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读后感

时间:2024-06-28 14:17: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国风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风读后感

国风读后感1

  刘诚龙好写杂文,又一本23万字的《民国风流》上架没多久,多次上了“当当网”暢销书榜。杂文能写成畅销书,可是不一般的刘(牛)啊。何以如此诱人,也许答案是著名作家王跃文所评价的:刘诚龙文章“文笔活,文路刁,文风怪”。

  本书开篇是《那些去留学的大师们》。华罗庚26岁去英国剑桥大学之前,他已经在清华大学当讲师,不过他的文凭是拿不出手的初中毕业证。学校看他文凭低,“被公派去了剑桥,“但是,华罗庚却没有珍惜这个拿文凭的绝好机会”,他引用华罗庚的一段话是“因为读博士只能读一门功课,而做访问者哪门课程都可以上。我来剑桥,不是为了得学位,而是为了得学问的。“还有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国外也是喝了好几年的洋墨水,但是,他没拿硬通货回来,“吾人到这里,是来学文化的,不是来拿文凭的。”一篇短文中,民国那些去留学的大师们,胡适、梁宗岱、陈寅恪、鲁迅都被点了名。

  《当年武大没教授》,《校长握过你的手吗》,《民国教授打分数》,一篇接一篇地往下读,真的不想歇气。

  苏雪林从安徽教授到武汉大学,由教授降格为讲师,不是苏雪林水平低,这里体现的是“民国道理”:民国惜公器,教授是一个崇高称呼,不是市场上的小菜,也不是专卖店的帽子,不是略有点才气,略有点学识,就可以批发的。“世界上许多东西往往是这样的.:多了,也就滥了;滥了,也就戝了,其反命题是:少了,也就贵了;贵了,也就尊了。当人人都可以叫做大师的时候,把大师当瘪三来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看似玩世的语气,道着警世的大义。北大校长司徒雷登不与权贵点头,却与学子握手,新学生入校,他“站在其居所外之松墙边,准备请茶,准备糕点,笑容可掬地招呼大家,与到访的学生一一握手,嘘寒问暖,道辛苦,打恭送祝福。”行文至此,刘诚龙转头问尚在读大学的女儿有无与校长握过手,他女儿的回答干脆利落,爸爸,你没见过世面吧,“校长的手只跟领导去握了”,怎么会跟我们来握?作者因此感叹:“司徒雷登不忙吗?估计比当今的大学校长更忙吧!”忙,谁不忙呢?“手能不能向学生伸过来,取决于心会不会向学生投过来吧!”

  《民国教授打分数》挺有意思的,林语堂用相面打分;黄侃给全班学生打分“大半打八十,小半打七十”;顾颉刚打分搞开卷,“顾教授评分有规矩:抄我观点者,替人家背书者,低分(似我者死);自有观点者,或驳我观点能自圆其说者,高分(学我者活)”,作者由此发论说:“比较来比较去,我还是喜欢去顾颉刚门下当学生,别的不说,单说其考试,就是最好的:考试有标准,无标准答案。”轻轻一句,重击我心,想笑笑不起来,作者的话外音,震了我们五脏六腑啊。

  大家都说刘诚龙是嬉皮士,他文章确实是行文不正经的。但他其实是个非常严肃的作家,他选材或是边角余料,小故细节,他立意却是微言大义,高视谠论,风花雪月他不想谈,鸡毛蒜皮不屑论,所谈所论者,世道人心事,国泰民安事,兴衰存亡事,政经学术事,通古达今事,反腐倡廉事—选材或细焉,发论也大焉,为人或低焉,立论也高焉。有人说过,刘诚龙文章是糖衣炮弹,糖衣是吸引我们读者来读,炮弹是叫我们读者跟着他去,炮打人间丑恶,尘世龌龊。

国风读后感2

  本书的毛病主要有两点,一是水,二是偏。

  说他水,全篇看下来,每篇文章的套路不过三五八卦配三五图片。八卦也多是从《文史资料选辑》之类的回忆资料里摘出来的。此外,绝少个人见解。不同人物之间的描写也颇不均衡,大概是有的人资料好找,有的人资料难查吧。这种文章,写着费翻书的时间,但应该不怎么耗费脑仁儿。当然,资料的.汇编也不是全无意义,要在两三页纸介绍清楚人物经历、风骨面貌,确实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本书的“水”字总是逃不了的了。

