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1
“樱桃杨桃亦香甜,不如小陶乐开怀。学习行知好习惯,陶花朵朵沁心田。”读了《走近陶行知》,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对陶行知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著名教育家孟禄先生和杜威先生。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说“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通过阅读、理解、思考,我了解到陶行知是一个爱国、爱满天下,求真、有思想的伟人。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为了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凭借着他爱满天下、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怀抱着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接受到教育的梦想,毅然踏上了学习、实践的道路,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
我们都知道陶行知是个爱国人士,除了将毕生心血致力于教育外,还大力支持革命。在一次与同学的谈话中,陶行知和他们谈起长大后有什么志向时,有人说“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到外国当教授”。陶行知听了很不快:“为什么你不回中国?”那人说因为中国太穷太乱了。当时,陶行知就怀有胸怀大志:将来学成之后,回国让每个人都受到教育。可见,一颗报效祖国、爱国的心灵从小就深深地扎在他的'心中。年少的他是多希望人们能免受战乱的影响,过上富足的好日子。他要让人们从封建的社会中解脱出来!
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在与孩子的接触下,陶行知越来越爱孩子们,那无微不至的关爱包括对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有人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主人”,陶行知却说“孩子是现在祖国的主人,现在做不好主人,将来也做不好”。陶行知对孩子们的爱已经超越了对亲人的爱,对孩子的爱已经超越物质、精神了。一次,一个孩子做错事打人了,陶行知竟还给孩子四颗糖。第一颗糖是因为孩子准时来到;第二颗糖是因为他叫孩子住手那孩子就立即住手;第三颗糖是因为孩子之所以打人是因为打的那个人欺负女孩子;第四颗糖则因为那孩子主动认了错。相信我们不难发现陶行知对孩子和蔼可亲的爱,错了也不责怪他,而是鼓励孩子的正直善良,用亲切的话语来引导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正是如此爱满天下,教导亲切……
陶行知虽然离开我们60多年了,但他的身影高大永驻,精神光照千秋。轻轻地您走了,留给人们的却是那满满的爱,永不磨灭;轻轻地您倒了,树立起来的那份爱国情怀,坚韧不拔……
让我们走近陶行知,学做“小陶子”吧!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2
当我在读《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之前,对陶行知先生的认识是只知陶公其名,不识陶公其人而已。但是当我认真地读完这本书之后,真是受益匪浅,走近陶行知,进而走进陶行知,让我能够更好地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看生活,看人生。读完此书后,我的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详细地了解了陶公的教育思想,也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添加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高尚灵魂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体罚、讽刺学生,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当代教师,我意识到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应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殉私情。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学生,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爱,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做教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个孩子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有时我们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来看待学生,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就像我们学校的座右铭“爱可以创造一切”,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作文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3
《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使我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视事业高于一切,无私奉献、不畏强暴的陶行知爷爷。
这本书介绍了陶行知爷爷的一生,主要讲述了他生在旧社会,从小就立志报国,让中国人摆脱穷困和落后。长大后,社会的腐败和残酷的现实教育了他,他一面用教育来改变国人的思想,一面为民主中国而奋斗······
陶行知爷爷小时候曾和同学谈论过长大以后干什么,一个同学说:“我长大以后去外国当专家,在外国定居。因为中国实在太穷了。”陶行知爷爷却不以为然,他说:“无论中国再穷再落后,但毕竟是自己的国家。”一个小孩子能说这样的话,可见陶行知爷爷是多么爱国。
陶行知爷爷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一次演讲时他说过,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即使学了也是学而不化,如果学生能自愿地学习,就能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陶爷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对《四块糖》这个故事特别有印象,还记得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一个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巴砸了另一个男同学,陶校长看见了,连忙制止,叫王友放学后来他的校长室。放学了,王友来到校长室,见陶校长还没来,便默默地等着。
陶校长来了,他掏出一块糖对王友说:“我叫你放学后来我的校长室,你很准时,所以我奖励你一块糖。”他又说:“我刚才叫你别砸你就不砸,说明你很懂事,我再奖励你一块糖。”王友很是疑惑。
陶校长又说;“我已经了解了事情,是那个男同学先欺负女同学的,你用泥巴砸他说明你很正直,我再奖励你一块糖。”王友伤心的哭了,惭愧地说:“陶校长你打我吧,即使他欺负女同学,我也不能用泥巴砸他呀!他毕竟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呀。”陶校长又奖励他一块糖果。就这样陶行知爷爷用了四块糖就让王友认识到错误,他的这种教育方法真是奇特有效,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爷爷的故事深深的教育着我,我要向他学习。原来的我很瞧不起自己的祖国,嫌中国不发达。但我读完《走近陶行知》后,知道了要想让中国发达,就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4
今年是学校的读书年,上周五,学校刚进行了精彩的读书交流论坛,彰显了“书香浸润人生”的活动宗旨。的确,读一本好书对于一个人来说受益良多,在寒气还没有褪尽的二月,每晚灯下,除了阅读了王微老师的《不幽默,你就别做教师》之外,我还看到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走近陶行知》。
书虽然不厚,却用一个个小小的故事、片段记录了一位教育大家给祖国的宝贵馈赠,用质朴的言语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平民教育”、“学校观”、“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这本书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不仅是精神上的引领,也是实践中的导航。
全书的中心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这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来源于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但是他又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实情做出了提升,在他看来,“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也就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为了考试而背一些默一些诗句啊、文章啊。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考试,因为这种考试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这也要求了学生从“要我学”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步入“我要学”的求知天地。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5
