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时间:2024-06-23 14:08: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集合]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

  好评声一片,貌似我是出来唱反调的。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儿童敏感期不过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儿童特别热衷或执着于某件事情或某条规则,并没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即儿童错过该敏感期,还可能在以后的阶段再次出现这个敏感期也可能不出现。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有点神化“敏感期”这个概念,打着蒙氏教育的幌子鼓吹儿童发展敏感期的重要性,其实家长只要做到一点:不要打扰儿童的兴趣也不要刻意去引导儿童的行为准则就对了。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到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看这些案例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孩子从那么小起就开始构建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而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又是那么独特。记得韩寒《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其实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是所谓“敏感期”的不干预原则,不好的敏感期比如“执拗”、“模仿”、“追求完美”等,一段时间过去了还好,但对于那些好的的敏感期比如“数学逻辑”、“绘画、认字、音乐、书写”等,这些敏感期按照书里的记录,一般也是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度,不能对某一兴趣从一而终的坏认知呢?后来去网上搜了下,没有找到相关论述。

  其实对于某些敏感期,比如0~2岁经常出现的口的敏感期,3~4岁经常出现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以及4~6岁经常出现的婚姻敏感期,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可以对应起来,口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口欲期,这个期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多食物(一般是奶汁),追求完美是肛欲期的表现,而婚姻敏感期很明显是俄狄浦斯期。很有意思,但比较起来会发现,敏感期的理论显然更没有力量,不像性心理发展阶段那样直击人心。其实从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很多敏感期也能得到解释,比如5、6岁一直持续到12岁对书写、数字逻辑的敏感期对应埃里克森的学龄期,0~2岁口、手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埃里克森的婴儿期和儿童期。

  仔细体会一下,觉得很多敏感期的概念,比如垒高的敏感期(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退到再垒高,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诅咒的敏感期(喜欢用诅咒的话表现语言的力量)等概念的建构都有点牵强附会,好像儿童做了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只要把这种行为解释为”敏感期“即可正常化。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儿童的某些非常态行为,比如咬人、口吃等可自然消退,家长自然不用过加干涉,但如果把所有的这些行为比如过分专注、暴躁等都解释为敏感期,认为其过了敏感期就会恢复正常,很有可能会错过某些病症的最佳治疗时间(比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对于那些不是特别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家长,本书极有可能造成一些误导。前面也说过了,敏感期并没有严格的规律,有的敏感期被压抑了,未来几年可能会再出现也可能不再出现,而敏感期持续的时间也是不定的,所以我对敏感期概念的科学性存在很大的质疑。

  因为对“敏感期”这样一个概念存疑,特意去网上搜了下儿童敏感期的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献都跟蒙氏教育有关或者说起码其参考文献中会列出蒙氏教育相关文献,而点击量最多的文献大多是应用性的比如敏感期与社区规划等。因为时间仓促,只看了几篇国内的文献,发现对敏感期的研究还比较重应用,并没有很好地进行系统理论的研究。

  简单评论一下这本书,怎么说呢?其实做家长的还是看比不看好处更多,因为书中传达的很多理念包括蒙氏教育因材施教、爱与关怀等都是很多中国家庭缺乏的。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了。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2

  父母书单里必备的一本,最早接触这本书是在刚刚工作时,那时的我匆匆看完,没有特别的感触。只是在看的时候觉得有趣,像一本解密的书。常常想到原来我小学时爱咬头发是因为迟到的口的敏感期啊!

