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后周世宗显德,前后共1362年,全书记载了十六个纪,即: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陈……
全书记载从周纪开始的政治,军事开始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历史的传奇。
全书记录了每个朝代的建立繁荣,强盛,争斗,叛乱,衰落,灭亡,记载了一个又一个从强盛转向灭亡的过程,相当于是一本警示世人的书。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原本我认为历史是枯燥的,乏味的,但自从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它让我与历史拉近了距离,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神秘与长久,历史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它让人类探索,探秘这一段神奇的故事。
其中我最熟悉的当然是三国时期了。当我阅读时,却发现历史与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大不一样。原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而编写的,自然与历史不大相同。
《资治通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是只有一个的,探索历史的神秘是要揭开历史被时间掩埋的面纱,,探索历史的真相。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
暑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改编自中国古代著名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熟悉司马光砸缸故事的主要公司马光。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作家。司马光编这本书花了19年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从东周到五代,共有136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它记录了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生动地告诉人们,这些古人的品质是诚实、正直、坚强、慷慨、忠诚、正直、执着等。这些品质在今天依然可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资治通鉴》中有许多伟大的人物。经过敏锐的观察,司马光生动地讲述了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生动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毛遂自荐》故事中的毛遂。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包围,派平原君到楚国求助。平原君要选20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起去,还有一个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用机智威胁了楚王,让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开邯郸之围,毛遂被平原君视为客人。毛遂勇于展示自己,自信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欠缺的,要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增加知识,开阔视野,还能陶冶我们.情感,启迪我们的智慧。将来,我会读更多的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理智的孩子。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源,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间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玑的名句,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资治通鉴》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头的这本《资治通鉴》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资治通鉴》,但正是它使我明白为人要如李白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般“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做事要像班超那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像周处那样敢于“朝闻夕改”,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学习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崇高志向;正是它使我明白交友要交“良师益友”,拒交口蜜腹剑的狐朋狗友;正是它使我明白“贫贱之交不可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处事方面切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它使我明白做事贵在坚持“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学习上不仅要怀揣“非学无以成广才”的理想,还要有“治乱民犹治乱蝇”的.