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读后感

时间:2024-06-25 13:36: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从0到1》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0到1》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0到1》读后感

《从0到1》读后感1

  Thiel强调的一个现实是,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是一种替代性的开展,用开展中国家的本钱优势代替兴旺国家的劳动力,用新兴市场代替成熟市场。Thiel不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达尔文主义能给我们带来好结果,因此一方面批判全球化没有带来“平”的世界,而是带来了一场优胜劣汰的零和博弈。另一方面作者给出了他认为的出路,他所判断的互联网社会是协作补充的状态,详细表现在:企业寻求各自的垄断,抛弃单一化的市场竞争;人类和机器不会出现危机,人机合作才是未来的趋势。

  作者强调的另外一个现实是,我们现处的人类社会充满着一种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并不是于对未来明确的乐观判断,而是一种不明确的判断。Thiel以时间为轴,给不同时期的美国社会做了在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上的标注,70年代的美国是对未来明确判断下的乐观主义,而现在那么是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这导致了我们彷徨于选择,倾向保守和自满,金融领域的开展提供了佐证——因为金融提供了一个让我们躲避风险的方法,人们不知道未来该向何方,于是我们在原地打转。

  第三个现实是我们现在缺乏对秘密的探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本身。我个人理解为,正式在一种不确定的乐观主义气氛下无论精英和群众都举步不前,对于秘密缺乏兴趣。Thiel那么强调我们只有去探索秘密才能开掘真正的价值。对于公司而言,只有探索秘密才能开掘需求和市场;对于个人而言,只有探索自身的才能发现潜力。

  第四个现实是幂次法那么深埋在日常生活中。这为网络效应提供了支持。

  那么作为一个创业者该如何做呢?Thiel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创业“导师”并非只有摧毁,没有重建。作者给出了几点思路,虽着墨颇多,本质上个人理解无非包括五个主要的内容:

  第一、先占领细分市场。这仿佛同KK在《失控》中的观点有类似,从创新边缘。将小市场理解成为一个边缘并无不妥。Thiel举出的的例子很好的诠释了一个不起眼的边缘甚至都不被认为是一个市场,但是对于一个以垄断为目的.公司,从小市场开始是正确之选。

  第二、作者在详细如何实现从小市场实现企业成长的阐述时,强调扩张要有纪律性,充分运用幂次法那么,同时产品和销售要第三、破坏式创新。Thiel认为破坏式创新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而是为了创新而破坏,Thiel对破坏式创新对市场巨无霸的冲击态度是暧昧的,当然不提倡直接上来就撼动主流市场,也表达了作者提倡垄断而非竞争相关,从细分市场中寻找垄断比与大企业竞争更容易存活。

  第四、制定长期方案,而不是短期选择。因此对于企业价值的衡量最终还是要回归长期现金流,热点和短期营收表现应该是被剔除的干扰。

  第五、垄断!垄断!垄断!无论是从细分市场切入,还是产品快速推进,包括破坏式创新,可以看做是垄断类型企业的特征,同样也可以看做是创业的指南。

  当然,除开以上所提到的内容,本书中仍然强调了一个Thiel在风险投资界很知名的一个观点——公司如果起步是失败的,将无法。

  就本书而言,我无意对书中的创业观点和指导做过多赘述。吸引我的远不是详细的创业操作指南,而借助创业与投资的话题,Thiel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思路,这就是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看待现在互联网热潮,什么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Thiel同许多投资领域的智者一样,在一个浓缩的投资空间里践行着每个投资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经历。正如作者在书中最后写到的一样:

  “我们是否在整个宇宙范围实现“奇点”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抓住独一无二的时机,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对我们——全宇宙、全球、全国、全公司、整个人生那只此刻最为重要的是——独特。”

《从0到1》读后感2

  Thiel作为本人的男神,《从0到1》火简直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中信将这本书引入中国,正是在去年中旬得知此书要引进中国,所以一直没有**的去买原版。但是当我在图书馆阅读此书时,一旁的同学用一种鄙视的眼光看着我,这种眼神是为成功学畅销书量身定制的“鄙夷"。

  不得不说,《从0到1》从章节开始,就透着一种成功人士传授商业秘籍的”畅销书策略“,也使我一度后悔买来这本书。但是抛开对商业类书籍的成见,本书从一开始就提供了读者一个清晰的思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提供条件,给出证明,分析结论。我的理解是,从第一章开始,Thiel就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不是写一本成功创业的秘籍,我是写一本批判性的思想指南。“是的,他没有提出跟书中内容相关的观点,而是先撇清了自己这本书和其他商业成功学书籍的不同。但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感情色彩被注重强调——批判。我认为本书首要的关键词就是”批判“。

  这种批判色彩无疑带出来书中的两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探究一件事情的秘密在哪里,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是Thiel在面试自己的员工时提问问题,后者是作者对目前人类社会的行为批判。个人的理解,会倾向于认为本书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作为一本通俗读物,首先要做的是旗帜鲜明,而不是按照严谨的学术思路阐述问题。所以我很快地抽离出了Thiel试图传递的核心观点:

  第一、社会进步分为两种,垂直进步和广泛进步。前者是从0到1,是社会质变的过程;后者是从1到无穷,是社会的量变过程。对于个人而言,Thiel为我建立一个重要的坐标系,成功地帮助我梳理接触到当下诸多商业创新的本质,我能够利用作者对社会进步的两种描述,为目前眼花缭乱的商业创新和互联网明星清晰的定位。同时可想而知,Thiel的观点自然是认为从0到1的垂直进步更应该被提倡,目前出现的互联网狂潮像是一个“字符”上的复制工作。

  第二、商业社会呈现出了竞争和垄断,而资本主义并不与“竞争”是亲密,而是与“垄断”考靠得更进。经典市场理论告诉我们竞争和市场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对于厂商而言,垄断才是动机。Thiel认为全球化带来的是替代和竞争,而企业想生存,不是企图用竞争动机战胜对手,而是用垄断动机获取生存空间。简单而言,就是这不应该是一场零和博弈。

  第三、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会发现,我们应该提倡垂直进步、追求垄断、选择长期目标。

  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作者在提出鲜明观点后,及时的给我们阐述了他认为的事物本质是什么。个人认为,从此部分开始,Thiel开始展现一个IT男神应有的思想厚度,也正是因为这部分内容,使得全书从一本简单的商业指南,变成了Thiel个人投资和创业哲学的.展示。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第一个本质是专利技术。并且Thiel强调,垂直进步和广泛进步的差别,在专利技术上不是简单的技术数量多一些的问题,而是整个量级要发生一个变化,至少超出10倍的数量,才能成就所谓的市场垄断。

  第二个是网络效应,也就是社交网络带来的指数增长。Thiel觉得这个效应被市场所忽视,本人认为市场并不是无视互联网的指数效应,而是不同的产品无法具备同样好的网络效应,同时也体现出对于网络效应我们仍缺乏理解和运用,被产品类型所局限。

  第三是规模经济,这无疑是互联网领域对经典经济学“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突破。

  第四是品牌优势,Thiel拿来苹果举例,在品牌优势下苹果的产品形成了一种垄断。

  作者在系统的阐述完他对事物本质的阐述后,不忘强调我们存在的历史阶段。此部分是见Thiel对商业和互联网理解见功力的地方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丈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能够真正的抽离处我们必须理解的事物本质。