  如今换了一种身份来看感觉太不一样了。因为有了自己的孩子,就能轻易的将自己孩子的某种行为对号入座了,看的也更仔细了,

  “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这本代表作《捕捉儿童敏感期》她开办了一所幼儿园,在里面践行蒙特梭利教学法“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并将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以及家长使用蒙特梭利教学法后的感悟,整理成了一本书。作者就用一个个真实巧妙的案例展现给我们看,全世界的.孩子其实都是一样的。他们都会在特定的时段爱吃手、爱扔东西、爱涂鸦……将蒙台梭利的理念解释得淋漓尽致。无论你是否接受“敏感期”这一概念,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清晰的了解孩子行为与心理的生长规律。书中的许多案例都十分有趣,哪怕是不怎么看育儿书的人,都把它当成故事书看得津津有味。每一个案例后还有实用的解决方法介绍,让我们在欢乐之余又对孩子那些看似“调皮”的行为,多了一份理解与收获。我女儿(快快)经历了吃手、扔东西、执拗、秩序、追求完美、逻辑思维等敏感期,因为之前就读过这本书,书里告诉我那是孩子在用手探索这个世界。抱着这种理解,我并没有因此感到特别烦恼和不解,反而是更为耐心的去观察她的行为,并且用书里的办法一点点的去引导,感觉很好用。

  大概从重新拾起这本书那段时期,快快(我女儿)进入了排序敏感期,她非常执着于排序,那段时间不管是吃的或者是三个遥控器又或者是几张纸她都要把它们排列好,每到快要摆好一排恐龙或者一排积木时如果这时突然其中的一只倒了,她会气急败坏的把其它的推倒然后又重新开始,就这样循环直到全部排好后给自己鼓掌,才算完成!我们常常不去打断她,但在她气急败坏时又会小声的说句,没关系!再来一次。

  在最近一段时间,快快的审美有了要求,前天,她爸爸在给她一块山楂片之前掰了一小半后,她突然非常生气,叫爸爸吐出来,她甚至在地上打滚,把那块山楂片扔了出去,我批评了她和她爸爸但是在那半天她都久久不能平复,晚上当我看到书中92页时,突然发现原来她可能是进入审美的那一阶段了,她开始要求食物必须要完整了,这个时候是考验大人耐心的时候,如果理解了孩子细腻,追求完美的心,把孩子的要求当作关乎成长关乎品质形成的一次机会,尽可能用心去体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满,我们就能理解孩子,并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3

  假期已接近尾声,同时进入了收心阶段,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准备。在假期的读书活动也已进入书写感悟阶段,身为幼儿教师的我,虽然接触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阅读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后,才使我对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在阅读此书时,我边看边与班中幼儿或者是女儿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会把手放到嘴里,而女儿一直是小手离嘴巴远远地,受家庭以及社会理念的影响,我还庆幸女儿从小就讲卫生,没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经常把手放在嘴巴里,为此经常挨骂,越大越不讲卫生。至此才知道,原来是女儿迟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补上来,我的不断阻止,不知给女儿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之前中班的一名男孩子,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4

  每一次读孙老师的书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睿嫣一岁左右时,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她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发现她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纸箱子里,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睿嫣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她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

  于是我把她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她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她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3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会拿一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要一些白纸,我们提供的条件应该是满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会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帘之类的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她剪的过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我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面对睿嫣剪了一地的纸,妈妈会不高兴,会不允许。但我不这么想,因为小时候我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纸张先剪成一条一条的,不完全剪断,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欢听剪刀剪在纸上的“沙沙”声,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剪纸,但我看得出剪纸带给她的愉悦感。于是,为了保护我们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约定,自己收拾掉废纸是允许她剪纸的唯一条件。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俩共同帮助了她自己度过这段剪纸敏感期。

  以上是我对睿嫣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儿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真是让人欣喜。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

  我又拜读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孙老师还针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很多父母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而判断孩子是否进入了某个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龄,而是孩子的表现,所以孙老师认为蒙氏教师重要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与宝贝们爱和自由的空间。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做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有好多常见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分析的非常好,家长们很值得一读。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他是家长和老师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能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6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编著的书,本书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书中所说:“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破译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在的新的生命力。”所以“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次在网上给单位买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好评如潮便给自己下了订单,买回来后从7月到9月一直搁置在书架上,直到顺利搬家完。10月用了四个周末的女儿上辅导班的时间阅读完。这是自己今年最认真阅读的一本书,每看完一个篇章就做了标注和写下关键词,以便提醒自己再次回看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再此也特别推荐给家有小宝贝的妈妈们。

