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读后感精品(13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与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父与子读后感 篇1
这个暑假,我读了《父与子》这本书,虽然这本书没有文字,只有图片,但这本书还是那么受我的欢迎。说真的,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心里就想:这书没文字就单单一些图片,这简直就不是书。可妈妈说这是这本书是好书,一定要买,没办法“母命难违”。
回到家,我开始看起了这本书,书中的这位父亲长着一大把胡子,光秃秃的脑袋瓜儿下面长着一个与头不相称的肥大的身子,身上穿着一件百年不换的黑马甲和一条腰身宽大的白裤子。一双比圆圆的眼睛里,张着两只比芝麻还要小的眼珠。只要看一眼这位长相滑稽的父亲。我突然醒悟到,我之前的猜测是错的,这是一本好书。因为这里面的小故事,都是我们身边的事儿,著作用有趣而滑稽的艺术把它给夸张化了!如:《引书如室》,傍晚,该吃晚饭了,父亲、母亲都坐在了饭桌前,可儿子哪儿去了?于是,母亲便命令父亲去找儿子!父亲挺着大腹便便的.肚皮,去找儿子。这时候,儿子可正趴在地上看有趣的小人书呢!看到父亲的来临,儿子仿佛接到了“圣旨”,马上便走出了房间。咦?餐厅怎么又缺了个人?哦,让我数一数:妈妈,儿子,还少了谁呢?当然是正在书的前面趴着的父亲啦。这时候的父亲象一个老顽童,全然不顾妻儿正在餐桌前饿得“咕咕”叫,沉浸在小人儿书里,看到精彩之处,还在地板上飞快地跺几下脚呢!肥肠满肚的肚子把屁股压得撅得老高,拖着腮帮子的双手,可真有趣。
在看这本书时,我会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也可以说出其中大概的内容,这就说明他可以看明白图意。说到这,你们肯定会问,不是说这书没文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是的,正因为这书没文字,才让我看着上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把他内在的语言转述给别人听,发展了语言思维,真是一举两得。书中很多故事都能使读者在幽默的同时体会出更深层的寓意。使人明理。书中的《现实的教育》就是讲了父亲在看一本《教育不能体罚〉的书,可儿子却在旁边大喊大叫,被父亲打了一顿;《恩将仇报》则叙述了父子从蟒蛇口中救下了豹,却被豹所追赶;《独创的鱼网》描绘了父子俩发挥想象,用衣服编成网,捕了很多的鱼;《袋鼠的友谊》就教育人们要和动物友好相处。
我要谢谢这位德国作家埃·奥·卜劳恩:“是你带领着我们走进了幽默漫画的世界。”
父与子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漫画书,它的名字叫《父与子》,是德国的卜劳恩画的,看了让人忍俊不禁。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按次序来》这篇故事,一天,儿子犯了错,父亲气得把他拖过来准备一顿打,结果发现他裤子上划了一条长长的口子,父亲放下儿子,命令他:“站好了,别动!”然后拿来针,儿子以为父亲要拿针戳他,吓得直发抖,父亲说:“弯下腰!”儿子这才明白原来父亲是要帮他补裤子;后来父亲一上一下地给儿子缝好了裤子,这才把儿子架在腿上打。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的爸爸和书中的父亲一样,其实爸爸并不是我心里想得那样凶,他也是一个很爱我的好爸爸。
他们过着无忧无虑,快乐温馨的生活,从一对普通的父子成了200万马克和宫殿的继承人,又漂流到无人的小岛,但他们那善良、淳朴的性格和深深的父子情一直伴随着他们到漫画结尾。这部漫画以深深的父子情感动了数亿读者,但其间又不失搞笑之风。那就让我来介绍父子俩吧 !