  Thiel强调的一个现实是,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是一种替代性的发展,用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代替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用新兴市场代替成熟市场。Thiel不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达尔文主义能给我们带来好结果,因此一方面批判全球化没有带来“平”的世界,而是带来了一场优胜劣汰的零和博弈。另一方面作者给出了他认为的出路,他所判断的互联网社会是协作补充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企业寻求各自的垄断,抛弃单一化的市场竞争;人类和机器不会出现危机,人机合作才是未来的趋势。

  作者强调的另外一个现实是,我们现处的人类社会充斥着一种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并不是来自于对未来明确的乐观判断,而是一种不明确的判断。Thiel以时间为轴,给不同时期的美国社会做了在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上的标注,70年代的美国是对未来明确判断下的乐观主义,而现在则是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这导致了我们彷徨于选择,倾向保守和自满,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佐证——因为金融提供了一个让我们规避风险的方法,人们不知道未来该向何方,于是我们在原地打转。

  第三个现实是我们现在缺乏对秘密的探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本身。我个人理解为,正式在一种不确定的乐观主义气氛下无论精英和大众都举步不前,对于秘密缺乏兴趣。Thiel则强调我们只有去探索秘密才能发掘真正的价值。对于公司而言,只有探索秘密才能发掘需求和市场;对于个人而言,只有探索自身的未知才能发现潜力。

  第四个现实是幂次法则深埋在日常生活中。这为网络效应提供了支持。

  那么作为一个创业者该如何做呢?Thiel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创业“导师”并非只有摧毁,没有重建。作者给出了几点思路,虽着墨颇多,本质上个人理解无非包括五个主要的内容:

  第一、先占领细分市场。这仿佛同KK在《失控》中的观点有类似,从创新来自边缘。将小市场理解成为一个边缘并无不妥。Thiel举出的Facebook的例子很好的诠释了一个不起眼的边缘甚至都不被认为是一个市场,但是对于一个以垄断为目的公司,从小市场开始是正确之选。

  第二、作者在具体如何实现从小市场实现企业成长的阐述时,强调扩张要有纪律性,充分运用幂次法则,同时产品和销售要

  第三、破坏式创新。Thiel认为破坏式创新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而是为了创新而破坏,Thiel对破坏式创新对市场巨无霸的冲击态度是暧昧的,当然不提倡直接上来就撼动主流市场,也体现了作者提倡垄断而非竞争相关,从细分市场中寻找垄断比与大企业竞争更容易存活。

  第四、制定长期计划,而不是短期选择。因此对于企业价值的衡量最终还是要回归长期现金流,热点和短期营收表现应该是被剔除的干扰。

  第五、垄断!垄断!垄断!无论是从细分市场切入,还是产品快速推进,包括破坏式创新,可以看做是垄断类型企业的特征,同样也可以看做是创业的指南。

  当然,除开以上所提到的内容,本书中仍然强调了一个Thiel在风险投资界很出名的一个观点——公司如果起步是失败的,将无法挽回。

  就本书而言,我无意对书中的创业观点和指导做过多赘述。吸引我的远不是具体的创业操作指南,而借助创业与投资的话题,Thiel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思路,这就是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看待现在互联网热潮,什么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Thiel同许多投资领域的智者一样,在一个浓缩的投资空间里践行着每个投资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经验。正如作者在书中最后写到的一样:

  “我们是否在整个宇宙范围实现“奇点”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抓住独一无二的机会,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对我们——全宇宙、全球、全国、全公司、整个人生那只此刻最为重要的是——独特。”

《从0到1》读后感3

  最近把特别火的《从0到1》读完了,我认为好的书是可以和你产生共鸣,而神作或者优秀的书在于颠覆你现有的思想,而这本书就是后者。

  书中讲的一个核心点就在于,创新的本质就是与众不同,找出差异化。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竞争。为什么要竞争?是因为你们所处的是同样的市场,开发的是同样的产品,面对的是同样的客户所以才要竞争,而如果有差异化就无所谓竞争,而在差异化上又有核心的技术那么就会是垄断。在垄断市场中几乎是没有什么绝对的竞争对手的,可以自由定价,而对手只有自己。

  Appl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Apple每一款产品几乎都市场的领先者,当初的iPod血洗了音乐播放器行业。而iPhone是血洗了手机行业。最近的AppleWatch 也是要血洗指标行业的节奏。至于Mac,当新款iMac发布的时候,傅盛在微博上吐槽说;“真不知道其他传统电脑厂商再做什么”。

  在音乐播放器行业中只有两种,iPod和其他播放器。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只有两种,iPhone和其他智能手机,在电脑行业中也只有两种,PC和Mac。苹果在所有的行业中不是硬碰硬的和你直接竞争,而是明显和其他所谓的对手在不同的维度上

  从0到1啥意思?它指的是如果要做大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比如前几年特别红火的.团购,当时我们号称百团大战。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从1到N的现象,就是说这个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相关的公司开展这项业务,而后来者只是瓜分原来的利润,是一个零和游戏,这是利益的重新划分而非增值。

  书中的观点认为任何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虽然这个和我们社会提倡的公平竞争违背。这个论断放在当下的中国是成立的。石油、电信、能源领域,大国企的垄断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私企方面就BAT而言,腾讯在社交领域、阿里在电子商务领域、百度的搜索领域构建了自己的围墙从而维持了高额的利润。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创业,那么选择的领域竟然避开现在已有的,理应预测未来所需的那么只是一个很小的领域,我们需要在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然后逐步扩展。与其在白菜价的利润行业拼杀,选择一个前言的领域杀入确实是很好的开始。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确实需要好好执行。

  还有,一个大公司的爆发很多时候是跟领导人相关的。苹果、微软、特斯拉这些大企业,都是在创始人魅力四射的时候壮大的,而在职业经理人手中走向平庸,当然平庸与否和股价不一定完全挂钩。亚洲四小龙的壮大,都是跟当时的领导人采用强权政治,或者称之为铁腕政治有关。所以,虽然我们的经济学、管理学试图让我们的企业变成职业化管理,但是我觉得这只适用于守业而非创业。

《从0到1》读后感4

  买这本书时是在20xx年,当时各种大佬推荐火得不行,也算是跟上潮流。那个时候刚走出校园,满腔热血,刚好又听到雷军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结合自身专业,选择了一家做O2O的医药平台,期待自己这头笨猪有一天也能在天空翱翔,可能因为太重了最后也没飞起来。这本书就是当时的老板推荐读的,看了一遍也似懂非懂,于是就扔在一边,算了一下时间都快过去三年了,当它再一次被推荐,读起来好像有一点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是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彼得.蒂尔(PeterThiel),他的“从0到1”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指如果要做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关于做企业,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做过,但是做员工每个人都做过,所以我想从怎么做员工的角度来谈谈读这本书后我的感受。

  A、垄断

  书中的观点认为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作为一个员工,垄断就是指要有核心竞争力,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或者技能,并且将这个技能发挥到极致。工作中平庸还是挺可怕的。另一方面,我们要有创新来支撑核心竞争力。进步分为两种,垂直进步和水平进步,垂直进步是从0到1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水平进步是从1到n的过程也就是复制。我们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要学会创新,这样才能走得久走得远。

  B、竞争

  马克思说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差异越大冲突就越大。在企业里,时刻都在竞争,竞争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让人快速成长,但是不要只关注竞争本身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书中提到哈姆雷特的观点:真正的英雄把他们的个人荣誉看得更重要,即使事情不重要,他们也会一争到底。这个观点用在职场上是致命的,PeterThiel给我们的忠告是,如果我们不能逃离竞争,不能将对手打败,那么就和对手联合。“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嘛。但他也指出了这个建议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我们往往放不下个人无谓的自尊和荣誉感。

