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

时间:2024-06-28 11:24: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1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导师,他们扮演着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家长的教育水平、经验等背景不同,他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习惯养成、认知发展和人生规划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家长能够给孩子带来终身受益,而有些家长可能无功而返。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并且要具备高瞻远瞩和开阔的视野,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历程。

  今年,女儿要上初中,学校强烈推荐家长阅读刘称莲的《陪伴孩子度过初中三年》这本书。据说这本书也是中国百位校长联合推荐的畅销书。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发现它分为四个部分: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和生活。每个部分都以作者自身的真实经历为基础,尤其是她和女儿相处的经历,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这本书描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点滴的真实故事,非常浅显易懂。阅读后,我确实受到了启发,深思如何在接下来的初中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正确引导和陪伴孩子成长。

  作为一个家长,我和其他父母一样,非常希望我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出于这个原因,我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各种提升的机会,包括报名参加各种线上线下的学习辅导班和兴趣班等等,这些都花费了我大量的精力。然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达到我期望的水平,并不突出。这说明我指导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可能并不适合他。尤其是在阅读了刘称莲的《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考虑还不够深入,视野也不够开阔。我没有仔细分析和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和志向,反而盲目地对他的成长进行规划。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白了今后需要向作者学习并改进的地方。作为一位家长,我将更加注重深入了解孩子的需求和个性,善于发现他的潜能并鼓励他的兴趣。我会更加全面地考虑他的成长,不再盲目追求成绩,而是注重培养他的综合素质和独特才能。与此同时,我也要学会更加耐心和细致地引导他,给予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自己在其中的不足之处。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学习和改进,与孩子建立更好的沟通和理解,我们一定能够共同走过初中三年,让他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初中的三年,孩子进入青春期和叛逆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本书的作者一样,我们应该放下家长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将孩子视为朋友,平等相处。我们应该与孩子多聊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注意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和方法,这样孩子才能更容易地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说实在的',我对女儿的成绩过于看重,小学时总是关注她的名次,经常责备她的不足。女儿对此感到厌烦。现在,女儿即将进入初中,这意味着更大的学习和竞争压力,特别是对女孩来说。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发挥智慧,像作者一样正确地指导和陪伴孩子,让她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坦然面对女儿每次的考试成绩,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与她一起学习、一起补漏洞。事实上,当父母以平和的心态和谦虚的口吻对待孩子时,孩子也会听话,不会叛逆或频繁与父母对立。归根结底,教育方式是否适应自己的孩子是个问题。

  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家里的宝贝,希望他们能够有出色的成就,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为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作为父母们会竭尽全力,付出一切。但往往结果并非如愿以偿,努力却未能百分之百收获回报。因此,我觉得《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这本书对于上初中孩子的家长来说非常有价值。它给出了正确的引导和陪伴孩子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加睿智地看待孩子在初中三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成长。作者刘称莲在书中提供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和思考,对我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导书。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2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对于有些家庭,这“希望”意味着孩子长大后带领家庭脱贫致富; 而对于那些早已实现小康的家庭,这“希望”可能意味着孩子能在没有太多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尽情探索世界的精彩,活出比父辈更精彩的人生。

  然而,这“希望”的实现,却是要经过重重考验的。最典型的考验就是三大考:小升初,中考,高考。如果说小升初和中考可以通过学区房和择校费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那么高考时只能靠孩子的分数去拼了。竞争如此激烈,家长和孩子,如何称为亲密战友、携手同行?

  携手同行,意味着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学习吗?这无疑会增加家长的负担,也会引起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针对如此“珍珑棋局”,家庭教育专家刘称莲在《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书中提出了既减轻家长负担又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种种家庭教育方法。她通过这些方法,将女儿培养成同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心理健康、热情开朗的优秀女孩。

  一学习篇

  在学习方面,刘称莲女士讲述了她在营造家庭学习氛围、开阔孩子的课外视野、进行课外辅导、科学对待考试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在孩子年幼时,刘称莲女士就在家里多个角落放置书籍,并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读书,与孩子讨论从书报上看到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广泛且深厚的中英文阅读积累,使得女儿看问题时常有新视角,在托福阅读考试中取得29分满分30分的高分。她在高一高二时成绩并不突出,但到了高三之后厚积薄发,后劲十足,甚至冲到了全年级前五名。