爸爸
这位爸爸深爱着自己的儿子,虽然没有真正为我们说明,但在他的每一个举动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他非常善良,也非常幽默,同时带着一种傻乎乎的感觉,让人一见到他就有一种想笑的冲动。哦,对了,他还经常为了一些小错误,打儿子。不过,棍棒底下出孝子,儿子非常爱他的爸爸;俗话说;打是情,骂是爱。爸爸因为把孩子当做亲人,所以才打孩子。这是一位十分爱自己孩子父亲。
儿子
这是一个聪明、淘气的小男孩,他时常会“捉弄”老爸,但同时他又会使用他的小聪明替爸爸解决问题。但有时却会被爸爸“误解”,招来一顿痛打。他爱他的爸爸,当他的爸爸受到别人嘲笑时,他总会替他的爸爸打抱不平。这个小男孩虽然有一点小聪明,却总是想找机会不学习,哦,对了,他还很贪吃。就像我一样,会偷偷拿零花钱买东西,他和我一样有着纯真的遐想,有着无限的幻想。我们唯独不同的是:他有的是快乐的`童年,巨大的空间。
我觉得书里面的父亲很爱很爱他的儿子,有一篇叫《哄儿入睡》,父亲用尽了各种方法,哄他的儿子入睡,可儿子十分顽皮,不管父亲怎么哄,他就是精神十足,最后,父亲哄得筋疲力尽,倒在儿子的身边睡着了,这时候,儿子也搂着父亲的脖子甜甜地睡着了,真是父子情深啊!看着看着,我不禁也想起爸爸哄我入睡的情形,我也甜甜地笑了,因为我也有深爱着我的父亲,我也感觉很幸福呢!
父与子读后感 篇3
四月——书香之月,大街小巷里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书香之气。在这个神圣的月份中,我有幸拜读了外国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的著作《父与子》。
《父与子》描写父辈与子辈的冲突。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批上了时代的色彩。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当然,在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父辈中的人们态度各有不同:尼古拉表现得比较温和,希望能理解子辈,想跟上时代,但是却不太成功;巴威尔则固执已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父与子的冲突在狭义上表现为巴威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由此,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触。深深地被文中的激进分子巴扎罗夫的思想言论所钦佩,但又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我觉得,巴扎罗夫是精神上的强者。你看,他充满自信,生气勃勃,具有锐利的批判眼光。他和阿尔卡狄家的仆人们和睦相处,可这并不妨碍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后迷信;他是行动的巨人,在抨击贵族泛泛空谈的同时,自己首先从小事做起;他注重自然科学研究,他的行动有价值取舍标准:“凡是我们认为有用的事情,我们就依据它行动。”
这就是巴扎罗夫,一个英雄般的人物,最终却在爱情挫折的面前止步了。作家屠格涅夫让他的主人公在面对爱情挫折后一味地消沉,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死亡。昔日那位在贵族庄园所向披靡的勇士竟无力使自己最终摆脱消极悲观的.情绪,而英雄垂暮。
让我在无比惋惜之中深深折服于作家构思的真实、真情和真性。任何人都逃不开感情带来的酸甜苦辣。英雄不也是人吗?他更有着炙热的儿女情长。书中让我看到了“人无完人”这一面,再刚强的人,也总会有弱点——而巴扎罗夫的弱点,就是情感。
书的结局中,巴扎罗夫死了,可这又有什么关系?他所做的一切,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英雄”。巴扎罗夫身上尽管有瑕疵,但他仍以不同凡响的艺术个性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在俄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俄国“新人”形象,率先传达出平民知识分子已成为生活主角的时代信息。
我觉得他们俩都是英雄,都是缔造、捕捉新时代降临的奋勇开拓者。一股源源不断的正能源已在我心中沸腾起来!
