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优选]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
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举个例子来说:一支球棒跟一颗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颗球是多少钱?
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比如书中要求受试者一边看能引起感情共鸣的电影,一边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这都会让人或多或少不开心,这样相当于关注两个任务。人潜意识中反而会想着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当你的认知、情感、或身体这些不同形式集中于一个任务,那么会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专注的力量。
通常常见的无意识的系统是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所以佛家说要不迎不拒)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的直觉性判断结果。这也就说明了引子里说的话,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们的思考系统因此就会决定了我们做的投资决策,例如我们都比较喜欢确定的获利,但遇到坏的选择,多半会更愿意去冒险。
你会选择确定拿到900元,或着90%的机会拿到1000元?
你会选择确定失去900元,或着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结果多数人都选择确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再比如当我们的股票有盈利的时候,多数人倾向卖出,尤其是获利比较丰厚的时候,但是当我们亏损时候,就会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价,因为当亏损实现之后会产生后悔或错误的感觉。这种直觉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决策。
上面的几个例子也只是管中窥豹,书中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实验,指出了什么时候能够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工作种做出更好的决策,避免一些常见的思维失误。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
据说所谓科学的方法无外乎合理的定义与区分,比如这本《思考,快与慢》,其实就是给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么思考的。作为一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确有独到之处——传统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实证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于为什么会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应的反应,似乎就是本书试图要告诉读者们的。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让人兴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类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书中一开始就提到的系统一与系统二,系统一是快思考,简单、迅速、自然、接受、直觉;系统二是慢思考,分析、质疑、评估、反省。绝大多数时间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统一,而它正是人们普遍不理性的基础。系统二或许可以称为理性,理性确实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导、监控和影响系统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这种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如此一来,理性反而显得稀缺了起来。从书中的内容来看,理性似乎总是相似的,与专业训练、习惯、专注度等息息相关,而不理性则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响、利害得失的顾虑、环境效应……快与慢的结合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尽管觉得用系统一、系统二来进行分类显得挺唐突,却也觉得这样的`泛化定义也很不错,毕竟喜欢草草下结论定答案是系统一的风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说法之前,似乎编号是最好的方法。
区分了快思考与慢思考,下好了定义分析了特点,接下来谈的就是各种现实体现。比如启发与偏见,往往就是外部样本信息影响了思考系统的反应。能够启发的往往是系统二,形成偏见的通常是系统一,因为系统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信息,得到了概念和规律之后就把一切丢给了系统一,开始了“不假思索”的运作过程,却忽略了所获得的外部样本信息是否周全可靠。偏见其实是轻松获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种对自身有限资源进行自我保护的特性。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偏见的存在,至于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利用,就看各种具体发挥了;比如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不过是因为人有限的精力和记忆力使得我们往往通过建立一个信念和一种思维结构来解释一切,从过去到未来莫不如此,而这种思维结构又基于对自己有利的基础之上。这种思维结构能够修正完善却很难推翻重构,因为推翻重构会造成回忆的错乱。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愿意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放宽知识面、多采纳外部意见、敢于面对失败并通过更专业的训练来获得更好的效果——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来自思考系统的局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缩小这种局限性而已。至于选择与风险,在乎于关注点和注意力的着力点以及趋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于延伸的利用更是不胜枚举……一些理论,加上大量有趣的实际案例分析,构成了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简单易懂的书籍。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己了解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错觉是自然而然的时候,是不是会把心放得更宽、把眼界抬得更高呢?