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非常尊敬他。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这让我对陶行知爷爷的了解更进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要做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他的“千教万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做真人”总是回忆在我耳边。读完整本书,我真的觉得陶行知先生的“求真知,做真人”、“善就是真,美就是真”、“真善美结合”等主张真的很有道理。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述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个口袋装公款,一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要坐公交车回家,但他没有私款,公款是有的,但他心里想:“千万不要挪用公家一分钱”。于是他从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爷爷的小事让我深深感动。我觉得我应该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说,“抱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每一棵树,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让大家在充满活力、绿色、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快乐地学习;其次,不要拿班级集体的一针一线,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班级集体的公共物品,真正做到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仅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也是“爱天下”。他爱国家,爱国家,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陶爷爷给了犯错的学生王友四块糖果奖,深深打动了他,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中,我看到陶爷爷以一种独特的奖励方式教育学生,让人们改变错误,非常明智!
有很多地方可以让我感觉到。例如,当我读到“诚实而不作弊”的内容时,我不禁想起了老师和家长无数次告诉我们的真相,并再次警告自己:要成为一个诚实的人。陶爷爷,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未来,我会努力工作,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小陶”!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6
参加过多次论文比赛的我,从没参加过“行之杯”的比赛,这次偶然在苏州市教育学会的网站中发现有行之辈的比赛,我仔细的阅读了通知,论文选题范围及撰写要求度需要设计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看到此通知,我比较惭愧,因为我只知道陶行知的名字缺不知道他的理论思想,于是我就决定买一本关于陶行知的书。
最近我读了《走进陶行知》的专题一:陶行知的教育人生后,感觉受益很多。“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体罚、讽刺幼儿,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当代教师,我意识到要对幼儿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应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殉私情。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幼儿,幼儿会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爱,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做教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个孩子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有时我们会对幼儿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以本着爱幼儿的心态来看待幼儿,想想这些幼儿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幼儿,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幼儿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幼儿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幼儿的。对幼儿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就像我们学校的座右铭“爱可以创造一切”,热爱幼儿,喜欢幼儿,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幼儿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幼儿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幼儿,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幼儿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幼儿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幼儿,才有教育,幼儿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幼儿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幼儿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幼儿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幼儿的“心灵鸡汤”。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7
对于陶行知的大名可以说是早有耳闻,但是对他的教育理论却知道甚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经典名篇》一书。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几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在读书过程中有以下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这一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全民教育等,这些不都是此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吗?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领悟。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这一评价,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他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义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而言,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源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陶行知先生还告诉我们,要想真正管理好一个班级,就要融入这个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一样,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在老师的心目中,相信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好学生。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新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新教师的我更应该多学习陶行知老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思想意识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用它去指导自己,从而去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8
对于陶公,当教师的没有谁会不知道。正如《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这本书序中所述“一个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但是,在当今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只知陶公其名,不识陶公其人,不明陶公其说者,的确大有人在。这其中就包括我。虽然知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但对于他的教育思想只是一些片言只语的记忆。对于他的教育思想的深刻认识及高尚品格的崇敬则是在这个暑假阅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才产生的。
