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年一叹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
读《千年一叹》,时常让人掩卷长叹,那些曾经璀璨的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已衰败了,徒留残垣断壁供世人凭吊。盛极必衰,应了这句话吧!而背后的原因无不令人唏嘘,有的至今仍能做警钟,震耳、扣心,让人一惊。
对《千年一叹》持续喜欢、百读不厌的第三个原因,恐怕是与我对欧洲历史和宗教的兴趣有关。
和前几次看这本书时的纯粹作为读者的疏离感不同,此次阅读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旅行做注脚,书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城市,因为我的足迹曾经掠过,就有了很强烈的现场再现之感。
而近期读到过的有关欧洲历史的散点知识,也在此时连成线,铺成面。
作者在结束行程前,曾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的旅馆几日,整理书稿,静心思考。
回到终点回望起点,总有很多过程中来不及沉淀的深刻。
读罢,掩卷。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屋里有炉火,案头有蜡烛,作者烛下疾书: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有太大分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2
跟随余秋雨大师沿着全世界的古文明寻访了一遍,意犹未尽,百感交集。赶紧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余老一行从中国出发,途径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后返回中国,沿途探访了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这些孕育了人类、滋养了地球的曾经辉煌一世的古文明,都不同程度的中断或消失,而孕育这些古文明的土地,现在正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让人扼腕、悲叹、痛惜。
古希腊文明,用余老的话说,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文明古希腊文明,用余老的话说,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至全至美”,几乎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巴特农神庙、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奥林匹亚等等,几乎把人类最健全的生活方式塑造完满。埃及文明,跟着余老站在雄伟的金字塔下,除了感叹人类的渺小和四五千年来(据考古学家判断,埃及金字塔建造于4700多年前)的原地踏步和无数的疑问,我不知道还能怎样?就拿一座胡夫金字塔为例,就需要十万工匠建造二十年。但这个简单的算法还未考虑一系列无法逾越的难题。例如,这些巨大的石块靠什么搬运,又如何搬上去?十万工匠二十年的开支,需要多大的国力支持?而这样的国力在当时的经济水平下又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水平?很多国际间著名的工程师经过反复推敲、测量,断定这样的工程即使放到现在,调动最先进的器械参与,也会遇到一大堆惊人的困难。而这些,都成了巨大的问号,摆在瞻仰它的人面前,无从解开,似乎也没有解开的可能了。伊拉克的巴格达,曾经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那是一个极尽奢华的所在,统治着非常强大的帝国。从巴比伦帝国往前推,早在五六千年前,这儿的`苏美尔人已经创造了楔形文字,发展了天文学和数学。然而这里四通八达,入侵太容易了,所以就成了极盛极衰的轮回,也使这里成为一个反复拉锯的永久性战场,直到今天。反复的战争,给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带来对残酷的适应,对是非善恶界限的麻木。祖祖辈辈都缺少有关正常生活的记忆,灾难时时有可能发生在身边,自己完全无法掌控命运,好像一切都是宿命。古代波斯文明在伊朗,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波斯帝国先后在居鲁士、大流士的领导下建立起了庞大的政权,但都很快被战争所灭。印度文明,一般理解为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由雅里安人入侵开始的,在雅里安人之后,波斯人、希腊人、帕提亚人、西徐亚人、贵霜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相继入侵,分多合少。似乎隐约有一些脉络留存,但一次次的阻断、跌碎、混合、异化,使文明散了神。
相比起这些古文明,其实中华文明并不算早。然而,在所有相比起这些古文明,其实中华文明并不算早。然而,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泯灭的,只有中华文明。当读到这些的时候,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几乎是热泪盈眶的。是激动,是兴奋,是自豪和对这唯一留存的文明的膜拜。曾经年少无知,道听途说的总是,欧洲国家经济如何如何发达,政治如何民主,文化如何开放包容,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被束缚在“之乎者也”的传统文化中,被美国这等发达国家领先了一百年。我们开始崇洋媚外,挖苦自己的老祖宗,否定自己源远流长的文化。
直到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开始羞愧,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曾滋养了这个星球这片土地的多少儿女。所谓欧洲发达国家也好,美国也好,他们和中华文明比起来,不过之于喜马拉雅山和它上面的一片雪地,只是我们的冰山一角。我们之所以抱怨我们的传统文化,崇洋媚外,只是站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来说,即没有看到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传承性,也没有看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底蕴包含的无价财富。君不见那么多的古文明都淹没泯灭在历史长河中,唯独中华文明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于现代世界,并带领中华儿女开创一次次的辉煌,并且以它的博大宽厚影响着世界上一切新老文明。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是何等的幸福。这种文明本身就足以激励每一个中国人自强不息,自信无比。
