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的读后感

时间:2024-06-20 07:53: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在人间的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人间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在人间的读后感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1

  这本汪曾祺的《人间有味》读完已经快有一两年了吧,还是单位办公室还没搬的时候买的,一起还买了一套的《人间草木》,那本塑封都还没拆哈哈哈。由于长期处于工作繁忙与个人怠懒的死循环中,读书进度停滞了很久,但是又手贱中间又采购了几波,也是有些塑封都没拆,想着不能这样了还是要把书捡起来看。

  读书这个事情因为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或是题材感兴趣或者作者喜欢,亦或是纯粹书名好听、封面好看,但是睡前开着台灯翻阅纸质书的确是可以让人心神安宁,在忙碌又迷茫的日常喧嚣中寻求一丝平静。目前在读的是《红与黑》,每次时隔好几个月才想起来要看书,然后没坚持几天就放弃了,当然跟这本书很冗长也脱不了干系。最近能稍微规律了一些,于是上周立下了flag准备今年一定要看完《红与黑》然后写一篇读后感,突然想起来《人间有味》还没写,这本书本来当时是想作为读书分享的素材,想来现在,于是在量子阅读网络文学放松心情的间隙,决定还是抽出空来赶紧结束这本书的任务!

  最开始看书的初衷是因为腰封后边写了作者的一句话,“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我发现作家都是善于生活和思考的人,生活中琐碎的小事能被他们用或质朴或深刻的词句描述出来,会被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予以加工、重构,展现新的艺术价值,可真是太厉害啦!所以要多写,不然怎么成为大文豪哈哈哈!

  回到这本书本身哈,“人间有味”,顾名思义讲的是人间的味道,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1)四方好食,记录的是昆明、家乡、北京等各地的美食与习俗(众所周知逢年过节总离不开吃);

  (2)至味在人间,内容相对挺杂,有饮食、文学、文化等相关研究,也有类似菜谱的具体吃食的.做法;

  (3)吾家小史,这回讲到了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作为原型,被作者写到了其他的文学作品里面了;

  (4)那时巷情,是对北京的胡同生活与友人的一些记忆。

  在回顾梳理内容的时候发现,其实这本散文集的标题的“味”不局限于饮食的“味”,而是人生百味,以饮食为切入,一方面唤起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记录着有关生活有关人的珍贵记忆。读文字的时候只觉得文笔十分质朴亲切,仿佛一位朋友有时候在追忆你们过去共同经历的时光,有时候在跟你对着食谱开始这种食材怎么做好吃,有时候也会引经据典正经说一说文学,除了经常一边读着一边开始查字典(的确好多不知读音不懂意思的字词),每一篇读下来的感受是十分温暖熨帖,然后可以安稳入眠的状态了。

  现在回味起来感触最深的还是四方美食的部分了,由于工作性质会去到天南海北,能够品尝到各地特色,对于作者这句“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觉得还是非常正确的,口味如此,对生活的态度也如此,包容自己和他人,包容愉悦与忧愁,总能自在一些。

  回到正题,这次读后感的主要内容不整那些高大上的,跟汪曾祺老先生一样怀旧一下,整理记录一下我吃过的四方美食和小故事。接下来看下一条推送吧,图文并茂记了一些流水账!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2

  这几天,我几乎整晌整晌地坐在电脑前,观看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剧中讲了诗人徐志摩的爱情故事。纵览整个剧情,一个“情”字贯穿其中。剧情缠绵悱恻,柔情缱绻,使观者也随之亦喜亦悲,柔肠寸断。

  诗人的一生可以用一个“真”字来概括。他讲到:生活关键就是一个“真”字。他的一生志在寻求一灵魂伴侣,他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他活得是真自我,追求的是真感情。为此,他打破几千年来封建世俗的枷锁,不顾父母的极力反对,不畏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与自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没一丝感情基础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离了婚。那之前,他跟同在英国读书的林徽因相恋了。他们有相同的志趣,徽因喜欢他的诗,他喜欢听徽音弹琴。徽因弹琴,他吟诗;他们在夜色朦胧的康河划桨,徽因吟他的诗。两颗年轻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然而,他们是不能明确表白的,因为志摩有婚姻。那日,志摩又痴痴地站在徽因住处的门口,可迟迟没勇气敲门,毕竟是理不直气不壮。徽音又在弹琴,她也在想念志摩。她在等。终于她等不及打开了门,志摩就站在门口:

  “你偷我的诗,我就偷你的琴音。”诗人就用诗的语言打破了自己极其相思有无以言表的尴尬。

  终于这次志摩鼓足了勇气含着热泪向徽因表白了:“徽徽,我跌进去了,那一晚,在康河,我上不了岸,我连一根浮木都找不着,漩涡将我整个人都陷进去。水草绊着我,我喘不过气,几乎要窒息。然后我放弃,于是我觉得自己在沉,又沉,沉到一种莫名的痛苦和狂喜里去。徽徽,我想我是回不去了。……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许我一个未来,我知道我在你的手中,非生即死。”