方法再加上“锲而不舍”的执着,成功自然是“手到擒来”;正是它使我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怀有“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的信念,还要形成“孤则易折,众则难摧”的团结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学生,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书籍浩如烟海,而我们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要“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基于此,《资治通鉴》便是明智之选。
拜读《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封建统治有此认识,更何况我辈学子?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4
秦国从发展壮大,到进而统一全国,不单单对内实行变法,强兵富国,对外,也是有一套非常有智慧的对外战略的,并且,秦国的对外战略随着时间推移,和国力的此消彼长,也是有着变化的。
张国刚教授认为,秦国的战略主要有三次大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秦惠文王时期,采取避重就轻,攻灭巴蜀的策略,巩固好战略后方,不事张扬地发展自己的势力。第二阶段是秦昭襄王时期,实行远交近攻,不断地蚕食诸侯的策略。第三个阶段就是秦王政了,即后世的秦始皇,他用收买、暗杀、离间等手段破坏六国人才,然后再实行各个击破的策略。
一、蛰伏,蓄积实力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正在享受着商鞅变法所带来的改革成果,秦国国力与日俱增,秦惠文王时期的主要对外战略,就是蛰伏,蓄积实力。此时的秦国,逐渐强大,引起了中原诸国的警惕,中原诸国担心秦国开关东出,染指中原,因此,各国采取合纵之策,联合起来抗秦。
就在合纵抗秦的背景下,秦国的邻国,巴国和蜀国打起来了,都来向秦国求援,突发的事变,引发秦国朝臣的一番争论。张仪主张,攻韩,以求与东周、西周接壤,夺取周的九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获得统治天下的政治正统性和合法性。司马错则不赞同张仪的主张,司马错认为,要想富国,得先要扩张自己的领土;要想强兵,得要先让人民富裕起来,秦国应乘机吞并蜀国,蜀国不是中原国家,吞并蜀国,中原国家也不会干涉,而吞并韩国,会引发中原各国对秦国的警惕,虽得名,而不得利。秦惠文王,最终听取司马错意见,灭掉了蜀国。
张仪和司马错之争,实际上是对秦国未来发展路线的一次讨论。秦东出争霸于天下,一直是秦国的努力目标。
张仪的主张主要是从政治方面来考虑,直接挟持周天子,以达号令天下的目的,张仪之策,更像是一次豪赌,如果赌赢了,时机成熟,秦可以吞并周,可以逼迫周天子禅让于秦王,秦国继承正统地位,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统治天下,但是如果赌输了,秦国引发公愤,各诸侯国群起而攻,则秦国灭亡。
而司马错的主张,就实在的多,主要从国家经济角度考虑,战国时代,周名存实亡,各国争霸,全凭实力,即使继承了周朝的政治正统,也未必统治得了各诸侯国,到头来,还是得靠实力说话。这样的话,还不如,一开始就闷声发大财,捞点实际好处,先壮大自己实力,等实力强到一定程度,自然实至名归。实力尚弱,就求名于天下,过早把涿鹿中原的野心暴露出来,只会加固合纵联盟,对秦国不利。秦国若是得到成都平原,不但得了粮仓,还得了一个避难所,成都平原适于耕种,秦国有了粮食供应,有了稳定的物质保障,并且秦国领土版图扩大,使得秦国有了广阔的战略纵深,打起战来,耗得起,万不得已还可以退守蜀地,凭据天险存国。
此时的秦国,采取蛰伏发展实力的国策,无疑是正确的,大国崛起,不可过早争虚名,而应埋头发展实力,以求实至名归,没有压倒性的实力而求名于天下,只会招致各国侧目,群起而攻。
二、蚕食,远交近攻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版图扩大,秦国实力远超邻国,又加上秦惠文王时期,与魏国河西之战,斩首八万,与赵国修鱼之战,斩首八万二千,与楚国丹阳之战,斩首八万,打得邻国元气大伤,邻国中,单独一国,已经难以抵挡秦国铁骑。
秦国自身壮大,而邻国逐渐衰落,给秦国东出创造了条件,秦国东出时机已经成熟。秦昭襄王在扫除威胁,坐稳王位后,开始了争霸之旅。
秦国首先拿韩魏开刀,首先,在地缘上,韩魏离秦国最近,其次,韩魏是秦国通往中原的通道,必须打通韩魏,才可能有下一步的作为。秦国打魏韩,并非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打打停停,逐步的消耗韩国和魏国的军力,逐步蚕食韩魏领土。对于与秦国还未接壤的燕国和齐国,则采取结盟安抚的手段,防止齐国加入合纵联军,归结起来就是远交而近攻。齐国,是当时唯一还有实力以一国之力与秦相抗衡的国家,秦国与其结交,强强联合,一是把齐拖下水,一起蚕食各国,这样,齐国不会眼红秦国得利,秦国可以消除最大隐患,蚕食各国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如果齐国也蚕食各国,那其实是在间接帮助秦国东出,秦国齐国,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如果齐国加入,则夹在中间的国家两线作战,双面受敌,会加速灭亡,即使齐国不加入,那只要不碍秦国的事,那秦国的军事压力也会骤减。
