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4-08-08 07:13: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优秀]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优秀]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呼兰河传》是一本著作,也是一本充满心酸、血泪,记载了一个荒凉时代的史书。在那片寒冷寂静的东北大地上,童年时代的作者见证了无数形形色色的闹剧。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鲁迅先生评价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同他一样,萧红也生活在那一个动荡的时代,那个充满封建迷信的时代,那个芸芸众生麻木不仁的时代。但她没有屈服,没有默默忍受,而是用她的笔书写了她的悲愤,将其化为了《呼兰河传》。她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隐喻了人们认为“善良”的举动背后的真相,强而有力地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可悲。

  书中,二伯是“我”家中的一名老长工,他为这个宅子辛苦了大半辈子,却没有得到一分工钱。直到年迈时他仍被父亲毒打,却始终不曾还手。他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也喜欢和大黄狗谈天,他对被奴役的命运毫无觉悟。他对弱者毫不同情,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是作者笔下的东北“阿Q”。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呼兰河就是荒凉的代表,人人麻木无知,这不仅是呼兰河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在那个时代,人们是为活着而活着,有的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在那个时代,平凡的人也被当作是异类来看待,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在那个时代,周围只有看客,他们麻木地看着别人的命运,麻木地看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

  这本书极尽所能地批判着封建迷信的思想,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敲响警钟。它怀着一份厚重的期望,期望民族的改变,期望文化的复兴。

  萧红虽然早已停留在了那个时代,但是她的精神传达给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们。我们作为时代的新鲜血液,更应该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呼兰河传读后感2

  看完《呼兰河传》,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呼兰河传》先描绘了呼兰河人麻木单调的生活以及祖父和祖父的园子,接着叙述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冯歪嘴子了!

  冯歪嘴子是个憨厚朴实、勤劳乐观的人。冯歪嘴子靠卖黏糕生活,“我们”一家都爱吃黏糕。有一次,“我”去买黏糕时,因粗心买错了,回去换时,无意间发现冯歪嘴子和王大姐成家了!还生了一小孩。于是谣言四起,人们议论纷纷,说冯歪嘴子“猫三狗四”。当王大姐再度怀孕,把孩子生下那天,王大姐去世了!人们认为冯歪嘴子死定了,但冯歪嘴子却用他的乐观,快乐地生活着。

  看完冯歪嘴子的故事,我感慨万分。

  冯歪嘴子没有因妻子的死而绝望,也没有因人们的奚落谩骂而退缩,而是乐观平静、坚强执著地同儿子们生活着。多么勇敢、多么乐观、多么快活的冯歪嘴子!虽然冯歪嘴子地位低下,生活艰难,但有哪个财主比他强?虽然冯歪嘴子屡屡遭人们的白眼和闲言碎语,但有哪个人敢像冯歪嘴子一样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樊篱?人们嘲笑冯歪嘴子,是封建思想的虚伪落后;人们谩骂冯歪嘴子,一心想他完蛋,是人性的麻木无情!

  当看到“那孩子在别人的眼里看来,并没有大,似乎一天比一天小似的。因为越瘦那孩子的眼睛就越大,只见眼睛大,不见身子大,

  看起来好像那孩子始终也没有大似的”时,我心里一阵辛酸。冯歪嘴子贫苦不堪,连一顿饭也吃不饱,导致儿子日渐形销骨瘦。但冯歪嘴子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艰难地生存着,不管未来怎样。我看到了冯歪嘴子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对生的坚强。冯歪嘴子的顽强打动了我,我从心底里敬仰他,敬仰他的精神!我应该向冯歪嘴子学习,学习他的乐观、顽强、生生不息!