  “那不是一个人的未来,也不是两个人的未来,是三个人。……我不许你未来,我许你整个人,你拥有我的灵魂,就拥有了我的一切,我没有别的再可以给出去了。”徽徽流着泪说。她何尝不爱志摩,然而她不愿意自己的幸福而使一个人受到丝毫的伤害。她背负不起道德良心的'双重压力,不要在道德良心的谴责里悔恨一辈子。所以她选择了逃离,回了国。

  然而距离割不断相思,却使它愈加浓烈。志摩听说徽因回国的消息先是日夜兼程的赶到码头见了徽因一面,然后又义无反顾地中断求学回国,要带徽因再出去一起学习生活。他感到有资格对徽因说“爱”了,因为那时他已经在英国毅然决然地不顾妻子再次怀孕而在两位朋友的见证下和她签了离婚协议,并在报纸上发了离婚通告。归心似箭,千山万水回到家得到的却是徽因和梁思成要订婚的消息。志摩要疯了!至此,两人的会面,对话成了志摩爱的宣言,痛苦的质问,而徽因只能是忍着相思,无奈地劝志摩放弃。他们俩人一个是火,是正在熊熊燃烧的火;一个是水,表面平静下面岩浆气肆意涌动的水……

  造化弄人,也许正是应了那句“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3

  如果不是在“叙事者·共读”里,我永远不会读汪曾祺的书,但是,四月份共读书目是他的《人间有味》,恰逢我能够静下心来的心态,于是,感觉不错,尤其是无聊的时候,看本书吧,茶桌上好几本书,翻看之后,兴趣不大,就起身去寻找我的《人间有味》。

  那么这本书的魅力是什么呢?首先,我觉得这本书没有世俗的一些东西,比方说铜臭味,比方说名利场,比方说成功学,更没有美色。而有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幸福”。

  汪曾祺的童年是幸福的,有父亲的陪伴,三位母亲的喜爱,还有三婶的偏爱,所以,汪曾祺从小就是生活在衣食无忧,备受疼爱的环境里。

  汪曾祺的求学生涯也是幸福的,读到他的书才知道,他的很多书是在茶馆里写成的,并且,他的大学时期,风气很正,大家都是读书,码字,起码他是在这个圈子里。

  我最羡慕的是汪曾祺后来的生活,可以去老舍家里做客,和老师沈从文密切来往,还有赵树理,总之,想到一句话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多么令人向往,大家以文为友,高聚一堂,期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真是其乐融融,令人难忘。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至于汪曾祺所遇到的美味,则更是不胜其数,当然,还要遇到他这位“什么都敢吃”的美食家。至于美味,我也略有感触。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大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过年的时候,住在农村的我们一家子进城采购年货,买了好多好吃的,其中就有肉制品。回到家里,大人切了一个肉球,哇,那叫一个香啊,类似于今天的金华火腿,我拿着一片,站在家里小院子最南端、也就是前边邻居的屋后墙跟的几棵杀了好几年的横着放的榆树棒上,上下荡呀荡呀,吃呀吃呀。边玩边吃,那心情,可来劲了。

  到了现在的城里,吃过无数的酒席和饭店,最喜欢自己家跟前的'一家馆子。小河虾上来了,那叫一个“酥”。原来吃小河虾嚼完之后,只剩一嘴皮,吱吱楞楞的,现在,小河虾的须子都很舒展,只不过炸的透酥,本来的皮硬倒成了亮点,吃不够的感觉。接着上来三鲜馅的饺子,咬开看到韭菜还是嫩嫩的绿色,入口是生韭菜的辣,但随之而来的,是满口的鲜,最后是美,味美。

  除了食物,我觉得啤酒也是可以说一下,可能由于我姥爷是橱子,我妈妈喝酒,我爸爸也是好这口,而我,有点小酒瘾,但我没勇气挑战白酒,有一年我和爸妈带着一瓶好酒去看我二大爷,在饭店坐定上菜之后,我给他们倒完酒之后,爸爸怂恿我喝口尝尝,我遵命端酒,喝了一大口,我尝到酒的绵柔之香,从此吓得我对白酒是敬而远之。因为,我感觉到了未来的危险,凡是这样的事,我都是决绝地告别。但我允许自己来点啤的。

  尤其是夏季,炎热酷暑,来个凉菜,再来个肉串,喝上一口,有点苦,有点麻,真是爽口。这大约也是人间之味,也可能是人生之味。

  人间有味,人生在于遍品之。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4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无赖派小说,第一遍阅读《人间失格》,确实令人费解,感觉这种书简直就是教坏孩子,反对社会的典型例子嘛,但读完这本书并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之后,我想太宰治还真是个怪人,平生追求过五次死亡,他到底为什么一直在极致的追求死亡呢?