蚕食,就是一点一点吃,吃一点,就有一点的好处,吃一点别人,自己就会壮大一点。秦昭襄王是中国少有的长寿君王,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打战。秦昭襄王十三年之前,秦国主要是蚕食楚国,秦昭襄王十三年后,战略重心转移到韩魏身上,此后的每一年,史记都有所记载,几乎都是打了胜战的捷报,从昭襄王十三年到四十五年,秦国与韩魏边境的城池几经易手,不过最终赢家还是秦国,拉锯战中,秦国获得了许多邻国城池和大片邻国领土,最为要命的'是,这三十二年里,秦国共计斩杀了邻国军队四十八万人,平均一年就杀一万五千人,这种非自然死亡人数如此之高,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邻国的实力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消耗掉的。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量变终于促成了质变,长平之战爆发了,这是秦国争霸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战,彻底的打垮了韩魏赵,从此,放眼天下,也只剩齐国了。韩魏的软弱没有换来秦国的怜悯,秦国依然在蚕食韩魏,这一年,秦国猛攻上党,韩魏对秦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割地是换不来和平的,上党归顺了赵国,把本来就守不住的领土甩给赵国,意图很明显,把赵国脱下水,赵国还是收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这彻底惹怒了秦国,秦国发兵攻赵,长平一战,秦军斩首竟然高达四十余万,这一战的斩首数,几乎是前面三十多年的总数。现在的秦国,已经没有什么顾忌了,邻国即使全部合纵抗秦,也再也不能挡住秦国东出的步伐。
秦昭襄王一生的扩张行动,杀掉了邻国的军队总数竟然达到118.6万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真是不能低估一点一滴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大数字,蚕食之策确实是厉害的。最终,秦昭襄王实现了自己和先辈们的理想,周最终还是向秦国投降了,九鼎被迁到了秦国,张仪提出的构想在六十多年后才实现。
三、腐蚀,铲除人才
秦昭襄王后,他的儿子、孙子在位时间都很短,最后他的重孙子嬴政继承了王位。秦王嬴政,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了。
秦王嬴政时期,秦国统一全国已经条件成熟,蚕食之策继续推行,但是,各国虽然实力大耗,已无抗秦实力,但各国仁人志士仍未死绝,爱国抗秦之志,越到灭国前夕,越是坚定。中流砥柱的作用,只有到发大水的时候才能看清,人才的作用,只有到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才越发凸显。
秦国对人才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是很深刻的,秦国的发展,离不开各国人才入秦,商鞅,张仪,范睢等都不是秦国人,但是他们为秦国的发展,贡献了智慧。秦国最开始,一个偏居西隅的小国而已,它是如何逐步成长为傲视天下的一个大国的,这和各国人才的贡献分不开。各国人才,熟悉母国国情,给秦国献计献策,每每能击中要害,这是各国人才,最直接的用处,但是,我认为,各国人才入秦,最重要的,是给秦国带去了“全局视野,天下胸怀”,张仪之流入秦,首先是激起了秦君王,吞并天下的雄心,不再是小国心态,只知守境安民,而是直面天下大势,积极的融入到战国争雄的时代洪流之中,其次,各国人才入秦,给秦国带去了一种全局视野,让秦国知道了天下各国实力的对比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而不再是只知道眼盯邻国,有胜算就去攻城略地,没胜算,就闭关据守。
秦国的崛起和重视人才有莫大关系,也正因为历代秦王深知人才的重要,秦王嬴政也知道人才对国家意味着什么,他派出团队,用重金收买各国人才,不被收买,就派出刺客杀掉。这种腐蚀对方人才的手段,对于那些风雨飘摇中的国家,是很致命的,忠臣难逃奸臣的打击,秦国都不用动手,敌人的团队就先内讧了,有时候,堡垒往往是从内部率先被攻破的,奸臣急于跳下那一艘艘即将沉没的破船,想要跳,得先除掉忠臣,否则忠臣是奸臣们叛国的最大阻碍。
秦国的手段虽卑劣,但是很有效啊!当然,刺杀收买也不是秦国专利,列国都有,列国的手都不干净。
总之,秦国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的崛起过程,统一中国的使命为什么会落到秦国身上?这不是苍天眷顾,而是一代代秦国人励精图治,不断奋斗的结果。作者:包志伟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
“真是一个大丈夫呀!”我合上《资治通鉴》感慨地说。
《资治通鉴》记载了春秋时期到后梁大约两千多年的一段历史。齐威王以人为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毛遂十二岁当上卿、韩信背水一战、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但是最让我忘不了的是苏武牧羊的忠诚。他从汉朝来到匈奴,流放到现贝加尔湖一带,放牧了十九年回了汉朝,去时壮年归白发,拳拳爱国之情在历刻下了永恒的记忆。
