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读书笔记

时间:2024-09-23 11:17:41 晓丽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潜规则》读书笔记(精选7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潜规则》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潜规则》读书笔记(精选7篇)

  《潜规则》读书笔记 1

  《潜规则》是著名作家、记者、历史学者吴思所写的一本书,读后让我颇为震撼,之前我对潜规则的印象只停留在很表面,就是讨厌,喜欢用一些道德观念去评价它,还自认为十分正确,读完此书之后,才知道没那么简单。

  “潜规则”通常指看不见的、没有明文规定却约定成俗的、但是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又叫灰色规则和内部章程。潜规则无处不在,在书中,甚至可以说它支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潜规则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利益的问题导致,权力的背后是金钱,是利益,有权就有钱,有钱却不一定有权,权力在分配的时候大小不一,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权力小的人要夺权,权力大的要保权,在一系列利益相争中,各方趋利避害,形成恶性循环,也就产生了潜规则。

  潜规则是一个恶性循环导致的结果,但是却很难消灭,无处不在的潜规则就像一条条树根一样,扎根土地,构成了中华大地的根基,如果连根拔起,恐怕整个社会都会崩塌。现在为什么大家都想当官,因为当官稳定,还有灰色收入,而灰色收入就来自于潜规则,如果不遵循,就会付出代价,恶性循环,没有尽头。

  面对潜规则,各个利益集团都有太多的无奈,要想根治潜规则,不是连根拔起那么简单,需要一步一步的改变,通过对制度的逐步完善,法律的不断加强,再辅以道德的教育,在利益的相互牵制中,才能使潜规则逐步减少,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潜规则》读书笔记 2

  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主要描绘的是明清官场中百姓、官员、皇帝之间各种复杂的内部章程、潜在规定。这里所说的潜规则是相对正式规则而言的,它隐藏在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则之下,表象上谁都看不见,其实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约定。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摆平违规者》一文中所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祝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也收了陕西粮道的陋规(下级“孝敬”他的礼品)。这让我认识到,一些潜规则已经超越了道德的层次,而成为了一人们意志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联想以前我读过的《丑陋的中国人》和其他资料,我发现:这种广泛的认可、接受潜规则并以为理所当然,心安理得的心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在这里我称之为民族的“潜”性。

  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人们对潜规则情有独钟,人们往往将这种规则称为惯例。在这里潜规则并没有贬义,而是中性的,正如《有关潜规则的定义》一文中所说的:“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为了体现这种规则,我在这举两个真实的例子。

  其一,我爸爸的一个好朋友是一位内科医生,由于他是主任医师,所以常常要做手术,而在开刀之前,患病家属通常会给一些钱或土特产,钱也不多,但送完之后病人家属及病人就放心了——因为医师收了东西嘛,自然会认真开刀的。而医师也高兴,得到别人的尊重,工作了更卖力了。于是双赢实现了。不过,正式规定的是:治病是医生的天职。既然是义务,又为何要多收钱物呢?但多收一点,皆大欢喜;少收或不收,两方都不太满意。所以真正实施的还是潜规则。

  其二,我老家农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当选的村长要请全村人喝酒吃饭。而规定的制定者是前几任大方的村长,日子久了,村民也逐渐习惯了,便一直延续下来了。此后的村长为了答谢村民的支持,也为了提高自己在村民中的威信,也都乐意接受。这一套规则就这样定下来了。这当然是在正式规定中找不到的。

  在《潜规则》中有句话说的好:“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寻常或者叫正常的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用这句话大概就可以解释上述两个例子了。

  如果要我进一步说明潜规则产生的原因和话,我认为人们的`私心应该是主要来源。人们都爱依据私心来扩大自己的利益,这是的利益包括权、钱、荣誉,广泛来说应该也包括对道德的追求。当大众的私心达到一个交汇点时,一个新的潜规则便又诞生了。人们按照这种比正式规则更有利于自己的内部章程互不侵害的合作共赢的生活并加以维护。但当这个交汇点低于社会道德标准而有害于他人时,规则就是非正义的,反之则对社会无害。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清朝灭亡的二千多年内,封建统治者都宣称是以所谓的“儒家”思想来治理天下,但真正维系帝国统治的理论却与他们所宣扬的那些“仁义道德”、“清正廉明”等原则相去甚远,而在各级政府大行其道的是与光鲜的正式规则外表相对的潜规则。可以说,中国古代官场的真实历史就是潜规则的历史。而几千年潜规则的积累沉淀将其中一些精华融入了我们民族的特性之中,演变发展成了我今天所说的民族的“潜”性。