  我一直都想不通为什么像主人公叶藏这样的人对美好纯洁的人或物避而不见,一直沉迷于人们避而不及的东西,比如吸烟、喝酒,最后竟然沦落到靠着毒品才能维持清醒,继续工作。叶藏生而富裕,聪慧,帅气,他的出身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是他从小到大却靠着精湛的演技蒙蔽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是父母眼中的乖宝宝,他对于父亲要给自己买礼物都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还是是同学眼中的开心果,他会假装滑稽,做奇怪的事情逗笑身边的同学;直至成年以后,他还是女人眼中的知己。叶藏有着一张帅气的脸庞,许多女人都为之倾倒,叶藏读书时期的同学竹一就曾预言过叶藏此生会被女生所迷恋,譬如和女服务员常子、报社记者静子同居,和香烟店老板女儿良子结婚。

  人间失格即丧失做人的资格,欧美地区的译名为《NOLongerHuman》:不再是人。不再是人,那会是什么,世间无非就三种:人,恶魔,神。仔细想想的话,叶藏或许三种都是。书里老板娘说过一句话:我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为人机灵,只要他不喝酒的话不,就算喝了酒,他也还是神一样的'好孩子。叶藏就是太宰治,太宰治就是叶藏。在绝望中破碎希望,在颓废中凸显人性。

  我初三时听过一场演讲,里面有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惭愧。当即对这句话就印象深刻。之后我开始想,生而为人,我能做什么,有的时候我很讨厌自己,恨自己的无用,迷惘,无力,可即便是这样,却还是在生活的泥沼里越陷越深,在温柔与纯粹的生死劫中不知何去何从。思想或许是上帝赐予最有力的力量,我理性的想着,只是想着,没有行动,独自彳亍在一片看不见光的绝壁上。未来与希望,勇敢与怯懦,美好与苦痛,往往我只拥有后者,不因别的,只因自卑。《人间失格》里,叶藏察觉到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对同样身为人类的自己感到自卑,可如果他将这点显露到世人眼里,只会遭到世人的谴责,所以他把自己隐藏的很好。难道自卑就这样不堪吗?叶藏这样做就是智慧的选择吗?

  《人间失格》是一面照出幽灵的镜子,每个活在世上的人都会由它照出自己要么模糊,要么变形的面孔和影子。如今中国处于阴霾中,有人借此机会赚取国难财,有人挺身而出,有人正道直行,有人借机散布谣言。怎能简单地说人性是善,或是恶?

  又孤独又伤感,又迷惘又绝望,自暴,自弃,自虐,这是我的人生。愿这些苦痛挣扎,成为你的良药,去爱这世间万物。世间件件事情都藏着委屈,每个人都有其阴暗面,只愿世人不要埋在温柔的偏激和歇斯底里中,看到人性中的纯良,宽容足矣。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5

  看完了《童年》,总觉得剩下的《在人间》也是值得我去细细品味的一本书,于是,我便“理所当然”地看起了《在人间》。

  主人公还是那个熟悉的阿廖沙,环境却已沧海桑田。阿廖沙离开了“童年”,用《童年》中的话来说:“于是我就到人间去了。”

  阿廖沙仅仅十一岁就来到了人间,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尽快地适应这人间里的一切,所有事都让他感到陌生,在一个仅仅十一岁的小孩子的世界里,因该全是纯真的顽皮,可是他必须生存下去。

  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就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去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一有机会就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才开始,阿廖沙周围的人,几乎都是浅薄,没有文化,没有智慧,什么都不懂的人,因为他们的狭隘,所以阿廖沙始终没有机会读书,直到他在轮船做杂工时遇到斯穆雷。开始,阿廖沙对斯穆雷的印象并不怎么样,高尔基对斯穆雷是这样描写的:我很不喜欢这个家伙,虽然他穿着一身白衣服,看去依然很肮脏,指头上长着毛,大耳朵里也突出几根长毛。……他说话简直像狗叫一样……年幼的阿廖沙还是习惯于以貌取人,不过后来他也慢慢的发现斯穆雷是一个很正直的`好人。斯穆雷那很多书出来让高尔基念,尽管高尔基当时觉得很不高兴,但是事实证明这对高尔基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来,他回到绘画师家,遇到了那个裁缝的妻子,因为阿廖沙的好心,善良的裁缝妻子常常借书给他。但是由于周围人们的愚昧无知,阿廖沙总是不能正大光明的看书。裁缝一家搬走后,又来了另一家人,其中一位美丽端庄的夫人引起他的好奇,于是阿廖沙有常去这位夫人家借书看,而且他称这位夫人为王后,可见这位夫人对他的影响有多大,其实这也暗示了高尔基的理想――做一个有学问,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人。

  在人间,阿廖沙也学到了许多书中学不到的东西,对好坏的识别能力,生存能力,他也看到了许多丑恶。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社会上,一个仅十余岁的小孩见到了太多,如果稍有不慎,也会堕落到这些肮脏龌龊的娱乐中去,可是正是阿廖沙所读过的大量的书籍拉住了他,他明白善恶美丑不过一步之遥,一失足可成千古恨。

  于是,阿廖沙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故事到了这里,便又告一段落了。

  《在人间》不仅是作者童年时代的自传,不仅是一个少年的生活史,而且也是一个时代艺术性的史册。阿廖沙的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产,就是当时的俄国的真实写照。这本书描述了普通俄国人的困苦生活和他们日常的苦闷,显示出阿廖沙对这种生活越来越强烈的反抗情绪,从而显现出他这样能干、求知欲很强的少年的活生生的形象。书中真实地描写了下层人民的严峻的、阴暗的生活,也描述了这个来自下层的少年建立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

