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窗外》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窗外》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窗外》有感1
断断续续的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这并不是一本浅显易懂的书,相反,读起来并不顺利,非常考验我的耐力。因为它旨在揭示教育的内涵。“教育与不教育有何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为什么要存在?”“教改发生了什么事?”这些问题都直至教育的本源,发人深思。
书中讲到,学校教育应做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世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维生”“互动”“创造”是人存在的3个支架。先来说一下“互动”,指的是人与世界的互动,如果一个人独立于世界之外,完全脱离世界而生存,只能走向毁灭。人必须与外界建立某种联系,得到某种认可,被需要,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而“维生”即维持基本的生存。学校教育的第一目标即教会学生相应的技能以维持生存。很多时候,这也成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行人的自身发展来说,这是不可取的。教育成了复制知识的机器,而不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催动力,所以作者提出,学校教育不仅仅在于维生,更在于创造。学校教育应调动起孩子们探究未来世界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在与世界的互动连接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培养起抽象能力,来培养发展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校在窗外”这个词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教育论题,引起我们对现行教育行为的深刻反思。在学生建立与世界连接的关系时,作为教师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必须要有出轨的经验,从不出轨的人,心智不会成熟。”我们总是给我学生设置各种安全的环境,把他们保护在雷区之外,而实际上,这些雷区并非不存在。总有一天,他们要独自面对。而作为教育者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只是看着他们跌倒,然后鼓励他站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自我认知,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卢梭曾经提出:“教育即生长”,可以说这是教育的本义,而作为教育者所能做的只是给他们一片土壤,有风雨、有阳光、有沃土、有盐碱。然后你会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正在生长,请勿打扰!”他们需要的.不是套子里的知识,他们想成为的也不是套子里的人,他们要成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和价值,想起了美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差异,当美国的大片在探讨《阿凡达》、宇宙、未来世界时,中国的大片却在研究《孔子》《画皮》《金陵十三钗》,一个面向未来,一个面向过去。如果中国人一直在缅怀失去的光荣,那么未来世界的竞争中我们将处于何地?如果学生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而不能通过建立与世界的积极有效联结来更早的开发潜能,面向未来,那么成长就永远只是成长,而不是长成。
读《窗外》有感2
这些天阅读了茹特给我们推荐阅读的书籍《学校在窗外》这本书,也就是这本书解答了多年来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开篇即用了大江健三郎的回忆作引线,立刻就吸引了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所寻找的答案渐渐露出水面。黄武雄教授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与“创造”,其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从而“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
该书直指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为什么要学语文与数学等一连串的根本问题,在探寻中一一揭露出学校教育、知识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
书中讲到,学校教育应做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世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维生”、“互动”、“创造”是人存在的3个支架。人首先是生存,在匮乏社会里创造与维生犹能共存,寓创造于维生,使生命不致干枯。而创造的动力,更依赖于人与世界的互动。为维生而进行的互动,无法弥补人内心孤独的空虚。只有独立的互动,才会让人精神健全,人格独立。
人接受学校教育多与少到底有无差异?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追问,终于厘清学校教育对人关键性的影响是人的抽象能力。发展抽象能力是为了在联结别人的创造经验时,能够洞悉并掌握这些经验的普遍性,从而回归特殊世界,这样才称得上与世界真正联结。
如此说来,孩子去学校,最主要的是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而联结的方法恰恰是打开经验世界,进一步发展他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可是,今日学校教育,纯为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出路服务,以致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背叛了学校教育的宗旨。所以,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世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
