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有感(精选21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史记》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史记》有感 篇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聪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在书海中我选择负有盛名的《史记》作为本次假期的阅读书籍。我在品读《史记》后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历经的沧桑与深藏的豪迈。
先不谈书中的故事,最让我敬佩的还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自幼好学,博闻强记,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他继任父职做了太史令,随后开始编纂《史记》。专心写作的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汉武帝下狱并遭腐刑,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痛苦之中,数欲“引决自裁”,但恨《史记》未能成稿,出狱后历经16年终于完成对史记的写作。是司马迁的坚持才有今天的鸿篇巨作,他的经历不仅使人们得以在阅读中思考人类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如何对待生活的各种矛盾与困境,而且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有着无尽的启发。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司马迁那种坚持到底的精神,是它让我明白了坚持的意义,是它让我看到了坚持过后的光明。
在《史记》中,我敬孔子。礼崩乐坏,动摇不了孔子“克己复礼”的决心和毅力;周游列国,显示出孔子“仁者爱人”的胸怀;纵使栖栖遑遑,孔子也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编订《春秋》《诗三百》孔子将文明教坏的火种传承,广收门徒,有教无类,孔子的思想照亮了万古长夜。
在《史记》中,我怜李广。张弓搭箭,跃马瞋目;一代名将,李广所向披靡,远征匈奴,建功立业,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李广的刚愎、独断竟与他的勋业一样的鲜明,所以才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万年遗憾……
在《史记》中,我佩荆轲。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凉慷慨;素衣单车,卷扬起凝重的长河落日。千金虽重,却重不过荆轲的那份承诺;匕首虽寒,也难比荆轲炯炯目光。一剑,承载国之重负;一歌,咏尽生死离别;一笑,彰显英雄本色。
司马迁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一系列故事塑造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史记》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总结,也是后人了解西汉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史记》不论是在中国史学还是中国文学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不仅如此,《史记》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上的影响力,可以说从古至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本书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它最重要的影响是,《史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无数个实实在在的个体的精神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大厦需要全民族的人来支撑,而《史记》中大量的优秀人物、脊梁人物在支撑中华民族大厦的过程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记》所展现的先秦至汉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逝,也没有随着历史的过去而凝固,相反它经过不断的“扬弃”“净化”成为了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史记》 不仅是我们在精神上、美学上的享受,更能以史为镜,古为今用。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既要弘扬《史记》中的传统精神,更要指向未来,呼吁更高层次的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复兴和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读《史记》有感 篇2
战国时候有个人叫孙膑,他曾和庞涓一起学习过兵法。庞涓做了魏惠王的大将军。他嫉妒孙膑的才能比自己高,就把孙膑骗到魏国,诬陷他,砍掉他的两只脚,并在他的脸上刺了字,想以此让他永无出头之日。
一次,齐国使者来到魏国,孙膑设计以囚徒的身份求见,齐国使者觉得这个人很有才能,就偷偷地把它救回了齐国。齐国的大将军田忌很欣赏孙膑,收留了他,田忌经常和齐王既王子们赛马赌钱。孙膑发现他们的马奔跑能力差不多,都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下次赛马你尽管下大赌本,我包你赢。”田忌相信孙膑,约齐王和诸公子赛马,并下了千金赌本。
临到比赛前,孙膑对田忌说:“您用您的下等马对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他们的下等吗。”三等马全部比赛完毕,田忌二胜一负,赢得了齐王的千两黄金。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和他讨论了一回兵法,很佩服他,任命他为军师。
故事看完了,我的感受就是:孙膑很善于观察,又善于总结,不愧是有名的大兵法家。庞涓是个小人,明知孙膑的才能比他高,就应该向他学习,不应该嫉妒他。
做人应该做一个善良正直、谦虚好学的人,不应该嫉妒他人。