  结局如何,我还未可知,只希望,阿廖沙能凭借自己的才干、知识和勇敢,走向人间的光明。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6

  “生而为人,我感到很抱歉。”很抱歉未能给交往中的人带来舒适的体验,很抱歉自己独立的思想难以苟同于众,很抱歉没能活出众人价值观所趋向的生活。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最后的最后,大庭叶藏平静、释然地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而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他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

  《人间失格》一文的主人公大庭叶藏,生于一个家风严谨的日本家族,从小他便发现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他的幸福观和世人的风马牛不相及。从此,主人公走上了一条通过“扮丑”逗笑周围人来完成“自我救赎”的道路。然而面具一旦戴上,叶藏再也摘不下来,他必须收起自己所有的意愿,去当家人、仆人以及同学的笑料。然而假的永远真不了,颤栗度过初中后,认识同为画画的学生堀木。后来一步步跟着堀木堕落,因为整天戴着面具做人太辛苦了,所以叶藏不得不用酒精麻醉自己,用女人安抚自己。叶藏是如此与这个虚伪的世界格格不入,他正深处在人间的地狱中。正如后记老板娘所说的:我认识的小叶非常坦率,也十分机灵。要是他不喝酒的话……不,就算是他喝了酒,也依然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

  叶藏既是一个无赖,又是一个“像神一样纯正的好孩子”。他在面对难以捉摸的人类社会时选择了极端另类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了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对于今天的读者,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但透过滑稽怪异、玩世不恭的“搞笑”背后,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而又充满理想的“永远的少年”,以及对幸福人生的执着追求和美好社会的热切向往。

  《人间失格》这本书的可怕之处在于“代入感”。作者明明是在诉说自己的痛苦,可几乎每个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更为可怕的是,这本书在挖出了你心底那个阴影之后并不会帮你净化。它不会做任何事情,你要如何消化这种情绪,全靠自己。太宰治说的是自己的故事,揪的'却是读者的心。

  太宰治不幸的一生令人叹息,但在叹息与感伤过后,作为读者的我们在产生共鸣与疼痛感的同时也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了解阳光背后的阴影之后,我们是否能更勇敢的拥抱光明?

  做人很难,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断开始认清的一个道理。正因为做真正的人很难,客观的因素和来自每个人主观自私与懒惰的主观因素,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在特定环境下的个体尤其容易选择合理的借口放弃。然而做人的确很难,正因为如此的不如意,走下去的勇者不更令人钦佩?或许我们一无所获,但我们迎着光往前的那些日子,总受到了阳光带来的温暖。

  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掌握着随时离场的权利,才会珍惜活下去、拥抱光明的机会。因为已经放弃的时日,永远不会再有机会挣扎,永远不会离幸福和光明更进一步。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7

  曾经下载过这部电影,但是没怎么仔细看。现在看到原著,觉得写的真是好。形式上类似于《狂人日记》,但是这部小说是自传色彩的,和太宰治的经历密不可分,札记就像真的作者写照。

  不太懂得是主人公抛弃了社会,还是社会抛弃了主人公。他从小对社会、对人们感到害怕,彻底的逃离是不可能的,所以耍宝以掩饰自己,以免让人们发现这个异类。他的早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不乏有些真知灼见。早熟的人与世界格格不入,他发现了人们之间的欺骗,而且越是欺骗的好越是被人称为完美的人。对于年少的人来说,这大概是个可怕的发现,因为知道了如果自己不能行使欺骗,那么就有可能在人们之间呆不下去。当然,我觉得这并不意味着太宰治自己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些,而是他长大后明了这些,再把这种看法注入到年幼的主人公心中去,为他今后的行为奠定基础。

  人们称太宰治的文学为“无赖派”文学,如果只是就“无赖”的中文字面意思来理解,我觉得对于太宰治是不确的。我倒是觉得小说的人物有些存在主义文学主人公的意味。都明白了这个世界的荒诞之处,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大概也是消极的抵抗的,不反抗也是抵抗,要被社会抛弃,排除出人的行列。序言里说到的三张照片,可以看到全没有人间的气息,脱离人间,脱离社会。或许看起来他是懦弱的,靠女人扶持,没什么出息。可是他年轻时画画,画自己是梵高式的“魔鬼”,而且以此自得,后来却没再画类似的画。这未尝不能说是他对自己的认识,最根底的是一个恶魔。但是一直没有爆发,虽然一直“祸害”着人间。他的一直酗酒,以及后来的药瘾,是对社会的逃离,还是对自己本性的压抑?

