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鸿门宴》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鸿门宴》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鸿门宴》读书笔记1
将相本无主,能者为之。
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
所以就算读了《鸿门宴》,了解了西楚霸王不平凡的一生,我的欣赏还是固执地偏向了那个真小人刘邦。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项羽的一生太可惜。如果他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也就不会落得范增预言的结果;如果他选择回江东卷土重来,那么楚汉之争也许又是另一番光景。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的确,项羽是史上最强的武将,少时便力能扛鼎,只身战百人,而后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更使他誉满天下名传千古。这说明他拥有称王称帝的能力,也具备应有的智慧和魄力,但他缺少的恰恰是最重要的——为人君王的素质。
再看刘邦,破秦并非主力;集56万大军攻打彭城,面对项羽3万人马还是占不了上风;毁鸿沟之约出奇兵依旧不敌项羽;最后还是借了他人的力量才把项羽逼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但无论过程如何,他最终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项羽能于战场上统筹全局,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而刘邦谋不如萧何,兵不如韩信,但他能拥有这些人才,并加以善用,这才是他成功的.关键。
有人说刘邦是小人,为人奸诈多疑,如若不然也逃不脱鸿门宴上的危机。其实,这些不过是常人之态,在君王身上放大了而已。
君王多疑是必须的,他们要保护自己,所以他们不会相信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其实项羽也有疑人之心,不然范增也不会离开,只是他没有把握好度。刘邦在用人方面几乎人人都疑,但他并不表现出来,而是不露痕迹地暗自观察,另一方面又知人善任,从善如流,极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手下将相的能力。
刘邦还有一点值得称道,那就是隐忍。如果他像项羽那般刚烈,那么楚汉之争也就不用四年了,在他退守关中时就应该拔剑自刎。但是,他忍了,他在项羽的成功下忍了。我想他自己都无法确定能否打败项羽,但他做了,而且做到了。他忍耐着积蓄力量,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关外万千沃土的憧憬,所以,他赢了。
项羽呢,他太在乎自己的自尊心,不选择卧薪尝胆卷土重来,而是自刎于乌江亭,所以只给历史留下了一段遗憾。项羽如果有越王勾践那般隐忍,那么刘邦的天下也不会坐得那么安稳。
读完《鸿门宴》,都说项羽心无城府,单纯简单;刘邦则是小人一个。要知道没有哪一个皇帝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在政治的漩涡中是无法生存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朱元璋的三大案;雍正少时八王夺嫡……君王之道向来违背常理,凶险异常,由此看来历史的选择总是没有错的。
身为帝王,有荣华富贵等等一切让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但也有身在高位的孤寒。他们选择了帝位,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所以我们不能只着眼于项羽令人惋惜的一生,刘邦所选择的是一条更为艰苦更为伟大的路,就是他开创了汉王朝。
王侯将相本无主,能者为之。历史选择了刘邦,刘邦造就了历史。
《鸿门宴》读书笔记2
《鸿门宴》描述项羽和刘邦。他们一起死在秦国后,范增见刘邦有很强的世界观,就举办了一个有隐患的宴会来除掉刘邦。刘邦最终在张亮、项伯、樊哙的帮助下逃出楚营。
昔日楚霸王项羽,如此威武!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被打败,最终落到乌江自杀的结局。说到底,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决的性格让他错过了鸿门之上刺杀刘邦的'绝佳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相让。多可悲啊!好残忍!项羽万万没想到他看到的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为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历史上的汉奸曹操。这是根据人的个人好恶给他起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没什么,只是因为他破就破,遇到什么事就有勇气。他杀孔子后人,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巢下,卵无终”的典故。如果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为什么三大支柱站在一起,主宰国家;为什么你会有他“任重道远,烈士暮年,内心强大”的英雄诗篇?