读《史记》有感 篇3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长篇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节家”七十“列传”。书中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史记》也是一本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巨著,书中有威震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刘邦、项羽、汉武帝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将相和。将相和中的`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哪知道这个消息传到了秦王的耳朵里,秦王就派使者对赵王说:“我们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的和氏璧。”赵王听了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有人推举蔺相如为使者出使秦国,赵王答应了,蔺相如见了秦王,秦王拿着宝玉左看右看就是没有提城池的事,蔺相如灵机一动对秦王说:“和氏璧虽好,但有一处污点我来指给你看一看。”秦王把宝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往后退了几步,大声骂道:“秦王不讲信用说要拿十五座城池来换可现在并没有提。”秦王故意把十五座城池给他。蔺相如又说:“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才能把宝玉给他。”秦王答应了。蔺相如又叫他的手下把宝玉偷偷带回了赵国。蔺相如回国后又在渑池大骂秦王为战国立了大功,赵五封他做了大官,廉颇很不服气,经常侮骂他,蔺相如没有怪他。廉颇向他负荆请罪。廉颇是个知错就改的人,蔺相如是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史记》中的故事还有许多,都很精彩。
读《史记》有感 篇4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也不苟活的精神,但我读了《史记》中关于项羽的部分后,对项羽就有了新的看法。
项羽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可以冲锋陷阵,转眼之间能杀敌百人,他用兵大胆,一点儿也不优柔寡断,非常大气。我佩服他的勇猛和胆略,因为他曾说过,可以代替秦始皇,要知道秦国是多么强大的国家呀!他竟要取而代之,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位英雄,但是他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首先,我认为他不重视文化学习,甚至还认为读书竟然没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可是,他从没想过,不读书学习,那是有缺陷的`,无论是用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都少不了文化。无知难道不是他脚下的一块块绊脚石吗?他这一点就不如诸葛亮了,诸葛亮满肚子的墨水,却不是纸上谈兵,他只要观其大略,就马上可以想出好计某,可真是神通广大。
其次,我觉得他不会合作,不能把握好良机。张良、韩信都曾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与他们好好合作,打下这一片江山,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贤士都被刘邦所用,使自己被打得一塌糊涂。项羽认为只要由他一个人就足够了,可是,人的一生中,总少不了别人的帮助。就如孙悟空,他虽然能上天入地,武艺高强,但还是常常需要得到各路神仙的拔刀相助啊,项羽这区区凡人,怎比得过孙悟空呢?
再者,项羽还是一个不会总结自己失败的人,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却不找找自己的原因,执意将自己一切的失败全都归于天。想到这,我不禁感到惭愧,每当我找不到某样东西时,都会怪妈妈把东西拿走了,却不想想是不是自己忘了放在哪儿了。
项羽英雄盖世无人能敌,却是会呈逞匹夫之勇,不能善用天下的英雄,到死也认识不到自身的缺点。要知道,单有一身武功是不行的,只有真正聪明有胆识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读《史记》有感 篇5
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而《史记》就占其中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史记故事》我一拿到书,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在这书中,我知道了好多伟大人物的生平故事,像平原君、信陵君的故事更是我以前听都没听过,看起来也是格外认真的,像项羽、李广、卫青的'故事,虽然听过好多遍,但看却是回味无穷的,因为司马迁用他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笔直书的责任感,写出了回味无穷的《史记》。
在众多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大将军卫青的故事,卫青虽然出生低微,但靠姐姐卫子夫和自己的实力得到了大将军的职位。
在元
五年,担任车骑将军的卫青领兵三万去攻打匈奴右贤王的部队,右贤王喝得醉醺醺的,压根没料到汉军半夜赶到,右贤王无力抵抗,带了几百个精壮骑车连夜北逃。此次战役,卫青大获全胜,由此得到了大将军的职位。
卫青和自己的兄弟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幸福而奋斗,而拼搏,我真为汉武帝有这样一个好下属,百姓有这样一个好将军而自豪。
卫青在开拓疆土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后来卫青的权势被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给渐渐削弱了,也真不幸。
读《史记》有感 篇6
我们既然不能相伴到老,就让我在这里为你祝福!她很谦逊对人也很和善,记忆中她的勤劳,拖着年迈的身体用廉价的劳动力换取我的书学费,花甲之年依然辛苦劳作供我念书上学付之不寻常的艰辛,可惜我资质愚钝有负她的期望。后来父亲被妻子劝到楼下散心时,母亲开始断断续续地哭诉,我从中探寻到了缘由。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服,因为他们认为荆轲一去很难回来。他们来到易水边,太子丹为荆轲送行。
荆轲为了燕国不被秦灭亡,为了燕国人民不被杀害,毅然向西进发;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边的树落下了一片树叶,落入水中,随水去了没有再回来。