  读了《呼兰河传》,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我的心头。这本书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爱与恨。虽然我不知道冯歪嘴子的结局,但冯歪嘴子一定很快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我最近读一本书《呼兰河传》,作者萧红用灰色的笔调写了呼兰河城里人们的生活,这里有慈爱的祖父,还有冷漠的人们。

  在书中萧红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玩耍的场面。在家中,祖母拿针扎她,父亲很冷淡,母亲也不喜欢她,只有祖父最关心她,给她的童年生活带来些温暖。

  其中,第三章,祖父的.园子,这个章节最让我难忘。她的祖父,有孩子一般的天真烂漫,也有老人的宽厚温暖。他陪着幼年的萧红玩,做一些大人看似无聊,小孩子觉得有趣的事。她的祖父经常陪她在后园子里面玩。在这个院子里,萧红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快乐的,都是自由的

  文中的语言朴实,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看着看着,文字在我的眼前不断扩大,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和爷爷在一起的情景。

  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爷爷,他是一位退休的乡村教师,平时喜欢打小牌,下象棋和种点田地。爷爷打牌时,我就搬个小凳坐在他的旁边。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的插嘴说了,爷爷总是说:滚远点!但这丝毫恐吓不了我,我知道他也只是说说而已。其实,我最爱的还是跟随爷爷到他的菜园里去玩耍。每当去菜园的时候,我总爱在田野里奔跑,爷爷走是在后面大声地喊:慢点跑,小心摔跤!而我根本不会听他地呼唤,尽情地向前冲。当我看到了一个蚂蚁窝,我就会大声地叫起来,喊爷爷快来看这儿有一个奇迹,直到把爷爷喊到我的身边为止。爷爷并不会因为我的叫喊而批评我,而是蹲下来和我一起看一会儿。为了捉一个蚂蚱,我会把爷爷种的菜踩得乱七八糟,而爷爷总会说:再把我的菜踩坏了,下次我就不会带你来了!好像爷爷每到下次的时候就会忘记他上一次说的话。

  在爷爷的田园里,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我知道,这一切是因为爱!爷爷虽然没有用语言来表达,但我却能感受着,我被这浓浓的爱意包围着,它就像品一杯热茶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花园里面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自由自在的语言让人感觉她生长在一个温馨的家庭,可她的遭遇却十分不幸。她是个女孩,在上世纪时,重男轻女还很严重,父亲的殴打,母亲的冷言冷语,祖母甚至拿针扎她的手,沉重的生活压地她喘不过气,而祖父却给她晦暗的生活照进了一丝光亮,祖父让萧红的生活感受到了光明,温暖。这是她后来创作灵感的源泉。

  前四章萧红写了自家园子里的故事,后三章写了三个人物,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她把人物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小团圆媳妇是个童养媳,她受尽了苦难,在婆婆家被婆婆用烙铁烙、用针扎,有时还不停地打她,有时被折磨晕了就被水泼醒继续折磨,这一切正因为婆婆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最后她因为人们的.迷信被活活烫死,那时,她才十三岁。但是周围的人只是看热闹,直到她被烫死后就把她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在路边有一个大水塘,时常有孩子掉进去淹死,却无人施救,而且有人死后他们在茶余饭后时讨论葬礼时吃什么下酒菜,他们冷漠、麻木不仁、在别人的不幸中寻找快感、他们毫无同情和温暖、他们生活困苦,看到人死后的扎彩,又感叹起了人死后有多么风光。

  现在虽然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的事件少了很多,但冷漠依旧;屡见不鲜:老人摔倒了没有人扶,路边有人乞讨却没有人在意,那些遭受了校园暴力的人却被人辱骂……

  朋友啊,请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的关爱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平淡,平凡。那像秋水一样灰蒙蒙的天空,灰蒙蒙的街道,灰蒙蒙的城市,灰蒙蒙的社会,灰蒙蒙的记忆。好似没有什么凹凸不平的事情。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离不开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迷信萧红儿时回忆的当然也离不开倾家荡产的`故事。

  《呼兰河传》是写萧红儿时回忆的一篇小说,描写了家乡呼兰河的生动画面和风土人情,同时写了当地人的平凡生活。还记着跳大神、扭秧歌、夜戏台子等一件件有趣的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说到这,我不禁想起院子与小天地;收割麦子与捉迷藏两件足以让人捧腹大笑,还有那大泥坑更知道了人们迷信什么龙王、阴间、地狱、阿Q等简直是瞎说。

