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传》读后感1
《曾国藩传》让我有幸结识了曾国藩这么一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作为一个行政助理最重要的两条处世之规——慎独与主敬。
“慎独”,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一名行政助理,在完成工作任务、管理同事时,对上应该做到不阳奉阴违、不欺暗室,对下应做到心口如一、以诚待人,如王阳明所说: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语讲:“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主敬”反映的是一种庄重、专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作为行政助理,在遇到客户到访需要接待时,首先应仪态端庄,以体现公司的良好形象;其次应内心纯净专一,让往来的宾客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公司的`文化底蕴。面对日常繁琐的工作,要有静气,把控好自己的情绪,气若不动则心不动。谨记:凡事心要静,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心平气和、稳重稳妥地去处理问题,让所有的事情都得到最完美的解决,这才是工作的王道。
《曾国藩传》读后感2
终于耗时一年,磕磕绊绊的才读完这部密密麻麻写满1200多页纸的长篇小说。这么久才读完,并非全部因为妈妈说的那样,读的仔细,并时有笔记。诚实的说,这两本书大部分是在火车上读完的,在家静下来的`时候到很少读了,因为有更多急需去读的东西。
这本书是老爹强烈推荐。他如此强烈的推荐,甚至于,有一段时间,天天谈话不离《曾国藩》,搞得我甚是抵触。我对于这个事是这么看的:《曾国藩》这本书与它的主人公确实在历史长河中名流千古,读一读确实有必要,也一定有益于修生养性。但除了《曾》就是《曾》的这么劝,只能说明……我换一种委婉的说话吧。比如,偶然有一次,我吃了一次肯德基,美味可口,便深信肯德基的烤鸡是世上最棒的烤鸡,所以我每次吃饭都推荐人们去那吃;可是直到有一天,我来了澳大利亚,各式各样的烤鸡数不胜数,我便惊醒,以前那么强烈的追逐的东西,也不过是茫茫美食中的冰山一角罢了。远了不说,与曾文正公同时代的豪杰不胜枚举: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与曾文正公同称晚清四大名臣,他们每个人都各领风骚,每一个人的经历和成就都值得学习。而固步于曾文正公一人,无疑将对于史集认识的局限和粗浅暴露无遗。读完《曾》只是很平凡的一步,没什么好炫耀的。我读了,不代表我就能功成名就;我不读,也不至于就一事无成。希望老爹能对我的话有个深刻的认识,以后不要再看完于丹就“建议”我读《论语》(悉闻于丹在北大被学生们哄下台,心情极为爽朗),看完易中天就“建议”我读《三国演义》,自己读完《曾国藩》就马上如获至宝般的“建议”我也赶紧读……您不也是将近知天命之年才重新又读的么?我能鄙视一下而立之年却没有读过《曾国藩》的小王同志么?我不能,因为那时候有那时候读的书。曾文正公有许多关于教育晚辈和齐家治国的思想,这对于一个连女朋友都没有的我,显得很急切么?读完了这本书,我反倒希望老爹能从中获取许多对待自身、亲人和朋友的领悟。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曾文正公说,“正人先正己”,就这么一句,就够王主任您回味无穷的了。
《曾国藩传》读后感3
梁启超认为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因为他是儒家学说的开山鼻祖,也提出了“有教无类”等影响中国的教育理论,他创办的私学也打破了富家子弟的垄断。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外的传播,孔子的儒家,思想传播到了日本、韩国等地,对这些国家乃至整个亚洲文化,却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个就是王阳明作为新学的创始人,王阳明对中国的思想解放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他也帮助朝廷镇压宁王之乱。我这办一个就是中国办为什么称他为圣人,看完了他的传记,我就明白了一切。
曾国藩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毁誉参半,骂他的人说他杀人如麻,喜爱他的人说他平静了太平天国起义拯救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又是洋务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带领中国走向了近代化今天,我们要彻底探讨一下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的原因。
首先每个人有优点必有缺点,我们就来一个先抑后扬,先说说他不好的一面,曾国藩小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太笨大家都曾听过一个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在背《岳阳楼记》这时候一个小偷在房梁上面,等他们都睡了以后就下来顺手牵羊,可谁知过了许久醒来以后发现曾国藩还在背第一句话。小偷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大骂道你这个笨样,我听你背都背下来了,说完就立刻流利的背出了全文便走了。这个故事我们不能看出曾国藩小时候是真的笨,他第6次考试的时候不仅名落孙山,还被学台“悬牌批责”,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小时候他真不是个读书的料。
长大之后,他考上了进士,当了官,但他仍有许多不足: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虚伪和好色。等他当上了地方官以后,又立重法,百姓被杀,无数人送外号曾剃头。并且他的烟瘾也很重。