  C、幂次法则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还是应该好好执行。

  D、善于规划

  书中提到:我们这一代人从孩童时期就过高地估计了机遇的力量,低估了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由于机遇,每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是设计师,自从乔布斯在1976年创立了苹果以后,他就意思到只有对未来精确地规划,才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而非倾听焦点小组的意见或是复制他人的成功。对于具体的一项工作,我们要有规划,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才能高效的达成。对于我们的职业生涯,更要有清晰的规划,不能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有些人四十岁都还在择业,这就是对自己的不服责任,对生命的亵渎。可以跳槽,可以去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是一定是在自己规划的、熟悉的领域。隔行如隔山,不要妄想自己在任何领域都能够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对于自己的未来一定要有清晰的规划,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并且朝着目标努力奋斗。

  我并不是资深职场人,还在不断的学习、总结、进步。我常在想,职场上有能力的人那么多,有背景的那么多,而我什么都没有,我要怎样来发展呢?我现在还不能就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我会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并且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不会的东西就学嘛,不懂的东西就问嘛,不熟的东西就练嘛,人笨一点就勤奋一点嘛,趁年轻(其实也不年轻了)拼一把,不管能混成什么样,至少不会虚度光阴,无悔青春!

《从0到1》读后感5

  《从0到1》这本书主要讲了"从无到有","道生一"的智慧。通过创新可以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能性,创造新价值。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感觉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有丰厚的回报必须要有从0到1的智慧,特别对于企业家来说从0到1尤为重要。在中国好多大企业都是加工型企业,贯彻的大方针大多都是从1到n的assembled in China.其实如果想要让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一定要善于创造和创新,通过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等形成壁垒,从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由此开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唯一,其实也就是实现从0到1的designed in China.

  从0到1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就是垄断,因为只有垄断才可以给企业创造100%利润中的80%以上的利润,而从1到n的assembled in China往往获取的利润只有100%利润中的10%以下的利润。从1到n的加工型企业每天在做的事情是人员的削减,材料的节省,工法的`减化,物流的优化等来维持企业微薄的利润的增长,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的话企业很可能就无法保持利润的增长了,这样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大批人才的流失和投资人的减投。然而一些从0到1的创新型企业每天在做的事情是专利性技术,破坏性创新,品牌效应,规模经济等,其中只要某一个环节获得成功的话企业就能保持利润的几何性增长。所以其实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在完全竞争中,企业着眼于短期利益,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长期规划。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获取垄断利润。

  本书中也介绍了如何建立一个垄断型企业,首先是占领小市场,然后是扩大规模,最后是进行破坏性创新。然而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创业者对未来二三十年事情的规划与想象,并且以公司逐步发展的体制去实现计划。在计划的实施当中肯定还会碰到无数实质性的困难与挑战,此时就需要发动团队的力量用独一无二的方法去面对与解决困难。然而如今作为在企业中为企业谋取利益的我们来讲其实从0到1离我们也不远,我们要抓住日常工作当中的每一个可以创新的机会,用自己最独特的工作方式去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最后还是想要引用作者最后讲的话"我们当下的任务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独立思考。只有重新认识世界,如同古人第一眼看见这个世界一样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所有从0到1的理念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作为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只有时刻把握从0到1这一理念,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从0到1》读后感6

  前些日子出差较多,在忙碌的行程中,我随手阅读了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写的《从0到1》,当今的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水平进步从1到N广泛复制;另一种是垂直进步,从0到1探索创新。经济学家们所倡导的完全竞争,看似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残酷的竞争却吞噬了企业的利润,有些公司不得不破产倒闭。而与之相反的垄断,却让企业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例如:20xx年,全美飞机票价平均178美元,每次飞行航空公司只能从乘客身上挣取37美分。同年的google,利润率是当年航空业的100多倍。

  世界是动态的,富有创意的垄断者创造崭新的事物,有创意的垄断企业不仅对外界社会没有坏影响,反而使社会更美好。苹果的iOS系统赶跑了微软wince,而在那之前,微软的软件垄断取代了IBM上世纪60年代的硬件垄断。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以下面这段文字作为开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商业中,恰好相反,企业成功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靠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失败企业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我们当下的任务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从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独立思考,重新认识世界,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

《从0到1》读后感7

  一、全球化vs科技创新

  全球化不可避免。什么是全球化,就是复制成功的经验,收益可预期的极大化,风险可预期的极小化,是一件正常国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具体点,基础设施、高楼大厦、生产衣服/鞋子、承接高端电子产业的代工厂等等。50年前亚洲四小龙在亚洲率先受益于全球化,富了起来并成为了标杆;大陆从80年代开始全球化,继承了过去一两百年间的全世界的几乎所有的已经发生的科技进步,武汉、重庆、郑州得以像大洋彼岸的芝加哥、西雅图、纽约一样,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国民生活水平也取得了质的突破,人均消费的电力、蔬菜、肉类、水果成倍提升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未来,亚洲的越南、泰国、印度,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等不发达国,也必然会建立起和上海一样的现代化城市,听起来一切都很美好,世界将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的未来。

  全球化隐含的问题是什么呢?有句话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全球化从"人优我廉"切入,会导致有限空间内的竞争与挤压,企业利润越来越低、劳动者越发辛苦。这不仅仅是某个个体愿不愿意多加一会班的问题,当几亿甚至几十亿人口的后发国家深度参与到全球化浪潮之后,有限的资源比如电力、石油、食品无法支撑大量人口的对生活品质的诉求。当蛋糕没有变大而参与分蛋糕的人又快速增加时,既得利益者与新入局者利益分配上的冲突会愈演愈烈,冲突会从嘴仗上升到经济战甚至物理战争。

  解法也显而易见,做大蛋糕。更具体一点,通过科技创新把盘子做大,只有科技创新才是全球化的唯一出路。20世纪的主要科技创新由美国驱动,自动化汽车生产线、贝尔实验室的通信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革命等。在这个过程中,欧洲逐步落伍,固守残存的蛋糕,老本快吃没了。而美国不断发明新的科技,主要吃"人无我有"这个阶段的利润。21世纪的前20年,美国继续引领创新,谷歌的信息技术革命、亚马逊的电子商务与云服务、苹果的消费电子革命、高通/英伟达/intel的芯片,打遍天下无敌手,垄断着高精尖产业的高额利润。最近几年中马斯克的星舰、特斯拉以及openAI的生成式AI技术成为了美国科技的新旗手,在尝试努力创造更大的蛋糕。

  我们呢?首先依赖市场规模优势,吃透全球化红利。在老科技上以人优我廉入手,打入市场后靠市场规模进行快速迭代,逆向攀登"人有我优",这是过去二三十年已经发生的事情。并进一步在市场规模的基础上,培育新科技的种子,切入"人无我有"。固定翼/多旋翼无人机、清洁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不仅是电动、也包括混动/增程、也包括燃料电池)、自动驾驶等等等等。假期去商场看了阿维塔、蔚来、极越、腾势、极氪、问界、智界,在电力驱动的基础上,车辆的智能化水平一年一个台阶,阿维塔、问界、智界相比传统的新能源三杰蔚小理已经是全新一代产品,才明白了为什么叫电动化上半场已经驶入快车道,智能化的下半场正在换挡提速。马斯克在16年期望的Full Self Driving从洛杉矶开到纽约(特斯拉在24年4月FSD已经行驶了10亿英里),中间不用用手触摸方向盘,可能有希望在中国率先产业化落地,24年2月春节,余承东开着问界M9从老家安徽六安开到深圳,在法规的限制下手搭在方向盘上,除此以外全部自动控制。极越的apollo智驾,从试驾体验上更胜华为一筹,远超预期。用最近时髦的词来说,新智生产力引领未来。

