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

时间:2022-04-10 17:51: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目送》有感集合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目送》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目送》有感集合15篇

读《目送》有感1

  或许有些人从出生起,只是纯粹地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存活于世,直至度过这短暂的一生。浑浑噩噩,庸庸碌碌,不明不白地活着,跟随大众的步伐前行后退,足尖从未着地;不明不白地死去,顺应自然的秩序骤然离世,灵魂苍白虚浮。终此一生,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对自我的直面剖析,即研究“我”这一个体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亲子、兄弟、朋友、陌生人等等——以及对虚无概念的物质化描述,例如生与死、得与失、新生与永诀,失散与重逢。龙应台,在她的《目送》中,直面地剖析了她所走过的人生。

  目送,落笔成书时,龙应台已行过半生的路途。近半生侍养于父母膝前的子,近二十年垂髫稚童面前的母,一路走来她目送着世间种种,用文字,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那年,父亲的离去,意味着失去了那双牵引自己前行的手,意味着照片仅余黑白二色,意味着那从哪里来的灵魂便要归哪里去。闪电劈开漆黑的幕布,于命运的狭缝中,龙应台窥视到生死的无果。她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探求“生死”这一永恒的辨题。意识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的这时,她已过半百。

  “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啊,你现在在哪里?”

  某个有着慵懒阳光的午后醒来,八十多岁的人儿又变成了当年轻倚窗棂,浅嗅青梅的女子,门前是熟悉的树与河流,自己正要去佃农那收租,忙起身下床,路过妆镜,那皱纹遍布的面庞,青筋暴露的手不由让她迷惑。只知道唤着“雨儿,雨儿……”熟悉又陌生。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龙应台应市长邀请,出任首任文化局局长,她离开时,孩子尚幼,而当她卸甲归田之时,孩子已长成大人的模样,唤的依旧是“妈妈”,却少了几分亲近。或许会遗憾吧,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十年。犹记婴儿时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而如今注视她的眼神却深邃不露。

  我们作为“人”这一个体,在人生的路途上前行,有先行者,有跟随者,亦有与自己携手同行的友人相伴。我们一生都在进行一项漫长而浩大的仪式——目送。目送生与死的更相交替,目送失散与重逢的悲欢喜怒,目送缠绵不舍与绝然的虚无。“目送”使我们真实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一无所有两手空空到若有所思顿然醒悟,这一过程充满温情与残酷,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不愿承认、不愿直视,但必定发生及存在的现实。挣扎,反抗,最终与时光达成和解,塑造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的个体。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是的,这世间太多事实总以温和的语言粉饰太平,让它看起来不是太过残酷。目送前行者的老去,日益佝偻的萧条身影;目送同行者的远行,猝不及防的挥手告别;目送跟随者的成长,自信的姿态不曾犹疑;目送自己,依旧是与生俱来的愚钝,依旧是不畏前路的初衷。我们的人生不抵冥灵的半个春秋,又如战国枭雄织田信长的辞世诗中所言:“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时间久了,便明白了,没有什么苦痛是咽不下去的,没有什么欢乐是永久长存的,没有什么悲恸是无法抚慰的,亦没有人离了谁就活不下去。“目送”——贯穿一生的仪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活着”的含义。

  不只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注定的独立,“目送”揭开了我执意蒙蔽双眼的一角轻纱——认识到“人”的不完美。这历经亿万年爬上金字塔塔尖的物种因为智慧,有着无法摆脱的劣根性,同时也有着会随时间流逝而变更的本性。没有人回望自己的一生会完完全全地满足,这种不满足使之衍生出欲望与野心,促使其向更高处攀登。即使劣根性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显得有所残缺,但又有谁会断言否定这种不完美呢?正是由于“人”的不完美,才会彰显“活着”的含义与价值,我这样认为。

  “人”的出生并不意味他活着,只有他真正剖析自己的存在并有所了悟,才能称之为“活着”;“人”的死亡并不意味他已离去,只有与他相关的所有痕迹均被抹去,才能称之为“死亡”。贯穿“活着”与“死亡”的“目送”,是项漫长而浩大的仪式,纵使如今我尚愚钝无知,但将持一腔孤勇一生目送,自始吾生,终至死亡。