  为人父母,虽然希望看到孩子考高分,但刘称莲女士极力克制住在家里讨论学习的冲动,只和孩子讨论新闻时事和生活趣事,给孩子最轻松的家庭氛围,这反而培养了孩子的自律性,也维护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这种做法看似“放羊”,其实是遵循高中生的心里发展规律。在女儿小时候,刘称莲女士经常亲自去挑选书目。但女儿上了高中之后,刘称莲女士明确意识到家长已经无法再做知识指导,于是自觉不再干涉孩子的学习,并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学习安排。

  如今的中小学生学习任务很重,难免出现跟不上学校进度或偏科等情况。于是,去辅导机构或请家教就成了普遍需求。刘称莲女士为女儿选择的是一对一家教,主要是高校大学生。作为优能中学个性化项目的老师,我惊叹于刘称莲女士与家教老师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密切联系。首先,在请家教前,刘称莲女士就先与她女儿在学校里的任课老师进行交流,明确哪些科目需要课外辅导、需要重点辅导哪些方面。其次,刘称莲女士让女儿每周五晚上先梳理一下在学校的课程内容,整理出薄弱环节,发短信或打电话给家教老师,这样有利于家教老师有针对性地备课。再次,刘称莲女士每周写一封邮件,把孩子的各科学习情况都反映给辅导老师,让辅导老师知道孩子不是全面薄弱。例如她会把女儿托福考高分的情况告知数理化辅导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数理化辅导老师知道这孩子学习是很棒的,只是局部知识存在弱项。这与很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提升任务“外包”给辅导机构后就甩手不理、很多孩子自己不整理学习弱项却指望辅导机构一周一次课就提分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恐惧考试和偏科是很普遍的学习问题,且这两个问题往往是交叉出现的。刘称莲女士的做法则是看淡考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把分数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在面对考卷时,把注意力放在做题和相应的知识点,而不是只关注分数。在面对偏科问题时,刘称莲女士反思了在孩子幼年时代智力开发不平衡的做法,即重视语言,忽略了数理思维。在女儿上高中后,这种幼年时代智力开发不平衡反映到了考试分数上,于是刘称莲女士一方面鼓励女儿看到自己的强项,另一方面积极联系辅导老师,争取先让女儿平稳度过高考关,以后走上社会再扬长避短。

  很多家长头疼于孩子缺乏学习动力、不会自主安排学习计划的问题。这本《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里提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刘称莲女士和爱人都是小地方出身,通过学习,考上好大学才走进大城市,并在工作后继续学习,升职加薪。父母通过学习获得更好生活,这样的经历,便是女儿树立学习动机的能量源泉。这种树立榜样的.做法,一方面是父母告诉孩子,作为亲子交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女儿自己观察到父母学习的行为和成果,即父母以身作则,行胜于言。实践证明,这比父母单一说教的效果好太多。与此同时,孩子还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安排学习计划。当孩子很明确自己每天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时,自然就会勤奋学习了。

  在家长的关心和影响下,刘称莲女士的女儿虽然高一高二时成绩处于中下游,但由于多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以及高效积科学的学习习惯,最终,她在高三时成绩突飞猛进,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北京大学。

  二心灵篇

  考试是一时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辈子的。尤其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一方面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在强大,另一方面开始感觉父母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强大了。如果父母仍然习惯于以前那种维护家长权威的沟通模式,则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刘称莲女士在书中提到了自己的几种做法。首先,二人模式,即一个家长和一个孩子,避免两个家长一起和一个孩子交流。其次,开放式提问,保持同理心,即家长多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再次,使用“爸爸信箱”“妈妈信箱”,通过书信交流。

  “尊重孩子”,知易行难。家长要克制看孩子日记的冲动,克制强行制止“早恋”有些只是正常来往,不是真正的早恋的冲动,允许孩子选择喜欢的课外学习内容,允许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这些分寸的把握,其实有赖于平时亲子之间加强亲密接触,包括经常拥抱。

  到了高中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指导能力已经不足了,但可以给予精神支持。如果孩子能从家长那里长期得到鼓励,不仅会保持学习热情,也会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社交篇

  学习考试,说起来,其实只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但人在社会,肯定会接触各种信息,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

