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丝绸之路》有感

时间:2024-07-03 09:09: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丝绸之路》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丝绸之路》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丝绸之路》有感1

  一年前,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热烈响应。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文化的吸引。

  丝绸之路这个以和平、繁荣为内涵的历史概念与中国未来全球化发展的关系,中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什么位置,都可以在刘迎胜教授的新书《丝绸之路》中找到答案。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这是《丝绸之路》一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四大文明古国即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散布于亚、非大陆,地理位置的排列,决定了古代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东西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丝绸之路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不同文明的人们征服巨山大川,克服天然的、地理的巨大障碍,建立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如同丝绸的璀璨斑斓一样,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绚烂辉煌。

  丝绸是华夏祖先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这种源于农耕文明的丝织物,由于其轻软、耐用的特性,对于欧亚大陆上的游牧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是丝绸西传的物理特性。随着我们祖先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绸象征着华美、尊贵、富有,中世纪欧亚大陆乃至欧洲的.贵族对丝绸产生迷恋甚至膜拜,这是丝绸西传的文化特性。丝绸因其物质的、文化的特性,成为沟通东西文明的纽带和媒介。东西方之间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以丝绸为介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横贯数万里的地理区间内,相互进行着交通往来和文明交融。时至今日,生活在这个世界相当多的人们仍然享受着丝路文明带来的福荫。

  既然丝绸之路是联系、沟通东西方的通道,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就会走自己最适合的通道,因而丝绸之路犹如沟通东西文明的血管,有很多条,但主要的也就是两条大动脉:陆路和海路,也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构成本书的两个组成部分,上篇为草原丝绸之路,下篇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书是刘迎胜关于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成果,由此构成本书最突出的特色。作者早年师从蒙元史大家韩儒林先生,通晓十几种语言,包括欧亚大陆的古代语言,在蒙元史、中外关系史、内陆亚洲及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学界公认的学术成就。这本书作为学术大家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结晶,其权威性、前沿性在丝绸之路主题图书中独树一帜。

  书中,作者实地考察与文献记录相结合的论述随处可见,有着很强的现场感,更不用说订正传说中以讹传讹的谬误了。无论是草原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元素无处不在,中国始终是丝路的主角,中国古代文献的记录是最为丰富的,成于中国知名学者的著作也最具参考价值。

  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相互吸引的产物,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一直衔接着"中国梦"与"世界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中华文明必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读《丝绸之路》有感2

  最近老师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情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在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铁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读《丝绸之路》有感3

  我学过《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后,知道了古代交易的繁荣,人们交易全靠这条伟大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古代人张骞开辟的,它东起我国今陕西西安,往西延伸至罗马。

  本文讲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情节。张骞到了安息国,把我国当时有名的丝绸赠送给了他们,而安息国也拿了一个非常大了鸟蛋给了我们,每个足有斤把重,这就是中国当时没有的鸵鸟蛋。通过这次交易,不仅促进了与各国的友谊,还得到了自己没有的东西,真是一举两得。

  于是,中国更加频繁的与各国交易。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金、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传向各国。并将那里的食物、动物、艺术等引进我国。我国因为吸引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的更加强大。

  现在的社会也是这样,要和各国之间增加友谊,相互交易,相互取长补短。如果你永远不把自己的长处展现出来,那你永远也不可能开展。

  每当想起“丝绸之路”,都会想起古代商贸的繁荣和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

  《丝绸之路》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生动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故都长安,往昔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所以"丝绸之路"因此而得名。张骞在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在此,我十分敬佩张骞,他真是一个爱国爱民,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人,是我们学习的好典范。"丝绸之路"着走群独傲是历史的浓缩,也是昔日辉煌,繁华的见证。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国家之间只有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互相开展,吸收丰富的文化长处,让国家强大起来,如果你把自己的长处藏起来,不跟别人交流,那你永远也不会开展。我读了一片课文叫《丝绸之路》,我大致给大家讲讲。有一次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的袍子很漂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听说美丽的长袍是用中国的丝绸做的,那时没有飞机、汽车是怎样把中国丝绸送到遥远的罗马的呢?在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在“西域”共同抗击匈奴。但是在路上就遇到了匈奴兵,张骞一行人死的死,伤的伤,活的也被当成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后,一举一动都受人监视。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在一天夜里逃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的到了西域各国,并了解了哪里的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然后一起打败了匈奴,打出了一条路。

