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必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巨人的陨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
几点想法。
第一,书名巨人的陨落明指在战后轰然倒地的德奥俄三大帝国,暗喻贵族阶层和男权社会衰落。
第二,战争的巨大破坏力使得统治者的力量大幅削弱,被枪炮武装的大量平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话语权,有的获得了投票权,有的调转枪口临阵倒戈。但比枪炮更有力的武器是思想,矿工们第一次走出了家乡,走出国门,踏上另一片大陆,比利甚至和菲茨一样横跨了半个地球。他们把战场上的见闻通过信件带回家乡,把平权思潮传递给更多的人。
第三,本书的架构和《冰与火之歌》类似,跟随比利、菲茨、沃尔特、艾瑟尔、杜瓦、格雷戈里和列夫几个主要人物的视角分别叙述,巧妙的使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第四,人物塑造方面,比利、沃尔特和格雷戈里有点儿高大全的感觉,作者越是捧,越让我有一种不真实感。反而菲茨和列夫这俩渣男倒是写出了人物复杂的性格。期待后两部里能写出冰火里小恶魔的层次感。第五,还是英国的'人物和故事最精彩,笔触所至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政治掌故,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日常生活都是驾轻就熟。对比下发生在其他国家的情节,就没那么接地气儿。最后,说说列夫,我觉得这个人物特别像人类的祖先。首先他四处留种,繁殖能力强。其次,充满了开拓冒险精神,俄国-威尔士-美国-俄国-加拿大,每到一地总能第一时间适应。你可以说他阴险狡诈,但也许只有这种人才能在严苛的环境里生存下来。
多说一句,在国运上升期的罗马,西班牙,英国,美国你可能找到无数这样的人物,可能说正事这些冷酷无情的恶棍攒下了老本儿给他们的不肖子孙去挥霍。希望作者后两部别把他写崩啊,能写成小恶魔就好了。不说了,接着去读第二部。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2
一个人,在时代的大变革之中往往是无助的,但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个时代。
故事开始于硝烟弥漫的一战之前,凝固的社会之下即将爆发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之下,五大家族的人们逐一登场,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威尔士的矿工青年和被伯爵抛弃后成长为女权政治家的女佣姐姐,美国政治精英家庭的年轻外交官,贫穷的俄国兄弟,富有的英国伯爵和致力于民主和改革的妹妹,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
与之同时,旧的世界开始崩塌,俄国贵族的衰落、苏联政权的出现、英国工会的强大、美国的自由等无一不冲击人们的内心。他们或为旧世界的维护者,或为新世界的建造者;或为同一战壕中的战友,或为炮火相向的敌人。战争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每个人都在努力挣脱生活的枷锁。他们敢爱敢恨,驱动他们行动的只有他们的内心。而历史也就在他们的手中悄然改变。
听了我的介绍,你或许仍然一头雾水,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什么,但是我想通过以下两个人物来表现这本书的主旨与内核。
英国-德国——茉黛·冯·乌尔里希
乌尔里希是她的夫姓,她的原名是茉黛·菲茨赫伯特。她是一位世袭的英国贵族,她的哥哥是菲茨赫伯特伯爵,在英国富豪榜上排第9位。在她哥哥的印象中,“他的妹妹茉黛已经二十三岁,但还是单身。再说,就算她生了孩子,大概也会被培养成狂热的社会主义分子,把家里的财富拿去印刷宣传革命的小册子。”与封闭的英国上层阶级格格不入。她亲自去贫民窟帮助穷人和年幼的孩子;她不会有阶级观念,在艾瑟尔的记忆中,她是唯一一个注意到她这个女佣的贵族;对于单身母亲,她不会像别的女人一样鄙视,反而做出实际行动施以援手。她爱自己的丈夫沃尔特,即便丈夫来自英国的敌对国德国,她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嫁给他;在战争期间,为了见他一面,冒着战火的危险从伦敦前往芬兰,只为了见一面;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毅然选择和他一起去德国;战争结束后,德国物价飞涨,因娶了英国女人而失去外交部工作的沃尔特挣的钱不多,她学会了自己打理家务,甚至去夜总会弹钢琴挣钱,但她未曾后悔过。她在哥哥眼中,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败类,可是她却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在宏大的历史中,她永远都只是一个小人物,但她的美却是由内而外的`,就先作者在书中借他人之口所说的那样“茉黛女勋爵,永远引领潮流”。
我想在作者心中,茉黛是他珍藏着的那个女人——桀骜不驯,敢爱敢恨,富有正义感以及她那如火一般永不退去的热情。
俄国——别斯科夫.格雷戈里
一个纯粹的人。
