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列车读后感

时间:2024-11-05 07:51: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孤儿列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孤儿列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孤儿列车读后感

孤儿列车读后感1

  哪个时代没有黑暗?就像1929年《孤儿列车》中的美国一样,宣扬最自由民主国家儿童救援协会的代理人把孤儿送到不知情的家庭,像解决麻烦一样,充满道德和仁慈地灌输给孤儿:如果你能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宿,你应该感激戴德听话、礼貌、多工作!也不在乎收养家庭的情况是否更糟!孩子被施暴后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她是否说慌了,劝她回去试一试!

  你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绝望和沮丧。所以主人公从心底里认为失去亲人是他自己的命运,不快乐是正常的,决定不再付出真诚!

  她说:我人生的前23年塑造了我,未来近70年无关紧要!

  当她遇到一个小时候坐在孤儿列车上的男孩,坠入爱河,结婚时,她意识到失去的幸福,并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了他。她说:我的故事到此结束。

  谁生来就活该受苦,活该被遗弃!

  但幸运的是,生活的魅力在于,痛苦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社会也会不断进步。痛苦的孤儿在成年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20xx年,莫莉也是个孤儿,但此时收养制度已经完善,程序制度更加复杂细致。需要评估养父母的经济能力,为收养家庭提供经济补贴。每个月,专员都会和被收养人沟通!!

  经过这样的对比,我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黎明的微光最终会照亮黑暗的夜晚!

孤儿列车读后感2

  每次读完这本书,我都特别兴奋,尤其是读了一本好书。但是这个词很穷,我不知道如何描述它的好处。但无论如何,我总是要记录一些东西。虽然阅读只是一个人的事,但也许你可以找到一个有同样兴趣和聊天的人。所以到那时,我还能说些什么。

  既然我不知道怎么说,那就先讲这本书的故事吧。故事中有两个主角,他们都是孤儿,一个是18岁的莫莉,另一个是91岁的薇薇安(或妮芙,或多萝西),已经快一个世纪了。在莫莉的生活背景下,它讲述了薇薇安的生活,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的“孤儿列车”和二战……

  整个故事讲述的是,在莫莉的生活和薇薇安的人生回顾中,写作并不紧也不慢,但每个阶段都陈述得非常清楚。无论是在伯恩家的平淡生活,在格罗特家的可怕经历,还是在尼尔森家的循规蹈矩的日子,都像是一个老人慢慢地说话。她没有为了吸引人而特意修饰文字,只是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感受。作为一名读者,我非常喜欢这种陈述方式。就像追风筝的人一样。

  文章中也有我喜欢的文字,但为什么我喜欢它们更多地与我自己的经历有关。例如,薇薇安的母亲离开爱尔兰来到美国,在她艰难的`生活中想念她的家乡,所以她喜欢戈尔韦湾的诗:

  如果我再次有青春的热血、热望和火热的心,

  即使给世界上所有的黄金,我也永远不会离开你的岸边,

  不管上帝给这里什么样的风物,我都会在这里安然终老,

  依偎着你在墓地里长眠,戈尔韦湾。

孤儿列车读后感3

  据说,1854-1929年期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薇薇安只是其中之一。在薇薇安还不叫薇薇安的章节里,那些惊心触目的文字让我皱眉、让我揪心。薇薇安的遭遇很悲惨,感觉她的童年就是在不安、抛弃、虐待、煎熬与痛苦中度过的,生活越是艰苦越体现出薇薇安超强的自立自强能力。中国有句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觉得薇薇安就是人们口中的穷人家的孩子,被逼着长大、逼着懂事、逼着自己照顾自己还要照顾他人。

  列车,在今天许多人心中是一个与“家乡”联合在一起的物体,它能带你回家,回到那个给予你心灵慰藉的温暖的港湾。但薇薇安所在的那辆孤儿列车,是一个个无家可归孩子的聚集处,等待他们的下一站是无限的'未知。