  张骞用了一生的精力打通了这条路,表现了我们是很厉害的!

读《丝绸之路》有感4

  我为什么要写这一篇读书笔记呢?因为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这是一部基于出土的各种贴近现实生活的古代官私文书等等进行的逻辑分析的著作,是基于古代社会生活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来进行的研究;与以往基于经史子集之类的官方史学文献的建构史学有所区隔,因为建构史学往往是政治史、断代史,一板一眼的论述很多,贴近生活的描写则少了许多。

  从古到今,历史著作都有一个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的传统,那就是往往着重描绘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而非贴近古代现实的社会生活。往往读者们在读这一类史学著作的时候,虽然也能了解古代社会的整体情况,却很难对古代社会的细节描写感同身受,因为历史著作并不十分重视这一点。最终知识性的体验有余,而生活性的体验则不足的情况。

  这本书之所以让笔者印象深刻,就是因为这本书主要是基于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等地出土的各种并非史学典籍而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官方的、私人的文书为脉络试图对当时丝路沿线城镇人们的生活风貌展开研究。这种给予读者一定生活性体验的著作,给人的感觉总比那些一板一眼对古代某些人、某些事进行论述的著作,读者读起来更温情一些,想象古代社会生活更容易一些。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读《丝绸之路》有感5

  想象一下,如果你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会有什么奇遇呢?你的心情是兴奋,激动还是好奇?是想验证历史还是想融入其中?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仿佛是天方夜谭,但在《丝绸之路历险记》这本书中,这些想象都成为了现实。三个小学生,悠悠、田田和小布丁发现,一口汉代彩棺上,竟然刻着他们仨的画像。为了查明原因,三人通过一颗神秘的玻璃珠穿越到了汉朝。他们协助被俘虏的西汉使臣张骞从匈奴逃脱,踏上寻找大月氏的征途。历经了千难万险,最终到达目的地。他们的`探险之路,在今天被称为“丝绸之路”。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就要数张骞了。在前路茫茫、千山阻隔的情况下,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就算中途两次被匈奴俘虏,也无法磨灭他的雄心斗志。当他逃出匈奴时,所有人都以为他会逃回长安,但他却义无反顾地继续寻找大月氏。要知道,当时张骞并不知道大月氏在哪里,也没有西域的地图,但他却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这得有多大的责任感,多强的使命感啊!我们现在常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觉得,张骞才是真正当得起这八个字的人。

  张骞的责任感和坚忍不拔,使他名垂千史,流芳百世。路漫漫其修远兮,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精神不会过时,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辉。

读《丝绸之路》有感6

  来来回回在飞机上把这本大部头啃完了。虽然后面近代史与现代史的部分大多草草略过,古代史我还是认认真真地看完了。

  书的一开头,作者就说“数千年来,连接着欧洲和太平洋、坐落在东西方之间的那块区域,才是地球运转的轴心。”很明显,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要扭转世界史一如既往的"西方中心论"。且不说他这个企图有没有成功,我认为他还是起到了科普"东方中心论"的作用,也即人类历史起源于东方,一切大事件都与东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书中有关"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比我们通常认为的狭义的丝绸之路(也即从长安出发,通往南亚中亚的贸易道路)。作者所说的丝绸之路,几乎可以囊括整个亚欧大陆——世界的中心从两河流域逐渐向欧洲转移,这一历时几千年的过程,也是全球融合的过程。全球化比我们意识到的开始要早得多得多。

