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时间:2024-06-12 10:38: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这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每读一次,对于自己、社会就会有一个新的认知。

  “读好书。”这三个字有点太奇妙了。什么是好书?难道所谓的“四书五经“”“经诗子集”就可以称之为尚书,而小说、美文就可以称之为“糟粕”吗?那么,什么是好书?朱先生说:凡是没有经过岁月淘汰的书籍,都可谓是好书。先生说:课本上的知识并非是充足的,应当多花些心思放在课外阅读上,充实自己的大脑。

  先生认为,倘若每人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一年坚持下来,所读的书籍数目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诚如先生所说,我们真的比身兼重任的周总理还忙吗?我想,是时候走出舒适区,认真地选基本好书去阅读了。

  其实,在选书的方面,我与先生的思想有点碰撞,我并不认为“快餐式”的书籍就不应当读。这样的书籍,会给人们带来一时的快感,如果我们可以恍然醒悟,知道“快餐书籍”带给我们的只有负面影响,有益无害,想必我们的收获会更大吧!毕竟听别人说不如实验带给我们的教训深刻。

  “少年人应当充满活力。”朱先生提到,少年人应当有自己的喜好,且是积极乐观的。他认为年轻人就应当动起来,这正是年轻人应当有的.样子。

  倘若有人读到这里要说:“现在青年的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动起来?分数还差的十万八千里呢?”那你真的是曲解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先生是让你有一个自己的喜好,并为之努力。他不想看到中国的未来全是一个个书呆子,除了计算数学、写文章外,其他的只能十窍开了九窍——一窍不通!

  “不然就认真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然就接受自己不要做的事,二者只能选其一。”我常常也这样,明明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要担心因为做了这个就完不成那个了。以至于我经常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时,变得躁动不安,被迫把喜欢变成了不喜欢。同时,我想对先生的说法进行补充,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个适合我们的工作,当我们有一定的实力后,再去追求我们的梦想也不迟。

  先生在后面也提到了我们选择大学的事情。先生认为,选择大学,并不是先看学校的知名度,要看该学校是否充满了“爱的空气”,这样的学校才会让我们心满意足。紧接着先生提到了选科目,先生认为不应当只追求学以致用,应当选择自己的爱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先生认为,学习并非是抓住某科一走到底,应当明白所有科目都是条条相通的。我想,这就是一个关系链条,每门学科都是一个个体,但是不能够单独存在!譬如,我们认为数学就是在计算,那为什么还涉及到语文知识?物理就是研究生态变化,为什么还有数学知识?历史研究过去,但是为什么还会涉及到地理知识呢?先生告诉我们学习,切记不要太死板,应当融会贯通!

  看了先生的书,受益匪浅。我想有些道理如果能更仔细地揣摩,效果应该更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让我感觉相见恨晚的书。从翻开第一页的那刻起,我就知道它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我的枕边书,陪伴我度过悠长的时光。

  十二封写给青年的信,就像十二次面对面促膝长谈。从读书到为人处世,从步入社会的迷茫到职业选择的困惑,再到婚恋抉择、人生道路的选择,朱光潜先生就像一位“忘年交”,以朋友的口吻告诉我许多人生道理。

  第一章重点谈读书。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他用富兰克林在印刷局做小工也不忘读书、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也不忘读书这两个事例,以朋友的角度建议青年人要有决心和毅力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他粗略介绍了读书方法,凡值得读的书至少读两遍,读到精彩处要边做笔记边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

  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生是一种理想的冲突,悲剧就是在理想和冲突之间产生的。例如,我们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是又没有勇气换喜欢的工作,天天说着想要改变又没有行动,每天只能活在痛苦中。生命的旅途中有千千万万条道路,但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如果我们能够认定一个目标,坚定信念,专心致志向那里走,就能够摆脱烦恼,迈向真正的自由,挣脱桎梏,开出灿烂的花。

  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的一件乐事。朱光潜先生在大学毕业后,进入春晖中学担任英文老师。这所中学聚集了一众优秀文人,比如朱自清、丰子恺等。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朱光潜很快融入其中,与他们结为了好友。他在书中所说:“一个人的好坏,朋友的熏染力量要居大半。”学会筛选朋友,与益友结伴而行,我们才能走出井底的狭隘,看见辽阔的苍穹。

  读一本书恰似行万里路。朱光潜先生以丰富的阅历、温润的态度,引领了一代代年轻人的成长。他给青年的一封封信,指引我穿越困境与迷茫,照亮我砥砺前行的人生之路。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开始读的第一本书。单独成一行,留念。