  本书有8个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通过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从婴儿吃手、脚丫、玩具等用口来感知世界,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说明孩子从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间交换,在成人看来属于不等价,而在交换背后却藏着孩子的秘密和感觉,有着他们的喜悦;在秩序敏感期,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做事,如果大人破坏规则他们会要求不断的重新来,她也会要求大人或者小伙伴们按照自己摆放玩具的要求放好,这也是儿童的“直线式思维”,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对绘画和音乐有着天然的直觉,在这一时期,如果被家长们发现和抓住,为孩子提供艺术环境,那么就能很好的进行“潜力开发”。读完第一章,让读者对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读者对探索孩子有了兴趣,因此,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0—2岁、4—5岁、5—6岁和6岁以上儿童发展中的敏感期做说明,每个阶段通过孩子与家长、老师的故事进行阐明各个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呢?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本书作者在介绍敏感期的时候,也给我们介绍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美好——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让孩子们保持天性自由发展。

  读完敏感期,让我再次重新认识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比如:刚出生下来为什么总是爱吃手和脚丫子,很多次把脚丫子放入口中,被我制止逗她玩,而她还吃得津津有味;家里的玩具和书也是被她咬,总是担心她把细菌或者不能吃的物品吃进去掐住;不喜欢照顾她的奶奶穿黑色的衣服,奶奶穿了黑色的衣服她就哭,就让奶奶脱;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不让别人动她的玩具,如果玩了玩具必须是放在她的地方,放错了她就大哭,让人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太自私了;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女孩经常踩着我的高跟鞋,拿着我的化妆品给自己涂涂抹抹——很多的为什么,也让我在这本书找到了答案。读完此书,让我们认真的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陪伴她成长。

  每个敏感期的到来都是短暂的,也会是转瞬即逝的,如果在敏感期我们没有好好“保护”它,在12岁之前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也是可以弥补的。作者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勇敢、坚定、乐观、充满自信,拥有这样一个孩子,幸福会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7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习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成人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成人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习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我个人观点是这本书值得拥有,且需要反复阅读。

  摘抄其中一些论点分享:

  走路敏感期...成人该放弃自己走路的节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习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爱和自由的问题,这是另外一本书所谈到的,还在阅读中。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

  原来是这样——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这是一本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的书,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 看了这本书,你会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还有他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喜欢不断地重复做同一件事情等等。书中举了很多的案例,从0岁到6岁,以及6岁以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和作者精彩的剖析,让你一点一点的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很多疑问也不断地得到解决。

  就说说跟我们息息相关的几个问题吧!班里有几个孩子特别喜欢用咬人来解决问题,以前总以为他们是凶、是狠的表现,觉得很恼火。看了书才知道,原来这些孩子是口腔的敏感期没过渡好,儿童口腔的敏感期应该是在半岁左右来临,由于很多的家庭原因会导致部分孩子的敏感期推后。当出现这个现象时,不必再大惊小怪,只需把他拉到一边,用平和的语气告诉他这是不行的,并且要为他提供一些较坚硬的零食,如糖果等,以满足他的敏感期的需要,帮助他渡过这个迟来的敏感期。

  两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首先他会用“打”来表示“他不按照我说的.做”,“打”是儿童的心理语言,儿童用打表示“不愿意!”“走开!”,这里打的含义是排除,但这个时期会很快过去,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在这样的重复中,儿童感受着“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