或许是吧!因为思考了思考是怎么思考的,才找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局限性。发现问题最重要,因为没明白问题,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过程,可我们惯于追求结果;问题往往不只是判断,可我们常常喜欢判断。当我们习惯于简化一切提炼一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渺小的自己其实也被简化和提炼了呢?如果有,那就学习一下这本书的理念,时不时通过测量经验自我来了解自身系统一、二的运作情况,通过补充体验来避免认知错觉从而增加过程完善思维模型;时不时思考一下生活,尝试改变问题、增加开放性,避免忽视过程,小心每个答案……如此或许才能有更多的成长吧!要学会思考,还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么思考的这个问题。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
这本书读了好久,很多专业性词汇 比较难接受,看完 不容易记住,但都是一些我们常见的、并且很想去了解的知识,只是它解释的知识晦涩难懂…过段时间有再读一遍的必要。
书的一开始作者模拟了两个虚拟人物 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进行快思考 做当机立断的决策,系统2是进行慢思考 深思熟虑的考量。光环效应、目标问题、启发式问题、锚定效应禀赋效应、参照点、损失厌恶、心理账户、合取谬误…还有很多类似的专业词汇,明明都见过 但这本书中却不好理解,现在要我解释 都不知道能说出几个…书中人提到有两个自我 经验自我&记忆自我,经验自我是“现在怎样”记忆自我是“总体如何”,其实也可以理解 在经验中能阐述的是现在的感觉怎样 而记忆中的是对整体的回忆…过程忽视&峰终定律,对于我们的记忆来说 我们很容易忽视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但却对结局记忆深刻,如一个电视剧中的主人公一生都很辛苦 但最后10mins她得到了追逐一生的爱情,我们会认为她还是幸运的。深有感受,例如这本书 当我读完的'时候 我甚至很难记起前面章节的主要内容 但有晦涩难懂的感受,而最后的几章却记得很清楚 并且能理解。
书中讲的内容还是能引起我的兴趣,比如“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损失厌恶”“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那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幸福的方法”……
需要细细品读与领悟,可能是间隔时间比较长 很多内容都忘记了,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的内容有很多,找个时间再看一遍。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4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契机去阅读,此次正好借着公司的阅读机会能够细细品读。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一位心理学家,具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20xx年,因其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在决策制定上的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贡献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发现。他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异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结果。他的发现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丹尼尔·卡内曼将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成为这一新领域的奠基人。
在本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而这本书能够具有这么深远的影响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首次提出了一个理论,说人类大脑的思考模式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快思考系统,一个是慢思考系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将会明白,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两种思考系统都会发生作用,但又各自有缺陷。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两思维模式的特点,就能提高决策效率,帮助自己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它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其他动物的本能一样,能够帮助我们感知世界,能够认识事物,可以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思维时快时慢。简单来说快思考是直觉系统,运行起来非常快,通常是在大脑毫无意识的时候它就已经迅速做出反应了,它不需要耗费脑力,也不用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往往在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就已经得出了结论。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慢思考系统不依赖于直觉,需要的是我们大脑主动控制、主动思考才能运行,所以它只有在我们很专注做事的时候才会发挥作用。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地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而这个所谓的“系统1”和“系统2”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体,没有错综复杂的组成部分,也不是大脑中的一个固定的部位。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详细说明了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统2受控制运作的区别,并且说明了系统1的核心,即联想记忆是如何不断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作出连贯的解释的。
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型思维。我们思考时总是会把多种事情联系起来,会将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但统计学要求同一时间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而这一点系统1是做不到的。
这里还列举几种偏见:
1、普遍性偏见,大数法则和小数定律。普遍性偏见告诉我们,每次听到一个消息,信任是多于质疑的,我们很容易相信。
2、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3、典型性启发。有时我们很容易忽略掉基础概率,给出一个错误的结论,然后我们会更偏好一个小概率的事件。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环境可能有不同的结果,会给人一些误导。