读《目送》有感2

  这是一本深情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龙应台的散文,似是一场经久不散的季候风,席卷了我的心。回忆总是撕扯年华,悲伤亦是染指流年。年少轻狂的我们,总是习惯于棱角鲜明地抵触着父母的爱,恍然如融雪时的河流,冰块相互碰撞着,发出钝钝的声响。唯有将那棱角磨平了,才能真正懂得,那龙应台所讲的所为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变得成熟。

  多少感情,总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前年少轻狂,总是认为世界不公平,甚至一切都不能原谅,个人的感情潮湿了虚无世界里愈加虚无的心灵。等细致地读完了《目送》,我才清晰地认识到:的确,有些事啊,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口,只能一个人闯;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独立地学会一个人走,一个人停,一个人哭,一个人笑时,才能发现真心,才能懂得真爱。

  突然想起一篇微小说:小时候,母亲总是牵着她的小手,一起散步;长大后为了梦想,她越发忙碌;一天饭后,母亲问道:“今天一起散步吧?”她摇了摇头,母亲轻叹离去。三个月后,母亲病逝;看着黑白照片里的母亲,她哭道:“妈,我们去散步吧。”那些离散的岁月,永远无法重新回到自己身边,那暗淡的韶光,却会久久缠绕心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目送》带给我们的回望。

  我们都是买了单程车票的旅人,再也不可能搭上回程的旅车。时间的的确确是最后的法官啊,那些留在底片上的.样子,从黑夜到白日的转变将时间记录在了幻影里。面对岁月的流逝,父母的老去,我们作为子女的,也要像父母目送儿女一样,回馈父母啊。正如龙应台所言,做父母也是存在“有效期限”的,做子女更是如此。

读《目送》有感3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目送》里的一句话。

  这学期,我读了《目送》这本书,作者是龙应台。书中一共包含七十多篇散文。分别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年迈、儿子的别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了人生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了对亲情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三章——《冬,一九一八》这篇文章。该文是在父亲逝世不久后写的。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述说了父亲的坚强、好学、仁爱处人、忠诚处事的`品质。文章最后一句“文字,彻底被你删掉”,深深表露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敬爱,而父亲人已逝去,就像删掉的文字一般,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整篇文章富有情感,蕴含哲理,令人不禁流连在作者的文字中一遍遍地细细品味。

  作者在文章中写到:“我们记得他如何退回人们藏在礼盒底的红包,又如何将自己口袋里最后一叠微薄的钱给了比他更窘迫的朋友。”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件小事。还记得在六年级的一次美术课上,一名A同学忘记带画纸,只好找班上的同学借。很多同学都只带了一张画纸,其中有位B同学刚好带了很多画纸,于是A同学就去找B同学借,但B同学却把嘴一撅,摇了摇头,冷漠地拒绝了。A同学非常着急,怎么办?借不到画纸就不能在下课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同学们都埋头在纸上沙沙地画着,而他只能坐在座位上,手足无措地焦急中。这时,另一名同学从身后传给他一张画纸,轻声说:“我今天刚好多带了一张画纸,你先用吧。”A同学万分感激,连连道谢。在同学的帮助下,A同学顺利地完成了美术课的作业。这件事让我想到,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连借一张画纸这样的举手这劳都不愿意帮助,那又怎么可能在紧要关头帮助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文章中父亲仁爱处人的品质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影响了我。我们要怀有仁爱之心,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种仁爱之心不仅要体现在紧要关头,而更多地是要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小事中。

读《目送》有感4

  一卷《目送》,看得人心酸,几度忍不住落下泪来。落泪,并不只是为书中感人的亲情描写,更是想到未来可能遇到的人生窘境。人生途中,会面临种种尴尬,有时会令人猝不及防而狼狈不堪,有时会令人倍感苍凉而无言以对。龙应台老师的文字自有深情,笔触很淡,语言朴实简洁,读起来让人悲怆不已。

  人类社会的关系主要还是靠亲情来维系。我从小就感觉自己是个特别缺爱的孩子,小时候,我都是由哥哥带大,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哥哥就像家长一样要把我送到幼儿园门口,每次看着哥哥离开的背影消失在学校围墙的拐角,我都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最可怜的孩子了!因为我看到其他小孩都是由爸爸或妈妈接送的呀,我的心里酸酸的,想着,我的爸爸妈妈怎么就这么忙呢?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