  《潜规则》读书笔记 3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一个讲关系,讲人情的社会。摆脱不了这一现状的中国人,只要办事,先想到有没有关系。一想到关系,首先想到的是饭局,饭局在中国承担了太多的功能,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这般,每个人的社交往来、人生成败,都与饭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整部历史与政治都能与饭局联系起来。官场,商场,名利场,请托办事,联络感情,商场搏杀,权钱交易,凡有人处,就有饭局!所以懂得饭局里的潜规则,显得尤为的重要。

  举办一个成功的商务宴请,从邀请卡的设计、寄出邀请函到场地的选择、座次的安排、敬酒的习惯等大小事项,都必须经过仔细的检查与安排。一次宴请成功与否,能否达到主人所预期的目的'与宴请前的准备密切相关。在商务宴请中,一切细节、礼仪都可能会影响宴会的气氛、公司的发展,甚至影响公司和主人的形象。所以在宴请的准备工作中,必须处处注意。

  饭局不是万能的,没有饭局是万万不能的。一部最有效的饭局攻略,助你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一本最实用的酒桌圣典,帮你运筹帷幄马到成功,中国饭局的全新诠释,潜规则的活学妙用,让你在推杯换盏间游刃有余,于觥筹交错中如鱼得水。吃的文化,是交朋友的最好武器之一,你和宁波人谈起鳝糊、黄泥螺、臭冬瓜,他们大为兴奋。你和香港人讲到云吞面,他们一定知道哪一家做得好吃。

  《潜规则》读书笔记 4

  作者:火之舞。吴思的文笔不行,但太会选故事。此君还极爱杜撰词语,“潜规则”、“血酬定律”“灰牢”不一而足。《潜规则》和《血酬定律》都是造新词语开篇,配上十来篇读史心得,难免粗糙,轻浮。

  首创词语“潜规则”。潜规则,未成文的、圈内人人士暗地里共同认可的规则,隐秘地主导社会的运行,算是明文规定外的补充,有点儿业内惯例的意思。一般而言,潜规则由强者主导,对弱者不利,有违公平,见不得阳光,当事人有意或无意地遮掩不为社会公众所知;潜规则的好处是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分配社会资源引发的冲突。

  挑战潜规则的愣头青会被圈内所有人的共同抵制,遭到重罚,结果劣币驱逐良币,一来二去挑战者放弃初心或者挂冠而去。于是,潜规则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从经济角度审视历史,以个体利害得失重新分析官民问题,抛开温情的道德,指出官场阴暗里的门道。其中,阴狠毒辣的小吏最触目惊心,他们把囚犯分三六九等,运用价格歧视的先进经营理念敲骨剥髓,敲诈勒索,连杀头的人也能榨出油水;给钱,让你死个痛快,没钱,那就慢慢死。实在高明,高明!

  做清官,没前途,明朝官员俸禄还不够一家大小的吃饭;此外,要升官,要打点关系,少不得给上司送礼,不贪哪来的钱啊?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风险小,收益高。在对上负责的年代,瞒住皇帝,忽悠陛下的信任,官位自然四平八稳,步步高升。从现实和技术的角度来说,不贪污没天理,不受贿没有人性,留口饭给百姓吃,就是“青天大老爷”了,品格远超同侪。书中提到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一条行贿产业链,手段隐秘、优雅,如今沦落到烟盒子里塞钱,传出便宜烟酒收购商的笑话,我由衷哀叹一句:丢失传统,不肖子孙。

  百姓也是接受潜规则的,潜规则对他们没有好,可怜小老百姓没有反抗的资本。维权成本高昂,费钱,费时间,面临着天下乌鸦一般黑,官官相护的风险,反抗于事无补,倒赔性命的例子不可胜数。

  平头百姓心里明白,从不要求律法上的权利,他们追求潜规则里的权利。书中举了百姓卖草料给官府:

  第一等公平,律法规定:官府出钱,百姓卖草料,公平交易。

  第二等公平,惯例(潜规则):百姓白交草料,没钱可拿。百姓与官吏共同认可与接受的。

  第三等的公平:百姓出钱请官员收草料。百姓忍无可忍,拦路告状,强烈要求回到第二等公平中。

  潜规则如何消亡?