  每看一次这本书,我都会忍不住感叹一次:“哦,原来是这样!”这对我了解孩子真的有很大的帮助,一个个让我迷惑不解的问题都在书里得到了解释。

  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相对应的敏感期,当孩子的某一个敏感期出现时,我们要尊重孩子,给他自由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好好的渡过敏感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9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年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而且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问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读完书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学阶段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他的敏感期因为被打扰所以滞后了。关系到小学阶段的有这几个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校共教,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校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XX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每一名小蜗的老师要做到的。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分析与指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1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大学的时候,音乐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孙瑞雪的这本书《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她说很遗憾是在她女儿快3岁的时候才接触了这本书,错过了很多她家宝贝的成长时刻,这本书很适合幼儿教师、家长们阅读,因为书中详细的例子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每一个敏感期的不同表现,通俗易懂。而且还有对于每个案例的点评,深入的揭示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是培养孩子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只有敏感期得到发展了,这个孩子才会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等。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曾经我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都有别人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孩子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孩子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孩子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孩子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正如韩寒的《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一点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书中说的秩序敏感期是在2岁半左右,执拗敏感期被认为是在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被破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我认为这两个时期可以在一起谈感想。小朋友有自己的内在秩序,需要你的尊重。小时候,我最不喜欢听的两个字是:听话。所以,我理解为孩子需要被尊重,他的内在秩序被尊重了,被发展了,才会和你认为的秩序或者规则配对。你单纯的强调听话,他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听话,为什么要遵守某些规矩。孩子自己的秩序都没有被尊重,如何叫他遵守环境秩序,也就是所谓的规则?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任性的孩子,很多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秩序被破坏,被误读为任性固执,如果用暴力制止的话,他会混乱的,以后所有的秩序对他来说都是无用的。秩序敏感期是最容易被误读,被破坏的,在孩子处于这个敏感期时,要多理解,多尊重,并尽力创造好的有秩序的外部环境。

  对于孩子,我们始终要记住这三个词:耐心、宽容、正面引导。耐心是指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对于未知世界,孩子需要花时间去适应、学习。对于教师家长来说,理解他们、耐心的等待他们是最好的支持。宽容,人们获得经验都是不断的尝试、犯错、再次尝试。允许孩子犯错,不要限制他们的行为,更不要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批评纠正。正面引导,我们需要以身作则,用合适的语言正确的行为当孩子的榜样。对于孩子们的小问题,正面回应。对于孩子不当的行为和言语,正面引导。尊重孩子,尊重个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最美的存在。我们只需慢慢等,静待花开。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2

  一直在读一本《捕捉幼儿敏感期》的书,最近刚刚读完,这本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于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这样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让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顺利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就需要家长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家长。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结合孙老师的一个个关于幼儿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认识到需要家长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拥有智慧才能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我在感觉到幼儿成长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入“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在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拥有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并及时捕捉幼儿敏感期的'智慧。

  如何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结合孙老师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价值。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小事,大部份的我都会流于形式简单地进行处理,如果能抓住有价值的教育时机,采用智慧的策略,使本来看似平常的事件从中引发出有价值的教育行为。作为家长,善于观察,知道在事件来临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适合的。及时把握教育的机会,突出教育的价值。

  二是平等的关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关爱。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和关爱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是什么?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要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所以家长处理事情时要先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是直接下判断,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其实,在生活的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 三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善于和孩子进行艺术的交流。 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记录,特别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中阐述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的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家长要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语言。当他们的言行超出成人认为“正确”范畴的时候,不要激动,千万先沉住气,想想为什么?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就是教育智慧之一。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听完他们的解释,家长的怨气会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3

  有些人觉得这本书写得缺乏重点,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是一个告知概念及现象,让父母去自行理解怎么去做的一本书。我们不是教条主义,更不应该去当拿来主义。个人觉得这本书不错,让人充分去理解孩童的发展需要和心理活动。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件特别浅显的道理,那就是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用自己的定向思维去理解他人。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一些事情的初衷与成人并不相同,只有充分理解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去帮助他们成长。我们不能用我们成长经验中的思维方式去阻止他们的自由发展。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对他们而言是充满安全感并感觉自己是自由的,不受压制的,充满爱意的。孩子的理解有时候非常直白,他不会拐弯抹角地去想你这么做初衷是为了他好,只有你去配合他,他才能更好地成长起来,学会尊重,秩序,爱他人,明事理。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去阻挡他们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同时保护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爱。

  孩子需要一个全身心爱他的父母,书中有位父亲说,为了孩子,他要更爱孩子的母亲,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书中开头有一个实例,一个婴儿出生时因为患病蒙住左眼长达一个月之久,后来眼睛虽然发育健全,却永久的失明了。因为孩子正处在发展发育的初期,一切事物对他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错过了,很可能就会像那只眼睛一样,永久失明,使孩子成长为人格不健全的成人。