先抑结束以后,我们来说说他的优点。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曾国藩虽笨,但他却很勤奋,即便没考上,他也丝毫不气馁,分析出了自己为何落榜的原因,最后进行恶补。天道酬勤,他最终也考上了举人的进入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的时候,为了备战翰林大考,他也是制定了一张详细的计划表,并且坚持按照这个行动。在后面的大考中,他也获得了第6名的成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役中,他三次失败想过三次的自杀,但是他都坚持了下去,并且之后结束了太平天国起义。所以勤奋并坚持的人都可以获得成功。当他面对自己的不足的时候,他立刻深深反省自己的做法,这就是他第二个优点自省,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所以曾国藩深受曾子的影响,每当他发现自己的不足,他就会写日记,告诉自己要改正这些不足,久而久之这些不足慢慢就消散不见。开始写日记的第21天后他又发誓戒烟,虽然戒烟的过程很痛苦,但是他依然坚持了下去并且成功将烟瘾戒掉。曾国藩的日记也可以看成他的检讨书,日记中他立誓“夜不出门”,但他还是经常与朋友一起出玩。如道光二十二年的12月16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请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但在路上他突然意识到这种热闹都要去凑,实在是人心丧尽还谈做什么圣人。徘徊良久,他最终还是回了家。虽说,曾国藩立誓要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性,但是他还是有破戒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的时候,但是关键看你是否能改正自己的不足,曾国藩就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表率。还有就是他是一个仗义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他的朋友妻子去世后,他为朋友办理丧礼,并且帮助他寻找乳娘,抚养朋友一岁的孩子,竞选朋友之一在观察了他也提交了不少达官显贵但当其中一些倒台后,文正也没有受到牵连,只有他的原则:交友可以,保持距离。朋友虽多,但是文正也和许多人反目成仇。这文正这时候就表现出了一个作为圣人应当有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忍让。左宗棠和曾国藩是老乡,这两人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时也互相帮助,但是左宗棠富有才华为人傲气,现在也瞧不起曾国藩,说曾国藩的坏话,但是曾国藩也并没有生气,反而经常提拔左宗棠。忍让是一个优秀的人必备的品质。
这些也许就是曾国藩被称为半圣人的原因,但是仅靠个人性格方面无法证明。他的所做出的贡献也能证明出他的伟大。在面临国家危难时刻,他一挽狂澜镇压农民起义,挽救了清朝的`统治;在面对国家主权被受到侵犯的时候,他提拔李鸿章等的一众干将进行洋务运动,虽然无法拯救清王朝,但也让中国走向了近代化。国藩对兄弟,对孩子们所写的家书,成为中国的家庭教育的典范。曾国藩也对儒家精神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都引用张宏杰先生的几句话来做结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和那些愚顽浅薄的官僚不同他掌握了儒学的真精神。他做官非常成功,他善于进退,一身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跌挫,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成功的并不多见。曾国藩事君至忠,事亲至孝,对于兄弟护剑肺腑,毫无芥蒂。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感情深挚。对于儿女,他既慈爱又严格,能够尊重孩子人格,教育孩子总以鼓励为主,没有传统家长那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作风。曾氏家族数代以来,直到今天依然人才辈出,这和他树立的良好家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他被誉为“古今文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
但是他的洋务运动并没有挽救中国的衰退,所以曾国藩的一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失败的,他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补天的女娲,然而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自己一生的奋斗竟然如拔刀斫水,并没有影响水之东流。虽然他以圣贤自期,然而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的苦学苦修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无论如何,曾国藩用一生捍卫了他自己真实的文化和信仰。曾国藩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的意志力也是有限的。他的努力在人类的精神征途中,了一座让人肃然起敬的人生丰碑。
《曾国藩传》读后感4
近日,在翻看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时,心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来,那便索性花点时间记录成文字。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书信集《曾国藩家书》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贤,年轻时也有过彷徨、有过迷茫,有着每个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满身陋习。
曾国藩与他的父亲曾麟书是科举湘乡考场上的一对"名人",而得名的缘由却是双双屡次名落孙山,曾麟书连考了十六次,连个秀才都没中,被时人戏称为"老童生"。而曾国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才在榜单的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还曾被公然作为反面教材来批驳。文人面对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没有足够的韧性,怕是早就弃了仕途,从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记"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祖训的曾国藩,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虽有满腔的雄心与进取心,可奈何没有与之匹配的聪明才智。