  二、关于未来

  未来狭义的看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的集合。但更重要的,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作者提供的两个角度叉乘共四个象限,非常有意思。下面分别从职场、国家、个人发现3个话题来讨论关于未来的观点。

  首先从职场的例子,容易理解作者定义的这四个象限的含义图片

  ① 新兴行业从业者,曾经的出租车司机、银行职员、互联网码农、金融从业者,有稳定的收入,同时未来要两年升三级,薪水翻翻。手里有钱花花花,有幸进入这种状态的打工人是幸福的。

  ② 铁饭碗/传统行业从业者,有稳定收入,生活基本温饱的预期清晰明确,只要自己不辞职,可以干一辈子,但谈到未来就叹气。未来很清晰但并不诱人。

  ③ 偶然失业或无业者,觉得只是运气不佳,虽然暂时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坚信一定能够时来运转。有些人真的找到工作,进入①或者②状态,也有些人可能会滑落至④状态。

  ④ 长期失业者:没有收入,同时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觉得自己很难找到工作,这辈子完蛋了。经受精神和温饱、疾病等物质的多重折磨。

  然后回到书中的例子,国家的整体状态。

  ①是二战后长期一段时间内的美国:有明确的崇高理想与目标,有坚实的行动,提到未来,两眼放光,引领蓝星科技进步,未来尽在掌握中。

  ② 曾经的中国:摸着欧美的石头过河,前面的路清晰的不能再清晰,只要有时间,一年一年慢慢去做就行。但这样活地很辛苦,只能吃低端产业链边角料,按照发达国家设定安排的全球化分工定位,凑合也能过,但没有未来可谈。

  ③ 现在的美国,未来会怎么样搞不清楚,也懒得想,该借钱借钱,该消费消费,反正爷就是宇宙No1。

  ④ 现在的欧洲/日韩,不要跟我提未来,谁提我跟谁急。

  最后回到个人发展上,这个四象限的划分也非常有指导意义。

  ①孩童时期,因为还是一张白纸,有无限畅想的空间,通常认为未来是美好的,乐观且确定的未来。从电视上,或者从长辈听到的美好事物,都梦想着未来会一一实现。随着成长至青年时期,高考、大学毕业前后,除了极少数顺风顺水的佼佼者,大部分人会向现实妥协,上一个不甚理想的学校,学习一个不太感兴趣的专业,找到一份尚能糊口但又不那么满意的工作。

  ②如果学校不甚理想、或者工作比较勉强,个人发展的天花板不高,未来是确定性的有限结果,导致比较悲观,一辈子感觉也就这样了。

  ③如果学校还凑合或者工作报酬还算可观,那么对未来是偏乐观的,发展还不错,但是未来是什么呢?我见过的绝大多数打工人都缺乏长期规划,只是随波逐流,属于乐观但又不确定性的未来。

  ④最不幸的情况,遭遇了一些变故,缺乏基本的维持温饱的收入,吃了上顿要考虑下顿,那么对于未来,是消极的`和不确定性的。

  再回到①,极少极少的人,在进入社会后能始终像孩子一样,也就是明确知道自己的目标,不忘初心主动选择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并且有信心实现自己的目标,遇到挫折不轻易放弃,这样幸运的人,就是众多的在黑暗中苦苦探索,眼睛里却绽放光明的值得尊敬的企业家吧。

  三、关于秘密

  真正盈利的企业、赚钱的方法都隐藏在秘密之中,只有极少数人知晓并实践;而大家达成共识的一致预期,通常预示着风险的降临。先说在这个信息爆炸且透明的时代中,为什么会有秘密?然后列举一些秘密并提出一些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

  首先,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几乎不再有信息差的时代,为什么会有秘密?经过近几年不算成功的投资经历以及反思,以及查理芒格总结的认知误差,我发现人们容易高估自己,觉得自己有独立的思考,决策英明神武。但事实上,因为两方面的原因,结论正好相反,绝大部分的人并不具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而只能人云亦云。这样说很难让人接受,但这是事实,我们需要直面事实。原因有以下两个,相互促进导致更加不愿意去思考。

  一是信息获取渠道的扭曲与噪音影响判断,缺乏客观有效的一手渠道获取信息,容易被舆论带着走。从我的观察来看,从学校步入社会之后,继续读书、持续学习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这一点大家问问身边的朋友就知道了,无论是高中肄业还是博士出站,有读书习惯的人极度稀缺,导致的结果是人们摄取到的都是少数人加工处理过的二手、片面、失真的信息。大家日常从抖音、微博、b站、小红书上获取信息和知识,看似获得了非常多的知识、信息,觉得up主讲的真好,醍醐灌顶,但这种二次加工的快餐信息,对构建自己的完整、稳定的决策体系价值有限。今天看了A观点,觉得讲地真好,经济明天就要起飞;第二天又看了B的观点,突然觉得A有问题,经济简直糟糕透顶。什么是一手的信息,比如对于股市投资者,公司的财报、历年的营收、利润趋势变化等等,我敢说100个投资者至少有90个完全没有看过财报,剩下的10个里有9个看不懂财报,每个字都认识,但无法解读传达出来的风险和异常,只是看各种大V、网友的评论,进行情绪化的交易买卖,最终高买低卖。

  二是教育体系培养目标是一致统一的思想,并不特别鼓励独立的、差异化的思考。一篇文章,要大家提取中心思想,要解读作者的某一句话,老师掌握标准答案,对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进行引导和规劝,全班、全校、全国的学生最终心往一处想,朝着第三方设定既定的目标逼近(工作后就是老板设定的考核指标),自己的思考也就越来越少,你说我做。你给我目标/结果,我去逼近就行了,对于目标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正确,大多数人懒得思考,一手数据杂乱无章太烧脑,看别人的分析结论不香吗。怎么解呢?首先要对发现秘密感兴趣、有激情,对生活中的现象保持好奇感,像小朋友一样多问为什么;其次多读书,与古往今来的各种作者交流思想,多沟通,与身边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长辈多探讨,听听有独立思考的人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其次,什么是不为人所知的秘密?真的有这样的秘密吗?有,而且非常多。

  一、大家普遍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崇尚竞争、引导竞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世界,但事实是资本主义天然抗拒竞争,只有垄断能带来利润留存聚集资源,而竞争只会导致利润无限缩小最终归零,特斯拉因为比亚迪售价1万美元的秦而主动放弃廉价车市场。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会误导和迷惑舆论:

  (1)垄断的公司都会放大市场范畴,把自己描述的尽量弱小一些而避免被垄断调查,google已经事实垄断了全球的搜索引擎广告市场,但google把自己放入全球的广告营销市场中,告诉大家自己只是广告市场中占比不足5%的小虾米;

  (2)反之参与完全市场竞争的公司通常希望告诉大众自己是垄断的,比如大众点评上经常看到的,某某饭店描述自己是丰台区特色菜热门榜第一名;比如小米和小鹏在竞争"小"字辈汽车排行榜的头把交椅。

