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6-02 13:06: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提到教学中的“后进生”,每一位教师都会有大段大段的言语要表达,而且大多是抱怨。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把‘后进生’的转化看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那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是如何阐述的呢?

  他认为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他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而且在他们所读的书籍和所遇到的事物就当经常让他们发现是使他们感到惊奇的赞叹的东西。因为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并且作者还举了一个他教过的让他远难忘的学生,这名学生叫费佳,这个孩子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

  作者于是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这本习题集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收集来的,解答这些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费佳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明白:这些故事就是习题,并且他慢慢认为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再后来,费佳渐渐地成绩赶了上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他从来没有一次给学生补过课,他只教学生阅读和思考。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一般遇到这种情况的做法与他是相差甚远的,我们通常是认为这些后进生,只能以本为本来要求,所以在辅导时,我们总是默写词语,背诵课文,做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可结果仍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收效甚微!看了苏霍姆林斯基介绍的方法后,我恍然大悟,我所做的,只是表面工作而非像他那样从根本解决所谓的“后进生”的学习困难的根本。他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推荐郑杰老师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早有耳闻,附近的中小学教师也大都拜读过此书,并都对此书写了读后感。我本想暑假里去买一本看看,却得知幼儿园有这书,并可外借,便迫不及待的借回家中翻阅。

  书的封面很普通,黄色的底画上了几缕线条,却似郑老师在书封面写的:我希望你能注意到我的文字,我能承诺其中每个字的诞生都是出于真诚,而不是被他人或自己强迫;我能容忍自己每个字都是错的,却不能容忍其中任何一个字是不真诚的。写得那么简单却又那么真诚。

  翻开第一页便看到郑老师在书的序中谦逊地写着: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这又道出了他的真诚,让我感觉到了郑老师也是一个幽默的人。书当然都是无害的,难道还会吃了我们不成,呵呵。郑老师把这本书分为四部分:1、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2、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3、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4、教师作为一种自由的职业。下面谈一些我读后的体会并与你们分享。

  一、读书的幸福感

  说它简单,我发现每个章节都只有两三面的字,却简单、系统的围绕主题把内容展现给我们看,像一篇篇小品文,不需要作者刻意的雕琢,但每字每句却都发自心灵深处,释放的得体到位。这就让我觉得:好的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太多文字,能让人看懂、读懂就可以,长篇一律并不是一件好事。

  说它丰厚并不是指书厚,书只有333页,238000字,而是这本书有很多观点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原来的我,如断线的风筝,没有方向的乱撞,没有自己的想法,找不到可以让自己停下来反思的地方。曾有段时间,我甚至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莫名其妙的反感,总想逃离这个岗位,对幼儿园的工作态度也不好。而今天,我终于明白:既然从事了这个职业,我就该珍惜这个岗位。金钱固然诱人,但我从事的职业岂是金钱能衡量得?

  说它幸福,是让我觉得郑老师洋洋洒洒写下自己的独特感悟,让我觉得那就像清泉注入我的心田,一种幸福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觉得读书的快乐就该如此。只为读书而读书,不为任务而读书。因为我读书,所以我快乐!

  二、面对困难不退缩

  我们所处的社会,每天都发生着变化,只有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就被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郑老师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个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在工作中,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多角度的去寻找答案,那么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不要让困难成为自己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阻碍,要知道每一次的困难都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所以我们应该直面困难。

  三、善待学生与自己

  郑老师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工作中应该放松些,再放松些。当一名教师应与其他工作者一样,要面对现实,把握今天。

  在工作之时,我们要消除烦恼,把烦恼从头脑中挤出去。当有愁苦时,我们要换个角度去看待,要有“比上虽不足但比下有余”的心理,要试着把白开水喝出甜味来,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自己尽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不要因为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而对自己有过多的自责。如此,我们的心理肯定可以宽慰许多,不至于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伤脑筋。