  全文文笔细腻,情感不由自主溢满纸面,带给我丝丝的触动,之所以说是“丝丝”是因为有看到有人的书评说看得泪流满面,我没有那么深的触动,或许是所处时代+个人经历影响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力。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事情的发展,给我了一个深深的疑问:是什么力量使得薇薇安如此的坚强? 有人说是信念,这是一个很广泛很奇妙的词,书中没有明说,用“信念”来概括也不能说错。是什么信念呢?妹妹生死未卜、孤儿列车上小伙伴的命运不知怎样还是祖母送给她的那条项链?或许是拉森小姐、范妮的善良给了她希望让她看到

  了曙光?也许不是,也许都是。

孤儿列车读后感4

  每次看完书,都特别兴奋,尤其是读到一本好书。但是词穷的很,不知道如何形容它的好。但无论如何,我总要记录一点什么。虽然读书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但是说不定能找到一个志趣相同,可以聊天的人。那么到那个时候,我还可以说点什么。

  既然不知道如何说,那就先讲讲这本书的故事吧。故事里有两个主人公,她们都是孤儿,一个是马上要18岁成人的莫莉,一个是已经经过快1个世纪的91岁的`薇薇安(或者叫妮芙、或者多萝西)。在莫莉的生活背景下,讲述了薇薇安的一生,也映射了美国20世纪初的“孤儿列车”,还有二战……

  整个故事讲述,在莫莉的生活以及薇薇安一生回顾交错进行,行文不紧不慢,但是把每个阶段都陈述的很清楚。不管是在伯恩家的平淡生活,还是在格罗特家的可怕的遭遇,亦或是在尼尔森家的循规蹈矩的日子,都如同是由一位老者缓缓而谈。她并没有为了吸引人而特意将文字进行修饰,只是在详细的阐述自己的感受。作为读者的我,太喜欢这样的陈述方式了。就如同《追风筝的人》一样。

  文中也有让我喜欢的文字,但是为什么喜欢,更多的和自身的经历有关。比如薇薇安的母亲在离开爱尔兰来到美国,在艰难的生活中怀念自己故土,所以她很喜欢《戈尔韦湾》这首诗:

  若我再度拥有青春的热血、热望与火热之心,

  即使予以世上所有黄金,我也绝不离开你的岸边,

  无论神赐此地何等风物,我都将安然在此终老,

  紧紧依偎着你长眠于墓地,戈尔韦湾。

孤儿列车读后感5

  据说,1854-1929年期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薇薇安只是其中之一。在薇薇安还不叫薇薇安的章节里,那些惊心触目的文字让我皱眉、让我揪心。薇薇安的遭遇很悲惨,感觉她的童年就是在不安、抛弃、虐待、煎熬与痛苦中度过的,生活越是艰苦越体现出薇薇安超强的自立自强能力。中国有句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觉得薇薇安就是人们口中的穷人家的.孩子,被逼着长大、逼着懂事、逼着自己照顾自己还要照顾他人。

  列车,在今天许多人心中是一个与“家乡”联合在一起的物体,它能带你回家,回到那个给予你心灵慰藉的温暖的港湾。但薇薇安所在的那辆孤儿列车,是一个个无家可归孩子的聚集处,等待他们的下一站是无限的未知。

  全文文笔细腻,情感不由自主溢满纸面,带给我丝丝的触动,之所以说是“丝丝”是因为有看到有人的书评说看得泪流满面,我没有那么深的触动,或许是所处时代+个人经历影响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力。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事情的发展,给我了一个深深的疑问:是什么力量使得薇薇安如此的坚强???

  有人说是信念,这是一个很广泛很奇妙的词,书中没有明说,用“信念”来概括也不能说错。是什么信念呢?妹妹生死未卜、孤儿列车上小伙伴的命运不知怎样还是祖母送给她的那条项链?或许是拉森小姐、范妮的善良给了她希望让她看到了曙光?也许不是,也许都是。

孤儿列车读后感6

  哪个时代没有过黑暗?就像《孤儿列车》中1929年的美国,宣扬最自由民主国度的儿童救援会代理人,像解决掉麻烦一样的把孤儿送入不知情况的家庭,满口道德仁义的.向孤儿灌输:能给无家可归的你提供食宿就应该感恩戴德要听话有礼貌多干活!也不关心收养家庭是不是更加糟糕的境地!孩子被施暴以后第一反应是质问她是否说了慌,劝她再回去试一下!