  大的装小的,小的装大的,最终达到微妙的平衡,所有的公司都笼罩在像是垄断又像是在竞争的迷雾之中,伪装的目标达成。那么究竟谁是有护城河的垄断企业,谁是在市场中苦苦挣扎的竞争企业,需要自己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而不是二手舆论所告诉我们的结果。

  二、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所有的人都听过这句话,但为什么还是秘密呢?很少有人真正思考内中缘由,并身体力行的去选择与之相反的付费的但"便宜"的商品。举个例子,微信/抖音在绝大部分场景下都是免费的,那么腾讯是靠什么一年收入6000多亿,利润3000亿?按照10亿网民估算,男女老少全部通吃,平均每人贡献600块,排除掉公司的研发、运营、税后后,每个用户给腾讯贡献300元的利润,这比国家的盐铁税、水电费高多了。在大多数人不付费的情况下,企业究竟靠什么赚钱?答案也并不意外,靠"用户时间"变现。用户觉得自己花了一点时间,在繁重的生活之余得到了些许的愉悦,同时公司将用户时间打包卖给广告商,广告主愿意花费巨资去购买用户的注意力。那么广告主是真的傻吗?明知道用户看一百次广告也不会点击一次,看一个月广告也不会买你的空调、你的手机,但还是设置逐年递增的大量广告预算。

  我的观点,每个人最值钱的资产不是房子、汽车、现金、股票,通通不是。只有时间是每个人不可再生的/极度有限的、只减不增的战略稀缺资源。关于时间的价值,设想一种可能性,今年是20xx年,如果点击A按钮,可以穿越到未来自己65岁退休的那一年,那一年有自己的住房、有美满的家庭、儿孙满堂,并且每个月有万余的退休金;另外点击B按钮,可以回到过去20岁的那一年并且一无所有,没有储蓄,没有工作,也没有男女朋友。先不要急着回答出卖自己,仔细地想一想。

  这样习以为常但隐晦不清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美团的单车/打车/买菜业务大幅补贴用户,持续大幅亏损,核心业务外卖各种优惠算下来后比到店堂食还便宜,他是靠什么取得的一年200亿利润?拼多多天天百亿补贴,无论客单再小全部免邮,售后时和客服没聊两句被系统插入,提示是否需要赔偿退款(仅退款),靠这样实现一年2600亿营收流水不难理解,但是一年干了600亿的净利润,每天2个小目标挣的是谁的钱?在这些日常经济活动中,看着一家一家的大公司成长起来,我们究竟是薅羊毛的利益既得者,还是被宰的那只羊?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地思考、讨论,结论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三、经济的运行的背后存在大量秘密:在自媒体上刷到的各种解读,原创的有见解性的思考极少,大多数消息、信息都是相互copy、人云亦云,国家的GDP、生产端的PPI、消费者的CPI/失业率,国家间的汇率变化,究竟代表什么,这些数据零点几的变化,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什么时候需要借债扩张,什么时候需要缩表过冬,经济周期的内在规律是什么?拿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后,能独立解读得出逻辑合理推论的屈指可数。是的,不用怀疑,我也不懂。

  四、股票市场的秘密:开始时误以为在股票市场上,随便买卖,也有50%的胜率。这个认识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是正确的,如果只考虑短期窗口,比如今天、明天,所有人包括巴菲特的胜率确实也只有50%左右,与赌博相差无几,没有人知道明天的价格会怎么样,短期博弈新手确实有50%的胜率机会,乱拳也能打死老师傅,也许可以在3天内取得10%的收益,这时候会嘲笑巴菲特也不过如此嘛。但把时间拉长到一个月,或者一年、五年,胜负的天秤会从50%vs50%快速演变为10%vs90%甚至1%vs99%,长期看是有耐心的1%的人赚99%的钱,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最终回归到价值上,靠社会、公司把蛋糕做大,用确定性获得稳健的持续回报。

  说了这么多,发现秘密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看到大家共识之外的,暂未达成共识的事情,如果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一致,并且多方反复校验确认是其他人错了,只属于你自己的垄断性机会就在路上了。上文的想法、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是非对错需要每个人自己的决策判断。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与我一起讨论并发掘"秘密"。

《从0到1》读后感8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书《从0到1》终于有时机拜读,书中讨论了很多问题,几乎涵盖了一个初创企业要面对的方方面面。书的一开头就引来了一群牛人的名言:创始人、特斯拉创始人、GE CEO、网景联合创始人等等,还有《经济学人》、《财富》、《科克斯书评》的大力推荐。这样的开篇令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通的成功学书。鉴于自己知识根底有限,以下部分会引用一些高手们的观点。

  书中指出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能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规网景联合创始人等等,还有《经济学人》、《财富》、《科克斯书评》的大力推荐。这样的开篇令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通的成功学书。鉴于自己知识根底有限,以下部分会引用一些高手们的观点。 书中指出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能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在创新的路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知识根底,更需要有质疑的胆量和勇气,从0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在技术上,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创造更好的新事物,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丰富了社会、世界的需求,成为让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粗粗读来也不觉有新意。但书中对“垄断企业”的描述令人很感兴趣。彼得。蒂尔给出了垄断企业的四大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公司最实质性的核心优势,很难被其他公司复制,最好领先行业平均水平10倍以上,实质上是全新的产品。 网络效应:使用的人多,产品更有用。产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会越多。形成网络效应的企业,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比方。规模经济:效劳性企业难成垄断企业,单纯扩大规模,如开多家瑜伽馆,只能获取有限的利益。产品不需要重复投入,以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边际本钱趋近于零,这样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品牌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品牌经营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实力。他觉得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来开展。理论上大谈特谈,甚至在其中他对谷歌、、亚马逊、苹果等赞誉有加,而对微软平板、Xanadu、雅虎等颇有微词,这方面我觉得不是太让人信服。万能的苹果几乎垄断了智能行业的利润,是彼得。蒂尔很喜欢引用的成功典范。但对照上述四大特征来看,并不完全符合,苹果是智能行业的后来者,从专利技术方面并没什么优势;另外三个特征,换成谁成功都一样,与其说是形成垄断的原因,不如说是成功之后垄断的结果。九十年代的诺基亚,如今的三星,也拥有上述四个特征,但是无法和苹果相披靡。不管是哪种创新模式,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才是铸就垄断的王道;品牌和规模经济才能助推垄断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垄断企业之所以垄断,最核心的特征,在于这些企业做到了“与众不同”。当然,与众不同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不断赢取顾客的“忠诚度”。如iPhone的成功,在于iPhone时尚、可爱、易用,让人一见倾心,加上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产出一款,让顾客觉得比iPhone更加动人,商业模式更加独特,iPhone不再“与众不同”,那就只能重复诺基亚的覆辙了。毫无疑问,企业能垄断绝对能够取得最大利润值,这对企业的开展也更为有利。那怎样才能垄断呢?彼得。蒂尔给出了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从小市场起步,宁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垄断某个行业或品类。因为垄断,才能获取巨额利润。因为利润,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构建帝国。扩大规模:由利基市场逐步扩大,培养和迎合顾客“满意度”。循序渐进、有纪律开展壮大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向外扩张。破坏性创新: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改进,使产品升级换代。且扫除一切障碍,不破不立。同时,为获得创新优势,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公司必须力争做到10倍的改进,稍有改进对终端用户来说就是毫无改进。假设你开发了新的空气净化器,比现有技术的效率高20%——这是实验室数据,但实验数据还要扣除新产品在实际市场中面临的生产本钱以及风险。而且即使你的产品确实给顾客带来20%的改进,由于人们习惯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销售该产品时,你也一定会受到质疑。只有10倍的改进,你的产品才能给客户带来明显的优势。 Thiel作为本人的男神,《从0到1》火简直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中信将这本书引入中国,正是在去年中旬得知此书要引进中国,所以一直没有**的去买原版。但是当我在图书馆阅读此书时,一旁的同学用一种鄙视的眼光看着我,这种眼神是为成功学畅销书量身定制的“鄙夷"。