4、合取谬误。合取谬误是因为对概率的误解,越详尽的描述某个可能的事件时,它发生的概率就越低。
5、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明确的基础比率对判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相对于统计学上的因果关系基础比率而言,其影响要小得多。
6、回归均值。所有的表现最终都会回归均值。
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因为我们更倾向于采用内部意见,这会导致我们的计划或规划过于乐观,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努力采纳外部意见,集思广益,闻者足戒,这也是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作者和阿莫斯发表了关于前景理论的决策模式,此部分在双系统下对前景理论的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禀赋效应”是指人们不愿意割舍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因为参考点的改变和损失厌恶的出现,人们对损失的反应比得到的反应更强烈。这部分中有几章讲的是人们从理性角度出发做出决策的几种方式。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在决策时,我们还会受到框架效应的效应,框架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人在做选择、决策的时候,往往他们不只在乎钱,更在乎哪个选择对自己有利。
最后一个部分,我们存在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两个部分。我们经常把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混淆。比如问一个人是否幸福,他会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事情。关于幸福程度,极度的贫穷会增强经验对生活中其他不幸经验的感受。比如生病对于贫穷的人来说会比家道小康的人有更糟糕的感受。经验自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总体上取决于性情的遗传,这也是个人生活环境与其生活满意度相关性低的原因之一。
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思想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很多现象,这些现象涉及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等等。个人认为心理学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程,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先有一个运作良好的心理,我们所学的知识才能得到正确的运用。通读完全书,感受最深的是给予了我在生活各方面的启迪,教导了我该如何学习正确地思考、有效地决策等。我也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想法,重新给自己以定位。对于年轻人而言,现在唯一值得去做并且必须去做的事,就是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学习事物中深层次的逻辑以及逻辑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
《思考,快与慢》一经问世就在西方图书界成为了一本畅销书,而由学术界或者由心理学家所著作的书马上成为畅销书的例子并不是很多。
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并不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通俗心理学家,而是一个非常严肃认真的行为科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者。
这本书不仅是卡尼曼教授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学术研究的成果的一个集成,同时也对于整个社会、这个时代如何看待人类、看待人类和自己的关系,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一、人类的两种思考系统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卡尼曼教授主要想传递的信息非常直接明了:人类的思考有两种平行的、或者有相对替换作用的思维系统:系统1与系统2(即快思考与慢思考)。
系统1(快思考)是启发性思考;系统2(慢思考)是逻辑性、审慎的中立的思考。
作者发现,人类的思考并不是依赖一种简单的、单一的思维模式,而是不停地在两种系统中进行切换,而且人往往很难正确的选择什么时候应该运用系统1,什么时候运用系统2。
在相对比较简单、重复性比较强地环境下,系统1(快思考),记忆比较便捷,也比较节省整个大脑思考所需要地时间和能量,也能同时帮助我们做出相对比较正确地判断与决策。
而往往当我们很难通过迅速的思考得出可靠的答案的情况下,也就是没法通过快思考得出答案的情况下,大脑需要给这个问题提供更多的时间和能量,这个时候也就是需要慢思考。
快思考与慢思考对于人类来说其实都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我们在进化过程中会对很多危险的事情做出本能的快速反应,这就是快思考。而人类能够做出很多重大的科学发明等,就是慢思考的结果。
二、思维模式切换的困难性
但作者研究发现,往往在快思考与慢思考的切换,对于大部分人类都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过程。在决策过程中,很多偏差恰恰来自于人类不能很好的判断何时运用何种思考模式。
在应该使用慢思考的情况下,很多人会仓促地或者不负责任地使用快思考,从而导致了很多的决策错误。
人类在决策过程中,尤其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往往容易低任务的复杂性,从而运用快思考。这与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性或者心理特质有关,也和整个社会的组成、交流方式有关。
这本书虽然讲的是心理学的原理,但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投资决策等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心理学研究往往利用实验与小案例,而作者结合自己在过去二三十年里的大量的心理学实验,既容易被理解,又与读者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这也是本书在全球受到欢迎的很重要的两大原因。
三、影响人类决策的几大原因
(1)人类的很多行为,是没有经过大脑认真的处理的.。我们做的很多决策都是在情绪影响下,而不是在头脑理性思考影响下做出的。
而我们自己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决策会受情绪、周边的环境、社会价值观念等所影响。
(2)为什么人往往不能在快思考、慢思考中进行有效切换?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有惰性思维,大脑希望节约自己的能源,希望通过快思考降低自己的工作强度、提升工作效率。
但这种看似有效、便捷的思考方式,往往会给我们的决策带来很大的挑战,因为大脑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信息的掌握与判断,决策的准确性,也就是“过度自信”。