中华文明何以成了这么多古文明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文明?中华文明何以成了这么多古文明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文明?我想把余老的一些观点梳理一下。一是中华文化在地理环境上的安全性。除了喜马拉雅山,还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又连接着难以穿越的沙漠,东边、南边则是茫茫大海。这种天然的封闭结构,是中华文明在古代避免了于其他几大文明的恶战。二是依赖于文明的体量。文明体量包括地域体量和精神体量。中华文明的精神体量未必比其他古代文明高,但一定比周边少数民族所承载的文明高得多;地域体量,如果把长江和黄河加起来,比其他古文明的地域体量加起来还要大很多倍。三是依赖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那些斑斑驳驳地爬在种种遗迹上的古文字,除了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能猜一猜外,整体上与后代已经没有关系。但是,世界上居然有一种文字,却至今让亿万民众轻松诵读。那就是汉字。文字的统一为制度、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的延续与传承奠定了基础。四是依赖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中华文明由于没有被其他文明征服的危险,也缺少跨国远征的可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守脚下热土而不尚远行的农耕生态。内部战乱也总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着,这就铸造了中华一种集体性格,保守达观、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一种实用理性,平衡、适度、普及,很少被神秘主义所裹挟。五是依赖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与避免了文化失记。由于科举考试总是以中华文明的精髓为核心,使得文化传承因为有无数书生的生命滋养而生生不息。
这部书带我打开了古文明的视野,让我也能像余老一样在穿这部书带我打开了古文明的视野,让我也能像余老一样在穿行于多种古文明遗迹中深深的感受中华文明的一以贯之。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文明何其伟大,何其生生不息,也许相比于那些年轻的没有历史可记载的文明,我们的文明承载了太多太多,精华也好,糟粕也罢,它已经承重的无法顺畅呼吸了。但是作为它的传承人,我们应该帮它卸去种种负重,轻松上路。中华文化在最高层面上应该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我们这些荣耀的后代,可以沿着它本来的脉络走下去吗?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3
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了,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捧着这本《千年一叹》,我的手就好象抚摸到了文明的碎片、历史的车辙......
放下书,去细细品味的时候,才发现,我的心原来正在滴血......
这是一本日记,写的是在千年之交,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考察人类文明遗迹的经历。一个柔弱的学者、书生,数万公里的越野行程,何等的不易?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执着追求、谑诚朝拜。沿着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前行,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战壕密布、荒草迷离、盗匪出没!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文明。
或许是对余秋雨先生的尊敬,我对这本书的感觉颇为良好,读书的同时既领略了沿途的奇闻轶事、还有余先生思辩的精神、对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的痛惜;以及对当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所感动。心里不禁的为余秋雨先生的此行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险、最有人类文明仓桑感的地方写成的日记,大大的解决了我的饥渴。
“千禧之旅”的首站是希腊。
我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xx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先生认为有两点: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古老的埃及文明也不容乐观,她已经没落了,却还在沉醉于自负的神秘,余先生认为:“埃及以庞大的雄姿切断了被外部世界充分理解的可能,其实也切断了自己的延续使命。”过于沉湎于对死后世界的憧憬,使他们不重今生,只顾来世。神秘、古老的埃及最后在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的轮番讨伐下,终于没落了,只剩下卢克索一带的所谓的“法老人”后代还在不断叮叮当当地修复着祖先陵墓,供人参观。这是埃及法老的悲剧。
两河文明以商业与法律著称。而现在,在余先生的眼里、在镜头下,文化二字竟会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被践踏了!
希伯来文明充满了感伤与动荡,从没有一天的宁静与安定......
一个伟大的波斯统治者——大流士,他消除了由居鲁士儿子的残暴变态和版权者的宗教阴谋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带领500佣兵起家,大小1000多战,战无不胜,终于创建了空前强大的波斯帝国,把版图和实力在居鲁士大帝的基础上继续扩充。而现在......
谈到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余先生认为与宗教有关。这里也如同耶路撒冷一般,是多宗教聚集、冲突的地方,宗教仇杀很严重。战争、杀戮又把这千年的文明消磨了。
......