父与子读后感 篇4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它教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哈佛家训》它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一千零一夜》它让我插上幻想的翅膀……
今天,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读完,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为父亲的坚守诺言,为儿子的舍己为人……
那是一场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8.2级的地震,在不足4分钟的时间内,竟有30万人丧生,许多人失去了亲人,美国洛杉矶被铲为平地,惨不忍睹。可是有一位父亲,坚守自己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他立即去寻找自己的宝贝儿子,他走到他儿子就读的学校,动手开始挖,别的学生家长都放弃了,还劝这位父亲离开,这位父亲一个人独自用双手挖掘3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后,终于找到了他的宝贝儿子,还救出了另外的13个人。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战胜了恐惧,战胜了饥饿,战胜了黑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父子情,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文章中的父亲是多么地爱孩子,他努力回忆每天早上送儿子上学的必经之路,终于记起儿子的教室应该就在那幢建筑物后面,位于右边的角落里,他跑到那儿,开始在碎石瓦砾中挖掘,搜寻儿子的下落,他不顾危险,独自挖了38个小时。
文章中的儿子多么依赖父亲,我是从文章的第11自然段看出来的,“我们有14个活着。爸,我们好害怕,又渴又饿,谢天谢地,你在这儿。”在儿子的眼中,父亲是神,在黑暗里,父亲是火、是灯、是光,在饥饿时,父亲是精神食粮。
由《地震中的父与子》,我想到了在512大地震中的母子情。当消防人员把一个只有3 个月大的婴儿从废墟中救出来时,这个婴儿正在熟睡,他的'妈妈已经死了,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手机上打了一封未发出的短信,并把它塞到了孩子的襁褓里,内容是这样的: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看完这封信,当场的消防人员都感动得哭了,原来这位孩子的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下来的,正是因为这样伟大的母爱,才让孩子安然无恙地度过灾难。
父母的爱是辽阔的天空,引领我们在无边无际的海洋里遨游。父母的爱更多的时候可以保护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指导老师的评语:文章读后感感人至深,由此产生的联想也十分贴切合理,语言也极富情感,棒!
父与子读后感 篇5
窗外晨曦已露,旭日东升。轻轻拉开窗帘,一道柔和的阳光照进屋子,好温暖!我仰起脸,亲吻着它,全身舒畅。
“吃早饭了,丫头!”一声亲切的呼声窜入耳内,妈妈慈爱地出现在我身旁,在阳光下,她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美丽。我搂住妈妈的肩膀,感觉好温馨。咦,这种感觉不是和我刚看过的那本书一样吗?
说到这本书,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最近,我读了一本书——《父与子》,它是德国作家埃·奥·卜劳恩所创作的。画中的那对父子的原型,就是卜劳恩和他的第一个孩子克里斯蒂安。这本书,不,或许称它为连环画更恰当一些,原版中并无文字加以注释,都是后来的人根据画中的内容想象出来的。
作者以幽默、诙谐的图画创造了一个充满阳光,充满爱的世界。《父与子》主要讲述了一对父子过着单纯、平常、快乐的生活,后来他们意外成了遗产继承人,获得了一大笔财富和一座宫殿。后来他们在海上遇险,流落到一座荒岛,过起了“鲁滨孙式”的生活。他们获救后又回到了他们的`宫殿,后来父子俩成了名人,但最后他们俩决定回到月亮上去。
作者只是用笔,淡淡的线条,却逼真地勾勒出了一位慈祥、严厉、略显肥胖的慈父,还有一个调皮、聪明,还长着刺猬头的稚子。他们之间的小故事滑稽、诙谐,总会让我忍俊不禁。
我和我妈妈,我们母女俩之间也有过这样的故事。有一次,妈妈正准备出门,可她找不到她的帽子了,便让我和她一起找。可我寻寻觅觅,将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能找到,便坐在沙发上休息。这时,我刚一抬头,就看见妈妈的帽子正戴在她自个儿头上呢,可妈妈却还在翻箱倒柜地找帽子。我哭笑不得地对妈妈说:“妈妈,你自己看看你头上吧!”妈妈用手一摸,恍然大悟,我们俩都哈哈大笑起来……
而当我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后,我又替那些整日生活在纳粹统治的恐怖阴影下的人们感到悲伤。但卜劳恩用他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了一个当时的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世界。那个世界中充满着阳光,充满着爱,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久违了的澄清无比的世界。《父与子》孕育着一颗爱的种子,像一束阳光,始终照耀在人们心灵的最深处。
“爱如阳光,愿我们的世界也能充满温情,充满阳光。”一边吃饭,一边沉思,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默念着。