项羽之所以输,刘邦曹操之所以赢,恰恰是因为他的个人性格。项羽的抗命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勇敢而又失败;而刘邦和曹操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募人才,让他们指挥武装,让他们“该开枪就开枪”。当然,结局肯定是不一样的,一个失去了国家,失去了美好,一个建立了成功的事业。
就个人观点而言,项羽——我佩服,但只有一个感叹——英雄短命;我尊重刘邦和曹操——,但他们对写历史只有一个评价。
性格好——生活好,我们自己写一章吧。
《鸿门宴》读书笔记3
八年征战,他,在沙场上肆意挥洒自己的万丈豪情,一个怒目,一声呵斥,造就了一个时代的霸王。今夜,四面楚歌,昔日的霸王在军帐中慷慨悲歌,英雄无奈,流下男儿泪。他并不孤独,在他痛饮悲歌之际,虞姬,在他身边抱着琵琶轻轻弹唱,内心早已如眼前的江山一样,支离破碎……
“虞兮虞兮奈若何”,短短的七个字,虞姬又怎会不知大王的不舍与内疚呢?昔日你叱咤风云,是妾心中的英雄;今日楚军气数已尽,江山落入他人手中,大王大势已去,虽已不是一方霸主,但还是妾心中的英雄。于是她轻抚琵琶,和声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往事历历在目,虞姬本是一名歌姬,再出色,也只是万花丛中的一朵,什么时候才能遇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
也许这就是命运吧,谁也没想到正是这名歌姬,接到刺杀敌人项羽的任务。两人的相知就在这一场惊险的刺杀中开始,在虞姬眼中,项羽是个真英雄,也只有他,能用心欣赏自己,这也是一个歌姬梦寐以求的,于是,她放下武器,望着眼前的君王,不忍杀之,愿当他的红颜知己。如今,江山不复,楚,注定要被灭亡,今生能有幸在大王身旁排忧解难,能听到大王深情的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对虞姬来说,足矣。于是她拔剑自杀,斩断所有的不舍与回忆,倒在英雄的怀中,含笑而去……
纯洁的爱在乱世中是罕见的,但乱世里又能出现多少个虞姬呢?义,不是男子的专利,在她完全能够逃跑,以她的姿色和才情转投他人怀抱,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时,她不动声色地拔剑自杀,向后人诠释了女子的“义”。她悲,因眼前的英雄走入末路;她喜,因自己今生只做他的虞姬。
如果说虞姬是乱世中不被污染的一朵芙蓉,一点也不为过。战争能使人变得麻木,人性、道德观也会经受巨大的考验。楚军部将吕马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见风使舵,背向项羽,其小人之为实在可耻,还不及一个柔弱女子。我欣赏虞姬,因她对爱情的忠贞,因她对名利的鄙视,因她的'有情有义!
每每看到“霸王别姬”这一幕,内心都会被虞姬的勇敢深深打动。虞姬这个形象尽管已被舞台上的演员演绎过无数遍,但她的故事,仍能穿透历史的隧道,传唱至今。
“虞兮虞兮奈若何”,啊!有你这一句,足矣,我已得到太多的恩宠,太多的幸福,今夜,就算有再多的不舍,我也愿意放下。籍,若来世能做你手中捧着的落英、围绕你飞舞的彩蝶,也就够了……
《鸿门宴》读书笔记4
孤山苍凉,残阳如血……
楚王的军队被汉军团团围困,夜深人静,四面楚歌。帐中的项王眼中满是深沉,面色凝重,或许他想到少年时满怀壮志,欲取秦始皇帝而代之;或许他想到盛年时叱咤风云,疆场飞扬;也或许他想到了江东的父老乡亲,更或许他心怀天下,想到了苍生百姓……
楚歌环绕,孤寂悲凉。项王端坐,美人相伴。多情善良的项王,该如何处置虞姬?
张爱玲的《霸王别姬》中,虞姬劝说项王独自离去,项王拒绝了,他对虞姬说:“你留在这里等汉军抓了你献给刘邦吧!”虞姬泣之,从容赴死。项羽为了虞姬,想让她活,虞姬为了项羽,却自尽了。即使只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的感情和大义却近在眼前!
失去了虞姬的项羽,或许更将生死看淡了,但他突出重围,到了乌江边,又或许他是想活下来的!该怎么选择?生还是死?正如莎士比亚说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摆在项羽面前时,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他到底是打算英勇赴死,伴随着他的.虞姬而去,还是屈辱偷生,东山再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选择了死!轰轰烈烈的死。
“人要活着,但有时为了更好的活着,却不得不去死!”