父母被俄国贵族吊死,独自一人将年幼的弟弟拉扯大。他唯一的梦想便是有两张开往美国的船票,想要在另一个地方开启新的人生。可是这一切都被一次见义勇为打乱了,他将一个从乡下来的姑娘卡捷琳娜从警察的手中解救下来,格雷戈里对她一见钟情,但卡捷琳娜喜欢的却是格雷戈里那个更为时髦的痞子弟弟,这让格雷戈里痛苦万分,不过他也没有去过多的干涉。直到有一天列夫由于枪杀了一名警察而被通缉,无奈之下格雷戈里只好将自己的船票给了列夫让他逃走开启新的生活。等到列夫走了之后,他才发现卡捷琳娜已经怀孕,于是他又承担起一个“丈夫”的责任,照顾卡捷琳娜。后来他参与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他的纯粹和无私终于获取了卡捷琳娜的爱情。
我想格雷戈里的一生始终被责任所贯穿:因为责任,他将年幼的弟弟抚养成人;因为责任,他照顾怀孕的卡捷琳娜;因为责任,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革命的队伍。在那一段黑暗的时期中,他的这一品质如金子一般闪耀。
作者肯福莱特将书名取为《巨人的陨落》我想是别有深意的。“巨人”事实上是指旧时代的残余。小说结尾处,英国的工党大获全胜,贵族统治的时代一去不返,绅士的菲茨伯爵需要给曾经的女仆,如今的工党议员艾瑟尔让路;德国陷入经济危机,主战派丧失了往日的尊严,签署的和平协议让本币贬值,一个面包卖到了千亿马克;俄国革命节节胜利,沙皇政权分崩离析,王子安德烈夫妇被农民残暴杀害,土地全部丧失。过去的“巨人”们在时代的洪流下逐渐陨落,而已格雷戈里,茉黛为首的人们在时代中逆流而上,最终谱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史诗。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打垮他们,而是令他们更加强大。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历史之中,从来都没有旁观者的位置。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3
不得不说肯·福莱特在《巨人的陨落》里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便捷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与浇筑铁器是差不多的,先做个模子,然后往里面到倾倒铁浆就可以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样吧,大家是怎么记住书中人物的?依靠人名?出于某些原因,我对书中人名恐怕有点脸盲,我全是依靠国籍和职业来记的。不错,书背后的简介概括得很好——威尔士的旷工,美国的大学生,俄国兄弟,英格兰伯爵,德国特工。这么多条线索,真是为难作者,好在故事讲的.不错,读起来还是很能满足消遣。爱国青年,感情泛滥,个性鲜明,除了俄国兄弟的形象笔者个人感觉刻画的不错,而其他人,似乎都是在讲一个人故事——这个人名为“正义”与“热血”。
我还了解到有条对肯·福莱特的评价是这说的——“善于描写爱情。”而我认为值得肯定的是,肯·福莱特在《巨人的陨落》里对爱情的描写是十分大胆以及冒险的。毕竟嘛,乱世儿女,爱情当然也要奔放洋气啦。作者深谙通俗小说的爱情套路,以性写爱,简单粗矿,引人瞩目。
最后再说说此书的主题吧,战争、生命、成长。在作者世界观的框架下,这三者都表现得都很有张力,起码对于相同世界观的人是机具感召的。但我对于历史一直有一个不解的疑问:是少数人托起一个时代,还是一个时代成就了少数人?而这本书并不能给我一个合适的答案。或许让非典型的人物叙事承担宏大的历史观还是略显乏力的吧,也可能是翻译腔的问题这本书的文字读起来愈发显得仓促。
总的来说,故事不错,人物扁平,热血太过,为性写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4
《巨人的陨落》是一部有三册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了,读完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通过这部小说了解了一些为什么今天的世界是这个样子,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历史是渐进发展进化的,和基因遗传类似,基因突变会有大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历史上也算是一次大的基因突变吧,影响了后世的发展和世界的版图。
本书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史,主角是西方世界各国各个阶层的代表任务,有英国的保守贵族阶级、工人阶级、积极争取女权的工人阶级和贵族阶级女性,有德国的贵族阶级、外交官、军人的'代表;有俄国的贵族阶级、农奴转化的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代表;有美国的外交官、移民代表,通过政治、军事、爱情、经济工业发展,世界的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各个阶层的突破和坚守、善和恶的交织,用历史学者的客观、理智的笔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时代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历史画卷。
故事并不复杂,以一个英国工人阶级家庭出发,以童工矿工的视角为起点描绘工人的工作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蒸汽机的发明让煤矿业成为最热门的行业,工人阶级组建了工会,工会会为工人争取权益,但是资产阶级并不真心关心工人权益,英国贵族们虽然以绅士淑女进行自我标榜,认为打骂男仆女仆是不文明的行为,不屑为之并看不惯出身俄国的贵族辱骂仆人,但依然会把歧视不尊重下层阶级的行为做的理所当然。俄国的封建贵族阶级对待农民残暴,触犯一点贵族阶级的利益就被绞死,最终在一站前后被颠覆,夺取政权的俄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以牙还牙也以同样的手段对付了沙皇俄国的王公贵族,血洗了整个王族。