苏武的忠心打动了我。当时忠臣被害死的`就有数十人。连李广的孙子李陵也劝苏武投降。当匈奴人拿起刀,假装砍苏武,想让他投降,苏武不但不退缩,反而把脖子一挺,匈奴人被震慑住了。可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今生怕死,还有的甚至为了生活背叛祖国,他的忠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一定会受到我们的尊敬;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我们都会敬重他的勇敢;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他的忠义会远近闻名;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他会用他的道来感染他身边的人;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他会用他的坚强毅力去走他那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如果苏武生活在当代……
总之,在这本书里,我仿佛回到了几千年的时候。不论忠义、勇敢、贤明、高尚的人我都敬重他们,同样如果他们是嫉贤妒能、卑鄙无耻的人,我都憎恨他们。这本书仿佛让我在历史的长河中荡流了两千年……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6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巨作。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内容是东周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这本书主要记录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也透露出古人或好或坏的品质。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颜真卿坚贞不屈:
颜真卿,自,清臣。是我国古代的大书法家,他创造了“颜体”。而颜真卿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时代。唐明皇不问政事,沉湎酒色,把国事管交给奸臣。当时有个叫安禄山的,颜真卿早已发现他有谋反的趋势。当颜真卿上任范阳管辖时,他引一批人每天游山玩水,舞文弄墨。当安禄山通过密探知道这些情况时,嘲笑说:“这颜真卿真是一个酸文人,胸无大志啊,一失意便潦倒如此,何足挂虑。”
后来安禄山真的'谋反了,谁都挡不住,只有颜真卿挡住了太原地区。谁都不相信平时游山玩水的颜真卿竟一直关注形势。唐明皇和杨贵妃怎么都不相信,一直“忠心耿耿”的安禄山怎么会背叛。唐明皇一阵感叹:听说他(颜真卿)以前在朝中任职,可惜我可惜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
……
安禄山不管如何威胁颜真卿,但颜真卿宁死不屈。
后因颜真卿的坚贞不屈,使他们十分害怕,终于他们将颜真卿处死了。一生忠直,功勋卓越的一代名臣与大书法家,就这样为国捐躯了。人如其书,颜真卿光辉的人生和他的书法一样端庄雄伟、万世永存。
颜真卿的坚贞不屈让我感动。坚贞不屈这四个字现在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在生命最重要。所以在电视上总能看见有几个贪生怕死的人,背叛朋友,背叛国家,背叛自己。读《资治通鉴》让我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7
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说明了君臣之间的和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的重要,但是在古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则显得更为重要。但既然是关系就需要双方都付出努力,《韩非子﹒功名》中有这样的话:一手独拍,虽疾无声。那么无论在乱世还是在盛世,彼此的信任是君臣之间一种最主要的相处方式。
说到大秦帝国的强大,我们都知道最关键的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商鞅之所以在变法上能如此决绝,最终为秦的富国强兵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因为他的成功也是有了秦孝公的绝对支持和信任才实现的。商鞅针对秦国老氏族的改革,针对太子的处罚,针对秦孝公的哥哥的刑罚等,秦孝公无一不在背后做坚强的后盾,秦孝公为商鞅扛住了多少来自外界的压力。有了这样彼此绝对信任支持的君臣关系,秦国在变法之后迅速强大,最终一统六国。
同样秦武王与甘茂之间的信任和约定也是他们征战成功的有力保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息壤之约。当秦武王让甘茂攻打韩国时,甘茂以曾参的母亲连续三次听说曾参杀人一事和乐羊攻打中山国一事做比,说明了信任是不容易获取的,要想让自己去攻打韩国,必须有绝对的信任。后来,甘茂久攻宜阳不下,秦武王还真是着急了,甘茂做了息壤还在的'提醒,秦武王才发兵增援甘茂,最终取得宜阳之战的大胜。
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君臣两个人的事,还牵涉到其他大臣等,这样关系就更复杂了。齐国大臣田单,在齐国被燕国全面攻打之后,独守即墨一座空城到最后复国,迎接齐襄王继位。在复国之后,田单又继续施行仁政,使得齐国国力迅速恢复。但是田单的地位自然引起一部分的妒忌,就有齐襄王身边的小人开始说田单的坏话,说齐国人只知道有田单,而不知道有齐王。好在齐王身边的一个侍从的谏言,大臣貂勃也对田单上了保护之言。幸好齐襄王还算是一个英明的君主,相信了田单的所作所为都是站在齐国的利益上的,田单才继续能够为齐国服务。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乐毅与燕昭王之间的信任也堪称君臣学习的楷模。燕国经历了子之之乱后,燕昭王重金招贤纳士,乐毅成为燕国的大将军,他帅兵攻打齐国,所向披靡,很快拿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但是这时也有人诋毁乐毅,认为他功高权重,有谋反的可能。但是燕昭王却不相信,给乐毅极高的地位。乐毅也以自己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衷心。由于他们君臣之间的相互信任,燕国在经历动乱之后国力迅速恢复。只可惜后来的燕惠王并没有像父亲那样信任乐毅,乐毅只好投奔赵国。