  说他偏,则是与选人有关,民国历史色彩纷呈,但无论如何绕不过共产主义及其同路人。而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简单又粗暴,把相关人等一概剔除。谈徐伯昕而不谈邹韬奋,就是个再显然不过的例子。或许作者要狡辩说邹韬奋、瞿秋白之类的人物以往多有介绍,无需赘言。但说实在的,现在的一般读者有几个能知道邹韬奋的事迹风骨呢?剔除此类学人,最终呈现在读者,绝说不上是完整的民国风度,顶多是去共产化的民国风度。这么做当然可以迎合当前对党失望、对国怀念的情绪,但展现的民国风度真不真实、全不全面就很难说了。

  还有一点也令人诧异,说是民国风度,但某些文章不讲传主在民国时期的作为而讲其解放后的经历,是要作为民国遗老来展现还是懒得查其早期的材料?

国风读后感3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兄弟三人,同时到一家制衣厂打工。不料,在一天晚上,老二得了严重的胃穿孔,急需3000块钱的医药费。制衣厂老板得知后,不但帮忙付了3000块钱的医药费,还亲自把老二送回家,给了老二生活费和后期的医药费。工厂的员工得知后,非常感动,把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厂子,于是工厂的效益马上好转了起来。第二年,当制衣业因为行业不景气而纷纷倒闭的时候,兄弟三人组织起公司其它员工,大家齐心协力,减少了工厂不必要的开资,创造了更多的效益。制衣厂老板因此感叹道:“去年救了一个普通的员工,反过来却救了自己啊!”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家制衣厂的真实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一个人受到了别人的帮助,要懂得回报他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受了他一点点帮助,在我有条件的时候,把那点帮助还给他就行了,如果像《国风·卫风·木瓜》中说的,受人木瓜,回报美玉,那我不是亏大了吗?现代人哪还那么傻啊。

  可是,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一点点的帮助,都有可能帮你走出困境;在别人风平浪静的时候,得到的再大的回报,也只是锦上添花。大家应该能掂量出在沙漠里一杯水的价值和在平原上一桶水的价值哪个更大。一桶水的分量肯定要大于一杯水,可它仅仅是一桶水,而沙漠里的一杯水呢,它很有可能救活一个因干渴而频临死忙的人的命啊。

  更重要的,是一份心。就像《国风·卫风·木瓜》所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一个在你遇到苦难时候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你必须回报人家。不是为了那份礼物,而是表达的那份心意。当你再遇到苦难的时候,你很可能再次得到帮助。一个不知回报别人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到穷途末路。当他再次伸出手去寻求帮助的时候,是不可能再有人去帮助他的。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再次度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到的只有古人的睿智与伟大,他们在三千年前就为我们点出了做人做事应该有的品德。而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却常常不懂得投桃报李,结果最后害了自己。

  受人木瓜,回报美玉;受人滴水,回报涌泉;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更是一个人生存的根基。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牢记住:受到了人家的帮助,就一定要懂得回报他人!

国风读后感4

  孔子曰:“诗三百,思无邪。”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百度百科这样形容这部伟大的诗集,而在我看来,诗经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诗经如彼岸花,虽然无法摘取,却可常存于心。《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一样,对历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很多文人都从《诗经》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相对《诗经》来说,后世的诗文更易学易懂。所以结合后世之诗文,进行诗意与诗意,诗境与诗境等等的对比阅读,对于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无疑是个方便之门。在这里安意如告诉我们,与诗词的理解,要有一种邂逅。早年她看《神雕侠侣》,程瑛救了受重伤的杨过,却不以真面目示人。当杨过醒来时,看见程瑛在纸上反复写着一句话:“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如今读《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那种欲言又止,眼波流转的韵致近现眼前。从风雨如晦到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她看到了“读诗经就有这种好处,它告诉你所有的艺术都有迹可循,无谓过度迷信崇拜,只是语言的天才,他会将文字表达得落花无声,踏雪无痕。”白居易踏雪无痕,我们的安意如却明察秋毫,凄凄的《风雨》就有了明亮的色彩。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可谓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首《周南 关雎》热烈而浪漫地表达着作者对一位窈窕采荇淑女的好求之心,有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表现得恰到好处。因为爱情,普普通通的芦苇也成了极具风致而焕发神采的植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中央的梦中伊人象征了多少人心中爱情的完美境界。对于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

  征夫怨妇向来是古代诗歌中的一道独特景观。征伐徭役苦不堪言,远离故园的周人任命运摆弄,对家乡的思念,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敌人的痛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种种情感在《小雅 采薇》中皆能吟唱出来。“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妻子的呼唤饱含着相思的痛苦,无望的期盼,如何能排解萦绕于心头的忧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在生离死别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美貌之人津津乐道。男子之美,重在其英武气概和健康体魄,“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在女子方面《诗经》则是精雕细琢,《硕人》一诗盛赞庄姜美丽绝伦,“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堪称千古绝唱。“女执懿筐,遵彼微行,援取柔桑”,一种姿态,万种风情!

