

  阿辽沙,“这还是个少年,他虔诚、温顺”,拥有着一切美好的品质,在最后与孩子们分别时的一大段独白,让人感觉这是佐西马长老精神在现世的延伸,用最纯净的.爱去感化覆盖一切。

  伊万和米嘉像风与火,激烈地缠绕与燃烧,而阿辽沙像雪,无声息压制了所有

  荣如德说这三兄弟分别象征人的肉体、理性和精神,但其实在看了译后记,稍微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历程和性格特点之后,个人觉得他是在用三个兄弟写自己,写自己的精力,投射家庭环境对于他的影响,写自己在宗教、理性间的矛盾,在卡拉马佐夫性格中能同时看到“最高处”和“最深处”也体现着他本人内心思想的碰撞。

  整个故事引人入胜,这样厚的长篇但没有多余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不断推动情节,将故事推向高潮,将高尚与卑劣、美与丑赤裸裸展现出来。但是也很希望能看到后面的故事,总觉得还没来得及好好结尾就戛然而止,虽然可以当做开放结局,任由自己思考想象但也有点可惜。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3

  去了先锋书店,瞥到几句黑塞的《荒原狼》,在《荒原狼》豆瓣评论处看到一句“先看陀老再看黑塞”,翻开这著作。当时看《人类群星闪耀时》说到陀老那时,只标记了“自从死神灼热的一吻,便须为了磨难而热爱生存和呼吸”,当时更喜欢列夫托尔斯泰。

  今读此书,想要把每句都标注,又感叹如此我要做什么呢。反反复复,一字一句,扣问深处,一响,一响,但却说不清,究竟有无回响。圣经,宗教,世界灭绝的物种文化一个皆一个,但宗教思想将源远流长。因为我们没法仅抱着身体行走,活下来是有想活下来的念头,同此理,思想需要画一个束缚,无边的自由怕只神魔可驭。所以心理学的第一个建议:信教。

  “活着即是天堂。”恰好又莫名几字正当概括我最近心境。被我伤害的,自有淋在我身的'罚;伤害我的,我真心愿你心中无愧。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不懂;第二次在故事里看,却突然懂了。

  多是圣经的话,因一友赠,有圣经,但甚少翻看,前些日又激起看的兴趣,读到一段觉残忍,又搁置。然此书,却一直放在床头,床头书。

  我生来家庭信佛,我便信佛,天下宗教在我眼里本是一家,我敬重你的。然史上相残相杀也不少。年少不怎么信佛,因为不用,如今信佛,不是因为我信佛在,而是我要佛在我心中。

  你想要什么,便去追求什么,这是欲望;你的心什么都可以不要,不受所有诱惑控制,方是自由。

  大多自觉命苦之人皆由自己所造。

  阿廖沙在书中人人喜欢,看到最后我也喜欢上了他,当觉奇妙。

  离这本书所在的当时时间似乎很远,然而又几乎在当下,想到地图上两个点,往远看便重在了一起,近处看才得区分。如今与当时,依然如此。

  思想崩塌了,一堆人倒下了,但站起来的,愈来愈多。

  伊万,我们不能以想法判定人有罪,若是如此,皆是罪人。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4

  “没有上帝,一切都可以做。”这是《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著名命题,指的是:心中没有上帝,人将毫无敬畏,为所欲为,陷入罪恶的深渊。作为小说的主题,无疑是成功的,有弑父案、有人物最终的走向为明证。但若将其作为普世价值的标尺,却又有许多困惑。简单说,这个星球的居民,本来就不仅教会一个信仰,信仰佛陀、信仰安拉,难道就不知敬畏?

  那么,换一个说法,“没有信仰,一切都可以做。”,不就行了?困惑依然存在:汉文化信仰缺失,但汉文化不也提倡“有所为,有所不为”吗?道家干脆就赞美“无为”,当然,后面会拖着一条小尾巴:无为而无所不为。汉语的.歧义、多义和笼而统之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许多人会急:怎么,中国人会没有信仰?请看今日之中国,佛庙道观教堂遍布,从妈祖到土地到各乡各寨供奉的各路神祗浩浩荡荡,媲美罗马众神,谁敢说中国人没信仰!

  但请平心而论,那些弥漫的香火,祈求的究竟是彼岸的超越,还是此岸的荣华?香火鼎盛与道德滑坡形成巨大的反差是不争的事实。哪怕是外来的宗教,一入中土,便生异象,藏传佛教,如今成了一种时髦,在中土居然成了“供养”、“双修”的幌子,有人讽道:“京城一块砖头掉下来,会砸中几个仁波切”。比起“满街红绿走旌旗”(毛泽东语)、满街都是股神,满街都是仁波切更令人悲哀。

  困惑依然还在,一种文明,缺乏终极关怀,怎么能延续数千年?假如毫无敬畏,“慎独”怎么会被推崇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文化大师们在不断梳理,给出答案,比如挖掘理学、心学的形而上学内涵,从道德律令拓展出宗教意义等等,但这些似乎与大众的精神体验很“隔”,多半是士大夫的自说自话。对芸芸众生来说,对此生的热情、对当世的经营就是他们的“宗教”。

  怎么办?有人给出答案,从教会发展的迅猛势头来说,若干年之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会国家。那么,问题就解决了。是吗?假如真如所愿,我想,那一定如汉传佛教一样,是一种新新教,既不同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新教,不同于罗马天主教,不同于骄傲的东正教,而是有中国特色的教会!呜呼,无往而不胜的中国特色!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相关文章:

佐贺的阿嬷读后感11-17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后感09-17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后感04-11

《佐贺的超级阿嬷》的读后感12-13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后感07-09

兄弟乔迁贺词12-14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后感范文12-28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后感【精华】02-15

佐贺的超级阿嬷读后感(优选)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