“想什么呢?赶紧吃饭!”妈妈假装生气地,用筷子敲了我一下头。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一惊,手中的一个包子掉进了粥里。母女俩面面相觑,随即,又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哈哈哈——”
“嘻嘻嘻——”
开心的笑声久久地,久久地,回荡在整个屋子,也洋溢在我们心里……
父与子读后感 篇6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我感到非常感动。
课文讲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中不顾生命危险,在废墟中经过几天几夜的搜寻,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啊!在儿子命悬一线、奄奄一息的时候,这位父亲并没有像别的.父母一样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是一直坚信着他常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于是,他坚定地站起身,疾步朝儿子教室所在的位置走去,不停地挖掘。就这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虽然期间有人来阻挡他,但是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虽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浑身充满血迹,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挖到了第38个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瓦砾堆底下传来了儿子微弱的声音。这位毅力非凡的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别人的孩子。
古往今来,深沉的父爱曾一次次地令我们动容。父爱不仅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还可以让天才“破茧成蝶”。曾经的达芬奇,在别人眼里也是个平平无奇的孩子。一天,上课不专心的他,调皮地给老师画了幅速写。回家后,他还把画给自己的父亲看。他的父亲看后并没有生气,反而夸他画得好。就这样,达芬奇被这个善于利导的父亲培养成了一代画家。
无独有偶,另一位名人的父亲同样值得我们尊敬。莫扎特小时候就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但是他有如此成就与他的父亲也是息息相关。父亲是莫扎特的精神和艺术之父,父亲对于莫扎特的重要意义,无论怎样估量都不为过。早在莫扎特3岁的时候,他父亲并发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并为此放弃自己宫廷乐师的身份,转而全心地培养莫扎特。莫扎特的父亲在有生之年中,陪着莫扎特游学演出前后历时十几年,走遍了欧洲,少说也有几十次,行程估计得有上万公里,别忘了,行程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完成的。父亲之于莫扎特,是精神和艺术的导师,是性命交关的挚友。父亲为了儿子的未来牺牲了事业和健康,没有父亲的苦心培养,就没有伟大音乐家的莫扎特。
父亲,这是一个多么厚重的称呼。深深的父爱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感动。世间正是因为有了父爱,才让我们少了一份畏惧,多了一份安心。父爱如山,我们不仅要学会接受爱,还要学会奉献爱。
父与子读后感 篇7
暑假中,我买了一本新书《父与子》,它是一本漫画书,作者是德国的埃×奥×卜劳恩。这本书封面上父亲和儿子的形象反差非常大,父亲高高的,胖胖的,头上光光的,没有头发,而儿子矮矮的,瘦瘦的,头上是一堆长长的乱发。在书店一看到这本书,我就决定要买它。这本漫画书的漫画非常生动,内容有趣,每一幅漫画都讲述了一个道理。
我一打开书就入迷了,一些美好的人和一群丑恶的人映入眼帘,有很多故事到现在我仍是记忆犹新。例如“家长签名”:像我们一样,漫画中儿子的考卷也需要家长签名,但是考得不好,肯定是要挨批的啰,怎么办?于是儿子故摆迷魂阵,在家中蒙上眼睛练习签名,父亲看到了,觉得蛮有趣,于是同儿子比试一番,看看谁的字好。儿子乘父亲蒙上眼睛的.时候偷偷地让父亲在试卷上签了自己的名字,等他取下蒙眼睛的布时,儿子已经将考卷收了起来。这样,儿子就神不知鬼不觉地骗得了父亲的签名,还不用挨批评。大家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你们有没有想过类似的方法让家长签名呢?
我看到这幅漫画的时候,非常佩服儿子的机智聪明。但是大家可不要学他,把聪明用错了地方哦。另外有一些漫画则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例如“正中要害的题词”。在这幅漫画中,一个年青人正在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是儿子)旁边滑冰,年青人由于自己技术差摔倒了,同时将小朋友也绊倒了,他却因为爱面子指责是旁边的两个小朋友将他绊倒了,父亲在远处看到这一幕,滑了过来,在年青人面前滑动冰鞋优美地写了个单词,意为“爱慕虚荣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应该因为顾面子而将自己的错误嫁罪于别人。这本漫画书中也有一些抨击社会不良现象的漫画,例如“人靠衣装”:父亲和儿子去一个高档社区打扫卫生,门卫因为两个人衣着比较普通,又拿着扫帚和装垃圾的簸箕,不让他们入内。于是,父亲和儿子在外面装扮了一番,看似穿着晚礼服的样子,将短把扫帚藏在衣服下,并将装垃圾的簸箕换成外表漂亮的箱子,这回门卫痛快地让他们进了小区,并向他们行礼。可是,刚进小区大门,父亲就拿出的扫帚,开始打扫卫生,并将垃圾放进箱子里。门卫看见了这一幕,尴尬不已,在我的头脑里也似乎浮现出门卫脸上打翻了酱青一块,紫一块的样子。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要以貌取人,要以德取人才对!