  残酷的剥削几乎是中国古代社会惊人的相似之处,堕入腐败泥沼中的统治者荒淫享乐,苛捐杂税猛于虎,无视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发出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控诉。 封建社会,女子深受非人礼教的压制,却也不乏一些敢爱敢恨的叛逆女子。“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中包含着对男子强行逼婚的怨,对男权至上的怨,对一夫多妻的怨??

  兄弟友情亦是文人创作的源泉,就如《棠棣》中的“常棣之华”,“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完美的旋律奏出无比珍贵的人间真情。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

  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诗经》不单是诗还是史,她记录了春秋以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先秦正史的有益补充。同样的,结合当时的历史资料读《诗经》,对正确理解诗意也是必须的。这里说史,不单有正史,也有野史,甚至有些是传闻和猜测,但只要合理,都可以把诗解的相对圆满。《新台》等近十篇里都讲了卫国的一件事,把这些不同的诗,用同一历史事件串连起来,反复吟咏,我们就能感受诗中厚重的思想感情。在这里,安意如并没有拘泥《左传》《国语》等正史而进行简单复述。历史总是人写的,总有人的感情好恶,价值取向。这在里安意如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对被历史唾骂了几千年的宣姜予以同情,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诗言志,歌永言。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中,曾有这么一段时间,人们围炉煮茗,赏花谈月。

国风读后感5

  辛亥革命百年,民众各种庆祝方式,有的提笔书胸臆,有的泼墨展风采,有的欢歌唱豪情。在我看来,踏实的坐下来,点亮台灯,捧起一本讲述民国那些年发生的故事,也不失为一种庆贺的模式,一种缅怀的方法。

  《民国风度》,79个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79篇民国时代的经典传奇,来自《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金牌专栏“钩沉”,“史与诗、学与识、才与情、新与旧的融会贯通”很好的总结了这本精华集的特点,栏目的定位本来为记录故去的学人点滴,却在编辑的.笔下,慢慢延展,成为对一个时代的缅怀。“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距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然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书中所涉及之人物,无论是蔡公时、蒋百里这样的民族豪杰,梅贻琦、傅斯年这样的一校之长,还是胡政之、邵飘萍这样的铁胆文人,罗念生、施蛰存这样的风流名士,亦或是张申府、、吴兴华这样的英雄烈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风骨”,名士的风骨是其核心,一种风骨没了,“风趣会降调。风雅会流俗”。昨日和友人吃饭,还在谈论为何当今值得称颂敬仰的文人名士越来越少,而颇多所谓“专家”的言论被世人不屑,我想在那个风骨犹存的时代,学术大家们追求的是真,而现如今追求的是名。“学术腐败”这个词,几年前成为热门词汇,各大高校都打出旗号,严格遏制学术腐败,还一片纯净学术天空,可到底是什么构成学术腐败的温床呢?我觉得无论是政府、学术机构,都有需要检讨的地方。

  话题有些扯远了,回归到这本书上。本书是畅销书《民国那些人》的修订版(典藏本),在序言部分增加了著名的人文学者钱理群在北大的演讲《谈谈“民国那些人”》,我觉得这个序言值得仔细阅读,“民国那些人”的承担、独立、自由和创造的精神,而这也应该是新一代大学生所追寻的大学精神。