那么,我们一直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在高一、高二年级,教学就一切向高考看齐,导致的结果将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没有继承与“互动”。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实际上是拆“联结”与“互动”的台。这样的台,高三拆一年,是忍痛、是不得已;若整个高中三年一直拆,是残忍、是居心叵测;如果从小学、从初中就开始拆,那简直就是刽子手。
所以,可以这样说,教育的过程是让每个人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实现人格的最大发展,让每个生命都活得精彩。
读《窗外》有感3
轻松、愉悦的心情伴着我读完了《窗外》,伸伸懒腰,再望望现实生活中我的窗外,唉,真是天壤之别啊——
作者的窗外是多么美妙、神奇啊:一棵棵粗壮并带着小小的翠绿的小枝芽的树;一株绿油油的小草向人们打招呼,你看,那灿烂无比的菊花;你瞧,那欢乐嬉戏的小鸟;你听,哗啦哗啦的小溪歌声多动听;你看,那如明镜一般的湖多么的美丽,一切如梦境般,是那么的令人陶醉。
作者的窗外多么迷人:有春姑娘亲切地问候,夏姑娘火热的心扉,有秋姑娘金色的纱衣,也有冬姑娘雪白的圣洁。
看到作者的窗外,我是那样羡慕,而我家的窗外呢?看不见蓝宝石一样的天空,看不见生机勃勃的绿树红花,更看不见鸟儿飞翔的影子,这一切都是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浓烟笼罩住昔日蓝天腼腆的笑容,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小溪的脸蛋;空气中弥漫着灰尘,使美丽的花儿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地过着一生……
对于书中的.窗外,我是多么迷恋,生活中的窗外却让我厌恶,啊,那片乐土,你在哪里?你那秀丽容貌会不会因人们也支离破碎呢!唉,亲爱的人类啊,不要再这样愚蠢下去了!醒来吧,爱护好我们生活的家园,保护好环境,让在被黑暗的污染之“手”中挣扎的大自然,赶快逃脱出被污的手掌心吧。
读《窗外》有感4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一本秦文君奶奶写的书,名叫《窗外的萧晓》。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你,一定还记得身陷日记风波中的莘莘,在梦里,在妈妈的怀里,得到了些安慰。那个给爸爸写信的萧克,在隐身朋友的帮助下,跟自己和解了。也许那个被试探,被猜疑的笔友,收到小裳那封长长的信的时候,再次微笑了……
但我最喜欢《窗外的萧晓》这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名字相同的男孩之间的友情。萧晓路过窗外时听到另外一个爸爸对孩子讲的`话与自己的家长几乎相同,处境相同的他们成为了朋友,后来在男孩爸爸的反对下,他们的关系变得疏远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萧晓从窗边走过时听见另一个男孩的爸爸教育男孩:"难过什么?说你像小姑娘一样是表扬你,文静点有什么不好?我喜欢!千万别跟外头的野孩学!”读到这话的时候感觉男孩的爸爸教育孩子方法不对,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他不应该骂孩子,应该为孩子分析原因,鼓励孩子。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我的妈妈有时也会批评我,最近在我们俩﹣起阅读《窗外的萧晓》后,她认识到一昧的批评我不能促进我的成长,现在我的妈妈在我犯错时,她会耐心的跟我分析原因,鼓励我。我认为教育的正确与否,是孩子进步的重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指路明灯,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
如果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故事的核心内容,那就是教育与友谊,教育即是父母对孩子鼓励式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友谊即是孩子应该明辨是非,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学习进步。
我觉得这是一本很优秀的书,希望同学们可以阅读。
读《窗外》有感5
读了《学校在窗外》一书。这本书的作者黄武雄先生曾任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作者一向关心教育发展,是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教改的先驱者。
作者以其独特的眼光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书中,作者提出了一连串的根本问题: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区别?学校要不要存在?这些问题看似显而易见,其实,却最能引发人的深思。
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要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人不只是要接受,而且要付出,这种对社会的付出,才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的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去复制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是啊,知识只不过是人的经验,并非颠扑不破的绝对真理,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与他人的经验相互验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会充分发展。
一般人常误以为有教就有学,误以为教师教某些知识,学生就可以学到那些知识。
读到书中文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对“教育”一词都在思索,但是含糊的,而书中文字把我模糊的思考清晰呈现出来。就正如书中所说的,为我打开经验世界、发展了我抽象能力,为理论与现实经验搭建云梯。感觉收获不少!
