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史导论》读后感

时间:2024-07-04 08:42: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法史导论》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法史导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法史导论》读后感

《中国法史导论》读后感1

  法史是一部专门史,主要以法制从古到今的发展为研究内容。而研究中国法史的目的,一是提炼、浓缩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法律制度的精华,二是把中国法律精彩而深厚的内涵转化成法律文化积淀。作者认为,“法律制度是具象的、是现实的;而任何制度,其所以产生、所以存在、所以发展,可说都有某种思想或理论为其后盾,而思想也因制度而获得落实,两者相成为用。研究中国法制,当知其背后思想上的根据,如此,规范与法制才不致被认为是偶然之举;探讨思想,也须知其对规范与制度的影响,否则,容易沦为空泛之谈……思想家把法律思想的种子,散布在人间,使各种理念透过制度,经由规范而得以在世间实现。”

  重视对读者的“引导”是《中国法史导论》最大的`特色。在书中,黄源盛有选择性地集中阐释了几个重要的核心课题。从规范的源流到法系的形成(溯源),总述传统中国法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及下自先秦以迄民国,以“历史时期”区分为经,从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到法律思想、法律意识乃至司法实践,以“问题导向”解析为纬,兼采“变”与“不变”的静态与动态书写方式,尽可能地从时间、空间和事实三个向度呈现了中国法史演变的面貌。其中,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专家,都还可以感受到黄源盛教授在遣词用句上的功底。

  学问不能只谈功用,但亦不必讳谈功用。法史研究的是过去的,而面对的是现实和未来,法史的生命力在于总结过去的经验为现代提供的借鉴。在《中国法史导论》一书中,黄源盛教授以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语言使枯燥的理论(或思想)变的有趣,使读者在轻松中汲取、秉承和弘扬中国古典法律文化的精髓。所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李贵连称赞《中国法史导论》,“……贯通古今,达观中外,以深厚丰富之学养,温情细腻之笔触,论析数千年中国法史长河中诸多重大关键问题,轻其所轻,重其所重,要言不烦,切中肯綮,识见高远,持论公允,使读者于欣赏优美文字同时,亲切感受中华法文化不朽魅力,启悟思考中国法律之前世今生,堪为当代法史学界难得之上乘佳作!”

《中国法史导论》读后感2

  法史是一部专门史,主要以法制从古到今的发展为研究内容。而研究中国法史的目的,一是提炼、浓缩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制度的精华,二是把中国法律精彩而深厚的内涵转化成法律文化积淀。作者认为,“法律制度是具象的、是现实的;而任何制度,其所以产生、所以存在、所以发展,可说都有某种思想或理论为其后盾,而思想也因制度而获得落实,两者相成为用。研究中国法制,当知其背后思想上的根据,如此,规范与法制才不致被认为是偶然之举;探讨思想,也须知其对规范与制度的影响,否则,容易沦为空泛之谈……思想家把法律思想的种子,散布在人间,使各种理念透过制度,经由规范而得以在世间实现。”

  重视对读者的“引导”是《中国法史导论》最大的特色。在书中,黄源盛有选择性地集中阐释了几个重要的核心课题。从规范的源流到法系的形成(溯源),总述传统中国法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及下自先秦以迄民国,以“历史时期”区分为经,从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到法律思想、法律意识乃至司法实践,以“问题导向”解析为纬,兼采“变”与“不变”的静态与动态书写方式,尽可能地从时间、空间和事实三个向度呈现了中国法史演变的面貌。其中,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专家,都还可以感受到黄源盛教授在遣词用句上的.功底。

  学问不能只谈功用,但亦不必讳谈功用。法史研究的是过去的,而面对的是现实和未来,法史的生命力在于总结过去的经验为现代提供的借鉴。在《中国法史导论》一书中,黄源盛教授以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语言使枯燥的理论(或思想)变的有趣,使读者在轻松中汲取、秉承和弘扬中国古典法律文化的精髓。所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李贵连称赞《中国法史导论》,“……贯通古今,达观中外,以深厚丰富之学养,温情细腻之笔触,论析数千年中国法史长河中诸多重大关键问题,轻其所轻,重其所重,要言不烦,切中肯綮,识见高远,持论公允,使读者于欣赏优美文字同时,亲切感受中华法文化不朽魅力,启悟思考中国法律之前世今生,堪为当代法界难得之上乘佳作!”

【《中国法史导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英语专业导论心得01-01

学科导论的心得体会01-05

通信导论心得体会05-09

临床医学导论实习心得04-18

导论心得体会范文03-31

专业导论课的心得体会05-16

计算机导论学习心得03-28

康复导论心得体会优质04-20

大数据导论心得体会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