  这本书并不晦涩难懂,可以说是一本全球史的科普著作。假如提前熟悉一下世界地图,阅读体验会更顺畅。作者书写的笔法也很有趣,每一章的过渡处会有一种"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章回体小说之感。比如这段:"十字军所面临的,也是欧洲所面临的`,并不是一条通往天堂的道路,反而似乎是一条地狱之路。驰骋在这条路上的,是蒙古人。"

  总体来说,假如你想了解一个大致的世界史,这本书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会让你更细致地了解到东方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对我来说,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真的很迷人。我们今天所安身立命的一切,有可能是从几千年前的异域传过来的。在现今的世界,每一个民族与文化,都应该意识到自己不可能独善其身。全球化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为什么如此热爱丝路历史——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全球史。

读《丝绸之路》有感7

  《丝绸之路》让我们看到了沿线国家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明。丝绸之路作为一条纽带,串起东与西、古与今,交流着贸易与资本、文化与信仰。它不仅是一条商贸通路,更是文明的摇篮。作为丝绸之路的.最东端,中国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古文明,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我们更加应当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和延续中华文化,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读《丝绸之路》有感8

  《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生动一幕,展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的贸易给东西方带来的巨大影响,让人惊叹。

  “丝绸之路”,一条贯穿东西方贸易的交流之路,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丝绸之路一直担任着重要角色。在古代,他让文明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像丝绸之路一样的开放之路也让世界变得更加繁荣。我国的`改革开放就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好处。

  在遥远的西方,大量的中国商品涌向国外市场,随处可见:“madeinchina”。在中国,文化交流,商品贸易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比如电脑、电影、汽车等各种商品贸易,都为中国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总而言之,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现代的改革开放所获得的成就,都是各国人民沟通、来往、贸易的功劳,可见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开放交流之路都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

  通过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国家之间只有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互相发展,,吸收丰富的文化长处,让国家强大起来,如果你把自己的长处藏起来,不跟别人交流,那你永远也不会发展。

读《丝绸之路》有感9

  最近老师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读《丝绸之路》有感10

  翻开我最爱的《丝绸之路》,仿佛就翻开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看到了长长的骆驼队,听到了悠扬的驼铃声……从书中我知道人类社会最早的远距离贸易在中国汉代就开始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就是靠劳动人民通过征服荒漠运到了古罗马……

  看着书页上跳动的文字,我的心被书中人物的聪明才智深深吸引,也为前人翻越戈壁与群山峻岭,打通连接东西方贸易之路的`韧劲所折服!可是丝绸之路沿途几乎都是沙漠,气候干旱、雨水稀少,昼夜温差极大,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开辟了这条伟大的经济之路?这些疑问令我深深着迷,我不禁想要了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我与妈妈决定去河西四郡,探索这条神奇之路。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甘肃省博物馆。博物馆像个庞大的“档案袋”,里面汇聚了甘肃的“前世今生”。在展馆里我看到了书本中的青铜器瑰宝“马踏飞燕”,马儿昂首嘶鸣、四肢修长有力,三足腾空飞奔向前,一足轻踏飞燕的速度与自由。由书本中的图片到见到实物,我内心一次次受到冲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更坚定了我西部之旅的决心。

  一路西行,在甘肃张掖,见到七彩丹霞犹如斜铺的彩虹,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就如上天随手打翻了调色盘,我深深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祁连山脚下,我看到了万匹骏马奔腾的宏伟气势,看到了水草丰美牛羊漫坡的景象,我似乎有些理解书中“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哀怨;在甘肃酒泉看到嘉峪关万里长城的雄伟气势,我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金戈铁马、战士戍边的场景;玉门关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向西望去一片戈壁,我情不自禁吟诵起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们来到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敦煌莫高窟,这也是书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开放的洞窟中我见到了许多书本中描述的壁画和雕像,每一幅都精美绝伦,比书本上更震撼,但正因为有书本作为载体,才让这些艺术文化走向世界。莫高窟向世人展示了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书中对“莫高窟是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的评价果真是恰如其分。