读《窗外》有感6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相信大家的身边都会有几个很好的朋友,但是一直能保持联系却很少。今天我坐在窗台边,看了一本书叫《窗外的萧晓》。下面让我为大家介绍里面的人物故事,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是会让你越读越有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和自己的小伙伴们玩耍,有欢笑,有泪水。然而故事的主人公萧晓在他的童年时也发生了一些让他难忘的。
在某一天的下午,萧晓走在放学的路上,当他经过一个小区时,从一家窗户传出了很大的声音,于是他就朝着那个开的窗户看去,他发现里面有位家长正在批评小男孩。等男人走后,萧晓立马跑进去和男孩沟通起来,他发现他们有同样的爱好就是踢足球。接着他们就约明天一起去踢。第二天,萧晓放学后来到了男孩家,和男孩踢起足球,可刚踢一会,男孩的'爸爸把他叫了回去,并且那个窗户也关上了。第三天、第四天。萧晓每天坚持都来看,但始终那个窗户都是紧紧闭合的。他很失落,终于有一天窗户打开了,他急忙跑过去,可是里面只有一位老爷爷,老爷爷跟我说萧晓已经搬走了。这时窗外的萧晓明白了,原来他和自己一样的名字。可是好不容易结识了一个好朋友,突然的不辞而别,连一句告别的话都没有。让他的心里感到遗憾,他们之间友情是珍贵无价的。
本书作者以生活中的小事为主题写的故事集,虽然我只读了其中一集,但是我真的很喜欢。希望大家都可以来看,让我们一起遨游在友情的海洋里。
读《窗外》有感7
暑假期间,我读了秦文君奶奶的一本书——《窗外的萧晓》。
文中的小学生萧晓是一个在班级中不起眼的学生:在齐勇军这样的男同学眼里是一个踢球时只能管管送沙、滤水什么的不重要的角色;在看到一条刺毛虫都要尖叫的女同学口里是一个需要拿点勇气来的男孩子;在老师每个学期的评语里是一个性格比较软弱、各项体育锻炼需要加强的学生;在自己长得铮铮铁骨的'爸爸心里是一个软塌塌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萧晓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窗户里的男孩子。小男孩又黑又丑,脖子细细的;他爸爸个子高高的,嘴很宽阔、牙很大。小男孩和萧晓一样,被认为是那种像小姑娘,文静、软塌塌的孩子。萧晓在和男孩子的说话中知道了他们是一样的人,他学会了安慰男孩子,小男孩说出了萧晓心里扎了根不敢讲的话。他们一起开心地踢球,在小男孩热切地恳求中,萧晓答应小男孩在下一次的踢球时带来几个朋友。萧晓因为以前的事情很怕齐勇军,为了答应朋友的事情,他纠结地找到齐勇军并大声告诉他自己会踢球并邀请齐勇军一起。萧晓和小男孩对踢球的热情也让齐勇军一起加入,在他们踢得开心是男孩的爸爸出现了。这位叔叔认为他们是野孩子,萧晓勇敢地辩解。可是在大人堆里,像齐勇军都只能鬼头鬼脑地贴着墙根跑掉了………
后来,萧晓变得勇敢、正义、富有同情心。可是再也没有通过那扇紧紧关上的窗户看到那个小男孩了。终于有一天,那扇窗户打开,萧晓从一个黑脸老头的口中知道了窗户里的那个已经搬走的男孩也叫萧晓。萧晓心里感激窗户里的萧晓让他变得勇敢,也遗憾他们已经不能见面,不知道那个小男孩有没有和他一样变得勇敢。
我觉得自己有时候也和窗里和窗外的萧晓一样,有时候会胆小、没有勇气。以后我会和窗外的萧晓学习,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让自己变得勇敢
正义、富有同情心!
读《窗外》有感8
今天中午,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窗外飘着一根青藤》。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窗子外飘着一根青藤,青藤上的叶子有的像小耳朵,有的像小嘴巴。它们发现屋里小男孩每次需要奶奶帮助时,都用“请您……”两个有魔力的`字。只要说这两个字,奶奶会开心的帮你拿到想要的东西。于是青藤也学会了用“请您”二字,并得到了风姐姐和雨妹妹的帮助。
我知道“请您"是一个礼貌用语,差不多的还有“谢谢、您好……”这些礼貌用语能使人心情愉悦。而我并不经常说这些词语,反而在遇到了不如意的话后,经常用恶狠狠的语气,大喝一声,"滚!”或一些脏字、脏话,让别人听了不舒服。我的这个坏习惯也是从姐姐那学来的,但我的语气比姐姐的还要强烈,让别人更加难受。
日后,我得“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
读《窗外》有感9