  小学五年级的那个夏天,放假后,学校的学生像发疯了似的',潮水般拼命地涌向校门口,校门口到处都是接送的车辆,刺耳的喇叭声回荡着整个校园上空。爸爸妈妈依然没来接我,他们总有干不完的活和加不完的班,看到别人像是赴宴般欢天喜地地离开,我有些酸楚,心里凉飕飕的,尽管时节已经是盛夏。就在学校围墙的拐角处,我看到了我的爸爸,胡子拉渣,穿着一件油迹斑斑的工作服,略显邋遢。柏油路被太阳炙烤得光亮,一阵阵热浪熏得我差点窒息。

  爸爸已经等了我两个多小时了!一霎间,我全明白,我明白他们为什么总是没办法来接送我,明白爸爸为什么会在围墙的拐角等我。我的泪水禁不住又流了下来。

  人生途中,会面临种种尴尬,有时会令人猝不及防而狼狈不堪,有时会令人倍感苍凉而无言以对。但是,有了亲情的温暖,你的目光是坚毅的,你的信念是笃定的,你的内心却是强大的。再坎坷的路也会变得坦途和宽阔!

读《目送》有感5

  在阅读读这本书时,从头到尾,我的手都是冰凉的。

  因为,我发现我和我的父母都是习惯于目送背影的人。

  我与书中的华安是多么相似!

  从小时候起,我便如同铁钉被磁铁吸引一般依恋着父母——装作不小心跌倒,引来母亲的抚慰与泪水;独自在家时哇哇大叫,换得父亲的关注与依靠。

  然而,渐渐地,我长大了。我一如水从竹篮中漏走一般躲避着父母。

  我开始强调独立,时常反锁房门,将他们满满的爱挡在沉重的木门之后。

  我开始厌恶与父母一同出行,寒风中颤颤发抖的我甚至拒绝母亲递来的衣衫。

  当他们意识到“竹篮真的装不住水之后,他们头上的的白发似乎又多了几根。

  渐渐地,渐渐地,他们对我的爱越来越来暗晦。对我身上花花绿绿的衣服也不再过问,最多也井限于降温时的一句提醒。

  我的愿望似乎达成了,但总觉得心里好像缺了些什么,空空的……

  也许,人类就是患得患失的'物种。

  上学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目送我上车,坐下,直到校车消失在视野中。

  现在,他们貌似漠然地将我送到车站,仔细的捕捉我那声低不可闻的再见,便带着略显落寞的身影,消逝在我的视野中……

  此时,目送的人,竟然成了我自己!

读《目送》有感6

  《目送》让我认识了龙应台。与其说她是一名作家,我觉得她更像一个女侠。女侠绕过江山错落,识得人间烟火,在这寡淡的世上深情地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女侠与生俱来的气质,那已经浸透到骨子里的刚猛爽快在73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于龙应台的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刻。她说:“我慢慢地,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她好像在诉说:我们的关系平凡,但是我还是想与你携手共进。目光所到之处,十里春风都不如你。

  如果有人再向我提起《目送》,那我一定会想到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与父亲在火车站告别,他的目光追随着父亲的背影,佝偻的身子,满头的白发,迟缓的脚步,深沉的爱。那是一个年迈又孤独的`灵魂,但是岁月无情,人有情。如果有下次,不要只给我留下一个背影,我需要一个迟来的拥抱。在《目送》中,作者既是被父亲送到工作单位的女儿,又是送儿子远行的母亲,养儿方知父母恩,父母才是每个人平淡无奇生命中最美好的意外。龙女侠披星戴月,一生轰轰烈烈,但在亲人面前,目光所剩的都是温柔。她把对外界的警惕放下,把世俗的目光放低,尽量用笨拙的爱拥抱他们以温暖。当我在目送你离去时,你可不可以回头给我一个拥抱,压低声音在我耳边悄悄地说,“等我回来。”我想,只要你给的一个拥抱,你给的一句叮嘱,只要是你,我都会觉得这一刻我的勇敢和老去都值得。