  我是一名脑残型文盲,根本没有选择与评价书籍的能力,更没有只看经典原著而进行自我升华的本事。所以,不设防,随性,随机,相信开卷即有益。之后或好或坏,全凭我自己的造化了。

  书中的“谈多元宇宙”“无言之美”以及“谈美”三篇短文,堪称伟文。我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对这三篇短文的赞美了,来个无言之美吧。最惊叹于作者的分类方法以及说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达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的这些分类,也将会是我今后所采用的分类。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去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有三个这样的宇宙。第一个为“道德的宇宙”或称“实用的宇宙”,第二个是“科学的宇宙”,而第三个则是“美术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为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与社会俱生的。”在这个宇宙中,我们采取的是实用的态度。这里是实际生活,在这里“有所为而为”。“善恶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

  “在”科学的宇宙“中,价值标准只是真伪。在这个宇宙中,我们要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他们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美术的宇宙“也是自由独立的。美术的价值标准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恶,只是美丑。在这里,我们需要脱净了欲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觉“,去见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绝缘的意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居然可以这么分类,还是,就应该这么分类?

  朱光潜朱先生的文笔好生了得。

  十二封信,信笔拈来,字字珠玑,畅读便深感其美,大约朱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朱先生主张情于理先,道德先于法律,无情则无趣,而“趣”也是人生一幸事,不可或缺。

  朱先生说“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人生亦如饮茶,“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能寻得人生之“趣”与“美”,便不枉此生。

  朱先生谈到“学问”,亦有其主张。到底是“通”还是“精”自古争辩无数,朱先生的主张是先博大而后精深,如没有以“博”为基础,则如空中楼宇,被人耻笑。“中国学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谈高远”,根基在各门手艺中都见其利害,如扎马步之于武功,气息之于歌声,根基稳固楼宇才矗立不倒。

  谈到人生之苦,朱先生竟也能一针见血,“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而人如能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不计较,不埋怨,不奢望,人生自然淡然。“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如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有想象的田地,我们才有希望。有喜有悲,人生才完美,没有悲剧的人生,也必然索然寡趣。

  今日坏事,腹痛不止,本无意功课,然捧书小品,心亦明朗开来。连文字亦优美起来。故见修养之影响。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在书中聚集成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小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朱光潜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青年人的赤诚关怀和殷切希望。读罢此书,如同和长者交心,恳切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与思考,更是温暖和感动。

  一封封书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情恳意切。

  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来,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与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严肃的学者再长篇大论。每封书信,每个不同的话题,探讨读书。作文,升学选课等等,面对青少年的迷茫,他总是倾心尽力地给与忠告,亦师,亦友。他会在每封信结束说“再会!”会给与青少年最真诚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会为你加油打气:“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合上书,脑海中朱光潜的形象仍挥之不去:笑容和蔼,目光温和,眼里总含着笑;纵然满头银发,身形消瘦,不变的是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

  一封封书信,引着我们去思考生活学习。

  读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该读怎样的书?朱光潜先生给了读者青年一个满意的答复。读完后细细深思,信里所写的,不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吗?读一本书,大多时候囫囵吞枣,只讲求读一遍的快乐与刺激,疏于思考,到头来读过的书不少,学到的东西委实不多。但好书应多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第二遍须慢读。”

  一本小书,十二封信。我知道,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会让我继续昂首阔步地走下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作为青年,我们总会关心一些事情,如:读书、运动、社会、情理、艺术、人生等等。有一本书,就是作者把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囊括到十二封信中,指引我们前进。这本书就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写的书信集。作者在信中的观点全都用上一系列真实的例子佐证,令人信服。信中语言和蔼可亲,令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阵阵挥之不散的暖流。

  朱光潜先生对于“孝”的看法令我非常赞同。在当今这个时代,孝敬父母早已被纳入了法律,成了像他所说的那种“义务”。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他们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孝”也是一种爱,一种源自于知恩图报的理所当然的爱,而不是你给我多少,我还你多少的酬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所以当我们有能力报答他们的时候,请把孝敬当做义务而非报酬,尽心尽力地感恩,就像小时候他们耐心地教我们走路的样子。

  这本书中令我最受益匪浅的是第十封信——“谈摆脱”。朱光潜先生认为:如果你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那就摆脱它;如果“摆脱不开”,生命就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我仔细想了想,觉得的确如此。如果一个人循环往复地做一件不感兴趣的事情,就应该立刻果断放弃。因为做一件明知无聊的事情久了,心会累,热情会丧失,又有何意义呢?在我看来,摆脱不是喜新厌旧,也不是终结,而是从毫无意义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是美好生活的重新开始,何乐而不为呢?