《父与子》我很快就看完了,我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也了解了父亲与儿子的机智和聪明。在此,我也向大家隆重推荐这本书,你们看了一定不会后悔的!对了,没有这本书的同学可以向我借哦!
父与子读后感 篇8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共读了第20期《岑晓》校报上的一篇文章——《父与子》。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说的是一对父子的故事,他们俩连名字都一样,都叫斯乔弗。
13年前,一场天灾夺去了老斯乔弗一个4英亩大的农场和他贤惠的妻子的生命,只留下他们父子俩相依为命。老斯乔弗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他们常常宁愿挨饿也不到商店去赊购任何食物。他们在一起时,每天父亲都会对小斯乔弗说一句话:“还清一切债务,不欠任何人情,上帝保佑。”
有一年春天,灾难再次降临到老斯乔弗头上。一场雪崩压垮了他们的茅屋,当人们把他们父子从雪堆中挖出来时,老斯乔弗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面对这样的灾难,小斯乔弗却始终都没有哭。
为了能不花教区的钱给父亲办一场体面的丧事,小斯乔弗坐在父亲的`遗体旁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到乡村商店的店主,决定把他的码头租给这个店主,费用就是只要够为他的父亲办一个体面的丧事就行,店主答应了。接着,为了今后自己可以不必靠救济生活,小斯乔弗用行动向店主证明自己有力气,让店主同意雇用他。当店主叫厨娘拿吃的给小斯乔弗吃时,早已饥肠辘辘的小斯乔弗坚决地摇了摇头,原来他不希望接受别人的施舍。好心的店主经过好一番劝说,总算将他留下来吃了这顿饭。店主被小斯乔弗的言行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小斯乔弗看了,说:“父亲从来不哭,我自个儿也从来不哭。我看见父亲过世,我想哭,但是我怕他可能不高兴,所以我没敢哭。”说完,小斯乔弗再也控制不住,扑进店主的怀里,呜呜地哭了起来。
读完这篇文章,我被这对父子深深地打动了。老斯乔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给了小斯乔弗一个处世的品德,教会了他怎样做人,那就是再三被重复的那句话:“付清一切债务,不欠任何人情。”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力更生,不能靠别人的施舍生活。小斯乔弗非常尊重他的父亲,父亲生前教给他的道理他一直都铭记在心里,他这种对长辈的尊重也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个故事里,我还感觉到店主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因为他知道小斯乔弗不会做欠别人人情的事,于是就想办法让小斯乔弗在觉得不欠别人人情的时候,默默地帮助他。我认为生活中人们也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样,大家在一起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父与子读后感 篇9
在网上无意看到父与子的读后感,挺真实的,很喜欢,也喜欢这本书,每次回家都会再看一遍。可能正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改变了和爸爸的关系。父亲大人,你明白的,我很爱你。我就是你的女儿+儿子。
人生的路上多了一个同伴,也多了一个挚友。父亲从此再不孤独,父子俩一同匆匆赶路,一同去走人生之路。这是一条或许曲折或许平坦的人生之路。当父亲有了困难时,第一个想起的是儿子,当儿子有了困难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自我的父亲。儿子小时父亲是他的呵护神,儿子大时父亲是他的智囊和参谋;儿子小时是父亲的开心果,儿子大时是父亲的`顶梁柱。
父亲因为有了儿子,儿子因为有了父亲可使两人曲折的人生路程变得平坦,平坦的路程变得更加顺畅,父亲所以有了加力器,儿子有了航标灯。都说儿子是父亲的未来期望,其实也是父亲生命的延续。父亲因为有了儿子,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没有了后顾之忧,儿子因为有了自我的父亲,对未来生活更加自信,高高扬起生活的风帆。父亲是儿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儿子做事的参谋,也是儿子远行的后方;儿子是父亲的未来,自我未竟的事业就在儿子身上。儿子需要父亲照顾的时候,那是因为儿子还小,父亲需要儿子照顾的时候,那是因为父亲已老。儿子小的时候,眼中的父亲是天下最能的人,是英雄;等儿子长大了,眼中的父亲总是那么传统,很保守。等儿子快老时,才发现原先父亲是那么英明,自我有很多不如父亲的地方。世俗的眼光总归是世俗的眼光:三十岁之前看父敬子,而三十岁之后是看子敬父。父亲有父亲的优势,有经验,老道;儿子有儿子的优点,有朝气,创新。父亲的成功不必须是儿子的成功,而儿子的成功就是父亲的成功,父亲的最大成功就是有一个超过自我的儿子。每一个做父亲的都是在自我父亲的陪伴下,走完自我的前半生;而自我的后半生则是在自我的儿子陪伴子,这是一条永不间断的人类繁衍的链条。