结束了,终于结束了,他是一个悲剧,更是一个英雄!
他不知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他不知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他不知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但是,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威武不能屈的人,是一个视尊严重于生命的人。他无法面对寄予他厚望的江东父老,无法面对爱他、一直陪伴着他不离不弃的虞姬,于是,他选择了从容就义。
项羽啊项羽,你鸿门宴放走了刘邦,体现你的仁;临死也要保护你的马,体现你的不忍;最后还给了一个背叛自己的人好处而不杀他,体现你的善。你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本应胜利却失败的悲剧英雄。你手握重兵却失去了天下。但或许你是一个本应失败却胜利的人。因为你的性格注定你会失败,但你又是作为一个英雄而名垂千古。
瑟瑟的秋风如悲凉的号角刮过同样透着一丝瑟瑟和哀伤的江。它是苍老的,风雨的冲刷已经洗去了当年的辉煌,在寂静之中,甚至有些苍白,但刀光剑影的战场和金戈铁马的岁月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如同你——永远的项王!
平平淡淡的生,轰轰烈烈的死,这便是你的气质!
《鸿门宴》读书笔记5
请允许我带着个人感情的写下我的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陡然产生一种悲愤之情。项羽,真英雄也!这可惜他性格中的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骁勇善战的`项羽有勇有力,但谋略逊于刘邦十万八千里。倘若以项羽为将,必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他的刚愎自用,过于重义和重情,导致他少了那么几分运筹帷幄的帝王之气。照理说,谋士范增的眼光与胆识都不在刘邦谋臣张良之下,但生生被项羽气死。鸿门宴那么好一个局,偏就放虎归山,终究酿成大错。
唉,项羽要是多几分知人善用,多几分刘邦的隐忍,多几分心机谋划,怎么会落得最后自刎乌江的下场!
《鸿门宴》读书笔记6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成为后人引用的佳话。如今,鸿门宴成了阴谋的代名词。可是,里边的主要人物刘邦,司马迁给出的笔墨甚少,更多的是从部下和项羽一方的博弈。后人给刘邦的评价更多的是虚假诚恳。
可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的话,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假如今日我们都如樊浍那样的性情,恐怕这个世界早就打起来了。战争早已不知把这个地球整死几回了。这也说明了说我们后人巴不得别人好的通病,人家刘邦一个平民百姓,凭的是智慧上位的,此刻的好多管理层、都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一味的性情用事,那只能说是头脑不想事。
细细揣摩一下鸿门宴中刘邦说的几句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很简洁。更注重把问题让部下来回答,其实他自我早就明白该怎样做了,这就是刘邦的智慧,正如那句话,难得糊涂,有点大智若愚的味道。
一来能够了解部下所想的,二来能够让部下感觉到在上司的眼里自我是存在的,若是采纳了自我的意见就更高兴了。倘若,部下和你想的一样,你却说出来了,时间久了那这部下肯定心里不舒服,越是性情之人,更乐于把自我在别人的眼里有种持久的存在感,因为他们更偏向于不愿意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越简单越好。有时,自我就在想,不管是不是利益所使,这都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是一个人心志成熟的表现。正所谓谎言有时也是美丽的。
刘邦登位后总结到:“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仅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刘邦的智慧,这个布衣将相的王朝,我一介草民怎能读的懂,这位真正意义上的大皇帝,能够说是有好多值得我们后人来学习的。这位平民皇帝是第一人采取休养生息,注重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这也是汉王朝为什么能够持久400多年。外国史学家给出的评价是世界主义统治者。