国风读后感6

  《大败笔:中国风景黑皮书》通过叙述一系列中国著名旅游景区景点由盛转衰的经过,详细地剖析了中国相关部门对中国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严重的保护不足所导致的现状,让后人有所警悟,有所启发,并能进一步采取有效而科学的措施,保护祖国独一无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全书分十五个板块叙述分析,分别是周庄:20年,从“古之幽情”到“空前繁荣”、张家界:拆不去的天梯、平遥:坍塌的古城墙、泰山:是什么“压倒泰山”?、桂林:过把瘾就死的悲情开发、秦始皇兵马俑:跑溜溜的陵顶、大明湖的倒影:高楼还有那个大厦、敦煌莫高窟:致命的呼吸、黄山:没有更差,只有最差、丽江:空壳之城、新三峡游:不该去的去了,不该来的来了、苏州园林:诗意沦陷、武当山:三星级复真观、曲阜:愈沉重愈边缘、圆明园:漏水的20xx,把每个风景点的遭遇都分析得入木三分,严肃认真之余,又不乏幽默偕趣的笔调,似乎让人们都感到羞愧。

  看完这本书,可谓感触良多,受益匪浅。走过那些未老先衰的景区,我们发现其一切辉煌都已过去,现在很多做法的后果是严重的,因为所有令人迷失的景色都是脆弱和易逝的。因为过度的商业开发,带来的是景区气质上的沦落。于是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摩梭族人在致富的同时抛掉了千年的传统,据说,现在真正保留了古老走婚习俗的摩梭人不足30%,这种旖旎的习俗更多的是逐渐在铜臭的浸泡中被人利用,一家挨一家的装潢诡异的`酒吧、风情园、烧烤店、小商铺、旅店布满了泸沽湖边,那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已经在当地人过度的商业开发中被打破;于是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风雅的古镇周庄变成了一个庸俗的大卖场,全民皆商的现状已经使整个古镇早已失去了那种恬淡的水乡风味,古街两旁全是外来店铺、酒吧、宾馆,逐渐形成了古镇肌体上的疮疤,让它开始显得不再亲切。

  中国景区存在十大弊病:

  (一)在景区内大量增设现代人文景观、假古董,有些风景不论新建景观项目是否与当地协调,也不管这里历史上有没有人文景观遗存,就大量地建人文景观,这不但是败笔,而且这样的假古董还贬低了真的山水,真的文物价值;

  (二)在景区大兴土木,搞城市化、商业化、园林化,危及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在景区周围开发房地产项目和修建各种培训中心、宾馆,招待所等;

  (三)急急忙忙要将景区旧貌换新颜,这种做法主要体现在把城市里的花园、广场都修到景区里来,把景区搞成了一般的城镇;

  (四)旅游设施过多过滥,破坏了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把整个景区的价值贬低了,把亿万年形成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搞得面目全非;

  (五)不少景区所在的城市、村镇建设与风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观十分不协调,城市的建设都是现代化的建筑,与真山真水、悠久的历史风貌风马牛不相及;

  (六)开山采石,截留发电,将景区变成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样的低级开发,毁灭了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这就像拿自家祖先留下来的名画古董当柴火烧一样;

  (七)超容量接待游客,使景观和植被受损,同时大量的游客涌进景区,超过了景区的环境容量,是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增加的重要原因;

  (八)工业“三废”对旅游的严重污染,这些年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都对风景名胜区文物建设造成损害严重地影响了游人观山赏水的心情;

  (九)旅游区内生活污水、垃圾及燃煤污染日益加重,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饭店、宾馆等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

  (十)旅游区内资源和景观的破坏与日俱增,许多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随意砍树、采石、偷盗国家保护的野生生物、修建违章建筑、设置过多的旅馆饭店、辟地摆摊设点、任意开辟索道、随地抛弃垃圾和果皮等现象,这都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

  我们想,景区的本质是什么?它其实是一种符号,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因为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的积淀都是在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当中得到体现的,人文精神不是空话,它需要依托在具体的、能够体现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甚至是民族尊严的某些载体之上,而景区就是这样的载体。中国一些地方在世界遗产保护上的痛心疾首经历,却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和警告。毫无计划性地开发旅游资源,虽然在短期内有些经济利益,可却给一些最为有价值的遗产地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旅游业所需的一些对当地来说不合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破坏了这些地区的原貌,当地土著居民的外迁,过度的毫无节制的滥开滥发,都对文化和自然资源造成了破坏,而且这种情况还在越演越烈。在展示传统文化价值时,如用不恰当的展示方法,不顾及该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就会被轻而易举地毁坏,失去他原有的价值。这种文化一旦开始被歪曲,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不仅失去了他原有的价值,同时也失去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全国范围内的当地社区、遗产保护单位和个人,旅游业的同行们都应该非常明确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这种为了各自狭隘利益所驱使的结果是——使旅游业各部门的发展合作受到了桎梏。现在是我们在这些利益者之间,力图达成共识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紧急时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双重尊重基础上,来使经济得以长足发展。