文明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
极度的贫穷与落后,
极度的愚昧与无知,
文明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现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文明一起埋葬。
余秋雨先生是一个具有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叹》以他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洋洋洒洒的揭示着人类文化的内涵。读着这本书,我的思绪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文明古国中穿行。最令我着迷的是余先生在书里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个作家文学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个另类。这本《千年一叹》每一篇文章都在闪耀着耀眼的光,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向我们诠释了历史的意义。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多元的,历史是无穷尽的。历史是文化的缔造者,但文化也可能在历史中泯灭。余秋雨先生以他敏锐的思维,强烈的忧患意识,给了我们一本《千年一叹》。余先生其实间接的告诉我们要保护炎黄文化,就象保护我们的母亲。不要让文化陨落的悲剧在我们这里重演。一本沉甸甸的《千年一叹》在带我们游离文化古国的同时,也给敲我们敲了警钟:悠久文化其实很脆弱。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4
是否文人都怀有比较严重的忧患意识?根深蒂固地生长在内心?无时不刻地左右着他们的眼睛与思想?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叹息。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随香港凤凰卫视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他的震惊伤感表露无遗:“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在抚摸文明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作者忧心叩问,是啊,“思亘古如斯又倏忽闪现,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由希腊而入,忧伤的情怀已起幕。远古的爱琴海依旧在,公园前5世纪的遗迹——石柱只剩下后来者的铭刻,迈锡尼的海伦早已随战争而消逝,空留一个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遗址,可惜曾经的千古气势已成追忆,幸而,还有一个奥林匹亚,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圣火的气息……
埃及,尼罗河、法老、金字塔、太阳神庙……埃及文明是疑问最多的文明,是最难以解读的文明,因为难以解读,所以便难以传承。埃及人对能追溯他们历史的许多古碑、古籍依然没有其文字的解读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秘便无处不在了。所以,作者说“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庆幸,中国有个秦始皇,他让中国的历史活了下来。
以色列——怨气聚集的国家。曾经辉煌的所罗门王朝丝毫没能让坚强的犹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运对其尤为不公,那么多的灾难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他们头上,驱逐、杀戮、奴役,怎么也摆脱不了,但这个民族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迁移。而只要落脚,就能迅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如果这种生态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么他们宁肯放弃,选择流浪”。是啊,多舛的命运已造就了他们坚强的的生存文化,但无论多么坚强,集合了三大宗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远都是他们内心的痛,一面哭墙见证了他们多难的历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杰里科古城遗址,一万年前的骄傲现在只剩下破败和不安全,唯有几丛遗落的花,悄悄鲜艳了一万年。
约旦,美丽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还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却只能与清风明月为伴,因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辉煌显现的是隐性的文明形态,对它的了解只能靠猜测与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国家,因为有了全人类文明的母亲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虽然铁丝网重重。原想由此探寻巴比伦文明的痕迹,比如早熟的《汉谟拉比》法典,比如残暴的统治,比如奇异的建筑,比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然而,在巴格达博物馆里,作者只看见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怆,一屋的遗忘,连巴比伦遗迹也被糟践成一个低劣的现代模型。
伊朗,历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数很多,所以历史的遗迹在征服的过程中被破坏得很彻底,米底王国(伊朗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的首都和居鲁士成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开端。伊朗因萨珊王朝而奠定了现代伊朗文化的基础,此后,伊朗不断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灾难中成了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镇,以独特而缓慢的步伐,走进了现代。现在的'伊朗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种淡然漠然,有点苍凉,有点神秘,有点世俗。