家族是这样发展,民族是这样振兴,人类是这样生息。儿子总是在父亲的陪同下走好他的前半生,父亲总是在儿子的陪同下走完他的后半生。当父亲做成功了一件事,人们会说:“那是由于父亲的经验丰富,”当儿子做成功了一件事情,人们还会说“那是由于后生可畏,年轻有为”。如果父亲做失败了一件事情,人们会说:“那是廉颇老矣。”如果儿子做失败了一件事情,人们会说:“还太年轻,不成熟所至。”
人生的旅途总是要伴随着成熟和稚嫩、欢乐和懊恼、成功和失败,之所以这样才使得人生更加神秘和丰富多彩。其实,父与子原本就是一个人,儿子是父亲的裂变,儿子是做父亲没有做完的事情的委托人。儿子会为有一个成功的父亲而自豪,父亲会为有一个成功的儿子而骄傲!
父亲的最大成功就是儿子超过了自我。
父与子读后感 篇10
我有不少异性朋友,一起踏青郊游,说说笑笑,成帮结伙,总与情爱无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rdquo。小男孩有些得意地说。” 她把冬子带回自己实习的工厂宿舍,先给他打了一份饭,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邹晓晶心里更难过了;微笑是对挫折的挑战。正巧,朋友挥起的手正打在酒瓶上。
一次,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次大地震,一所学校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倒塌,许多孩子埋在废墟中,还没有被救出来,阿曼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父亲赶到学校,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整整挖了38小时,终于从废墟中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同学。
读完文章,泪水早以模糊了我的双眼。多么伟大的父亲啊!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呢?是信念,是承诺,是爱!要是没有这位伟大的父亲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爱的动力,哪有那么多的生命获得新生呢?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又何尝不是受到父母关爱呢?
从我记事起,因为工作原因,爸爸很少陪伴在我的身边。爸爸在我心中影响不是很强烈,妈妈成了我生活的支柱。“爸爸”这个词在我这是各种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的代名词。可能因为我们不能经常在一起,每次回来爸爸对我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我以为这就是爸爸对我的爱。可是那一次却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父爱的另一面。
那一次,我正在骑自行车。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群大姐姐,我立刻紧张起来,小心翼翼的骑着,没过多久,大姐姐走到我的`面前,我睁大双眼,脚不由自主的慢了下来,终于,我克服了一道坎,从旁边骑过去了。爸爸对我竖起大拇指,我立刻开始飘飘然起来......“啊!”我大叫起来。原来在我飘飘然的时候,不小心直冲下坡,因为没刹住车,所以,摔了个“狗啃泥”,爸爸听到我的大叫,立刻赶了过来,看看我的脸,“哎呀!嘴巴破啦!”,看看我的身上“不好!肩膀、膝盖都破啦!”我哇哇大哭,爸爸立刻把我抱起来,冲到医院,急忙说道:“医生,医生!我女儿摔跤了,快看看!”这时,我抬起头,用泪眼朦胧的神情看着爸爸。爸爸脸色铁青,一点笑容都没有,医生赶紧赶来。为我擦洗伤口,回到家,我不能弯腿走路,不然伤口开裂,又要复发。于是,爸爸每天把我背上背下,还要背我去换药。我突然觉得爸爸像是变了一个人,原来我在爸爸的心里是如此的重要。
那一段时间,我深深体会到了父爱!父爱是一股清泉,奉献着他的甘甜;父爱是一盏灯,为我照亮黑暗的道路。父爱是一座山,让我依靠。父爱虽然没有母爱那么的无微不至,但父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一颗重要的启明星!