《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这本书,旨在引导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熟悉陶行知,认识陶行知,走向陶行知,走近陶行知,走进陶行知,进而用陶行知的人格精神激励我们教师,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教师,用陶行知的研究成果服务我们教师,促使我们教师更好地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看生活,看人生。读完此书,收获颇丰,不仅让我详细地了解了陶公的教育思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添加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高尚灵魂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冲击之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有感-教育叙事-教育叙事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有感-教育叙事-教育叙事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有感-教育叙事-教育叙事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有感-教育叙事-教育叙事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有感-教育叙事-教育叙事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有感-教育叙事-教育叙事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有感-教育叙事-教育叙事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有感-教育叙事-教育叙事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有感-教育叙事-教育叙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陶公职业理想,也是陶公的终身追求。他从投身教育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始终作为一项事业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但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只是把她当作了谋生的手段。所以,工作时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强大的动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我们多教师都能像陶公那样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而且不是一时,而是永久有益于世的,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该是如何的一片灿烂呀!做教师的要有教育情怀。
冲击之二:“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体罚、讽刺学生,他说:“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应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殉私情。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学生,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爱,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做教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个孩子的心。
冲击之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对教育、对师生的谆谆教诲,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做人准则。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我们教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作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培养目标。做教师的一定要有真善美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陶公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伟大的教育思想,更在于他高尚的情操,值得我们敬仰并膜拜的情操。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9
花了整整十多天的时间,每天回到家临睡前,我便捧起《走近陶行知》一书。一开始,我只是想借它来催催眠,到后来,到了睡觉时间了还在看,是真的看出滋味来了。书中那近百年前的故事,貌似陈旧,但理念好多放在今天仍然是鲜活的好例子,是时髦的教学理念,好多用在新世纪的今天,仍然适用。
80多年前,陶校长说要“教学做合一”。他说:“在做上学:学的才有用,才能透;在做上教,教的才能明白,才能详尽。”比如我们教学生学习生字的书写,必得结合具体的生字,和学生一步一步的走到生字书写的具体笔划、书写的过程中,在这过程里做具体的指导,才能得出正确的方法,才能写出正确、美观的字来。阅读教学时我们要走进文章的精神世界,我们也必得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文字、句段中做深入、细致的感知、解读,走进文字的深处,融入文字营造的浓浓情境中去,感动的同时也才能获得心灵的重生。在那时,学校就有“活的生物课”。姚文采老师的生物课,既丰富又有趣。他把挖草药的请来,教学生认识各种中草药;他把种花木的请来,教学生在中各种花木的方法;他把科学社专家请来,教学生辨认各种生物科别……学校有生物室,有植物园,这多么令人羡慕啊!如果,我们现在的学生少一些重复的练习题,多一些亲近生活,亲近自然的实践活动该多好啊!毕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更感兴趣的,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是更有趣,更有效吗?如果,我们学校也有一块地,上面允许我们的学生种种菜,养养鸡啊什么的,一定很受学生欢迎。
在80多年前,陶校长就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然而,回想我做的一些事,有没有在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呢?有一天自习课,我让孩子们在教室里看课外书,画画,孩子们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突然我发现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杨博他的课桌椅周围有一些白色的纸片,我走过去,大声呵斥:“看看你的课桌周围,你在做什么?弄得这样脏?你这个个不争气的!”过了一会儿,耳边才传来很低的声音:“老师,我在做雪花。”孩子可能被吓着了,也知道错了吧,赶紧拿扫把来扫干净。现在,回想回想,作为老师的我,除了疾风骤雨,就不能春风化雨了吗?想想自己小时候,学习画画时,当我第一次把我的作品《春天》带回家时,虽然画得不好,但我的父亲母亲却很默契地什么也没说,把我的作品挂在了我的房间,那一年父亲与我一起,把我的作品,糊满了整间屋子,从地平开始1.5米的高度,竟也将家中四壁装饰得挺美。我的父亲学历不高,母亲更是几乎不认识字,但是他们对我的教育,比起读了十多年书的我,似乎更加高明。父母用他们的宽容,用他们的.智慧,既保护了我的童心,又让我自觉改正了错误,阳光而健康地长大。《拆表的故事》中,陶校长也是用他的宽容,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创造力,遇事多一点冷静的分析,多一点理解和宽容,那么,保护的不仅是一颗天真的童心,有时甚至是在保护着中国的“爱迪生”。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10
自古以来,教育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庭到社会,人们都对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教育到底能做什么?为什么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人人都曾关注和思考过的。一般人可以不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却不能不对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这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精炼的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努力将我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11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读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惊醒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将对人才的品德培养放在第一位的,而作为教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后人。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人们常说,“经师不多,人师难找”。陶行知先生则既为经师,又为人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理想,有远见,有办法,有才干。在最苦、最累、最难办的乡村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三十年,一干就是一辈子,办成了常人所办不成的事,干出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大事,真正走出了一条“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之路。为了办学,他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缩衣节食,身上连替换的衣服都没有,还把他当参政员所得的数目可观的车马费都全数捐给学校。身为校长却连一般民房都不租,而是住在一座旧碉堡里。他虽直接耳濡目染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却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对内他孝敬父母,爱护妻儿;对外礼待他人,不负他人;即使到了国外,他也被公认是一个“最中国气”的留学生和讲学者。陶先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坚守了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具有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如此的高尚品德,怎不令我们仰慕、钦佩!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在教育事业上满怀热诚,在教育思想上极富创见,在教育实践上勇于探索,对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12
