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通用6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 1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她绝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门成长中所必须的知识,在《简单语文不简单》一书中我有了充分的体验,也充分感受到作为语文教师的艰巨性。从这本书中,我产生了一下几点感悟。
一、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明。在一堂语文课上我究竟要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关注什么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中要明确体现。充分发挥目标在教学中的导向、调控、检测的功能,让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简洁明了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有一条线而不是一大片”。诚然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积累运用千头万绪,“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不休。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就如同张庆老师讲的“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落实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个实字,让语文课上讲语文的东西,不要出现关于语文和非语文的东西。
三、简约明晰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的方式多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评价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应该有一个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评价。
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形式各异。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应该姓“语”。在简单中看到复杂,于平淡中体现神奇。
《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 2
国家大势也好,教育改革也好,再美的蓝图也要有人去推动,教育里的事重要的推动者就是教师,一线教师。同样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者无疑就是一线的语文教师。读罢《简单语文不简单》这本文集,从21位中国语文教学顶级老师那里汲取了大量营养,看到了自己教学的方向,困惑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逐渐清晰,逐渐明朗。
书中说到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杨巧云老师教学语文的成功经验,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竟然写出了“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位都是她班的学生”的好成绩。冯其庸先生、教育专家高林生他们的文学造诣都得益于多读。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于永正老师说的“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通读他的这篇《简单语文不简单》,我读出了两个字——积累,即让我们的孩子在各种各样的书中获得积累。
我很认可窦桂梅老师提到的“教师需要文本细读”的说法。如果语文老师对文本不细细触摸,对文字不慢慢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就会丧失殆尽。这就是文本细读的作用。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挖掘新的意义。就拿《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首先要做的时候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然后再将课文与原译文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再开始反复地进行细致研读。当然,在研读的过程中,要抓住它的语言、细节、结构和背景来清晰文章脉络。当然,因为教师的阅读经验、审美理想的限制,再加上教师阅读的特定情境的差异,不同教师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必然是有差异的。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现在语文课教学的说法越繁多,花样越翻新,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却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其实,那些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退而不讲;而对于那些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梳理、补充,去除多余的讲解,去除多余的提问,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课上,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掌握解决“知与不知”这一对矛盾的方法,使之能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由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很欣赏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多媒体,但就是那寥寥几笔,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深远的意境。一堂课,宛如一幅画,似文中的茉莉,清淡而又真切,温馨而又恬静;一堂课,没有夸张的小品表演,不见华丽的多媒体课件,耳边听到的是琅琅的书声,心中感受到的是心灵的次次悸动,触目所见的是如林的小手,发光的小脸,简单却又实在。当我们“上好每课”、“加强一写”、“狠抓一背”后,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还会难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当大家提到韩兴娥老师,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她著名的“课内海量阅读”。