父与子读后感 篇11
今天看完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的确触动了心弦…
这个故事的主要背景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夕的贵族统治的俄国社会,当我看到书的题目时,我以为讲的是处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但当我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他讲的是父辈与子辈的隔阂、代沟。巴扎罗夫代表的是新一代进步分子,帕威尔则代表的是老一代固执的旧思想分子,他们的冲击、矛盾以及巴扎洛克最后悲惨的命运便充分体现了这个俄国社会的现实状态…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巴扎罗夫与帕威尔的对决片段,巴扎罗夫是虚无主义思想,他否定一切,批判一切,对一切事情都有他自己的见解;恰好,帕威尔的贵族思想根深蒂固,他对巴扎罗夫的讽刺感到不满,他经常与他辩论,而巴扎罗夫总能说出否定的言语,这种反抗行为激怒了他心中的怒火,想用决斗这种愚蠢的行为来一决高下。当我看到这里时,感到不可理喻,以为只是言语上的决斗,没想到是用真枪实弹来决斗,人命关天,何能儿戏?也许是当时和现在时代的不同,观点不同吧。巴扎罗尔自然也觉得它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是一种腐旧思想,无奈接受,就当陪他玩玩。这次决斗,巴扎罗尔取得了胜利,他打中了帕威尔,不过,若是帕威尔胜利,只会以骄傲的神情扬长而去,然而,巴扎罗尔并没有这样做,也许是一种进步的人性思想,丢掉了那种令人作呕的面子,立马丢下枪去帮助他。帕威尔倔强的说不用他管,虽然最后仍然接受了他的帮助…
他的父母与他见面的场景也仍历历在目,母亲是一个非常和蔼慈悲的人,他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回来时只想盯着他看;父亲当然也爱他的孩子,只不过是一种较为含蓄理性的爱意。三年未见,自然满怀想念,孩子回来后,家里一切仿佛都增添了生机,停留短暂的几天后便追求自己的研究而走了,家里又变得灰暗了。不久,他又回来了,让家人喜出望外。然而,这一喜事,伴随着却是悲伤…巴扎罗尔在解剖一个尸体时,因没有防护措施,不慎感染,几天后便逝世了,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确实令人难过,这也意味着贵族之强大,新思想的追求民主的人士还是无法战胜贵族…
在他临死之前,他见到了他爱的奥金左娃,虽然她曾经也爱着她,但她的行为让我看到了理性,因为害怕感染,她站在离他很远的地方,并屏住呼吸。虽然我看到这里时的第一反应也是她怎么这么势力啊,但从一个进步思想来说,她做的没错,毕竟生命关天嘛…
每一代人都与上一代人有很大的隔阂,因为世界在发展,我们要做的不是保持,而是要随时代进步。就像巴扎罗尔所认为的,在那个时代,那些诗歌,那些浪漫主义有什么用,那些贵族思想明明就已然不能满足时代了,研究自然科学才是理性的,民主才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父与子读后感 篇12
一次和父母逛书店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了《父与子全集》这本书,随手翻看了一下,里面的内容就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这是一本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思的连环漫画作品,作品阐述了一对善良、正直、宽容的父子之间的故事,书中通过一些父子之间搞笑事情让我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理解感受到了父母对我浓浓的爱。
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是“哄儿子睡觉”,故事描述了主人公每天睡前都要和父亲玩耍一会,还让爸爸讲睡前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我爸爸也是几乎每天睡前都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我们的老家就在海边,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家里有一所祖上传下来的箔(也就是用竹子一条条排插围在浅海中用来捕鱼的一种方式),他不到十岁的时候就时常跟随祖父一起下海去抓鱼。当每天海水退潮的时候鱼儿就会顺着海水游回大海,就会进入围网再也出不来了,就可以用网兜去捞鱼了,有些不小心夹在竹竿中间的还要潜进海里用手去抓出来。为了让我有亲身体会,爸爸带我和上海回过来的表弟一家回到我们老家进行一次探箔体验。等到海水退潮时已经是凌晨一点了,但是我却没有一丝的困意,我满怀的兴奋的来到海边,四周漆黑一片,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摸索着走下满是棱角的石头堆砌成的海堤,好不容易走下了海堤我轻轻松了口气。
