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通用【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尊重和合作,我总是习惯性命令小褚,当她达不到我心里的期望时,我会觉得这孩子没出息,不合作,我觉得我自己是书中的“控制型育儿方式”,看完这一章节,我觉得自己是否该放下自己的脾气,多跟小褚沟通,不是命令而是合作,多关心她真正的需要,和她一起成长。自我的需要也很重要,我们不能装伟大,“我为了你放弃了自己,放弃了一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有压力,自己也会暴躁易怒,学会尊重孩子,更要学会尊重自己,愿自己做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和小褚一起成长。
这半年来因为自己的事已经很久没有和小褚深入聊天了,哪怕只是抱抱她,除了机械式地送她上学,上课,都自认为她长大了,可以独立了。看着身旁熟睡的孩子,思绪万千……不知道自己错过了这半年小褚的哪些成长的因素。
贴标签,攀比,挑剔,我经常这样苛责小褚,“你真笨”,这是我老说她的,后来我发现当她和她妹妹在一起的时候,因为我的强化,她竟然真的觉得自己笨了,做事畏手畏脚的。我觉得我需要改变,从内心深处了解她真正的需要,和她好好交流沟通,趁她还小,多陪陪她,哪怕只是和她手拉手一起散个步……
觉得自己应该每天花点时间明确自己的育儿目标,是替小褚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让她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把我认为对的东西不经沟通地强加给她,还是学会沟通,用行动去引导她健康成长?
书中练习一中“我希望和孩子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我的回答是“朋友,愿意和我交心的朋友。”怎么能让她愿意呢?沟通,行动,鼓励孩子学会自己做选择,也许未必正确,但至少得有信心对自己做出选择。
孩子需要倾听和理解,要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有点羞愧。在小褚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比较苛责,和家里亲戚的孩子在一起,发生矛盾,无论对错,我都是训她,因为觉得她是自己的孩子,现在想想“她会不会以后及时是对的也不敢和他人争辩”。互相倾听与理解,是我在和我母亲的相处过程中缺失的,她总是强加她的想法给我,而不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在和小褚的相处中,只要不触及我的原则,我更希望我们是朋友,她可以把她最真实的感受与我分享,真正的需要告知于我。
我们可能一直看重孩子身体上的安全感,别磕着碰着,别受伤,别生病,而忽略了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上个周末休息在家,把她学习的桌子上搞得全是玩具,没有收拾,我看见了,一头恼火,让她收拾,她嘀咕了一下,我一下就火了,把她桌上的`玩具找个垃圾袋全扔了,她一下哭了,读后感.我也没管她,自己到客厅坐着了。等我情绪稳定下来了我就到房间看她,看她把垃圾袋里玩具都拿出来收拾好了,一个人战战兢兢得坐在书桌前,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失控了,我的粗暴让她害怕,让她对这世界没有安全感。看了这第三把钥匙,我要学会换到孩子角度去看问题,“也许她只是玩忘记收拾了呢?”“也许我好好和她沟通,她就会收拾干净呢?”我要努力创建一个安稳和谐的环境,让她身心放松,好好享受她这个年龄应该享受的。
第四把钥匙,有时确实这样,孩子对我生活的引领甚至超出了我对她的,她会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抱抱我,给我写封信,给我不停地说话,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很幸福,有时我会觉得她很烦。我觉得我的孩子是个强有力的给予者,热情(我常打击她爱管闲事),我觉得理所当然的一些东西,看了这,我觉得我很惭愧,给予是相互的,我应该在坦然接受孩子的给予的同时反省自己,从中有所学习。
第五把钥匙,使用尊重的语言,小褚长这么大,我用过最恶毒的语言刺激过她,讲完我就后悔,我是疯了吗?从那之后我就很注意,在我情绪失控的时候我就会保持沉默,或者冷静下来内心问问自己真正需要表达的是什么?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长颈鹿语言”我觉得是很必须的,和任何人沟通都这样,我不能强加我的主观判断在里面,我只陈述事实,然后再联结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样的沟通才平等有效。
第六把钥匙,在成长中学习,孩子的成长是如此之快,我们确实无法什么事都做好应付的准备,和孩子一起,沟通商量进而做出决定,这是一种互相尊重,更是共同成长。我们要学会做一些选择,不能惧怕,这样不行,别沮丧,至少它是一次经历,会为你的成功总结经验的。
第七把钥匙,让你的家成为“无错区”,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换位思考,善意思考,互相照顾彼此的需要,学会表扬与赞美,而不是批评与指责,学会沟通合作,让家庭关系更和谐,让家真的成为孩子和家人心之向往的地方。
觉得认识师傅认识晚了,也许早半年看这本书,我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我一直就是“豺狗语言”,用自己的选择来对待亲人,自认为的为所有人好,远离了彼此内心的联结,心与心的交流。这样做,自己累,也失去了很多,心里有很多感受,但却词穷……
故事分享,分享的是故事,折射得不也是我们,如何和孩子共成长,让家庭更和睦,我想我得花很长时间去学习,去实践。看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的几个词“纯粹”,“联结”,“倾听”,“控制”。纯粹得爱亲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学会联结,学会沟通,倾听别人,倾听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记住“暂停键”,记住长颈鹿语言,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改变自己,让孩子和自己更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非暴力沟通》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的畅销之作。在读本书之前,我并不认为有时候自己的谈话方式是带有“暴力”的,即使在与别人的言语中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和矛盾,我也会想当然的认为是自己的糟糕的脾气导致的。当我仔细阅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可以使用“非暴力”的方式谈话和聆听,而不再是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只有在彼此的沟通中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才能让彼此情意相通、乐于互助。而本文中对“非暴力”一词的解释也充满了诗意。——“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让爱融入于生活之中,是本书中讲到的沟通的最终愿景。我也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的。然而在现实生活工作中,无论是与人交谈,还是小组内的'讨论,有些语言和沟通方式总是产生负面的影响,伤人伤己的同时,也达不成最终的结果。