都说窗外的风景美不胜收,可是很少有人能真正地舍弃屋中的温暖,走到外面来领略真正的自然。巴学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止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更是一个孩子们成长的乐园。用废弃电车改造的教室,50个快乐的学生每天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和研究问题。校长小林宗作先生,是一位真正理解教育的教育家。在他的眼中,没有什么事比让孩子在快乐、自由中享受教育更重要的了。他满怀深情地爱着孩子,让学习源于生活,生长于生活。在成绩压力巨大的教育界,他带领孩子们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去实践、去体验,让人佩服为师者对孩子们的爱之真切。巴学园的学习都那样的自然,在音乐的感受中孩子们学会了旋转的曲线;在曲线的消失中知道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一切的教育自然和谐,没有训斥没有批评,有的只是小林先生德良苦用心。 “小豆豆”是个特别的小女生,在大人们眼中显得有些另类和调皮。她讨厌教室里的桎梏和规矩,渴望窗外的“风景”。小豆豆是幸福的,她有一位好妈妈,能够因为爱而对她隐瞒一年级就被退学的不堪事实,并且没有丝毫的责备,一直理解、包容小豆豆的非原则性的`错误。小豆豆又是幸运的,她遇上超级棒的小林校长,由此她的生活轨迹更加精彩纷呈。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作为师者我一直渴望能象巴学园这样教育孩子,但总是感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形式的单一乏味、现实与教育脱节的尴尬…都是种种不能践行巴学园的理由。读了《窗前的小豆豆》让我明白“教育爱为先”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平时我们都在喊爱的教育,可我们的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在爱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扼杀着孩子们的童真呢?如今班中越来越多的小豆豆是否
能得到真正地理解与帮助,他们是否都在渴望找到自己窗外的风景呢?作为教师深爱他们就是相信他们,融入他们,呵护他们以及给予他们自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擦亮他们的童真与善心。这本书不光给予我们启发,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用心感受。教育是育人的过程,需要教师爱的付出。希望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家长及老师细心地呵护,能像小豆豆在“巴学园”里一样快乐地成长着、成功着!
读《窗外》有感10
最近读完了琼瑶的小说《窗外》,写一些感想。
《窗外》写的是女学生江雁容与男老师康南的恋爱故事,完整地描写了雁容与康南的感情发展过程,雁容被康南的才气,细心,体贴所吸引,康南也喜欢上了雁容,不过他们之间最大的障碍是年龄,一个才19岁,还没有成年,另一个却已经四十多岁了,相差了二十几岁,于是这段恋情遭遇了除他们两人之外的所有人的反对,最后雁容被迫离开了康南,嫁给了一个喜欢她的男孩,可是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感情细腻的雁容无法容忍丈夫不按时回家,不体贴的照顾他,他们之间存在“康南”这个阴影,雁容也生活在对康南的幻想之中。当她和丈夫大吵一架打算离婚时,她去找了那个调到小县城当教员的康南,不料当她见到康南时,发现自己心中的.康南已经死了,现在的康南已不是以前的康南,生活邋遢,一副老头子的形象,是她毁了康南....
读完这篇小说,我想雁容没有嫁给康南,导致了她始终对康南念念不忘,而当她见到康南时,却真的发现自己活在幻想中,幻想的爱情往往比真实的爱情美丽的多,幻想中的爱情只有甜蜜,开心。而真实的爱情总会有现实生活的无奈。雁容嫁给喜欢她的男孩没有获得幸福,但如果她嫁给康南就能获得幸福了吗?我认为答案也是否定的,虽然他们俩都彼此深爱,但这份感情究竟能维持多久?康南能一辈子对雁容好吗?虽然康南给雁容母亲写信的时候是那样的诚恳,真诚,但感情的寿命到底有多长?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热恋时都彼此珍惜对方,可是结婚之后往往就彼此疏忽了,似乎丧失了激情。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感情的寿命大约只有18个月,过了18个月再想维持热恋时的状态是很难的。恋爱的时候由于双方不了解,为对方的不同所吸引,婚后双方彼此了解地太深了,感情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比。要想永远地获得恋爱时的感觉似乎太奢侈了,很少有人能做到。但有一个办法似乎可以延长感情的寿命,就是双方彼此进步,不断地为自己加入新的东西。
这篇小说除了涉及爱情之外,还讲了亲情。父母对雁容的疏忽使得雁容心理失去了依靠,她迫切的需要被关心的感觉,而此时康南出现了,这也是促使他们恋爱的一个因素。小说涉及到了师生恋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反对师生恋,做了老师难道就不能有自己的感情了吗?