巴基斯坦,没有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但是“赤脚密如森林”,这个国家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饰的惊人的整体性贫困。这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文明沦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兰堡的塔克西拉寻找到了犍陀罗艺术,在那儿,法显和玄奘曾经的足迹让他激动万分,他思考了僧人远行进行文明之间深层沟通的意义。
印度,向往以久的“恒河晨浴”让作者彻底知道了那与美丽无关,却是一场人类的悲剧。极端的贫困、极端的混乱、极端的肮脏让作者早早告别阿育王与菩提树,逃离了。
尼泊尔,绿色的尼泊尔让作者的感觉瞬时苏醒。在这儿,作者得以静静地反思万里历程,为此番的文化考察画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远征和失序,迷昧与保守是作者思考得来得文明衰落原因。(附:作者为“千禧之旅”所写歌词)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千年一叹》——我为它的沉重而莫名地叹息。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5
在叹息之后的庆幸
——读《千年一叹》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看得我是口齿噙香,不忍辍卷。常常是随着余先生的妙笔神驰思往,精神徜徉。
跟着先生的脚步从雅典、埃及、走到了耶路撒冷、伊拉克、伊朗、约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文明的摧毁与陷落的确让我越读越理解了为何千年过后依然长叹,但是跟随着先生的叹息之后居然又有几多庆幸。
一幸我们生长在未中断的文明、和平的国度。先生此行的主旨就是在对比中思考探求中华文明的奥秘,在作者的行走途中,无论是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都曾经那么恢弘浩瀚,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而始终绵延,依照先生的分析,我们有五大独特的条件,我们何其幸运,生长在中华文明的怀抱下,而且是和平发展而日负影响力的国度。没有战火中的焦灼,没有看不懂古老文明的木然,没有文明一次次更迭践踏后流离失所,更没有躺在文明柱上的不思进取。正基于此,我们可以有闲有情的感慨下别的文明的生发史,感念一下自己的幸运,何其美好。
二幸越来越多的灵魂被中华文明浸染,同路客甚多。除了比较细致的读了本书,每个书友的留言笔记也都认真的思考,发现很多时候大家是灵魂相通,思想共感的,弘扬我们的文明,赞赏我们的'文化,并深入的感知,正确的理解,同时最深沉的热爱我们国家。我们的文明虽没有被中断,但也饱受创伤,内乱不断,且遭受了严重的外来入侵,但中华文化的包容、博大,消逝了这一切伤疤,继续前行,赶路,并且在新的生机走过了十几个春秋。
三幸我能够读得此等好书,没有失之交臂。这本写于上个世纪末的书,很遗憾鄙陋如我,十几年之后才读到,但是一直执拗的认为,读书与交友一样,都是在刚刚好的时候遇见,中年如我,情感更加深沉,这几年的积累如我,对文化类的题材更加敏锐的感知,所以,于我恰恰是最好的遇见,何其幸也!
赞叹中华文明,热爱中华文明,就更应该身体力行的弘扬中华文明,我不可能拥有余老师那样的博学厚重,也没有那么引人入胜的文字功力,唯有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身体力行,做一名学习者何传承者。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6
一直对余秋雨这位作家,有很强的崇敬之情,此感觉源于以前学过他的一篇文章 《道士塔》,文风朴实,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千年一叹》亦如此。
《千年一叹》是本日记,记录余秋雨先生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经历,为了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如他所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重拾历史,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苍凉感,独语苍凉,在苍凉中独语,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又阵阵叹息声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为寂寞,当神庙已经破碎,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叹息声也只成为无奈。
当翻开《千年一叹》,仿佛开启了我的旅程的大门,跟着余秋雨先生,探索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历史的翅膀最终没有穿越岁月的阻挡,在经历夜色的浓重之后,变得支离破碎,支撑着记忆中千年神话的情节和意境,艰难而执着,如蜗牛爬过的痕迹。
希腊是旅程的首站。抵达希腊时,看到辉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它,早已退出争夺辉煌的竞赛,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占据了整个瞳孔,希腊文明的中心是雅典,则它的背景性土壤理所当然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它地域广阔,生态落后。其中斯巴达人更是好战尚武,政治保守,把1个发达、进步、繁荣的雅典给活活拖垮了,这便是一切文明难以摆脱的悲剧,虽然太多的征战和杀戮让王城也沦落为1个堡垒,但是它们留下那个永恒的坐标———奥林匹亚,它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并且延续着历史血缘,传承着文化伦理。