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君与臣的心智与关系事关国家的安定与发展,这也许是司马光会花费很多笔墨来描述君臣关系的原因。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
终于有勇气开始说说鬼谷子前辈。早先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并不对苏秦、张仪有太过深刻的印象,后来偶然间看了鬼谷子前辈的传记,才得知原来前面两位均是鬼谷子前辈的弟子,不止如此,就连孙膑和庞涓都是,这着实是一件很让人敬佩的。
都说孔子桃李遍天下,可真正出名的又有多少,不可否认,孔子开创了私学新时代,可鬼谷子的四位徒弟却纵横天下,影响了天下格局,不得不说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
春秋之后,天下不仅没有趋于统一,反而更加战乱纷争,七雄争霸,不断上演历史舞台,各诸侯国为了一己私利发动战争,导致天下生灵涂炭。于是鬼谷子派四大弟子下山,欲解救苍生。使苏秦倡导六国合纵以制暴秦,而张仪则破坏合纵大计,助秦一统天下。
回顾历史,我并不觉得苏秦不如张仪,相反,他胸怀天下,只是诸侯相安终归只是一纸梦想,因为私欲乃人之所有。庞涓为了一己私利使计陷害孙膑,蓄意发动战争,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但不是一个好的军事家,正如孙子兵法中所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大善。战争是一种手段,可防御,可固国,唯不以侵略为目的,所以庞涓最后结局很惨。而搅乱合纵计划的张仪,是天生的.谋略家,却也不是一个好的谋略家。只因其一句话致使楚国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家无可归,实在是悲惨,所以张仪的最终结局也不大完善。
资治通鉴读后感:其实,我一直隐隐觉得苏秦一定还是比较后悔当时激怒张仪奔赴秦国,可能他太过高估各诸侯的气度,也有些小看张仪的谋略,不管怎样,最终还是大秦一统天下,而最后暴秦也只历经二世而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常理。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9
在我的书柜里,有一本厚2厘米、黑硬壳的书,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是宋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用19年的时间整理出来的。
这本书的资料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也兼顾了经济和文化的历史资料,贯穿了1362年的历史。
书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我们也知道了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这让我们受益匪浅,比如珍惜剑术,奇功失败。说不能自以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遗子黄金满,不如教子一经。意思是教孩子好好学习,给后人积累更多的金银。这是一本真正的文学名称。它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政治兵法,也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战略策略。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中国的年度体育史,我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我必须阅读更多关于中国5000年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历史故事。
文学是一个比鸟儿飞得更远的梦想,一种比花朵更美丽的情感,但也比星星更明亮的智慧。让我们一起阅读文学名称,阅读大量的书籍,让我们培养情感,让我们成长的道路充满阳光,让雨露滋润我们的心。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
自20xx年于中关村图书大厦购得《资治通鉴》四卷,迄今已经十年,终于通读一遍,释卷感叹不已。初生想法,是大一与学业导师交流,他在国外读研时,于图书馆借得《资治通鉴》全20卷,科研之余,夜间缀读不倦,坚持期年。我因此生出好奇之心,执念萦绕不去。在读完前四史后,开始阅读通鉴,历经五年研究生时期和五年工作时期,辗转北京,东京,四川,伦敦,西安。阅读之时,周至汉末有前四史的.基础,进展很快;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中原陆沉,衣冠南渡,天下纷乱,不忍卒读,阅读耗时最久,几经波折;隋唐时期柳暗花明,畅快不已;惜乎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类似读五胡十六国时,唤起读中国近代史的痛苦记忆。通读一遍,不知所得几何,念来日方长,然而坚持做完一件事,如消胸中块垒,当浮一白。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通鉴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司马光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为可法,恶为可戒者,为编年一书。我见闻历史中群体与个人的善与恶可以到怎样的程度,唏嘘感慨,不知何解,惟效法先哲,修身正心笃行而已。一治一乱,周而复始,细微处纷繁复杂,似乎也不是简单的产出不能满足人口增长与分配不公阶层分化所能一言概之,事后观之,兴衰皆有征迹,“履霜,坚冰至。”然而真能见微知著,治于未乱之时,非智者不能当之。至文明史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绵至今,挑战与应对无数,幸而精神内核不绝,“五百岁而圣人出”,虽有迟速,继往开来,拨乱反正明世。及开民智,见群龙无首,宜哉!