  《呼兰河传》并不是一般的美,但它有着浓浓的回忆,萧红严肃地批评了故乡人的愚昧,但仍然体会出作者对故乡始终怀着一种深深的爱与思念。

  说到生活也不禁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多么幸福,然而我们却不曾想在长辈年代多么贫苦,文中小团圆媳妇的贫苦就是个好例子,我们浪费着那一片又一片的菜叶、一块又一块的肌肉。他们却饿着肚子,就连一粒白澄澄的大米也吃不到口里去。当我们挑三拣四追求时尚潮流的每一个瞬间,他们却因为没有衣服而忍受着寒冷的一次又一次的侵袭,当我们跟家人又皮又闹的时候,他们却忍受着几根棍子。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像一首诗,像一幅画,没有烦恼没有纷争,只有那快乐的生活。

  不过,萧红的人生并没有她笔下的那样精彩,在写完《呼兰河传》后不久,年仅三十一岁的她便走完了短暂的人生之路。《呼兰河传》是萧红带给我们的佳作,是一首婉转的回忆诗篇,这书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但积极的她告诉我们不要埋怨童年即将失去,珍惜现在的幸福一切才是最完美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是我这个寒假看的一本书。原来,我觉得很没有意思,但是越看越起劲,不久我就被拉进书里的情景了。

  《呼兰河传》讲的是一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里以及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是作者萧红记忆的碎片,她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所以写出了这本书。书写着她温暖的回忆,慰藉着自己孤独的心灵。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泥坑。

  泥坑在小镇里称得上是一个又有福利又有危险的泥坑,福利有两条--第一条: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第二条:是猪肉的问题,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呢?真正说是吃的瘟猪肉,岂不太不讲卫生了吗?有这泥坑子可就好办,可以使瘟猪肉变成淹猪,居民们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卫生。说到危险,事情可多着了,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有时泥坑一些,就有些车夫去冒险过泥坑,可一个车夫的马掉到泥坑里去了,旁人全部来施救,要花好大力气才救上来。如果有人吃了它(泥坑)的'苦头,冲得满身都是泥。

  这个小镇不关心那些讨饭的乞丐们,这点让我感觉很不好。

  有一次,一个人看见一群狗在那里咬什么东西,便问仆人:"那群狗在咬什么啊?"仆人走过去回答:“它们在咬一个讨饭的。”“哦,知道了。”那人说。说完也就咬完了。

  《呼兰河传》让我知道了那里的风土人情。我爱呼兰小镇!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在即将升入九年级的这个假期,我饶有趣味地捧了一本《呼兰河传》细细来读。在密密麻麻的人物事件中,唯有住在磨房里的冯歪嘴子令我尤为难忘。

  冯歪嘴子日日夜夜打着梆子,有阳光的日子,那丝蔓的长势就疯狂起来,形成两个世界,冯歪嘴子孤零零的生活在花园以外,偶尔租父或老厨子去找他聊聊,提前离开只剩他一人自言自语直到重新去干活。

  从秋天来了以后,冯歪嘴子就又和园子重逢,说来他的为人也并不差,时不时还会偷偷给作者家里不让多吃的粘糕。一次好奇的行为,让作者无意知道了冯歪嘴子成家的秘密,也使得呼兰河人民继小团圆媳妇之死后倍受访传的重大事件。人们四处传着王大姑娘的不好,却也没有激起冯歪嘴子一家什么行为,他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好:搬进草屋、等待小儿子出生……

  然而上天又给了冯歪嘴子重重的一击,他的女人产后死去,留给他一个看似活不久的`小儿子。冯歪嘴子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他不知道人们用绝望的眼神看待他、不知道自己身处绝境、不知道自己就要完了,虽然他也时常悲哀,但仍以一个男人的臂膀支撑这个家。