可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服输,而是越挫越勇,愈发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后,马上"联捷"成了举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后平步青云成了"天子近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对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路,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走过每一步,该以怎么样的心态去过好眼下的每一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总归来讲人生在世当有目标,并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达成,哪怕荆棘铺路、困难重重。苦难和敌人,在人们的想象中,往往被无限地放大。当你真正提起勇气,直面正视它时,也许就会发现它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很多时候,你最需要战胜的也许就是自己的陋习,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与血肉融为一体,想要驱除难上加难。以曾国藩的经验论,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烧大多无济于事,而应温火慢炖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改变,如能再佐以亲友、师长的外力监督,定可药到病除。
一生所愿,唯内心的宁静与相对的自由。我明白这不是愿望,而是奢望,想要内心宁静,需亲人安康、生活无忧、诸事顺遂,还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心境;想要相对的自由,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将爱好发挥到极致并以此为生,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顺应时代潮流,而非被裹挟着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够坚持本心,面对名利场的'诸般诱惑岿然不动的大圣人算得上凤毛麟角。可作为普通人来说,也该坚持内心的原则,切不可在冲刺目标时迷失方向、不辨西东。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后余生中,能够珍惜时光,做到坚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见自己的乐趣所在,并温火慢炖坚持下去。
《曾国藩传》读后感5
近期了解到一本书《曾国藩传》,也是读了这本书才了解到关于曾国藩有许多的说法,这众多的说法分成了两个极端。他要么被包装为成功学的鼻祖,要么被批判为镇压农民起义、血腥屠城的侩子手。而《曾国藩传》,用大量的史料,较为客观地还原了一个丰富、立体、生动的曾国藩。而在读过这本书后,我对曾国藩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曾国藩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非常的阴暗,那是晚期的大清王朝,犹如一个行将就木的病人一般。而道光年间所发生的鸦片战争更是对清政府的毁灭性打击,完全沦为了洋人的朝廷。但是曾国藩却在腐烂的苹果一般的时代铸就了一座座丰碑。
曾国藩能有这样的成就我认为有这些原因。
首先,他有写日记的习惯,虽然在青年时代,他并未很看重这件事,但在向理学巨匠唐鉴请教后。哪怕是再忙也会抽出空来写日记反省自己,他写日记的手没有停过,哪怕是在作古的前几天他也会写日记。
其次,他做事情持之以恒,如果读了他的日志就会发现他的一生都是在自我磨炼,从未懈怠过,他将他的优良品质传承下去,才有了这么多优秀的曾家人。
再一个就是曾国藩的育人之道心胸十分宽广,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是他的徒弟,曾国藩对他们悉心教导,最终培养成人才。虽然左宗棠经常受他点播,但内心却从未真正信服过他,最后甚至和曾国藩闹掰,叫人四处去说曾国藩的坏话,但是曾国藩却不以为然,不仅没有反过去报复他反而在他有困难的'时候继续帮助他。而这也让左宗棠切实感觉自己不如曾国藩。
接着,他做事能屈能伸。在湖南时,遭到了处所官的羞辱。本筹算一本奏折上去。但后来经由本身深图远虑,感觉参奏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决意忍辱负重,好好操练湘君,打几场胜仗。拿出战果,才是对仇敌最好的还击。所以,他沉下心来,静心操练他的湘军,最后取得胜利
最后一个便是忠。他在做京官期间,只要像同时代的官员那样苟且偷安,就能安安稳稳地守着自己的官位。但强烈的爱国情怀,让官场得意的曾国藩郁怀如焚。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气氛下,他数次上疏谏言,试图改进官场作风,因此得罪了众多京官。给自己的仕途增加麻烦。而在自己的军队胜利后他还上报朝廷,认为自己的功劳不大不用赏赐。
这便是生活在阴暗时代的一束光——曾国潘
《曾国藩传》读后感6
约在半年前,我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一本《曾国藩传》,我想,大家一听到“曾国藩”这个人名,一定会想:咦?这不是历史书中提到的那个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吗?清朝的走狗!确实,在没读过这本传记前,我对他的印象也是这样。但是读了这本传记后,我才明白毛泽东、蒋介石为什么都如此推崇他?曾国藩,确实是大清朝最忠诚的汉臣,确实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但那是他所处历史、所处社会环境决定的,作为一个纯粹的人,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国近代史中一个少见的“完人”。
在曾国藩身上有许许多多的亮点,我认为他在“求学”、“修身”、“克己”三方面的所为非常值得世人学习。
首先,说说曾国藩的“求学”。可以这么说,曾国藩这个人一生只做了二件事:一是读书,通过读书考取功名,通过读书修身养性;二是创办团练、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从小就“一心只读圣贤书,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求得功名,光耀门楣。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他家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曾子的后人,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每天天不亮他就会被父亲摇醒,闭着眼睛背书;晚上就由爷爷陪着挑灯夜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还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相当于现在进入部委级公务员行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曾国藩肯定会成中国最后一位理学大师,会和朱熹、王阳明一样以理学宗师流芳百世,可惜太平天国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