却不知这仅仅是个开始,在海里需要靠岸上的`灯光来辨认方向,所以我们紧紧跟着渔民的身后,怕一不小心就迷失方向,走着走着就到了淤泥区,脚踩进烂泥没入小腿部而寸步难行,这时的我一点心情都没有了。爸爸拍拍我的肩膀说:“仔仔,要坚持哦,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加油!”。爸爸一边说一边拉着我的手照着电筒紧跟着队伍朝着围箔的方向走去。大约走了半小时,我们来到了围箔的地方。看见高高的竹竿插进海地里,旁边绑着大网,大网埋进了海沙。
我们一直走进网里,海水已经慢慢退去,只有脚面的水,箔主将大灯挂起来,看见好多的鱼在里面游来游去。我们用网兜捞鱼,忙活了两个小时,鱼获有两担约一百斤,我们准备满载而归。由于刚才太兴奋捞鱼,现在感觉浑身疲惫,想马上就有一张床倒下就睡。爸爸走了过来抱抱我说:“所有的所获都会来之不易,今晚你亲身体验到了,希望你好好记住今晚的经历。为了对你的奖励,爸爸来背你上岸吧。”此时此刻,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那是我感受到浓浓的父爱开心的眼泪。往后,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更加爱我的爸妈,更加要勤奋学习。爸爸,请你放心,我一定会成为你的骄傲!
父与子读后感 篇1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父与子》。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屠格涅夫。他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并被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而《父与子》创造的年代正是革命主 主义和贵族自由主义两大阵营围绕,1861年农奴制改革进行激烈斗争的时期。小说通过父辈与子辈的争论和冲突,真实地反映了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肯定了平民 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在思想中的矛盾。
在小说中,其“子”的角色是巴扎罗夫,他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它具有坚强的性格和埋头工作的习惯。在政治上,他反对农奴制度,批评贵族自由主义,否 定贵族的生活准则;在哲学上,他是个唯物主义者,重视实践,提倡使用科学;但他也表现出某些庸俗唯物主义的观念,例如否定艺术的作用,等等。
小说中阿尔卡季的伯父帕维尔是两代人中的“父”,是个保守派贵族。帕维尔认为,只有贵族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贵族制度是一个不可动有的“原则”。他特别崇拜英国式的贵族政治,颂扬贵族的“荣誉”,追求西欧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他敌视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和进步青年。
我来给大家讲一下故事内容。在1859年暑假,刚刚毕业的彼得堡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应同学阿尔卡季的邀请去他贵族父亲的庄园做客,收到阿尔卡季的热情招 待。却与阿尔卡季保守的伯父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二人之间展开了激烈论争。不久,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离开了庄园去了城里,庄园的年轻人都舍不得他们离开,可 是庄园里上了年纪的人都高兴了,两个年轻人的离开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呼吸畅快多了”。
在城里的一次舞会上,巴扎罗夫与阿尔卡季认识了漂亮的女地主奥金佐娃。巴扎罗夫与奥金佐娃产生了爱情,但是最终没有结果。回到庄园后,巴扎罗夫开始潜心做 研究。巴扎罗夫的勤勉工作得到了庄园女主人——阿尔卡季父亲的情人费涅奇卡的好感,两人有了频繁的接触。一天早晨,巴扎罗夫借实验室闻花的机会吻了费涅奇 卡,被躲在一旁的帕维尔发现,他恼羞成怒,提出要与巴扎罗夫决斗。原来帕维尔也一直暗恋着费涅奇卡。战斗的结果是帕维尔受伤。巴扎罗夫放弃了第二枪打死他 的机会,而且立刻为它包扎伤口。第二天,巴扎罗夫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开始为病人看病。在一次为邻村一个伤寒病死者解剖尸体时,他不慎把手指划破,感染了病 毒,不久便离世了。临死前,奥金佐娃赶来与他见最后一面。
故事就到这了,我很喜欢这部小说,你们也一起看看啊!
【父与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父与子05-08
《父与子》说课稿07-14
地震中的父与子06-15
父与子教学反思02-26
父与子读书笔记05-29
父与子作文300字04-28
《父与子》读书笔记05-01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09-01
父与子心得体会02-0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优秀10-15