  我们没有办法来阻止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但是这些宝贵的遗产资源,是应该得到重视并加以管理的。因为我们都非常明白这些无价的遗产资源,一旦被践踏,或被过度利用和滥用都是无法用别的东西来代替的。为了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我们必须对文化资源的保护进行大力投资,以便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旅游业的发展得以可持续发展。随着高科技的广泛使用,我们既能用高科技来破坏我们的文化遗产,也能用来更好地保护好文化遗产,进而把我们现有的这些名胜古迹世代流传给我们的后代。把明天变得是好是坏,选择权就在我们的手里!

国风读后感7

  很久以前,对于历史,我一向比较喜欢古代史,尤其喜欢汉朝前期和隋唐年间的那段历史,后来,受一个三国迷的朋友影响,对三国年间的那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之后由于电视剧的影响,又开始喜欢清朝年间的历史,但是至始至终,对于民国时期的那段历史却始终无法深入。

  可是在渐渐接触到民国的那些历史书籍之后,心中的那个柔软的角落里开始有了它的一席之地。民国,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个年代,军阀混战,人们流离失所,各种思想的火花不断地碰撞着,属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有人将这个年代称之为能与先秦“百家争鸣”相媲美的年代,只因这是一个充满不安定因素和迅速变化的时代。

  我对于民国的前后时间段是比较模糊的,只是觉得也许从国人们纷纷开始剪去辫子,学习西洋文化开始,或许就已步入民国时代。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海外归来的学子,沉浸于中国千年文化的学者,各种思想的辩论或是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局面,再加上各种军阀混战,军人的思想不同于文人的思想,于是,形成了历史上的民国辉煌。

  《民国的风度》,所写的是那些在民国时代具有影响的一部分人,对于这些人的描述,不仅仅是通过他们的光明一面,而更侧重于客观地描述,每个人物的人生经历中总有那么一段时光是辉煌的',也有那么一段时光是晦暗的,这些在民国时代能领一方风骚的人物虽然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洪流中,可是历史却真实地记录下了他们生平的种种事迹。作者对于这些人的把握恰到好处,不是长篇大论般地深入描写,而是每个人千字的精简描述,旨在表现这个年代这些人物的各种风骨,独属于这民国时期的人文风貌。

  历史,在时间的潮流中弥散着浓郁的香味,其实无论是那一段历史,都有这独特的人文风貌,有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深刻故事,只是,当我们沉湎于那些宏大的历史故事之中时,是否还有余力来发现其余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民国时期,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国难当头的痛苦时期,可正因为那样一个混乱的时光,才造就了那些独具魅力的思想火花,潜心下来,读一读这份民国档案,品一品那段峥嵘岁月。

国风读后感8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当我读完《少年读史记——汉帝国风云录》后,我感觉我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使我受益匪浅。比如,苏武抵死不降匈奴,被迫在北海牧羊,甘愿为国牺牲的爱国精神,这让我感动;曹操吟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表达的求贤如渴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让我欣赏;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的一生,这让我钦佩……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物,但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他由于仰慕蔺相如的为人,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相如”。一次,司马相如收到富豪卓王孙的酒宴邀请,在席中遇到了偷看自己的卓王孙之女卓文君,便弹了一首《凤求凰》,向卓文君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当晚,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了。司马相如本就不富裕,所以他们生活过得相当困窘,不得已他们开了一家小酒馆。虽然卓王孙为此感到羞耻,但还是承认了两人的婚姻,并给了他们很多奴仆和钱财。我佩服卓文君敢为爱私奔,更佩服卓文君不惜抛头露面,为谋生而当街卖酒。

  司马相如用一首《凤求凰》赢得了卓文君的芳心,而用一篇《上林赋》得到了皇上的重用。

  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皇上读到时,皇上以为是前人所作,感慨地说:“唉,我真恨不能与写这篇赋的人同时代。”后来皇上召见了司马相如,他又写下一篇关于天子游猎的佳作——《上林赋》,献给了皇上。皇上读了后大为高兴,封司马相如为郎官。

  大文豪司马相如爱情、事业双丰收,这不正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生活吗?

