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3-07-14 11:01:21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1

  本书是一部明代史料笔记,作者谈迁。谈迁(1593——1657)为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马桥人。明诸生。一生未曾做官,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维生。自幼刻苦好学,于经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着力,历经艰险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清史稿》有传。

  《枣林杂俎全》分为智、仁、圣、义、中、和六集十八门,其中“土司”一门有目无文,实有十七门。书中逸典、先正、流闻等门对南明弘光朝、明代典章制度及户帖式的记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明代科举、民俗、物产、植物、山川等人文自然景观等也有详细的描述。本书对于了解明代历史,尤其是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也杂有神怪灵异等荒诞传闻。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2

  清代著名考据辩证类笔记,三十二卷,顾炎武撰。顾炎武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顾林亭集》。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大儒,学问渊博,见识通达,《日知录》是他积累三十多年的笔记,与经史、诗文、训诂、名物、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吏治、杂事,无所不谈;许多条目,全都原原本本,考证详明。《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书前有其学生潘耒做的序。潘耒把《日知录》的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潘耒强调《日知录》的经世意义,认为此书只有宋元时期的名儒能做出来,明朝三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书,将来治国者采用其说,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仅叹服其考据的精辟,文辞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书的本意。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日知录》中,顾炎武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说:“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顾炎武还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在卷三十二中,作者还特别指出学界“座主门生”与朋党之祸的`关系。指出唐代的进士,以主考为“主座”,自称“门生”。以中唐以后,遂有朋党之祸。并指出明代主考与进士,公然称“座师”与“门生”,朋党之祸,也不减于唐宋。

  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他这种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明朝空疏学风的反动,对有清一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后辈学者对这部笔记多推崇备至李慈铭称赞《日知录》这部笔记,“直括得一部《文献通考》,而俱能出自于《通考》之外”;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除黄汝成外,为这部书作校补、笺注的还有很多,如李遇孙《日知录续补正》,丁晏《日知录校正》,俞樾《日知录小笺》,黄侃《日知录校记》等。道光年间黄汝成采各家之说为该书作注,为《日知录集释》。

  《日知录》初刊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现在通行的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日知录》是以黄汝成的“集释”本为底本。其中《刊误》和《续刊误》各二卷亦为黄汝成著。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3

  宋代历史轶事笔记,专记南唐轶事。北宋郑文宝撰。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父郑彦华,为南唐右千牛卫大将军。文宝以荫授予奉礼郎,迁校书郎。入宋,补广文馆生,登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累迁陕西转运副使,官终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文宝好谈方略,以功名为己任。久在西边,参预兵计,心有余而识不足,又不护细行,所延荐属吏至多,而未尝择也。其子在家乡扰民亦疏于管教。能为诗,善篆书,工鼓琴。有集二十卷,又撰《谈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南唐近事》有一卷、二卷、三卷本,内容基本相同。书成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作者痛惜南唐覆亡,史事湮没,故为此作。其自序称:“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世,共四十年,起天福丁酉(937)之春,终开宝乙亥(975)之冬。君臣用舍,朝廷典章,兵火之余,史籍荡尽,惜乎前事十不存一。”本书虽多传闻,但有一定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提要》评为“虽浮词不免,而实录终存,故马令、陆游《南唐书》采用此书几十之五六,则宋人固不废其说”。则是研究南唐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南唐近事》有明万历本、崇祯本、《四库全书》、《续百川学海》、宛委山堂《说郛》本、《宝颜堂秘笈》、《唐宋丛书》等本存世。

  今有:《南唐近事》中华书局1991年版;《南唐近事》张剑光点校,郑州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20xx年版。该书是以《四库全书》二卷本为底本,参校明万历本、崇祯本、《宝颜堂秘笈》本、《唐宋丛书》本等,并据陈尚君辑录成果续辑得佚文一卷。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4

  历史轶事故实笔记,专记唐代历史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宋代王谠撰,字正甫。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宰相吕大防之婿。曾为京东排岸司。元祐四年(1089)任国子监丞。后改少府监丞。

  《唐语林》共8卷,末有辑佚一卷。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并将《世说新语》原有的.35门(按今本《世说新语》共36门),扩大为52门。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书虽仿《世说》,而所纪典章故实,嘉言懿行,多与正史相发明,视刘义庆之专尚清谈者不同。且所采诸书,存者亦少,其裒集之功,尤不可没。”由于其中很多著述今已失传,故经此书采录而保存下来的资料殊为可贵。不足的是,卷首虽附采录书目,但所采各条未注明出处。

  《唐语林》原书在明初散佚。清代编《四库全书》时,据明嘉靖初齐之鸾刻残本及《永乐大典》所载,加以校订增补,以后各丛书所收多用此本。今传有聚珍板本、《惜阴轩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等。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守山阁丛书》本标点排印。

  今有:《唐语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据《守山阁丛书》本标点排印;《唐语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唐语林》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三编,20xx年版。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_高尔基的童年读书笔记06-07

童年读书笔记童年读书笔记06-07

什么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格式与写法06-07

论语读书笔记_论语读书笔记范文06-07

简爱读书笔记_简爱读书笔记范文06-07

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书笔记格式06-07

读书笔记400字,读书笔记范文06-07

什么是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的格式与写法06-07

经典读书笔记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