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读后感

时间:2024-07-28 16:01: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顾茅庐》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顾茅庐》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1

  最近,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十分生动有趣。其中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令我看了深受感动。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争霸,逐鹿中原。刘备为了匡扶汉室,平定天下之战乱,带着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三次拜访卧龙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协助自己完成大业。

  第一次去,没有遇上诸葛亮。

  第二次去,依旧没有遇到诸葛亮,但是遇到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均,于是刘备留下一封信,让他帮忙代转给诸葛亮。我以为他会放弃了,没想到并非如此。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关张三人就站在草庐外边等着诸葛亮睡醒。这时,天上飘起鹅毛般的大雪,过了许久,诸葛亮终于醒了,请刘备进屋坐会。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仁慈和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决定出山协助他。

  看到这个幕,我心想: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真是诚恳啊!世上没有做不成功的事,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行。

  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只蜘蛛,它正在织网。第一次被风吹断了,不过它依旧不放弃,反复实行了几次,终于在第五次时成功织好网了,蜘蛛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学生呢?

  在生活中遇上困难不能放弃,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2

  《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今天中午,我读了这个故事,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第一次去请,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和一个朋友外出闲游去了。第三次去请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外站着,直到诸葛亮醒来,请他进去,才彼此坐下谈话。大概是诸葛亮觉得刘备很有诚意,就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决定出山辅佐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如果想请别人帮忙,就要像刘备这样有诚意。假如让张飞单独去请诸葛亮,诸葛亮肯定不会答应帮助刘备的。因为文中的`张飞这样说:“诸葛亮也太不像话了,哥哥等了半天,他竟然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后屋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就凭张飞这句不礼貌的话,诸葛亮定不会帮他的。

  在生活中也有像张飞这样的人,比如明明是向别人借钱,却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明明是向别人请教不会的题,可能是别人有事或别的原因,没给你讲,你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道理:请别人帮忙,就要恭恭敬敬地请,不要不礼貌,即使别人不同意,也不能埋怨别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刘皇叔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得是,刘备的军事徐庶因为要照顾母亲辞职,临走前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深信诸葛亮是个贤才,很有诚意招他为军事。第一次到诸葛亮家时,门童告诉他,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再去时,正值隆冬,天气非常寒冷,但诸葛亮出去游玩了;第三次去时,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就在阶下等着,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感动,终于答应出山帮助刘备。后来,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打了很多胜仗,成就了大业。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成就一番大业的人,都需要一份坚持不懈的`品质,并且还需要懂得招纳和运用良才,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顾茅庐》读后感4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处处散发着水墨清香,在这些文豪的著作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三国演义》,而说到《三国演义》,就不得不提《三顾茅庐》的故事。

  话说皇叔刘备开始辅佐皇室,臣相曹操三翻五次来功打他。刘备无智者相辅,大败于曹操。后经徐庶推荐,刘备三次前去卧龙先生的隐居之地求贤,前两次刘备未遇见诸葛亮,第三次去时,他不听众将劝阻,仍执意前往诸葛亮住处,最后用远大志向和诚意请到了诸葛亮。

  这个故事中,刘备显现出他的求贤若渴,同时也让人感到他做事懂得坚持,也非常有诚意。我想,这可能正是他能兴汉建蜀的原因,心诚与坚持,是我们多么应该学习的品质呀!

  将目光投向以前,几乎所有成功的君王都懂得这个道理。汉高祖刘邦,与项羽对侍了十几年之久。成吉思汗他花了十几年统一了蒙古。这些人能成功,不就是因为坚持吗。再看看我们,平时里遇到一点儿小困难就想着放弃,很少事儿能向刘备一样带着诚心和毅力去做,所以做不好事情。如果我们能像刘备及以前的贤人一样,就不会有“困难”这个词存在了。

  在夸赞刘备的同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号称卧龙的`诸葛亮一直是刘备以及许多能人敬佩的人,更是一些诸候国的“抢手货”。而他如此受人敬重的原因,无非就是他有学问,会思考。因此,可以看出,学习与思考是让人尊敬的根本。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思与学相结合时,必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顾茅庐》的两个启示如两缕光照亮了我求知道路的迷茫,总结起来只有四个词:诚心、坚持、学习、思考。

《三顾茅庐》读后感5

  在这次寒假,我看了很多本书,但其中我最宠爱的书还是《三国演义》啦!下面就让我来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谈一谈我读这本书的读后感吧!不过要说到这本书里最好看、最出名的`篇章,我认为那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了。

  《三顾茅庐》里讲到了仆人公刘备为了完成复兴汉室大业的抱负,诚意诚意的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的故事。书中记载了刘备在第一次邀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的仆人告知他,诸葛亮不知去哪里了,或许三五天,或许十天半月才有可能回来,刘备便只好带有圆满离去。