  《背影》是两代人之间的故事,那《目送》则是三代人间的感动。欣慰、感动、幸福,又或者是失落、不舍、担心。我们本就是沧海中的一粟,一路走来说不出有多辛苦,但因为有你,我一定会认真地活着;为了你,我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当时的龙女侠已经四十岁了,她还能让父亲牵着她的手过马路,她还总有各种办法让不安的母亲安静下来。一世骄傲的父亲在女儿面前戒掉一身戾气,一世爱美的母亲在女儿面前笑靥如花似心怀悸动的少女。龙女侠仿佛哄孩子般顺从他们,他在表明:你可要牵紧我的手别走丢了哦!或许,每个人在父母面前永远都不会长大吧,我们也许遗传到了父母的孩子气。

  那一天,龙女侠想要握住儿子的手,却被拒绝了。理由是儿子今年已经十八岁了。她用十八年时间养育成人的少年终究还是远离了她,她很快便把眼里的失落埋了下去,没关系,你在我眼里就是人间的四月天。尽管如此,她仍站在人来人往的马路上泪流不止。当今,仍有很多人做不到且行且珍惜,因为年少无知体会不到父母内心的空旷和荒凉。你看,今天风和日丽,微风和煦,阳光正好,你想不想和爸妈一起散个步?

  因为这辈子能有你,和你有亲密的关系,所以我知道这一定是跨越千年的美丽。如果即将挥手告别,记住:勿留背影。

读《目送》有感7

  这是一篇无与伦比的文章。平淡的文字,所含的感情,是一个充满爱的母亲,在孩子长大以后,一次次无奈地目送他的离去。但惟独自己的爱,从未随着孩子离去的背影而消失。

  从一年级儿子的不舍到以后的厌烦;从小时候的眼神交会到以后的各行各路。母子的爱由相聚到疏远,期间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的推移,让轻风抹淡了这一切。

  在我们认为自己饱受父母给予的束缚的时候,我们也在抱怨这个世界过得太缓慢;在我们发现曾经的自己亏待了父母的爱想要弥补的时候,我们也在乞求时间停下它飞速前进的'脚步。我们尝试去咒骂时间,以为这样能换取弥补爱的机会,但一切都是徒劳。让这份爱冷淡的罪人,正是我们自己,于是我们意识到这问题的时候,我们停止咒骂,选择沉默。当总想标新立异的我们认为父母的爱已过的那一刻,我们与父母如同相隔着一条无边无际银河。在银河的这一端,我们不曾回头拥抱父母对我们最真挚的爱;而身处另一端的父母在渴望时间倒流,重新拥有我们。因为那时候的我们很依赖父母。父母还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可以从我们口中说出。看着我们逐渐长大离去的背影,他们默默流泪,尝了不知道多少次眼泪的滋味,于是成了空巷的邮筒,寄给我们一封封祝福。但他们却没有收到任何回信。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父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是今生今世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父母的全世界在我们看来是一颗渺小的尘埃?为什么他们的爱抵不过朋友们的嘲笑?这份悲哀,如繁星抛弃银河的无奈,所有关于爱的呼唤,都只能是无声的等待。

  也许只有在白色替换了父母的黑发,我们才去珍惜爱。是时间让年少轻狂的我们去叛逆,去无视这份由始至终都不变的情。但让成熟的我们明白这一切并珍惜的,也只会是时间。

读《目送》有感8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合上书时,这句话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久久不散。

  前几天,我在朋友那借到了一本书,是龙应台的.经典著作《目送》,一部很文艺的散文集。我匆匆翻了翻,也许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意义,但还是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引用富有哲学的语句,将千回百转的故事置入其中,产生让人潸然泪下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写作手法让我不禁对龙应台产生一种崇拜之情。

  看了这本书,我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那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组词语,里面还包含了真情厚意,那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深沉而又最浓郁的爱。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论你伤心与否,生活总要继续,太阳依旧会伴着云霞缓缓升起。浮云落日,星辰流水,亿年不改。有很多人终究会离你远去,但反之,也有很多人,不管你是忧愁还是欢喜,都会一直陪着你,即使你有可能是一颗绊脚石。能遇见这样的人,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幸运。

  梁继璋说,亲人只有一次缘分。无论这辈子彼此会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但愿繁花开满城,记忆犹在意微醺。

读《目送》有感9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

  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读《目送》有感10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考过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说实话那时我是真不知道什么含义,只是写了几个字“真实,戳中了所有人不愿了解的痛点。”

  确实如此。

  每天清晨,在车上吃完橙子,擦擦手,伸出去一勾,勾在一起“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兴许那就是送别,当我过那条3米长的斑马线,踏上马路的另一头,转过身时,刹那间,仿佛一下子明白了龙应台所说的那个父女间的送别。爸爸在车里,有时会兴奋地大叫:“点子!你们学校在放那首昨天听的歌!”