  从《丝绸之路》到十天走过甘肃六城,这次出行最大的不同在于,从前我都是到目的地听导游讲解,因为没有深入地了解背景知识,经常一知半解;此次,我的内心有一股强烈的驱动力带着我奔赴遥远的西北。一路上我细心观察、用心倾听、动笔记录,在实践中成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期待着邂逅更多好书,开启新的旅程。

读《丝绸之路》有感11

  我读了一片课文叫《丝绸之路》,我大致给大家讲讲。

  有一次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的袍子很漂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听说美丽的长袍是用中国的丝绸做的,那时没有飞机、汽车是怎样把中国丝绸送到遥远的罗马的呢?

  在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在“西域”共同抗击匈奴。但是在路上就遇到了匈奴兵,张骞一行人死的死,伤的伤,活的也被当成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后,一举一动都受人监视。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在一天夜里逃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的到了西域各国,并了解了哪里的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然后一起打败了匈奴,打出了一条路。

  张骞用了一生的精力打通了这条路,表现了我们中国人是很厉害的!

读《丝绸之路》有感12

  又一本好书。让我瞬间回想到了初二在教室走廊上关于伊拉克的记忆,许多年后发现中东混乱依旧,去年川普对耶路撒冷声明更是加剧了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虽然一切貌似无厘头,但换个角度看却是那么清晰。

  一条丝绸之路,从古串联至今。它将世界历史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串联起来,尝试将我们还原到贸易、宗教、战争等多个维度上的历史事件中。或许,现在的我们只能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是怎样的逻辑在主导着当时事情的发展,就像我们今天看似正确的决策,在未来或许也会被认为是愚蠢的行为一样。

  回到“商业模式创新”的主题,过去几十年来的简单地商业模式正在崩塌,但互联网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擅于打破边界,擅长灵活运用资本、逻辑和运营。传统行业面临的困境也许更多来源于自身,它如画地为牢般逐渐禁锢了所有可能,“打败了同行,却输掉了时代”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而从顶级互联网企业目前的商业逻辑来看,也许未必那么复杂,无论是阿里的.平台搭建,还是腾讯的用户群组,都正在转变为基础设施,就如同道路、水电煤、网络一样,而真正盈利的却是在基础设施这个平面上那些新生的“点”。

  “点、线和面”的构建只会越来越快,我们来不及快速转身,却可以找准自己的位置,以提升经营效率为目标,不断寻找下一个增长点,这也是个体和组织的必然选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可为“梦”,“利”亦可为“益”,就如“Jack&Pony”。

读《丝绸之路》有感13

  《丝绸之路》这本书是由于中华书局于20xx年3月出版发行的,大概书本目录分为十二章节,讲述的张骞出使西域,之后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事情,最终开辟出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大家知道古代的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正因为科学技术的'缺乏,人们对于这个世界根本是未知的,更不曾知道人类原来是生存在地球之上。而我们的国家是在亚洲的东边,再往东就是浩瀚渺茫的太平洋,古代的人们只能够往西去探索。

  《丝绸之路》恰恰就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先河,故事随着张骞的西行而展开,一路上遭遇坎坷挫折,经历各种各样的境遇,最终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恰恰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一个奇迹,标志着古代中国人与外界的联系与文化交流。

  阅读了《丝绸之路》之后,我感叹到古代人们就这样渴望着与世界交流,当今的人们更不应该不懂交流,我们应该敞开怀抱与世界各地的优良文化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先进文化经验,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读《丝绸之路》有感14