反观我们自身,平时大家都忙于业务工作,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几乎没有,一听说单位布置调研文章撰写,常常是心里发慌或干脆上网“借鉴”。因此,曾国藩那种“以拥有渊博知识为荣”的价值观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说说他的“修身”。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倭仁是清朝非常有名的一位苦行僧),开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同时还把自己每天点滴的进步向老师作汇报,严厉地批判自己,解剖自己。“天天写日记解剖自己”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他不仅以知识渊博闻名翰林院,还以品行端正闻名翰林院。连他的政治对手,在咸丰帝登基后,肃清他恩师穆章阿结党时,都帮他说话,说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这就是人格的魅力!曾国藩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至三十七岁官至二品,一步步地从翰林院的七品芝麻官升至二品大臣,正是基于他的渊博的知识、端正的品行。
记得一年前,我们单位组织过座右铭解读活动,那时我代表科室对人品和人格作过解读:人格不是每一个所具有的,只有拥有高尚人品的人才有可能拥有人格,但人品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我想,要像曾国藩那样每天都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检点,可能很难做到,我们也不太可能具有个人的人格魅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让自自己拥有良好的人品。这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讲讲他的“克己”。克己,也就是自律。曾国藩这个人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他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都很高。曾国藩在京官至二品时,总被人戏称为“一品”大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给自己规定每餐只吃一个荤菜。二品大臣,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官员,听听现在同级别的官员——中石油前掌门人陈同海的豪言,你不难发现,曾国藩能坚持这么做有多不易?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家书。去过书店,翻过“曾国藩家书集”的人不难发现:曾国藩官当得越大,家书中对家人的要求是越高,尤其是在他组建湘军拥兵后。
在物欲横流、各种诱惑多如过江之鲫的当今社会,克己、自律,对我们这些公务员来说尤为重要。不说远的,也不说别的,就说我们系统的事吧。市审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处那位姓洪的先生,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购买网络游戏装备,就向被审单位伸手要钱,结果使自己啷当入狱,令人痛惜!这就是缺乏自律后果的写照!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曾国藩!”是的,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曾国藩的“修身”、曾国藩的“克己”。
读一本书,不一定会改变你什么,但书读多了,它会潜移默化你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而影响你的人生。因此,我建议大家有空多读书,多读好书,也包括这本《曾国藩传》。
《曾国藩传》读后感7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其贯彻至今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但却足够伟大的清代官员。虽然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不讨人喜爱,但他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国潘。
近日读了由萧一山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曾国潘传》后,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此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同时也概述了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萧一山先生还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并重点记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过程,同时还系统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历史著作。