读《窗外》有感11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男人之所以让女人痛苦,是因为当女人将他们当作全部的世界,必然会有仰视者面对偶像时Hold不住的紧张感。无论拔高自己或者压制对方,都是无效的较量,他依然是他,而你只能是你。
唯有制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并且沉浸于此,当你收回追随的目光,他才可能蓦然回首。“面对”“接受”“解决”“放下”是林青霞的处事态度。唯有接受才能解决,而接受是最不容易的一件事。无论你是美女还是才女,必须接受的事实是,没人有义务爱你一生一世,更没人有义务成为你的世界与舞台。
“我的一生与你有关”当关系不够密切时,它是一句缠绵的情话,当关系足够密切时,它是一种悲情的负担。相爱的两个人,有些事情是必定是无关的。苏若兰写诗,窦滔不必站在她身后,林青霞出书,更无需刑李原帮她宣传。知识拯救爱情,不是知识本身令他侧目,而是你的知识吸引了更多旁边的人,他们帮助你扩大了世界的`半径。
世上的婚姻是相似的,幸福女人带着自己的世界与他生活,不幸的女人带着单薄而泛滥的爱,挤入他的世界。
读《窗外》有感12
琼瑶的书可以说是影响了几代人,如今电视剧不断被翻拍,无论男女老少,总能在她的作品中找到共鸣。作为一名九五后,我调研了一下身边的人,好像很少有人看过琼瑶的小说,他们人是琼瑶也都是因为电视剧。我本人也是如此,所以这次听说要出一套精装的版本,于是我就入手了这本《窗外》,好像一套共有六本,拿到手上之后就被封面深深吸引住了。书的封面是磨砂质感的,这样的装订与设计很贴合书的内容,无论是阅读还是收藏都是不错的选择。书中还有一个小小的书签,这是最贴心的一点,看完之后难免会有想要集齐一套的.冲动。
我一直很感叹琼瑶是如何把文章写得如此细腻的,看她的每本书时好像都是自己陷进了爱情之中,书中的人物也都有着独特的背景和生活经历。主人公是一个文学才女,但她不是全才,在理科方面十分捉急,这一点我就觉得和我很像,虽然我理科并不算是名列前茅,但是也绝对不算差,但是我的文科却永远稳稳的占据全班倒数第一的席位。对于我而言数学从来都不用学,一直不理解文科那么难还需要被的死知识竟然会有人能坐得住。高中生是最叛逆的时期,尤其在这时大多数家长都会以高考为由批评孩子成绩差。
人们在受到压力时就会找途径发泄,作为一个文学十分有造诣的女子,她的方式当然是以文字的形势来发出。她作为发泄的周记被语文老师发现了,他也就对它的主人产生了特别的好感,这样一来两个人就有了接触,两个人逐渐陷入了恋爱。到此为止都是美好的,作为读者而言,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这样永远在一起。但是高中也就三年,早晚都会毕业,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年龄差别和职位的对立,这就成为了两人之间最大的障碍。
悲惨的故事从此刻开始,这也是这本书最特别之处,每每到这个时候也都是最揪心的时刻。两个人明明都会有更好的未来,却被周围嫉妒与过度溺爱的人搅成了一锅浑水,最后女主人工捞了个离家出走,男主人公直接变成精神病了。到这里不禁要思考一下,到底是这段恋情本身就是错误,还是他们身边组织的人事物才是罪魁祸首,这个问题我想可能永远也没有答案。
读《窗外》有感13
今年暑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窗外的萧晓》这本课外书。这本书是秦文君奶奶儿童文学获奖作品之一,原以为是本儿童小说,结果却是一本故事集。我在完成作业之余,认真阅读了其中几篇。全书共七篇长文故事,每一篇都引人入胜,给人一种朴实的享受。这本书与其他故事集不同,以往的故事集都运用了许多美妙的词句,还有美好的结局,但是这本书并没有占到这两个优点,整本书带来的却是简单的故事,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却给予了我无限的感慨和心灵的震撼。
当我读完了这本书后,感触颇深,书中有两个名字都叫萧晓的男生,他们展开了一段短暂的友谊之旅。两人第一次碰面,是在一条两边都是住家的小马路的窗边,第一次对话,他们就很聊得来,因为他们都有一样的性格,并且他们都被别人否认,甚至是欺负。现在找到了一个性格相近的朋友,他们当然要把握好机会,两人相约,在一个宽敞的平地一起踢足球。第二天,第一个萧晓就去学校把几个块头大而且足球技术好的男同学给叫过来一起踢球。在那天,几人玩的很是开心,但是突然一个长相凶狠的男人走了过来,把另一个萧晓带走了,还把那些一起玩的小伙伴给训斥了一顿。在此之后那一扇窗就再也没有开过了。两人也没有再见过面,这时,主人公萧晓成为了窗外的萧晓,因为他从此就只是在窗外候着,而且直到故事的结尾,他才知道那个人也是萧晓。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知道珍贵的友情是无价的,这也像纪伯伦所说的:愿除了寻求心灵的加深之外,友谊没有别的目的。所以当下请珍惜身边任何纯洁的友情,不要在自己的青春中留下遗憾,也不要等失去了才去珍惜。