  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也让我感触颇深。朱光潜先生曾写道:“我们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正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句话其实不是不通顺,而是蕴含深刻的道理:如果世界是完美的,那人们的审美、生活都将单调无比;正是因为现实世界有完美和不足,才会有成功和失败;有富裕和贫穷,才会有不同的生活状态;有生命的顽强和心灵的脆弱,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们……正因为如此,这个世界才是有趣的,精彩的,有意义的。我从来不赞同种族歧视、战争等令人发指的事情,谁都不想这些坏事发生。但在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总避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尽管如此,还是有这么一群人,不断为消除世间不公而努力,那不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这个有喜有悲、充满希望的'世界,才是值得我们去奋斗、拼搏的!所以,人生的得意和消沉都是正常的,它们给世界带来了精彩,我们也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活出精彩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像三伏天的凉风、三九天的阳光、新一年的春雨,抚平着、温暖着、滋润着读者的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人生,让我更加信心满满地走向光明的未来!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近日,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书是作者以朋友的身份写给全国青年的十二封信,书中生活气息浓厚,亲切自然。虽是若干年前所写的信,但对于今天的年轻人仍然适用。读完此书,我感受到了朱光潜先生对青年一代的谆谆教诲以及殷切的期望,让我认识到了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更是启发我在工作岗位上要用奉献和服务来磨炼自己,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

  奉献是一种境界,是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的过程。在看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在工作中勤恳付出、全心全意服务司乘的信念。“有一份热放一份光”这虽然是一句口号,但这也是我对于自身的要求,作为青银高速的一份子,虽然大家的岗位不尽相同,有与朝晖星辰为伴的收费员,有不怕酷暑不畏严寒的养护工,但是我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更是我们应该完成的任务。海塞说过,“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岗位上,随时奉献自己”,本书中,朱光潜先生也多次提出青年应该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对我们而言,为过往司乘提供最优质舒心的服务,提供快捷畅通的道路,就是我们的根本宗旨,所以,奉献精神是我们每一位青银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格和职业操守。

  服务是青银的名片,作为青银人,我们应该让这张名片熠熠生辉,让“满意在青银”通过我们的优质服务传递给每一位司乘。收费站作为一个服务窗口,收费人员的服务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亲切自然的微笑,热情甜美的言语问候,娴熟规范的肢体语言,是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展现出来的美好行为。我们要用热情和耐心去服务和帮助司乘人员,用真诚的态度带给司乘人员温暖,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为实现“满意青银”的奋斗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它让我认识到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理想和目标去奋斗,用奉献和服务来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在四季的变换中悄然逝去。

  无知无觉间,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青年。这个词汇与我而言似乎陌生却又熟稔,仿佛是本就扎根于内心,时机到了,他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青年或是对无忧童年说的一声再见,亦或是对成长与责任的呼唤。

  对此,我有迷茫,有疑惑。我不知成为青年的我将如何自处,更不知道成为青年要面临的是什么。我也未曾细想,直到我看到了这一本令我心中一震的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喜欢他简约的封面,给人干练安心的感觉。

  习惯于先看目录,入眼第一章节就是读书。没错,读书确为重中之重。

  翻开书就极为喜欢他的文风,亲切可感,无说教与高高在上之意。

  身为一个中学生,我基本不花时间在课外阅读之上,因为满心觉得如此厚重的教科书与教辅已足以满足我的内心世界。也常以中学课业繁重为理由逃避课外的阅读,朱光潜先生一针见血的戳破了我这自欺欺人的想法。的确,时间是挤出来的,有心怎样都能读。各类教科书巩固基础知识,教给我们学识上的知识,而课外书则能教会我们做人。在校园的象牙塔内,我们无法感知社会,学会相处之道,谈论之宜。在课外书的世界里,或许是另一番世界,感受你所从未感受的,以他人之经历充实个人之生活,岂不妙哉!