  不得不说,《从0到1》从章节开始,就透着一种成功人士传授商业秘籍的”畅销书策略“,也使我一度懊悔买来这本书。但是抛开对商业类书籍的成见,本书从一开始就提供了读者一个清晰的思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提供条件,给出证明,分析结论。我的理解是,从第一章开始,Thiel就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不是写一本成功创业的秘籍,我是写一本批判性的思想指南。“是的,他没有提出跟书中内容相关的观点,而是先撇清了自己这本书和其他商业成功学书籍的不同。但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感情色彩被注重强调——批判。我认为本书首要的关键词就是”批判“。

  这种批判色彩无疑带出来书中的两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探究一件事情的秘密在哪里,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是Thiel在面试自己的员工时提问问题,后者是作者对目前人类社会的行为批判。个人的.理解,会倾向于认为本书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作为一本通俗读物,首先要做的是旗帜鲜明,而不是按照严谨的学术思路阐述问题。所以我很快地抽离出了Thiel试图传递的核心观点:

  第一、社会进步分为两种,垂直进步和广泛进步。前者是从0到1,是社会质变的过程;后者是从1到无穷,是社会的量变过程。对于个人而言,Thiel为我建立一个重要的坐标系,成功地帮助我梳理接触到当下诸多商业创新的本质,我能够利用作者对社会进步的两种描述,为目前眼花缭乱的商业创新和互联网明星清晰的定位。同时可想而知,Thiel的观点自然是认为从0到1的垂直进步更应该被提倡,目前出现的互联网狂潮像是一个“字符”上的复制工作。

  第二、商业社会呈现出了竞争和垄断,而资本主义并不与“竞争”是亲密,而是与“垄断”考靠得更进。经典市场理论告诉我们竞争和市场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对于厂商而言,垄断才是动机。Thiel认为全球化带来的是替代和竞争,而企业想生存,不是企图用竞争动机战胜对手,而是用垄断动机获取生存空间。简单而言,就是这不应该是一场零和博弈。

  第三、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会发现,我们应该提倡垂直进步、追求垄断、选择长期目标。

  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作者在提出鲜明观点后,及时的给我们阐述了他认为的事物本质是什么。个人认为,从此部分开始,Thiel开始展现一个IT男神应有的思想厚度,也正是因为这部分内容,使得全书从一本简单的商业指南,变成了Thiel个人投资和创业哲学的展示。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第一个本质是专利技术。并且Thiel强调,垂直进步和广泛进步的差异,在专利技术上不是简单的技术数量多一些的问题,而是整个量级要发生一个变化,至少超出10倍的数量,才能成就市场垄断。

  第二个是网络效应,也就是社交网络带来的指数增长。Thiel觉得这个效应被市场所无视,本人认为市场并不是无视互联网的指数效应,而是不同的产品无法具备同样好的网络效应,同时也表达出对于网络效应我们仍缺乏理解和运用,被产品类型所局限。 第三是规模经济,这无疑是互联网领域对经典经济学“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突破。

  第四是品牌优势,Thiel拿来苹果举例,在品牌优势下苹果的产品形成了一种垄断。

  作者在系统的阐述完他对事物本质的阐述后,不忘强调我们存在的历史阶段。此部分是见Thiel对商业和互联网理解见功力的地方站在了人类社会开展的角度去丈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能够真正的抽离处我们必须理解的事物本质。

《从0到1》读后感9

  《从0到1》不是一本创业指导手册,而是一本关于创造和走向未来的书。没有人能手把手教你创新,教你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从0到1无处不在,不只是商业,也在你我每一天的生活里。

  一、什么是从0到1?

  随着互联网新经济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互联网创业热潮。在互联网时代,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不再是照搬现有经验,从1到N的重复过程,而是从0 到1创造市场的过程。创业者把成就归功于商业模式和机会窗口,归功于创业者本人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未来有宏观的判断,从未来着手当下,最终走向成功。

  从0到1即依靠科技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迅速壮大,靠的就是不断对标学习先进,拿来主义,因此也出现了“山寨”、“Copy to China”等标志性词汇。未来的世界肯定会更加趋同,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科技创新越来越难以复制,中国赶超式发展必然遭遇瓶颈。如果不能从“1到n”实现“从0到1”的转变,未来发展将走向迟缓甚至衰退。企业也一样,靠复制将使企业难以立足。书中提出了创业者实现从0到1的创业三部曲:发现“秘密”,避免竞争陷阱,打造垄断企业。从1到n,利润微薄的量变在作者彼得看来并不高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质变,才能为企业带来垄断利润,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为世界创造新的价值。

  二、竞争还是垄断?

  虽然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商业中,情形恰恰相反。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靠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竞争不只是一种经济概念,而是一种观念。人们往往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把精力放在竞争对手上。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是:做到独一无二,获取垄断利润,如苹果公司。

  三、重新认识幂次法则

  幂次法则即遵循指数方程式的'增长,是最不平均的分配。我们生活里多被二八法则蒙骗,不管是正态分布还是二八法则,原理都是同一回事。在实际的投资中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是幂次法则。

  就像我们平时常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孤注一掷。如果把未来看成投资的话,我们之所以平凡,碌碌无为,是因为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学钢琴、学画画、学书法等等,觉得总有一样可以应付未来,每一个都想学,每一个都没学好。我们从来没考虑什么才是我们最擅长的,并发挥到极致。我理解的幂次法则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最好,成就人生之巅,企业亦是如此。

  如果成功来源于运气,那么像乔布斯、埃隆·马斯克这样的连续创业成功者就不存在了。艾默生说:浅薄的人才会相信运气和境遇……强者只相信因果。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

《从0到1》读后感10

  《从0到1》最近很火,春节假期里看完。总的感受是并不系统,但是里面点缀着深刻的洞察。理解1,2,可实施,即有极大助益。这次快速看完中文版。很多人推荐英文版,大家有时间可以关注。

  1,从0到1是创造,从1到n是复制。创造才能带来真正的进步,改变世界。复制可能会让世界更糟。

  2,制造垄断,获得更高利润。瞄准一个nich市场,制造垄断,获得高利润。然后扩展。不要和他人在一个看似很大的市场中进行非差异化竞争。

  3,垄断企业的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及品牌优势。

  4,创造新事物或者比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专利技术)

  5,网络效应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

  6,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PayPal从几千个eBay超级卖家上入手)、扩大规模、破坏性创新(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逐步对产品进行改进,最终取代现存公司用旧科技生产的优质产品)。

  7,对于破坏性创新的一个深刻洞察:如果可以将你的公司归结为已有公司的敌对者,那你的公司就不是创新的,也不会成为一个垄断者。因为你还是在用旧的眼光在看自身。你要去创造,创新的行为远比旧产业不喜欢你的创新来的重要。破坏还会吸引注意,惹上麻烦。要尽可能的躲开竞争。

  8,幂次法则。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市场可能会胜过其他所有市场。引申,专注的重要性。问题,如何判断哪个机会是会出现幂次效应的'那一个?