德国和美国的贵族、外交官、军人交叉在这段历史中,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个人是渺小的存在,被时代裹挟而生,整个人生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爱好和平不想打仗依然要上战场,士兵们不知道为何而战却要流血牺牲。
在这个故事中,美国依然是充满希望的新大陆,俄国农民阶级转化为工人阶级一心希望能去美国,寻找自己向往的生活。
这些人物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不同,性格各有特点,唯一的共性就是都有勇敢的品质,都有自己的坚持并为之勇敢奋斗,都是勇敢者,勇敢去追求信仰,勇敢去追求爱情,勇敢去突破自身的局限追求更好的自我和推动社会、时代的进步,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共同推动时代的发展,让世界逐渐发展进化为今天的样子。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5
《巨人的陨落》根据时间挨次,五条叙述线(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交叉推动。
在一战的历史背景下,叙述虚拟的小人物故事,同时穿插22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特别传统接地气,却非常惹人宠爱,根本放不下手,再次印证内容为王。
其实在阅读的许多时刻,读者是可以预想到接下来的情节。比如俄国的农夫格雷戈里本已经攒好钱买好票,立刻可以去美国之时,他的弟弟晚上出去搞事情,你就知道要完蛋,格雷戈里确定走不成。
杀人的弟弟在码头等着哥哥,你就知道坏了,弟弟或许代替了哥哥去美国。虽然一一应验,却仍无碍兴致勃勃地读下去,就是本书的魅力。
福莱特讲故事本事惊人,多线叙述紧凑而全面,文字不特别却特别不凡。极其赞同有的人评价他是“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查找存在感的好作家。”
假如没有真才实学,没有积累如山的资料,绝不行能对一战中各个国家的推动如此地信手拈来。同时,又难得地毫不做作,写出来的东西深化浅出,老少皆宜。我想必定是对自己特别严苛的.人。
他的小说在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消失任何史实错误。
所以书中关于真实人物的正面侧面细节,我想都会是他本人的真实外现。比如,英王乔治五世的描写。
众所周知,乔治五世痛恨自由主义者。君主通常是保守派,但某些大事激化了这位国王的反感。他是在一场政治危机中登上宝座的。他违反自己的意愿,受自由党的首相H.H.阿斯奎斯的胁迫——此人深受公众舆论的支持——遏制了上议院的权利。
假如把全部的描述都摘录出来,我们就会得到一个也许的人物轮廓,而这些都会与史实相符。
这是一位值得仰视的作家。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6
我第一次看到“巨人的倒下”这个标题,以为它讲述了一个伟人的故事,然后读了简介,发现它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六个家庭的故事。所以我有一个问题:“巨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读这本书。然而,我完全被书中生动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比利和艾瑟。
小说的开头是关于13岁的英国男孩比利第一次在矿井里被欺负的故事。一般来说,小说中的第一个角色往往是第一个主角,读者往往会把更多的感情投入到第一个角色身上,有一种带入感。我也是。看到和我儿子一样大的孩子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样挣钱补贴家庭,这是一份如此危险的工作,我的心不知不觉地被拉了起来。当我看到第二次出现的16岁的比利冷静地处理了一次矿难,救了100多名矿工时,我立刻感到很高兴“我的家人有了孩子,第一次长大”。比利跟随父亲组织工会运动和罢工,但以失败告终;参军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俄罗斯战场上发现了密信泄露的“军事信息”,被判处10年监禁;该事件被报纸媒体曝光,成为风云人物,减刑一年,出狱后成功当选为工党议员。
艾瑟尔是比利的妹妹,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庭做仆人。在一次英国国王访问中,艾瑟抓住机会,安排得当,成功地成为了一名管家。后来,由于未婚怀孕,他不得不离开伦敦做缝纫女工,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报纸的主管。根据他哥哥比利在俄罗斯的信息,他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全国性文章,最终当选为工党议员。兄妹俩的故事都是反击成功的典范。