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热爱书文,后来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37岁便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在我看来,陆游的这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是对曾国藩一生最好的评价了。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然选择了弃笔从戎。当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平定动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汉人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熟读史书的曾国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呢?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国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内心不准许他作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朝圣上,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而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侧目的成就都离不开他严以律己的高尚品质。而除了对自己严格之外,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后辈更是有着诸多期望和劝诫。他所作的《家书》中不仅有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散,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败。"这样的话语,更是有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这样的教诲。他让我了解了为人处世的三个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读书之勤——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只是过眼云烟,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最为重要的;二是为官之廉——要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作为为人处世之道,将廉字时时自惕;三是做人之谦——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要时时刻刻将谦这一字牢记于心,鞭策自我。可以毫无夸大地说,他用他一生的积累教会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得不说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他的《家书》不止是对其后辈有着深远影响,更是令我们这代人振聋发聩,警钟长响。毛主席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治学为官以及齐家治国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让伟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而中国作为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无数先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之一,他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谓是给我的前路指明了方向,让我很是感慨。
身为一名铁警后辈,曾国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我们铁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这样的道理,不骄不傲,持之以恒,在铁警这个岗位上不懈地奋斗下去,虽然前方道路迷雾重重,但我相信谦逊和努力定会冲破重重阻碍,不负韵华,抵力前行,为我的从警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曾国藩传》读后感8
中华上下五千年,王位更替,沧海桑田。在这黄土大地上,不知孕育出了多少天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卧薪尝胆的勾践,英勇善战的左宗棠……这其中自然也少不死而后己的曾国藩。
曾国潘生于一八一一年十月十一日,他从小便努力学习。他在湖南老家的岳麓书院学习一年半,参加湖南乡试,之后中了举人。在24岁时参加科举,却遗憾名落孙山。后来他在父亲的鼓励下,留在京城,发奋攻读,但是后来也没有考中,家里也没有能力供他继续留在京城。
但是对于考试失利,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回家后他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一直苦读,又一次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家人借钱为他足了路费。这一次,他没有让父母失望,成功中了进士。这一下,他让父母扬眉吐气,因为曾家已经600年没有出过进士了。不久,曾国藩创立了湘军,他也被誉为“湘军之父”。他虽然不如曾国荃那样亲自上阵杀敌,但他却精于指挥,亲自率领湘军转战大江南北,还迎来了清朝几十年的统治中兴时期。曾国藩率领着湘军镇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起义。其丰功伟绩,可见一斑。
曾国藩到了晚年疾病缠身,可他却依旧在处理事。处理完“天津教案”的曾国藩实在是撑不住了,最后长逝江陵。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曾国藩智商一般,并没有考上状元,但是他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为了他的目标不断苦读。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尽管他后来被人们批判,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曾国藩作为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他本本分分为清朝鞠躬尽瘁,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内心光明,坚持不懈的人。
曾国藩也曾在官场一再碰壁,碰的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事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儿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此时,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在家蛰伏两年的曾国藩不断自我反思,再出山时,为人处事脱胎换骨。待人接物,前后判若两人。惊叹于曾国藩的“中年变法”。自我反思的那么彻底,那么奏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的过程!