的确,她的海量阅读还引发了“语文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然而,我看了这本书,对韩兴娥老师的观点最大的感触是她对于班级学生学习效率上做的创新方法。如果她的海量阅读没有高效的教学方法,想必要达到人人都能取得优异成绩是很难的。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低年级的星级评价标准,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往墙上贴星。这样,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实在慢的,挪动几下脚步也会受到鼓励。海量阅读的多轨运行:阅读、识字、拼音教学同时起步。孩子们很快学会了自学的方法,同时又在无形中掌握了大量词汇,为日后的海量阅读打下了基础。对诵读的程度进行鼓励。她依旧用了星级评价,异性标准:会读带拼音的儿歌,二星标准:会读不带拼音的儿歌,三星标准:认读生字、生词。这样除了共读的儿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读其他的儿歌书,孩子们都在争“星”。
《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 3
暑假里有幸拜读了《简单语文不简单》,有许多处教学事例读来令我醐醍灌顶。特别是关于台湾老师和大陆老师对同一篇文章教学的区别。台湾老师注重语文实用,是按课程目标来教,而大陆老师则是注重一篇课文的情感,内容理解,是按教材目标来教。
读着读着,我感觉到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尴尬而悲哀的境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语文是为了可以使用祖国语文文字进行交流。每一篇课文只是提供一种学习语文的范本,今天是这本教材,明年可以换成别的。相信大家也发现了,我们小时候的语文书里好多文章都不见了。可是语文这门课程依然存在,这说明什么?我们要教的是语文,不是课文。可是我们大多数的老师,包括我自己,好像都陷入了教课文的可怕境地。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情感体验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可学生真正并没有接受。因为情感是个人体验,不是谁可以教给的。
记得又一次听一位老师上《狼牙山五壮士》,分析壮士的形象,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或片段,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们很能干找到了很多,也都感悟到五壮士很英勇无畏,对敌人嫉恶如仇。老师在这个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就是学生找到,读,说感受。听到这里我都有点厌烦了,我在想,这样一篇课文上完了,学生学到了什么呢?好像什么也没有,就算真是能把五位壮士英勇形象刻印在脑海中,他学到的是历史也不是语文呀!我想《狼牙山五壮士》是高段的课文,学生应该是学习如何进行人物描写,懂得记叙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有起因,经过,高潮,结尾几个部分构成。我想我们要注重的是一篇课文有哪些语文的元素,值得我们从文本中提取,教给学生学习并迁移运用。
话说回来也难怪这位年轻的老师,教参上提供的也大都是这些情感体验。如果我们先看了教参教案,再去备课,难免不被教参先入为主有,被牵着鼻子走了。所以有时时候我在思忖,有现成的教案,教参反而不好,我们常常情不自禁按着现有教案就去上了。或许是想着人家权威的专家理出来的教学思路一定比我们自己想的要好,按着他们的思路教学生,学生学得一定要好。其实吧,还真不一定,因为别人设计的教案,我们只看见他们理出的“形”,不一定参透其中的“神”(也就是教学的.思路)。这种思路就好比一个人的气质。而他们写出的教案就是一件时髦的衣服。有独特气质的人穿上这件时髦衣服,那是怎一个“美”字了得!而后我们许多老师也要穿上这件时髦新衣。那会如何呢?我估计我穿上就是整一村姑的味道!其他同事们穿上如何,也不好说,不同气质的人穿不同类型的衣服,只有适合自己气质的衣服穿了才好看。所以教学的时候如果不用现成的教案,按着自己的思路去设计,那样即便是课堂上有什么意外的生成也不怕,因为你的教学思路在,你可以想办法把跑远的孩子拉回来,把跑偏的孩子扶正了,给另辟蹊径的孩子点个大大的赞!
我还记得我读书时候的语文课文。一个单元的课文大都是以同一个语文技能知识一组。比如一个单元都是说明文,一个单元都是记叙文,一个单元都是记事的,一个单元都是写景的。这样的编排对于学习语文是很好的。例如说明文是一个单元的,学了第一篇知道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此后几篇课文大都可以自己举一反三了。那么课外遇到说明文也能更好的理解。人文性的,情感性的内容其实不需要老师特别用力的教,孩子们通过阅读自己就有感悟!因为情感是谁也教给不了了。至于体会的深刻还是浅薄,因人而异,很正常。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经历到,接触到,再回味起来,自然而然就会有所领悟了!
反观现在的课文,都是以情感或中心思想内容为一条线索的。譬如,以思念家乡为主题一个单元,4篇课文有古诗,有记叙文,有散文。你说这“思念家乡”是有多难理解?需要这么多篇课文来反复体会。我以为这个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体会的,浅显点又何妨?一知半解又何妨?或许你会说,我们这里的学生没有离开过家乡,这种感情不好体会,那我要说,那么就算你准备几百篇思乡的课文也没有用,他没有这种情感体验,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说这组思乡课文老师要教古诗,教记叙文,散文,或是年代不同作者的思乡文,体裁各异,教师教学时候的方式方法可要变换好多种,以至于,学生今天是这样学,明天那样学,后天又换样学,到最后搞不清究竟是怎么学的。没有掌握学语文的方法,学到的仅仅是这篇课文。时间长了自然都忘光了。当然我小小一普通教师不敢对权威的教参编者有诟病,但是至少,这种编排无形中误导我们的老师以教材内容为重,走情感路线。导致偏离语文教学的初衷。
我也似乎发现学生考试,得分最差的为什么往往是课外阅读。因为他们只学了课文,没有学到语文。我也欣喜的发现语文试卷出题也渐渐倾向课外,即便是课内的文章,考查的却是语文的技能,而不是课文知识。如果有人问我在语文课堂上你是要教语文还是课文?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
《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 4
暑假来临,学校发了3本必读书供我们充电学习。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本由《《简单语文不简单》。原因很简单,我虽教了十几年的语文,也算是一个老教师了,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总是有点固执又盲目地认为语文是所有学科最难教的一个学科。教学内容多而繁杂,复习阶段我总感觉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复习,拿到试卷又总是感叹到:花费了那么多的经历,复习了那么多的内容,其实是做了那么多的无用功。唉,语文到底该怎样教啊?