  这本书不但让我们理解了孩子,也让我们学会分析自己的行为和性格形成。

  我并不是一位母亲,我养了两只狗一只猫,但说实话,我觉得许多事物都完全相通。我时常为自己教导小动物所犯的.错误而懊悔,特别是当狗狗睡觉做噩梦和猫猫突然对我表现出不信任感的时候。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爱意,并学会用他们的理解方式去对待它们。这对我将来为人父母在某种程度上也提供了帮助。

  这本书也许并不能让你完全解惑,也或许有些你正遇到的问题它并没有提及。但是作为一本以众多例子举例说明的书,我想你很快能学会应对的方式。学会怎么去种豆子可比给你一袋豆子要有用得多。

  我觉得这本书是对蒙式教育的禅释和理解,并具体实施的事例,让人能够较为浅显地理解这种教育方式的理念。如果把两本书一起看,或许会给你更大的启发。

  我相信这一点,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怎样去做——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爱。为了让爱落到实处,理解,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4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孙老师还针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家长,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做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有好多常见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分析的非常好,家长们很值得一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他是家长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能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5

  这周主要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第4章,这章主要讲了3岁——4岁孩子主要出现的各种敏感期。比如执拗,垒高,色彩,语言,诅咒,追求完美,剪、贴、涂,藏、占有欲,逻辑思维,绘画,延续秩序,人际关系等。

  先来说一说执拗的敏感期,执拗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变现出不可逆性。周五的户外活动时间,老师交给了小朋友们一个任务就是在户外活动场所的滑梯边上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落叶,老师会把落叶和亲子时光的话语做成书签送给妈妈。孩子们一听是送给妈妈,都非常认真的去捡,左挑挑右挑挑,直到户外时间结束孩子们才最终确定好。下午给小朋友分发书签时,孩子们很高兴,都视为珍宝一样。但是由于老师的疏忽,诺诺小朋友的书签出现了错误。在和诺诺小朋友沟通好之后,我和诺诺决定一起出去从新寻找叶子。换了鞋子,穿了衣服后我和诺诺一起下了楼。我看到楼下就有诺诺上午找的那种叶子。我对诺诺说:“诺诺,你看咱们楼下就有这种叶子,咱们在楼下找吧”。诺诺说:“老师,我想去滑梯那边找一模一样的”。很庆幸,诺诺的表达很直接也很清楚。我知道诺诺现在是执拗的敏感期,所以我带她到滑梯的地方。她一边找一边说:“一模一样的,一模一样的”。最终,找到了她自己很喜欢的。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这种特殊需求通常是执拗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但是当孩子遇到这个敏感期时怎么解决呢?一是要理解,一定要理解孩子,不要很没有耐心的责怪孩子。二是要变通,当孩子的执拗可以实施的时候,要按照孩子的想法来做。但是,当执拗不符合常理时,要学会变通。三是要成功,不要否定孩子的.执拗,解决执拗的问题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满意。理解不是特别难,但是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的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

  接下来再说说剪、贴、涂这个敏感期,可儿现在就是在这个剪、贴、涂的敏感期。每天可儿都会画画,画完找老师要剪刀,把自己画的小花,小动物剪下来,然后拿着小胶带来找老师:“老师,老师,你帮我找找头”。整个做好之后,还会高兴的向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剪、贴、涂的敏感期是孩子从两岁开始最常见的活动。剪从开始的手的使用,到手的功能的逐渐完善,最后变成一种艺术的创造。

  还有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骏骏现在就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骏骏的鞋是带有粘扣的,骏骏穿鞋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一粘就好了。骏骏会按照粘扣的边一点点的对齐并且粘好。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他从儿童时期出现,保护它就是保护追求完美的人。成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但是成人依旧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苹果惊叹,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孩子追求完美,表明孩子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相关文章: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04-29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05-11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05-26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10-29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2篇(热门)11-17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集合(15篇)06-12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常用[15篇]05-31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体会12-22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后感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