从希腊跨越到埃及,历史的车轮带着我们又去丈量这个文明故地的漫漫长途,大的三座、小的若干座的金字塔,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让我觉得人类还是非常无知的,敬仰中,心中疑问成堆:如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用什么工具?靠什么方式搬上去?建造这庞大的建筑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数?种种问题人类全然不知,更神奇的是,现在从金字塔测得的各种数据吻合得不差分毫,面对这一串串问号,不由得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古埃及人的伟大,不过正因为这一连串问号所以吸引着一代代的后人前来膜拜、探索,去试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还有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提到这些国家,也许脑中就会想到火药库,虽然它们的古文明也毫不逊色,波斯文明,巴比伦文明,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等就是最好的历史的证明,可是现在呢?留给后人的更多是战争、杀戮、驱逐与奴役。犹太民族是古老而特殊的民族,但他们却遭遇着种族灭绝的劫难,二战期间被德国人屠杀了六百万,其中一百五十万是犹太儿童,真是令人揪心的数字。这些地方压集了太多的历史情感和宗教情感,使这些地区空气令人难以呼吸,长久以来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巨大仇恨,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但愿他们都应该多一点遗忘,让往事如烟,然后搁置情结,用现代政治智慧设计出最理性的方略,只有把遗忘的遗忘了,历史才会从细密的皱纹里摆脱出来,回复自己刚健的轮廓。
“千禧之旅”的落脚点是印度和尼泊尔。这2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时时和中国有沟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的传入。但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显得过于冷寂,余秋雨先生对于这种冷寂,又有点高兴,因为这倒是真实地传达了佛教创建之初的素朴状态,没有香烟缭绕,没有钟磬交鸣,没有佛像佛殿,没有信众如云,只有最智慧的.理性语言,在这里淙淙流泻,本应该安静一点,简陋一点,藉以表明:世界3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本质上是1种智者文明,说起宗教,还应谈下河流,这次千禧之旅,从尼罗河到苏伊士运河,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到印度河、恒河,其中,恒河被看成是一条通向天国的神圣水道,但是现在在恒河里,作者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也许余秋雨先生写得有点较劲有点沉重,但难道面对这一场人类的悲剧不应该思考思考吗?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起,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梵钟在何方,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千年一叹》引导我们踏进昔日的时空,享受快乐时思考那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原因,思索中华文明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细细品读,犹如经历一次次历史的洗礼,心中对自己现在拥有的生活充满了感激,中华文明虽然受到各种沉重的打击,但它的文化体系得以传承,并且不断发展。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7
幸好是看了《全球通史》上册再看的《千年一叹》,不然其中的很多人物、帝国、文明就都只是一个名词被跳过了,会很可惜。今天中午听高晓松讲的也是希腊的相关历史,最近真是被历史包围的理科生。不过关于中东那块的历史纠葛至今还是没厘清····
初中的时候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开头写莫高窟那篇是反反复复看的,虽然现在也记不清了。但是这本《千年一叹》开头差点没看下去。可能相比于初中写作文长句摞起,排比比喻成语砌着的我,现在更喜欢平凡叙述或者理性分析。每每看到“我和妻子通晓····”,“别的文人给我泼脏水···”,“寂寞····千年···苍凉····”这类的词句频频出现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无趣和厌烦。抒情当然可以,途经的文明历史与现况也的确会引人感慨,但是处处抒发痛心或崇拜,就只是把感情从0的`水平线硬生生拔高到100开始哭喊,其实并没有波澜变化。
但是,也很庆幸自己看完了全书。
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功底,写“炉火和烛光一抖一抖”;写伊拉克河畔边大胡子工人吃烤鱼,粗大的手把碎糊糊的鱼肥肉捞一兜就着面饼和洋葱吃;写巴基斯坦和印度边界,两方军人如何用夸张的动作和呼喊一边对抗一边趋同;写“恒河晨浴”拥挤的乞丐和烧尸坑的恶臭····还有他对古代文明的熟悉,那种信手拈来和整体纵观所要求的知识量,让人敬佩。很多勾下来的书摘,都突破了我对历史浮于时间地点事件的理解,同时也温故了《全球通史》里很多类似的观点和史实。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8
随着秋雨先生的笔触踏访过南亚、中东和北非的那些一度陨落的古迹,我不禁担忧起了自己的祖国。我在心里默叹:世纪轮回,无数沧桑巨变之后。我们美丽祖国又会以怎样的面貌存在于世人面前。
秋雨先生用独属于旅途中的的质朴文风,传递给我们多少对古迹的赞赏。他们一行踏过了慵懒的希腊,被“封存”的埃及,年老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难忘的约旦,悲怆的伊拉克,独特的伊朗,无奈的巴基斯坦,忧心忡忡的印度,最终来到了万仞银亮的尼泊尔——神圣的喜马拉雅脚下,整理一路的感受。这漫长的一程只是说起来轻松,但若没有像秋雨先生一样的胆识和气魄,谁也不可能走完这危机四伏又苦中带甜的寻访之路,在文明长河中聆听世界历史的声音。
这本书的编写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因为所有的写作都要在旅途中完成,所以写作环境便充满了不确定性。可以说,秋雨先生完成这本书不仅是充满艰难的,而且更是伟大的。
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为世人展示了那些泯灭的并且曾经极度辉煌的'古代文化,篡权、人性的贪婪或者是天灾,使它们险些付之一炬,而全世界唯有秋雨先生不畏艰难去追寻这些历史文化的源头,使我不禁心生敬仰。
秋雨先生的如同卢梭—“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虽然我明白这种态度似乎有些偏颇,甚至近乎于痴迷与疯狂,但不能认为这种态度是错误的。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秋雨先生选择了“行万里路”,我现在没有机会效仿秋雨先生,所以我只得“读万卷书”。读秋雨先生的书,在书中随他一起纵观千年辉煌的历史长河。