  再想想自己的教学,我真的是应该多微笑,因为情绪可以感染人。当进教室时,我们该调整好心态,振作起精神,把快乐带进教室,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快乐的学习。生命短暂,应用“乐观”去占领。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拥有一份好心情。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身为教师,除了教好自己的课之外,也使得让终身学习成为是一种主动地、创造性地、构建性的、愉悦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适应性的非选择性的痛苦的学习。不然,这种学习将注定不可能是建设性的,注定是学不胜学的。因此,教师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职业角色,必须有理性的思考,也就是使自己从事的工作更富有职业特征。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抽象的一个字,而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原谅、赏识、信任的基础上,并形成的一种心理相容。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体现平等并互相尊重,才能体现出我们人民教师的优秀师德,如此我们的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教书生涯一晃10年。翻开10年前买的《给教师的建议》再次细细品读,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的教学成长之路。“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事最重要、最主要的?”书中第86条建议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也正是当时刚上讲台的我的困惑。现在的我想这样回答:我们教育的根本是教书育人,教育应该是一种引人向上(善)的力量。尽管教师与学生都被考试压得喘不过气,仍然不能忽视教育的本质,培养一个健康的人的本质。

  再读这本书,它仍帮助我解决困惑,给我很多指引,带领我进步。

  对于“后进生”的工作,苏老列举自己成功教育学困生费佳的事例,让我们明白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因为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读了苏老的第六条建议,我明白了,对“后进生”的教育,教师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对于阅读,苏老很多的建议里都会提到,他认为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x像呼吸那样自然。

  从现实庸庸碌碌的生活中超脱出来。读书的好处不可言喻,可是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多么繁重,我们何来阅读的时间?正因为我们课余时间被繁重工作占据,我们才更应该大量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最终减轻自己的负担,才能把自己从教材和教参中解放出来,才能帮助学生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就像那些名师自己有很丰富的教学底蕴,用一辈子去备课的,但开一堂公开课却只用几十分钟。

  的确没有阅读,我们的脑子开始枯竭,我们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繁重劳动中耗尽自己,却感受不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感受不到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快乐。读书不只是为了提升自己,更为了能减轻自己的工作与帮助学生,不是来得更有意义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给年轻教师的建议》如一张蓝图,框架清晰,观点明确,它使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心意:我热爱教育,我热爱与孩子们度过的美好时光,我热爱工作中不断进取的那个自己,我热爱那些使我成长的挫折……

  它也让我看到隐藏在教育生活中的那些不和谐,那些正吞没热情的可怕陷阱,那些意识到却说不出的问题……

  我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现在有梦想,其实应该说出来。不要害怕你做不到,太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不是梦想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照亮自己还有孩子们的路,应该就是我的梦想。我发现,忘我的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生活,让我的生活更加有意义;我发现,教育是一种创造,是充满未知的,奇幻的,苦乐参半但最终使人获得甜蜜的创造。这种创造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散发光彩。那时我就可以骄傲的说,看我的创造多么有价值,我的事业让我感到骄傲自豪;我终将会发现,只有坚定的追求,不断消逝的人生才不至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的尽头,我便可以平静而又愉快地说:我的人生多么的快乐,她没有白白度过。

  我幸福吗?

  很多教师,他们有良知,有热情,有梦想。但现实却迫使他们的追求发生改变。教师跟其他职业不同,但却不断重复地做着几近相同的事情,重复会使人倦怠,这份倦怠常常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失去热情。这种重复不只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复,还有很多与他们完全不相关的工作。它们消磨了教师的意志。它们使我感觉不到幸福的存在。

  但真是如此吗?是否应该思考在这个环境中,如何锤炼自己的人生观?如果我这样想:那些使我疲于应付的“琐碎”、“重复”、“矛盾”、“当前”,正是“宏伟工程”所需要的。在琐碎的工作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抓住细节,打磨细节,积累细节,在工作的每一次关键时刻,它的价值就会得到体现;在重复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准备突破,如果有创造的决心,我的工作就不会只停留在重复上,慢慢的创造就会发生,工作水平也会跟着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的意识也会更加澄澈,所看到的教育教学的问题也就会更加清明;矛盾始终推动发展,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矛盾常常是很好的素材,它们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是使我改变工作方法的好时机;每一次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情,我是怎样看待的呢?不耐烦,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简单,将为日后埋下重重隐患。如果积极面对,那么我就会从当前看到长远,这样,不管对教育还是教学都是非常好的选择。教育教学生活中自己的成长,专业发展,所带班级的集体成长等等,都是需要我长远看待和规划的。有了这些,幸福感的基础就牢固了,我的意志就不会在忙碌中发生动摇。