读着曾国藩,随着他的起起落落,也时时刻刻的在重审着自己,虽不能做曾国藩,但他的人生之道是值得一学的。
《曾国藩传》读后感9
十几个日夜眼前过去,说中那本厚厚的《曾国藩传》也终于翻到了封底。我从曾国藩的世界中抬起头,也许是因为低头太久,抬头时眼前蒙上了一片阴影。我仿佛看见了曾老先生就在我面前站着,慈眉善目。
人作为渺小的个体,很容易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行,但有的人在时代的大潮中站定,铸就一座座丰碑。曾老先生告诉了我三个字:“学”、“恒”,还有“家”。
“学”,不仅仅是丛书本中学习,更是从过错中学。“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曾国藩决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少布衣之士都深谙的官场之道,他在数次因得不到乡绅支持而战败以致回家赋闲后才恍然大悟。经历了江西的惨败,他才习得“自己不是带兵指挥的料”这个道理。所幸,他学得后便将所学牢记在心,在朝廷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局势之间创建、整顿、扩充湘军。
“恒”,这似乎一直是古人弥补先天条件上不足的主要办法。明有宋濂“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清有曾国藩的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这对现在的我们是最有启发的。曾国藩的父亲科举十七年方得一秀才的名号,曾国藩在官场上起伏十余载处处碰壁的处境才得以改变。
反观我们中学生,常常学习几个星期后就丧失耐心“行百里者半九十。”当遇到看似坚持不下去的困境时,再咬咬牙,或许下一瞬就看到了曙光。
“家”,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家庭对孩子的潜移默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曾国藩那股坚韧不拔的劲就是受父亲近二十年科举的影响;在官场上不管多失意,他也不会忘了写封家书;在战场上,九弟曾国荃更是他的得力助手。曾国藩的一生都有亲情的陪伴,有人说它是孤独的.挣扎着,并不然,当他因签订条约而被国人怒斥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的灯,星星点点,为他而亮。可能也正因如此,曾国藩才会在晚年留下千古名作《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一个人代表一种“又慢又笨平天下”的精神,代表一整个晚清。61载春秋,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农民起义被大大削弱的局面,更有遗泽百代的曾国藩精神。
《曾国藩传》读后感10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圣人一般都是指孔孟老庄王守仁。但是在清朝快要灭亡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新的圣人——曾国藩。曾国藩成为圣人的路程并没有王阳明的悟道,也没有古代先贤的游说各国,只是凭借着自己的一件东西就成为了圣贤。
古代的圣人一般都是因为思想学术方面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贡献,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是曾子的世孙,守护着传统的`儒家礼教。在他手中,礼教进行了新的变化,变得更加完善。就凭借这一点,他就可以超出一般的所有思想家,跻身于圣人之列。
但是大多数仰慕曾国藩的人并不知道曾国藩在思想上所作出的贡献,而是单纯因为他在军事上的成就。由此可见他在军事上造诣很高。首先,他模仿古代的大将训练了一批非常强大的军队——湘军。湘军成为当时清朝最具有战斗力的军队。曾国藩对清朝作出最大的贡献就是击败了太平天国起义。他是一位书生,但是凭借着几本兵书而悟出了军事之道,从明显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令人咋舌。
但是通过之前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无数次的科举落第,证明了他并不是拥有及其聪慧的大脑。但是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在背书的时候,一个通宵才背了一章,使得在屋檐上一直站立的小偷都非常不耐烦,直到最后实在忍不住了,给曾国藩将他背的东西背了一遍,曾国藩并未被打击,而是更加努力地去学习。过了好长时间,曾国藩已经成为一品大员,而那个聪明的小偷,仍旧是一位梁上君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努力可以弥补天生的差距,表面上看曾国藩用兵如神,可见他是花费了多少的努力啊。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努力是可以弥补自己天赋上的不足的。所以当我们在某些方面上天赋不足时,可以使用更多的努力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曾国藩最终成为了“圣”。
曾国藩同时也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一个世家农民变成了一位伯爵。他在当官的多年历程之中,可以提出恰当的政论,同时并不能让他的对手抓住他的弱点。这就是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与成圣之路。
《曾国藩传》读后感11
经过一个月的断断续续的晨读,我读完了整本书。曾国藩的奋斗一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视他为我的偶像。让我分享一下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
1、强烈的使命感
曾国藩六次科举落第,第七次才考中进士。此后,他年年通过高中入学考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他面对学业的目标;坚持下来,30岁的他制定了重生计划,一直在践行“学成圣人”。在京为官的十年间,也广访贤才,继续深造,并晋升十品。这是他自律、求精的目标;他创建湘军时,遇到了太多困难和阻碍,从未放弃。后又创办安庆内兵工学院江南制造总局,处理天津教案,派学生出国留学,救国救国。保卫国家的目标;回顾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他有强烈的`使命感,坚定不移地做、做好。事实证明,这些事情对于当时的社会乃至后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2、面对困难:从失败中寻找出路
