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心得》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心得》读后感1
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
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
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
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
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死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
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
”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
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
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
快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论语心得》读后感2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心得》读后感3
对于《论语》,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曾经是强迫自己去读,因为高中语文老师要求严格,不读的话,上课叫起来很尴尬。那时倒不觉得怎么,但是在老师的强迫下,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了,可以不用老看别人的翻译了。现在对于这些古典书籍不那么恐惧了,甚至还觉得有点亲切感。
去年年底,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一时网上议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已经重印了七次,看后觉得心里压抑了好久的东西自己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对于《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讲法,而《论语心得》这种亲切的讲法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好像就是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正如书中说,论语不同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诲,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有意思。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讨问题总是和颜悦色,是商量的语气,尽管孔子比他的学生要大好多岁。想想现在的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慨良多啊。
仁是《论语》当中出现很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定义,只有两句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解释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于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对于君子,书中也没有给出定义,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对比。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学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
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我们的快乐其实来自于这片还未开垦的土地。教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心胸开阔,心境敞亮,心态坦然的人。
《论语心得》读后感4
在这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透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应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这天这样一个后工业礼貌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坚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够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能够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取潜质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能够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心得》读后感5
终于在忙里偷闲中粗读了这轰动一时的畅销书,网络内外的争论也大概了解了些。对专家学者或义愤填膺或痛心疾首或嗤之以鼻的评价,一时也难下个人的断语,只是几点粗浅的感受,趁热先拿出来留样。
篇目很引人注目的齐刷刷用了个“道”: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等等。通篇充满了指点迷津的意味。没道理的,突然想起了很久之前一位日僧的小册子。日僧娓娓道来的佛心、宽恕、感恩,与心得有异曲同工之处。乐贫、自制、修己,与宗教真没太大的区别,都是尽力地调试自己的修为来适应现实,来追求内心的宁静。
于丹的胆子也真不小。凭自身的几分感悟,愣敢往央视开讲,其错误就在所难免了。“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硬说成百姓对国家的信仰,胆子够大。又突然想起论坛上碰到过的一位作小学老师的'朋友,愣敢胡解《道德经》,还与教育扯些关系。此君若有机缘,恐怕与于丹有得一拼。话说回来,能来引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于丹还是有功劳的。至少我得把多年未碰的《论语》及相关著作都翻出来重新学习了。那些书应该还在吧?好象当年的南怀瑾的《别裁》也流行过的。
有人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指责于丹在社会矛盾复杂的当下,大谈安贫乐道,是维护利益既得者。这说法多少有点“文革”的余味。孔子在那场浩劫中被批,不就是因为他的保守吗?这种指责倒反证了于丹没太大地偏离《论语》基本的出发点。在社会大变革中寻道,是每个国人有意或无意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书院派的“十博士”很生气,他们有十足的理由生气。你一个影视学的博士来讲《论语》,还名利双收,这不捞过界了吗?捞过界就会犯错,就成“高学历文盲”了。但这就不大令人尊敬了。你的研究领域引起了国人关注,应该是好事啊!博士们何不来个通俗的正解呢?又是抵制,又是挖苦,让人笑掉大牙。博士们还真没学到《论语》的真谛。
《论语心得》读后感6
翻开于丹的《论语心得》,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序,灰色《论语》——《论语心得》读后感_冰寇女孩。读完序就大致就了解了本书的大意:拉近圣贤与我们的距离,聆听来自古代的真理。《论语》在我的心目中,一向是神圣的,让人仰视的,而这本书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个“大众灰色孔子”,那么对于于丹来说,对于我来说,“灰色论语”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本书共从七个方面解析了论语,洋洋洒洒,引人入胜,丝毫不令读者觉得枯燥乏味,亦无高高在上之感。书中并没有妄下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带领读者一起去慢慢品味《论语》的魅力。就如路边的一个免费茶摊,人人都可坐在这儿,暂忘一切烦恼与忧愁,从历史悠久的茶的醇厚中感知生命的美好。
我一直在好奇:为什么古今中外的人都如此肯定、推行《论语》?它和其它教育类书籍有怎样本质的区别呢?于丹的《论语心得》给了我答案。
在书中,孔老夫子再不是一个抽象的、模糊不清的影像,而是一个真实、平易近人的老学者。你甚至可以和他坐在一起,轻声探讨“论语之道”。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拜读过《论语》,而他们从同一本《论语》中,悟出了自己的心得。
《论语》为什么会使这么多人从中受益,难道它真的.涵盖了世上所有的真理吗?当然不是。《论语》实不在教给人们太多的条条框框,而是令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修养了身心,洗刷了内在,告诉读者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世界,就如同老师教予我们解题的方法而不是告知答案。这深深扎根在读者心灵中的理性,远比耳边飘过的千百句真理来的深刻。
灰色论语,在亲近;灰色论语,在进心。 《论语》,这部孔子的 “真理语录”,在于丹的笔下,化作一句句现代语言,一个个贴近现实的小故事,深入浅出的诠释了“论语之道”。而今,让我们再次翻开于丹的《论语心得》,随于丹一起走到遥远的春秋末期去,走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去,呼吸那时人们所呼吸的空气,沐浴那时人们所沐浴的精神光芒。
《论语心得》读后感7
假期校长布置我们全校每个人都要认真阅读《论语》,我心想,此读必是很无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翻了几页,简单、朴素的语言读来毫不费力,不知不觉就已翻看了几十页。看罢全文一半,不能说有多大震撼,但随着阅读,感觉心灵收获了一份平静和仁爱。
“快乐”是我从中收获到的关键词,这本书中不论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谛,无非是告诉我们怎么过上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书中将道,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安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他能始终保护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境界。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头每天钓两个小时鱼是以为生,几个年轻人问:“你为什么不多钓几个小时?”老头问:“钓了干什么?”“赚钱啊!”“赚钱干什么?”“可以买渔网,捕更多的鱼。”“捕得更多干什么?”“可以赚大钱买船,搞船队。”“有了船队又怎样?”年轻人说不出了,老头儿说,“我不愿过那样的生活,现在我每天钓两小时的钱,其他时间可以坐在海边看、晚霞,已经非常满足和快乐了,人生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给我讲述的'论语精华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缺憾与苦难。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人生有如行驶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定会有风雨,甚至巨浪,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有一首诗说得好,“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爱爱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心,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样貌,但你可以展观笑容。”以主动的积极的态度,融入环境,让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论语心得》读后感8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些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心得》读后感9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论语心得》读后感10
在于丹笔下,孔子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在当今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
。如何与人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个态度,就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缺憾。承认现实中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茫茫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我们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无论个人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论语心得》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的心得04-14
阅读论语心得04-13
于丹《论语》心得02-17
于丹论语心得02-11
读论语心得03-22
论语阅读心得05-14
《论语》阅读心得06-09
《论语心得》读后感04-07
论语心得读后感05-17
论语心得读后感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