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等,种种原因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我们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价值观,当某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期望时,我们不应该对这个人进行评判。比较伤害的只有自己,我们在做比较时,应该用心体会差别。对于回避责任,我们应该尽量少使用“不得不”、“你让我”这样的短语,我们应该做自己意识的主人,不唯唯诺诺、不唯命是从。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了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但是回头想一想,如果我真的用惩罚那么做了,他们迟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让我们彼此产生心灵上的隔阂。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能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够做到。但是能够将观察结果客观、不带任何评论的说出的人估计很少。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的与人沟通中基本忽略了这一点,殊不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很多人都将评论听成了是对自己的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使沟通陷入僵局。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要处理好观察与评论的关系,要永远相信没有绝对化的评论。
感受是非暴力沟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能够用合适的词汇将内心的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是我们建立与人沟通的重要一步。它区别于想法,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能责备自己,又或者是指责他人。它反映了我们的需要,但是这样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只有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才有可能获得其他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个要素是请求。当我们表达了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提出请求才能得到积极的响应呢?我们应该将我们的请求描述得更加清晰、更加具体。例如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期待。请求不是命令,不是强人所难。
作为沟通的一方,倾听也很重要。在沟通中我们要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对方反馈。
最后别忘了爱自己。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养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这段时间有点疲惫,心中那个懒惰的小我时常在作怪;期末孩子的学习也让我焦虑,书读得也不走心。
前一段时间孩子生病,落了许多课,最近忙着恶补,家里家外判若两人。在外面和风细雨,在家里一看到儿子不急不忧的神态,心里就极度不舒服,虽不是河东狮吼,勉强的微笑也是丑陋至极。儿子说我没有耐心,我特意在他的书桌上写了“耐心”。看到我写了“耐心”,自己也写下了“认真”二字,说:“希望自己写作业能专心,不让妈妈生气了。”当听到儿子的话,心中满是悔恨。
其实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对孩子那份直执(我所期望的),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害怕失败(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学习如何让爱融入生活,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观察,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给予对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心态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非暴力沟通》读完那一刻,最大的感受集中在三处:其一是爱自己(第九章内容),对自我需要和感受的理解,对自我表现的包容;其二是非沟通的四个关键性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以及第三点对话中对他人情绪的理解。
整本书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关键——爱,这也是后文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然后展示了“非爱”的异化的沟通方式;继而分五章讲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对个体具体的或连续性的行为发表不带道德评价的意见,而不由此行为推测、总结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们不对行为进行评价,而是表达此刻的心情)、需要、请求(减少抽象的语言,具体的.描述请求内容);此后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沟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倾听别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达愤怒与感激,热爱生活。
在阅读中,除了“爱”以外,给我很深映像的另一个词是“具体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中,作者一再强调我们具体的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具体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发出具体的请求。其实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只是在表达感受和发出请求这两点上,我觉得这种具体化和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冲突。我们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间会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来,而不会明示。当然,另一方面而言,这种风俗,也让我们更擅长体会别人的情绪。(至少我个人感觉,内向者普遍如此)
第九章爱自己给我很大的震撼,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有一点完美情结的缘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气,自我纠结。第九章作者的疏导,确实让我很受益。不同于以往我所看过的文章,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对自身需要的关注”,让我觉得以“满足需要”为导向去处理问题,而不是纠结于自我的愤怒与不满——虽然这是句正确的废话,但当我在与人共事中再体会这句话时,确实感到身心的一阵轻松。(当然这也是因为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而后文所提的“愉快的工作”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好像我还没有体会到二者的区别,因为我这确实是我的工作,虽然我很讨厌。