犹记读司马光德才之辩;经济独立之初读疏广教子,“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在东京时读张翰起莼鲈之思;感慨北魏拓跋焘崔浩一时君臣相得,犹不得善终;初雪对酒读南朝白袍陈庆之;趣闻傅奕用羚羊角破金刚石;赞叹武则天取士用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微斯史斯书,吾谁与归!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1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对历史有点感兴趣了。爱民如子的孝文帝,残暴天下的商纣王,喜好美色的唐玄宗,昏庸无比的唐德宗,信鬼神的唐宪宗与唐穆宗……一个个,令人深有感触。《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的史书,司马光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才编成。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我在里面了解到:毛泽东把这本《资治通鉴》整整读了十七遍,而我还只看了四遍。十七遍,一本书三百三十八页,总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仅仅一本书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令人敬佩呀!
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让杨贵妃出家修行。后来又娶进杨太真(即杨贵妃,太真是老道士给她的道号),但我觉得杨太真似乎也不怎么好。杨太真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他们三天三夜摘荔枝,比现在火车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却死了很多人。唐玄宗为了杨太真的一笑,竟然牺牲了数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见唐玄宗的昏庸。
汉哀帝偏宠侍从董贤,所以有着“断袖之癖”的典故。有一次,汉哀帝与董贤同塌睡觉,董贤翻身,不小心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汉哀帝不忍惊醒董贤,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断了。后来,汉哀帝命董贤为大司马,结果弄死了许多人才,最后,太后把董贤赶出了宫,另择王莽。可见汉哀帝的`同性恋性格,使他抛弃了国家,抛弃了许多人才。多么可惜呀!同时也反应出了汉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为上有一点点反对董贤,汉哀帝就暗杀或把他斩之,可悲呀!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无人能比,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马光的坚持不懈。但是由于有些人的讽刺,致使司马光想马上完书,导致唐朝与五代十国的时候写得比较多。但司马光的功劳永远是伟大的!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2
前段时间读华衫讲论语,提及资治通鉴说,细细研读三十多遍发现,资治通鉴全篇不过围绕六个字:亲贤臣,远小人。仔细想想,似乎确实如此。
这本《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不是司马光版的原文,是沿着原著的脉络剖析利弊得失,兴衰缘由,许多观点和总结还是非常切中肯綮的。
司马光对历史事件陈其因果,总结了治世经国的经验教训,给古代帝王提供了一本翔实的教科书,所以宋神宗提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书名如是而来。然而对我们而言,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读?又如何从读史中明心见性,去学习适合自己经事处世的方法呢?我觉得得搞清楚这些,才能更有利于我们在读书中获得成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太宗就把读史的意义说透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夏商周开始,自华夏文明以来,中国的政治体系历经了多次进化蜕变,历朝历代统治阶层都不断的汲取前世的经验教训来巩固专制统治,但往里深究,其实翻来覆去也就那么些事儿。仁君贤臣的品质大抵是相同的,奸佞小人各有各的特色,整体来看,却逃不过人性二字。比如,我们会发现,开国皇帝和朝代早期君王大都勤政爱民,因为经历过打江山的不容易,品尝过奋斗的艰辛,所以会格外恭谨。而后期的君主,长于深宫之中,不食人间烟火,生来就有着优渥的条件和尊贵的身份,很难出现有雄才大略,体察疾苦的,因为成长经历存在太多的'局限,胸怀天下的格局和巩固地位的权谋本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很多优秀的品质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磨砺出来的,人性有着安于享乐,趋利避害的本能,就像老人们看到年轻人浪费就从内心接受不了,因为他们有过饥荒年代吃树皮的经历,而这一代人生在物质优越的和平年代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那种感觉,所以我们读史书就是要在前人的经历中不断去寻找这种切己体察的感觉,多去丰富自身的经历,多去体验生活的难处,要有忧患意识,才能明白居安思危的好处。