  使我幸福的还有另一种心态。清晨,一缕缕阳光洒在孩子们的脸上,洒在墙壁上,斑斑驳驳。一位教师陶醉在美和希望的光景中,这一幕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而我却很少看到这些,或看到却没有发现美的存在。这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把自己放在这个生活里,我没有完全把孩子还有教育教学生活,当做一种生活,所以,留在记忆里的与孩子们一起的阳光和风景就少了。可实际上那是多么重要的生活,那是我应该乐在其中的理想的生活。

  我的责任感表现在哪?

  教师这个职业,责任感是多么重要啊,我面对的群体——孩子们,那么纯洁又脆弱,那么鲜活而又具有巨大的可塑性。作为教师,对他们我全凭一颗良心耕耘,我的责任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又怎样体现的呢?

  日复一日练习,练好基本功,上好每堂课,做好班主任工作。但这似乎还不够,做得好,做得深,还要做得细致才是责任感的高度体现。上课时因为没有准确把握时间,或没有充分准备,而不能完成课堂任务。对个人来讲,任务完不成必然导致课后的思考无法全面进行,收获就会相对少一些。对学生来说,可能因为这样的问题,导致思维混乱,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以此推下去,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反之,我在课前把备课上课可能遇到的问题,尽可能地预想出解决的办法。把每个细节,小到课堂语气、手势,大到评价或依据学情临时修改教案,都尽可能的想周全,打磨到精致,把工作做到好,做到全面深入。课堂效果大不相同,创造的快乐由此产生,那么我就可以说我有责任感!

  班主任工作同样如此,做好班级规划,搞好班风建设,抓住常规训练,掌握与学生交流的技巧,细致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尽最大努力帮助后进生;组织磨练学生意志的活动,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家长全方位多角度沟通等等都是基础,重要的是在这基础上,细致地抓住,深入地开展,长远地考虑。尽最大努力做到这些我也可以说我有责任感!

  我是怎样实践教育理念的?

  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的行为,它指引教师向更光明的道路前进。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理念、勤于实践。那些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书籍使我们有了更长远的眼光,教育理念离不开这些学问,但却在实践中演变成更加生动的内容。那些先进的`、科学的、经过考验的理念,必须在我们的每个教育教学行为中得到体现和发展。如,语文的学习过程首先应该遵循语言的习得规律:也就是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经验,尊重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个性。明白自己的每一步设计为何而来,达到什么程度为止。一节语文课的设计由感知语言开始到运用语言结束,这样,学生的收获才更多一些。

  德育工作就更少不了理念的运用。那些在德育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他们是怎样做的呢?如,李镇西,他认为爱是永恒的教育。又如,特级教师霍懋征总结的九个重要理念:爱是教育的根本;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激励是进步的动力;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期待是孩子成长的加速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习惯应该成为孩子自身的需要;全面发展思维品质;帮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

  运用这些理念的效果最明显的是问题学生辅导工作。我们常常在投入工作前,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理念,从始至终坚定地贯彻它。我们根据不同情况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这些理念为核心想出解决办法,制定合理的长期工作计划。然后不急不躁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行为,树立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理念的帮助,我们的德育工作水平就会明显提高。

  作为年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要了解更多先进的理念。然而,我所不知道的理念,或了解却不会运用于实践的理念太多了,这是我最需要不断学习完善的地方。

  读了《给年轻教师的建议》除了这些思考,还启发我不断探究问题。如,我是否把关注儿童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怎样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磨练意志,早早树立远大理想?我们要怎样让儿童知道,为什么而活,怎样活……儿童的思想、儿童的感情、儿童的精神提升,儿童的个性发展,等等很多问题需要弄明白,搞清楚……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在课余时间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这条建议带给我深深的触动。