  冯歪嘴子在“看笑话”的环境中,顽强的战胜了这一切,隐藏自己的痛,带给孩子们和邻居们一如既往的乐观。这也真正倾注了作者萧红的愿望和祝福。

  近来,一系列事件不由得让人产生对生命脆弱的深深忧虑。天津大爆炸,陕西山体滑坡,贵州地质灾害……再如早先的印尼海啸,汶川地震,马航失联,世界各地的恐怖袭击……我们的地球怎么啦,我们人类怎么啦……

  若干年前,中华民族处于最苦难的境地,自然条件差,生产力发展滞后。然而,如冯歪嘴子一样的国民,他们依然乐观,依然坚强。掩卷深思,我恍然明白:正是这样的民族,历经几千年沧桑巨变,她百折不挠,她充满希望。

呼兰河传读后感8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它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独特。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帮忙。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噢!噢!。闹得非常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说这是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我看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凄苦。许多人说过一些不会掉进坑里的办法,如: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

  茅盾曾经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经典的小说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同时,萧红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如此让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非常沉重。在尾声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在2021年这特别冷的寒假里,我读了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作者的故园以及故园内外形形色色的人,被誉为是“璀璨而又凄婉的歌谣”.让我感悟最深的是作者的写作手法,浑然天成,生动细腻,语言通俗易懂,童稚浪漫,让人身临其境。

  作者开篇就描写呼兰河严冬的荒凉寒冷环境,在她平实但形象的描写下,大东北天寒地冻的情景跃然眼前,随着描写的渐进,带出了呼兰河的人们麻木刻板,毫无希望的生活状况。接着笔锋一改,把呼兰河“为鬼准备的”热闹的封建迷信传统民俗描写的栩栩如生,两相对比,生活的暗淡,但却对神明的祈望狂热,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人们的封建迷信的精神状态的可怜可恨。

  但是故园在作者的笔下也不全是荒凉的。第三篇章作者随意生动的笔触下,作者小时候和祖父相处的点点欢乐时光让人向往,肆意的童年给了作者回忆的动力,简洁自然,充满童趣的描写引起读者的共鸣,和作者同悲同喜。

  后面的文章出现了三个故事人物,用第三视角写出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偷东西的荒诞可悲,突出了呼兰河甚至是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使读者对造成那样悲剧的人和环境无比的痛恨。而冯歪嘴子没了妻子,但仍能坚强的抚养着两个孩子乐观平静的活下去,他的执着和顽强的生命力,给死气沉沉的呼兰河带来希望。这也体现作者即使深恶痛绝故乡的愚昧,但也是希望故乡能冲破桎梏,赢得新生。

  最后,作者用单调而重复的句子,写出了对祖父和故园的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忘记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让人读后久久不能释怀,作者虽批判了故园的封建迷信,但是还是一直怀念故乡,使人无限惆怅。

  跟我一起去翻开这本书,走进作者记忆中的故园,听听呼兰河的风声,感受来自灵魂的震撼。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读完了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心情是复杂的——有愉悦,有伤感,还有释然。正如茅盾在序言中所说,它不像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它更像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读着这部小说,仿佛看到萧红就站在我的面前不曾离去,如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娓娓道来她童年的趣事:呼兰河的人民是那样的善良,知足,过着一成不变、与世无争的生活……随着笔调一转,萧红变得忧郁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她单调寂寞的童年,尽管祖父给了她很多慈祥的爱和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对于一个得不到家庭温暖和父母爱的孩子来说,她的内心是孤独的,也许这也是导致她日后在三次婚姻中屡遭失败的原因吧。

  呼兰河发生着一个个普通而残忍的故事,日复一日,萧红痛斥这人吃人的旧社会,痛斥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对家乡人民愚昧、麻木、任其宰割的命运报以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对家乡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觉醒感到欣慰。

  萧红的命运是不幸的,虽然她的一生都在反抗旧的封建礼教,但她最终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