  9,基础没有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作为创始人,首要工作就是打好基础,因为你无法在一个有缺陷的基础上创建一个伟大的企业。

  10,分清复杂销售和简单销售,采取有效的策略。对于每单收入巨大的复杂销售,CEO都应该自己上阵;对于平均效益额很低的产品,可能需要大量销售人员,或者找到“最大的扩音器”(适合的营销平台,可能是大众媒体)。对于简单销售,可以通过可规模化销售的战略伙伴合作,快速达成销售(如宝洁和大卖场的协作,卖出去大量的低价格洗发水)。每个新用户可以获得一个以上的用户,才能实现指数级增长的链式反应。需要判断自己的产品是否有病毒式发展的能力。

  11,人和机器的混合策略可能达到最好效果。(从数据分析角度,实际上谈的是Palantir的想法和实践。PeterThiel创立的一家极为成功的数据分析公司。)

  12,一个创新或公司成功的几个要素:工程问题、时机问题、垄断问题、人员问题、销售问题、持久问题、秘密问题。

《从0到1》读后感11

  在一个书友的推荐下,有幸拜读了彼得?蒂尔(PeterThiel)写的《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彼得?蒂尔是PayPal创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资者,他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他自己创业历程与心得,几乎涵盖了一个初创企业要面对的方方面面。看推荐语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一个普通工薪族既不是公司的高管,也不准备创业,这本书对我的意义不大,估计看不了几页,就会放弃。但是冲着它畅销书的名气,我不能不看就放弃呀!通篇阅读后,发现整本书的思维和观点不仅仅限于公司,它适用于方方面面。

  第一章未来的挑战中以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的疑问句开篇,并说好的回答应该尽可能地使我们看到未来。我们期待的未来是进步的,进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水平进步,也称作广泛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第二种,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从0到1的进步。水平进步的最大红利就是全球化,而垂直进步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科技。从0到1,不容易但是会给企业(个人)带来一片垄断的蓝海和超额利润,从1到N较容易,但是只能给企业(个人)带来一片充满激烈竞争的红海和微薄利润。个人认为,该章为我们(企业和个人)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我们要创新不要只模仿。

  在第六章成功不是中彩票中,以商界最有争议的问题是成功是靠运气还是靠技能?开启,回答是很多人过高地估计了机遇(运气)的力量,低估了规划(计划)的重要性。以如果没有规划未来,未来怎么可能越变越好呢?的疑问句强调成功来源于计划,不是运气。为我们(企业和个人)讲明了计划会带我们走向我们定义的成功,坏计划强于无计划。

  本章还回答了我的.一个疑惑:为什么当今社会中大家都愿意去搞金融,不愿意搞实体。只有人们不知如何赚钱时,才会想到去搞金融。人们都不知道拿钱在实体经济中做什么。在一个未来不明确的世界中,钱比其他任何用钱能得到的东西更有价值。

  在第七章向钱看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幂次法则,教我们如何去做选择。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只有根据幂次法则的作用,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的未来,才能承受最小的风险,获得的最多收益。

  在结语停滞不前,还是临近奇点中给了我们如何使未来更加美好的建议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即从0到1。并告诉我们独立思考是让我们找到从0到1的最重要的第一步。

  本书虽然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和普通的成功学书籍完全不一样,但是文中处处都会给读者带来感触和深思。

《从0到1》读后感12

  作为前些年一度受企业家和商界最受推崇的一本商业宝典,《从0到1》始终以其清晰逻辑思路,实际又深刻的商业哲学吸引每个从商之人。

  说先来说说什么是从0到1,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与中国人所讲的“道生一”的哲学思想有重合,现在的大部分公司都在通过各种商业运营来争夺市场,而很少的企业注重创新,没有实际的核心竞争力,大多陷入了同质化的境地,而作者认为企业应该用一种批判的思维去考虑商业,去做一些突破,他讲发展分为2类,一种叫水平进步(从1到n),一种叫垂直进步(从0到1)顾名思义,真正推动我们发展进步的就是从0到1,而本书的核心就是围绕着0的'突破,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维度,并以垄断的方式去占领这个蓝海市场,而作者在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去阐述垄断,在传统的经济学家看来,垄断会妨碍到市场公平竞争,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在一个法制和商业规则健全的社会,垄断不仅不是商人的罪过,反而是行业内推动创新的催化剂,因为有垄断企业才会不断地创新,维持着现在的地位,而垄断的利润又可以继续支持着公司地运作,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优势。

  书中彼得强调要摒弃竞争思想,并提出行业4个重要的方法帮助企业获得自己的“垄断”,分别是: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专利技术自然不用多说,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对产品迭代优化和对新技术的不断追求才是成为行业的龙头的因素,网络效应,其实应该属于社会传播的领域,要打通产品销售宣传渠道,让跟多人知晓,更多人使用,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做到边际成本尽可能降低成本达到规模化,做好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定位和差异化才能脱颖而出。

  但说到底,再多的方法论都要根据瞬息万变的商业形势而改变,本书想传达的是一种商业哲学,一种勇于创新的理念,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标杆。

《从0到1》读后感13

  在《从0到1》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法则,叫80-20法则(学名"帕累托法则",把你这个名字记下来真的是会累趴下的,还是80-20直观好记)。该法则讲的是这个人在意大利发现80%的土地掌握在20%的人手中,衍生出"这个异乎寻常的以少胜多的模型在大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随处可见"这个模型呢。

  本书作者运用该法则来讲解投资领域的"潜规则",如投资到前景较好的新生企业里面,最终让投资人获利的,通常是其中的'20%.借用这个法则,我认为它同样也适用于读书中,核心内容仅占全书的20%,也就是说还有书中还有80%的垃圾内容。

  所以,我在书中也确实只提取到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中最鲜明的两个观点,同样也是我个人对这本书比较认同的地方。

  第一,社会的进步,可以用两种形式来呈现,即水平进步和垂直进步。水平进步,简单的讲就是复制别人的模式,实现自己暂时的成就,有可以参照的东西,自然实现起来相对更容易;垂直进步,就是讲要去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实现"无中生有",从无到有,实现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书里面有两个词分别来代表这两个概念,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就是把某地有用的东西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科技才是能实实在在的推进人类的进步的,从16世纪人类发明了天体观测仪,后来的数万年中,取得了几近为零的进步,直到18世纪60年代发明蒸汽机以后,现代社会才取得一系列的科技进步,结果就是我们继承的社会比前几代人所能想到的都更加丰富。

  第二,社会中的竞争和垄断。企业的成功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依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都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说到垄断,估计很多人想到的是坐地起价、随意哄抬物价,导致市场的环境很差。仔细想想其实不然,垄断企业的产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也为这些垄断企业继续创新,提供空间和资源,再说大一点,也是为它推动历史的车轮、推进人类的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长期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开拓新的领域,整日思考的是如何在保证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去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创新,说说罢了。

  从长远来看,竞争的状态都是不良的,难以规避竞争,离失败也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要依靠那些能创造垄断价值的企业和那些有真正创新思维的人。

  说到这里,请忽略以上80%的垃圾内容,以下20%才是精华内容:

  10%是:当下我们面对的挑战更多源于日新月异的新科技,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

  另外10%是:只有创新,才能带来垄断;也只有垄断,才能规避竞争!