六年科举落榜。由于笨手笨脚,曾国藩苦读求道,终于第七次考上了。 43岁,他帮助组织团训,并外出练兵。他得罪了湖南官员,差点被痞子兵杀了。前往衡阳,他掉牙吞血,徒手创建了湘军。湘军的创建过程非常艰难,没有资金,也没有人支持。在困难的情况下,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他首战失败,差点投河自杀。好在湘潭大获全胜,挽回了面子。后来户口战败,他第二次自杀,被解除兵权。他在家待了两年,自我反省,完成了“重生”。之后,他在“与光和谐”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理其他事情的方式也比以前多了。面对困难,他总是总结反思,认真分析问题。他采取的方法虽然不是最聪明的,但有很多甚至是愚蠢的。方法虽然不讨人喜欢,但却很实用,而且缓慢而稳定。
《曾国藩传》读后感12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效率至上。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天赋比努力更重要”。听着听着,也便信了,一句“努力过了,只是天赋不足”以慰自身。再后来,做任何一件事,恍惚之间便也觉得定是做不成了。
未读书前,本以为曾国藩是个天赋异禀且胸有大志之人,但却不然。书中记载:曾国藩成名之后,湖南乡下流传着一个关于他小时候读书的小笑话。说是曾国藩从小读书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这篇课文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了,醒来一看,曾国藩还在那儿背呢:“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听来听去,连小偷都背会了。到后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不过这个传说说明了两件事: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用功,另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笨。曾国藩考秀才,六次未中,但他却不放弃,并欲以超人的努力,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他为自己取号为“涤生”,并曰:“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在寻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后,曾国藩的科举之路有如神助——他顺利考取了翰林。
“我生怕自己并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雕琢,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年少轻狂,总想着一步登天,急功近利,欲速不达——拼命搭起的空中楼阁在注重基础的中考轰然倒塌——在这时,我才知晓了老师平日里强调的注重基础有多么重要。
当然,中考并非人生的终点,知晓曾国藩7次的秀才之旅,我也重获了继续前进的勇气。
徐泸生曾在《少年啊,前路漫漫》一书中说道:要是这么容易看到未来的话,这世上就没那么多一天到晚怨天尤人的人了。”难道,不是吗?
《曾国藩传》读后感13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 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曾国藩传》读后感14
一个月断断续续的晨读,完成了整本书的阅读,被曾国藩奋斗的一生深深折服,我把他当成我的偶像。分享下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
一、强烈的目标感
曾国藩为考科举,六次未中,第七次终于考中秀才,而后他连年高中,考取进士,很好的成绩,这是他在面对自己学业时的目标;29岁开始写日记,一生持之以恒,30岁而立之年,制定脱胎换骨计划,“学做圣人”他也一直在践行,在京为官的十年,也在拜访牛人,持续学习,官升十级。这是他自律精进目标;创立湘军,遭遇太多困难阻也从未放弃,后来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处理天津教案,送学生出国留洋,拯救国家,这是他作为臣子,保卫国家的目标;回顾他做的这些事情,都具有强烈的目标感,坚定不移的去做并做好,事实证明,这些事对于当时的社会乃至后世都有重大的意义。
二、面对困难:从失败中找方法
考科举六年未中,因为笨拙,曾国藩便扎实钻研,找寻方法,第七次终于考中秀才;43岁帮办团练,出山练兵,得罪湖南官场,差点儿被痞兵所杀,为此他远走衡阳,打脱牙和血吞,他赤手空拳创立湘军。创办湘军的过程非常困难,没有经费,更无人支持,他在艰难的情况下,创办了一支牛气的'军队。第一次作战的失败,差点投河自杀,好在湘潭大胜,为他争回颜面。后来湖口大败,他第二次自杀,被解除兵权,在家两年,自我反思,完成了“脱胎换骨”。后来的他“和光同尘”改变了很多,在处理其他事情上也比之前有方法了。他在面对困难时,总会总结和复盘,认真去分析问题,采取的方法虽不是最聪明的,甚至很多都是笨办法,“结硬寨,打呆仗”就是如此,事实证明这些方法虽不讨巧,但踏实,走的慢,但却稳固。
三、曾国藩的为人
曾国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做到了“脱胎换骨”,他持续的行动,自省,为人师表,为他的学生树立了榜样,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对家庭,子女影响巨大,他的孩子都很优秀;他格局大,心系天下,不顾自生安危,也派兵去成全胡林翼。面对比自己升迁更快的学生,他也没有任何怨言;他也是一个愿意学习并接触新鲜事务的人,与洋人接触,听取意见,这或许就是与时俱进吧。
写在最后:人生需要不断奋斗,任何时期都要做好自己。从伟人身上看自己,我现在也在对日常生活复盘了。最好的时光就是当下,不虚度就很好。
《曾国藩传》读后感15
该书为曾国藩寄给家中子弟的书信集,成书于19世纪中叶。这本集子记录了清道光30年间至同治10年间,长达30年的翰苑和戎马生涯,数量达1500余封。所涉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篇、治学篇、齐家篇、为政篇、处世篇、治军篇、用人篇、师友篇、理财篇、养生篇,共十大方面的内容,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它更是做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曾氏家书,行文流畅,格式自由,挥洒自如,字字箴言,将人生哲理、世故大道蕴含在平淡家常之中,让人读来不觉枯燥乏味,除去至真道理,更饱含一丝真情与温馨。
前半部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脉络展开,后半部分则以待人接物、处事日常为主要内容。