我随他一起“地贴地”地穿越了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这些目前世界上仍然极度危险的地段,秋雨先生遇到了数不尽的危急情况,也有无数的艰难险阻,但都一一被他和他的团队化险为夷。而秋雨先生这危险之行的目的便是去探访那些正濒临泯灭的、曾兴盛一时的古老文化,从辉煌的希腊“轴心时代”到”趾高气扬”的“童话王国”巴比伦,最后到万仞银亮的喜马拉雅结束旅途。一路走来,我不但欣赏了无数辉煌雄伟的古代遗址,更为那极度现代化的古威尼斯小岛所叹服,而且也不会忘记那“让我流泪不止的所在”——犹太儿童纪念馆,还有那曽威震上海滩的杜月笙的女婿“隐居”约旦开的中华餐厅。这一路走来我因为秋雨先生收获了太多太多。
人类创造了无数文明,而又毁灭了多少?直到今天,中东地区仍硝烟弥漫。自视伟大的人类啊,一边呼吁保护文明遗址,一边却用战争和一张张无情的收买、扩建合同毁灭它。表面上的文明实质不堪一击,“文明高度发达”却遭世人唾弃。不要用各种借口毁坏历史遗迹,去用科学的方法抢救、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可复生的宝贵财富吧。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生在中国,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事。我能书写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我能用流传了千百年的语言交谈,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祖先的足迹,我为之自豪。或许身为中国人的生活并不富裕,面对赤贫的山村我依然无力,但是仍为我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荣幸。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华民族不是。是的,我们在前进中,或许应该重新反省一下作为大民族应有的态度。不是自傲,不是谦卑。而是不卑不亢的保有我们的文明,深思慎取他人的文明。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也许泱泱中华从今再无一人敢像秋雨先生一样有如此毅力与气魄走完这危机四伏的一程,在布满杀机的路程中仍能坦然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威胁,这种坦荡与豁达无人能匹敌,令世人所叹服,也许这便是秋雨先生与他造访古代文化的共同特征吧——皆是稀世的伟大。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9
今日重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
第一次读还是在新世纪初,算来已有十多年了。曾经买过一本爱不释卷,但不知被谁借去了,一去不回。
后来又在余秋雨的散文集中读到过些该书的篇章,再后来,又在网上下载了些我喜欢的章节,甚至,就在去年,我还在喜马拉雅朗亲自朗读了该书的文摘,反复聆听过……
我得有多喜欢这本书啊!以至于今天在图书馆,密密麻麻的一排排的书籍中,我一眼又锁定了这本书,然后坐定,读完,一气呵成。
喜欢是有理由的:
首先我喜欢游记,这和我本人喜欢旅游有关,它是我目光的延伸,带我去看我未知的.世界。何况,这本书的视角是从文明古国的历史演变中,寻找失落的文明,进而反思中国文化的发现脉络。因此,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作者游历的路线从希腊、埃及、约旦、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一路走来,最后从尼泊尔回到境内,每一步都有历史的回声。
这是当时世界上从未有人完整穿越的路线,况且,这一路的每一公里都是贴地碾过很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地区,例如北非、中东、南亚等地。
但这又不是纯粹的冒险或科考,尤其,执笔的还是研究戏剧史和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余秋雨,他的文笔清新又厚重,严谨又不乏幽默,使得这本书既不像科考那样枯燥,又不似一般游记那般浅薄,让人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又忍俊不禁。
因此,看着这些可能是作者在车里、在膝头,在狭窄的连桌子也没有的简陋旅馆里写成的文字,内心除了对未知的猎奇心理,还有一份对作者的敬畏——博学、勇敢,敬业的旅者、文人、思考者的敬畏。
作者在序言里说的,"整个行程,是一个伟大的课程。 "
而吸引我的,除了这伟大的课程外,还有作者面对古老与沧桑的遗址,透过文字记载的表面,透视出的思考与叩问:
人类,为什么曾经那么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文明,为什么曾经那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历史,为什么曾经那么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0
在寒假的时候我阅读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这本书给了我不少感叹。
比如,《哀希腊》讲的是关于希腊文明被毁坏以及哀悼希腊的故事,苏曼殊、章太炎远远地哀悼印度,已超越前人的眼光也近近地哀悼中国,就像是在自习室里写周记,左边抄两句,右边摘三行的写完,自己赞叹完成的如此金明巧妙,耳朵自动掠过高三学姐聚在一起讨论佳句的声音,最讨厌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把分数当成话题,而忘了自己在初中的时候最喜欢谈分,时间的'力量果真强大,这把杀猪刀不仅伤害了我们,但也孕育出不少古老而又珍贵的文明。
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中华文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把太多的精力投注在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上,既缺少个体健全的标志,也缺少这方便的酣畅,只有一些孤单的个人,在林原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比如,放假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很多喜欢玩的人和不喜欢玩乐的人,在这一刻,可以理所当然的对家长说,放假了,我可以出去玩/刷微博/玩电脑……就像刚才,()爸爸问我初中同学聚会开始了吗,要和同学们好好感受一下假期的魅力,我对于聚餐一类的事情一直兴趣颇浓,不过跟很久没有联系的人坐在一起吃饭还是有些尴尬。不过话说回来吃饭还是不错的!