  我点点头,又转过身。或许爸爸心里也听到我灰色绿色相间的.校服背影,对他说:不必追。

  每周四一放学,黑乎乎的空气中,都是亮着的,时不时有几根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我看见传达室旁也有一束光——和别的不一样,是镜片的反光,镜片下一双寻找着姚兮远,一双清澈又迷离的眼睛。我于是跑过,从她的镜片底下溜到她身边,她扭过头:“吓我一跳啊你!”镜片暗了,瞳孔闪烁着微弱又不容忽视的光。

  有一天,妈妈不语,像有什么心事,我想起了那句囤积于脑海中多年的话:“我想看你笑,妈妈。”和书里写得一样:“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

  我总是把《目送》想成《看见》,因为柴静和龙应台的文字都有万丈豪气,可以看破不说破,犀利又不尖锐,总在最顶端,快达到极致时突然果断地回头转身。

  《目送》同时也可以看出她的款款深情。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她说:可以让时间慢下来的——除了亲情,便是旅行。“海风习习,明月当空,凤凰木的细叶在夜空里飘散,像落花微微。”

  笑,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而那个母亲,痴呆了的母亲的女儿不哭也不笑,她很平静,像个医生面对临死的父亲一样冷峻,却又不乏温情。

  “你来看此花时”,我采下每一朵美好的花——被美丽逼迫摘下,可摘下的那一瞬间,美好稍纵,即逝。

  龙应台说:这本书,《目送》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也是告诉所有热爱美好的人:珍惜当下,过去的不必追,未来的稍纵即逝,只有当下,你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握在手心里。

读《目送》有感11

  假期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写尽了作为女儿、母亲、姐妹的她与自己的父亲,儿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新学期伊始,我和爸爸离开了我们一直生活的营口,来到了大连。爸爸来这里工作,而我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突然的离别让我感到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摆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恐惧的是我面临的陌生环境常常让我感到离开了母亲的孤独。

  曾几何时,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长不大的小小鸟,可是现在我要一个人来面对以前从来不用费心的日常生活,尽管还有爸爸,可他是个工作狂,忙的时候常常自己的顾不得吃饭。

  临行前妈妈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该带走的东西,但我们踏上月台,例行挥挥手的一刹那,满载着行将远行的兴奋的我突然发现母亲眼角的泪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还是我太不在意了,我还没有能力去体会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当列车渐行渐远,我依稀能感觉到妈妈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风中,列车,也许是我的身影,像一块吸力巨大磁铁,牵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样,她会一直望着远方。

  这种经历让我想起《目送》一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作者的儿子安德烈,他在妈妈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小对母亲的依赖,“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紧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头,与我四目相对,跨越一切。”可是当他一天天长大,渐渐对母亲不解,不屑,甚至反感,当他终于有一天远赴异国求学,临上飞机之前,“我们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够到他的胸口,很明显,他在极力忍受着这种告别”“在他等待检查护照的过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这次,他没有,他没有回头,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自动门‘咻’地关闭了,再开门时,人影全无,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样伫立,静默着……”

  仔细想想,我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没有象安德烈那样对母亲“抵触”,但我以后不会吗?我永远不会吗?我不敢答应自己虽然我现在每天都乐此不疲第和妈妈电话汇报、滔滔不绝讲我的新生活,但我会不会有一天面对着她却默默无言吗?我不敢肯定。

  时常想起和妈妈一起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看到我中意的东西,无论多么贵妈妈都会捡到篮子里,而有一次她选了一包自己喜欢的饼干,我竟然说“妈妈,这种口味的饼干最难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里,妈妈只对那些被我吃腻了而丢到一边的食品感兴趣,而且那样津津有味。