(3)思维框架、环境对整个思维过程也有重要影响。作者通过实验发现,原来传统经济学中强调的价值与效用,其实只是相对的价值与效用,在不同的环境或者语境下,会对于行为决策者的判断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们过去的经历与经验或者我们所处的环境,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泡沫经济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未来的经济预期过于乐观,而这种乐观源于人们在过去经历过经济快速发展或者股市大幅上涨的时期。
这种思维框架一旦形成,会对每个个人的行为与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会对经济与社会的运行规律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者从每个个体的决策过程中,快思考与慢思考模式切换的困难出发,而其实在宏观层面上,这种切换的矛盾在整个社会与经济运行中也是广泛存在的。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6
丹尼尔·卡尼曼,1934年出生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以色列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国际数量经济学会会员、实验心理学家学会会员。 1954年在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获得心理学与数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先后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自1993年起,卡尼曼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选择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卡尼曼重塑了认知心理学、理性和因果关系分析,重新诠释了风险,重新阐释了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写就了《思考,快与慢》这部杰作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 这部分内容详细说明了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统2受控制运作的区别,并且说明了系统1的核心,即联想记忆是如何不断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作出连贯的解释的。关于直觉性思考的自主且无意识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程度,以及这些自主过程如何能解释判断的启发法等问题,我试图说出自己的见解,目的是要引入一套用于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语言。
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型思维。 我们思考时总是会把多种事情联系起来,会将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但统计学要求同一时间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而这一点系统1是做不到的。
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受《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的影响。我希望我这“饮水机旁的闲谈”能明智地借鉴以往经验,同时抵制后见之明和虚幻的确定之感的诱惑。
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 1979年,阿莫斯和作者发表了关于前景理论的决策模式,此部分在双系统下对前景理论的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余下的几章讲的是人们从理性角度出发做出决策的几种方式。可悲的是,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表现出框架效应,即决策的制定往往因为对所回答问题不合逻辑的选择而受到影响。系统1的特征完全能解释这些观察结果,这对标准经济学所倾向的理性假设发起了很大的挑战。
第五部分是关于两个自我的区别性描述,即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两者间没有共性。 例如,我们可以让人们体验两种痛苦。其中一种比另一种要更痛苦,因为体验的时间更长。系统1有一大特点,即记忆的自主形成是有其原则的,如此一来,较为痛苦的那段体验会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所以,此后当人们选择要回想哪段经历时,他们自然会受记忆自我的引导,将其自身(即经验自我)处于不必要的痛苦中。两种自我间的区别被用来测试人的幸福感,而我们发现使经验自我快乐的事不一定会让记忆自我满足。两种自我同时存在的个体要如何去追求幸福,这一问题引起了把居民的幸福看做政策目标的个人和社会的众多思考。
最后的章节是按倒叙来探索本书所述的三个区别的: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区别,古典经济学和和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借鉴而来)的区别,以及自主的系统1和需费脑力的系统2的区别。 书中还谈及了有价值的闲谈的`好处,以及哪些内容有助于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
整本书围绕着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两种人格(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格和行为经济学中的人格的概念)、两个自我(记忆自我与经验自我)展开, 对现实生活进行心理学分析,继而带领读者将心理学的推论引向经济学的范畴,最后又从深入的理论分析中跳脱出来,回溯追求幸福的现实生活。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 情感、记忆和经验, 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 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 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从书中的内容来看,理性似乎总是相似的,与专业训练、习惯、专注度等息息相关,而不理性则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响、利害得失的顾虑、环境效应……快与慢的结合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书中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麻醉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麻醉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7
陆陆续续看了两个多月才看完,有点枯燥,读起来很费劲,但角度很新颖。
作者通过一个个案例去揭露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的错误。