  有趣的是,在这一章,刘称莲女士把偶像崇拜放在第一篇。她把孩子的偶像崇拜从才华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例如女儿喜欢周杰伦,她就引导女儿去了解周杰伦成名之前对艰苦奋斗经历,让女儿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老师,是孩子走出家门后的第一个重要社交对象。高中生往往喜欢背后对老师评头论足,对老师对好恶有时会导致孩子对相应学科对好恶,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刘称莲女士相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尽力引导孩子去接受不同老师的差异化风格,让孩子学会欣赏老师的亮点,进而愿意跟随老师学习。刘女士在书中总结了几条家校沟通的心得,例如言简意赅、每学期只找老师一两次、鼓励孩子主动找老师答疑等等。作为课外辅导老师,我觉得这样的家长很明智,既尊重和信任老师,也让家校沟通变得更有效率。毕竟,家校沟通是形式和手段,孩子的成绩上升才是目的。没必要把太多精力放到形式和手段上,忽略了真正的目的。

  同伴交往、男女同学来往、网络使用等高中生常见社交行为,在刘称莲女士那里,也得到了正向引导。

  四生活篇

  有些家长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孩子的生活技能对培养,结果导致孩子“高分低能”。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促使人们不禁开始思考,怎样的教育才有利于孩子的终生幸福?

  刘称莲女士并不希望女儿长成书呆子,于是她与爱人经常带女儿一起去运动、旅游、看流星雨、去农村看社戏、一起下厨,送女儿参加出国游学等。她与爱人在亲子关系中非常懂得把握分寸,有时他们给孩子宽松的环境,有时则鼓励孩子积极进取。

  五迎战高三

  高考,不仅是考孩子,也是考家长。在这过程中,分数的起伏是很常见的,却往往引起孩子和家长的精神焦虑。刘称莲女士的女儿能顺利闯关,原因可以总结如下:第一,看淡模拟考的分数,重视其反映的知识薄弱环节;第二,合理填报志愿,不攀高不屈就;第三,慎重看待自主招生考试、港校招生、留学等,不盲目,只选适合自己的,不轻易看轻自己。

  总结

  总结起来,这本《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虽然不厚,但凝聚了刘称莲女士和爱人多年来养育女儿的心血和心得。家长为孩子的全方位付出,可圈可点,令人敬佩。家长与学校老师、家教辅导老师的通力合作,共同培养出了一位积极乐观、好学精进、思维开阔、才华横溢的新时代新青年。这本书值得高中生、家有高中生的家长、从事高中生教育的老师们学习、借鉴、思考。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3

  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我有幸读了《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这本书。读完之后让我对作者那个温馨幸福处处有爱的家庭非常羡慕,同时也感谢作者的无私分享。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值得我学习借鉴。

  初中三年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叛逆期的重要时期。作为家长要多了解孩子的内心思想。把孩子当做朋友一样平等相处,多聊聊学习以外的事情,真正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说实话我也是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之一。有了这个急切的期盼一直以来都是严格要求孩子。对孩子的成绩看得很重,每次考完试关注点都在名次上,总是指责孩子的不足让孩子感到反感。现在,女儿初二了,又是关键时期学习和竞争压力又进一步加大,我更应该用正确的方法陪伴和指引孩子,让孩子找到学习的兴趣,卸下负担,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查漏补缺。每当我平复好情绪和女儿沟通的时候她是很听话的。正如书中所说的还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自家孩子的问题。

  最后找到好方法当然要坚持下去相信一定会收获成功,作者教育和陪伴孩子的方式,方法是我今后学习和改进的方向。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4

  教育孩子永远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情。从孕育孩子到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父母这个词就伴随着我们一辈子。我们要陪伴这个孩子长大,教他学说话教他走路,教他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在孕育孩子的十几年中父母是快乐并痛苦的。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迷茫无知甚至会太过自知和霸道。孩子会出现各种情况,生病、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不理想、早恋、打架……这些种种的事情都考验着父母的智慧和学识,令父母感到教育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于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努力的学习育儿的知识和经验。从我们的长辈们身上吸取经验,从网络微课和育儿书本上学习育儿知识。这些学习真是解决了很多的育儿问题。有的教会我们怎样辅导孩子学习,培养孩子习惯和性格,也有的解决孩子生病就医的问题。可以说针对父母育儿的困惑,世面上出现了很多的育儿书籍。面对这样的书籍很多家长们不知道怎样的选择,也有的家长读过一些书籍感觉不是很好。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就特别的爱看书,对教育类育儿类的书籍就经常看。这类书看得多了,也就总结出了很多的育儿规律。也能甄别出育儿书籍的优劣。我既想知道怎样育儿比如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也想让孩子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这是我和大多数家长们共同想法和愿望。