在讲领导力这个方面,资治通鉴讲了很多,我认为刘邦,刘秀,刘备这一票姓刘的就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创业初期,最好的选择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艺术就显得特别重要,大事精明,小事糊涂,有容人之量,用人所长而不求全责备,听进意见能够知错就改,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好的教导。其次,领导的职责是制定战略,搞好文化,传播思想,选拔人才,而不是放在具体的事儿上,凡事亲力亲为把自己累死也达不到效益最大化,这都是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借鉴的。
资治通鉴中最让让我感慨的就是王莽那段,王莽的性格其实是那个年代儒家知识分子一个典型的缩影,但他却做到了兵不血刃和平夺取政权的第一人,真正是民主选出来被推上去的皇帝,但是最后短短几十年就身死国灭,他脑袋中的理想国轰然崩塌,这难道不是从侧面也证明民众的愚蠢无知吗?让我想起来三体中的程心,其实很多事情说到底,是因缘巧合,也是历史的选择,被推向前台的承载了后世无数的褒贬毁誉,我们试图从他们身上管中窥豹的去探寻缘由,最后发现竹篮打水一场空,于他们而言: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平。于我们而言:读史而明知,鉴古而知今。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3
有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还有人说:“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种种这些,让我坚定的认为爱上历史,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之前的我,虽然喜欢读书,但对历史没有一点兴趣;之前的我,觉得历史很遥远,所以避而远之;之前的我,一直专心学习语文课本,却忘了了解我们华夏五千年来的历史。
不过,庆幸的是,我改变了学习观,开始认识历史。这个寒假开始,我们班展开了历史研学活动,通过音频学习历史,记笔记,在研学群里交流、探讨。老师也会适当指导。
历史学习内容是由“熊大叔”来讲解著名的《资治通鉴》,“熊大叔”那幽默风趣的口吻和《资治通鉴》那生动的情节、鲜活的历史人物着实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也第一次让我觉得历史也没那么枯燥,反而挺有趣的。
日复一日,我对历史从感兴趣逐渐变成喜爱,又从喜爱渐渐变成热爱,我的笔记也变得更加实际性,现代化。
学习历史,让我更加清楚地看透人世间的人情世态;学习历史,让我知道了一个个成语、典故的由来;学习历史时,我们不免会有惋惜、痛恨、失望等多种情绪,我们虽然不能篡改历史,但我们能借鉴前人的方式方法,尽量不让一些悲惨历史重演,这些这些,足以看出,学习历史的好处不胜枚举。
回望历史,我们直视着无数有才华的人。
功绩显著的君主:统一天下的秦始皇、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建立汉朝的汉高祖……
廉洁奉公的忠臣:清廉的诸葛亮、铁面无私的包拯、德才兼备的.王安石……
文武双全的将军:孙膑、岳飞、吴起、辛弃疾……
才高八斗的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
他们书写了历史,历史也将他们记载,如此之多的伟人,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纵观悠悠历史,历史上的失败数不胜数,但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怕失败,越王勾践不怕,他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孙中山不怕,他愈挫愈奋,最终推翻腐败的清王朝;我学习历史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每一次挫折都是新的起点,只要坚持不懈,加倍努力,终将到达胜利的彼岸”