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说:“我今天之所以刺杀你没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荆轲身中八剑,血流如注,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记》不仅反映了西汉武帝以前社会风貌,而且以雄浑刚健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塑造了无数历史人物。给我带来了精神享受,让我感受到了庄严的美。
读《史记》有感 篇7
今天我读了《史记故事》这本书,里面史记故事有篇文章是《蔺相如完璧归赵》,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主要讲了蔺相如保全赵国文物的事情,这个文物就是稀世珍宝“和氏璧”。
大家都知道那时秦国比赵国强,所以赵国是得给秦国面子的。秦王说:“我愿意用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赵王觉得秦王可能不是真的.想用15座城池来交换,可这个是和氏璧天下无双的,怎么保证和氏璧见了秦王不被抢去呢?于是,蔺相如在大臣的推荐下,出使了秦国。到了秦国,秦王向蔺相如说要看看和氏璧,而丝毫不提交换的事,蔺相如见了,怒目圆睁对秦王大喊:“大王丝毫不提交换的事,其实根本就不想把15座城池来交换,不先把15座城池来交换,否则当场把这和氏璧和我自己撞破。”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撞毁了和氏璧,只得放蔺相如回赵国。蔺相如就这样立了一个大功,被赵王封为承相。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一面,他自己也为了顾全国家大局而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学习他这种伟大精神。
读《史记》有感 篇8
《史记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包罗万有,其中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尧谨慎选材》、《勾践卧薪尝胆》、《赵氏孤儿》、《大禹治水》......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讲的是: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过的地方经常发生水灾,搞得人们叫苦不迭。尧非常着急,就叫各部落的首领商量治水的问题。这些首领都决定让鲧去。九年过后了,水患不但没有治好,而且变得更严重了。舜当了首领治好,自己亲自到水灾地区考察,发现鲧办事不好,于是就流放他到羽山,又让他儿子去治水,他儿子叫大禹。大禹领命了,首先就看看鲧治水失败的.经验。他发现,治理水不能光堵着,还要该疏通的疏通,该堵的堵。后来,大禹叫大家带着工具,凿了一座座大山,,开了一条条河。他们经过了十三年的怒了,终于治水成功。
我的读后感是:做事要总结经验,总结完经验坚持不懈才能做成大事,若中途放弃,这件事就永远也办不完。
读《史记》有感 篇9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当我一翻开这本书便再也放不下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让我回味着华夏文明的精华,相信你也一定会被吸引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儒学经典,历史著作,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脉络。“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因美色而丢了性命;“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赢政心机复杂;“荆轲刺秦,图穷匕现”中的荆轲并未完成燕国太子丹的任务被赢政杀死;项羽自刎乌江,一代能将竟落得如此下场。这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仿佛让我进入了那个纷乱的时期,华丽的词藻让我不禁对司马迁这位奇才肃然起敬。
之前虽也听王老师讲过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史记》的片断,但是仍然被震撼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太多太多,不仅仅是一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就连刺客的身世也是那么动人。说到刺客,我的心里就会出现一个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没错,他就是荆轲,当年那个奉燕国太子燕丹之命前去刺杀秦始皇嬴政而离奇死亡的荆轲。他的倔强与孤僻的性格让我十分好奇,便仔仔细细研究了一番,结果才知道到了他的身世是那么奇特与悲惨。我欣赏他,欣赏他的重情义,欣赏他的才华更欣赏他的略谋,尽管失败了,但是我仍然欣赏他,他的一切都让我为之震撼。
国学经典,华夏之明,书虽然已经看完了,但我相信历史不会完,还有许许多多的谜没有解开,这本书展现了国学的精粹,希望有更多人去了解国学,热爱国学。
读《史记》有感 篇10
此情此景,山河在呜咽、松涛在哀泣。我知道爸爸在外面很辛苦,他们每盖一座大楼或厂房要负出很多很多。三年二班叶凌雨!静谧的黑夜里,孤灯伴你批改作业而你去觉得眼前闪耀着有几十双天真的眼睛。他是遥控的,虽然你在地球上,也可以控制飞到宇宙尽头的他。
司马迁评屈原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过去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在统治者以过分的“孝悌忠信”来钳制人的思想,以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这种“忠诚”无疑是极受推崇的。但屈原之志在现今社会中还是否适合呢?还是否有其现实之价值呢?在我看来,值得商榷。
首先,虽说“哀莫大于心死”。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满腔悲愤成了他自寻短见的动力,但他死了,楚国能免亡国之祸吗?显然不能。但我觉得,屈原既然有寻死的.勇气,为何没有化悲愤为力量,重新面对人生的勇气呢?其实,只要屈原能开阔一点,大可放开怀抱,别投他国,觅得贤君,以展抱负。即使此生长留楚地,亦大可隐逸山林著书立说。一来不用“爱物之汶汶”,二来使自己的才华得以保存。何乐而不为?须知道,即使当世没有明君,难道以后就没有明君吗?即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振兴楚国,但只要他的精神与才华能流传后世,那么楚国还有一丝中兴之望。可见,投江自尽实属不智之举!