  说起女人,完全可以看做是太宰治本身的翻版,他本人是帅的,电影里的主人公也是帅的,这一点对于女人的魅力是不能忽视的。另一点就是那种颓废的忧伤的气质,也对于女人们有吸引力,觉得有些神秘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颓废忧伤完全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表面化的,而是骨子里的,是从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而来的`。他完全有机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社会上的普通人,但是如果是那样,就不会有多么吸引女人了。

  有意思的是,札记的最后提到了他的父亲,觉得这一生好像是与父亲拔河一样。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一切都是父亲造成的。但是父亲也有很重的影响。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对于子女的不真正了解,都是塑造他的性格的原因。(男孩仇恨父亲:三岛《午后曳航》里小孩子的筹谋,父亲是敌人,是英雄的敌人。)但我不认为这就是一出性格悲剧,不能简单地划分。他看起来是被社会抛弃了,但是方方面面还是在社会中,即使成为一个“废人”。他思考到,“所谓的世人,也就是一个人”。单数复数的指称已经不足以概括这其中的关窍了。面对一个人的嘲笑和指责,与面对全部人们的嘲笑和指责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人们有这样的本事,“在互相欺瞒的情况下,居然双方都没有收到任何伤害,甚至几乎没有受骗的感觉”。大概所有的人早已融为一体了,只有主人公不是,所以他感到很“抱歉”。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8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八个字,是汪老的老师沈从文去世的时候,张充和夫妇送来的挽辞中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或许,在张充和的眼中,这几个字,是颇能够代表沈从文的一生的,而这我眼中,这几个字,用来形容汪曾祺先生,也是十分贴切的。

  这本《人间草木》,收录了汪老三十余篇文章,选择的题材大都同生活中寻常花鸟草木有关,读来分外感觉到浓浓的生活情绪,除了这些,还收录了几篇写汪老当年在西南联大时候认识的那些大师们的生活轶事,描写诙谐有趣,栩栩如生,简直仿佛见到了那些大师们本人。

  汪老的一生并不舒畅,生于战时,长于混乱,就算在名声斐然的时候,也因遭遇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难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难,屡屡被人误会,他也能够随时保持豁然达观的心态,用一颗平淡宁静的心去认真体会平凡生活的好处,去写就着平凡生活的动人。

  所以有人说:“他的一切都是诗。”

  我想,能够把文字写得像诗需要非凡的才气,而能够把自己的一生都过得像一首诗,则一定需要一颗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了。

  汪老的文字并不华丽,也不够惊人,他从不刻意去说理或论教,他只是淡淡地,写着自己眼中真真切切看到的那些花草—一颗芋头,一把石头下压着的豆芽,紫薇,菊花,还有各种野花;那些鸟木鱼虫—比如北京遛鸟人,香港的遛鸟人,木芙蓉,车前子,瓢虫,蝉,刀螂;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北京的国子监,胡同,泰山上的担山人……

  他诚实地记录着生活中的一切,语言平淡却又真味,闲闲地翻过他当年在被打成右派时在农场里写的这些文字,在某个北京的'早晨遛弯时候想到的文字,在后来平反后作为一名作家四处云游写到的文字,在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走在美国街头写下的文字,在自己渐渐老去的时候回忆起西南联大里的青葱岁月写到的文字……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句子是煽情的,却不由得叫人感动。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语句在刻意地给人打鸡血,却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受到温馨地鼓励。

  比如他说起有个人随手将一把豆子扔在了石头下,过了一阵,翻起石头一看,一群豆芽竟然将石头顶起来了。

  与此同时,汪老,还非常具有独特的审美和生活情趣,比如他说人工琥珀不如天然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说起养鸟人让画眉学叫,他说,“画眉本来的鸣声是很好听的。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

  我想,这样的思想与面对艰苦的淡然,与汪老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印象最深的是,是说起当年在联大每次躲警报的时候,有位同学,“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

  而后人在议论为何西南联大在短短几年间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时候,只说了两个字:“自由。”

  汪老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坚守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从容,和内心深处对自由地不懈追求。这样的汪老,才能够写出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吧。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9

  这是一个美好季节当中最美的时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春末夏初之际,一切都有了生机勃勃的样子,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四月,从来都是这么令人沉醉,如茶如酒,低调而浓烈,婉约且绵长,它不张扬却美得让你无法忽略。一年四季,景色更迭,四月,始终都是那个特别的存在。

  其实人生,有如四季变换。一路行来,赏春日花、迎夏骄阳、观秋叶落、看寒冬雪,经历复杂多样,蕴含着人间百味,循环往复,有喧嚣,亦有寂寥。若将途中最美的景色与时间做对应,那么该是正如林徽因先生所想,最恰当的莫过于四月。

  1934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于《学文》一卷一期发表。有人说,这是林徽因为悼念故去天国的徐志摩而作,也有人说这是她为儿子的出生而作,用来表达对儿子的殷切希望、记录儿子的出生为之带来的欢欣喜悦。时至今日,当时的林徽因先生究竟怀着什么样的心境写下这首诗,我们不得而知,难以考究。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从诗中体会那种独特的意境美。无论是为了悼念徐志摩还是为其子降生而作,这都是一首真真切切、扣人心扉、动人心弦的情诗,它所寄予的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亲情。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寥寥数语,笔触精炼,字里行间,行云流水,描绘出一幅活灵活现的绝美画面。静心读,仿佛能听见清风里传来阵阵若隐若现的笑声;能看见交错光艳中有人在翩翩起舞;能感受到云烟被轻轻吹散在风里,慢慢散去,夜晚漫天闪烁着点点星光,而后还有毛毛的细雨落在花瓣上,装点出一幅娇艳欲滴的好景。试问,若不是情到深处,思绪正浓,又怎会道出这般细腻又灵动的词句。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结尾短短几句,刻画出那种极致的赞赏与喜爱,无一不透露出“有你便胜人间无数”的浓烈幸福之感,动心感人,何其美哉。所以,我姑且将这首诗解读为一个博爱、大爱的作品,诗中所有美好的意向和载体都为爱而生、为情而长。