国风读后感9

  很久没有碰到一本让我这么激动的书了,天天揣着,边角都让我磨的不整洁了,只好去下了一本电子书。可是屏幕的感觉怎么能跟白纸黑字的感觉相比呢。

  从没有给一本书照过这么多的'相片,呵呵,以前都是抄书的,现在果然是懒了,或者是时间变得宝贵了吧,有点悲哀。

  “那批学人生活在一个很不一样的时代:新旧交替、中西碰撞、风云际会,因而形成一种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里内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距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然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我们这些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不会感应那些老先生的。”

  反观自身,单薄如秋天的落叶,好凄凉啊

国风读后感10

  在寒假中,我阅读了《诗经》这一诗歌集。其实在阅读这本书前,这之中的一些篇目早已在高中的课堂上欣赏过了,但再次的品读又让我有了些许和以往不同的感觉。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优秀的传统。《诗经》的出现,则展开了中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一页。《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包括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期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大部分是闾巷歌谣,也有一部分出自于士大夫之手。其体制是按风、雅、颂编排的。风,就是民歌。《风》诗的题材广泛,从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一百六十篇《国风》中,有的反映了各种传说和历史,有的反映了阶级矛盾、对农业奴隶的剥削压榨,有的反映了农、牧、渔等劳动生产情况,有的是描写爱情与婚姻的诗篇,有的则是反应军役的诗篇;雅,也是乐调。古代有的.认为雅是秦音。其分为大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多作于周王室衰微之后。雅诗的内容主要有政治讽谕诗、周族史诗、婚姻情诗、农事诗、宴饮诗、颂德诗、贵族怨愤诗、反映民生疾苦诗等。与《国风》相比较,《雅》诗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广泛。;颂,是天子诸侯的音乐,伴随着音乐、舞蹈而歌唱,用于宗庙祭祀。它不只可以歌功颂德,也可以张大声势,增加统治阶级权威。一般说来,颂诗的文学价值不太高,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诗经》中有许多首诗歌被人们熟识与引用,就像《关雎》这首诗歌。《关雎》是一首爱情恋歌,描述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描写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追求,性格健康明朗,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熟悉美妙的诗句,反应的是千年爱情文学的深远价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使《关雎》成为千古流传与诵读的诗篇,人们通常会选择这最容易记忆与记录的部分,向女生表达爱慕。古人如此坦诚和直白地阐述自己对爱的渴望和追求,十分洒脱与豪迈的。

  其实在《诗经》中,我最喜欢的是《蒹葭》。这是一篇相思的作品。在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诗人徘徊追思着心上的人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正是展现一幅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的深秋清晨朦胧图。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与委婉,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古人细腻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如此简约而精致地描绘出来。其细腻的语句与描写正是我喜爱它的原因,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韵味。

  《硕鼠》这一篇也令我印象深刻。《硕鼠》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这首诗把压榨人民的统治者比作大老鼠,发誓要离开它,表现出了无比愤慨的阶级对立情绪。这个比喻表现出了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同时,作者描写了“硕鼠”由于贪吃而体态肥硕,借以突出了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这首诗每一章都重叠了“硕鼠”,把剥削阶级丑恶的面目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他们的仇视情绪,也令我十分感概。特别的是,这首诗每章的末两句“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充满欢乐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前与后产生对比,最后更代表了人们的一种希望。

  读完《诗经》让我感到受益匪浅,虽然他没有什么重要的知识,但它却蕴含着许多故事与情感等待着人们去品味与欣赏,其中也有一些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所学习。所以,《诗经》真的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它我感觉收获了不少东西。

国风读后感11

  一读起来让民气酸心寒的故事。幼年时粗莽无知,却豪情洋溢,一见钟情就敢约婚,这样的果敢在其时的封建社会实属少见,在家长制度下,除非是心里真挚的情绪太剧烈,不然有几个体敢跟实际抗衡!然而汉子对女人的爱随着女人的老迈色衰也随着消磨殆尽。善良且认真任者不会再现出来,然则眼神里没了那抹炽烈,两个体都心知肚明,只是开不开诚布公的题目;亦有局部卑劣如"氓"者,不爱了便是不爱了,不会再多给你一丝恻隐。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与汉子的寡情相对的是,大局部女人骨子里都是向往稳定的,不管他方是不是眼角已有皱纹,可能开始发福,不如年青时灵活,都市选择不去粉碎这份宁静,到底把最优美的岁月共享给了这个体,把最真挚的答应允许给了这个体,把最发自心里的情感交付给了这个体。最让我激动的仍旧最后一段,假使是在饱受"氓"的'摧残以后,"我"依然会记得他对"我"好的时辰。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我们幼年的时辰,我们的欢乐,我们的快乐。既然你违背誓言还不知反思,我也就算了吧!不知道诗歌的作者最后做出了什么选择,假使在如今,离异是不行制止的,然则在其时,女休男是没有先例的真是悲剧,只愿自后的我们肯定要以史为鉴!