其它几章除了具体讨论非交流沟通的细节外,我个人喜欢的还有第二章。异化的沟通方式的提出,让我反复回味了很久,反省了自己,确实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总是不经意的采用里面的某些方式跟人沟通,引人不快。而在第五章作者提出的四点关于听到不中听的言论是的内心放映,也很令我欣赏,负面的感受是由于需要未得到满足而并非行为本身。至于其他各章,暂时触动一般,不过对于两个人的对话交流,我觉得可以再着重看看六、七这两章。
虽然作者反复强调的“爱”有时让我觉得像在看《少有人走的路》,都有点扯淡(毕竟国内没有教会那种氛围)不过就沟通方式而言,理论讲解的很清楚了。虽然我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完全地按照那四个步骤去实施,但是那种自我克制、客观具体的讨论事物的态度我想自己是会努力做到的。同时,从需要是否被满足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绪也是值得一试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身为社会人,沟通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良好沟通的前提下。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沟通的误区,有意无意地产生暴力沟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不易察觉的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往往不易察觉,但是杀伤力巨大,它比可见的身体暴力影响更大、更持久,很容易在人的心里留下无法消散的阴影。
《都挺好》中,苏母应该是语言暴力的一个典型代表吧。在夫妻关系中,她强势专制,只要生活不顺,就会用语言暴力“攻击”丈夫,骂丈夫是窝囊废,不配拥有家庭,不配拥有儿女。苏大强在这样长期的语言暴力下,内心隐藏了诸多的压抑,也对妻子形成了深深的恐惧。所以才会在苏母去世后无底线释放自己以往的压抑情绪,也在女儿明玉骂自己的时候把女儿看成是妻子的幻影。
而在亲子关系中,因为苏母重男轻女的偏见,明玉从小就不受母亲的待见,语言暴力经常发生在她与母亲的沟通中,类似“你是个女孩,怎么能跟哥哥比”这样的话经常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她对这样的家庭失望了,急切地想要逃离,而且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了恨意。在母亲长期的语言暴力和精神忽略下,她感受不到来自家庭和亲人的爱,内心是痛苦而煎熬的。即使后来她逃离了原生家庭,成为经济独立的成功人士,她的内心深处依然残留着母亲带给她的痛苦。
电视里有一个片段让人感慨又心疼,明玉把苏大强骂晕送医院时,她说她觉得自己比赵美兰(苏母)更可怕,她说她真的害怕,只要闭上眼睛,都是母亲在跟她说“苏明玉,你这么努力都白搭了,你飞得再高,飞得再远,只要身上还留着我的血,就永远逃脱不了我的.控制”。她说她凭什么逃不了,那种想要逃脱母亲带给她的伤害,却又深陷其中的痛苦隔着屏幕都让人心疼。
负面情绪的精神暴力:
爱人的工作比较忙,加上工作性质使然,平时的应酬相对比较多,喝酒的机会也较多(最起码在我的观念里),于是两个人之间就会因为喝酒发生矛盾。其实内心知道很多时候爱人也是为了工作无奈喝酒,也能理解这种行为,而生气也是因为担心爱人的身体,可是在跟爱人沟通时,总是带着很强烈的负面情绪,以致闹得两个人不愉快。在读《非暴力沟通》时,看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案例,恍然明白,如果我能在沟通时,保持平和的情绪,说出对他工作的理解,同时告知对他身体的担忧和尽量少喝酒的请求,也许爱人也会给我更为积极的回应。
而在跟孩子沟通时,就更要注意语言和情绪的正面性。随着小宝年龄的增长,懂的事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会跟大人学习处事方式了。有时候他做错事情,我就会叫一声他的名字,然后使劲瞪着他。慢慢的他也学会了,当我瞪着他的时候,他也会用生气的眼神回瞪我,当时可能会觉得好笑,但是静下来想的时候会觉得害怕。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其实都是在模仿大人,你如何跟他沟通,他也会如何跟你沟通。
虽然经常告诫自己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有什么事情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话,但是偶尔孩子哭闹的时候,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哭闹时或者自己情绪不佳时,还是会难免用很大的声音去吵孩子,虽然话语并没有很多的侮辱性,但是这种带着负面情绪的交流,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暴力沟通吧。
不合理比较的精神暴力:
有一段时间,网上关于“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话题讨论热度很高,相信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被拿来与别人家的孩子做过比较。当然,适度地和他人比较能够成为个人成长的助力,但在沟通过程中不合理的比较也是隐蔽精神暴力的一种,对沟通双方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因天性、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成长速度不可能是同步的。而基于兴趣爱好、成长环境的不同,更是导致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不同,所以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可比性的。就像书中所说“即使需要比较,也需要将时间放到相同的层面上进行客观性描述”,不合理的比较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产生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负面效应。
实现彼此的非暴力沟通:
了解了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暴力沟通表现形式,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去改变自己,逐步实现非暴力沟通。
尽量使用正面语言。在表达自己想法和意愿时,思考之后再与对方交流,避免使用一些侮辱性或者带有人身攻击、道德评判的负面词汇。
保持正面积极情绪。很多时候,感情用事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给彼此之间的沟通造成障碍。与人沟通时,提醒自己尽量保持平和的情绪,让彼此的交流在温暖平和的氛围中展开,用积极的情绪带动沟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获得彼此都满意的效果。
尽量避免不合理比较。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拿来与人比较,将心比心,在沟通中学会尽量避免与他人的不合理比较,减少对对方的伤害。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比如,每天在家做着琐碎的事情,孩子的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我设定的时间段来完成,影响了我的独处时间,分分钟就会点燃我的小宇宙,我就开始利用暴力语言催促他,其实这样的语言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讲完以后自己立马又很愧疚,然后提醒自己下次遇事一定要冷静,可真正遇到具体问题又开始运用暴力语言恶性循环。