屈原之所以“不智”,究其原因,全是“愚忠”作崇故。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这样的道理。我觉得“愚忠”二字不但害已,还会误人。正如当年忠孝两全的岳飞,他明知自己遭十二道金牌调回京师定是凶多吉少,而且又知道自己一死,金国铁蹄势必重踏中原,蹂躏苍生。若他不是执着于“忠”之一字,我想历史也会改写,南宋百姓也能享得太平之乐了。
虽然说忠于国家是每一个公民的天职,但忠于的是国,而不是那施政不善、导致人民生活不稳定的当权者。所以我们可说,屈原的忠诚无疑皓如日月之辉,但他并不算是忠于国家而是忠于那个易受小人之间的昏君楚怀王,由此可知“愚忠”是不智的,在当今社会就更不合时宜。理智的忠诚是“愚忠”的蜕变与升华,这才是人们值得仿效与推崇的美德,这才是为国家民族谋福祉的刚贞品格!
读《史记》有感 篇11
《史记》一书中,记录了无数君臣,从轩辕、颛顼、帝喾、尧、舜到成汤、秦穆公、楚庄王、勾践等等,这些都是好坏分明,才能卓越,品德高尚,一心为民的贤良领袖。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
那时候,赵国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交战。赵武灵王看到胡人作战时使用骑兵、弓箭,具有极大的灵活力和机动性;而自己的队伍却是采用兵车、长矛,非常不方便作战。且胡人的服饰为窄窄的短袄,与中原的宽袖长袍相比,做事既灵活又方便。这些赵武灵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富国强兵扭转挨打的局面,赵武灵王决定学习胡人的优点,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可消息刚一传出去,就有不少人反对,坚持追随传统,认为改革就要违背人心。但赵武灵王有了楼缓和肥义这两位忠臣的支持,率先穿起了胡服。赵武灵王还与反对穿胡服的群臣辩论,他说:“违背古质未可厚非,遵循旧理并不值得称道。平凡的人总是流于世俗,贤人却能开展变革。”赵武灵王还亲自登门劝说自己的叔父穿胡服。后来,赵国终于强大了起来,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我认为赵武灵王的观点非常正确。对我们有益的当然可以发扬,若我们无益,就要革故鼎新,不能让恶习害了我们。有一句谚语说:“按照书本赶车的人不会摸透马的性情,用古法来约束今世的人不会通晓事物的变化。”当今时代,逢年过节就放烟花、放鞭炮。这的确是祖先留下的`习俗,表示喜悦和欢庆。可你知道吗?烟花的有毒气体对空气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而呼吸空气来生存的生命体又有多少面临着生病和死亡!这些,不就是所谓的“传统”、所谓“习俗”造成的吗?所以我们要向赵武灵王那样,推倒恶习,趋利避害,发扬真正的优良传统!