  我们向往四月天的美好,但也知道人间不会永是四月天,生活的路很短,却又很长。途中有幸福也会有悲伤,有光明也会有灰暗,有笑也会有泪,有苦也会有甜,有圆满自然也会有遗憾。没有人能够一生遂心,五味杂陈才是人生。故而在世为人,能做且该做的就是要学会珍惜和知足!只有懂得珍惜才能留住幸福,学会知足才会发现美好,不妄求,不错失。

  有人说“爱和情是人间奇迹”,对此我深以为然,知情识爱会感恩的人总是会过得比较精彩。当年,林徽因先生有她可以比拟人间四月天的珍贵,而今,愿急行急走的我们也能懂得发现和留住属于自己的美好四月天。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10

  近几年,关于林徽因的传记不断涌现,其中有林徽因的挚交、亲人作为当事人的回忆,材料之真实,情感之真切自不待言,若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当更为可贵。更多的作品则是以想象之丰富弥补史料之不足,让人如闻如睹。是还原了历史现场,还是模糊了事实真相,这是一个问题。更有甚者,借为林徽因作传的名义,抒发个人泛滥的情怀,离林徽因就更远了。

  传记文学的生命和价值在于真实。《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作者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林徽因是真实的,不是杜撰的,不是想象的。……我努力还原着一个可信的林徽因,关于她的个性,她的才华,她的生活,她的事业。”本书以林徽因的诗篇为风向标,逆着风吹来的方向,重溯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可信不可爱的,信而有征。例如在讲述她的童年时,引用了林长民给女儿的书信,父亲对女儿的期望溢于纸上,为我们深入理解林徽因的早熟对她的童年的影响提供了参照。对于可爱不可信的,宁缺毋滥。例如,与徐志摩的交往是诸多林徽因传记的焦点,本书对于这部分却着墨不多,仅仅停留在“非情爱的浪漫的文学关系”上,认为徐志摩之于林徽因,是诗歌道路上的引领者,突出了林徽因的独立存在价值。

  真实不是机械地简单记录或材料汇编,而是使传主生动的个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跨越时空得以彰显。这也是作者选择诗篇作为风向标的原因,那是林徽因诗意的自我表白。“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通过作者讲述的林徽因的感情经历,能够感受到她理性的特质。尽管被徐志摩的痴情所迷住,但她早已有了自己的选择。多年后,她和儿子说徐志摩爱的不是真正的自己。面对金岳霖的追求,林徽因以坦诚和信任赢得了两份爱。这些都没有引得她脱离家里为她选择的未来道路。

  完美的人物形象,鲜明的.个性气质,传奇的情感经历,卓越的事业成绩……也难怪林徽因会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了。这关注出于追求完美的心理,也寄托着人们对民国人物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追求。同时,关注的目光并非局限在林徽因一人身上,而是放眼整个民国。民国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也是新旧冲突,人才辈出的伟大年代。民国热的兴起,是对民国名人的追忆膜拜,是对民国范儿的遥远怀想,是对现实缺失的一种反拨。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况且这段历史与我们的当下相衔接,其中的一些人还曾经生活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抚今追昔,不由得生出许多感慨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的人被这样那样的标签遮蔽了精气神,希望他们能得到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现实社会中的缺失。新中国成立前,梁思成、林徽因便着手规划保护北京古城的方案,后来又退而求其次,展开北京城墙的保卫战,之后是城门和牌楼。林徽因当面斥责吴晗:“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林徽因的呼号被掩盖,北京旧城毁于一旦。如今,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已成文物,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梁林故居被维修性拆除。当年,他们为了保护古建筑而奔走呼号;今天,又有谁会为保护他们的故居而发声呢?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11

  读书是改造灵魂的重要工具。人类缺少具有启发性的营养,而唯一能弥补这个缺陷的便是阅读。

  ——题记

  这本书主要是写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经历过的种种事情,深刻描绘了阿廖沙用苦难的一生和敢于拼搏、敢于对抗的精神去面对困难!

  阿廖沙自幼没有了父亲,跟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家。本以为来到了外祖父家生活环境可以改善一些,也不会再有残暴和痛苦,可没想到的是,来到了这是另一个艰苦命运的开端!本以为在外祖父家可以收获人间温暖,得到人间真情,却不知道这是另一个人间地狱!阿廖沙的外祖父掌管着家中的一切,他不知道他的外祖父不仅脾气火爆,而且视金钱如命!家中的一切也是不堪入目。由于阿廖沙经常犯错,所以发就成了脾气不好的外祖父的出气筒,常常打得半死不活;家中的两个舅舅常因为分家产的事情而吵闹,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地位什么卑微,甚至到了根本没有地位所言之势,任凭丈夫的责骂、殴打,甘愿成为他们的出气筒、他们的发泄对象!这些惨不忍睹的画面,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内留下了抹不尽的害怕和阴音!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名家庭:贪婪、吝啬、残暴、愚蠢;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勾心斗角、争锋相对。互不相让;还有人人都为这财产而争吵、打架……这种事情简直称得上是不稀奇的平常事!