读过秦文君奶奶故事书的人,都会有所收获。像妈妈所说,秦文君奶奶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友谊的.美好,它让我们向往,也让我们了解到了现实世界的一些悲哀与遗憾,不由得要去回想起自己的遗憾。妈妈说在这本书里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虽然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懂得其中的道理,但是我相信在我今后对这本书细细的品味中,我会理解,会懂得更多。在这个暑假,读了这本书后,我学会了怎么去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其实,在暑假中,怎么选读一本好书,也是一个问题。北大曹文轩教授提倡读有“文脉”的书,以继承文字的高贵“血统”,这是个不错的建议。读一本书,如果你能沉浸进去,在自己荒芜空白的地方,种上希望的种子,读完就能收获一片鲜甜果香,那你就会满载而归。
读《窗外》有感14
暑假里,我读了秦文君的儿童文学《窗外的萧晓》。
这本书有七个小故事,分别是:《窗外的萧晓》《男孩萧克和他的隐身朋友》《男丁传奇》《认识肖小帆》《女孩莘莘的日记》《想见米男》《我真的长大了》。每个故事都十分精彩,耐人寻味。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最让我感动的是《窗外的萧晓》。就像秦文君说的,文章里最感人的地方,往往就是真的情、真的泪、真的感恩、真的快乐、真的生命。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萧晓的男孩,他胆小懦弱,常常被同学们嘲笑。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和他不仅姓名相同,就连性格也相同的男生。他们都不被身边的人认可,很快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在这份友谊的触动下,主人公萧晓战胜了那个懦弱的自己,邀请了一直嘲笑他的同学,从而改变了别人对他的看法。可是最后很可惜,另一个萧晓搬家了,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故事的最后主人公萧晓心里沉甸甸的,有感激又有遗憾。我知道他的感激是在那段黑暗、压抑不被人认可的日子里,另一个萧晓成了他唯一的朋友,这段友情把他变成了一个生气勃勃的人,让他变得更像一个真正的男生,勇敢、正义、富有同情心。而遗憾的是他们相处的时间太短,连再见都没来及说。但是我也相信两个萧晓从此都会变成勇敢,善良的人,因为友情一直在他们心中。
读《窗外》有感15
日月轮回,时光一分一秒地流走,利用这些时光去看一本有趣的书,品味不同的人生,学习不同的写作方法。前几天我读完了《窗外的萧晓》这本书。
这本书中男丁这个人物,最让我印象深刻。他出生时,因母亲生他时失血过多,不幸去逝,后来他的父亲也离开了他,他便由祖父和姑父养着,又被半仙说不能出十里路,一个悲痛的童年就这样过去了,有一次在他勇敢的`救了一位士兵后,男丁越来越不信半仙的话,为了帮士兵拿到枪,终于他突破了十里的分界线,安全的拿到了枪。士兵三保要走的时候,男丁也想去但被拒绝了,还被关进了屋子,但最后他还是逃了出来,当了一名优秀的士兵。
在生活中,我与男丁的情况有点相同。例如这几天,老爸检查我的暑假作业时发现错误太多,写字潦草一气之下竟然把我的自行车给封了,让我暑假的乐趣失去了一半多。我今后要认真完成每项作业和任务,没准老爸就把我的乐趣还回来了。
任何事情不要因为长时间的挫折而放弃,坚持到最后终有好的结果。
【读《窗外》有感】相关文章:
读《窗外》有感15篇06-09
《窗外的萧晓》读后感02-15
窗外的小豆豆读后感03-18
窗外的鸟窝美文06-22
(经典)窗外作文300字09-15
窗外作文300字07-25
窗外的景色作文300字07-21
【必备】窗外作文300字02-26
写窗外的作文300字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