  而刘称莲所著作的《陪孩子系列》是我这几年陆续阅读并反复阅读过的比较优秀的育儿教育书籍。《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是刘称莲陪孩子系列之一,也是这个系列的第一书。此书出版以后引起了热销。受到了很多家长们喜欢,后来作者又写继续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和《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两本书。在《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这本书热销的`时候,我的孩子恰巧上小学,当时感觉这本书离我还很远,就没看。过了几年后作者又陆续出版了《陪孩子做过小学六年》和《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两本书,孩子上小学了感觉可以阅读了,就在孩子小学阶段先后阅读了这两本书。真是恰当的时候阅读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在小学这几年跟着刘称莲老师学习的育儿方法和策略真是对孩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孩子在学习和品格上都有了进步。

  这几天我又读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也让我豁然明白,孩子上高中并不可怕,也不要紧张,顺其自然,作为父母我们更需要的是在孩子的背后帮助支持她,做孩子的推手,更好的让他安心专注学习。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对智慧的父母,也看到了智慧父母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同时也给我上了一节课:孩子的优秀离不开父母的爱、帮助与支持不放弃。

  这本分为五个章节,这五个章节很有针对性,分别是孩子的学习、心理、教养、生活和备考。这五个方面真的是我们想要知道和必须要知道的非常重要的事情。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此时的父母已经帮不上忙了,很多父母会重视孩子成绩起伏,也就变得爱唠叨了。而这本书中却告诉父母高中三年要做孩子学习登顶的助手。比如在家少谈学习,给孩子创造书香环境,针对薄弱课程给孩子请家教等。

  心理方面更是高中三年的一个重点问题。孩子学习压力大,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有的孩子自暴自弃,有的抑郁,有的逃学,早恋。这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他缺少的是一个宣泄的口和理解他的人。父母就是一个宣泄口,而不是堵住这个口的人。书中讲了很多作者和孩子沟通心理问题的方法个技巧很实用也很管用。

  高中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要培养孩子情商和社会生活经验。很多孩子高中上完学后如果还是个书呆子,就是父母的失职了。教给孩子并给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机会,孩子会做得更好。高中除了学习还有生活更可以有诗和远方。

  最后是关于高考备战和选择志愿的问题,作者的做法会给父母们一个指导和参考,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虽然说的是高中的事情,但教学问题是相似的。我把它推荐给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中生们的家长们,因为我们在陪孩子步入高中之前,就必须玩学会如何做高中生的家长,而这本书就是最好的教材。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5

  有一个圆满的家庭的确能更好的`培养孩子,书中处处流入出父母对于女儿独特的爱、对于每个阶段构想了合适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爱生活、孝顺、积极、有自理能力的各方面发展的成年人。爱是永恒的话题,对于处理早恋问题,母亲的做法也值得一鉴。还有,特别深刻的是成年礼上父亲为女儿写的那段序和那本精心整理的《缀叶集》。

  充实生活、用心教育。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6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这本书在很早之前黄老师就发给我们了,初拿到书的时候还在想:有时间要好好学习一下,结果——直到妻子暑假前参加完孩子的家长会回来向我宣布:老师给你布置“暑假作业”了:认真阅读《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并写读后感,我才匆匆从书架中把书找了出来。

  粗读了一遍,书中作者结合陪伴女儿成长的真实经历,通过日常生活中点滴事例的描述,讲述了有效应对青春期孩子学习、成长的心路历程和方式方法。读完后觉得很贴合实际,又对照自身仔细读了一遍,觉得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自己借鉴和反思的地方。

  爱要这样说出口。作为一名父亲,对孩子的爱和大多数传统的父亲一样:严肃而内敛。面对孩子的时候,批评、说教的多,肯定、表扬的少,批评时可以说一大堆,肯定的时候就一名句:“嗯,还行”。反观作者,对孩子做得最多的.是肯定与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让孩子成就感得到满足。“严父”并不是只有批评。