  当年的妈妈身后的跟屁虫现在已经自己单飞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样经历着无数次的彼此的目送,当她过来陪我度过每个周末返回营口,当我每次从营口返回大连,看着列车远去,看着彼此的身影从对方的视线中变小变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她在变老,而我,在长大。

  没错,就象龙应台在书中所写:“我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在小路的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处,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12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读《目送》有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

  最初读《目送》是和妈妈一起,那时候我还读小学,只能在妈妈的讲解中去领会简单的道理,但我知道妈妈的感触应该很多,好几次我都在泛黄的灯光下看见了妈妈微红的眼眶。后来,当我自己一遍遍去读的时候,对书中的内容有了自己更深的感受,读到情深之处自己内心也是一阵翻涌,许多的的回忆在我脑海翻转,很多生活的情节也恍然明白了好多。

  “她的眼睛还是很亮,那样亮,在浅浅的`晨光中,我竟分不清那究竟是她年轻时的锋芒余光,还是一层盈盈的泪光。”这段话就让我想到了我姥娘。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姥娘到了老年因病导致语言神经坏死,只能发出“啊”“嗯”这种音节单词,但她的眼睛经常闪着水光,尤其在见到我妈妈的时候更加明显。姥娘格外疼爱我妈妈这个小女儿,每次回家看姥娘,她都会用手轻轻拍拍我妈的头,满眼的慈祥和甜蜜。有时候看见桌子上放着钱,她就偷偷塞给妈妈,还做个噤声的手势,让妈妈哭笑不得。每当离开的时候,姥娘迟迟不肯去睡觉,总紧紧抓住我妈妈的手,妈妈就会轻轻抚摸着她的手背,说她出去一会就回来,晚上回家住,总是哄上好久姥娘才肯去睡。我不知道姥娘醒来后会不会还要找她女儿,会不会因为找不到而难过和伤心,我也不知道她的记忆是否能保存那么长时间,如果这样,我但愿她不记得,快乐也罢,伤心也罢,都在她的脑海里如风飘过就好,就像文中作者的母亲,健忘的不认得自己的女儿,也就没有了思念女儿的伤心和牵挂。

  八月份,妈妈的心脏病差点犯了,那几天都不敢开车,去哪里都随身带着救心丸,那绿色的葫芦小瓶对我来说好像魔鬼一样,电视剧里才有的情节居然也会在我的真实生活中上演。妈妈虚弱的躺在床上,我心里是害怕的,但我不想表现出来,趁她熟睡的时候,我偷偷用笔在她脚踝上写下“我亲爱的妈妈要快点好起来啊!”可能是有些痒,她老是用手去抓挠,表情憨厚的很是可爱。休养了几天,妈妈身体逐渐恢复,但医生说不能生气动怒不能劳累,于是一下子我就长大了,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与她顶嘴。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永恒,谁也抵不过时间,从牙牙学语到苍苍暮年似乎只有一步之遥,没有机会回味,更没有机会后悔。我更加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虽然我明白他们已开始目送我离去,但我还是要让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

读《目送》有感1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的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句句入骨的文字,是作者龙应台在《目送》中最发人深省的着笔。这本书倾注了太多感情,如封面所介绍地: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双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安静地读完这本书后,忆起了龙应台母亲一肩挑起油米柴盐的事,写她的父亲时,七个连环发“我不知道……”,四次提“我们记得……”道出了女儿对父亲如何度过那段孤寒艰涩的漫漫长日的疑惑,道出女儿对父亲如何教育孩子堂正做人、对爱人患难情深、对友人不吝支援等等了记于心。她从父亲的眼中悟出:父亲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

  眼前的文字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我觉得父亲的言行举止像一道光,它可能不同于母亲温柔地在你身旁为你掌灯,更多地是默默地照亮着你,于成长路上,于心里。

  我们隐约的知道,父母对小孩的教育对孩子思想培养以及成长路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龙应台说人生本来就是旅程。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生是一场旅行,感谢沿途遇见的风景和你。是啊,大大小小的爱,不管有着百般念想不舍,终究要启程出发,而你能带走亦或是留下的,是那道无形的光,让你有足够勇气踏步向前的光。而留下的人,是静立于门前追逐你远去的目光。

  这让我想起我初来珠海是父亲送我到车站,母亲立于门前目光追逐着我,而父亲于车窗外面徘徊,我深知出发,意味着责任。我不敢回头看父母依依不舍又担忧的眼神,然而他们也在期待我的'回头吧,像龙应台期待儿子回头一样“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想他们都很失落吧!