又比如,某天晚上,学习完到楼下打羽毛球,打了半个小时我提出再打几盘就回家。可孩子打得正尽兴,还想继续,可明天上学早起,回去还要进行阅读,搞个人卫生,最终协商打7盘就上楼。可是孩子又要求每盘要打得比较久质量比较高才算一盘,因为双方都在生气所以连着几盘一下就死球了。我很生气地说这样下去永远都打不完,中间可能会有点暴力语言。
打完球,关于讲故事我们之间又出现了分歧,之前约定好的讲3个又反悔要求再继续讲,对于当天借的寻宝书,他恨不得一口气听完。我说既然这么喜欢听当时打羽毛球,妈妈叫你怎么不早点上来了?最终协商洗完澡后再讲两个,这个时候已经9:50了。熄灯入睡,孩子又突然想到外套口袋里有3粒糖果,他要找到先确认下,我变得很不耐烦了,老师不是说不能带零食吗,孩子咆哮着说我是放学后吃。
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充满了敌对,所以默不作声,如果这个时候给予回应我知道孩子会哭着入睡。还好孩子很快就忘记并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也根据他头天晚上承诺的那样7点自己起床。其实我生产的根源是觉得孩子睡得较晚影响第二天起床;另外影响我晚上的独处时间。我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别啰嗦,别咆哮。
听到不中听的话:体会自己、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指责。
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
关于书中这几句话刚好可以拿前阵子我遇到的一个失败案例来说:某天下午我打电话给婆婆刚好孩子接的,他告诉我婆婆在打牌,当时我脑子一下就嗡嗡作响,我下意识以为婆婆是在麻将室打,从健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来说都对孩子不利。我马上要求孩子将电话给婆婆,要求她马上带他回家。又立马和老公联系也是一通抱怨,心中真的很气,这个学期孩子的学习习惯下滑,我正在这里督促他,婆婆不但没帮忙还帮倒忙,当时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最开始老公替婆婆说要我理解一下,有什么问题由他来沟通,并解释了打牌是在小区的户外几个人一起,小孩子在玩滑滑梯。下班回到家老公带孩子在小区踢球,我们聊到这个话题,当时我也很不理智,语言上像炮竹筒一样倒了一堆的埋怨,结果由婆媳之间的问题又引发了夫妻之间的问题。因为这个事情弄得两人进行了一周的冷战。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对谁也没有好处,发了条和解的信息。
虽然最终两人和解了,但如果当时我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不是一开始就指责对方,让对方申辩反击,体会自己的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就事论事,而不是又将之前的种种不满表达出来,老公就不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如果父母只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那么他们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
表达愿望时,只要不发号施令,我们的想法就会愉快得多。
如果我们的请求已成为对他人的要求,一旦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难免会指责他们。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请求看着是命令。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
表达愤怒:停下来深呼吸;静静体会想想是什么使我们生气;了解自己想要的满足的需要;倾听。
把注意力放在尚未满足的需要,而不是考虑他人有什么过错。
无论是亲子沟通还是亲人之间的对话,当我感到对方是指责的语气时不管他说得对不对我立马就会反驳,不会去想话后面的含义。对于孩子来说应该也是()一样,本来家长的出发点是关心和爱,但因为语言语气的使用不当常常造成我们不但未解决问题反而不欢而散引发出新的问题。每天晚上我总要催促孩子少听几个故事,赶紧刷牙洗澡睡觉。可每次收效甚微,还常常因为这个小事弄得睡前不愉快。
昨天晚上学着“非暴力沟通方式”没有对孩子大呼小叫,而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想着他的需要,说今天是妈妈没有和他商量好,所以今天多讲几个,明天晚上9:00前完成亲子阅读,你自己定计划讲几个,他提出6个,那我们就计划好时间估计要讲40分钟,从8:20开始。运动时间调整到下午放学后,大概有2个多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实现共赢。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我选择做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而不是他人的行为让我们生气。
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当意识到自己被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家里面很多事情做的时候不是心甘情愿,而感觉是被迫的。书中说用“选择做”而不是“不得不”。每次在做事情前我就提醒下自己这个事情我非要做吗,如果我选择做是因为什么原因,想通了做起来就不会带着糟糕的心情,既然做就开心做,要不就不做。以前老公讲我话,还没听完我就想辩解,因为内心觉得他是在指责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两人就会发生激战,然后我又经常吵不赢,最后就是采取冷战。问题还是摆在那里。如果听到不中听的话我能够体会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可能结果会好很多。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去努力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当你深陷情绪的深渊,让理智随时被情绪牵着走,那么你离后悔就不远了。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这段话时刻警醒着我,比如晚上因为阅读太晚影响入睡时间,总是会弄得双方不愉快,每次发火前赶紧看看这段话,深呼吸,希望会有改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由于时间紧迫,对于非暴力沟通只能做到浅尝辄止。虽然只是随机选读了一部分章节,也不乏有所收获。
我耐性不好,在倾听这一方面表现差强人意,所以我选读的这部分就是关于倾听的。我赞同书上很多观点,也能理解,我们在倾听别人时,需要认真并放下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对他人表现出的一份尊重和真诚,不然,我们将辜负了他人对我们倾诉的信任。
用心倾听他人的苦痛不容易,如果我们内心不够强大,则受到他人负面情绪的影响。对此,我不禁想到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看来做一名心理咨询师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素养,更需要一颗强大的宽容的心灵。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舒服。这句话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容易忽视和做的不恰当的一种行为。