  而有一个人却是阿廖沙心中唯一可以称得上天使的人,他那和蔼可亲的外祖母!她从来不贪图钱财,从来不打人和骂人。每每阿廖沙受伤害势,她都用爱来温暖、来感化他!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年幼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肮脏和丑恶,那幼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许多次沉重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甚至可以说成算是阿廖沙的亲人,保护和支持了阿廖沙……它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这些使阿廖沙过早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苦难历程。我看了这本书后,我开始爱惜时间,我认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所以,我要开始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门课。俗话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滴水穿石”也是一天一天慢慢积累而来的。都是要一点一点地克服困难,才能看到黎明的曙光和人生的灿烂。我不能再这样浪费时间、浪费光阴的学习和生存下去,我要奋发图强、努力拼搏!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所以,我们要明白:在任何不满的现实面前,要相信眼前的困难和黑暗都会过去,要保持一颗充满信心、乐观的心!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12

  弃浮世繁华,饮淡香清茶。

  汪曾祺善于品味生活,善于享受生活。或许是因为平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和太过喧嚣的人生旅途,他的心在尘埃中慢慢沉寂下来,最后修养出一种平淡的品性。这种品性早已渗透进他的文字里,让他的作品读起来朴质简洁,但不凡的精神境界却能从字里行间体现出来。

  《人间草木》就继承了这种独特的气质。

  《人间草木》是他对生活的记录。生活还是那个生活,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要是重新用一种新生儿一般的好奇眼光来品味它们,再透露自己的真情实感,那就能用“可爱”来形容了。“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乎夸张的旺盛。”这些都是真实的叙述,汪曾祺先生用最真挚的语言代替了华丽词语的堆砌。

  除了写花草,书中还有一些小故事。有闲来无事记录自己生活的,也有启发别人获得感悟的。汪老游遍山水,所以书中多游记,谓“行者无疆”。游记中又有小诗。小诗第一眼看上去并不令人惊艳,偏是多看几眼才能尝出其中的真味。“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山下鸡鸣相应答,林间鸟语自高低。芭蕉叶响知来雨,已觉清流涨小溪。”

  书中最后一章是写人。他的老师沈从文、他的朋友赵树理、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金岳霖。这是放在全书最末的怀念。毕竟,花草终究是花草,可以随时出去逛逛看看,但这些岁月却是确确实实地回不来了。这里收录了汪老对他们的评价和印象,还有记忆比较深刻的小事。想必无论是谁,拿笔坐在桌前回忆过往时,心头总会涌上一阵阵狂潮。可能是怀念,可能是惋惜,可能是喜悦,但最应该是百感交集。

  在这其中,汪曾祺对沈从文的.怀念尤其强烈,连他平常爱吃的荤菜、他家中的一盆虎耳草都记得清清楚楚。“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难以想象汪曾祺强忍心中苦痛,简简单单勾勒出葬礼情景时的压抑。这份感情谁不能理解呢?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写人间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诗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平静欣喜,又看得人有些淡淡的怅然。”汪曾祺先生的语言朴实无华,但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愿他在另一个地方,仍能够撇一身忙碌,赏人间草木。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13

  在去年的语文课堂作业本上,我读到了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节选)。这篇阅读理解按月份介绍了一年当中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知识。地地道道的说明文,却让我瞬间领悟到了一个成语——妙笔生花。于是找来这本《人间草木》,窝在家中细读。

  读尽葡萄的前世今生,后面还有花卉,有杂草,有雨后冒出来的菌菇,也有一叶落而知秋的梧桐……他写自家的花园,写天池的雪水,写北京写四川,写新校舍也写怀旧事,按着平平淡淡不疾不徐的节奏,娓娓道来。不过都是生活中的寻常事情,一些我们不经意间常常忽略的.细节,在先生的笔下依旧纯粹平常,却也显出了难能可贵。我想,大概是因为他记忆中的这一草一木,总是跟人结合在一起的。他记住了绣球花,因为这些花像极了小姑姑房中的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他记住秋海棠,是因为生肺病去世的母亲。母亲临终前住的小房外的小天井里,不知道谁种了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很可怜……你看,人间草木记录的不仅仅是万物生长的时序,还有人的感情。

  而此时的我,记起了学校教学楼前面的那棵树。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最喜欢在那棵树下和小伙伴一起追逐玩闹。彼时它被粗大的竹竿架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缠绕着,像个犯人似的牢牢地固定在地上。老师常常连哄带警告地要求我们远离它,以免受伤。可我们都不怎么听话,当时就想,这树连自己站立都做不到,这么柔弱,还需要害怕?如此油盐不进,难怪老师常又好气又好笑地骂我们:“你们这群木头!”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三楼的教室,从此与这棵树“天各一方”。我开始在楼上观察它。我发现连我们这儿最可怕的台风,都没有把这样一棵树连根拔起的威力。而这些竹竿依旧驾着这棵树,就像一个身强体健的年轻人拄着一根破拐杖,完全影响到我们朝气蓬勃的校容校貌。