读《史记》有感 篇12
《史记》一个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部包含在内。内容使人一读就爱不释手。
《史记》是由著名作家司马迁编写而成的。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通史。中华民族,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空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作为炎黄子孙的我,在品读《史记》时,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史记》中最令我难忘的要数“背水一战”。这个故事讲述了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在我的印象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很深刻。
这两个故事,一个讲述了在敌人赶尽杀绝时,绝不屈服,英勇抗战;另一个讲述了对于吴王的压迫越王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在求以反弹的机会。总之,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我们一定要适当的选择方法。读《史记》,我还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如果说,中国历史是一个大星系,那么《史记》就是一颗永垂不朽的明星!真的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有感 篇13
虽然在多年之前就知晓《史记》,但一直未静心阅读,甚至是没有读过它。之前提起《史记》,只知道它是纪传体通史,也知道它的作者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就在几个月前,突然萌发一种念想:通过读《史记》多了解一些历史常识。于是到县图书馆借来一本白话文版《史记》,在平时的闲暇之时读一读,也知道排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故事和道理。
两周前的一个星期六,我在教育局值班。除了一些基本的值班工作,大多时间都在闲暇中度过。拿起《史记》这本书,静心地读了起来。由于单位人少,也十分宁静,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好时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读书的环境,才能让我静下心来,才有机会走进书的情景里。很多时候,甚至多年来,都难以有这样一个读书的机会,倍感珍惜。
读书,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文字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感知历史,感受人物,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当我沉浸在历史的情景中时,那是一种与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的过程,那是一种能让心情激荡的历程,这种入情入境的感受,是平时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难以感受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充分感受读书的乐趣。
收获之一:了解了一些历史故事。大禹治水、秦王统一六国、赵高指鹿为马、陈胜吴广起义、项羽破釜沉舟、刘邦约法三章等等,都是我在读书过程中了解到的。虽然之前也对历史故事知道一些,但也只是星点碎片,如今读书在此感知这些历史故事。偶尔和杨亚军老师交流读过的故事,他总能认真倾听,而且对我叙述不完整、不准确的情节予以补充或纠正,我就觉得他是一个对历史博学的人,就像老师一样。我也曾将我看过的历史故事和孩子交流,也希望孩子能够多了解历史,不指望能够给孩子讲多少历史故事,只希望在与孩子交流中,让孩子产生了解历史的兴趣,激励孩子主动地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收获之二: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像大禹、秦始皇、项羽、刘邦等,还有很多很多,在读书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一些人物的形象特征,特别是能够静心读书的时候,更是真切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特征。他们曾经都是历史的演绎者,是他们谱写了中华悠久、文明的历史。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他们是被人们敬仰的。
收获之三:懂得了一些事理道理。这一点,算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是感受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凡是有所作为之人,总是经历的很多磨难,在抗击各种磨难和打击的过程中艰难的成长。我在当今的社会中,不能甘于安逸,面对当前的一些挑战,还是要对自己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二是能够收到他人尊重的人物,他们总是不忘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的重要的地位。我觉得,只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就容易赢得人们的尊敬和拥护。三是我们其实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都将成为历史,与其选择平庸和安逸,还不如付出一些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就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不求历史牢记我们,只求自己一生无悔。
收获之四:读书的本身在于自己。平时没有时间读书,或者其他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我们不读书的借口。只要想读书,就一定能够挤出时间,而且要善于把平时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才能够读更多的书。樊登老师举办了“樊登读书会”,我通过抖音看了一些他讲书的短视频,很有启发,启发最大的还是对读书意义的认识。当我看到樊登老师讲“可复制的领导力”时,我们就买了《可复制的领导力》这本书,同时还买了《思考快与慢》和《怎样说孩子才会听》两本书,只是疏于读书,还是未能将这两本书读完。另外,我得张长恒主任买了一套第九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感觉十分敬佩,这是一种对文化的追求。花钱买书是一桩永远不会亏本的买卖,在智力、文化的投资上,花点钱是值得的。
收获之五: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我很佩服张长恒主任和鱼红文老师通过读书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都能在读书的时候,快速获取主要的信息,并能把获取的信息概括地讲出来。我在后来读书的时候,就思考了这个问题,觉得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和分析,不要一味追求读书的速度,像看小说一样囫囵吞枣,这样可能连大意都不太明白。读与思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阅读应该成为习惯,而且要善于把平时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坚持读书。只要有几分钟时间,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获。除了书本,能够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有很多,只要留心学习,只要时刻追求上进,就一定要读书学习的愿望。
愿读书能够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读《史记》有感 篇14
今天,我看了一本史书,名字叫做《史记》,它使我思考了很久。
这本史书是“二十四史”(所有正史的统称)之首,很多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中都有它的.一席之地。传说这本史书的作者司马迁,二十岁就游历四方,考古的同时还寻查古资料。然而,在他四十九时,汉武帝因“李陵事件”判了他宫刑,这在当时是奇耻大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而是更加发奋地编写这部史书。终于,这本《史记》横空出世,鲁迅先生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本史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与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其中,我最喜欢看《孝文本纪》。
《孝文本纪》记述的是汉文帝的所作所为,其中处处是他宽仁的做法。如:他废除了残酷的肉刑;还亲自下田耕种,与民同苦,与民同乐;他平时的生活也比较节俭,大部分时间都穿着粗布衣服,还不许宫中的装饰过于华丽……像这样的好事,汉文帝还做过很多很多。就连死后,他留下的遗诏内都提出不要过度哭丧。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连一个堂堂的九五之尊,宫里堆金积玉,却还是如此节俭,那我又有什么资格浪费粮食与物资呢?还有,汉文帝非常爱民,那我又是否做到友善呢?《孝文本纪》值得我们每人深思一回。
《史记》,一部文学巨著,藏着无数秘密,等着我们来探索。
读《史记》有感 篇15
我读的这本书总体来说是一本历史书。这本书没有原著那么深入浅出,读完之后,真是受益匪浅啊!
