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精品)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后感1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这取自于《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葬花吟》,这首诗历来被世人所称颂,既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也是其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既有抒情,又何尝不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不禁感叹这本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黛玉真情被扼,泪尽而逝;宝钗独守空房,寂寞终老;宝玉看破红尘,循入空门;元春芳陨寂寞深宫中;迎春所嫁非人,折磨而死;凤姐被休,一卷草席卷走一生荣华......这些人物的命运都让人感到惋惜,更是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林黛玉。她自尊又自卑,多疑而纯真,孤高也谦和,尖刻却宽厚,如此复杂而多面的性格特征组成了这朵大观园中的阆苑仙葩。幼小失怙,寄人篱下,黛玉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挫败感,缥渺无望的爱情也在煎熬着她敏感多思的心。在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来防卫,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小心眼。她,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越努力用硬刺武装,越发掩盖不住内心深深的自卑情结。
虽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可她也只对那多情的贾宝玉许下了芳心。但世人只言金玉姻缘,又何曾记得木石前盟?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以至于不断地消磨与宝玉的感情作为慰藉,看宝玉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了。顽固的封建礼教允许宝黛的爱情存在,却嫌弃黛玉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一次次对他们的感情发出警告,司琪、芳官等先后做了牺牲品,美好的爱情终究无所附丽,“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黛玉美好、柔弱、勇敢,她用泪水酿出一曲芳醇的悲剧,叫人如何不爱她?
《红楼梦》读后感2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梦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梦想色彩的杯具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杯具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当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杯具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杯具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感情的杯具;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杯具。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杯具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杯具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杯具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杯具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并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仅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经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杯具性格之美。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6-16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7-24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05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9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9-01
红楼梦读后感07-12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3-07
红楼梦的读后感(精选)01-11
《红楼梦》读后感07-01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