  我认为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消极的,如同翠姨,她生活在新旧社会交织变迁的时代,对于现实的不满只作内心默默的反抗,呼兰河转又是积极地,在大革命时期总有一些像萧红这样具有先知先觉的进步人士,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唤醒民众愚昧的良知,揭开他们被蒙蔽了双眼的面纱,也许萧红没有像赵一曼、秋瑾、石评梅那样对未来充满热情,投身革命,也许她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个人情感悲痛中,但是在那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那样寂寥悲痛的心境下,依然执笔完成这不朽的巨作,这就足以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读完这本小说,也深深感受到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对一些落后的农村依然被贫困愚昧困扰的现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暑假里,因为打篮球不小心摔伤,右手骨折,我停下奥数课,停下架子鼓课,停下游泳训练,妈妈不再催促我去上补习班,反而有更多时间让我安静看书,实在是暑假的一大乐事。

  安静看书,就能走进作者的世界,与作者对话。看着萧红的《呼兰河传》,尤其是那篇《祖父的园子》,当我看到小小的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跟着祖父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她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拔草,她就拔草。尤其是她拿着水瓢,拼劲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声喊“下雨喽,下雨喽”时,我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样的童年生活太令人向往了,那么无忧无虑,那么轻松自由。

  奶奶也有个园子,她的`园子应该说是个果园。有好多种水果,我叫得出名字的有芭乐,莲雾,杨桃,百香果,树葡萄……每逢我回去,奶奶总带我去她的园子,边走边跟我说,百香果只长了一个,不过个头很大,莲雾挂满了枝头,得包些塑料袋,不然会有虫子。我的脑袋中总是虫子、蚂蚱、螳螂…..因此,我宁愿在房子前逗小黄狗,也不愿意到园子中去看果子。奶奶也能察觉我不感兴趣,就不爱带我去看了。不过远远看去,还是能看到粉红的莲雾点缀在绿叶之中;看到甘蔗一簇簇地挤在一起;木瓜一家子围着粗大的枝干,团结拥抱着……

  妈妈说:“奶奶热爱生活,所以她能在园子中找到乐趣,看着芭乐一个个长大,成熟了,摘下来留给家人,送给邻居,这是分享;看到莲雾硕果累累,折腾着去包住外表,防止蚊蝇产卵,这是付出;看到百香果藤叶攀爬,去砍来小竹子,搭架,这是劳动的快乐。热爱生活的人,时时都充实开心。”

  是呀,萧红的祖父热爱生活,关爱孙女,奶奶也是这样。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热爱生活,拥有自己的“园子”。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我在王老师的推荐下结识了《呼兰河传》。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封面所吸引:矮小的瓦屋上堆着积雪,大地冰封,几棵光秃秃的树站在那里,一只狗和一头牛是这幅画上唯一的生机。我想:也许《呼兰河传》写的就是萧红童 年在乡下度过的情景。

  我本以为,那时的农村也应该非常美丽,空气清新,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人们安居乐业。可是没想到,解放前的呼兰河是如此闭塞,充斥着重男轻女、迷信这些陋习。有一章就是写老胡家的团圆媳妇被打、骂的情景。更夸张可笑的是,小团圆媳妇生了病,胡家不去找医生,倒请跳大神的来,给她吃了很多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的“抗鬼”的偏方,最后老胡家竟然听了跳大神的话,把团圆媳妇放进滚烫的大锅中洗三次澡,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最后死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差点哭了。就像书中所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小团圆媳妇多可怜啊,不过才十四岁,就被卖到人家当童养媳,遭受婆婆的虐待,最后还不明不白地死了。

