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感900字(精选6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感9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感 1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走进《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书,深谙曾国藩成功之道——恒。曾国藩一生把这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曾国藩没有出类拔萃的天资,反应也比较迟钝。他考秀才考了七次才通过,会试也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屡战屡败,全凭刻苦勤奋、持之以恒,“吃得苦”“耐得烦”,才一步步从屡试不第的书生,成为朝廷重臣,实属难能可贵。
曾国藩在家书中一直苦口婆心地对弟弟们进行教育和规劝,反复教导弟弟们要修身进德,勤奋读书。即使考场失利,也要经得起挫折,继续努力。曾国藩对弟弟们的教导是全方位的。哪怕九弟曾国荃官至一品大员,曾国藩也毫不放松对他的教诲,多次去信劝诫他不要骄傲,必须保持谦虚低调。曾国藩怀有长兄如父的'责任感,对弟弟们呕心沥血,毫无保留,成就了一段兄友弟恭的佳话。而曾氏家书集中体现了“立志”“进德”“勤”“恒”等中华传统美德,并且曾国藩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品读《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曾国藩对兄弟的谆谆教诲;对父母的关心爱戴;对做人的端正态度。在这其中,我学会了修德学业要勤恒、拜师交友要专一、救急赈贫要持久、骄奢淫逸不能有……对我们而言,曾国藩的榜样意义是证明一个资质平凡的普通人,持之以恒地去做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达到非凡的人生高度。古人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多次失败,当他用到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但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他经过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物,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每个人天生不是发明家,每个人天生不是圣人,唯有“勤”“恒”二字赢天下。
“一人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朋友们,让我们学习曾国藩,以“勤”“恒”二字自励,勤于修身修业,恒于立志进德,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读《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感 2
暑假里,有本书让我爱不释手——《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品读完之后,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书中的每一句话,都使我情感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使我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使我灵魂上受到了极大的洗礼。
所谓恒心就是持之以恒的决心;所谓毅力是坚强持久的意志。一提及到二词,我的'脑海中就立马浮现出老师曾教会我们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名言,而恒心与毅力正是在曾国藩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是一个特别有恒心与毅力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做“天地完人”。他认为只要拥有恒心与毅力,不必在乎环境是否恶劣、条件是否齐备,要动脑筋想办法,随时督促自己奋发努力,在困境中磨砺自己,这样才能成功。例如:练习书法时,他严格要求自身,练习到老,从未间断,最终他在书法上取得极深的造诣。此外,他屡败屡战,全凭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的努力,才一步步从屡试不第的书生成为朝廷二品大员。他的一言一行教会了我们一则深刻的人生哲学:“凡人作一事,便领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由此可见:若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付诸百倍的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回溯漫漫历史长堤,司马迁拥有了恒心与毅力,所以才能忍受外界的种种歧视与痛苦,最终顽强地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史记》;邓稼先拥有了恒心与毅力,所以才能在当时科学技术尚处落后的祖国排除万难,最终成为两弹元勋;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拥有了恒心与毅力,所以才能在其高龄时依然坚守岗位,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记得前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正好路过一家羽毛球馆,便驻足欣赏他们挥拍时的飒爽英姿。瞬间,我的全身运动细胞犹如火山喷发一般燃烧起来。自从那刻,我就下定决心学习羽毛球。然而,一入羽毛球深似海,想要打好它不但需要掌握技术,而且更重要的需要恒心与毅力。于是,课上,我从颠球、握拍、发球以及高远球等基本技能练起。课下,我对墙练习抽球、挡球、发球;在客厅练习颠球;通过有拍无球练习手腕;吊着球练习搓球等等。羽毛球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勿急于求成。通过羽毛球的学习,我最终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恒心与毅力。
封面上的曾国藩爷爷一边练字一边仿佛在与我隔空对话。我此刻明白:我要以曾国藩爷爷为榜样,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与毅力,学习更应如此。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足够的恒心与毅力,终将一事无成。因此,他对我们这些后代的期望都在这深邃的目光中,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我们继续前行。山不问结果,仍然傲然挺立,高耸入云。河不问结果,仍然奔流到海,不舍昼夜。正如曾国藩爷爷所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读《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感 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常其为“千古人完”“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头”,他在晚清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大厦将倾的清三朝又苟延板喘了60年,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建设的开拓者。
梁启超曾说他“一生得力在励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艰苦卓绝”。毛泽东也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落的影响之大。
翻开《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本书,我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强大个人魅力之下的普通人,他有血有肉,思念父母,关爱兄弟,为兄弟的学业担心忧虑。
曾国藩为官清廉,收入颇少,为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借债。于外债多,回家成了奢望,但他无时无刻不想回乡探望亲人,书信中饱含念家情。
对于兄弟们,曾国藩写了许多书信,劝两弟学业宜精”“随处可读书”“唯有进德,修业两事靠住”“读书必须有恒心”……作为哥哥,他信中所说,皆是他身体力行之事。无论在京内为官还是赴湘团练,抑或平剿太平军,他抓住一切闲暇时间,“无一日不读书”甚至死前一日仍手不释卷。
曾国落没有出类拔萃的天资,反应也比较钝。他考秀才考了七次才通过,不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屡败屡战,他凭借刻苦勤奋,持之从恒,一步步从屡试不第的书生成为朝廷重臣。曾国落引用《化记中庸》的话自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地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他也在书信中这样劝诫子弟。
拿破仑曾说:“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败屡战“曾国落藩对“恒”也有自己的理解,最著名莫过这句:“凡人作一事,便领全副精神注在此一哥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正是不断以“勤“恒”二字自励,资质平庸的曾国藩凭借着韧劲和恒心,成了就了自己非凡人生。
所以我们做事之前,不要太讲功利,斤斤计较,一做,就想有多少酬劳,得多少回报,而要想到只要是一件有益有利之事,你努力而又认真地做去,自然会有好的结果。天道酬勤,天道酬诚,任何事情,只要是你勤勤恳垦,踏踏实实去耕耘,成功都会不期而至。反倒是,事情未做之前想这想那,过多考虑收获,一旦进展不顺,于事无补,反徒增烦恼,影响情绪,变成前行做事的.障碍,也就不会真正有什么作为。
自然,在做事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三分耕耘,一分收获,甚至十分耕耘,不得收获的情况,那也不要难过,只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坚持耕耘下去,最终还是会取得大的丰收的。
功到自然成,铁杵磨成针。积土成山,不问结果,千年万载巍然挺立,高耸云天;溪流成河,不问结果,千回万转汇成江海,浩浩洋洋。不问收获,自有收获;不问收荻,大有收获!