对于毕生的追求,曾国藩认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是指培养“孝、悌、仁、义”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齐家。而修业则指的是提升“诗文作字”的能力,记诵圣人的经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学问。他继承了孔孟的观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学问和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君子甚至圣贤,而读书的好处从大处讲可以为国效力,从小处讲则可以修业谋生。
进德和修业这两件事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何以实现?曾国藩在接下来的数封信中向诸弟阐释:如“劝宜力除牢骚”、“不宜露圭角于外”、“做人须要有恒心”、“专而精,纷而散”、“注意平和二字”、“戒傲戒惰”、“必须自立自强”等话语。在同治十年,曾国藩庆祝了自己的六十大寿,也在这个特殊时间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出四条修身经验,分别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所谓“慎独”是指有德行的人在独处时也会小心谨慎,而小人在独自一人时则会由于缺乏约束做一些越轨之事;“主敬”是指待人接物要恭敬有礼,办事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求仁”是指对万事万物都要怀抱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要有宽广的心胸;“习劳”则是曾国藩经常强调的“勤劳”。
在“齐家”上,曾国藩首先强调“家和”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家中,只要兄弟和睦,一团和气,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会越来越兴旺。其次,他还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培养良好的家风,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期望后代都能兢兢业业。他认为门第太大会出事端,于是并不打算将自己积攒的家业留给子孙后人,而是认为子孙图强不愁没饭吃。除此之外,他还崇尚严厉的家风与规矩。虽然对待家人严而有威,但平时也是平易近人,他希望弟弟们严守家训,将曾家的优良家风继承下去。他在信中正式提出他的.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早起)、扫(经常打扫屋子)、考(考妣)、宝(维持良好邻里关系)。
谈到“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为官清廉,不靠做官发财;行事勇毅,直言劝谏皇帝;深谋远虑,富有政治远见;为人谦逊,从不骄奢淫逸;以勤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在治军和用人上,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以纪律严军,使军队以爱护百姓为第一要义,并亲自作《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用人上,主张赏罚分明、宽严相济。另外,他在治国上还坚持与时俱进,虽出身科举却并不迂腐,认识到西方技术的优势,极力主张向西方学习,“制造船炮,为中国自强之本”,后致力于创办西方科技工业的洋务运动。他是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并付诸实践的先驱者。
在最后部分,曾国藩分别从尊师交友和理财养生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他曾苦口婆心劝诫在外学习的弟弟:“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他自身对待师长是极为敬重的的,认为有才学的师长和有志向的朋友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友拜师要专一,所谓“交不在多,得一人胜百人;交不在久,得一日喻千古”,与人结交时一定要专心经营。与良友应殷勤亲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贤臣,远小人”都是这个道理。关于理财,曾国藩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主张将财富留给后人,认为“子孙之贫富各有命定”,也“不宜留债与后人”。为富不笑贫,主张“富贵气不可太重”,人生财富无需盈满。对于养生,他的思想似乎先同时期人一步:起早犹如千金妙方;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第一秘诀;治身宜不服药(是药三分毒;当然在自身不能自愈的情况下还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用养心和平之法医治失眠等。
七试中举,年轻时犹如“愤青”,骂同僚,骂皇帝,最终华丽转身,成为“晚晴中兴第一名臣”。__说他:“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评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通过此书,他从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经验之谈、一个成功者对事业奋斗经历、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袒露的角度,向世人传播为人治世之道,成功的以“一家之言”惠及千万家。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曾国藩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03-07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01-15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通用24篇)03-15
读《曾国藩传》有感04-30
曾国藩传读后感(通用38篇)02-07
曾国藩经典语录12-02
曾国藩经典语录05-27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11-02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