  拿到书的时候,厚厚的一大本,份量很重,潜意识里觉得我应该看不完,不外乎又是那段历史,厚重却又乏味。然而我错了。谈及丝绸之路,我们大部分人的印象里仅仅只有长安到西域的这一段历史和近年来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前景,它在我们的脑海里只是一个局限于中亚的很小的范围,并且有着特定的形式模板。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都不知这个不起眼的被世人所忽略的中间地带,这个满是异域国家和边缘国家的所在地,这个充满着动荡,暴力并威胁着国际安全的地区竟然在一定意义上是东西方的桥梁文明的交叉点,作者在书中打开了一扇审视历史的新窗口,让我们看到一个复杂交织的世界。

  丝绸之路上充满了挑战,困难,和天然屏障,也充满着历史的惊心动魄各种传奇。作者跳出了西方人的"西方中心论",以这块中部地带作为关键点,从贸易商道,宗教信仰,战争变革……等角度一一描绘。作者说:"这些国家(指中亚那些国家)绝非在全球事务的边缘,而是国际交往的中心,并且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文明就是从这里诞生的,这个地区既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发祥地,又是各语言群体相互竞争的熔炉,更是一个见证伟大帝国兴盛衰亡的地方。朝圣者,军队,牧人和商人的足迹和各种交易往来的进行。思想的交流,相互的适应和不断的提炼使得这条通道连接了两端,将各民族地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中心枢纽。

  对,没错。就是我们也会潜意识地忽略的这块中部地带,但我们的忽略来自历史的偏颇,所以这样说来也无可厚非。尽管这一地区至关重要,却仍旧被主流史学家长期忽略,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彼得·弗兰科潘图站在喋喋不休的东西方争论之间,来重新梳理阐释我们人类最近两千多年所走过的发展足迹。于是它将世界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植入了一个全新的框架里面: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波斯帝国开始,到21世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计划,一条贯穿东西的`通道被定义为"丝绸之路",当然,她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丝绸、瓷器、皮毛等东西方经济贸易的通道,她其实还负载了更为广博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宗教传播、殖民扩张、霸权争夺、文化交流等。

  全书分为25章,每一章节以清晰的脉络和笔法重新梳理了那段被淹没于时光的历史,每一章节以"路"为名,正是那一条条的不一样的"路"铺就了"丝绸之路",每每翻看目录页都会带给我一种深刻而又肃穆的情绪。我想,有很多难以道明的情绪些东西,都在那一个个的方块字里吧。读史明智。虽然自己的见解谈不上多么通透有力,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体会就已足够。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法何观点不尽相同,没有什么孰是孰非,但只有我们去了解了历史,才能够把握现在,面向未来。

  丝绸之路一直都是世界运转的轴心,谁能掌控丝绸之路这一世界十字路口,谁就能在21世纪中占得先机。 中国无疑比大多数国家都更能未雨绸缪,我国现今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把既目光投向了世界,也把目光回溯到过去,并且展望到未来。"一带一路"计划以及中国为此做出的巨大投入,都充分表明中国在为未来着想。身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性,这是新的"丝绸之路",这也是中国新的历史机遇。不仅仅是中国,自上个世纪以来,长期被视为落后地区的丝绸之路沿途诸国——印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塞拜疆等,也已逐渐积累起自己的财富,崛起成为一股新兴的强、大力量。"丝绸之路"正在复兴。

读《丝绸之路》有感15

  今天,我学习了《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

  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峡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这条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丝绸最有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而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

  这篇课文讲了公元前115年,中国使者张骞与安息国将军友好往来(代表汉国和安息国),并交换别的国家没有的东西。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中行进,他们将中国的养蝉、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到了我国。

  这篇课文讲了中西部都在发出勃勃生机!说明了只有互相交换你没有的东西,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读《丝绸之路》有感】相关文章:

丝绸之路教案02-24

丝绸之路教案04-09

《丝绸之路》读后感12-21

丝绸之路读后感04-02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02-19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02-27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05-21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05-31

丝绸之路读后感9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