占人问事,几乎是一切古人类群落的共同文化生态,人啊,认识你自己。人类其实还非常无知,连对自己文明的关键部位也完全茫然。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1
这个假期,我在百无聊赖之际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跟随作者来了一场全身心的“千禧之旅”。它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礼貌古国,领略人类礼貌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取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经除中国外的三大礼貌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礼貌古迹,在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礼貌。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礼貌。礼貌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战争、杀戮把这千年的礼貌消磨了。只剩下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礼貌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礼貌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其中,波斯礼貌、希伯来礼貌、埃及礼貌、希腊礼貌和巴比伦礼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礼貌一齐埋葬,一并销声匿迹。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后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纷纷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正是如此,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礼貌,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
途经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作者在震惊伤感中表露无遗:“人类礼貌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
正如歌词中唱到,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所以我庆幸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庆幸在自己身后有一个强大而又伟大的祖国在支撑。因此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2
拜读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起初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偶尔看到,便坚持要买回家了。这一本日记,伴随着些许泛黄照片,采用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余秋雨先生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从希腊到埃及,从伊拉克到尼泊尔,等等等等。这几个月的历程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感触。
说真的,阅读的时候好几次都湿了眼眶,总感觉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块历史文明创造的土地,我就好像和作者一样站在地面上,吸取着精华。我知道了文化的起源,知道了奥林匹克的诞生,知道了部分国家的贫瘠,知道了那一片的混乱,我总是不想把这本书讲得那么理性。笼统的告诉大家这本书讲的是作者游历各国的感受云云。我愿意感性地去阅读它,去理解它,去感受它,我也只能说千年一叹真的让我叹了一叹。
当余秋雨先生去爱情海的石柱上不顾警卫的虎视眈眈而去找拜伦的名字时,他却在石柱的稍低处发现了,突然觉得这个位置的签名完全可以代表拜伦当时的心情,低头以对神明,这是希腊的第一天,我觉得我像个钻头一样的,慢慢地慢慢地进文化的中心。“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一位叫曼考丽的文化部长用充满辛酸的声音去努力保住一个文明古国最后的尊严。这时候我就想到了那所谓的韩国,强行夺走了属于我们的文化,强词夺理的为自己解释,我想这真的会让一些学家复活吧,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最终在余秋雨先生从尼泊尔通向中国,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筑成的`桥头,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体金字,篆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然后他在心底默念:祖国,今天我终于及时赶到。这回国的心情,想必很多留学在外的朋友们也会感受的到,我们的祖国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有大大小小的成功,也或许有不多不少的错误。但是我们每个人似乎等待的,就是回来的那一刻!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3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之交的时候,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他的一纸手稿途经各个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以感伤、厚重而平实,而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各大古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它们从辉煌到式微,从式微到衰败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
余秋雨先生曾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如今又穿越数万公里寻访世界文明故地。他对于亲自丈量文明的历史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执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正是他这种坚持让我对这本书更加好奇和期待。我想,大概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化现场,真真切切地踏过留下无数岁月斑驳痕迹的道路,才能触碰到古老文明颤抖的灵魂,近距离地感受到文明的底色与积淀。
在整个行程中,他们需要穿越很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区域,然而面对路边接连不断的颓壁残堡、幢幢黑影,余先生却道:“我们不装备武器,就像不戴头盔和手套,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一个个老人身上的累累伤痕。”面对古老而稀世的伟大,即使凶险万分,他们也能迸发出无限的勇气。怀抱着热情与勇气,他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文明。
一翻开书页,便感到满满的沉重。