我想,大多数倾诉的人都会经历过这种感受吧,虽然得到了朋友的关怀,但是却感觉不到满足感,好像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挺苦闷的;对于倾听者来说,发觉自己的关怀没有起到作用,也会有或多或少的挫败感吧。在看到一些建议性的例句,我发现,那些话语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也不好意思说出口,更像是在影视上听到的台词,由此可见,我们是不善表达的。
书中不仅阐述理论知识,更是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例这些举例具有代表性又切实,便于人们的理论理解,也能与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在这些举例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则是一对关系紧张的夫妻之间对话,妻子指责丈夫不好好听她讲话,丈夫不以为然。
他们两个人因为站的.角度不同,考虑的问题重点不同,以至于交流目的没有达到,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双方失望关系紧张。通过作者在中调解,双方都意识到对方对自己的需要,两人都得到了理解和接纳,关系自然也得到了好转。文章中说这段是对他人反馈,我想到在管理学上学到的信息传递的反馈,反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我们无法顾及他人的感觉和需要,自然也不能给予倾诉者想要的东西,这时,为了不让双方都感觉不舒服,我们需要及时告诉他们我们也处于痛苦中。虽然不至于让他人反过来安慰自己,但自己一定要重视起来自己的感觉,自我调节,自我排解。
我们继续读下去这本书,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站在制高点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教会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无助于解决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生气时会自然而然的批评、埋怨他人,这种发泄并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打雷听声,听话听音”,真诚的倾听他人的感受,进行反馈。
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这说明你已经开始准备做出改变了不是吗?祝愿你既能摆脱情感的束缚,又能不麻木可憎,成为生活的主人,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他通过采用神奇而又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让人们获得爱、和谐与幸福,下面我来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1、非暴力沟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观察、表达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告知具体的请求。在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往往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十有八九是因为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对。如果你从刚开始的谈话中就就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与情绪,对方很可能不愿意对你展开心扉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区分评论和观察。
2、批评往往暗含了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表达了我们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很可能获得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比较可能获得积极地回应。比如说我觉得你很差和我希望你努力变好带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3、学会倾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需要的。
4、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这类的词。
5、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尽量避免对自己说“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说“应该”只会使自己更加自责。相反,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怎样的满足,这样我们就可能从自我评价中受益,比如说比赛获得第二名,很多人都会说我“应该”再努力,都怪自己懈怠了,但是如果能从第二名中找到满足自己的点,就不会产生自责的情绪,总有人要第二名,结果已经很不错了,下回再努力就好了。
6、愤怒其实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就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不同的感受。对他人的指责就是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7、往往正确表达愤怒有四个步骤:①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②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③体会自己的需要④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生气就是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不然生气干嘛。
我在读书的时候还摘抄了一些我比较喜欢的语录,跟大家分享一下:
1、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2、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么没好啊。…每当我们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