项羽的败局,从鸿门宴一开始就已经体现了,刘邦的假意歉意,却得到项羽的答复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所言。先不去论项羽的自负、妇人之仁、残暴、不仁义等等,就这一点就能够定性了项羽是鸿门宴的失败者,更是定性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鸿门宴》读书笔记7
历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一个我似懂非懂的名词,引领我在摸索中理清繁杂的过去。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将军,一个我不明白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中,我找到了思考的根据,然后思绪随司马迁的叙述漫延开来。
没有人能逃过历史的审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过去沽名钓誉,刚愎自用,胸无城府的项羽变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单纯,因为他留下的不是开元盛世之类的权力象征,而是一种精神,一种穿透时间与空间的正义精神。项羽曾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如此坚决的目标,如此炽热的怒火是一晚的时间能改变,能减退的吗?项羽不攻打刘邦的很大可能是项伯的原因,是项伯的“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在权力与正义的斗争中,项羽选择了正义。这是困难的抉择,为王的'不会选择正义,选择了正义的便不能为王,所以项羽在权利上失败了,却在人性中成功了。
那是一场悲壮的战争,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豹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展开激烈的撕斗。豹的失败不是因为狼的强大,而是因为正义,因为在那个时代,正义被践踏,被舍弃。同时,一群平庸的羊会蜂拥而上,去夺取,侵占食物,准备回去邀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不敢看那只豹的眼睛的,项羽的失败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豹的时代失败后,取而代之的便是羊与狼的时代,但那狼逐渐退化,退化为狗,走狗。
战争中,一方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因为正义的人只能被毁灭,而不会被打败。同样,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决不能因为权欲和利欲而抛弃人性中的善,那样只会使自己退化,得不偿失。我们不妨纯真,不妨追求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精神高度,那样才真正开始。要不然待生命快要结束了,我们的价值体系还未形成,人生还只是一片尘埃。
起初对项羽的打抱不平的愤懑在阅读《鸿门宴》的过程中逐渐消减,反而多了更多的敬佩和崇拜,也对人生认识了多一点,有了更高的追求。
《鸿门宴》读书笔记8
众人皆知,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善带兵打仗,乃一代枭雄。他身上无处不透露着慑人心魂的威严、虎虎生风的气势和与生俱来的英雄魅力。他一出现,似乎其他人立刻变得渺小了。而刘邦,出身寒微,举止粗俗,为(是)公认的地痞无赖。想当初,西楚霸王项羽无敌于天下,有谁能想到刘邦会这么快地战胜他呢?但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如同一盘棋局,项羽善于勇往直前,大砍大杀,当他把刘邦逼得就要满盘皆输的时候,刘邦突然妙手转动,最后竟反败为胜。
鸿门宴被认为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正如宴后范增碎玉所言:无知短视之辈,不足共谋大事。天下,终归要落入刘邦手中。天意,这是天意!正所谓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往今来,多少人感叹:如若鸿门宴上项羽狠下心来置刘邦于死地,哪里还会再有后顾之忧;如若战败时项羽横渡乌江东山再起,哪里还会落得如此下场;如若……可我想说的是,如若这一切统统实现的话,那他就不是项羽了,而是另一个刘邦。没错,比起戎马一生的大英雄项羽,刘邦是个十足的小人,阴谋家。但他却有着精明的政治头脑和笼络人心的技巧,这恰恰是项羽所不具备的,而这又恰恰是在乱世争雄中独占鳌头的锐利武器。