  我们身为子女,时常会忽略至亲的感受,若不是读此书,也许我会、毫无意识。书中的龙应台,年轻时的她拒绝过马路时父亲伸过来的手,而她也遭到年轻儿子的拒绝,她只能止不住的流眼泪。

  我希望我们不是在为人父母后,待孩子同样有你对父母的举动才觉悟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敞开心扉接受父母的爱。愿我们长大后,愿父母年老时,陪伴在父母身旁,哪怕他们记不住你了,哪怕他们像个懵懂的孩子,哪怕他们失去自理能力……子女也不该避之弃之。

  “不必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要追,我们追的是时间,让我们来一场角色对调,就这样温柔耐心地爱着父母,愿时间能善待,让孩陪伴尽孝成。

读《目送》有感14

  我阅读了一些很好的著作,龙应台的《目送》就是其中之一。

  龙应台在《目送》中表达了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还写出了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

  我想人生也就是这样,要面对至亲的离别,要直击死亡。也会迎来婴儿的诞生,感受生命的奇妙。我们年少时,往往听不进父母的话,而父母永远不厌其烦的说:出门要小心,饭要吃饱。日复一日目送你出门,希望你好好的活着,而总有你会成为那个目送的人。这就是传统中国文化中最感人的地方――亲情。父母给孩子的是贱贱的爱,不求等价得到回报,不求儿女能铭记在心里,源源不断无条件的付出,因为他是你的孩子。

读《目送》有感15

  曾经,母亲牵着我们肉嘟嘟的小手蹒跚地学步;风雨中父亲用宽厚的肩膀扛起我们的身体;月夜下兄妹哼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恐怕只是足下这片土地依旧没有变。在这多雨的季节,伴着漫天飞舞的雨丝和轻音乐缓缓的节奏,我又一次翻开了龙应台先生的《目送》再一次解读她对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单飞、兄弟的携手、朋友的关怀等一系列感情处理,再一次体验她涓涓细流般的文字,用最朴实的文字引起共鸣。读第一篇《目送》便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目送儿子一次次的背影,望着车子开走后空旷的街,身为母亲的她心里该有多少说不出的酸楚。作为女儿,龙应台也一次次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目送父亲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送。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而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安德烈的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亲有过,你有过,你的父母有过,你以后的孩子也会有。“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到这,感觉心被刺痛。我们这一代,不也像安德烈一样忽视父母的深情,一次次地伤了他们的心。“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父母含辛茹苦养育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竟是这样的冷漠和排斥!从文字来看,龙应台的母亲曾是一个爱美、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使年老也抵挡不住一颗爱美的心,她说的也对:“女人,就是要漂亮。”然而岁月对她没有任何优待,她也像其他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丢掉了弥足珍贵的回忆,包括女儿。老挝的孩子、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如果说这个世界很大,我们无法全心疼爱,那么在那一刹那,当我们想起那站在沙石上凝望的大眼睛,那尸体上干净雪白的布,那随时可能爆开的炸弹,我们是否也会有那样一丝的颤抖。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颗悲天悯人的心。龙应台对生活的理解颇有哲理,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她的文字,会让很多人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书中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你我都能写出来,但是像龙应台那样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角度是任何人无法触及的。合上书,闭上眼睛,任雨丝飞舞,我的心也波动。感谢龙应台的这部散文,让我读懂了父母内心的凄凉与无奈。这则关于光阴的故事落下帷幕,唯有珍惜才不枉父母对我的一次次目送……

【读《目送》有感】相关文章:

读《目送》有感06-11

读《目送》有感热11-17

读目送有感15篇04-14

读《目送》有感800字07-08

读《目送》有感范文700字06-13

读《目送》有感(通用25篇)12-01

读《目送》心得体会11-13

目送读书心得09-24

《目送》读书心得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