3、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这本书适合老师和父母阅读,在面对小孩子的调皮捣蛋时,如何控制情绪理性沟通,这需要我们慢慢地学习,也适合处理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读完这本书真的很受益,花了四天时间好好品读,做笔记,好像明白了许多矛盾产生的原因。暴力沟通,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接下来就是思考如何解决矛盾。这本《非暴力沟通》里面提供的四种方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觉得始终就是贯穿的一个道理,当冲突产生时,首先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这样很有可能能够建立积极的关系或者说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生活中,每当遇到问题,我们常常习惯了用指责,命令,批评,否定的态度对人,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殊不知,以这种暴力沟通的方式,会让对方因自我保护而产生强烈的攻击性。因此,好好说话,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对方的积极反馈。同时,善于自省,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一定可以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最后,将非暴力沟通的理论投入实践中,不断实践,这个世界的某些角落定会因为你的善意的话语和行为闪闪发光。若能将内心潜藏的爱也赠与他人,很多人将会觉得无比幸福,那你所做的一切都将是有意义的,你也会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
学会和自己舒服的`相处,不再执着于拧巴自己,顿时觉得生活轻松了很多,于是连带着对孩子的微笑也多了起来。5岁多的孩子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很多时候她开始反抗家长的权威。之前,我对孩子的这种抗拒采用的是比较权威的方式,导致孩子已经会表达:妈妈,你说的就一定对的吗?为什么我什么都要听你的?现在,我更多的是让她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不得不去做的方式。比如说,她不想去刷牙,觉得这很麻烦。我告诉她,你可以选择刷牙,这样可能会麻烦点,你也可以选择不刷牙,这样很可能蛀虫会在你的牙齿安家,到时候牙医就要把你用钳子把你的牙拔了。具体怎么选,是你的权利,妈妈不干涉,但是,选定了,你就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她不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每个妈妈都无法替孩子做任何的决定,我们能做的只是能带给孩子只是爱和陪伴,而不是以爱之名,给予爱的绑架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9月初的某个周末,我参与了阿肆专场的黑暗听歌会,在活动开始前,每个人需要推荐阿肆的一首歌,当时我推荐就是这首——致姗姗来迟的你,这首歌有一种潇洒的意味,和阿肆本人的气质也很像,自由自在。
我很喜欢这首歌,因为我觉得这首歌传递理念的和我自己的秉持的一个理念是很像的:一个人在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之前,首先要有独处的能力,能和自己相处甚欢,当和自己建立了一个好的连接后,才更有可能与ta人建立亲密的连接。
这次读到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第六章——请求帮助。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一大要素。书中开篇提出,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这也是我十分好奇的问题。
书中提出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对方做什么,提出具体的请求。作者分享了一个自己参加电视辩论的故事,因为很紧张,作者只是提醒自己要避免出现什么,而没有提醒自己应该主动做些什么。
结果在辩论开始后,作者努力控制自己不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回应,于是作者辩论的效果非常差,这次事情让作者明白了:如果我只是提醒自己要避免什么,而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会有怎样的后果。
作者分享到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请求ta人采取具体的行动将揭示我们的动机。作者举了一个他为父亲和儿子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例子。在咨询过程中,这个父亲对年仅15岁的孩子说:“我只是希望你能有一点责任感。这个要求难道过分吗?”
这时,作者请他说明怎样做才算是有责任感。于是,他就向我解释他对孩子的期待。最后,这位父亲说:“当我说我希望他能有点责任感时,我实际的意思是,他要听话,而不要固执己见。”
作者相信,我们在和另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希望有所回应的。有可能,我们只是需要ta人的`理解,希望ta人倾听并了解我们的处境;有时候我们期待对方如实的反馈;有时候我们希望ta人采取某种行动。当我们对自己认识的越深刻,表达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作者接下来提出在我们提出请求的过程中,请求对方的反馈是重要的,因为有时候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的我们传递的信息可能是不一致的。在对方给予反馈的时候,我们需要表达我们的感激。
那当我们通过请求反馈已经确认对方明白我们的意思后,我们还有可能会想关心对方的反应,主要内容通常分为这3类: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对方正在想什么;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作者在本章的最后分享了“请求”和“命令”的区别,之所以要分享这点,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请求会受到责罚,就会把这当成命令,读后感那人们就不会乐意满足我们的需求。作者是这样对请求和命令进行区分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这不由的让我想到了我和我妈在某些时候的相处状态。我妈,大概是我这辈子能最轻松地说出请求的人。记得有次我心情不好,我说:妈妈我心情不好,是因为什么什么,我想和你聊下。
她同意了,然后她用觉得可以安慰我的方式在和我聊,但并没有让我感觉好起来,反而有种并没有被理解的感觉。我心情更差了,我记得当时我内心的观点是,你是我妈,你应该比其他人更懂我才行。那如今以非暴力沟通的观点来看,这时候我对她的请求其实就变成了一种要求,也没有尊重她的感受和需要。
而这并非非暴力沟通倡导的。
本章的最后,再一次重申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ta人来迎合我们,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原来合作是双向的,往往逼迫孩子去做我们想让他去做的事情,有时孩子很不情愿,遭到反抗,最后导致责骂,批评,这是我经常做的事情。应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能够正确的辨别孩子的需要,给他足够的帮助和关心。家长也有需要,还身有体会,当工作很忙,没时间放松时,会产生很大的负向情绪,对他喊叫和斥责。孩子觉得委屈时,只有调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静心面对孩子。现在通过学习,渐渐的学会了尊重孩子,多沟通,亲子关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很难陪孩子一起玩玩亲子游戏,畅所欲言,很多时候都是让他一个人玩,或是陪同的时候都是我捧着手机。孩子其实是需要大人一起相互的陪伴的。给孩子贴标签是自己最大的遗憾,往往会拿好的孩子和他对比,像好的学习什么,这其实是伤害他的自尊,时间长了会让他产生自卑。