快思考和慢思考,指的思考的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曰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曰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且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文中几个比较普遍的原理:
框架效应: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方式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3个月内会有10%的.病人死亡”,虽然两个表述的意思完全一致,但前者更容易引起受众的积极感受。
前景理论:人们规避损失的愿望强于获得收益的愿望,即从损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大于获得100元得到的快乐。从演化角度看,这是因为风险厌恶型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前景理论推论:人们倾向于在获得收益时偏爱确定性,在遭受损失时甘冒风险。比如在100%获得900元和90%获得1000元之间选择前者,在100%损失900元和90%损失1000元之间选择后者。
峰终效应:在作者所举的实验中,被试的手被分两次放到冷水中,第一次60秒;第二次60秒+30秒,后面的30秒水逐渐升温,到最后就不那么刺骨了。让被试挑选一种方式再来一次时,多数人选择了90秒的那种!总的来说,人们对某段体验的记忆约等于体验的峰值强度和体验结束时强度的平均值。换言之,比起过程或过程长度,结局更为重要。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8
《思考,快与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康纳曼的经典著作,主旨是在研究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看法。这是他与已故的学者伙伴特维斯基的共同研究成果,可惜后者英年早逝。 在这部书里,作者专注于“思考”这一人类自发性活动当中,与其“心理学”经济学家的背景有很深厚的关系。康纳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犹太教人,1920年代初移民到法国,1934年他的母亲到特拉维夫探亲时生下他,他小时候跟家人住在巴黎,父亲是一家大化学厂的研究主管,事业做的不错。由于他成长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的法国,身为犹太人的童年以及常常听到父母与朋友之间的闲聊,让他从小对人的复杂性就有了概念,或许就是这种经验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1954年,康纳曼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取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退伍后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1961-1978年间在希伯来大学心理系任教期间,他遇见特维斯基(Amos Tversky),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学术生涯。20xx年,康纳曼与开创实验经济学的史密斯(Vernon L.Smith)教授共同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康纳曼的贡献在于,“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证明: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进而解释了人
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判断”。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康纳曼却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思考,快与慢》揭示了我们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我们的思考与决策,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快”的叫做系统一, 就是各种直觉的思考,它是整个自动化的心智活动,包括知觉和记忆,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康纳曼说“直觉就是辨识, 不多也不少”;“慢”的叫做系统二,是要花力气去思考的,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通常在系统一失败后, 系统二才会上场。系统二其实就是“你”, 套句佛洛伊德的名词就是ego,而系统一是id,它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主宰着你的选择和判断,当然这些心智活动有上限,所以人会犯错。但是若能把统计知识加进去,它就迫使你在思考时,同时考虑很多讯息,这时系统一只好退位,因为它天生就不是设计来做这种事的。在统计数据的帮忙下,逻辑的思考就使我们能做出较正确的.判断,这时的你就是佛洛伊德的super ego了。本书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直觉是需要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形成的。比如,象棋、
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麻醉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麻醉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
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在工作中更是如此,凡事凭经验、惯例依靠“系统一”获得结论,往往是不全面不正确的,也是一种懒惰。应该充分调动“系统二”的引用、判定等逻辑思考能力,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进而获得“怎么办”的成果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9
这本书前后看了大概是有一个多月,今天是看完了。可是,对于一个人来说,看完一本书可真不见得是理解了这本书。我现在写的文章其实是心虚的,我知道我还有很多内容其实只是懂了皮毛,而不是真正融汇贯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书籍需要看几遍才行。高手之间的差距其实也只是分毫之差而已,但却是天壤之别。
这本书从宽泛意义上讲可以算作是心理学上的著作,本书作者提出一个开创性的观点,即将人的大脑分为两个系统,系统一与系统二,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大脑真的是有两个这样的系统,而是它为了形象说明而起的一个名称。
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系统一二理论,在其理论中,系统一是我们每个人最为熟悉,最为经常用到的系统;而系统二呢则是非常懒惰的一个系统,除非特殊情况,绝对不醒来,就和我女朋友一样,能睡的要命。
这本书中提到了大量非常有意思的实验来阐明系统一与系统二的差异,在这里我就不进行举例子了,因为我只用一个例子来证明它们的差异总觉得太苍白无力。要是真的说句实话还是因为我怕举的.例子太差,反而让大家对这本书产生不好的印象。
看完这本书,你才能够知道,原来自己是这样一个容易被欺骗的人。这也是我非常佩服这些心理学家的一点,他们能够成为一种“理性人”,跳出我们这些普通人一定会陷入的泥潭,然后涉及这样一种行为机制,进行重演,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以前我总是认为人的心里是不可捉摸,人的行为便也是不可控,但是这本书恰恰是在告诉你,你错啦,人的很多行为不仅是可以控制的,而且还是可以设计一种模式让你自己向其中走去。为什么现在的游戏产业能做到这么大,为什么赌博会让人如此上瘾,这其中都是有着奇妙的心理学在其中。