  暴露在阳光之下,会惩罚有限的几个人,潜规则的伤害不大;最主要的是改变潜规则的环境,而这很难,很难。但凭个人的努力,效果不大,更多是群体的力量,时代和科技的因素。潜规则和明文规定是一体两面的。潜规则不仅是权力的张扬,还有理想对现实的妥协,以一种变通的'方式运行社会。一旦具备实现理想的条件,潜规则也就到头了。

  为何不将潜规则变成律法,通过明码标价降低它的危害性?这是对道德和律法的挑战,刺激人的神经。明规则虽是僵化、沦于教条,但它代表着一种前进的方向,一种底线,亦可可说它是一种幻想,抚慰我们的内心。社会虽然不公,看上去看是很美好的。我们需要这样的伪装,需要这样的自我欺骗。

  最后提一句,监牢文化、受贿文化以及小吏的索贿花样深深吸引了我,真是处处洞明皆学问。

  《潜规则》读书笔记 5

  规则,其实永远是个稍有几分模糊的概念。如果执意给他下个定义,怕是有总有几分纰漏。规则似乎可以解释为很多让我们理解轻松的词汇,但是,给这个规则前加个“潜”字,似乎更让人又多了几分迷惑。潜规则这个词走进公众视野,似乎时间不长,大概是从某些演艺工作者所在的圈子里传出来又并为人广而知之。老百姓说起这些事,都会嘿嘿一笑,内容或多或少都是“喜闻乐见”的。不过,这套规则之所以让人嘿嘿一笑,可能更多是了解者的自负,就好像农民家里知道了地主其实晚上从不吃干的顿顿喝稀得而自己也天天晚上顿顿喝稀粥,自比于家有良田百亩,老宅若干的东家,自负又让人悲凉。

  有人说这个世界其实是个利益的`世界,或是在台面上的,或是在心里的。你我之间利益交错相连,每个人都想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但是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最大化时别人不要来干预自己的利益,于是所有人堂而皇之的立下规制公之于众。似乎,慢慢的这就变成了带着几分法律影子的制度,任人查阅,且不许谁任意干预它的运作。但是,人的智慧岂是小小律法所能驾驭的,于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就开始了另一套规则的酝酿,发展,乃至于支配看得见的规则,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潜规则。

  有的人总是视潜规则为污秽不堪,但是殊不知这个污秽就出自你手。每当潜规则这几个词出现在大众面前,大家似乎都是

  《潜规则》读书笔记 6

  吴思的《潜规则》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各种社会弊端现象,这些社会的潜规则直至今天也部分存在着。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颗心总是紧紧的绷着,想着这些人怎么就能够这么任由上层欺辱呢!迫不及待的看完了书,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这些悲剧性的故事现在想来也是社会的必然性。为什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一直停滞不前?虽说这种封建主义制度在十五世纪前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但是经过了几千年,还是没有向着更好的制度上发展。历朝历代,只是在循环着这种统治制度,最终都逃不了灭亡的命运。十五世纪后,欧洲的新制度已经慢慢成形,而明清王朝还禁锢在旧制度的循环之中,以至于最后被人用武力打开国门,中华人民经历了百年屈辱才痛定思变,想着用新制度来救国救民。

  我们来看看这种循环是怎么形成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习惯了老一套的制度,每朝每代在崛起的时候,都是在被压迫得无以覆加的时候,它们想着给人们带来较为“公平”的社会关系。但是每次的改朝换代都只是换了一拨统治和被统治的人,根本没有从根本上想到如何走出这种循环。

  可以说,每个朝代开始的时候,统治者的确是想治理好国家的,他们想治理好国家只是想要永远掌控着这片土地,没有想着把权利还给人民。这也是这种循环的根本原因所在。但只有你最高的.统治者想着如何将国家治理好是没用的,关键是如何平定好各阶级的利益关系。

  那时候山高皇帝远,交通、通讯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皇帝是很好糊弄的。即使是现在,国家领导人不也被最底层村官糊弄吗?要想糊弄皇帝,相对于现在来说,那太容易不过了,只要打理好了关系,无论你老百姓怎么闹也是闹不起什么劲的,只能被地方官任意欺榨、碾压。况且当时政府官员的工资是万万不够花销的,这种制度上的缺陷,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了这样的官场弊病,皇帝看了也是无可奈何,有心无力,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把老百姓逼反了就行。