本章学习了养儿育女,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和孩子建立好合作关系,自己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才能帮孩子成长。孩子大了,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我往往把自己的想法硬逼给孩子,他有时候会反抗。现在学会了,要鼓励孩子做自己的选择,并从中学习经验。我们只要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他尝试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会帮我炒菜,有时候会帮我烧水。给孩子多点独立自主的能力。
当孩子犯错时,正真需要的是倾听,接纳和理解他们。而不是去责骂他,这样他才会和你有更好的沟通。就像今天张一凡把新买的铅笔盒丢在了传达室,回到家才发现,他哭着很小声的跟我说,我先没有听清楚,我知道此时,他是很害怕的,我并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的听他说清楚,之后陪他一起去寻找。在路上,我就跟他说:如果找不到了,我们就继续用旧的。这个时候跟他说道理是最有效的。所以说,孩子犯错了,不要第一时间去责骂他、惩罚他,而是去学会倾听然后去分析事情的严重性给他指导,孩子也更愿意和你把心打开。了解孩子背后的真正需要所在,才能有好的解决方案。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你对他的尊重,倾听他内心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扬长避短,鼓励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孩子建立真诚的联结,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兴趣的事。很巧,昨天晚上老公给我们开第一次家庭会议,我觉得挺好的,一家人畅所欲言,互相监督,提出意见,共同学习和改正错误。还说每周举行一次家庭会议。
日常中我往往对孩子物质上给予,觉得给他买了什么礼物就是对他的爱。而忽视了语言上的给予才是最重要的。常常忽视了孩子对我的给予,孩子的给予是单纯的,可能是一个拥抱和一个亲吻。这是给我最好的礼物,而我有时候却嫌弃他,觉得长大黏人,这是对他的奉献造成了伤害。读书笔记.跟孩子沟通,语言真的很重要。学会长颈鹿的语言,去表达和倾听。就像书上说的,当我在打电话的时候,孩子在旁边吵闹、捣乱。我会用斥责的语气对他说:你这小孩怎么这么没素质呢。而书上现在教会了我如何回答。可以提出“可执行的”请求。这样孩子也更愿意去改变。
孩子在成长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成长。同时和孩子建立起合作关系,遇到问题一起做决定,一起解决问题,培养他的合作能力,增强他的自信心。在成长中学会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帮助孩子满足他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坏情绪就会减少,和孩子就更加的亲近。解决冲突最好办法是,先要学会冷静,不能冲动,和对孩子大声指责,谩骂。自己学会成长了,孩子也就学会了成长。
在家庭中多用长颈鹿的语言,少些豺狗的语言,夫妻就会少了些争吵。对孩子才就会有更多的爱。很多时候人与人的之间,就是因为说话语气和方式不对,带来了不必要的争吵。要有宽大的胸怀和远见,并且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接受家庭中每个人对你的爱,用感恩的心对待别人,收获会更多。长颈鹿的文化全面细致的介绍了,如何更好的去经营好家庭中的关系和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受益匪浅。
学习如何把评判解读成需要,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的需要,还有感受自己的需要,这样才会和对方联结,和平。本节把产生愤怒的想法说的那么的细,以后可以参考,自己是因为什么而愤怒,而适当的调节或让他人做改变,这样才会和平相处。明确7把钥匙,一个一个的学习。
通过了学习这么多,我感觉用倾听建立联结,效果是特别好,孩子需要更多的是感受他的需要,不是对他喋喋不休的批判。这样他才会愿意把心打开沟通。以前总是用“应该……”“必须……”,孩子应该有自己适当的选择。自己冲动想发火时,学会跟自己的感受联结。非暴力沟通给了我具体的技能,坏脾气也越来越少了,即使有也要学会控制了,以后会慢慢把学到的加以运用。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今年的国庆假期,在徐老师的推荐下,跟孩子一起完成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的亲子阅读。虽然时间仓促,但是书中的很多内容还是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非暴力沟通强调了“爱”,爱自己,爱他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由此及彼地换位思考,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其强调的非暴力沟通四元素中,我们可以在书中的小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更好地理解四元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观察而直接评论。就如我自己在亲子关系中,我会直接跟李奕潇说:“你电视看太久了”“你经常都不好好练字”……在阅读此书之前,我并不会认为我以上的沟通其实收效甚微,反而会更多从孩子身上找原因。非暴力沟通启发了我,如果换种沟通方式,首先观察,认真倾听,提出具体要求,也许,我们的.亲子关系,会更顺畅和融洽。
分享一个有意思的细节,10月2日,因为当天应该在什么时候完成当天作业,我和李奕潇意见冲突,当天按计划我们约了朋友下午一起玩,所以我觉得应该上午完成所有作业,这样下午就可以出去玩了;但是李奕潇认为作业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有权决定什么时候完成,过程中大家都带有情绪,最后不欢而散,大家都不开心。第二天,大家情绪都恢复后,我突发奇想,也许这是一个实践非暴力沟通的好机会,于是,我建议李奕潇还有爸爸跟我一起来开一个临时家庭会议,借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来梳理我们昨天的事件,事情不变,改变沟通方法,看看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基于非暴力沟通,昨天的冲突是不是还是会发生。30分钟的分享和讨论后,我们发现,昨天的不愉快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我们使用正确的方式沟通。
十三章的内容,用七天的时间完成阅读,对我和孩子而言,都只能做到略读和初步理解。但可喜的是,虽然只是七天的略读,我却能在生活中惊喜地看到李奕潇对非暴力沟通的灵活应用。就像今天,他在跟我散步的时候看到一只小狗,他跳过去吓了一下小狗,我跟他开玩笑说到:“你怎么能欺负这么小的小动物啊?”,他说到:“我每次看到猫猫狗狗就忍不住想吓他们”刚说完,他又补充道:“不过我这样说是不对的,忍不住这样的描述在非暴力沟通中属于回避责任”。听到他后面这个补充,作为妈妈,我感到由衷的开心。这一点上,他做得比我好,能更快更具体地把书中体会到的内容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得向他好好学习。
与其说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不如说它是我们情绪管理的工具书。是它,让我们更加重视感受自己的情绪以及内心的诉求,适当换位思考,在此基础上,去做情绪的主人,而非情绪的奴隶。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本需要我和孩子在共同成长过程中多次反复阅读的心灵指引,让它,带领我们成就更融洽的亲子关系,发现更美好的自己!