希腊古文明曾经辉煌且震撼,当人们凝视爱琴海、奥林匹亚以及巴特农神庙等年岁已高的长辈时,总能穿透时光厚重的尘埃,一眼望见那曾经极度繁荣的文化与艺术和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以及柏拉图等璀璨群星。希腊当初几乎所有的学问家都风尘仆仆,他们行路,他们发现,他们思索,他们校正,这才有了生龙活虎的希腊文明。然而当我看到书中现今的希腊,人们闲散而与世无争,但是这闲散却有很大一部分变为了疲惫和木然。我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过度的闲散是精神上的一种缺失,容易让人乃至整个文明失去干劲。追不上现代文明的步伐,也就自然渐渐衰落了。
文明故地,见证了一个文明从出生至辉煌鼎盛又无力衰落的过程。古迹中仍默默伫立的建筑那么伟大却又那么悲凉,它看着辉煌化为齑粉,看着人类一步步创造出文明,又看着文明缔造者的后代饱受战乱、贫穷、饥饿之苦。从许多历史遗迹,我们可以看到,古文明的发展令人惊叹,金字塔的建造即使放到二十世纪也仍有许多困难,克里特岛上的排水系统和卫浴系统相当先进。因此,文明并非仅因过时而衰落。当看到恒河边的老人静待死亡,看到不上学的孩童的赤脚密如森林,看到日常生活要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这时,我才看到了文明的衰落。
千年一叹,叹的是文明败落。
看完整本书后不由得感到震撼,不是因为书中的文明,而是因为中华文明。在所有的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至今唯一没有泯灭也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震撼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万里长城屹立于世界东方,巍峨群山云雾缭绕,滚滚黄河奔涌不息......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古文明的衰落,但也意在警醒我们:人类创造文明,却也毁灭文明。消逝文明的痛呼声正竭力号召着和平......我们要铭记历史,守护文明!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4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这几天热极了,大家都说是在过桑拿日子,我也不例外,我也是怕热,不敢出门。在家里蜗居,看书、回帖子、写点笔记。回头看看,还真是收获不小。这几天又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此书新版于20xx年,虽然差不多十年,但书中所描写的古代文明遗迹是不过时的。先前,我读过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给我启发很大,也受益很大。总感觉大师级的水平就是高。
今天读来千年一叹,更是耳目一新,本书使我从国内走到了国外,对于国外部分古文明史迹有了新的了解,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文明古迹,这应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读着,读着,感觉着恐怖满眼;读着,读着,感觉着危险又危险;这是在探险,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仅限于苦了,达到了玩命的地步;时刻都潜在着危机,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在经过了这漫长的苦旅岁月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项文明成果的发布,都是在经过了几番寒彻苦之后才会得来,知道这些我们才会去珍惜的。知道后才晓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一叹,是对新世纪的献礼,也是对逝去的旧世纪的挑战。是对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也是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余老师从1999年9月27日开始行程,第一站就是哀希腊,最后一站是山西平遥古城,时间是20xx年2月2日,历时5个月的行程,完成了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
极度的贫穷与落后,
极度的愚昧与无知,
文明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现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文明一起埋葬。
余秋雨先生是一个具有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叹》以他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洋洋洒洒的揭示着人类文化的内涵。读着这本书,我的思绪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文明古国中穿行。最令我着迷的是余先生在书里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个作家文学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个另类。这本《千年一叹》每一篇文章都在闪耀着耀眼的光,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向我们诠释了历史的意义。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多元的,历史是无穷尽的。历史是文化的缔造者,但文化也可能在历史中泯灭。余秋雨先生以他敏锐的思维,强烈的忧患意识,给了我们一本《千年一叹》。余先生其实间接的告诉我们要保护炎黄文化,就象保护我们的母亲。不要让文化陨落的悲剧在我们这里重演。一本沉甸甸的《千年一叹》在带我们游离文化古国的同时,也给敲我们敲了警钟:悠久文化其实很脆弱。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5
最近读了一本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感触颇深,由此写下了一些感想,以抒发我的感受。
余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较喜欢,余秋雨文风简朴,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这些书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内容,有血有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的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千年一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的感觉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读者内心爱国的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作者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读完本书后,我感到受益菲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短文。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千年一叹》读后感03-22
读《千年一叹》有感(精选14篇)07-27
千年梦圆在今朝的读书笔记(精选12篇)03-08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06-09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02-10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06-09
《一个苹果》读书笔记12-09
《精采过一生》读书笔记06-15
《只有一个地球》读书笔记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