黄帝,在古神里,是中央的天帝,相传他长有四张脸,能同时顾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事情,总逃不过他的眼睛,在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上。至于炎子炎帝,也为少典之子,与黄帝兄弟相继,但《帝王世纪》认为炎黄之间凡隔8帝500余年。据说炎帝一族传了八代,共530年,“无制令而民从”完全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这本共有四十几个小故事,在读的时候,我同时认识了很多历史上的人物。这里面给我印象深刻的,要算是宋襄公。齐桓公断世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遵照齐桓公在世时的嘱托。帮助太子昭即位。在后来会合诸侯时,宋襄公不仅没能取得霸主地位,反而受了楚国的羞辱。
宋襄公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这样的品质不适合一国的君主,不过,从个人角度而言,宋襄公是我心中的榜样。我会做事坦坦荡荡,不做两面三刀的自己,做事不要放弃的我,坚持就是胜利。
读《史记》有感 篇16
战国时的易水河边,荆轲怀藏利刃,口中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义无反顾地踏上救国之路。
同为战国同是水边,一代名士屈原含恨而逝。他一生忠于楚国,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投江自尽,只留下那一段段千古诗篇供后人凭吊。
秦统治残暴,民不聊生。少有大志的项羽,以举鼎之力振臂高呼,为楚国聚集了十万雄兵,一举灭了秦国。为了楚国的复兴,他披荆斩棘,浴血沙场,获得了“西楚霸王”的称号。尽管最后败给了刘邦,但是依旧给后人留下了一段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
唐代诗人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利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大唐朝廷,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人格。潇洒狂放的表面之下,是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是一颗希望朝廷清明、国家繁荣的爱国之心。
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杜甫。他以天才少年的身份独闯长安,直到天宝十四年的冬天,他写下了那句著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史之乱后杜甫官至左拾遗,事事为国家着想,却为皇上所不喜,最终一路颠沛流离地死去。到死的最后一刻,他挂念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国家的富强!
尽管我年纪尚小,但是我把这些故事牢牢记在心里,不断用荆轲的'义无反顾、屈原的可歌可泣、项羽的盖世霸气、李白的狂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来勉励自己。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跳动的脉搏。
作为学生,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把自己的基础夯实再夯实,把祖国的未来抗在肩上举得更高走得更远。一个少年的我或许只能发出萤火之光,但是我们有无数个爱国奋进的少年,手拉手汇聚起来,定能胜过璀璨的银河。
读《史记》有感 篇17
夜晚,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精装的书――《史记故事》。这本书其实早就买了,只是我看着太厚就懒得翻阅,自从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之后,这本书就经常出现在我的书桌上,读着读着,我渐渐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
翻开书籍,如同乘上了一列时空快车,穿越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个朝代,目睹了各个王朝的兴亡盛衰。在这列时空快车上,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汉朝这一站,最敬佩的人仍然是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
在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中,经受了风霜艰辛。有一次,由于司马迁替李陵辩护,说了一些对汉武帝不利的真实言论,竟然被关入监狱。后来司马迁忍辱负重,终于写成了这部历史名著。
司马迁为了他所追求的事业,他无私地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合上书,我陷入了沉思,想想自己遇到一点儿挫折就打退堂鼓,比起司马迁来真是相差太远了。就拿上周做奥数题来说吧,老师放学前布置了几道稍有难度的.数学题,说是让我们回去挑战挑战,我一到家就拿笔做了起来,可是有一道题我左思右想还是想不出,于是我便放弃了。谁知第二天,其他很多同学都做出来了,其实我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做出来。我想,司马迁在那样的环境中仍然能坚持写书,我的学习条件这么好,还有什么条件不认真学习呢?