  不过这书中也有幽默,我能够感到作者小时候的调皮和可爱。看她“跑到窗子那里,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捅几个洞,若不加阻止,就必得挨着排给捅破,若有人招呼我,我也得加快地抢着多捅几个才能停止”,或者“在祖母临死之前,病重的时候,我还会吓她一大跳”,看她吃饭时“满手是油,随吃虽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不生气”。萧红的童年虽然没有母亲,父亲也很冷酷,但就像她所说:“有祖父就够了”。她在祖父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呼兰河传》里,有讽刺,有幽默,也有美,即使最后这美已经扭曲。但我更能体会到那深深的寂寞,小城里单一刻板的生活,几乎天天都一样。除了胡家跳大神、大泥坑子这些极少不同的事外,似乎没有其他特别的。就像茅盾所说:“萧红写《呼兰河传》时,心境是寂寞的”。虽然寂寞,可它仍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我与妈妈去吃拉面。橙黄色的灯光打在套餐中的一小碟豆腐上,乳白色的汤汁像盛着晚霞般荡漾,胶冻状的豆腐轻轻颤动着,其上点缀着乱草般的柴鱼丝。尝了一口,妈妈说还是小时候北方的小葱拌豆腐好吃。于是我想起了傍晚挑担回家的豆腐小贩,火烧云,还有萧红笔下灰扑扑的呼兰河城。

  萧红描写的呼兰城色彩好像不是多么艳丽。可能是因为北方的城市本就气候极寒,有可能是因为这些都是她太久远的童年回忆,也可能是因为她蜗居在繁华都市中的孤独。不过灰黑的颜色并不代表它不美丽,那一闪而过的火烧云、戏台子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偶尔的锣鼓声只更突显了北部小城的寂静,似乎不用收拾行装也可到那处去一游了。但这些热闹与小萧红好像没什么关系。

  萧红以纯真的孩童视角来叙事。大泥坑子给人们带来不便却从没人想办法修补过它;明知购买的是瘟猪的肉却因为价格便宜而自欺欺人……从石板路上路过的人,即使穿成花团锦簇,在这灰扑扑的`小城里走一遭,也显得有些狼狈了。这里的人们大多疲于奔命,作者却无意去赞颂劳动人民们的积极生活态度,而是以白描般的手法诉说这滑稽的一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纸扎铺中的情景,满墙满屋荣华富贵的妄想,地板上却睡着衣衫破烂的手艺人……死过人的大染缸,也在被不停地使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似乎很“圆滑”,适当地向生活屈服,又不服输地保持着骨子里那股劲。孩童视角的叙事较为温和,讽刺被掩盖起来了。

  作者的语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朴实无华的叙事串起来却成了幅淡彩风景画。仔细琢磨,意蕴却又在其中。韧性中带着清新感,实在是别具一格。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从叙事角度学习起。语言特点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就算是模仿也是不简单的。萧红优美的语言经历千锤百炼,方呈现出这幅美丽风景。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前几天,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它可以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都成当了时全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话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这个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文章用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其中的故事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中。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那时的萧红是那么的天真。

  在记忆中,童年时代的生活好似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在我很小的时候,十分地快乐。在春天,我可以无忧无虑地在公园里玩耍;在夏天,我可以在树下快乐地乘凉;在秋天,我可以在田地里自由自在地嬉戏;在冬天,我可以尽情地打雪仗、堆雪人。确实,童年生活十分的无拘无束、快乐。作者萧红的童年虽然是痛苦的,但也影藏着一些快乐。比如书中的第三章,写了作者跟着祖父学古诗,萧红念诗入了迷。她早上起床念诗,晚上睡觉前也念诗半夜醒来还念诗,祖父说一句,我也跟着说一句。萧红念的声音在整个家里回荡,谁都能听见。每当祖父教萧红一首新诗时,一开头“我”觉得不好听,萧红就不学这首了。作者最喜欢念《春晓》这首诗了,如果客人来了,祖父总是让我念给客人听,客人无论听没听懂,都点头说好。可怕的封建社会,很少有像萧红那样拥有幸福生活的孩子,更多的是可怕与凄凉的家庭。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表现出当时老百姓的平凡落后的生活状态。

  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她31岁就离去了人世,但是她有句话说的好:“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为它们充满了我幼年的回忆。”是呀!感谢这位伟大的作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经典。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的教案08-0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7-0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9-2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30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10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3-10

《呼兰河传的》心得体会03-13

呼兰河传的心得体会12-0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11-06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实用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