我在这里就只说一个定理吧,因为这是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他提出了——峰終定理。什么是峰終定理,这就又涉及到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举个例子,当我们正在听一段美妙的音乐时,这个过程就是经验自我在起作用,而当我们在最后时刻,突然一阵吵杂的声音打破了这份气氛,我们就会感到非常难受,这时就是记忆自我在起作用。更为 神奇 的是,日后,我们被问到当时的体验时,极少有人能够想起经验自我的那一段记忆,就是我们享受的很长一段时间美妙音乐的时光就这样被我们给遗忘了,我们记住的是什么呢?是真个美好气氛被破坏的时刻,就是记忆自我在搞鬼。峰終定律即是指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高峰过后,终点出现的越快,这件事给我们的印象也就越深。
今天就写到这,这本书强烈推荐给每个人,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点心理学,更应该学一些经济学,这本书我觉得是两方面很好的入门书籍。现在已经不在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了,这个时代更复杂,更多变,也许要造就更多元的自己。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0
书名很形象,思考,快与慢。
原来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探求方式,一套算是天性吧,就是凭直觉去想结构性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判断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人呐,应该说脑子都是比较懒的,看到一个问题,无意识地就选择用系统内1的思考方式,只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才会有意识地去正式发布系统2的思考方式,系统2就是用来质疑、验证系统1的。
读这本书启发挺大,论者当碰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轻易去否认别人,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间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谢绝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网上那些喷子们,感觉一般来说多半时候都是在用系统1思考,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他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就算要喷,也得讲事实说证据吧,也得一条一条地辩解吧,不能一来就开始人身攻击,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发展水平比较蒙夫朗的水平,不会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
慢思考挺难。因为受了很多与生俱来的快思考方式的影响,所以容易产生偏见、过度自信等等。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方式而不是的慢思考的的呢?书中没有做出答案,可能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可能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去世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且迟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等,提高警惕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尽量去多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针对上面为什么人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代替把纷繁复杂的想法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心肌梗塞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从此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1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xx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人们通常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而阅读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用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我们应该像犹太人一样,多读书多读好书,既为自己增长见识,也为自己看问题多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途径。我们不能一概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有时也需要依靠直觉迅速处理事情,唯有努力把简单的直觉提升为专家类直觉。这样,在面对很多事情时,能对事情有更准确的判断,能更好更及时的处理事情。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2
最近读完了这本书,其实对于这本书自己并没有完全的读明白,觉得有点晦涩难懂,但一些基本的意思也大概明白了,我就讲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书中主要讲的是将人的思考比成两部分,一个是系统一,负责快思考,是感性的,像1+1=2。一个是系统二,负责慢思考,是理性的,像89*56等于多少,这时候就会运用系统二来思考。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这两种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有时,我们对自己熟知的事情是确认不疑的,我们会高估自己,会变得过于自信而做出一些失败性的决策。书中有一个“饮水机旁的闲谈”的例子,意思就是我们平常可以在办公室里在饮水机旁和同事通过闲聊,由于此事是放松的,通过闲聊我们可以发现同事会由于快思考而带来的'错误。其实本人也做过一次例子,就是在下班路上和同事聊天,集中思考会发现一些同事的一些错误。我们能因此说快思考是不可取的吗?我们都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吗?其实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你不能感性点吗?它也有它的优点。如果我们在公路上开车,这时对面来了一辆车,我们会下意识的转起方向盘。我们难道会思考一会在转起方向盘吗?