感谢司马迁给我们人类留下了这部史学巨著!感谢司马迁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
读《史记》有感 篇18
读了司马迁《史记故事》里的《廉颇和蔺相如列传》,我深受感动。
故事大意是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廉颇是赵国的大将,蔺相如又是赵国的`上卿。廉颇嫉妒蔺相如的才能,多次要想和他比比上下,但蔺相如总是躲避他,蔺相如手下的大将不服气地问蔺相如:“你这样低三下四,究竟怕他什么?”蔺相如笑着说:“不是我怕他,你们想想:秦国这么强大,为什么现在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文将、武将都一条心,要是我和廉不和,势必他和我都有伤害,那么秦国就有机可乘。”
蔺相如手下的大将更加敬佩他。消息传开,廉颇很惭愧,脱下衣服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住处请罪。蔺相如扶起他,没有责备他,他们成了好朋友。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思绪翻腾,心情如大海汹涌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蔺相如如此宽容,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常言说“让人一步,海阔天空。”蔺相如一次又一次躲避廉颇,却丝毫没有怨言。廉颇知道后很受感动,负荆请罪,蔺相如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原谅了他,结果两次成为好朋友,让赵国越来越强大。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去学习蔺相如的这种精神,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更要学习蔺相如“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品质。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原谅,更要多一份理解。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和睦,更加的美好,更加的强大!
读《史记》有感 篇19
今天读了史记中的一个故事,内容如:姜子牙家住南阳,从小家境败落,可他人穷志不短,从小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希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姜子牙经过四十年的苦修,直到七十二岁时才出山,但是因为年纪大,一直是怀才不遇,因此,经常受到妻子的奚落与冷嘲热讽。
于是八十岁的他平日里除了熟读兵书外,还经常到河边钓鱼,但是他钓鱼却很特别,他用的鱼钩是直的,所以三年下来没有钓到一条鱼,乡亲们看到都很奇怪,都感到姜子牙不是一般人,便到处传扬他的故事,久而久之,姜子牙的大名便传到了西伯侯的耳朵里,求贤若渴的西伯侯便把姜子牙请进了宫中,并拜他为国师,协助他治理国家。于是姜子牙也就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后来,西伯侯逝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位,武王继承父亲的遗志,拜姜子牙为国师,并称他为“尚父”。姜子牙也不该初衷,继续全力辅佐周武王。有一天,武王请教姜子牙,想要轻罚,而又想树立权威,想少施行一些赏赐,而又能使人们从善,想少颁布一些政令法规,又都能规范行事。怎样做才能实现呢?姜子牙就说:“能做到杀一个人而能惩戒上千人,赏赐一个人而能激励上万人,这样做才是个有道明君。”周武王听后茅塞顿开,照着姜子牙的话去做,赏罚严明,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周军大败商军,取得了胜利。由于姜子牙在周商对战中功劳最大,武王就把姜子牙封到了齐地,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齐国后来也就成了春秋战国时的“五霸七雄”之一的强国。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史记》。《史记》记述了上至传说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前122年,共约三千年底历史,《史记》分为十二世纪(记历代皇帝的政绩)、三十世纪(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史书(记各种典章制度)。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佩服的是扁鹊。
扁鹊这天来到虢国正好赶上太子“去世”了。他去看了看发现太子只是得了“尸厥”,这种病呼吸微弱,让人误以为人死了。于是他用针刺中太子的百会穴,又做了烫药。不一会太子便活了过来。扁鹊的医术太高了,可想他在成为名医之前下过多少功夫啊!