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
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陶爷爷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13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初为人师的感受是:累——并快乐着。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复杂的脑体复合劳动。为了上好那每一堂课,就需花费一倍、两倍、甚至数倍的时间来准备。上课时,我用最大的热情来带动孩子们的热情。几课下来,早已是身疲力尽,咽喉肿痛,但只要上课铃一响,又会以十足的劲头再次迈入课堂。因为在课堂上,我找到了那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因为当看到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想到身上肩负的神圣使命时,我惟有真心地去爱、无私地去奉献才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作为教师,我无怨,我无悔。
我国教育的发展确实需要教师的奉献,那教师应为教育奉献些什么?
一、奉献专业的知识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一桶水。”在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的来源很多,知识老化的周期很短,更新的速度很快。只有不断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跟一般的专家不一样,他需要的知识,并非某一个方面,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几乎无所不包的。一名教师的知识如果储备不足,教学中必定捉襟见肘;反之,如果教师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知识功底,具有学者的风范,课上举一反三,游刃有余,那么课堂将是学生有效充电的场所。这样的教师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深受学生的爱戴。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他们欢迎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平常要多读书,常看报,勤上网。就像一只辛勤的蜜蜂,时时处处采摘知识的花粉,酿香甜的蜂蜜。
当然,教师不仅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应该有经历有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要善于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反思。当一节课讲完后自己考虑一下,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学生不好接受,以后怎么改进。这样做好反思,再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是一个教师完善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每天的教育教学中都会碰到一些有价值的事,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那些实践中的火花,是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样做到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出现了一个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碰到了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就是提供给我们很多鲜活的材料和思路,指导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出真知”,不要小看了这些教学反思,知识经验都是靠点点滴滴积累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奉献“母亲”般的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隋”。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严,决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诚然,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而是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畏之。例如:学校发了一张“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表”,共有十项,这十项达标就能评上“三好”学生,我班有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放学后悄悄地来找我,红着脸低声说:“老师,我很想当一名三好学生。”原来这位同学劳动没达标,想找老师高抬贵手。我严肃地说:“不行。你其它方面都达标,而且做得很好,老师相信热爱劳动这一项你一定能行。”从此,他每次劳动都积极肯干,在家里也能主动做家务活。我激动地在热爱劳动这一项为他写上达标两字。他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2.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具有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要求独立行动、独立自主的倾向,并不是老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对学生要真诚,以自己的真实、完整的人格去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一种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
3.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爱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转化“问题生”。“闪光点”即优点、长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绝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只要细心观察,最终都会淘尽黄沙始得金。转化“问题生”除了多观察外,还应多了解、多关心、多谈心、少告状、少发火、不体罚、不放弃。孔子说“有教无类”,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是可以教好的。
总而言之,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又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搞好教育工作的原动力。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为自己的学生奉献出无私的爱
三、奉献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这无不体现教师要甘于奉献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模范品行作榜样,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时时刻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1、思想品质修养
教师必备的首要条件是思想品质素质。从思想上来说,教师坚定的政治方向,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热爱,会影响到学生政治上的进取精神,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从工作上来说,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会感染学生,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顽强、刻苦的学习态度。教师应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德”为本以“德”为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私地奉献,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
2、行为规范修养