这本书我决定要反复细细读,这本书我也读的似是而非,这本书还有大量的道理,只希望能够给自己带来思维上的转变。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3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在之前就读过,这次EDP培训万炜老师推荐后我又重读了此书,给我一些新的收获。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20xx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将得主。书中作者将人的思考分为系统1和系统2两个一快一慢的系统,系统1是一个无意识的运作,所以它的运作速度比系统2要快,系统2是受控制的运作,是一种更趋于理性化的思维方式,由于它要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加工,所以其动作速度比系统1要慢。真正要完全读懂此书还需要其它相关的阅读进行辅助,因为里面的信息量和思考方式有大量的佐证来进行的,但此遍读此书确实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收获。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待很多事物都有一个快与慢的分配,快与慢会形成一个过渡和转换。在此对我的一些思考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首先,我们的工作到底是要追求快还是慢?我们要做到快慢有度,做好到客观事实的把握。我们发现在工作中我们相对比较欣赏哪些反应敏捷对外界事物敏感的人,不论他们的反应正确与否,这种思考或行动的速度确实会吸引我们的一些目光。相较而言我们就会比较不看好那些看似反应较慢的人,认为他们缺少激情,其实是我们对这些反应慢的人缺少足够的信任和了解。这时我们的出发点就会着眼于快与慢的表现形式而忽略我们需要掌握的真正的信息。有时反应慢的人其实他正在基于一些有利于公司平台或更好的方式的思考,而我们其实工作中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快与慢后面的出发点。因为思考的快与慢是可以转换的,快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确,慢思考也不一定完全错误。快与慢是基于不同思考模式的两种思考方式而已,我们不能简单的被方式所吸引,我们应该更关注思考背后的东西,提倡将更多的信息收集好后形成快思考模式。所以,快与慢的方式在管理中我们要正确对待它只是一种方式,是基于不同模式下的思考方式,我们要允许两种方式并存。
其次,思考的快与慢决定了我们的成长模式。快与慢的成长是一个相互转换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有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我们最初做一件事情时总会很快,当然或许会基于历史经验会比其它人快。但对一个全新的事物总是先从慢开始,因为我们需要不断的尝试才会将慢转换为快,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学习开车,学习开车总是会从开慢车开始,不会有某一个人学习开车首先从开高速120码开始。这种模式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成长模式,我们人成长可以分为三部分,已经熟悉的部分处于快模式,不熟悉的或突发的完全陌生的会处理慢模式,然后还有一部分处理两者的转化阶段。以邵阳分中心客服为例,除客服主管是比较有经验的外,其他人员均是没有接触过此行业的人员,对她们的成长必然会经历快与慢模式的转换,首先她们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和一些工作要求,肯定从慢的节奏开始,但我们发现她们身上会有一些快的品质,譬如做事的风格、办公软件使用速度等,在她们的快模式中会不断加入他们在慢模式中学习到的东西,逐步形成与公司要求要符的快思考模式 ,但是当她们的思考模式已经达到足够快时,是否要求更快或者达到一定的快之后便终止转换,或者不断的补充慢思考,同时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回到我们所说的第一点,快思考与慢思考都只是一种思考方式,不能简单将思考的快与慢来判断一个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和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会要求形成快思考,但我们同时会发现,偶尔有人做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也会犯一些很看似幼稚的错误。那么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的这各种成长模式是否出现了偏差?因为我们之前的思考简单的认为将慢思考转化为快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模式,或者是一种近乎完美而且在不断追求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可逆的并在不停转换的。在一定的时间我们有必要将快模式重回到慢模式,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时间经验不一定完全有用,或者有很大的作用但它不可完全复制,因时因地制宜。但如果让你完全抛弃经验来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完全抛弃经验来做事情可能面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没有机会去尝试你的新想法。我们总会基于经验或一些快思考来做事情,似乎展现自己快人一等,特别是某一个经验的作用似乎有效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基于快思考来放大这个经验的效果。有些基于慢思考的一些建议会被忽视,即使这些思考会是有益的。我们不仅要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我们同时也要敢于将快思考放入慢思考模式,用慢思考的方法来重新检视。这样的相互转化与促进才能更好的决定我们的成长。
最后,思考的快与慢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信息,尤其是来自外部的信息来指导我们的决策。思考看似是自己的事,思考本身是无法独立运行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入新的咨询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思考。诸如此类的。包括我们自己去接受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我们也会发现不停的有重复的信息提供给我们。我们有时对这些信息是排斥的态度,不知不觉中便限入了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怪圈中。似乎在不停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始终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永远都只是一种似曾相似。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所获取的信息来进行思考,不能对信息抱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否定的态度来接受信息,我们要用开放的态度来加工信息,不能在还没有获得信息之前就对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在筛选的信息上进行加工。正是因为我们要接受大量的信息我们才会需要进行慢思考与快思考,并在两者之间转化。如果在接受信息之前首先限定了一个信息的标准,那么即使是促进了思考的发展,但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思考始终打不开,就是因为我们为我们的思考设限了。思考本身就是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 ,加工加工过的信息是否有效?回到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所获得的信息很多都是加工过的,事情的全貌很难从一个人口中得到的。如果我们仅仅从片面的信息中进行快思考,或许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但这种思考方式是存在缺陷的。我们必须有开放的心态接受信息后才能进行有效和回馈。