  动与静,情与理,讲求的也不过是中庸之道罢了。

  烦恼从何而来,无人能道清,只知静时平添烦恼,许是庸人自扰罢了。闲愁,闲愁,闲而愁,动时愁或消。朱光潜先生的“尽兴”二字也是刻进了心里,生活目的,生活方式皆在此二字里。静,是一种修养,在浮世中略静,在闹中觅静。不必大动,无需过静,做一个有趣味的人,感知自然,感知身边的人,做一个遭人喜爱的人。论静,论动,不过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情与理之间总有一个平衡。身为青年的我也不能苛刻的要求自己过于理性,毕竟人是一种拥有情感喜怒的生物。过于理性未免太过于不近人情,理性的生活是片面的生活,以理智支配情感,无疑是一种最差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判断,加之感性的调剂才是值得的生活。理胜于情,情过于理,倒是印证了孔夫子的过犹不及。中庸实为最佳!

  很庆幸,在茫茫书海中我能选择它,给我的将不只是迷途中有了方向,黑暗中有了闪光,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西天漫漫,人海茫茫,做最好的自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年的我们,也许正容光焕发地迎接挑战,也许正尝试适应学习和生活节奏的各种不确定,也许正跌跌撞撞走到又一个人生岔路口……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跨越时空,成为可以让我们背靠的那股温柔而又坚定的力量。

  第一次了解朱光潜先生,是高中教科书上那篇让我觉得抽象而又晦涩难懂的《谈美》。而在我迷茫之际,遇到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也让我遇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朱先生:他像一位温文尔雅、饱含智慧的长辈,用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向我们传递珍贵的人生经验和学习方法。

  天下至诚,能尽其性。生活和学习一样,是一种不断自我发现的过程。朱先生在信中提醒我们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顾及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荒废光阴。在新生事物不断奔涌而来的浪潮里,我们要定心、定性,不随波逐流,不焦虑浮躁,去感受自己内心的追求,去“忙里偷闲,闹中觅静”,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保持对未来的向往和热情。而在被裹挟着前进的时候,我们与其抱怨生活的困苦、命运的不公,不如跳出高台,大胆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失败不可怕,要相信厚积而薄发。

  对于青年人而言,这本书是一份珍贵的指南,它从生活、学习、爱情和情理等不同的角度,向青年人提供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掌握自我成长的方法。

  在这样一封封充满温情、智慧和启示的书信中,从先生细腻平和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温情的谆谆教诲。我明白了在这个年纪,我们还有很多试错的机会,是被允许追寻自己的本心,为充满不确定性的目标付出心血的;是要在奔波奋进中坚持学习,敢于选择坚持本心。这样的青年生机,是这个年纪独一无二的,也是最棒的财富。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希望可以与君共勉,一起同先生“对话”。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

  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个主题,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独一无二的见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丰富的学识和内涵。

  朱光潜老先生在开端便推荐了很多书目,但坦白来说,看过的寥寥无几。每天的时间总是在一睁一闭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学业让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更不必说静下心来,去品味一本书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关于读书的名言,我们背起来朗朗上口,但从没有真正做到过。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每天抽出点时间读书是很重要的。是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但仔细想来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去读书并不难,我们不必从中得到黄金屋,也不必从中得到颜如玉,能够保持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圣水,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作者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启迪我们,促进我们思考。在《谈动》中,朱先生提到我们之所以烦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性被抑郁,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很多时候,我们一遇到烦恼,就想独自一人呆着,什么都不做。但之后细细想来,好像根本就无济于事。我们总是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倾诉,我们硬要自己留着面子不说;想疯想叫,我们硬要自己保持所谓形象。但有时,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一件坏事。

  《谈静》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听到别人哭喊着“好无聊!”。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如雾般轻柔的雨,粗犷热情的阳光,与日月对歌的山峰都无法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太喧嚣,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无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这本书总是可以让人在浮躁中寻觅到一处寂静,引人深思。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

  四十年代那个艰困的时代,朱先生是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教授英国诗歌,却擅长用中文的经书诗词去解释英诗的意象。而这本书是他二三十年代留欧8年中,为《中学生》刊物写的数篇稿件辑结而成。

  先生28岁留学爱丁堡大学修英国文学,也修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又到法国巴黎大学修文艺心理学,后又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修德文。先生是译过柏拉图,黑格尔的名满天下的学者,但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写得如此平实诚恳,从读书作文升学社会责任以至于恋爱问作文题都以朋友的方式娓娓道来他的感受,不知不觉撼动你的`心灵,激发你去思考。

  我曾想,那样今日不知明日的战争年代,政府为什么还要公费送学生去研究文学哲学,又为什么还有先生那样不浮躁的学者在可以沉下心去做学问。大抵是坚信诗歌文学对改变人生改变社会的力量吧。

