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假如我能行走三天》有感

时间:2022-05-03 05:28: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假如我能行走三天》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假如我能行走三天》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假如我能行走三天》有感1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叫《假如我能行走三天》。这本书的作者张云成是一个进行性肌萎缩患者,从他懂事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只能活28岁的.命运。但它依然坚持学习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五笔字型,坚持观察生活,坚持写作。

  看到他的事迹真是令我感动特别是他带病坚持写作的那一段,我至今历历在目:“今天早晨起来我又觉得有些头痛,我知道我一定又得了感冒,真是的我又不能写作了,哎!还是再坚持一下……写十分钟手就没劲了,就握不牢笔了,左边臀部也硌得很疼,必须把身子侧着,靠墙,右手放炕上——休息一下,写十分钟需要停下来休息一分钟……越往后写就越累,往左侧身时腰也疼起来……得休息十几分钟缓一缓,然后继续写作,我不能停下来……我要实现作家梦。”我真是无地自容,张云成可以忍着剧痛去写作,而我却这几天这是仅仅得了一个小小的感冒就写不了作业了,我真是……

  我一定要向云成哥好好学习,去学习写作,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克服,在学习的道路上向前冲!

读《假如我能行走三天》有感2

  静静的合上《假如我能行走三天》,我深深的呼吸了一下,仿佛卸下了沉重的枷锁,合上的是书本,合不上的是心情。

  《假如我能行走三天》是一个三岁患病,与病魔抗争二十五年,现在只有中指能动的一个青年所作,他就是周大观热爱生命奖的获得者张云成。张云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从三岁开始,就被诊断出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也就是肌无力,医生断言他很难活到28岁。而他还有一个同样患有肌无力的哥哥张云鹏,他的哥哥现在已经濒临死亡的边缘,他清晰的知道,哥哥的命运便是他的命运。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却本着“不能白活”的信念,立志当一个作家,要用自己的作品给在困难中的人以力量,让他们走出生活的困境和生命的迷途。如今,他欣喜的看到,数以万计的人们在品读《假如我能行走三天》后得到了精神上的力量,有了击垮困难,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更有数以万计的迷茫青年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对待人生的态度。

  《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主要讲述了张云成兄弟在面对病魔折磨的时候的不屈抗争,也写到了作者的心理及其对于生命,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认识。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也许算不上一本好书,因为书中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更能使读者走进书中,走进张云成的生命中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励志书。他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面对生命中的不公,人生中的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是怨天尤人,抑郁消沉还是振作精神,奋起抗争,毫不疑问,张云成兄弟选择了后者。

  正如张云成在书中写道:外边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而我却终日要守在低矮简陋的小屋里。每每想到此,心中总有说不出的伤感以及说不出滋味的无奈。但也正在此时,心中又总会升腾起一股不甘,一股不屈,发誓要让自己拥有能力和成绩,用自己的能力走出那个小屋,与同龄人并肩而行。从这段文字,我读出了张云成心中那复杂的感情,无奈,落寞,但是惟独没有消极的思想,反而是积极同命运抗争的人生态度,为了同同龄人并肩而行,张云成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呐喊,在这种声音中,我听到了命运发出的哀求的声音,因为张云成也正在扼住命运的咽喉。

  作为一个先天性的肌无力患者,二十几年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面,这其中的痛苦我们是可以想象的,然而,在书中,张云成关于身体上的痛苦,关于受病魔折磨的痛苦这些对于张云成来说都不能算什么,他的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工作,不能帮助他人而带来的孤独感。他在书中写到:世界上也许再没有比不被相信,不能为他人作一点事情,不被他人认可更为痛苦的事情了。因为不能自食其力,帮助他人,张云成说自己是“一只小小的`纸船,在时间的波浪里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然而,正是这样的痛苦在时刻的激励的张云成,要“为他人做一点事情”,不能白活。为此,张云成对痛苦有了另外的一番见解,他在书中说道:人不是为了痛苦活着,而是为了追求幸福才承受痛苦。回头想想张云成的生活经历,我才明白,生活就如同破茧一般,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将来理想的实现。张云成之所以承受痛苦而活着,那是因为他在等待幸福,对于他来说,他的幸福便是成为一名作家,证明自己没有白活。正是有了对于痛苦的这层理解,张云成才在二十几个年头里不懈努力,自学写作,笔耕不辍,默默地承受着痛苦。实践证明,张云成的看法是正确的,承受了痛苦,他迎来了幸福,他的作品已经出版,并因此拯救无数的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