综上所述,思考快与慢只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思考的本身不仅仅是为了思考,思考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能够放弃任何一种思考方式,思考方式的分类会有助于我们重新面对信息和加工信息。我们有成长离不开外界信息的获取和思考的进行,我们只有用开放的心态进行信息获得后进行有效的快与慢的思考,并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思考快与慢的转换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成长。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4
将人思考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再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我们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给我有了思考的'空间,面对新事物时会考虑到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在看到旧事物时会出现情理之中的吃惊小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存在认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说了,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助于团队合作。书中很多的思考谬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的错误,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够有助于团队的成长。
阅读《思考,快与慢》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我们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群,发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维火花,经历过之后更加确信某件事,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这场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为发现自己过去错的一塌糊涂,但是转念一想,错中也是有对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维方法是错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问题的方法,睡了一觉以后,又是新的开始。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5
在股市很多年的朋友,都会觉得股市里面发生的事情特别多,相比之下,日常生活中的按部就班就显得很慢节奏。在有散户大厅的年代,有人就在股市开盘前后给一众散户测量心跳,结果是股市开盘前心跳数据正常,一旦开盘,心跳会普遍升高。不知道谁设计的这个实验,真是有意思,把那种激烈心态化繁为简,直接体现在数据上了。
这一天和一位朋友一家聚会,聊到很多,朋友的二十多岁的孩子说起他参与各项体育运动的快乐,其中说到骑行时,给我们放了一段一个顶级的骑行手从滑雪场一路骑下来,翻越各种障碍,还要躲避各种管理者的追逐,非常高速流畅,真实表演叹为观止。孩子津津有味说到自己骑行时的经验,峰值的时候,每分钟心跳达到180-190下,然后再慢下来,身体感觉非常棒。从孩子的快乐但并言语不可尽情表达的描述中,我只体会到他对于那位顶级的骑行手的感受更能体会和理解,而我毕竟没有参与过这个运动,只能理解到一点点,这可能就是平时说的专业差别吧。
有理论说是运动会产生某些化学成分,让人快乐,也许所有让人心跳加快的活动,都因为体会到快乐而让人倍加喜欢吧。那个极端的翼装飞行而遇险的女生,还有那些极端运动而丧失生命的事件,变得有可理解的理由。而热烈参与股市的人们,就变得更可理解了,大不了只是损失一些金钱,而能获得一个思维活跃的生命运动过程,而且一旦到了牛市,就没有损失的问题,相反还有金钱的奖赏,简直是欲罢不能的活动。
现在,即便没有了散户大厅,在家在手机上看盘,进入交易状态的'人们,其实依然会心跳加快,只是没有人去大规模测量罢了。其实在股市中的活动没有多少是体力的,但又要比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更复杂,纯粹的思维,就让人心跳加速,无疑思维也是一种消耗体力的活动。而日常生活很少有需要人们开动思维努力运转的事情,除了绞尽脑汁的工作,而大部分工作是被动的,不像股市中的努力那么自觉和全心全意。
现在股市里面人越来越多,那么,股市里面的人们知道自己到底在经历什么吗?
这几天闲暇时读起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本著作是他50年研究的成果,分析的是思维的过程,里面有很多小实验尤其精彩。我是不由自主地带着股市里面的感受,慢慢读着这本书。
卡尼曼认为人的思维有两种模式,即大脑中有两套系统。
系统1的运行是快速的,无意识的,不费力的,没有感觉的,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例如复杂的运算。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1是快思考。系统2是慢思考。
就像下载了软件,运行一下试试。把这些理论带到在股市里面的感受,人们每天就是在进行着快与慢两种思考,因为股市的行情和消息广泛性,会导致运算的复杂性。获得信息的过程是快思考,运算的过程是慢思考,费脑力的是慢思考。
书中描述的慢思考是这样的:
首先,你会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然后加以运用,这个过程不容易,你得记住很多内容,你要知道自己算到哪一步了,下一步该怎么算,读后感m同时还要记住已经得到的结果......这种计算不仅是大脑活动,身体也会参与其中,在计算时你得肌肉会紧张,血压会上升,心跳会加速。若在你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人在近处看你的眼睛,他会发现你的瞳孔也会扩大。
股市的感受非常相似,毕竟科学会涵盖。只是股市里面,素材太多了,运算也不让人停歇,很多得到的结论,可能很快又被新生的情况否定掉,只好继续运算。就好比,在多年中你只想运算出涨跌的规律,每天不断地看行情快思考,又在不断地把涨跌的归因于政治,经济,和突发事件等,在股市,这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过程。作者:周密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相关文章: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03-27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05-20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05-27
《扬州慢》教案07-11
声声慢教案02-10
《声声慢》教案01-31
《声声慢》教案06-28
声声慢教案02-21
《扬州慢》优秀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