国风读后感12

  近日,抬眼一望书架,便看到了这本《民国风骨》,拿下来,轻抚着这本书,不觉想起半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时间之飞速,如今再读,又有数不清的感受。现在,奉上这迟了半年的读后感。

  不得不说,民国是个群星闪耀的大师时代,这里不知出了多少名人,又不知出了多少犯人;不知出了多少伟人,又不知出了多少罪人。可又不得不承认的是,出了数不胜数的大师,大师的风范,璀璨了黑暗的民国,照亮了时代的道路。我就来谈谈几个大师吧。

  第一个真正让我觉得是正义化身的人,便是章太炎。他是位敢想敢做的“祢衡”,他敢骂万恶的黑暗社会,也敢义无反顾的反抗日本帝国,更敢在日本扎下根来,通过在报纸上发表反清朝反日本的文章来抗议。他生平最有意思的事有两件。一次,他看到日本人鄙视中国人,便用诙谐幽默的口气回击。填写日本调查户口单时写道: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非常简洁的说明了日本存在的问题,还带着调侃的意味,让日警哭笑不得。他十分机智,是我及大家都学不来的。还有一次是他为反击袁世凯而大闹总统府,他将府里一切珍品皆打碎,边打还边骂,胆子十分大。可当袁见这一幕不让仆人阻止,可见章地位很高,是真正受人尊敬的。而章见袁不为所动,又为此绝食,可见他什么人都敢骂,且敢作敢当,为了新中国不怕一切酷吏,他太无私太正义了,值得人们尊敬。

  第二位便是“海归”辜鸿铭。他精通九国语言,并怀着学习中国(故乡)传统文化的目的回到祖国。他起先在张之洞身边当翻译,后来受沈曾植启发苦心钻研古文化,最后研究政治。但是,他十分自大,且瞧不起人,这无疑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而且更为让人受不了的'是他在清朝落败之后依然留着辫子,而且越留越“嗨”,毫不忌惮。然后便是他好古代女性裹脚的气味,听说他闻到这种气味才能写出文章来。但反过来想一想,我认为他这个喜好应是在国外待久了而看到“古文化”的一种“解脱”吧,在民国这个动荡的时代,这种行为应不足为奇。

  第三个便是徐志摩,在他光鲜亮丽,文人浪漫的背后,却是风流成性,拈花惹草的性情,他一生和三位女性结过婚,但最后也葬在了第三个女人身上。就伦理道德来说徐是不道德的,但就社会来看,却是可怜而可悲的,我十分同意作者的标题---“佳丽误我”还是“我误佳丽”。

  如此,这便是民国的几位截然不同的人物了,若硬要评判,也只能叹一句了。总结一句,便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该以一事为标准,特别是在动乱频繁的民国。

国风读后感13

  历史的魅力

  历史是了解异国风情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例如,阅读《印度史》可以让我们了解古老而神秘的印度文明,探索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书籍中的故事和事件,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异国文化的根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异国风情。

  建筑的艺术

  建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关于异国建筑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例如,阅读《古埃及的建筑之谜》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和背后的文化意义。建筑书籍中的插图和描述,让我们能够想象和感受到异国建筑的壮丽和独特之处。

  风景的美丽

  异国风情的风景常常令人陶醉。通过阅读关于异国风景的书籍,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美景。例如,阅读《北欧的奇迹》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北欧国家壮丽的`峡湾、冰川和森林等自然景观。书籍中的插图和描述,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异国的大自然中,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宁静和美丽。

  美食的诱惑

  异国风情的美食也是一大魅力。通过阅读关于异国美食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独特菜肴和烹饪技巧。例如,阅读《墨西哥的美食之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墨西哥传统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味道。书籍中的食谱和美食图片,让我们仿佛能够品尝到异国风味的美食,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味蕾盛宴。

  音乐的魔力

  音乐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也是了解异国风情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关于异国音乐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音乐风格和传统。例如,阅读《巴西音乐之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巴西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书籍中的音乐介绍和歌曲推荐,让我们能够聆听异国音乐的魅力,感受到它们带来的情感和节奏。