  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每一位老师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都会感到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孩子们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就拿学习外语来说,有些学生采用“听”的方式更有效果,有些通过“看”能过目不忘,甚至能成为同学中的“活字典”。教师面对不同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各个方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可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不断出现。很多时候我们抱怨这些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设计多种活动,以适合他们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自己的课堂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让自己为“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而努力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在第一节,苏氏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书中也提到了教师的语言问题。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还是有它的道理的,不仅要多看书,还要把书中获得的启示用到实践中,那才是真正的看书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在阅读了书中的部分文章后我惊喜的发现,《给教师的建议》读起来十分亲切,他的每条提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有着指导和借鉴作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继续学习。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自古有之。我国早在孔子时代就有终身教育思想意识。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终身教育,他主张“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许多人说教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开设多样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时间读书。但冷静下来一想,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能守着不变的知识教几十年的书吗当然不能。仅有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滴水,自我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从小就开始理解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一切知识。知识挑战的严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门学科都是学无止境。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旧知识淘汰很快,我们随时面临知识危机。新世纪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崇尚学习我们不会落伍。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终身学习无疑是艰苦的,同时也是欢乐的。因为学习使人自强、让人发展、教人创新。教师要务实求真,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增长和应用知识,学会怀疑和创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与学之间循环发展。

  其次,要有宽容精神。“宽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精神。”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孩子,其内心深处必须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忙他。”

  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学生是最需要被宽容的,无论他们有多么优秀,他们身上都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他们需要教师的宽容。而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宽容,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细致的工作。一些学生学习品质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那种对学生的缺点不依不饶,动辄讥笑、讽刺、挖苦,或多或少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否定自我,学习信心下降,自信不足,出现自卑,充满敌意等行为。这时。善于宽容就意味着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减少教育遗憾。因为教育上的错误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对稍有越轨行为的学生,我们必须耐心地加以教育,帮忙他们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最终实现其人格的重塑和再造。

  所以,我认为,对于犯错的学生,该批评的批评,该教育的教育,但最终,我们还是应当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这话我们都应当深有感触。读着书中的每条提议,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所以我会更踏实地走好这条路,因为工作是幸福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后,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这本书共涉及到100条建议下面我就自己感触最深的问题:怎样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一一熟知,这样在课堂上能“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文章里所说的情况,有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这里学生没有错,这是教师没能注意到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没能做到因材施教。

  因此,做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同时,不要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对他们说某某人行,你为什么不行?这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而是要让他们跟自己比,鼓励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仅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让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喝彩。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赏识每一个个体,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一思想贯穿于整本书中,激励着每一位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

  这里我只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还有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作为一名父亲,这个问题一直是我研究的对象。书中提到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恼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

  虽然我们接触的不是儿童,是青少年了,但道理是一样的。一个心地善良、关心别人的孩子,他能够在那种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恶劣行为的地方感觉出不好的事来。他们的乐观精神、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 为了保持这种乐观主义的火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母亲和父亲也能参与对孩子的教学,跟他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关心他的成功和忧愁。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

  我们在面对个别总是学不好的学生,只要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就要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肯定,即使他们的成绩为C(及格)或者是D,我们仍然要看到他们的付出,肯定他们的努力。我们不应该用同一个标准一量到底,处处总是拿他们和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相比。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得个A并不很难,学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甚至是一种乐趣。然而对于某些后进生来说,不要说B,就是C,都让他们可望而不可及,尽管他们内心也十分希望自己也能考出优异的成绩。而且也有学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但如果我们能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能多加鼓励,用简单的习题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通过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定学生的成绩,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学生,相信他们也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而不仅仅只是试卷上的不及格。对于这些孩子我们需要耐心,更需要细心,能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寻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能从众多的错题中看出漂亮的书写,从值日时看出对劳动的热爱,从体育比赛中看到他们独有的长处,从自己的内心多一份对他们欣赏。

  我们要努力做到让他们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经常体验到努力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他们产生低落情绪,丧失信心。并且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入手,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超过自己的前一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学有所获。一旦他们真正从内心产生了学习的渴望,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春秋时期管仲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育之于学生、老师都是一场终身修行。作为社会中最基础而为人熟悉的职业,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闪耀的灯塔,更是领航的舵手。当我们怀揣着教书育人的远大理想走上三尺讲台,倾力酝酿教育的甘露,我们还需一直秉持着“育人先育己”的教育理念,不断为职业理想而精进修身。