朋友,一起来学习历史吧!为了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更强大,更繁茂,更和平。争取让中国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家!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4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学巨著,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了十九年时间编成的,前后共记载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涉及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北宋等朝代的重要战争、人才轶事和重大改革等。其中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给我的感受最深。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比其他国家落后。那时商鞅在秦国得不到重用,便来到秦国,被秦孝公重用,制定了富国强兵的新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奖军功。他还采用徙木立信的办法树立威信和诚信。十年后,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路无拾遗,山无盗贼,从乡村到城市呈现出安定繁荣、国富民强的.景象,为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像商鞅变法一样大刀阔斧进行变法让国家强盛的还有“孝文帝改革”。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是孝文帝。当时北魏还保留着许多落后的风俗。于是孝文帝迁都洛阳,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话,实行均田制,确保每个农民有田可种。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使北方各个游牧民族融入中华文明中,促进了民族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现在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在这40年里,我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改革的成果举世瞩目。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将立志图新、发愤图强,勤奋学习,长大了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绵薄之力。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5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被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名字的由来,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所著。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商业、农民起义等,以史为镜,警示后人,而张国刚教授以更深层次的角度和论点剖析了领导者头脑和决策、审时度势对团队发展的重要性等问题,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资治通鉴》。
商鞅的变法是多势造就的.,秦孝公广发求贤令,招募天下能人志士,力求在秦国变法是一势;商鞅以先进的思想和过人的智慧舌战群臣,驳斥“法古”,“巡礼”之见,为变法赢得舆论准备为一势;“南门立木”,一诺千金,将法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一势,以法为纲常,取信于民,是以最后变法获得空前的成功。虽然商鞅最后车裂而死,但其所立之法,所倡导的价值观却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中流传。
项羽——天不亡我,是自取灭亡。“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一代天骄西楚霸王以自己的勇猛精进,号召天下能人志士破秦立楚,建立霸业。其有将能,而非帅才,以威服众,以强服众,没有团队意识的领导者只会众叛亲离,成为光杆司令,终将团队连同自己推向灭亡的深渊。
民间常言刘邦是位“流氓皇帝”,不学无术,吊儿郎当,这样的人是如何成为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他又是怎么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脱颖而出?他又有哪些异于常人的智慧呢?善纳谏,有判断,以礼待人,统筹帷幄,立制度明文法,能用人,用好人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诸多要素。后人不懂刘邦而笑之,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不过流氓无赖之徒。然而聪明的领导者不必事事展露锋芒,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扎实沉稳的不断向着目标奋斗。
作者以领导者的对团队的重要性作了现代化的解读,让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读懂这本书,观古人治世,亦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1-20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通用24篇)03-12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00字(精选8篇)11-20
《资治通鉴》阅读心得体会12-13
读《资治通鉴》有感03-04
资治通鉴读后感04-15
《资治通鉴》读后感03-11
资治通鉴读后感06-27
《资治通鉴》读后感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