令我佩服的还有荆轲。因为秦军马上杀入燕国,所以太子丹让荆轲区刺杀秦王荆轲毫不犹豫立即赶往秦国。佯作献地图给秦王。地图展开后,荆轲准备行刺,可秦王身藏宝刀,一下杀了荆轲。我要学习荆轲的`勇敢
我在这本书中最讨厌一个人。
一天周幽王在后宫发现了一个艳茹桃李的女孩。便与她日夜厮守。然而这个女孩进宫后就没笑过,于是他点燃烽火,各诸侯以为京城又乱贼,于是领兵马火速救驾。
褒女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禁不住嫣然一笑。他为了让褒女一笑,竟戏弄诸侯,可耻,三千年的历史浩如烟海,值得我们铭记的人和事太多太多。
有宁死也不肯过江东的楚霸王;有孤高傲视满怀楚地苍生,宁可葬生鱼腹也不愿追谁流俗的屈原……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历史,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做对人们有用的人。
读《史记》有感 篇20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句评价道出了史记的文学地位之高,更点明了,从史记中蕴含的道理之多。品读史家之绝唱,学会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让我们从卫君与弥子瑕的故事开始,学会做一位美德青年。
看弥子瑕恃宠骄横之初,学会为人谦卑。弥子瑕年少貌美之时,有卫君的宠爱,这种无视规矩的行为,将她的将来埋下了祸根。弥子瑕有了卫君的宠爱,于是竟然胆敢将自己吃过的桃子献给君王。虽然这是二人嬉戏的把戏,但这种不尊敬他人的行为,也暗示了弥子瑕凶多吉少的将来。品读史记,我读出了司马迁对于恃宠骄横之辈的讥讽,更读出了司马迁对于读者的墩墩规劝,不恃宠骄横,尊重规则,尊重他人。即使这是来自上千年前这份珍贵的'圣人之训,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社会日益发达的时代,我们的各种物质条件都在不断完善,可是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是否能够与时俱进呢?这是我们所需要关心,需要探究的。
品读史记,便很好地为我们如何修养个人品格,做出了指点,教导我们如何修养美德。
读史家绝唱学会尊重规则,尊重他人在历史中学会修养一生谦谦君子之风,做大雅美德的青年。
看卫君只重视美色之为人应多重德。卫君对于美丽的弥子瑕百般夸奖,但是待其人老珠黄后便开始翻旧账。这样的翻脸不认人的行为,在现代也时常会发生,我们应当怎么去面对呢?读史记可知,应当再重视自身道德修养才对,试想假如弥子瑕在驾车之前先请示君主,不过张口之劳,便免去偷偷驾君主之车的隐患,假如弥子瑕再重新摘得一个甜桃子,而不是献上自己已经吃过的桃子,不过伸手之劳便可免除不敬君主之罪。这些都是简单的举止,但他们真的简单吗?我想不然。这些动作当然普通,但究其本源,这些简单的动作,发自对于规则和对于他人的尊重是源自日常对于美德的重视,倘若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了修养美德,那么两面三刀的伪君子们也就无法翻旧账,倘若我们每一个人都重视自己内在美德的修养,那么以德为美的世风,也能够洗去。
以美色示君,这样始终是外在之美色之人的利器。
读史家之绝唱,学会修身内敛,在与人交往之中,学会修养一颗拳拳清雅之心,做大雅美德青年。
身着素衣,却心有锦缎。读史记让我们学会了做人的准则,知道了有了美德,即使自己外在不够美丽,也可以拥有美好的生活。拥有了美德,就拥有了更有意义的人生。
品史家之绝唱,在语文的学习中,学会做一个美德青年!
读《史记》有感 篇2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的纪传体通史,体现了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无论是体例还是写作风格都影响着后代史书的撰写和编纂。作者司马迁出生贫穷,身世坎坷,忍辱负重,谨承家业,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笔直书的责任感,写作了伟大的《史记》,客观地纪录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社会画面。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故事》里,记载了许许多多令我敬佩的人,他们有血有肉,热爱祖国。其中屈原和介子推是令我最为敬佩和感动的两个人物。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坚贞不屈,刚正不阿,最后投江而亡,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被这种爱国主义行为深深感动着。介子推是重耳的忠臣,他跟随重耳,和重耳一起受难之时,曾经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重耳吃了肉汤渐渐恢复了,过了几年,重耳又做上了国君,他把当时跟他一起受难的`人都升了官,唯独忘了介子推,众臣都为介子推打抱不平,要他去领赏,介子推不去,带着它的老母亲隐居绵山,当重耳想起介子推,后悔不已,便放火烧山,只留一面出口,好让介子推出山,等了半天,介子推没有出山,重耳进山看到介子推背着他母亲烧死了,介子推在旁写了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介子推这种舍生取义,不图回报的行为令我感动。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名著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全世界人民继承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读《史记》有感】相关文章:
读《史记》有感300字03-13
读《史记》有感15篇04-17
《史记》读书心得10-12
史记读书心得11-19
史记读书心得11-10
《史记》的读书心得09-15
学生读史记的心得体会06-17
史记读后感01-14
《史记》名著读书心得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