  我们曾认为,一节课的精华并非仅仅停留于课本上那篇简短的课文,小到句读字词,大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与训谕,甚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完整地融为一体,而这段时间我读们完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对其有了更深的感悟。读后,我们从提高从师者自身素质的角度出发,将读书感悟整理为以下三点,写给将来或许会成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愿我们能永远坚守教育的初心,爱我所爱,行我所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1.勤于阅读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道:“无论青年时代工作有多么忙碌,也总是能找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地积累我们的精神财富——教育智慧。”诚然,要掌握这一门教育艺术,就必须多阅读、多思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所建议,“教师每个月都应阅读至少三本书籍,一本关于所教科目相关科学的书,一本介绍可以作为青年人启蒙者和榜样的人的生活和奋斗的书,一本关于人的心灵的书,尤其是与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心灵相关的书(与心理学相关书籍)。”因为只有每天不断补充科学知识,才能在讲课时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寻得最高的教育技巧。

  2.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

  不仅包括近期计划还应包括远景计划,如学生在某一阶段应读完的文学书目、要求背诵的课文和文学作品片段、要组织参加的旅游参观地等。诚然,教师明确的计划能够为学生提供近期和远期的指引,尽量避免学生的迷茫情绪,同时,计划的制定既应契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又要具有挑战性。教师也应制定相应的`专题计划,专题计划依据课时制定,既能为学生的每一具体阶段提供指导依据,又能够具体衡量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希望我们都能做到笔耕不辍、认真细致,用心撰写好每一份计划,认真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随笔,勤于计划,善于反思。

  3.掌握与学生单独谈话的艺术

  要让孩子有在教师面前吐露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敞开心扉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与学生谈话时,要有耐性,认真倾听学生道来的事情原委,从学生眼睛里看到他细微的内心活动,并用最准确、巧妙和委婉的方式促使学生敞开心扉,进而展开更深一步的谈话。

  “未来的教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希望在从事道路上正缓缓迈进的自己能够在教学之路上“依恋孩子”,换位思考,关爱学生,做个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的好老师。

  “真正成功的教师并不仅仅教授孩子以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启智与修”,而教师若想要以创造拨响学生心中的诗弦,用思考唤醒学生的创造性与尊严,唯有以点滴累积之溪流灌溉知识无穷之大海,方能点火为焰,春风化雨。“教育要静待花开”,希望我们都在教育的沃土上播下种子,来年静赏姹紫嫣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编写的教育专著。

  相比以前读过的教育专著来说,这本书读来更让人觉得亲切。因为文章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且用了很多生动的实际事例,深入浅出地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深受启发。书中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我最喜欢里面一些关于后进生教育的建议。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一段话:“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我是这样理解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惊奇、赞叹”就是一种大爱,后进生是更需要爱的,而且是大爱。对后进生不另眼相看的教师,一定是心中有真爱的人。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那是一个课间,办公室突然风风火火冲进一个同学,气喘吁吁地向我报告:“不得了啦!老师,有人在教室里打架。”我马上奔到教室,一看,又是小Z,只见他手拿扫把,满脸怒气,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嘴里不停地吼叫“打死你”,眼里却噙着泪花,对方是平时也表现不太好的小W。而一帮学生在近旁围观,谁也不敢上去劝阻。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小Z是我们班一位名气在外的学生。说他有名,那是由于他的脾气和为人。该生脾气暴躁,气量很小,稍有不顺心,马上就会找人发泄,无心向学,很多老师对他只有批评,没有表扬。他也知道老师看不起他,自己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应有的尊重,所以自暴自弃,常常故意夸大事情惹人注意,甚至以欺负同学为一种乐趣。