  “好习惯,好人生,好习惯,好成绩”。我很认同这句话,也尝试过许多方法,希望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些习惯坚持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英语每天早晚听读,刚开始经常陪孩子一起听,每天督促着读,孩子慢慢形成了习惯,一段时间下来好,效果也很不错,后来我就放松了督促,尤其是进入初中后随着学业加重,孩子在这方面自觉性也降了下来,我也没有及时发现,结果这个坚持了几年的习惯就不是习惯了。读到“学得巧才学得好”这一节时我就在反思,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中,家长要发挥好引导、督促作用,学习作者花心思用巧法提高孩子的兴趣,要积极参与进去并持之以恒,帮孩子“习以为常”。

  听话源于好的亲子关系。孩子的青春期是每个家长都要面对的问题。随着孩子步入初中,个子一下窜到了全家之最,我也意识到孩子已渐渐长大,也经常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长大了。但还是惯性的以一名管理者自居,与孩子相处,最多的是:你要怎么样!你不能怎么样!忽视了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无形中拉开了与孩子的距离,可能孩子的一些心理话也不会对我讲了,自己认为的一些“金玉良言”在孩子耳中也许就是一只扰人的苍蝇。我一边读一边反思,作为父母,要正确面对孩子逐渐长大的现实,把自己从一名“管理者”向“知心朋友”的角色转变,多倾听、少唠叨,多建议、少命令。

  感谢黄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让我学习了优秀家长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让我真正的静下心来反思作为一名父亲在孩子教育上的得与失。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也孩子共勉:“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人生的路还很长,正确面对各种问题,踏实走好每一步。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7

  刘称莲老师的新作《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起吃“苦”的幸福》是2月24日收到的,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中间也给媳妇推荐过,但媳妇看的慢,后面又推荐给了同为高三家长的同事,今天同事把这本书还给我了,再次感谢我给她推荐了一本好书,话语很朴实,针对性却很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书。

  刘老师的这本书分《学习篇》、《心理篇》、《交往篇》、《生活篇》和《备考篇》五个部分,从书的前言标题《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开始,作者就把自己定位为“非完人”,当然,书的作者署的是“刘称莲”,其实书中刘老师另一半——李岩老师的思想和影子无处不在。换言之,李若辰的成功,是这个家庭的成功——夫妻对孩子教育理念认识上的耦合,家长与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与互动,孩子充分表达意愿的氛围……借用前两年的一句经典话语,在刘老师家,孩子始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做为孩子家长,我们知道,刘老师把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注意的几个方面分别归到了各自的章节中,让家长按照不同的领域去关注孩子在不同年龄段该注意的事项,这样分门别类娓娓道来,家长看着很轻松,也容易产生共鸣,但是这样替家长着想的做法,可能会让家长产生一个误解,孩子的教育就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关注。请各位家长注意,孩子的'成长是一天一天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学习也是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你能说孩子哪个时段是在学习知识,哪个时段是在健全心理,哪个时段是在交往,哪个时段又是生活?

  所以,刘老师按照应试教育的需要在序言中就提及这个很重要的前提,按照正面导向的需要,把学习放在了首位。刚才在报纸上看到《林书豪》一书的连载一,其中就提到林父与林母在对待林书豪教育上意见的分歧,但是他们达成了一致,没有从狼爸虎妈这个极端,走向充分放养这另一个极端——因为林志明是个“有毅力但不专横的父亲”,吴信信“是个足够开明善解人意的母亲”,他们在对孩子教育的分歧,是先按照林父——“我喜欢篮球,也可能是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当时说自己根本不喜欢这项运动,就尊重孩子的选择”去做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在林书豪成名之前,林的父母“非常享受了陪伴孩子一起玩耍的时间”。

  我们都承认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也认可孩子都是天使的说法,但为什么最后我们都变得差不多了呢?为什么我们的天使都褪去了自己的翅膀——形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本身是有问题,但这个不是问题的全部所在,在中国目前体制下,我们不可能让一个班少则六十多,多则近百人的课堂上充分照顾每个人的个性,中国教育还属于大机器工业化批量生产阶段形式上好像跟老祖宗的私塾比还退步了很多,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被灌输给孩子,孩子就在大教育的流水线上,不断前进,只是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或许我说的有些偏激

  在孩子接受基础教育的这十二年过程中,社会教育被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补习班占领了,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更被很多家长慷慨地交给了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所以,当我们反观孩子的成长时,在我们的记忆里缺少了陪孩子去观察昆虫、和孩子一起看电影听音乐会、全家一起“疯狂”地去看流星雨……家里缺少随手可得的书本、缺少看似无意的聊天、缺少“刻意”寻找的朋友……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培育出自己家特有的与孩子身体、心理成长相配套的“家文化”,孩子只是从学校工业化教育氛围换到社会商业化气息比较浓的“特色”教育中。