读完这本书,我回头想了想“巨人”是什么意思,发现它应该指的是“帝国”或“帝国主义”。《巨人的衰落》主要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俄罗斯、德国、奥匈牙利和土耳其四个帝国,削弱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些国家的民主和工人运动,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我更感兴趣的是英国和德国的关系。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多年,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给了德国皇室,后来成为了德国皇后。可笑的是,她的儿子,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威廉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统治了德国和英国。如果不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表兄弟的德国皇帝,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和英国女王乔治五世就不会受到中国人的批评,也不需要忍辱负重地改变祖传姓氏。幸运的是,乔治五世还是个明君。起初,他对这样的八卦感到惊讶和悲伤,但他也承认,欧洲国家的王室并不孤立,而且有复杂的婚姻关系,所以他的家庭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真的不那么英国。因此,乔治五世决定顺应公众舆论。结果,在战争的第三年,也就是1917年年中,他发表了一份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为家庭新姓,并立即取消使用“德国式”的称号。从此,温莎作为英国王族的姓氏,一直沿用至今。
想到今年轰动一时的英国脱欧事件,欧洲也是如此“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这是一本有趣而有益的书,让我对这些从不喜欢战争历史和政治的人感兴趣。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7
这本《巨人的陨落》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虚构了六个家庭,英国的菲茨赫伯特家和威廉姆斯家,德国的冯middot;乌尔里希家,俄国的别斯科夫家,美国的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六个家庭所属的四个国家均为一次世界大战参战主要国家。我喜爱这样的故事,这六个家族虽然是虚构的,但书中描写的战斗,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四个国家在1911年到1924年这十多年间的变迁是真实的。读的过程特别畅快淋漓。
关于战斗
一次世界大战算是历史上最残酷的战斗。战斗之初,参战的士兵根本不会打仗,格雷戈里竟然在扣动扳机之后才发觉没有打开保险栓,战友一枪未放就倒下了。
然而更残酷的是双方的战壕战,一战前所创造的机枪彻底转变了战斗的形态,让以前那种列着队向前冲的战士完全成为机枪的活靶子。比利参与的索姆河战役,按着老套路冲锋的英国人,竟然第一天就伤亡六万人。所以双方都开头挖三道战壕,前面布上铁丝网。这样的战斗直到结束前依旧焦灼不下,应为谁都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残酷,双方的士兵都不想打仗,战斗过程中也有温情的一面,圣诞节官兵无法阻挡士兵们自动休战,拒绝进攻,格斯观察德国担架队消失了也能主动停止射击。
这场战斗士兵们是多么不情愿打仗啊,其中最惨的当属俄国,以格雷戈里为代表的士兵们最终忍无可忍时,最终加速了俄国沙皇的覆灭,看来对这场战斗推断最为失误的是俄国沙皇啊,不仅没捞到好处,反而皇位不保。德国也比较惨,相比英国士兵们吃不好穿不暖,虽然战斗时期没有叛乱,但是战后成就了,也算是一战的后遗症吧。
最终结果美国加入,俄国退出,一进一出之间,胜败瞬间明显。美国呈现了他的超强实力,同时想想战斗期间俄国是多么的.打酱油啊。
可以说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从没有经受过这么大规模的战斗,世界上全部发达国家全都卷入战斗当中。正如书中茉黛所说的,在每个国家都是那些反对战斗的人被拒绝,然而在战前像茉黛一样有洞察力的唯恐只是少数,只有经受过这么一场残酷的战斗之后,才开头思索如何避开发生的战斗。当今世界伊拉克和叙利亚战斗正在如火如荼,而大国没有直接卷入,这也是残酷战斗之后的阅历吧。
关于历史
纵观全书,英国的历史就是女权运动的历史,是工党崛起的历史。那个年月里,从女性没有投票权到拥有部分投票权,女性能否和男性同工同酬,工党在议会中渐渐增加了席位,茉黛和艾瑟尔还有比利始终在进行努力斗争,而且她们胜利了。
可以看出肯middot;福莱特作为一个英国人,写作时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还是特别满足。因为英国没有发生像法国和俄国那样的革命。其缘由可能是书中茉黛所说的英国贵族可怕法国革命在这里重演,因此最终他们总是选择妥协。比利参与选举时也说,工党并不发动革命,我们目睹了其他国家的革命,革命并不能奏效。所以现在英国仍旧是君主立宪国家。英国的改革可以逐步完成,就没有必要推翻国王了。当然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英国是参战国家里人民生活相对较好的国家了。
相比来看,俄国就比较惨了。感觉全书始终都在“黑”俄国,例如腐败的俄国军官英国救济的军需物资都倒卖了,别斯科夫一家生活之凄惨一心憧憬着逃亡美国,俄国警察欺侮老百姓,沙皇镇压不满的群众,真的是通篇在黑俄国人啊。不过你还能怎么说呢,俄国的确人们困难的生活不下去了,俄国战斗期间的确像打酱油一样。就连对美国维亚洛夫家的描写也有些黑俄国的意思。
竟然最终布尔什维克革命胜利了,康斯坦丁和那些无辜的人依旧在格雷戈里眼前被处决,那革命毕竟是为了什么呢。明显是不看好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啊。真的不知道这书要是让俄国人写的话会写成什么样子呢。