  面对着怒气冲天的小Z,这时如果命令他放下扫把,停止这种无理的举动,估计他会服从,可是能使他心服吗?对待学生产生的激情与冲动,我想做老师的更要注意态度,头脑一定要冷静,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则会火上加油,甚至造成师生“顶牛”的局面。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与控制自己的能力显著降低,有时明知自己不对,也不肯当场认错,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进行“冷处理”。

  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态度温和地对他说:“你有什么委屈,老师帮助你解决,相信我吗?”小Z停了半晌,终于点点头说:“相信。”刚才十几个同学都牵不动的“野马”,被我带走了,到了办公室,我等他情绪安定下来,然后慢慢了解。原来,小Z要回自己的坐位,见位置太窄了,坐不进去,却见到小W的位置宽,就认为故意整他,走过去一把手就推开桌子,碰痛了小W,小W无缘无故挨了痛,不服气打了小Z,就这样互不相让打了起来,看来的确是一场误会。

  下课后,我又找了他们俩谈话:本来,班上人多,桌椅宽了些,占满了整个教室,下课时,大家出去活动,离开位置时,免不了要移动一下桌子,有时无意中谁的`位置变宽些窄些有所难免,大家胸怀宽广,同学之间互敬互让就好了,不应该为这桌子伤和气,大动干戈。经过一番细心的开导,两人向我认了错也主动向对方道了歉。

  这次事情是解决了,但是对于像他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学生来说,每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我该如何转化这样的学生呢?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这就是: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1、多一点宽容。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像他这样情绪特别容易激动的后进生,犯错的机会更大。他的理智对情绪的约束力比较差,感情一冲动就不顾一切,忘却已经形成的正确认识,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因此我就考虑到他这样的特点,凡事都降低点要求,对于他犯的一些小错误,并不是批评指责,有时甚至只是简单地替他指出即可,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灵环境。

  2、多一点耐心。

  后进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所以,转化工作并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转化的过程是有反复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反复点,促使其飞跃。虽然小Z在一开学的时候表现还不错,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恢复故态。我抓住他的这一次反复,多次跟他谈心,鼓励他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以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减少他调皮捣蛋的机会。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教师看学生的目光一定要变,方法要变,要求要变,否则,即使我们的眼皮底下有了爱因斯坦,我们也只能看到那只难看无比的烂板凳。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后进生,那么请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因此埋怨孩子,相信孩子,尽可能地关心孩子,多给他一点耐心。

  3、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每个后进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只有抓住其闪光点,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才能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取得同学们的信任。这学期开学不久,我就发现小Z有一个优点,就是有时上课较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而且有时的回答甚至非常精彩。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他有一定上进心,也很聪明,只是自小没有养成好习惯。在一次班会上,我特别表扬了他上课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这一优点,要求全班同学学习他的优点。这一次的表扬令他兴奋不已。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指出他平时调皮捣蛋、欺负弱小同学的坏行为要不得,以后要努力改正,事实证明他很乐于接受老师的善意指正,而且变得越来越好。

  我很认同这样的话:“阅读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有时候读一本书比组织几次培训活动都来得有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我触动动很大,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每个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应该是教师的一个“法宝”。每次翻起,都会有一种体会,都会有一个个成熟或不成熟的偶感。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队成功的乐趣。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复杂的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书中谈到了有经验的教师的做法,确实在实际教学中“经验”也是一个“新手”型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而目标的获得则不是一日形成,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不断提高的表现。一个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在一堂课上能够如此分层对待学生,确实是有经验的,这个做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让优秀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得到”,又要保证基础差、理解能力弱的孩子有所收获,实在不易。

  当然,有经验的教师不仅仅表现如此,如何让不同的孩子尽可能的达到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不一样的学生应如何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如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备一备”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今年暑假中,我仔细的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书中,第35条讲的是如何培养记忆力。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识记要记忆的内容呢?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建议:在开始识记以前,应当让儿童经过一番训练,而且,摆在记忆面前的任务越复杂,越困难,对思维和智力的训练就应当越细致耐心。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要对实际的内容进行指导,而且提出了指导的重要性。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要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他说,假如我们把六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同时,这些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要和随意识记的东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不一定是最为直接的联系,但也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由不随意识记随时能勾起随意识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随意识记(比如阅读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会是死记硬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近日,再度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重温经典,又一次和大师对话,接受来自灵魂的涤荡,几多感慨,颇有体会,先书写下来,不为成文,只为记录。