  是什么支撑张云成走下去的呢?是理想,当一个作家,帮助在迷途中的人们,这是张云成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他写到:有些人,每天披星戴月,勤恳工作,可却没有感到充实,感到的只是累,这是因为他没有寄托,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没有找到为某个寄托而努力的支点。这个寄托便是理想,张云成一下子就说到了我的心坎里面去了。我也明白,张云成之所以能身残志坚,得益于他有了当作家这样一个寄托,有了这个寄托,他才感到了生命的可贵与可爱,才拥有了成功。

  在张云成走过的生命历程中,曾经有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一次在病魔的折磨中昏迷了五天五夜,连寿衣都穿好了,在醒来的时候,张云成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不想走,我的书还没有写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执着啊!之后,书中写到:我的死除了是一种解脱还能是什么呢?我还肩负着写书的重任啊!我还肩负着用写书改变家境的重任,我不能辜负二哥,大诺哥以及一切理解我们的朋友的期望,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让他们感到欣慰。正是这样的对理想的追求,才使他坚持不断的每天学习写作,在有限的时光里给余下的生命增添无限的光彩。

  面对命运的不公,张云成有没有消极面对,厌恶社会呢?没有,而是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用乐观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一切,这是本书表达的另外的一个思想,怀着感恩的心去积极的面对社会。他在书中写到:虽然我得了这个病,有这么多痛苦,但我不认为这是我的不幸,我觉得是命运为我提供的与众不同的人生路线——一条与笔直路线不同的崎岖路线。在其事迹被播出后,收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而发现张云成的张大诺更是给予了张云成莫大的帮助,对于大家的帮助,包括很多给张云成写信的朋友,张云成写到:对于这些帮助过我的人,特别是张大哥(张大诺先生,黑龙江电视报编辑)给我的是涌泉之恩,所以我要回报以江海,用我生命中的一分一秒去回报。张云成在书中提到,每次看到失学的儿童报道,他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所以他要用稿费帮助那些失学的儿童,希望能建一所希望小学。可见张云成的博大胸怀,对待社会,对待的生活的乐观态度。

  谈到此书的创造,我们不能不对张云成肃然起敬。张云成自从三岁开始先天性的肌无力便开始表现出病状,为此,他就进过一天的学校,二十多年来,他每天都在自学,就那样坐在床上,每天两个字,两个词的学习,硬是用执着的生命态度完成了此书。所以,此书的完成,凝结在作者身上的精力,碰到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当张云成看到燕子在风雨中奋起飞翔的时候,他感到了羞愧,当我们品读了《假如我能行走三天》后,对于生命,对于人生,我们这些四肢健全而碌碌无为的人难道不该感到羞愧吗?

  最后,套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各种境遇便是各种色彩,执着的追求是如椽如梭的飞笔,挫折艰难是几许重墨,唯有两种都有才能涂抹绚丽多彩的人生。

【读《假如我能行走三天》有感】相关文章:

读《能闻出孩子味儿的乌龟》有感04-18

读《没有翅膀也能飞翔》有感06-07

读《我能管好我自己》有感06-14

行走西藏美文06-24

诗意的行走美文01-09

读《能闻出孩子味儿的乌龟》有感【精】06-10

读《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有感06-07

《假文盲》读后感04-28

假文盲读后感04-30

假文盲读后感15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