  透过文字都能感受到那种绝望,压抑。所以主人公从内心里就认为失去挚爱亲人是自己的宿命,不幸福是常态,打定了主意不再付出真心!

  她说:我人生的前二十三年塑造了我,而往后将近七十年无关紧要!

  在她与幼时同座孤儿列车的男孩重逢、相爱、结婚,体会到失而复得的幸福,而又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他以后。她说:我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谁生下来就活该受苦,活该被遗弃呢!

  但好在生命的魅力在于——痛苦终将随时间远去,社会也将不断进步,命苦的孤儿在成年后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过上了不错的日子。

  20xx年的莫莉也是个孤儿,但这时候的收养系统已得到完善,程序制度更加繁琐缜密,要考核养父母经济能力,对收养家庭提供经济补助,每个月会有专员与被收养人沟通!!

  这么一对比,感觉生命挺有盼头,黎明的微光终会照破黑暗的夜幕!

孤儿列车读后感7

  书中描述了孤儿等待、希望有人收养、在收养家庭挣扎的情节,很容易引起有同样经历的人的共鸣。对于已经快乐或摆脱痛苦的孩子来说,主人公的经历将是记忆深处的一把钥匙。打开陈酿,记忆的味道可能不醇厚。许多人不想提到孤儿流浪或收养的'经历,不难说,但不想让稍微愈合的伤口撕裂给别人,无论是关心他们的父母、朋友、老师还是情人,很难跨越他们的屏障,即使现在生活幸福稳定,枷锁不能轻易解决,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旦所有的爱和希望,注定要失去,从童年到成年,再也不容易完全敞开心门。

  失去—重获—再失去是作者隐约设置的催泪弹:

  一无所有的孤儿被收养后,希望能吃饱穿暖地生活。然而,收养家庭并不令人满意,逃跑或再次被遗弃的孩子是无助的。在经历了第二、第三、第N个家庭之后,孩子们已经漠不关心,不再抱怨,没有期望。

  妮芙和“德国男孩”的重逢似乎是主人公生活中幸福的巅峰,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秀恩爱真的死得很快)。结婚后不久,德国男孩就死了。妮芙送孩子不是没有能力抚养。我觉得她不想面对死去爱人的影子,应该包括对命运的失望。

孤儿列车读后感8

  从去年七月就开始读英国作家克兰的《孤儿列车》,断断续续最近终于读完了。每当读完一个长长的故事,就感觉完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次抵达。写读后感的时候,回首那些个深夜翻动手机屏幕的片段,也成了难忘的、甜蜜的瞬间。

  薇薇安吃了很多苦。第一次她在被收养的家里吃不饱,睡在过道里,但遇到了一个善良的女工人。在第二个家里她险些被男主人侵犯,幸好遇到了一个好的老师。生活啊,总是在很绝望的时候给薇薇安一点希望。生活教会了她察言观色、隐忍坚强,也让她懂得知足。在第三个家里,她凭着自己的聪慧与灵敏,振兴起了养父母的商店。她决定余生就在明苏里达州安静地度过,即使她的`导师建议她可以修读其他州更好的大学。

  文中曾提到《简·爱》一书,故事中的莫莉和简·爱多么相像,不想屈服命运的安排,永远追求着爱、理解与自由,即使生活迫使她们有时不得不妥协。莫莉在薇薇安的影响下,开始认真地审视起自己的生活,一点点改变,卸掉了自己的朋克妆,摘掉了鼻环。她挣裂了强硬的外壳,以一颗纯净的内心扬帆启程!作者:程龙威

【孤儿列车读后感】相关文章:

《孤儿列车》读后感11-17

《神奇的列车旅程》教案02-04

《水果列车》中班教案05-17

列车员自我介绍03-10

《乘上列车去画画》教案03-09

列车员工作总结05-22

雾都孤儿的心得07-17

《乘上列车去画画》教学反思03-18

列车员应聘自我介绍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