  其次次刘备去邀请诸葛亮时,刘备派人打听到卧龙先生诸葛亮已经回来了。当时正是寒冬,还下着大雪,张飞阻拦刘备说:“现在正是军队在打仗,改天再去了。”但刘备却坚持要去见诸葛亮,当刘备、关羽和飞三人来到茅屋外,却发觉只有卧龙先生之弟诸葛均在家,诸葛均说:“二兄诸葛孔明昨天出去闲游了”。由于又没有见到诸葛亮,张飞和关羽认为诸葛亮是有意不理睬刘备等三人。张飞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却狠狠地斥责他们。

  其次年早春,刘备第三次去了卧龙冈,路上遇见诸葛均。诸葛均说:“昨晚家兄已回,今日将军可以一见。”当刘备来到卧龙冈时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一个时辰后才醒来,刘备就在严寒的门外等了足足一个时辰才见到了诸葛亮。

  我读了这本书最深的感受就是: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注意以诚待人、以仁待人,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敬重人才,擅长团结比自己力量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特长。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胜利。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做事情要有诚意,要诚意诚意地去做,遇到困难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不能轻易放弃。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胜利。

《三顾茅庐》读后感6

  今天,在语文课上,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看罢,感慨颇多。

  刘备,乃汉室宗亲,本以贩卖草鞋为生,后与关,张二人桃园结义,走上匡扶汉室之道。他没有高超的武艺,却令关,张二人心口诚服,令得孔明出山相助,这是为什么呢?看过他请孔明出山的过程,就能懂了,刘备前二次拜访孔明,却无缘得见。他毫不泄气,三拜孔明,终于见到孔明。又得知其在午睡,立于堂外多个时辰,再加他,诚心诚意请孔明出山,又讲述了他的.雄心壮志,匡扶汉室的决心。最终,打动了孔明。他又说,他得孔明就像“如鱼得水”。他的诚心真是令人大吃一惊。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一个“诚”字,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的也就是这个了。

《三顾茅庐》读后感7

  虽然我学过《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但还没详细了解。今天正好在《上下五千年》里看到这篇文章,现在我就和大家来分享吧!

  曹操在进行统一北方的活动时,刘备正依在荆州刺史刘表的门下。刘备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不过,这一支早在汉武帝时就没了着落了。刘备少时家里穷,只靠母亲为生。他与关羽和张飞三人结为兄弟,后来,这两人成了刘备的得力助手。刘备曾任过官,但此时的刘备无所事事。多年的'奔波,屡遭失败的军旅生涯,以及在荆州抑郁不得志的境遇,刘备就想要自己干一番大事业。于是,刘备就去拜访司马微,司马微叫他去拜访诸葛亮。然后,刘备他们就去找诸葛亮。第一次,诸葛亮故意躲开,看他是否有诚意;第二次,刘备仍然没见着;第三次,诸葛亮被刘备的所做感动了,便请他进来入座。他们谈了几天几夜都没停下来。后来,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成功干成了一番大事业。

  从这个故事里让我们即得到一些知识,又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做每件事都要诚心诚意,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三顾茅庐》读后感8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三顾茅庐》读后感悟。刘备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就是不见他。后来刘备没有灰心,他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终于见到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以后得到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努力提高自己,使整个集体充满战斗力。联系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9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三顾茅庐》。

  故事写的是刘备三人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帮自己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有半里路的时候,刘备就下马走过去,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进去,等了一个时辰,才等到诸葛亮醒来。他们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刘备把诸葛亮当老师,他们同吃同睡,一起努力。

  在《三顾茅庐》中,有一处环境描写,写得很优美,让我印象深刻: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岗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句描写环境,写了那环境很好。我想:那里环境那么好,怪不得诸葛亮要住在那!句子运用了比喻,把山冈比作等待腾飞的.卧龙,这不正是卧龙的写照吗?,刘备老远就下马步行,他没抱怨路难走,我感受到刘备尊重人才。

  还有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恭恭敬敬这几个词,让我体会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他礼贤下士这个精神让我敬佩。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对人要有礼貌,不能如同张飞那样鲁莽。做事要细心,不能那么粗鲁,你想让别人礼貌对你,你也要礼貌对人。

  读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许多启发。《三国演义》里还有许多故事,那些故事都可以给我们启发,一起来读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10

  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

  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刘备不仅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久难忘。诸葛亮出山后,一生追随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处处尊敬,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正是由于这份真诚,让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真诚成就自己的一生。

《三顾茅庐》读后感11

  《三顾茅庐》是我国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中第十四回。这一回讲的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封他为军师。次日,刘备请孔明调度军事,于是孔明命关羽、张飞、关平和刘封四人领军在不同的地方做好埋伏,曹兵一到,便可放火。后来果然如孔明所料,曹军与夏侯惇大败而逃,于是刘备等人更敬佩孔明了。

  这个故事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孔明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首先他思维缜密,刘备想打败曹军,于是孔明就给他出主意,在曹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曹军等人一道便可放火,这个计谋无疑是绝妙的,而且放火的地点选在密密的芦苇荡里。这说明孔明懂地理,知道在什么地方才能困住曹军。