至于德国的沃尔特和美国的格斯始终在跟着高层出谋划策应付战斗,所以对两国底层人民描写较少,也算是此书的圆满之一吧。
关于爱情
本人不太爱看爱情,看此书其实就当历史书看了。比较喜爱艾瑟尔,虽然一开头跟菲茨傻白甜了一把,但从她和菲茨的律师讨价还价中看出,艾瑟尔还是有头脑的。后然毅然决然拒绝了菲茨豪华套房的诱惑,抛弃了菲茨。是好样的,看的真是解气啊。好在最终也找到了真爱。
卡捷琳娜也是年纪太小,一开头怎么会喜爱列夫呢。格雷戈里面对自己喜爱的卡捷琳娜,几年间最终感动了卡捷琳娜,有情人终成眷属。
茉黛和沃尔特一见钟情,战火纷飞,一别数年,有情人终成眷属。
最气人的就是列夫了,列夫算是本书中少有的“坏人”了吧,小偷小摸,坑蒙拐骗,抛弃卡捷琳娜还不算,和奥尔加结婚后还又找夜总会歌手,也是气死人啊,又黑了俄国人一把。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8
一部读来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故事。不敢妄称其为“!史诗性著作”,但读来却有此感。以细腻巧妙的笔触描写几位主人公的人生经历,爱恨情仇,为读者展现出一战中各参战国的真实民生和现场状况,例如,沃尔特代表的德国,菲茨和比利代表的英国,格斯代表的美国,格雷戈里代表的俄国。此书刷新读者对于一战已有的历史认知,让更多人以多元的视角去看待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帝国主义之间权力制衡,利益纷争中的政治手腕和斗争。感谢作者让我们在恢宏的历史故事中,读到了真正的`成长与奋斗,人性与善良,坚贞与勇敢!相信爱情,相信和平,相信所有的战争都是不义战。经历生死考验和磨砺的人性,愈发光辉伟大!历史的巨人陨落,新的力量升起。期待未来~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9
在这个假期中抽空把肯·福莱特的两本书《巨人的陨落》以及《圣殿春秋》看完了,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我会更喜欢《巨人的陨落》一点。因为它让我感觉更真实、更震撼一些。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的生长。
本书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和精彩的人物线索我觉得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读完整本书下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恢弘大气,犹如一部史诗。本书是以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其中大量的情节都是历史的真实事件,但在这些史实中间穿插着精彩的虚构人物情节线索,并且结合的天亦无缝,有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存在其中。
人物的塑造,人物之间的情感刻画的很是细致。五条故事线的叙事,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信仰的冲突,但在着其中产生的亲情,爱情,友情的不同情感,会让人不自觉地深入其中。每一个人物所表现的`都淋漓尽致。
整本书的节奏,情节推进的还是比较快的,以至于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快的有点让人出戏。不过并不影响整体的感受。有人堕落,必将有人崛起,为着贵族的利益,或者为着工人阶级,又或者为着女性权利的平等。战争所改变的是否又会是一个自由民主的未来吗?那是一种完全、极致的生命之美。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0
从小我对历史便没有太多兴趣,感觉这些历史事件似乎离我很遥远。这本书却让我对一战二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实的历史事件随着小说中五个家族人物的爱恨情仇而展开。
小说里的五个家族分别分布在“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因此作者着重描绘了这些国家之间的战争纠纷。印象深刻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在英军炮火轰炸下艰难的战壕生活;正式战争开始前英德两国士兵们越过无人区,在平安夜里互相问候,交换礼物;英国指挥官愚蠢无能直接把十几岁的年轻小兵推到战场的无人区,列队站立成为德国枪口下的炮灰。
主角之一是俄国的工人阶级,当时沙皇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人人为了一个面包可以牺牲很多东西,极境下最底层的革命者奋力崛起推翻沙皇,那一刻我似乎亲生经历了这热血沸腾的年代。
还有两位女性,一位时英国贵族女爵,一位是平凡的人家的女孩,她们联手为争取女性权利而奔走:支持妇女参政,争取妇女投票权。书中的.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在推动历史进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厚厚的三大本书,看起来却一气呵成。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在书中可以看到人们不断的追求美好、幸福、和平、平等,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奋力抗争。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1