  薄薄一本,多次再版,应该只因为这是一本经过时代淘汰却巍然独存的书。40年代,《十二封信》被奉为青年的开窍之书,大半个世纪之后,对于现在的青年,甚至中年,依然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在书中聚集成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期间,用自己的方式,专门写给青年人的,表达了他对青年人的赤诚关怀和殷切希望。读罢此书,如同和长者交心,恳切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与思考,更是温暖和感动。

  —封封书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情恳意切。

  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来,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与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严肃的学者再长篇大论。

  十二封书信,十二个不同的话题。他会在每封信结束说“再会!”会给与青少年最真诚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会为你加油打气:“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合上书,脑海中朱光潜的形象仍挥之不去:目光温和,纵然满头银发,身形消瘦,却饱含了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

  一封封书信,引着我们去思考生活学习。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谈读书。读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该读怎样的书?“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朱光潜先生给了青年读者一个满意的答案:”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读完后细细深思,信里所写的,不正是“碎片化阅读时代”下许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吗?读一本书,大多时候囫囵吞枣,只讲求读一遍的快乐与刺激,疏于思考,到头来读过的书不少,学到的东西委实不多。

  除此之外,朱光潜先生还点出:“读书是一种乐趣,就像是探险,从书海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必须经过万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与何人说。”谈读书,不仅仅是鼓励我们读书,我想更深层次的让我们在书中提升自己的境界。

  书信虽然已经历大半个世纪,青年人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过去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烦恼同样困扰着当代青年,朱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谆谆劝导,为迷茫的年轻人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力量。感谢在迷茫的岁月,遇到了朱光潜先生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不知不觉间四季悄然变化,时间也以飞速逝去。我也步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青年。

  青年这个词既了解又陌生。它既代表着我们即将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是成长和责任对我们发出的呼唤。对此,我也曾有过疑惑、迷茫,不知要成为青年的我该如何自处?直到我遇到了一本对我影响颇深,且为我指点迷津的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喜欢的不但是它干净简洁的封面,更多的是书中的内容。

  书中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往常阅读的书有一极大不同,那便是他的语气亲切毫无高高在上与说教之感。使我一开始阅读便不由自主的被它所吸引。

  身为一名中学生的我,常常埋头于题海与枯燥无味的教辅书之间,逐渐丧失了去读一些课外书的兴趣。便以学业繁重没有时间等为借口,可朱光潜先生的话一针见血,戳破了我为逃避课外阅读的伪装。书中还提到“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这一道理,这是作者经过切身感受才写出来的吧,毕竟在采取朱光潜先生的意见之后,我也尝试人忙里偷闲读上几页书,不消说效果自然十分不错。

  情与理之间总会有一个平衡,身为青年的我们也不能太苛求于理性,毕竟人是一种有情感的生物。过度的理性才会太过不近人情,而以理性来支配情感则是一种糟糕至极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判断加以感性的调剂才是理想的、值得的生活。理胜于情,情过于理,倒也印证了孔子的过犹不及,中庸实则最佳!

  学海漫漫,人海茫茫,青年,趁时光正好,努力去做最好的自身。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下面就我对本书的《谈读书》的章节谈谈我的想法。

  朱光潜先生在第一封信中侧重谈及读书兴趣的培养以及选择性读书的问题,并推荐了很多书目让我们来阅读。我自身对读书是有一种能拖就拖的想法的.,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

  书中写到读书的重要性,而读书在现代似乎更偏向于上学时,人们所读的教科书的内容。现代青年的生活充满着无形和有形的各种诱惑:手机、电脑、平板......网络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青年沉迷网络游戏之中,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抽点时间,读读自己感兴趣的好书,对自己的修养也会得到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读什么书的问题。现在读书是很方便快捷的,手机在手随时随地便可阅读。但现在网络上充斥着是各种没有营养的垃圾书籍,就像野草般,嚼之有劲,而食之无味,更无法下咽,纯属浪费时间。所以,正如书中所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另外,书中教我们的关于读书的方法也是非常受用的。第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读两遍。第一遍应快读,着眼在了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应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应用笔记录纲要、精彩部分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的思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充满魅力的书,对我们现在的青年朋友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教我们看待人生的方法,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世界,是很一本青年朋友们都不应该错过的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一生有多部美学创作和译作,对我国的美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开明书店1929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针对当时国内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迷茫、彷徨、苦闷以书信方式撰写的。它由序、十二封信、两篇附录、一篇代跋组成,文体舒缓,对文学、人生、升学、审美以及情理等多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作品篇幅较小,但是影响力巨大,成了当时的畅销书。这本书不仅对当时青年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当代青年也有巨大意义。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亲切,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与读者平等对话,读时像一位朋友与我在轻松对话,每封信让人备感亲切,并且作者在阐明问题时走近读者举出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读者谈文艺谈人生,这种方式是读者最喜欢也最容易被读者接受。“谈读书”他告诉我们读书重要性和如何读书,他举出自己爱看的书和读书经验指导读者选择书籍。