“课堂简单高效,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看到封面上“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几个赫然醒目的大字,我急切地翻看这本书,想从名师身上找到答案。
教语文,真的很简单。书中一位位名师,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具体真切的操作方法将自己亲身的教学体验展现在我们面前。
特级教师孙双金提出了“重构12岁之前的语文教育体系!”指出语文教育的三块“大石块”——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首先是每天早上读10~20分钟的国学和诗歌经典。其次,教材中课文的一般教学方法是“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帮助理解课文,接着再背诵文中的精彩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诵读、背诵国学和诗歌经典。儿童文学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特别能吸引儿童兴趣,重在积极引导,推荐书目,激发兴趣,自主阅读。语文作业孙老师奉行的'是“读、背、写”三字经,让学生真正享受语文学习内在的快乐。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海量阅读的方式简单得很,就是读、读、读……课堂上充满朗朗读书声,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都只是三言两语,是夹杂在诵读中间的“休息”。这种看起来简单而没有技法的读书模式,其实暗含了最重要的课堂理念: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
薛瑞平老师提出:“阅读”是唯一重要的,学校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特级教师窦桂梅主张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特级教师周益明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民间文学,一首首富有音韵的童谣、一个个神秘的神话、一篇篇神奇的传说让儿童获得极大的愉悦与满足。在这些名师、特级教师手中,教语文真的是一件极其简单又有意义的事。
读着读着,我似乎真的感觉“教语文,真的很简单”,简单地说就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再简单点就是“多读多写”。
教语文,真的简单吗?合上书本,回想着一位位名师精彩的论述,我再次问自己,对我来说教语文真的简单吗?其实,不简单!
简单的背后是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读”和“写”说起来是简单,但怎样让学生喜欢读、喜欢写,写得有效果,写得有进步,需要的是语文教师潜心的研究和付出更多的时间。我们看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说起来多简单,就是读、读、读……但这绝不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只要说一声“读”,然后就可以悠闲地喝茶看报了。针对自己班的孩子选哪些书读,什么时候读,采用怎么的阅读评价、反馈、激励机制,怎么处理好课文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等一些列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外付出更多的时间。这样的工作,只有一个教师内心充满对语文教学执着的追求,我无比的热爱才能完成。就像韩兴娥老师所说:“我进行了十多年的海量阅读实验,整天忙着选书、推荐书、备课,忙得焦头烂额,忙得腰酸背痛……”
简单的背后是教师自身扎实的文学功底。只有教师自身具备高超的文学素养,才能够影响学生,让学生对读和写产生浓厚的兴趣。以陈琴老师为例。她对经典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痴迷:在家里做家务、上班途中、出差路上,但凡点滴空余时间,她都手不释卷,口中念念有词,读得有滋有味……她的爱好自然会迁移给她所教的学生。我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大多数孩子本身对其都有学习的兴趣。一个具有扎实文学功底的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活动中,他的言行举止都会进一步激发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相反,一个语文老师本身不喜欢读书、没有读过多少书,也很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教语文就不再简单了。
现在看来教语文说简单就简单,简单的是语文教学的规律,那就是要牢记“读”和“写”两个字。简单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以及对语文的热爱和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
《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 5
《简单语文不简单》这本书收录了二十多位名师和专家的讲演录。每个人的讲演都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展现了自身在语文教学中的观点和经验。读完了《简单语文不简单》,觉得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语文一点都不简单。反而在读完以后,觉得教语文更难了。更是深深地觉得,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缺陷有很多。当然,读完以后,收获了很多,这本书值得读。
读完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阅读。于永正的《简单语文不简单》,韩兴娥的《海量阅读,带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都提出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老师的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的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感情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从学校的'图书室借来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放在教室的书架上,鼓励学生在课间和午休时阅读。为了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我特意设置了阅读章,只要读完10本书,就可以换取一个阅读章。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进行阅读。
有些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会看看课外书,但我总觉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看了于永正的《简单语文不简单》,才发现我只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囫囵吞枣地读,有些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还有些孩子只是看看里面的图画,就随手翻过去了。文中介绍了声情并茂地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花了很多时间在讲解句子,讲解词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