让生命之花绽放!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第一次捧起这本书是因为参加了后亭、民主、东唐和沙四这四个村委共同主办的读书会。也是因为我在育儿的路上遇到了困难,促使我捧起了这本书。
在我没有读过《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语言也会存在暴力,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肤浅地认为只有行动才是暴力的行为,从来都不知道生活中我们的语言也存在暴力。
捧起书抽空把它完整读完历经了一个月,可能是外国语言翻译过来的,自己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同时也跟着书友们在线上共读,每个参与共读的书友们都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还有线下课的交流,带读老师的耐心引导,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怎样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到生活中去。
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感受,是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前在教育小孩的时候只会指责、否定、说教甚至打骂,从来没有想过原来是自己的感受没有清楚地表达出来,更没有说出具体的请求,让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就是一种暴力的行为。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学会使用爱的语言、换位思考和有同理心,让自己平和地跟他们沟通,学会用语言表达我们的爱。
倾听的力量也不可小看,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也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变得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就是观察而非评论,表达自身的感受并善于说出内心最真实的需要,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而非命令。这只是我读后的一点点感想,当然想要将它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还是需要我们刻意地练习和多次细细品读。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梁莲)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对教师而言,既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它向我们揭示了日常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学生间相处问题及学生个体不愿意做作业等令人头疼的现象背后潜藏的真相,并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告诉我们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相互关心、乐于学习的氛围。
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两个问题:首先,教师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学生才能开心地学习?其次,我们怎样才能满足这些条件?也就是说,怎样建立良好的课堂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秉承的核心观点是:只有当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人身和心理安全时,他们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去,只有营造一个让人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才能让学生愿意冒险,愿意积极参与学习。
作为一名班主任,反思我自己的'班级日常生活,我希望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更加负责,希望自己能够找到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班级运行机制和方法。为此我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我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缺陷需要马上改进:就是任何时候都不加评判的观察,恰当地表达感受等方面做得不够。尤其是面对一些比较顽劣的孩子。当感觉到我对他们的要求、期望与他们的行为之间有差距的时候,急性子的我难免感到失望甚至泄气。尤其是面对一个带了三年的班级,即使提醒自己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孩子,但遇到一些特殊情形时,我还是会犯经验主义错误,影响了对孩子的判断。比如对待Y同学,由于他确实喜欢耍小聪明,因此,只要他发生什么事情后,我似乎总是缺少一份信任后的耐心倾听,对他的要求比较强硬和武断。
营造安全和信任的学习环境,重点关注课堂上的各种关系。作者提到课堂上的四种关系:教师与自身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自己学习过程之间的关系。书中写到:“如果我们想让学生经常自查自纠,诚实守信,我们首先要能够自我反思、诚实守信。如果我们想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我们就要花时间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考虑他们的观点。你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学习者,你觉得现实和远景之间有差距吗?如果我们意识到是如何与学生互动的,我们就会觉察,自己是不是在营造一种让学生觉得安全、信任并鼓励学生学习的课堂关系。我们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都在传达对他们的看法,对他们有什么样的期待。”——这段话正应对了我前面指出的个人不足之处。
以后要有这样的意识:凡事静下心来多倾听学生的想法,用心与学生沟通,关注当下,而不先入为主。倾听中,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24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02-16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精选20篇)06-24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17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3-12
[优秀]《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22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18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01-05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选11篇)08-2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优秀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