《从0到1》读后感14

  今天读完了《从0到1》,这是一本写给创业者的书,我并没有创业的打算,买书时为了凑单买的。这是一本好书,可惜买来后很久才读,读的晚了些。

  创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才容易成功?在彼得·蒂尔看来,初创企业应该尽可能避开那些竞争激烈的领域,去发掘一些新的'空间,并在这些空间里保持强大的优势,形成垄断性的效果。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快速成长,并可能成为以后的独角兽。

  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分蛋糕和做蛋糕的道理:在现有的领域里创业,就相当于分蛋糕,必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相反,通过努力去发现一个新的秘密而开创一个新的商业空间,就是在做蛋糕,因为你的工作没有直接威胁到现有的企业,初期不会有很残酷的竞争,也容易快速构建竞争壁垒,为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从0到1》读后感15

  作者通过自己的创业经历以及投资经验,为我们描绘如何创办一家创新型企业,从0到1,通过技术专利、规模经济、品牌效应形成壁垒,巩固细分市场的垄断地位,获得定价权和丰厚利润,实现快速发展。本书着重强调创办垄断企业而非竞争性企业,只有垄断才有高额利润,竞争注定薄利。还介绍了创始团队的编制,以及销售产品和关注产品创新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公司应该关注的7个问题。

  本书有很多正反对立的思考,从阅读本书可以学习到思考和看到问题的方法,从而精进我们的阅历。

  1、独立思考发现价值

  作者在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当我在写这篇笔记的时候开始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想应该是告诉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要善于独立思考。成功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他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要善于使用逆向思维,通过正反辩证找到最佳答案。识别不切实际的大众观点,才能发现秘密看到隐藏观点背后的反主流事实。比如直到今天仍在主导商业思想的4点经验:

  (1)企业应循序渐进

  (2)保持精简和灵活性

  (3)在改进中竞争,不断优化产品

  (4)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

  作者就站在这4点经验提出可能更加正确的4点经验:

  (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

  (2)坏计划好过没有计划

  (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思考还有什么有价值的公司没有成立?

  2、未来进步的两种形式

  一种是水平进步,从已经取得的成就经验不断复制,也就是1到N的过程;另一种形式是垂直进步,从0到1,从无到有,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在老子的《道德经》里也提到过类似的理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0到1实质就是道生一,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

  3、竞争与垄断

  作者认为企业要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就需要实现垄断;在创造企业最初就要想清楚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扩大规模,不要搞破坏,主导利基市场逐步扩大,直到实现预想的长远目标。

  怎么判断企业是否具有垄断实力呢?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举个例子,支付宝共有36项著作权;通过支付宝转账给朋友亲戚同事都是免费的所以支付宝具有网络效应;随着支付宝伴随淘宝和阿里的壮大自然而然产生了大量的用户,这些用户也都有转账和支付的需求,并且这个需求是高频的,所以很容易就实现了规模经济;关于品牌优势,确实知之甚少,所以这里也不评价。

  垄断者与竞争者的谎言:垄断者为了避开检查和审核,以及免受打击,会想方设法隐瞒垄断事实,常用手段就是放大自己所垄断市场的范围缩小市场占有率;竞争者恰恰相反,将市场描述太狭小,同时这也是初创公司犯下最大的错误。

  作者在竞争中给出建议,有时你不得不投入竞争市场的战斗,还必须得赢,要么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要么暴风骤雨速战速决。倘若不能将对手打败,最好的方式就是联合。作者PayPal公司和埃隆马斯克的X.com就是在互相竞争中寻求合作的典型案例。

  4、心中有格局成为掌控未来的人

  作者把人分成四个象限,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者、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者,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心中有格局能够掌控未来的人——做一个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缜密的计划且努力工作,未来一定会比现在更好。

  5、精益创业以用户为中心

  创业过程中,我们应该倾听顾客的需要,创造最基本的可用产品,不断优化修正,最后走向成功。

  6、幂次法则

  幂次法则即二八法则。比如几家巨头科技公司的价值加起来超过了其他所有科技公司的总价值,也就是说20%的公司带了80%的'收益,彼得蒂尔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专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如何实践幂次法则,作者指出:一个创业者最大的投资,就是花时间成立公司,并思考公司以后是否会成功,是否产生价值。独一无二的市场胜过所有市场。所以文章开头重点提到独立思考发现价值。

  7、目标理论

  创造目标有助于引领我们走向胜利的方向,目标分为简单目标、困难目标、不可为目标。

  简单目标是指稍作努力即可达到的目标;

  困难目标是指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不可为目标是指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建立目标的原则是预期可完成,并且具有可执行性和富于重要意义。如当下,我制定的目标是一周一本书,并且整理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还不能是简单的摘抄,这样知识不能转化为自己的,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概括,只记录重要且有意义的文字。为了我能够坚持下次,我富于读书重要意义(从李笑来音频里学来的知识),读书可以提高我个人收入,提高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看待人和事的眼光等等。

  8、秘密

  创办公司的时候需要思考两个不同的问题,自然没有告诉你的秘密是什么?人类没有告诉你的秘密是什么?若你知道这个秘密一定不要说出去,因为这是你创造公司的秘密。

  9、错误观念

  大家熟知的观念不一定正确,比如从小老师教育必须按照考试范围内学习,长大了再也不愿意探索新的领域;害怕犯错,规避风险,自然也会错过很多机会;自大自满,已经躺在舒服的位置就不会去探索和努力;总以为自己脑海里的机会,有更加聪明的人再做,自己进入肯定成功不了等等。

  10、创始团队

  在一开始创业的时候,首先要做得至关重要的决定是:和谁一起做。选择合伙人就像结婚,而创始人之间闹矛盾就像离婚一样令人不快。彼得蒂尔考虑投资一家初创公司时,不单单考虑创立团队是否技能和才华互补,创始人之间了解程度和合作默契程度也同样重要。创始人之间应有深厚交情,否则就是碰碰运气。

  公司内部不团队的原因,所有权、经营权、控制权的相关人和事。

  所有权:是指谁在法律上拥有公司的资产;创始人、投资者、员工。

  经营权:谁实际上在管理着公司的日常事务;管理人员、员工。

  控制权:谁在形式上管理公司事务;董事会(创始人、投资人)。

  作者认为3人董事会最为理想,董事会人越少越好,容易沟通,每个董事会成员都举足轻重,可能让你难堪也可能危及公司未来发展,也可能将你赶下台。

  不要高估自己的个人能力,创始人重要性并非来自自身工作带来的价值,优秀的创始人能使公司每个人发挥所长。

  11、高成本高收益

  作者认为产品售价越高,销售成本越高,销售成本也越有意义。也就是鼓励制造高成本高收益的产品,比如政采的软件、医疗软件、医疗器械,动辄都是几百万上千万,销售成本高但是利润非常可观。

  12、七个问题

  1技术是否具有突破性,而不是稍稍借鉴改进?

  2现在创办事业,时机合适吗?

  3开创之初,是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吗?你是愿意做小池塘的大鱼还是大池塘的小鱼?

  4你有合适的团队吗?

  5你有没有办法销售产品?

  6未来10年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

  7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机会?

  13、本书推荐人

  中文版的推荐语有很多名人都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通用电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网景创始人,马克安德森;畅销书作者,尼尔斯蒂芬森;《创业家》杂志创始人牛文文。

【《从0到1》读后感】相关文章:

《从0到1》读后感04-28

1到5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认识1到10的数字》教案(精选11篇)10-31

认识数字1到100幼儿教案03-28

医院护士从n0晋级n1经验工作总结02-06

《数字0》教案02-07

0的认识教案04-12

《0的运算》教案04-04

0的运算教案01-22

0的认识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