  84年教育科学版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语言质朴。读后,掩卷反思。朴素的.语言如黄钟大吕,撼人心魄。

  为什么有落伍的学生?是因为“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作为教师,“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取得成就”,因为成就感是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火花的蹊径。

  教师要“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进步一点点也好”。

  话语平实,却句句珠玑。大师在说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由此,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迸发出来。

  教育是什么?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

  曾几何时,一说到上述问题,显得都特别抽象、特别呆板,抽象到如同高深的理论,呆板到如同教科书上的印刷体。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一直践行,教育就是“教书”,学生就是生产“分数”的机器。曾几何时,也有不少教师“杞人忧天”,不断反思今天的教育,但浅尝辄止,并不能给出真正的答案。

  大师就是大师,非常有远见。“学生是具体的,教育并不抽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师的教诲值得我们时刻铭记,作为教育人心中有学生,眼中更应有学生,因为孩子们是鲜活的、具体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在教育界,有一位鼎鼎有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急需汲取教育相关知识和观点。这时,刚好看到学校推荐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兴趣极大,迫不及待的找到了文章,打算好好阅读。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机智不足。我也是第一次带人多的大班,这样班级中的学生特点非常特殊,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后进生学习态度难以改变;学生的纪律问题常常最让人头痛。每当这时候,我都很难想出对策。不仅打击

  了我的教学热情,还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再加上理论分析,生动形象,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这能让我找到很多我在教学时遇到的学生事例,对比找到解决和处理的方法。他让我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而不用在漫长的教学中,费力的独自前行,独自摸索,独自总结。他让我避免了一些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方向,让我站在了他这位巨人的肩膀上。作为一个汲取了前辈心血与心血的小小新人,也拥有了难得的智慧,和教育机智。经过举一反三,我还想到了,我应该多去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与智慧。她们在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同时精心备课,研究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经常创新创造,让学生能快速接受,并享受课堂。我应该多与她们交谈,虚心求教,认真聆听她们口中的事例与宝贵经验。她们的智慧闪闪发光,我学到其中一两分便已经十分受用。

  读教育相关书籍,学习他人经验,不仅安抚了我备受打击的灵魂,也让我学会了许多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增长我的智慧。

  让我头痛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一开始很把握好自己对后进生的态度。高年级的部分学生逐渐走进了叛逆期前期。他们性格极具特征,张扬、跳脱、喜欢在其他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所以会频道的接话或挑衅老师。调皮的事一件不差,唯独不听课学习。这常常让我十分头疼。其中一些后进生表现的尤为过分。作为一个新入职的老师,在某些被激怒的时刻,我常常觉得几乎要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或者也闪过想要放弃的想法。但是,在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后,我能逐渐宽心,改变自己对后进生的想法。他告诉我们,教师的天职就是关爱学生,我们不应该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应该与学生做朋友,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明白他们的真正需求。从而解决问题,帮助到他们。每个孩子有自己特殊的经历,或者个别孩子缺少关心和关爱。这致使了他们在叛逆期前期,思想不够成熟,或者是一些不好的情绪难以发泄,所以才会在学校失控。一切都有缘由,每一个学生其实都是可造材,每一朵鲜花都不应该被放弃。

  看看这些观点,再回忆之前的教学生活中改变的一些后进生,在走进他们内心以后,他们确实会和你交心,认真的把你当做朋友,相信你,信任你,从而在学习或者纪律上达到一个让人惊讶的好结果。再想一想,花园里的每一朵花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如果所有孩子都是同一幅样子,美丽的千篇一律,那么这片花园也即将会变得非常无趣。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会让我收益一生的书。当迷惑时,迷茫时,愤怒时,或者忘形时,都可以打开书本,在里面寻找到解决办法和抚慰心灵的话语。学海无涯,作为一名老师,我也一定会多读类似的、相关的名著,开拓我的视野,陶冶我的心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2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22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4-30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4-2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3

《对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4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5-2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28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3-15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