  在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时作者又结合自己选课经验,说明选课要符合自己的兴趣。“谈人生与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观,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温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4

  这次的文章推荐拖到最后期限,才想起来拜读。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

  这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写的,内容是作者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它看似平凡却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它教会读者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作者毫不吝惜的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待人生的方法,价值标准与读者分享,这种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处在迷茫中的青年们犹如一盏明灯让青年们找到正确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出现在附录二,而他在《谈美》里也多次提到了这个观点,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脱个人的欲念牵绊,执着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年们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书中谈到的这么多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劝导青年们要正确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长远,要踏踏实实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随大流只考虑功利的东西。今天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参加学生组织或做其他什么事的时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这样做会对自己升学找工作有帮助,却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脚踏实地的做,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无言之美”可以说是这本书中最易看出美学知识的一篇了,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诗画音乐等含蓄留有余地的美学原则,还可以领略到作者的生活态度,艺术的生活是超现实的生活,当在现实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暂时到理想的生活里去,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调节,好更好的回到现实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样才能做到艺术的生活呢那是美术家音乐家们擅长的,就是要有一颗审美的空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想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吧。

  这就是我看完这十二封信之后的感受,这些感受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你们都能好好去读一些这本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

  全书是朱光潜先生以朋友名义写给全国青年的十二封信,话题宽泛随意,生活气息浓厚,亲切自然。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一、谈读书

  朱先生希望青年早早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永生受用。因为读书”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用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

  但是年青人有个好处,他知道自己的兴趣指向,可以在兴趣这条路上或跋涉或飞奔,慨然向前。

  二、谈动

  ”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我只觉得忧来无方,不担人莫之知,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当然,愁源多种多样,像现在许多同龄人那种没愁楞喊愁,事事都称愁的态度,纯属扯淡了。像屈原那种愁,虽不能说是应该鼓励的,却只叫人怜悯,继而产生爱国和做人的力量了。

  三、谈静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是的,像小孩子那样,用一双无知幻想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物和事,也会生出无穷乐趣,纵然这种乐趣在成年人严重极其无聊,然而独慰己心不已足够了吗!昨晚,一同学误把闪盘认作打火机,另一同学说:”你把闪盘插到电脑上,盘后面就会冒火,成打火机了。“我就说:”然后,电脑就轰地飞到天上了,‘神七’就发射了。“后来,想到一首歌《星星点灯》,想必是星星的一角上挂着一个喷火的电脑,成所谓的”星星点灯“了。自己想,自己笑,心里觉得很有趣。

  ”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四、谈十字街头

  在这个社会,你是一个20来岁的青年,你的同学有30来岁的老同志,又有比你小两岁的比较年轻的同学,然而现实却是这样:”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办法:你只有和它冲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我希望真正有值得烦恼的事的烦恼的人最终都能冲突出烦恼,而那些无愁生非的卑贱小人都绝迹就好!

  五、谈升学与选课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学习到底是倾向于兴趣还是囿于现在的专业,死死抠一些自己本不在行,本不在意的东西?

  六、谈情与理

  对于自杀,朱先生说:”前几天听见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绝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我是赞同以情感指引生活的,情感跟理智可以并存,但是情感会深入人心,使人终为真正的人,使生活终为真正的人的生活。

  七、谈摆脱

  ”舞台上的悲剧生于冲突之得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文章之术在知遗漏,生活也要知所遗漏。正如”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搏骛也。“

  我理解的是,人要在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兼容并包,在泛的基础上钻研专业成为小专家。像我,在杂看文学书的基础上,着重看中国近代作家沈从文的作品,成为广博塔的塔尖——沈从文研究专家,我的远大理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05-2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4-16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27

给小河写封道歉信12-22

一封道歉信12-16

一封感谢信05-23

青年文摘读后感03-30

《青年文摘》读后感04-29

青年励志口号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