一本好书,会帮你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亦或者浓缩不同的人生给你看。让你站在原地,即可与外界的时空取得连接,在单向的了解外界后反向的了解自己,而后用更宽阔的视角来看待身边的日常。
最近,读罢美国作家肯middot;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感受颇深。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一战的史诗级巨著,用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呈现了一段我们自认为了解,却又从未真实感受过的历史。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册,篇幅虽长,但无一处冗余,甚至每一个细节的描写,都精妙绝伦。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让人一度真假难辨。有时,让虚构的人物见证真正发生过的历史大事;有时,则让真实的人物消失在虚构的场景中。在书的`后记中谈到自己如何创作时提到:“我的原则是: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假如我发觉有某种缘由让某种场景不行能真正发生,或不行能说出某些话——例如某个人物当时处于另一个国家,我便将其略去。”
同时,在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自己的作品中消失任何史实错误。如此严谨的创作态度,更是让人在翻阅这部书的时候,感觉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书中整个故事从1911年写到1924年,内容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萨拉热窝刺杀大事、东西线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无限制潜艇战、布尔什维克革命等一系列的历史大事。细心的将虚构的人物安插在严谨的史料中,并借描写五个家族的兴衰变化:威尔士威廉姆斯家、英国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国冯middot;乌尔里希家族、俄国别斯科夫家、美国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几个主要参战国国内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状况、意识形态呈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不同场景奇妙的切换,自然连接如行云流水。
20世纪90年月初,欧洲各帝国之间或因经济上的竞争、或因殖民地的争夺、或因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或因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或因不行逆转的军事时间表等因素,将诸国人民卷入了一场长久、残酷的战斗中。全书借不同立场的人物的政治观点的表述,将一战爆发前后各国之间尖锐的冲突、紧急的氛围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时也将原本共同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的五国上进青年拉到了相互敌对的为国而战的战场。英勇和善的比利,独立好玩的艾瑟尔,追求女权主义的茉黛……他们在兵荒马乱的战斗年月,仍旧保有对学问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仍旧保有个人对人生、对政治独树一帜的见解和热忱。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你我如何在铺天盖地的 “真理”“事实”面前,始终守脑如玉,稳住立场,并时刻保有个人独立的见解?阅读书籍,在我看来是可以实现以上目标的方式之一。它能够不断充实你的学问储备,赐予你终身护体的平安感,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自我成长的投资方式。你我,何乐而不为呢?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2
终于在晨间跑步,做饭开车,甚至呼呼睡觉的碎片时间读完,历时2个月。这部书讲述了一战前后英国,俄国,德国,美国的包括皇室,贵族,工人,政客,如何参与到战争和革命中的经历。同时还有对6个家族,至少几对年轻人婚姻家庭跌宕沉浮的描摹。作者对小细节和大格局的掌控,虚实融合的高超技巧实在令我大为过瘾。
我这个对历史的记忆只保留到历史考试结束,对经济,政治,军事很多问题一直懵懵懂懂的人终于有了一点鲜活的了解,尤其对一战的起因和发展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对前苏联列宁时期的专政和大清洗的残酷非常震惊,不过作者似乎对布尔什维克有点偏激。
几对情侣(茉黛和沃尔特,比利和米尔德里德,艾瑟尔和伯尼,杜瓦和罗莎,格雷格利和卡捷琳娜,列夫和奥尔加,菲茨和碧),前5对的组合非常迷人,后2对很灰冷。
书中对大量情节的.繁简取舍很有意思,比如对德俄圣诞期间的休战讲了很久,然而再开战后双方士兵的态度没有触及,对德国的战壕详细描述,而对英国重型坦克的应用仅仅一笔带过。交战几方中,奥地利和法国也举足轻重,但是对政府和人民生活没有任何具体阐述。不知是不是原书曾有很多情节,作者最后决定删除了呢?当然少了一两根骨头并不影响故事整体的立体,丰腴,动人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3
一战的硝烟下,每个人都在热烈的生长着!