正是吴忠豪老师提到的,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课堂上大多时间花在讲解课文的内容,把朗读匆匆带过,让学生自己读一读。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一篇课文就这样过去了。学生感受不到文章语言文字的美。以后自己在教学中,要调整更加重视阅读,带着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美。这位老师还经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听。下雨了,教描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描写下雪的诗。我想,这是最好的情境教学了。不用创设情境,自然就是最好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有关的内容,便能得到最直接、最真实的体会和感受。
于老师在讲演中提到:在读后,写是对阅读的实践和提升。坚持让学生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日记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记事,可以状物……薛发根的《让孩子获得作文的自由》中,非常具体地介绍了写话方法的指导,值得借鉴和运用。近年来,我们学校的活动很丰富,我经常让学生在日记中写写活动的经过,或者自己的感受。有时会布置一个任务,如在母亲节时帮妈妈做家务;六一时,清洗自己的红领巾;放假时,洗净自己的书包。并且把过程和感受写一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些学生在“鸡蛋撞地球”的试验。他们把自己试验的过程,和试验过程中的感受写得十分真实,失败时的沮丧,成功时的兴奋。试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在日记中却是心里有话不会写。这便是薛老师提到的,没有掌握写话的方法。他的提问写作法适合针对个人的写作指导,可以进行尝试教学运用。我想,在以后,日记的内容可以更加开放,让学生在日记中放飞自己的心灵,并适时对写话的方法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作文思维路径,让思维的改变带来写话质量的提升。
文中还有许多语文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和在教学中加以运用。窦桂梅的《我这样细读文本》,让我意识到自己对教材研读的欠缺,并且指导我怎样研读文本。《走进美妙的吟诵世界》展现了古诗词的吟诵特点和汉诗文声律之美,有助于自身的诗词教学。《在农历根据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之旅》拓宽了诗词教学的方法,可以带领学生以24节气为线索,诵读古诗词,跨越春夏秋冬,穿越中国文化的长河。
《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 6
“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磁场,什么样的深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通过品读支玉恒老师编写的《简单语文不简单》这本书,我收获颇多。《简单语文不简单》这本书的多数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我感觉品读此书就是在品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这也许是支玉恒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的”一种表现。他突出本书的编写特点:“以读代讲”为宗旨;“以课堂案例”为理念。
今年我任教一年级语文,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书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内容?虽然书中小学教学案例较多,但没有具体写到有关汉语拼音教学的内容。在第一辑中的第八模块讲到“阅读教学要使思想感情得到交流”,我认为汉语拼音教学也应该同样如此。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个性强,天生好动,善于表现自己。在教学汉语拼音引导观察情景图时,学生都很积极发言,但是到了教学拼读音节这一环节,学生声音却很低沉,听不清,甚至难以开口。这就是学习汉语拼音的一个难点。学语文就要攻破读书难这一关,突出“以读代讲”。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如何实施“以读代讲”呢?我经常借助身边的材料帮助学生记忆拼音字母的“形”。利用身边贴近孩子们的实际事物学习拼音。比如:教室里的门、窗、教师使用的教棍,它们分别像字母n、m、l;也可以借助身体的部位,用手势比一比拼音字母;用衣服上的纽扣,围巾等等发现汉语拼音隐藏在日常生活中事物。教学汉语拼音拼读方法时,我做到:
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为了突出“以读代讲”而不枯燥乏味,我让孩子们用双手相碰的方法,尝试拼读,学生做到声体力行学习汉语拼音就不会太乏味了;三拼音节是教学重难点,拼读方法有三种:
1.三拼连读发;
2.声介合母法;
3.介韵合母法;
除了第二种方法以外,我同时使用第一种和第三种教学方法。用的最多的就是第一种方法,并告诉学生g-u-a=gua就是一种方法,区别在于慢速连读法和快速连读法。慢速连读法是分解“声轻介快韵母响”的过程,熟练后就“三音相连很顺当”。教学指导简要而不失到位,这是“简简单简单教语文”的一种方式。
汉语拼音教学如果仅仅“以读代讲”满堂灌,是很枯燥的。我发挥“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师生合作多种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着拼读音节。不怕学生读不准,就怕学生不敢读。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哪怕没有完美的教学效果,但至少人人都参与了汉语拼音拼读音节这一难关。教师抓住机会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纠正读音,孩子们水到渠成慢慢领悟出汉语拼音拼读音节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学生“思想感情得到交流”,这就我是对支玉恒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另一种理解。
简简单单教语文,我认为还体现在,学生不一定照本宣科的使用教师归纳的口诀、儿歌或者顺口溜。只要能记住汉语拼音字母,拼读音节方法,都可以自由尝试。我认为汉语拼音教学口诀、儿歌和顺口溜的编辑也是简单到不受限制的。最后借助同步练习,课堂详解进行知识拓展、发散,查缺补漏,在习题中反复揣摩,可以有“多元解读”,思想感情得到交流,达到熟能成诵。
支玉恒老师作为全国名师,在教学技艺上已是炉火纯青,他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浓浓热爱,创造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时时更有歌”的教学境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鞭策自己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做事情,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简单语文不简单》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语文读书笔记07-19
语文读书笔记大全200字05-09
语文读书笔记300字(精选3篇)06-14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06-05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01-30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通用5篇)05-09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05-29
读书笔记_高尔基的童年读书笔记06-07
童年读书笔记童年读书笔记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