所以,刘邦最终获得了胜利,用他自己的方式,不是礼义廉耻,不是道德说教,而是阴谋诡计、权术厚黑。这也正诠释了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即使是这样的结果,后人还是一味地敬佩项羽的一身正气,而将刘邦视为阴险狡诈的反面典型,但是,作为开创西汉王朝二百多年霸业的帝王,令人敬佩不如令人畏惧。
再看这最后的失败对于项羽未尝不是一种公平。以他的性格,注定不会成为真正的王者。然而踏上了这条不归路,项羽必须为自己的妇人之仁和自大狂妄埋单,就算代价是死亡。可怜项羽和虞姬的生离死别,也不过是其悲壮结局的序曲!而项羽的傲骨和正气必将流芳百世,只不过,是以一种失败者的姿态。
这就是历史。
成王败寇,刘邦与项羽也无法例外。
《鸿门宴》读书笔记9
虞姬飒然舞剑,寒光闪动间扬起多少纤尘。
虞姬翩然挥袖,衣袂流转中拂过缕缕青烟。
收剑、转步、驻足,颦蹙顾盼,难言深情。那纤尘,那青烟,那丝竹乐韵,仿佛在她的舞姿下凝固,描绘出一幅幅画卷,再现了历史中那段撼人心弦的悲歌。
那是项羽曾经策马骋驰奋勇杀敌的战场。黄沙中,狼烟四起,硝烟漫天,嘹亮的号角声响彻战场之时,残酷的杀戮再一次掀起。鲜血四染,戟折戈断,换来的是西楚霸王曾经坐拥的江山以及一世的威名。
那是项羽曾经踏入的辉煌而华丽的阿房宫。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香烟袅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沥尽民心民血,极尽奢侈之能事。为了民心,项王烧毁了这座劳民伤财而建的宫殿;也因为这阿房一炬,项王烧尽了民心,为他日后的败北勾勒上了不着痕迹的一笔。
那是项羽曾经设下的鸿门宴。席间,项王、沛公对饮,觥筹交错间暗藏着杀机,以及项王无法割舍的兄弟情谊。范增示玉、项庄舞剑,大事几成,终因项王的仁义而放走了野心勃勃的刘邦,也正是这一举动,让史卷上项羽的名字被朱砂的颜色染红。
剑尖飘忽的微尘、袖下萦绕的轻烟,浮动着凝出舞动的轨迹,宛如波浪滔天的江河——那汹涌而下的乌江。从四面八方响起的熟悉的`楚歌,如同直刺肺腑的利箭,让项王之兵溃不成军。乌江边,叹无颜见江东父老,手起,剑落。
那从颈间飞溅而出的鲜血,犹如殷红的飞花,妖艳、凄绝,瞬间凋零,染红了那片项羽曾经叱咤风云的土地。
乌江上被霞光渲染的呜咽的碧波,竟是为谁而泣?
悲壮的画卷戛然而止,乐舞皆绝,烟尘寂然。虞姬早已香消玉殒,在垓下四面楚歌之时。方才起舞的,只是对那一代骄雄的伤怀。
或是纵沛公的重义,或是哭虞姬的情深,或是不肯过江东的自尊,项羽,用一枝精绝的笔,为楚汉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鸿门宴》读书笔记10
每每读项羽的传记,我都会想起这样一首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征战之苦于我们这些坐在明亮教室里捧着书读的学子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通过上面这首小诗,我们却可以感受到那位“醉卧沙场”的将士的豁达情怀,有时想象着他的醉态,也会让人发笑。
似乎每位驰骋沙场的英雄都会有这样的性格特点:率真、乐观和勇敢。项羽,就是典型的这样一个例子。
他的大半生都在与敌人作战,流过汗,流过血,却未曾流过泪。即便是初涉战争时只有十余岁,他俨然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他的霸气是与生俱来的,一瞋目,别人已经不敢多言了:这样的一个人哪,他注定是一位跨时代的英雄。
但项羽,他与那些喊打喊杀的粗鲁汉子又是不一样的。古人有云:自古红颜多祸水。江山与美人,正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可我们的“西楚霸王”却与众不同,他是两样兼得的骄子。他的爱人虞姬就像他的乌骓马一样,跟着他出生入死,这也可成为一段佳话。
但他们的爱情被传诵却更是因为一首诗:
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
但愿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海般深的情意,寥寥数语便传达出来了。这诗的作者并不是什么著名诗人,也不是虞姬:只是清代的一个落泊才子,他用虞姬的口吻,细腻的语言写给项王的。
可见,项羽之死给后人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项羽自刎时正值壮年,正是男子汉建功立业的机会:中原虽败,但以项羽的战斗能力也并不是“势难回”的:为什么他固执地不肯过江东呢?