肯福莱特讲述了一战中五个家庭的故事,其虽处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社会阶级,但在肯福莱特的笔下,却因一战中发生的各种故事,而相互之间产生了各种纠缠。当沉入到书中的故事,斑驳的历史,波澜壮阔的世界,不由感叹那段历史的残酷以及书中各位人物命运的崎岖!
从书中可以看出,肯福莱特作为一位作家,有着超乎常人的近乎苛刻的严谨,书中现实与虚幻交织,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加入故事情节,使人分不出哪是真实,哪是虚构,细细读下来,仿佛这不是一本历史小说,而就是以上帝视角对当年发生的真实的事件的记录,肯福莱特,不愧经常被冠以“全球读者xx个通宵读完一本书”的作家!
对于这个上帝视角,肯福莱特真正做到了,同盟国与协约国,肯福莱特并没有因为他是英国人而偏袒哪一方,他都是客观的讲述,而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描述,他也没有因为他属于资本主义国家而全盘否定,相反,我认为他对十月革命充满了赞美,俄国工人和农民奋起反抗推翻贵族统治的那一段描述读来真是让人热血沸腾,我猜当时肯福莱特写这一段时应该也是充满激情的吧!
同时,这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却并不生硬,书中处处充满了温情,包括工农阶级的觉醒,共产主义的诞生,女性地位的上升,超越国界甚至战争的爱情,对苦难人民的不屈奋斗的赞美等等,所以,当沉浸书中,经常会被书中的情节调动感情,或悲伤,或激动,或愤慨,或欣慰……作者的人文关怀让这本书读来很舒服!
书中的战争以及各个国家政权的更迭构成了主要的世界观,但书中的爱情线却更让人印象深刻,更让人迷恋。
格雷戈里和卡捷琳娜的爱情读来让人揪心,卡捷琳娜首先选择了弟弟列夫,因为他高大帅气,能说会道,哪怕是格雷戈里从警察手里救了她。后来弟弟用哥哥的机会去了美国,全然忘记了身处俄国的哥哥和恋人,以及他的还没出生的孩子,哥哥格雷戈里开始照顾她们,哥哥也就成了所谓的“接盘侠”,日子再苦,形势再危急,格雷戈里也没有放弃他们母子,最终打动卡捷琳娜收获爱情!我想此时格雷戈里的爱才是真爱!
沃尔特和茉黛两人虽一个在同盟国,一个在协约国,身处敌对阵营里,但他们的爱情却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战争,战争四年,通讯联系几近于无,但他们仍坚守着自己的爱情,这份坚守令人动容!