  服饰的风情

  服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阅读关于异国服饰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饰风格和传统。例如,阅读《日本的和服之美》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日本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书籍中的插图和描述,让我们能够想象和感受到异国服饰的优雅和独特之处。

  节日的喜庆

  异国风情的节日常常充满喜庆和独特的氛围。通过阅读关于异国节日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节日习俗和庆祝活动。例如,阅读《印度的喜庆节日》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印度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和庆祝方式。书籍中的插图和描述,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异国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喜庆和快乐。

  通过阅读关于异国风情的书籍,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历史、建筑、风景、食物、音乐、服饰和节日等方面都是了解异国风情的重要途径。

国风读后感14

  近两星期,我读了张嘉骅叔叔的作品《少年读史记》,他是1963年生的,屈指一算,已是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了。他为什么要写这套书呢?原因就在他想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深入地读《史记》。

  这本书从制定朝仪的叔孙通,到号称“飞将军”的李广,从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到隐居在朝廷里的狂人—东方朔的故事,张叔叔都一一地把这些事像看电影一样地摆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尽情地去观赏,去体会。

  在我们现在的文化里,经常“遇得到”一些汉代人。讨论司法的公正性,我们会举张释之执法的例子;描述一个人的勇猛,我们可以说他像“李广射虎”;形容一个人时运不济,会说他“李广难封”;见到一对恩爱的夫妻,则会将他们喻为“文君司马”。至于张骞通西域的壮举,如今已是学生们课堂上绕不开讲的历史了。这些遥远的汉代人,他们的事迹没有随着两千多年的时间流转而消失;相反,透过史记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他们都一如当年那般活着,甚至活出各类“生命的典型”。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采用“纪传体”,以生动的叙事呈现了历史人物在每个时代的`事迹。这是一种形塑,目的在于借由形象的塑造,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在精神,对他们的作为赋予意义和价值,从而给后人以借鉴。张释之执法刚正不阿,自我期许为天下的一把尺。文帝认为该判重罪的,他依法只判罚金;文帝认为该诛三族的,他依法只判死刑。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与梁王经过皇宫外门而不下车行礼,张释之依法弹劾,因此与景帝、梁王结下怨。景帝继位后,张释之终究因当年得罪景帝而被降调。太史公对景帝的一些作为有些微词,这不仅见于张释之被降调的事,也见于晁错被杀的事。汉初大封同姓为王,致使藩国坐大。到了景帝时,为了巩固皇权而削弱藩国,引起了吴、楚等七国反叛。

  太史公用毕生的经历撰写《史记》,通过他的书写,那些汉代人的事迹提供了一连串的“生命典型”,他们的精神至今还活在我们的文化里。

  那些汉代人真的离我们不远!

国风读后感15

  初初接触到这本书,以为这本书只是人物群像而已,细细的读才发现,这本书是有着时代意义的。

  书中提到的各个教授,学者,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就是有着士的精神在守着。这种士的精神被徐百柯用比较沉重的文笔写出来了,表达的是作者对当今士之精神缺乏的一种叹息以及对过去老一辈人的'风骨的追忆。里面的各个人物有血有肉,有着各自的性格,或狂或绢,或憨或沉,但他们身上就是有种风骨,一种为时代而担当的精神,一种自风流的精神。

  书的附录后面的几篇文章都非常发人深省,发着与当今时代截然不同的论调。我觉得当今时代就是太浮躁了,太过表面化了以致于我们忽略遗忘了一些宝贵的精神。我觉得要想对抗这种断裂,遮蔽与遗忘,一方面社会精神要大力弘扬与宣传,而且要用有趣新引人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改革制度,特别是教育制度,大学制度等。

  有人或许认为,这帮人是民国时代的人,现在他们的精神品质已经不适用了。其实不然,假如能振作当年的精神,我相信从学术界到社会界一定会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出来。

【国风读后感】相关文章:

写祖国风景的作文300字(通用23篇)12-25

幼儿园国风开学典礼主持词11-16

幼儿园国风开学典礼主持词11-29

幼儿园国风开学典礼主持词3篇11-17

2023中式国风婚礼简短主持词(精选10篇)10-27

幼儿园国风开学典礼主持词(3篇)11-17

幼儿园国风开学典礼主持词精选3篇11-17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_读后感05-24

《我的小学》读后感 -读后感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