答案无人知晓,有的只是我们的猜测。
我想,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与舍弃的过程:霸王在生与死之间选择了后者,虽是令人惋惜,但也并非没有道理。
试想,一个人要经过怎样的努力才可以做到项羽这样的功业?项羽英雄的一生也可以说走得很远了。而且,他的不忍最终竟演变成了刘邦对他的穷追猛打,以他那胸无城府的心来说,可算是被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残酷狠狠地抽了一鞭。虽然他的心并没有那么软弱,但他的自尊心就是他的`致命伤,他也许无法原谅自己的过失,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终于,剑锋一闪,英雄长眠。
余秋雨的《听听那冷雨》中有一段话: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与窗子里等他回去,让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世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多少的英雄,最终还是归于平凡:回眸历史,只有西楚霸王的举剑的一瞬最为难忘。
也许,项羽生命的戛然而止,才是他奇迹的一生的最完美的休止符。
《鸿门宴》读书笔记11
寒假中,我阅读了《鸿门宴》这本书。《鸿门宴》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我读这本书最喜欢的一部分就是当项羽等人布下“鸿门宴”这场欲杀刘邦的迷局时,是项羽的叔父项伯把这一重要信息传递给张良,原因是张良曾经救过项伯的命,项伯为报答张良,便将此信息告之张良,张良又将这个消息转告刘邦,于是张良与刘邦紧急部署,周密安排,再加上项伯的相帮,终于在强敌重围中安全脱险。我感觉到朋友的重要,有朋友人生之路才好走,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帮助。
我挺喜欢书的人物的,项羽也是我喜欢的一个人物,他以匹夫之躯在乱世中揭竿而起,勇往直前,破敌百万,一举灭秦。他襟怀坦荡,铮铮铁骨,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是人们千年传诵的艺术典型斩秦皇封天下,武功盖世,成就一代霸王的美名。
刘邦也是我喜欢的.一个人物,刘邦乃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贫民皇帝,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所创立的汉朝长达四百余年,他作为汉唐盛世之一的大汉盛世的奠基者,其伟大历史功绩为后世所称颂与敬仰。
一年决生死,一宴定天下。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多少感叹啊!
《鸿门宴》读书笔记12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是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项羽留给后人的文学创作就只有这短短的一首诗,读来不禁有一丝丝的凄凉。曾经的霸气,曾经的称霸,此时只能垓下悲歌,对着一个弱女子感慨自己的无可奈何。
在历史的长河中跌跌撞撞,总觉得秦末的乱世,刘楚之争很是沉重。因为,死的是项羽。于是,有一种震撼穿过三千多年的历史,直接抵达到我的身上,而且显然还会继续震撼下去,娓娓叙说吴江边的那段历史。
冲动、威严、气势凌人、残酷、性情中人、雄心壮志、有野心、居功自傲、不得人心、不会用人……有这么的词汇可以分配给项羽的词汇,然而我却固执地认为项羽是一个多情的男子。
他多情,在战场上他英勇杀敌,所向披靡,而在生活中,他得到了虞姬这样的人生知己。传说中的虞姬是一个美人,试想一个美人抛弃了荣华富贵而心甘情愿跟着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出生入死,甚至不惜自杀来斩断情人的后顾之忧。如果不是为他的王者霸气,为了他的多情,又能是什么呢?这就是项羽,留给后世一份乱世中唯美的爱情。
他多情,楚汉相持未决时,他毅然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他体恤百姓疾苦,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甚至在乌江边,他也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临死前还不忘给好处以前的部下。这样的一个英雄,永远的西楚霸王,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老百姓,天下苍生。
他多情,所以在鸿门宴中,即使范增数目他,他默然不应,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如果刺杀刘邦,那也只是耍手段,就算能够取得胜利,又能证明什么呢?他只是多情,少了刘邦的'一份奸诈,少了刘邦的一份老成。他就像一个固执的孩子,要哭就苦,要笑就笑,为了自己的梦想在楚汉战争中抗争,直到最后一刻。
很感谢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他忍辱负重,写下《史记》,还原了我们一个多情的项羽,一个霸王项羽,有时候也会想,要是项羽没说出那句“彼可取而代也”;要是在鸿门宴中,刘邦被项羽一命呜呼;要是那个田父没有欺骗项羽。那么,或许,一切都会改变。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留给我们一个多情的项羽。别了!永远的西楚霸王!