读《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感 4
在阅读《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本书后,我的内心深受触动,仿佛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曾国藩,这位晚清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成就,成为了后世无数人的楷模。而他最为人所称道的座右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更是成为了我心中一道不灭的明灯。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简短而有力,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结果,而应该专注于过程,专注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这种思想,对于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剂清凉剂,提醒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脚踏实地,勤勉耕耘。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他并非天资聪颖,而是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一步步从一名普通的书生,成长为朝廷重臣,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他深知,只有不断地耕耘,才能迎来丰收的季节。
在书中,我感受到了曾国藩对家人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教育的重视。他写信给弟弟,劝诫他们要严谨做事,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家书中,更体现在他的一生中。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勤”“恒”二字的真谛。
同时,我也被曾国藩的'处世哲学所折服。他强调“群居守口,独居守心”,认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价值底线和人格底线。这种“慎独”的精神,不仅是对个人的修养要求,更是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诱惑众多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会独处,学会在独处中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此外,曾国藩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思考问题一定要有全局意识,要看到未来;但同时,也必须从小处着手,避免空谈和眼高手低。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适用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一句座右铭,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态度。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专注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曾国藩为榜样,铭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教诲,脚踏实地,勤勉耕耘。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因为,天道酬勤,成功属于那些勇于耕耘、敢于追求的人。
读《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感 5
读《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书,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这位晚清重臣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更是一部富含哲理、启迪人心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八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首先,“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然而,正如书中所述,真正能够成就大事者,并非总是那些一开始就渴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而是那些愿意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人。曾国藩本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他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清朝末年的中流砥柱,靠的就是这种不计得失、专心致志的精神。
其次,这句话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有的态度。当遭遇挫折或失败时,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沮丧甚至放弃。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曾国藩那样,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而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那么就有可能克服一切障碍,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事实上,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也经历了许多艰难时刻,包括军事上的失利和个人仕途上的波折。但他从未因此而动摇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此外,《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人如何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我。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不仅自己刻苦读书,还鼓励家人及部下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他认为只有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这种对知识追求的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好奇心、持续不断地充实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个伟大人物的成长历程,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地迎难而上;同时也要时刻不忘学习新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伴随我今后的人生旅程,成为指引我前行的灯塔。
读《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感 6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国藩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深邃的思想,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他的著作《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不仅是对他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后人的深刻启示。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勤”与“恒”的典范。他并非天资出众,甚至可以说资质平庸,但他凭借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人生。他考秀才考了七次才通过,但他从未放弃,而是更加刻苦地钻研学问。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在书中,曾国藩多次提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不仅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对后人的谆谆教诲。他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过分期待收获,而是要专注于耕耘的过程,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才会有好的结果。这种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态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结果所迷惑,过分关注得失,而忽视了过程中的成长和积累。然而,正如曾国藩所说,真正的成功并不是一时的得失,而是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只有不断地耕耘,才能迎来丰收的季节。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长,也适用于社会的发展。
曾国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以德求官、以忠谋政。他的家书更是被后人誉为家训的典范,其中充满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和教诲。他告诫子女要勤勉治学、和睦乡邻、修身立德,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更是一位智慧的导师。他的言行举止、思想品格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此外,曾国藩的治家之道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家庭和睦、勤俭持家,认为家庭的兴衰与个人的修养和家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要求子女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好高骛远,而是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这种注重细节、注重实践的教育方式,让我深感启发。
总的来说,《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书籍。它不仅让我了解了曾国藩的一生经历和思想品格,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曾国藩为榜样,努力耕耘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和坚持,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丰收季节。
【读《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感】相关文章:
《问银河》教案06-30
《 学与问》教案08-26
学与问教案01-06
《问银河》教案10-16
读《学与问》有感01-02
《学与问》教案优秀03-25
问的作文300字08-05
《学与问》教学反思06-02
《问银河》教学反思10-07
学与问教学反思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