  其次他考虑事情十分周全,他在各个地方都安排了军队和埋伏,孔明这样做是为了让曹军被消灭得更多、更彻底,也是为了不让曹军有任何翻身的机会,更好的确认了曹军无法反扑的事实。

  最后,是他知道利用哪些人去干哪些事,知道谁擅长干什么,谁不擅长什么。这说明孔明先生会分配人,所以这回刘备才能圆满取胜。这背后出谋划策的.人却是孔明先生,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值得向孔明先生学习。比如在小组活动中我们要把所有事情细节都要考虑到:a做PPT,b汇报成果。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选择相应的人做对应的事,这样才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以后我还得多看《三国演义》,因为这样不仅能了解历史,还能学到更多智慧,这让我的人生也变得更加充实。

《三顾茅庐》读后感12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汉朝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最后被司马炎统一,建立了晋朝。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属三顾茅庐了,因为它让我有了很深的感悟。

  当年,刘备因为没有一个好谋士而愁眉不展,他听说诸葛亮是一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贤人,便带上了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前两次去时,书童都告诉刘备,诸葛亮有事去了;刘备第三次前去拜访,张飞说:“如果他再不在,我就用绳子把它捆起过来!”刘备听了狠狠地训斥了他。诸葛亮醒来后看到刘备十分真诚,便答应了他。

  三顾茅庐,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也体现了他的诚意。尤其是最后一次,刘备三访诸葛亮,当时他得知诸葛亮正在午休的时候,尽管自己心急,但还是不敢惊动他,耐心地在门外等诸葛亮醒了才进去拜访,我觉得这是对诸葛亮尊敬有加,作为一个古代帝王,有谁能这样屈尊下士呢?诸葛亮能不感动吗?纵然,诸葛亮知道天命难违,但他最终还是被诸葛亮的真诚打动,用超常的才干和谋略辅佐刘备,为建立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用诚心打动了贤士诸葛亮,成就了了自己的'大业。生活中,我也用真诚换来了友情。

  有一次,我的同桌忘带作业本了,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心想,我也只有一本,也得用,不能借给他,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将本子一撕两半递给她,说:“我俩一人一半,先把作业写好,下课再向老师解释。”她听了我的话,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接过本子专心地写起作业来。老师知道情况后,不但没有批评我俩,反而表扬我们互帮互助呢。从那以后,我们就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当然,当我遇到困难时,她也会鼎力帮我度过难关。

  读了《三顾茅庐》,我明白了人们常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助,只要你真诚对待他人,别人也会真心实意地回报你,因为真诚是开启人心的钥匙。

《三顾茅庐》读后感13

  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礼贤下士。

  在第三次终于得以请见,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足见主角刘备的诚意。既使张飞鲁莽,依旧拱立阶下。然而诸葛亮高卧不起,刘备继续等待,足见刘备的耐心。诸葛亮入后堂更衣戴冠,半晌不出。足见刘备的耐心等待。到最后,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足见玄德心中天下百姓。

  诸葛亮避而不见,多次考验,但刘备诚心、敬意满满,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心系天下的'百姓苍生。为了见到诸葛亮,甘愿等上“半晌”“一个时辰”。而态度“恭恭敬敬”。刘备心怀大志,为人谦恭,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善于发现人才。而这其中的高尚品德无不需我们自身学习,我们对于学习,更应认真,有耐心,有诚意,做事才会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14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的精彩故事实在太多了,比如有《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煮酒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主要讲述了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的故事。第一次刘备去请诸葛亮,结果小童说先生早出门了,几天后刘备等人又再次去请,却只碰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亮刚好外出闲游了。刘备只好留下书信,又过了几天,刘备第三次拜访时,看见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便静静地在屋外等候,诸葛亮醒来后,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同意出山为刘备打天下,助刘备成就大业。其中我最为欣赏的人是刘备,因为他礼贤下士,非常自谦,真诚待人。正是因为刘备在诸葛亮门前苦苦等待,诸葛亮才被刘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真心打动了。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无论碰到什么困难,任务多艰巨,只要我们我们学习刘备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

  通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刘备宽仁忠厚、尊敬人才,所以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对刘备一直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了《三顾茅庐》,我明白了人们常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助,只要你真诚对待他人,别人也会真心实意地回报你,因为真诚是开启人心的钥匙。在学校与同学相处也要真诚相待,相互尊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15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的璀璨明珠,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会使语言锦上添花。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让我十分难忘,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这个典故,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茅庐,以及对他的信任和诚意,同意出山辅助刘备并帮他打下了大好江山。

  我想,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不再去了,就请不出卧龙先生诸葛亮,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刘备真诚的力量打动了诸葛亮,所以只要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

  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只要持之以恒真诚待人,有目标和决心,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教案06-01

《三顾茅庐 》教案06-29

《三顾茅庐》教案02-20

《三顾茅庐》说课稿01-02

三顾茅庐教案03-02

《三顾茅庐》读后感03-23

三顾茅庐读后感03-31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04-22

《三顾茅庐》教学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