  老百姓是不会轻易就反的。人有一种思想限制,不想尝试新鲜事物。新的东西接受起来太过于麻烦,而且不一定比现有的东西好。现有的东西拿来也方便,也不用废着劲儿去想一些说不定摸不着的东西。这种思想限制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人的本性,想要超越这人的本性实在是有些困难。想要尝试新鲜东西也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一种新的理论的提出以至践行,往往是需要用生命作为代价的。

  中国人民都喜欢算一笔利益得失账,与其付出生命来谋求福利,这种福利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是为大家谋求福利,别人可以什么都不做,静观其变,我为什么要付出这种昂贵的代价去为别人争取利益呢,不如自己也跟着静观其变。人们这时候算的不是自己的得失,算的是自己多付出了什么,还有别人占了自己多大的便宜。要是别人什么都不用做,最后与我所得没有两样,当然不会有人奋发向前,冲在死亡的最前线。

  就像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曾经出现两千多人只由五个日本人押送往屠杀场的惨状。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国民是这种思想的极致体现者。我们可以想象,两千多的活生生的人呀!就说是没有多少智力的动物在被人这么残忍地屠杀时也会反抗。就算是两千多头牛或者是羊,你五个人是万万不能这样轻易地杀完它们的。在被屠杀时,人们就在想,如果我第一个冲出去,绝对是死路一条,但如果我等等,看有没有人先冲出去,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但是,那里站着被屠杀的人都是聪明人,没有人去冒这种险,结果被日本人毫不费力地屠杀完。所以,老百姓不容易反,地方官就是土皇帝,说什么是什么,百姓是有口莫辩,有苦难说。

  这种“不作出头鸟”的心理是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要是细火慢熬,在你不知不觉中干掉你,以至于你自己都不知道,比起以严厉的打击,效果好像更好。封建王朝时期,统治者只是想着如何不至于将老百姓惹怒,而老百姓是知道自己受压迫、受剥削的,但是与他们的利益账比起来,这种受压迫、受剥削还是能够容忍的,只要老百姓能够生活下去,他们就不会作乱。但一旦超过他们能够容忍的限度,谁能保证这样的“出头鸟”一个没有呢。只要有了这样的“出头鸟”,其他人也会奋不顾身的站起来,与你厮杀到底。

  说起来还是制度不合理,要是制度合理了,还会出现这样的是吗?就比如说买东西,以前经济相对落后的时候,买东西要看卖家脸色,花了钱还要受冤枉气。现在呢,你不卖我还不买呢!制度好了什么都变的可行了。

  虽说现在社会上还有吴思说的那些潜规则,但是我们也能看见这些社会弊病在慢慢地消失。有改变就是进步!

  《潜规则》读书笔记 7

  规则,其实永远是个稍有几分模糊的概念。如果执意给他下个定义,怕是有总有几分纰漏。规则似乎可以解释为很多让我们理解轻松的词汇,但是,给这个规则前加个“潜”字,似乎更让人又多了几分迷惑。潜规则这个词走进公众视野,似乎时间不长,大概是从某些演艺工作者所在的圈子里传出来又并为人广而知之老百姓说起这些事,都会嘿嘿一笑,内容或多或少都是“喜闻乐见”的。不过,这套规则之所以让人嘿嘿一笑,可能更多是了解者的自负,就好像农民家里知道了地主其实晚上从不吃干的顿顿喝稀得而自己也天天晚上顿顿喝稀粥,自比于家有良田百亩,老宅若干的东家,自负又让人悲凉。

  有人说这个世界其实是个利益的世界,或是在台面上的',或是在心里的。你我之间利益交错相连,每个人都想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但是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最大化时别人不要来干预自己的利益,于是所有人堂而皇之的立下规制公之于众。似乎,慢慢的这就变成了带着几分法律影子的制度,任人查阅,且不许谁任意干预它的运作。但是,人的智慧岂是小小律法所能驾驭的,于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就开始了另一套规则的酝酿,发展,乃至于支配看得见的规则,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潜规则。

【《潜规则》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05-17

关于《阿q正传》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09-30

读书笔记大学读书笔记大学生01-15

读书笔记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初一01-02

《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07-06

读书笔记《简爱》01-20

优秀读书笔记03-02

裙子读书笔记03-05

暑假读书笔记03-15

《活法》读书笔记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