《鸿门宴》读书笔记13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鸿门宴》读书笔记14
项羽,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会永远在天地之间回响,会永远在史书上散发光芒。他的事迹会被后人传诵,他的精神会在天地间荡存。他给我们留下的,是真正的大将风范。
项羽少时心存高远,不学“足以记姓名而已”的文字,不学“只可一人敌”的剑术,要学“可以万人敌”的兵法。才气过人,吴中子弟都敬他三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认为可以取代秦始皇。
真正的大将风范,就要有远大的志向。
项羽带兵打仗,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总与敌人正面交锋,与强大的敌军作战。虽然刘邦先入关中称王,但项羽才是自己打天下,才是真正的西楚霸王,那一份霸气和勇气才真正让人折服。“力拔山兮气盖世。”多么的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
真正的大将风范,就要有那份霸气。
项羽虽不像刘邦那样心思缜密,深谋远虑,但我欣赏的是他那份坦率和真诚。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王默然不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挡剑时,项王明知如此,也视而不见。因为项羽光明磊落,他宁愿在战场上打败刘邦,也不愿意在私底下做小动作。也许有人会惋惜,“一失足成千古恨”,项羽错失了杀刘邦的好机会,导致后来命丧乌江,但我仍然欣赏他。
真正的大将风范,就要有坦荡的`胸怀。
虽然四面楚歌,但项羽并没有放弃突围的希望,带领部下八百余骑,趁着夜色突破包围。被重重包围后,项羽命令部下下马,一人击杀数百人,身上亦有十余处创伤。遇到以前的叛将,要拿他的头颅去领赏,他就轻蔑地说:“我给你这一点好处吧!”,坚决地自刎而死。这一刀,结束了一位英雄的生命,却缔造了一个英雄的传奇。在乌江边,本来可由渔夫搭渡过江,但项羽坚决不渡,他自认为愧对江东父老,愧对江东子弟,选择了悲壮地牺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此,乌江边多了一则佳话,让后人传诵至今。一身浩然正气让人折服。
真正的大将风范,就要有这样的骨气。
拥有远大的志向,无人可比的霸气,坦荡的胸怀,还有那铮铮铁骨,这就是项羽。
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鸿门宴》读书笔记15
生或死,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死者,长眠于世,生者,直面生活。从古至今多少人作出了他们的选着,勇敢选着自己的结果。
项籍豪情万丈,柔情寸断,这确实让人为之动容。一代西楚霸王乌江自刎,这或许是一种英雄般的死法。我们可以认为项羽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才选择自杀,也可以认为是他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失败,没有勇气去接受他人的冷嘲热讽;力能扛鼎的七尺男儿就应该战死沙场,以真正壮阔的方式了结一生。
中国古代以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为妙,而楚辞中的佼佼者自然是屈原,屈原被世人称为爱国诗人。纵观其一生,政治上的.失利导致他最终选择投江自杀,以很诗人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死后他不需要被人排挤,不需要面对腐败的朝廷,不需要面对政治的黑暗,但永远只停留在爱国诗人的层次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人武士的一生大都奉献给了“长安城”,但能一帆风顺者少之又少,大多数都不受重用,无人赏识。在这种情况下以自杀的方式终结一生,确实需要勇气,需要勇气放下一切,特别是家人,爱人及友人,最难别者,人也。需要勇气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是那么神秘莫测,可触又不可触,难以揣摩。需要勇气抛下理想抱负,一旦生命结束所有理想抱负便如尘烟般消失,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死,需要勇气,但活更需要勇气。活意味着直面真实生活,面对政治黑暗,面对宦官小人,面对仕途不如意。活意味着接受理想抱负仍有实现的机会,继续奋斗,继续拼搏,付出更多勇气,如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江湖之远则思其君“,如滕子京“洛甚成,只待凭栏,恸哭数场”;如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活更意味着继续演绎命运的丰富多彩。
更多时候,活比死更痛苦,死可以一了百了,活却不可以,死可以解脱自己活却不可以,活可以继续实现自己可能的人生价值,死却不可以。
生命诚可贵,自杀是藐视并且扼杀了生命的这种可贵,抹杀了活需要的勇气。
活,更需要勇气。
【《鸿门宴》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鸿门宴》教案02-25
《鸿门宴》教学反思04-21
《鸿门宴》心得体会08-04
实用的《鸿门宴》教案3篇08-13
《鸿门宴》教案合集8篇03-10
《鸿门宴》教案汇总七篇10-19
阅读鸿门宴心得体会12-24
《鸿门宴》教案模板合集7篇02-03
《鸿门宴》教案集合9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