“学校无大事,处处有教育”,教师的劳动就是通过自身的各种行为来影响学生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工作特性,使得教师的言行受到最广泛的注意,也最能够产生感染力。加里宁对此曾作过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良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注视着,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都要严肃认真,使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加高尚纯洁,语言更加尽善尽美,真正显示出师表风范。实践证明:只有当教师自身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的尊重,从而得到最广泛的支持,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
3、能力素质修养
教师是社会身先士卒的典范,具有让世人敬仰的品德,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从工作特殊性上来看,班主任要完成教育任务,不仅要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而且要与全社会不同岗位、不同家庭的家长们保持联系。另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行为方面有不稳定性,新情况层出不穷。班主任工作能力更显得迫切和重要。班主任对班级应实行多要素、多层次的管理,通过声音语言和行为语言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断提高在人文社会中的交流沟通能力等,构成班主任能力素质的具体元素。班主任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评价准确,与学生交流时用规范的言辞;风趣幽默的表情,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让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获得愉快的享受,在获得他人的帮助和为他人服务的交往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4、语言艺术修养
言传是教育的必要手段,在教育过程中,语言运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语言——这是触摸到人性最细微特点的最精致的工具,善于运用语言是一门伟大的艺术,语言可用来塑造心灵的美,也可以使人心灵丑陋不堪。让我们掌握好这把刀具吧!”作为班主任,应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正确、合理、恰当的语言影响与带动学生,在学生中建立良好的威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含蓄或直露,力求切中要点。评价学生时多赞扬少批评,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手段,用不同的方式来宽容和安抚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活泼可爱的一面,让他们获得学校教育的快乐。
5、心理素质修养
素质教育指向每一个学生,要让每一个个体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犯错误的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存在着心理、个性、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认知和行为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其错误行为的表现方式也不相同,有的一错再错,屡教不改。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显示出急躁的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殊不知,采用“硬碰硬”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发生冲突,不但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还会恶化师生关系,影响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因此,当教师发脾气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克制情绪,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与方法,或多想些发怒的害处,借鉴前人的教训,使怒气烟消云散。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操之过急,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深入了解,透过事件的表面看到背后的原因,给学生多一份宽容,可以采取冷处理方法即等学生心情平静下来,再找他谈话或让他自己反思检查。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正确评价学生,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的价值取向,形成宽容的教学氛围,培养自信、乐观、豁达的情趣,升华自己的情感,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交流平台。这样既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也能体现教育者的风范。
四、奉献青春和时间。
“一年之计莫如数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说明教育者要为教育付出毕生的精力,故教师只有甘于奉献青春和时间,全身心投入,坚持长期耐心细致的艰苦工作,我国的教育才能更辉煌。
新时代的人民教育者如果能秉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我国的教育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迈上一个新的领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14
陶行知遵循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对课程资源认识的视野极为广阔,社会、自然、生活是他课程资源观的三个关键词。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他头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朋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15
走进陶行知是一篇比较知名的文章,文章主要介绍了陶行知的所作所为及人品方面的事情。这让我们多少也了解了一些有关他的事情。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使我启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的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各种道理。虽然陶行知爷爷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依然能体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辛。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而最打动我的,是陶行知爷爷那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就算母亲剃的头再不好,他还是顺从地让母亲给他剃。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东西就要买,但买回来后用也不用;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一瓶没喝完就不想喝了,觉得不好喝,就一直搁在那儿,直到快要过期了,爸爸妈妈才赶紧喝,以免浪费。一次,我去鞋服店里买鞋子,家里已经有合脚的球鞋五六双,靴子也有两双,但我就是要买。看着这些琳琅满目、款式多样的鞋子,我恨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价格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我肯定地说。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买下了这双鞋子。买完鞋我还不罢休,又要买衣服、裤子,而且一买就是两三件。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理不睬。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勤俭节约,而我就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真是不应该啊!
陶行知爷爷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习陶行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习他其他优秀的美德,争做新一代的更完美的“小陶子”。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相关文章: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04-10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06-16
陶行知思想的心得体会01-02
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11-10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04-16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01-19
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08-23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07-28
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 15篇04-28
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体会(精选25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