  今年疫情后开学到校,我突然发现全部竹竿都被拆除了,生锈的铁丝已经无力地匍匐在垃圾车里被运走了,干净的树干也终于利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老师告诉我:“这颗树已经长大了,以后都不需要这些支架来保护了。”我知道这棵树,一开始是长在别的地方的,它被人连根挖起来,经过长途运输被种在了这里。其实它离开土壤的那一刻,已经失去生命成为一块木头了。但是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浇灌和养护,它终于重新生长成树。如今它日渐强壮,终于可以卸下所有的保护架,独自去面对风雨雷电。

  而我呢,已经从一个一年级的小屁孩,长成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再过几个月,就要进入五年级——小学倒计时了。我突然感觉缠绕在自己身上的铁丝正在被点点被卸下,有些甚至是自己脱落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口中的我们这些一年级被种下的木头,经过了几年,都已经成活了,并且还在继续汲取营养向上生长。

  希望我们这些在茁壮成长的木头,快些变成大树,也能如这人间草木,那般可爱。

  在人间的读后感 篇14

  人的生命,像洪水一样奔流,没有遇到岛屿、暗礁,很难激起美丽的浪花。 ——题记

  鹰一次又一次地忍受着从悬崖上摔下来的痛苦,有一个飞向天空的时刻;河石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海浪的冲击,形状光滑;雨燕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风雨的打击,有能力唱歌和飞翔。

  一沙一世界,一歌一天堂。

  渴望成功,追求成功,平凡的我们必须花两倍甚至几倍的精力,忍受普通人无法忍受的孤独,痛苦,咬紧牙关,不要半途而废,找到方向,成功会来到我们身边。

  读完高尔基写的小说《在人间》,我被这部小说深深吸引:《在人间》写的是高尔基11岁时因祖父破产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在鞋店,圣像车间当学徒,在船厨房做家务,过着非常沉重和沮丧的生活,但他每天花剩下的时间学习,有时甚至几天几夜都不睡觉。读书让他找到了安慰。他渴望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总是向往新的生活。

  读完这段话,也许你会被高尔基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精神所感动,也会为高尔基为读书所遭受的屈辱、欺凌而流泪。

  是的,无论是他的毅力、珍惜时间、毅力,还是他不屈不挠的逆境精神,都照耀着我前进。

  他的毅力告诉我:毅力不能放在嘴里,它是沉默中不间断的小步骤,它是意志力支持下的持久行动。屋檐上水滴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它可以穿透石头;愚公年老力衰,子孙力弱,但他们敢于与高耸的太行山和王屋作战;兔子跳得很快,乌龟爬得很慢,但乌龟和兔子可以折叠桂花。由于毅力的支持,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也许你的力量很小,但只要你有毅力,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峰;也许你的智力很迟钝,但只要你有毅力,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行百里半九十,”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是赢家。让我们从小事做起,磨炼意志,磨炼毅力,为人生写出最美的篇章。

  他珍惜时间的精神启发了我:时间的脚步是沉默的。冬去春来,天回地转,稍不注意,岁月就会从你身边溜走。它不会给延迟时间的人任何宽恕,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痛苦而偶尔回顾。它能使红花凋谢,绿叶凋谢;它能使红颜白发,让孩子气变老。时间是无情的,是深情的。对于珍惜时间的人来说,它给予无限的智慧和财富。我们不是时间的富人。我们应该成为时间的主人。

  他执着的精神点化我:要实现事业,就必须坚持不懈,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你能抵挡住物欲的诱惑,功利的驱使,娱乐的.吸引力吗?你能忍受几年的苦索,十年的寒窗,甚至一生的埋头吗?有些人退却了,不得不半途而废,有些人气馁,不得不放弃以前所有的成就,有些人暴力,不得不一事无成。只有坚定不移的步伐,毫不犹豫,终于淋浴到胜利的光辉。

  面对逆境,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教会了我:逆境就像我们面前的鸿沟。懦夫哭着叹息,骂着,结果加速了生命的衰老;勇敢的人认为它是练习翅膀的最好的东西,当他们充满力量时,跳到另一边,最终克服逆境,成功,丰富了生命的意义。

  起起落落是生活,不能因为痛苦而拒绝生活,不能因为危险而拒绝美丽,美往往与荆棘,彩虹往往伴随着风雨;没有风暴,帆只是一块破布;没有风暴的洗礼,你怎么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呢?胜利的黎明只会在颠簸和颠簸之后突然出现。

【在人间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在人间》阅读心得02-10

在人间读后感03-09

《在人间》读后感06-30

在人间的读后感03-14

《人间草木》读后感04-29

《人间草木》读后感05-10

在人间读后感范文12-08

高尔基《在人间》读后感03-16

人间词话读后感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