比利和米尔德丽德、艾瑟尔和伯尼、格斯和罗莎的爱情故事略显平淡,但他们让我们知道爱情应该建立在共同的追求上,在爱情面前,其他一切外在因素都不足为道,哪怕一方贫穷一无所有,哪怕米尔德丽德已有一儿一女,哪怕罗莎只有一只眼……但他们最后都成功克服了一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至于菲茨赫伯特伯爵,可以看出他是爱他的祖国的,但是他的思想太保守,一直在努力维持着自己贵族的地位与财富,同时,因为所谓的地位,玩弄了包括艾瑟尔在内的多位女性的感情,其漠然的行为真是令人厌恶!对于这位伯爵,结尾的一段,艾瑟尔牵着菲茨的私生子在议会的大楼从菲茨和他的正统儿子面前走过,全是给他的一个最残酷的报复了!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4
这是一本历史小说,书中的时间线是从1911年至1924年,以一战为背景,描绘了横跨威尔士、英格兰、俄罗斯、美国以及德国5大家庭的爱恨情仇。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本小说可以带领读者了解到更加真实的一战时期。对于像我一样对历史的了解仅限于初高中历史课本的人来说,读这本书能更让我了解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以及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对于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我并不想说太多,只是想简单分享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读完整本书,最直接的感受是乱世出英雄,乱世出佳人。来自沙俄底层的格雷戈里成长为推翻沙俄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关键人物;来自威尔士矿工家庭,是英兰格贵族女佣的艾瑟尔,在战争爆发时期为女性权益做斗争,最终成为一位女性议员。(同样,英国贵族小姐茉黛和德国特工沃尔特的爱情故事也特别打动我)平民的崛起衬托出了巨人的陨落。
巨人的陨落意味着封建的等级制度的陨落。100年过去了,等级制度还存在现代人的.头脑中吗?我悲观地认为是的。但这是个太过于复杂的问题,又涉及到社会、家庭、人性,我的三言两语会太过于主观,并且我也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用自己标准评判别人的人,在这里不会说太多,但是最近确实对这一问题有一些些的思考。
再来,是对于自己身处和平年代的庆幸与感恩。有足够的食物,能接受到我能接受到的最好的教育,能即时与家人朋友联系,对于身处战争的人们已经足够幸运。那时的人们那么艰苦,却能着眼于未来;相较于我现在,身处在自己的舒适圈,只着眼于一些生活上的苟且,目光实在是过于短浅。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目光也亟需放得长远一些。
我没有经历过书中人物经历的那样跌宕起伏的社会变化。但是每一个时代的人会有每个时代所带来的不同的烦恼。比如现在我们可能会纠结于自身的发展问题、感慨于如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房价飞涨带来的对未来的焦虑。“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作为社会的个体,希望大家都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审时度势,去创造自己的美好世界。
最后我想说一下阅读这个习惯。首先我想说明的是,阅读,尤其是看一些通俗文学,其实只是一个爱好,和喜欢看电影、听音乐、运动一样,只是一项用来打发时间,并且带来一些思考的活动。
那为什么我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呢?应该是我明确意识到了自己表达能力的不足。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我常常发觉自己说话不能完全表达心中所想,说出的话没有逻辑,前言不搭后语。每当表达不清楚的时候总会以“你懂的吧?”结尾,那对方到底懂没懂呢,懂了多少呢?不得而知。输入太少导致了输出障碍,平时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一些碎片化信息上,只是麻木的接收,脑子里却什么都不思考。然而阅读一整本书的优点在于,你可以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开联想与猜测,进行一些思考,而不是仅限于接收的过程。其实电影和一些优质的电视剧也可以带来思考的过程,但对于我来说,这个过程可能太快,常常来不及,就有了答案或者新的故事情节。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本书部分的思考以及一些小小的心得。希望你喜欢看这些文字,如果还能带给你一些简单的思考,那真真是我的荣幸~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5
意犹未尽。想要续集,又觉得画蛇添足。其实就算到了二战,事情也大致相同。战争从来都不是一方挑起的,政治的复杂性和冲动程度都超出我们的想象。整个故事庞大又细致入微,巨变下的个体,因为性格和时势走出了一条条不同的道路,最后绘成一幅历史地图。但是……是因为我看书时间拖太长了吗?列夫和奥尔加的结局,茉黛和沃尔特的结局,都让人感觉是戛然而止。人物太多,支线繁杂,作者前面都游刃有余。后面却感觉有些仓促了。虽然中后期茉黛身上那种天生贵族气让人觉得她多少局限了,但她和沃尔特的勇敢、无畏、开放和包容却是书里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及的.。只是最后,工人统治了世界开始执政,贵族落没变成平民。而有些贵族依然乐在其中。
世界会变好吗?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我们在活着时进行改变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下一代生活得更好,在各个方面。和平、民主、女权、教育、工人权利……书中连带着讨论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并且给了我许多新的视角。对于一战,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概念。能够读书真好啊,课本外的世界,或许并不客观,但一定是个补充。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相关文章: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04-30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06-23
《巨人》教案03-04
巨人的花园教案02-23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11-11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01-16
《巨人的花园》教案02-25
《巨人》教学反思03-05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