  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轻易就放弃了自己孩子导师的身份,而且用实际行动有意无意地打击着孩子,拒绝着孩子想与父母一起分享的愿望:不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各种“玩”中,也拒绝孩子介入父母的世界:看电视、做家务……,还限制孩子与外界的交流:不准上网、不准交朋友……

  刘老师在书中好几个案例在不同的章节中反复出现,这就再次证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不能是呆板生硬简单划一的,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氛围,以不同的方式找恰当的时机去说合适的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承认“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其实就已经表明了自己对孩子成长的所持的态度,很难想象,在一个缺少积极向上氛围的家庭里成长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这个孩子将有多么坚强的内心,将有怎么坚韧的顽强毅力!

  刘老师在分别把孩子成长过程中该注意的四个方面展示清楚之后,按照主流的要求,很自然地就写到了《备考篇》,这个部分一般是大多数家长最关注的章节,但是,如果没有前面十多年来在学习、心理、交往、生活等方面的用心策划、筹划、谋划、没有时间的积淀,孩子到最后该冲刺的阶段,一定不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刘老师在孩子进入冲刺阶段时,反而没有去写该注意什么具体的小事,把家长的注意力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指导孩子的人生选择。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面临着成长事业的困惑。所以,《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受益的绝不是仅仅是孩子,家长同样在陪孩子成长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成熟。看似是“一起吃苦”,其实,这种“苦”对于孩子和家长,对于家庭甚至一个家族,都是一种真正的财富,是一种可以影响人、帮助人、激励人的巨大的精神财富。而那些能够从这些“苦”中品出滋味的人,必将是幸福的。

  看着书中似曾相识的经历和记忆中不断浮出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画面,我们需要深思,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残忍”,总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伤害?

  感谢刘老师和李老师,谢谢你们唤醒迷失了真爱的我们!让我们懂得了因果的关系。掩卷之后,甚至奢望地想——什么时候能看到刘若辰——站在孩子角度对父母这些成功做法的点评。

  以上是为读后。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8

  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对这个团结、进取、温馨的三口之家由衷地感到佩服,其中的某些理念和具体方法很值得我们老师和家长借鉴。

  在这本书里,没有谈论太多关于孩子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问题。书中强调家长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激发孩子的内动力上。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家长能够跟孩子很好地相处,是非常重要的陪伴。因此,本书较多着墨在如何理解青春期孩子并跟他们有效沟通。作为一个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有得心应手的时候,也有手足无措的时候。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一些启示。

  初中三年,是孩子长大成人的关键时期,是孩子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孩子上了初中,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成绩以外的东西:让孩子不仅学习优良,还能在生活中以诚待友、孝亲感恩、自信自立、后劲十足。本书中几乎涵盖了作者培养女儿的整个过程,好多道理非常浅显易懂却发人深思。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小、从细微处着手。貌似随意的一些习惯,却造就了孩子兴趣,并奠定了某些学科成绩优秀的基础。譬如作者在孩子年幼时将一些书籍散落在沙发上、地板上,看似凌乱,但孩子却是时时刻刻有书可读,日积月累,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三年,对孩子是一种磨炼,对家长也是一个考验。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是问题频出,这个阶段的亲子矛盾也总是不断升级。关心孩子的需求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父母不能只在物质上关爱自己的孩子,不仅仅是衣食住行处处细心呵护。即使有些父母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也仅仅是看看电影、打打球,很难去细心观察到孩子的内心真正需求。在孩子年龄增长,能力提高的情况下,我们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有的索性放任不管了。孩子初中三年的成长如何,关键要看家长如何做。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的作者是一位睿智的家长,她为女儿精心设计,让她全面发展,在初中三年综合成绩一路上升。作者动脑筋,想办法,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挖掘到孩子乐于参加的家庭活动,收获了浓浓的亲情和孩子的感恩之情。书中的经验对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启发。

  做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加快自身的成长,从而帮助孩子和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后感06-01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01-17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04-29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后感范文03-23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读书心得04-01

陪孩子读书的心得体会12-15

陪孩子读书的心得体会14篇03-21

陪孩子读书的心得体会15篇02-15

家长陪孩子上网课心得体会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